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历程.doc
2012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2 0 1 2年 多名 学 者 对 图 书馆 学 理 论 发 展 源 流 进
行探 究 , 梳理我 国不 同时 间范 围 内图 书馆 学 理论 研
究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络 。学 者们 采取 的研 究方 法 多 种 多样 , 通 过
图书馆 学理论 研究 途 径 的再 探 索 , 对 图书馆 社 会 责
任 与价值 的新 思 考 。这 些 问题 也 成 为 2 0 1 2年 学 者 们 关于 图书馆 学理 论基础 探讨 的热 点 。
我 国图书馆界制定 一部全 国性 的 图书馆 法 至关重 要 ,
藏 书建设 的文 献 选 择 方法 与原 理 等 角度 对 P D A 的 中文 译名 “ 读者 决策 采购 ” 提 出质疑 , 指出 P D A强调 “ 互动” ,因 此 建 议 将 P D A译为 “ 供 需 互 动 采 购” _ 】 ; 张丹 、 肖平 对 P D A实 践 中遇 到 的购 书 经费 、 馆藏 利用 率 、 馆 藏合 理 性 及 对 出 版社 的影 响 等 问题 进行 了研 究 , 指 出在 实践 中要 趋弊 就利 ¨ 。P D A 的 研究 对于 提 请 图 书馆 管 理 者 注重 开 发 利 用 读 者 资 源、 建立 和完 善读者 参 与制是 非常有 益 的 。 3 . 2 图书 馆 、 档案馆和博物馆 ( L A M) 数 字 资 源 整
学军 和高雨 从 管 理学 人 手 , 探讨 管 理 学研 究 对 于
图书馆 学研究 方 法 的启 示 : 图 书馆 发 展 进 程 中形 态 不 断改 变 , 改 变研究 范式 是应对 变化 的途径 ; 图书馆
学 研究 方法要 将 多学 科 多方 法 进 行结 合 ; 重视 图书 馆 学研 究主体 的认 识 , 应 重 点探 究 图书 馆学 者 学 术
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特点及趋势

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特点及趋势摘要:主要介绍图书馆理论研究的三大特点,并对图书馆理论研究的一些具体内容和趋势进和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图书馆理论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理;论研究;基础科学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图书馆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逐步健全,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论着不断出版,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
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性。
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从现状来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
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就会越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
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超前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出事后简单的注释和说明,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
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
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
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46卷)总目次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46卷)总目次第1期专题:图书馆转型回顾与前瞻:图书馆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思考........................................饶 权(1):4-15开放社会与图书馆发展 ......................................................陈传夫 李秋实(1):16-37专题:学科发展研究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发展研究:历史与现状....................冯惠玲闫慧张姝婷于子桐陈思雨高春芝韩蕾倩张饪浩(1):38-52新时代图书馆使命与未来图书馆学教育之思考 ........................................苏新宁(1):53-62沈祖荣沈宝环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肖希明 石庆功(1):63-76专题:FOLIO未来已来!拥抱一个全新的开放平台时代 .............................................刘 炜(1):77-78开创性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解决方案一一FOLIO ....................................................... 周纲孙 宇(1):79-91FOLIO 的技术选型与运营模式研究 ...........................................郭利敏 张 磊(1):92-98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元数据管理——以FOLIO 的Codex 方案为例.............许 磊 夏翠娟(1):99-113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资源发现系统平台构建研究 ..............................孙 宇 周 纲(1):114-124第2期专题: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论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包容性发展........................................ 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李玉海金詰新一代服务平台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业务重组与数据管理........邵波李佳会单轸王世伟(2):4-16李珏(2):17-26 王怡(2):27-37从普适技能到嵌入实践——国外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回顾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执行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几》为例.........................................................................马海群于良芝王俊丽(2):38-55冯畅(2) :56-74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作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定——以数字人文项目为例..............................................赵宇翔刘周颖刘炜高胜寒基于情节本体的叙事性文本语义结构化表示方法研究..........................宋宁远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百年历史分期研究..............................................张磊(2):75-95 王晓光(2):96-113谢欢(2):114-125第3期专题:数字记忆和数字人文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 .......................................................冯惠玲(3):4-16数字人文的理论化趋势前瞻........................................王丽华刘炜刘圣婴(3):17-23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论图书馆学对数字人文的方法论贡献 ............ 夏翠娟(3) :24-372021 年 1 月 January, 2021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新时代图书馆专业性的追问与思考——以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抗疫实践为例.........李静霞 李真吾(3) :38-49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全球进展及我国的对策.........黄如花冯婕黄雨婷石乐怡黄颖(3):50-72图书馆阅读推广人角色研究:类型构成、前置因素和后续影响…李武杨飞毛远逸刘宇(3):73-87 政策工具视野下我国省级全民阅读政策研究.................................卿 倩 李桂华(3):88-101高校图书馆区域共用平台的建设及启示——以香港地区JULAC 为例 .............蔡迎春 廖柏成(3):102-112美国高校儿童图书馆学课程研究 ...........................................李芙蓉 高萌妤(3):113-127第4期专题:图书馆信息学理论研究图书馆信息学的逻辑架构及历史轨迹:基于推理与史实的学科独特性思考 .........于良芝 樊振佳(4):4-19近十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吴丹陆柳杏董晶樊舒徐爽李秀园(4):20-38挑战与回应: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词表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关联关系程焕文 刘佳亲(4):39-59贾君枝(4):60-68敦煌壁画叙词表构建与关联数据发布王晓光侯西龙程航航夏生平(4):69-84中国文科论文的层级结构及量化特征之学术分析张家榕晏超韩松涛叶鹰(4):85-98信息规避研究:边界、脉络与动向姜婷婷 权明詰 魏子瑶(4):99-114物质形态与文本意义:麦肯锡文本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述评李明杰 李瑞龙(4):115-125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访谈谢欢(4) J26-131第5期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治理制度体系......................................肖希明石庆功(5):4-21LIS 的社区实践及其理论遗产——从社区图书馆到社群信息学的理论视角回顾.........周文博 于良芝(5):22-35农村居民公共阅读低度参与归因分析——来自湖北省77个行政村的调查............陈 庚 胡雅纯(5):36-53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弱参与”及其改革策略——来自全国21省282个行政村的调查傅才武 王文德(5):54-73 不同情境下手机素养失衡及调节行为研究.....................................韩蕾倩闫慧(5):74-93数字人文众包抄录平台用户体验优化的行动研究: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张轩慧赵宇翔刘炜朱庆华(5):94-113 我国图书馆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顾怦青(5):114-127第6期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面向数据智能和知识发现的图书情报学跨界拓展——数据一学术一创造整合论.......赵星乔利利 .................李广建 张文萍宋秀芬魏银珍 .................杨思洛 ................马捷......张凯赵国甫走向知识融合——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的发展趋勞........基于FAIR 标准的科学数据融合体系研究..............iSchools 院校研究的跨学科特征:文献计量分析的视角 … 用户阅读自我效能和多元智能关系研究 ..............5G 雾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个性环绕贴身式”服务技术方案马费成李志元(6) :4-15叶鹰(6):16-25罗立群(6):26-40李立睿(6):41-54张一鸣(6) :55-74贾荟珍(6) :75-90陈沅(6):91-105总第四十七卷 第二五一期 Vol. 47. No. 251〈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46卷)总目次ITotal Contents of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Vol.46,2020—基于韩国公共图书馆数据的分析……何书卿叶斌(6):106-120公共图书馆活动对到馆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小型免费图书馆运动回顾与思考...................................................曹磊(6):121-131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VOL.46,2020Total ContentsNo.1SPECIAL TOPIC:Library TransformationReview and Outlook on the Problems of Library Transformation........................................................RAO Quan(1):4-15 Library Development in an Open Society.................................................................CHEN Chuanfu&LI Qiushi(1):16-37 SPECIAL TOPIC:Discipline DevelopmentHigher Education of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Management in China:History and Status Quo ..............................................................................................FENG Huiling,YAN Hui,ZHANG Shuting,et al(1):38-52 On the Mission of Library in the New Era and the Educ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in the Future.................................................................................................................................................................SU Xinning(l):53-62 On Shen Zurong and Shen Baohuan's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Thought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XIAO Ximing&SHI Qinggong(1):63-76 SPECIAL TOPIC:FOLIOFuture is Coming!Embracing a New Open Platform Era.....................................................................LIU Wei(1):77-78 Innovative Solution of Next Generation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FOLIO................ZHOU Gang&SUN Yu(1):79-91 Technology Selection and Operation Mode of FOLIO...............................................GUO Limin&ZHANG Lei(1):92-98 Metadata Management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A Case Study of FOLIO Codex ...........................................................................................................................................XU Lei&XIA Cuijuan(1):99-113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Discovery System Platform Based on 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SUN Yu&ZHOU Gang(1):114-124No.2SPECIAL TOPIC: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Facing the Future...............................................WANG Shiwei(2):4-16 Fiv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Libraries in China........LI Yuhai,JIN Zhe,LI Jiahui&LI Jue(2):17-26 Construction of Smart Librares in a New Generation Service Platform:Business Reengineering and Data Management..................................................................................SHAO Bo,SHAN Zhen&WANG Yi(2):27—37From Context-independent Skills to Embedded Practice:A Re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earch and Practice............................................................................................................YU Liangzhi&WANG Junli(2):38-55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ecutiv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Policies:A Case Studyon Some Opin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MA Haiqun&FENG Chang(2):56-74 Build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for Creative Open Data Competitions:A Case Study on the Project of Digital Humanities..................................ZHAO Yuxiang,LIU Zhouying,LIU Wei,GAO Shenghan&ZHANG Lei(2):75-952021年1月January,2021屮田田护冷学报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Semantic Stmctured Representation Method of Narrative Text Based on Plot Ontology.................................................................................................................SONG Ningyuan&WANG Xiaoguang(2):96-113 Periodization of the History of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XIE Huan(2):114-125No.3SPECIAL TOPIC:Digital Memory and Digital HumanitiesDigital Memory:A Digital Palace for Cultural Memory................................................................FENG Huiling(3):4-16 Perspective Research of Digital Humanities Theory.........................WANG Lihua,LIL;Wei&LIU Shengying(3):17-23 The Construction of**Data lnfrastnicturr,for Humanities Research:The Methodological Contribution of Library Science to Digital Humanities......................................................................................XIA Cuijuan(3):24-37Inquiring and Thinking into Library Professionalism in the New Era:Take Wuhan Public Libraries' Anti-epidemic Practice as an Example....................................................................LI Jingxia&LI Zhenwu(3):38-49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for All:Global Progress and Future Scenarios in China........................................................HUANG Ruhua,FENG Jie,HUANG Yuting,SHl Leyi&HUANG Ying(3):50-72 The Roles of Reading Promoters in Libraries:Dimensions,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LI Wu,YANG Fei,MAO Yuanyi&LIU Yu(3):73-87 Research on China's Provincial-level National Reading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Tools ..........................................................................................................................................QING Qian&LI Guihua(3):88-101 Inspirations from Regional Common Platform in University Libraries:Take JULAC of Hongkong as an Example ......................................................................................................................CAI Yingchun&LIAO Bocheng(3):102-112 Youth-oriented Library Course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LI Furong&GAO Mengyu(3):I13-127No.4SPECIAL TOPIC:LIS Theory ResearchThe Logical Stnicture and Historical Path of Library and Infonnation Science:Reflection Based on Deduction and Reasoning......................................................................................YU Liangzhi&FAN Zhenjia(4):4-19 Fundamental Issues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Library Science in the Past Decade........................................................WU Dan,LU Liuxing,DONG Jing,FAN Shu,XU Shuang&LI Xiuyuan(4):20-38Challenge and Response:The Trends of Academic Libraries in China..............................................................................................................................CHENG Huanwen&LIU Jiaqin(4):39-59 Vocabulary Ecosystem:Components and Correlations.........................................................................JIA Junzhi(4):60-68 The Construction and Linked Data Publishing of Dunhuang Mural Thesaurus........................................................WANG Xiaoguang,HOU Xilong,CHENG Hanghang&XIA Shengping(4):69~84 An Academic Analysis on the Qualitative Hierarchy and Quantitative Features of ChineseArticl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Ronda J.ZHANG,YAN Chao,HAN Songtao&Fred Y.YE(4):85-98 A Review ol Infonnation Avoidance Studies:Domain Boundaries,Research Foci, and Future Trends..................................................................................................JIANG Tingting,QUAN Mingzhe&WEI Ziyao(4):99-114 Material Fonns and Textual Meaning:Review of Donald Francis McKenzie's Theory and Methodologyof Sociology of Text....................................................................................................LI Minnie&LI Ruilong(4):115-125总第四十七卷第二五一期Vol.47.No.251〈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46卷)总目次|Total Contents of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Vol.46,2020|Make Library Open to All:Inten iew with Dr.James K.M.Cheng, the Librarian of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XIE Huan(4):126-131No.5Constructing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Public Library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AO Ximing&SHI Qinggong(5):4-21 Community-based Practices in LIS and their Theoretical Legacies:A Review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rom Community Librarianship to Community Informatics......................................ZHOU Wenbo&YU Liangzhi(5):22-35 The Attribution Analysis of Low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Reading among Rural Residents:A Survey from77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Hubei Province.......................................................CHEN Geng&HU Yachun(5):36-53 "Weak Participation"in Rural Cultural Benefiting Project and Its Reform Strategy:A Survey from282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21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FU Caiwu&WANG Wende(5):54-73 The Imbalance of Mobile Phone Literacy and Regulatory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Contexts.....................................................................................................................................HAN Leiqian&YAN Hui(5):74-93 An Action Research on User Experience Optimization of the Crowdsourcing Transcription Platform in Digital Humanities:A Socio-Technical System Theory Perspective........................................................................ZHANG Xuanhui,ZHAO Yuxiang,LIU Wei&ZHU Qinghua(5):94-113 The Future Trend of Library History Research in China................................................................GU Yeqing(5):114—127No.6F uture Prospec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MA Feicheng&LI Zhiyuan(6):4-15 An Interdisciplinary Extens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acing Data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Discovery:Integration of Data-Academy-Creativity................Star X.ZHAO,QI A O Lili&Fred Y.YE(6):16-25 Towards Knowledge Fusion: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Big Data Environment ................................................................................................................................LI Guangjian&LUO Liqun(6):26-40 FAIR-based Framework for Scientific Data Hamionization............................................................................ZHANG Wenping,SONG Xiufen,WEI Yinzhen&LI Lirui(6):41-54 The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iSchools Resear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metrics Analysis ............................................................................................................................YANG Siluo&ZHANG Yiming(6):55-7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brary Users'Reading Self-efficacy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MA Jie&JIA Huizhen(6):75-90 A Technical Scheme of“Personal Surrounding and Close Fitting"for Library Service under5G and Fog Computing......................................................................................................ZHANG Kai,ZHAO Guofu&CHEN Yuan(6):91-105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Library Activities on Arrival Rate:Based on the Evidencefrom South Korea......................................................................................................HE Shuqing&YE Bin(6):106-120 Review and Reflections on Little Free Libraries..................................................................................CAO Lei(6):121-1312021年1月January,2021。
新世纪十年中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进展

图书馆 知识 管理包 括 的 内容 非 常丰 富, 是 它
总结为由知识总库、 队伍更新、 技术更新 、 服务更新、
权管 理是 图书 馆知识 管理 的主要 内容 。 根据 知识 能否 清 晰地 表 述 和有 效 的 转 移 , 以 可 把知 识分 为显 性 知 识 和 隐 性 知 识 。 以此 理 论 为基
国外对 知识 管理 的研究 始 于上世 纪 5 0年代 ,0 9
年 代末 作 为一种 新 的管理 理论进 入我 国的图书馆 学
2 图书馆知 识管 理应 用研 究 2 1 图书馆 知识 管理 的模 式 .
图书馆知 识管 理模 式是指 导 图书馆 知 识管理 实
践 的一套 方法 论 , 一种 参 照性 指 导 方 略 。 白庆 珉 是 提 出 的图书馆 知识 管 理 模 式包 括 一 个 目标 、 个 基 一
础、 三个 层 面 、 四个过 程 、 个 环节 。图 书馆 的知 识 五
研究 领 域 , 成 为 近年 来 的一 个研 究 热 点 。盛 小平 并
是 国内较早关 注 知识 管理并 对 图书馆 知识管 理进行
系统研究 的专 家 , 他认 为 图书 馆 知 识 管 理 是 “ 书 图 馆 运用 知识 管理 理论 、 技术 与方法 , 理配置 和使 用 合 知识 及 相关 资源 , 分满 足 用 户 不 断变 化 的信 息 和 充
1 图书馆 知识管 理理 论研 究
1 1 图书馆 知识 管理 的含 义 .
“ 人本 管 理 、 能本 管 理 与知 本 管 理 ” 体 化 的管 理 , 一 是“ 激励 管 理 、 主 管 理 和 自主 管 理 ” 结 合 的 管 民 相 理 【 。基 于知识 视角 的 图 书馆 学 研究 、 5 J 图书 馆 知识 资源 与过 程管 理 以及 图 书馆 人 力 资 本 管 理 、 图书 馆 结构 资本 管理 、 图书馆 市场 资本 管理 、 图书馆 知识 产
图书馆学概论2003版本

图书馆学概论第一章图书馆学:对象、体系与内容在第一、第二章中,我们将分别就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图书馆学的内容及体系结构,图书馆学的研究任务,图书馆学的性质,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节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一、图书馆学研究的微观对象和宏观对象所谓微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及作为其工作对象的知识、信息等;所谓宏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
二、图书馆学研究的角度与方法考察中外图书馆学的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发生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由对个体图书馆的研究,发展到对群体图书馆的研究,即对图书馆事业的研究;第二,由只研究图书馆本身,发展到研究与图书馆有关的知识、信息及其组织等问题;第三,由孤立地去研究图书馆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到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经济的、科学的观点去研究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文化、图书馆与人类信息交流的关系;第四,由静止地看待图书馆,发展为将图书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第五,由单纯地研究图书馆学的对象问题,发展到找寻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第六,从近期图书馆学发展来看,由于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发展与进步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技术的因素越来越多地渗入图书馆学研究中,使得图书馆学从术语到学术规范都发生了变化。
可以预计,今后,图书馆学的变革,将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的进展。
三、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Martin W. Schrettinger,1772—1851)于1807年提出。
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图书馆学的诞生。
第一阶段,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技术,或者是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的图书馆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图书馆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还包括合作研究,通过跨学科、跨国界的合
作,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推动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03
学术期刊
图书馆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体现在学术期刊上,如《中国图书馆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等,为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发表研究成果和交
流学术思想的平台。
04
图书馆学的实践应用
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
在中世纪时期,随着修道院和大学的兴起,图书馆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学术研究和 教育的场所。图书馆学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关注图书馆的管理、分类、编 目等方面的问题。
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公共图书馆的普及和学术研究的 深入,图书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图书馆学 开始关注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逐渐形成了 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研究用户需求与服务评价,探讨用户 满意度、服务质量改进等方面的理论 与实践。
03
图书馆学的专业发展
图书馆学的教育体系
学科定位
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现象 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旨在培养 具备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
技能的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
图书馆学的教育体系包括图书馆 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组织 与检索、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史 等核心课程,以及与图书馆业务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发展,图书馆学面临 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技术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服务 和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图书馆学的研究提 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图书馆学的现状与未来
当前,图书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涵盖了图书馆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 、数字图书馆等多个领域。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应用 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图书馆与社会记忆研究的理论脉络

17·专题 社会记忆研究·图书馆与社会记忆研究的理论脉络郑秀花 王晓琳 姜 申(浙江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07)摘 要:西方社会记忆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20—1930年代的理论奠基时期、1980年代的“记忆潮”时期,以及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性记忆时期”。
纵观西方记忆研究的脉络,记忆的机制和作用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中心问题。
记忆的形塑、记忆的传承以及记忆和认同的关系是其中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西方图书馆学记忆研究的范畴基本是在社会记忆研究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中国图书馆学记忆研究的理论性文章较少,多数研究是在信息管理框架下进行的“记忆资源开发和整理”研究,阐释性研究有待深入。
关键词:社会记忆;图书馆学;研究范畴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Library and Social Memory ResearchAbstrac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social memory resear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theoreticalfoundation period from the 1920s to 1930s, the "memory boom" period in the 1980s, and the ongoing "cosmopolitan memory". Throughout the context of western memory research, the mechanism and role of memory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ers. The formation of memory, the inheritance of mem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ory and identity are the three core issues. The research of western library science memory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memory research. There are few theoretical articles on library science memory research in China. Most of the researches are carried ou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further studies on interpretative research need to be done.Key words social memory;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category*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图书馆与社会记忆研究”(项目编号:17CTQ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图书馆学理论2005年研究进展(上)

些盲点 、 误区或偏差 , 这一 问题 依然是摆在 已经步人
2 世纪 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 问题。 1
这一领域 的主要研 究成果有蒋 永福 的《 问图 再
图 书馆 ( irr) Lbay
20 06年 第 5期 ( o5 20 ) N . .06
点研究综述》 , 褚金 涛的《9 9~ 0 4年 国外图书 19 20 馆学情报学研究领 域 的分 析》 …, 涂湘 波和韩 继章 的《 书馆 学 理论 2 0 图 04年研 究 进 展》 ’ 肖雪 的 。 ,
《 9 9~ 0 3年 我 国 图 书 馆 学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名 篇 述 14 2 0 要》 等 。
调研 , 分析探讨县级 图书馆 的发展 和乡镇 图书馆 的
体系本位意识太强而 问题薄弱 的倾 向, 制约 了我 国
图书馆学研究 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必须关注现实 问题 , 当今 图书馆学研究 的方 向应该是 以 问题 为导
向, 实现“ 问题 ” 主义” 与“ 的完美结 合。汪洋指 出图
书馆哲学是 “ 系统 化 、 理论 化 的图 书馆 价 值观 和 图 书馆学方法论 ” 图书馆哲 学研 究 的是 图书馆 活动 ,
领域 中存 在的一些 终极 性 问题 。叶鹰 的《 图书馆学 学科体系简论 》 对 图书馆 学学 科体 系 问题 , 针 认为
图书馆学按理论图书馆学 、 实用图书馆学 、 门图书 专
模式 。在百县县馆馆长 会上 , 专家 教授 和基层馆 长 们共 同磋商基层公共 图书馆发展 的理论问题 。
1 图书 馆学 理论构 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历程涂湘波,陈有志,湖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1引言: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的辩证思考进入21世纪,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研究又逐渐昌盛起来。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从2000年到2007年底止,关于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研究的论文就高达60000多篇,比前20年发表的论文还要多50% !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研究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一时刻,回顾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与现状,重新梳理学术研究脉络,探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图书馆事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对于分析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究竟是理论联系实践”还是理论脱离实践”,具有现实的意义。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来分析:图书馆学应该和其它科学活动一样,都由基础研究(形成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形成应用理论)和开发研究(形成应用技术理论或开发理论)三个部分组成,从而形成上述三个不同层次,而每一个层次其目的和作用各不相同。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目的和历史任务,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结构关系以及在整个人类科学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科学思想和学科发展方向,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性质、职能、形态、历史、现状和未来及其发展规律等等。
其中纯基础研究内容包含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目的和历史任务等等,而定向基础研究包含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现状、未来及其发展规律等等。
图书馆学应用研究是在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致力于解决图书馆实际工作中提出的理论、技术方法问题,使理论服务于图书馆实践,指导实践。
应用图书馆学的内容即包括研究图书馆工作的环节、程序、方法和技术,也包括将图书馆学的原理同有关学科某些实用研究结合起来,形成解决实际与应用问题的新学科。
开发研究是指利用从研究或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为产生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产生或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开发研究是以试验为依据,应用在图书馆上,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研究、复合图书馆的建设研究等等。
从图书馆学研究的体系结构,我们不难看出,事实上,我国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基础理论对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实践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作用,成为图书馆事业建设须臾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面向实践,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向实践方向延伸,针对社会实践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理论研究工作,因此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比基础理论研究更为紧密,更为直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是联结一体、密不可分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中国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风雨相随。
2图书馆学理论融入实践、实践推动理论有研究者将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80-1985年,这是新图书馆学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比比皆是,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第二个时期为1986年武汉首届中青会到1991年庐山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这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初期,理论开始走向实践进行验证;第三个时期为庐山会议到2000年常州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暨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这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环境的突变,使得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实践走出了平行线;第四个阶段为常州会议之后,这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真正融入实践、并且实践推动理论的繁荣期。
我们姑且循着这个思路,来探索这几个阶段中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1 1980-1985:理论呼唤实践20世纪西方图书馆学经历了几次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包括上世纪30年代的图书馆学科学化”变革、二战结束后的图书馆社会化趋势及对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科学认识、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图书馆现代化浪潮等等,而这些革命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发生在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家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
文革结束以后,新的图书馆学理论伴随着新的科学理论与学术思想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新图书馆学出现了,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新图书馆学启蒙。
解除思想的禁锢,在这一时期,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繁荣昌盛。
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上,出现了薛新力和于鸣镝的关系说”1981),张欣毅和刘迅的层次说”1982),郭星寿的系统说”1982),彭修义的知识说”(1981),周文骏的文献交流说”(1983),宓浩和黄纯元的知识交流说”(1984)。
在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上,出现了相关树”平面模式和立体多维模式,相关树”平面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星寿(1982)、钱亚新(1984)、朱立文(1984)的两块结构,周文骏(1983)、张树华(1984)的三块结构,吴慰慈(1985)的四块结构;立体多维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欣毅(1983)的三维式,项弋平(1984)的金字塔”式,黄宗忠(1985)的树”式结构,李惠珍(1984)、黄宗忠(1985)的立体、多维、网状式。
在图书馆方法论上,出现了二层次法、二分法、三层次法、三分法、四层次法和四分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文骏(1983)的四层次法和黄宗忠(1985)的四分法。
在图书馆属性上,主要有藏用性”(以黄宗忠为代表)、中介性”(以吴慰慈为代表)、交流性”(以宓浩为代表)。
在图书馆学科性质上,以李严(1985)等人为代表,认为它是应用科学;以桑健(1985)等代表,认为它是管理科学;而大多数人则认为它是社会科学。
这些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十年浩劫后图书馆学人的思想释放,更是图书馆学人对经验图书馆学的呐喊。
它们的诞生,确定了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基调,吹响了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号角,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问题:这些理论,如何检验、如何向实践方向延伸。
2.2 1986-1991:理论走向实践1986年夏的武汉的中青会和同年秋天的南宁文献资源布局会,孕育图书馆事业的更大发展和图书馆学的新的突破,促进图书馆学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
武大中青会”是图书馆学新启蒙”进程中的一次标志性会议。
在武大的会议首先提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风气。
会议上,当时《图书馆学通讯》上刚刚发表了张晓林的《应该转变图书馆研究的方向》,袁咏秋主编当时正组织一场关于图书馆研究方向”的讨论,她将张晓林等人请到会上,组织了一场图书馆研究方向”的会中会”激烈批判经验图书馆学。
另外,黄纯元的会议论文《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篇文章的主体中系统讨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问题,但在文章的结束部分,黄纯元由发展战略研究引申到图书馆学理论。
文章写道:作为基础理论研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莫衷一是,见仁见智,甚至陷于一种无结果的永不休止的探讨中。
更值得忧虑的是,许多研究者对现实问题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冷漠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非常微弱”这种现象,以前也有许多学者指出过,但黄纯元老师没有停留在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简单批评,而是由对于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将此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操作化层面。
会议结束后,《图书馆》杂志立即就这一主题征文,并举办理论研讨会。
高校图工委也结合高校文献资源建设,召开了发展战略研讨会。
可以说正是经过这次会议的普及,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才形成大潮的。
发展战略研究的兴起,使传统图书馆学的那种微观的、经验描述式的研究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对实践的研究,如文献资源研究、全国文献资源布局研究等,体现了这一时期图书馆学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价值取向转变南宁会议”是我国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宏观文献资源建设实践在文献资源布局理论指导下开始实施的新起点。
南宁会议直接促成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的开展。
在南宁会议”上,许多与会者提出,要合理布局我国的文献资源,首先应该对我国文献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只有摸清了家底,文献资源的布局才能够有的放矢。
1987年6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决定将全国社科文献资源调查”课题作为七五”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988年8月,刚刚成立不久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文献资源专业组又决定将这项课题纳入其领导,并将调查对象扩展为包括所有学科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
这次全国文献资源调查,调动了全国万余名图书情报工作者参加,历时四年,共调查了500多个有代表性的图书情报单位的研究级学科文献收藏2000 余个,建立起了全国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用户评议数据库” 整个调查工作,无论是参加调查的人数、涉及的地区和系统,调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调查方法的科学性、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都足以说明这是一次意义重大、构思恢宏、规模空前的文献资源调查,是一项同时具有基础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对我国文献资源布局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次会议的现实意义,从学术的层次来看,图书馆学人最初是从学”(理论)入手逐渐开始了对术”(实践)的关心,并开始了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价值观念的追求,纯基础研究不再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主旋律,定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始成为图书馆学人关注的热点。
这一时期,定向基础研究的热点包括: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资源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图书馆学”等等,都是能够拨动图书馆人心弦的实用研究。
此外,面向资源、服务与管理的应用研究也如火如荼。
以图书馆管理为例,这一时期发表的管理应用研究论文达1300余篇,研究内容有:图书馆管理理论”,包括一般性理论、方法、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竞争战略及其他综合性论述;图书馆管理体制”包括图书馆领导体制、管理模式、图书馆法、图书馆政策及图书馆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论述;图书馆业务管理”包括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图书馆评估、图书馆统计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论述;图书馆行政管理”包括图书馆领导与决策、思想政治工作、岗位责任制、经费等方面的论述等等。
此期研究成果之所以数量多、内容丰富且质量较高,主要原因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末期为图书馆应用研究的高峰期,这就为此类成果形成准备了丰厚的材料。
2.3 1991-2000:理论与实践的冲突1991年以后的十年,两件大事对我国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是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二是自动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
这两件大事给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三组矛盾:一是市场经济热潮造成的人才流失严重与自动化、网络化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热潮引起的图书馆产业化”所带来的短期利益与人民文化生活需要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三是自动化、网络化高速发展与应用研究滞后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