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_积极心理学研究_蒋苏芹

心理资本_积极心理学研究_蒋苏芹
心理资本_积极心理学研究_蒋苏芹

#心理学研究#

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

蒋苏芹,苗元江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南昌330031)

摘要:积极心理学催化了心理资本理论的诞生,继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之后,心理资本成为第四大资本。本文阐述了心理资本的四维结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及韧性,引入了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宽恕、感恩、自尊、信任、成就动机等七大潜在心理资本,介绍了心理资本效用研究的四种模式,并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及韧性的干预措施。心理资本研究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架构了积极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桥梁,开启了成功和幸福的大门。

关键词: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B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10)01-0108-06

1998年,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为首的不少心理学家提出并组织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将研究焦点从消极转向积极,为传统心理学带来了一场积极的变革。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 l o gy)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1]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得到广大心理学家或管理学家的关注及重视,并迅速应用于组织行为研究中。自2001年起,Lu t h ans与同事就积极心理学在组织行为中的运用展开了详细论述,并将这种积极取向的组织行为学模式称为积极组织行为学。在积极心理学及积极组织行为学的驱动下, Luthans于2004年将心理资本的概念拓展至组织管理领域,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及学者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继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之后,心理资本成为企业的第四大资本。正如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Fred Luthans所指出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不是财力,不是技术,而是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资本。相较于衰退,不可持续的增长对组织的发展更具破坏性,因此,如何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管理学者和心理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心理资本(psycho log ica l cap ita,l简称PsyCap或P K)作为提升个体和组织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资源应运而生。

一、心理资本:结构与测量

(一)心理资本概念

心理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比如,经济学家Go lds m ith,Veum 和Darity(1997-1998)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个体的生产率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2]Se li g m an(2002)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心理资本0的核心概念,认为可以将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3] H osen等(2003)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他认为,心理资本包括个性品质和倾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4]至2004年,Lu t h ans等人首次将心理资本的概念拓展至组织管理领域,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个体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2005年, Luthans等人明确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2010年赣南师范学院学报l.1

第一期Jour nal of Gannan Nor m a lUniversity Feb.2010 *收稿日期:2009-12-0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0规划课题5教育与幸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6(DAA080081);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0五规划重点项目5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6(08J Y0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研究6(XL0906)作者简介:蒋苏芹(1985-),女,浙江富阳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苗元江(1963 -),男,湖南东安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

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0。[5]2007年,Lu t h ans,Y oussef和Avolio又对心理资本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 (1)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0(韧性)。[6]

总之,对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种倾向:第一种观点是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第二种观点是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Avo li o等人(2006)在探讨心理资本的内涵时,使用了/类状态(state-li k e)0这一概念,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状态性(可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又具备特质性(相对比较稳定)。目前有关心理资本的概念研究以状态论为主,综合论作为新的研究趋势对未来的心理资本内涵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心理资本主要结构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资本的结构要素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定论。Fred Luthans,Ja m es B Avey等(2006)认为心理资本必须具备以下5个判断标准:(1)有理论和研究的根据;(2)可有效测量;

(3)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对比较新颖和独特;(4)是一种可以改变的心理状态(非固定的心理特质);

(5)对工作绩效有积极的影响。[7]这一判断标准是基于状态论而提出的,排除了特质性的结构要素,具有一定的缺陷性。总结以往研究,作者认为心理资本的判别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积极性;有理论及研究基础;具备/类状态0的特征(有开发性、相对稳定);可测量;与绩效或其他积极结果相关。田喜洲(2009)[8]对于心理资本的结构进行了概括,有以下几种结构观:(1)二维度说。经济学家Go ld-s m ith,Veum和Darity认为心理资本由自尊和控制点两个因素构成;(2)三维度说。Luthans和Jensen (2003,2004,2005)认为心理资本由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组成;(3)四维度说。Luthans,Y ousse f及Avolio(2006,2007)提出心理资本由自信(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维度构成;(4)多维度说。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是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和心理资本判别标准的元素(如感激、忠诚等)都应该纳入心理资本的维度之中。

就目前而言,关于心理资本的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以及韧性的四维结构研究中。(1)自我效能。Sta j k ov ic和Luthans(1998)在元分析的基础上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激发动机,认知资源并且在既定的环境中采取必要行动来完成特定行为的能力。0自我效能感能有效缓解压力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影响,对工作绩效有积极影响(Luthans,2002)。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绩效的众多组织行为学概念(如目标设置、反馈、工作满意度、大五人格特质及变革型领导等)中,自我效能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0.38)最高。自我效能在教育领域、职业和组织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等都有广泛的研究,它也是积极组织行为学诸概念中研究最多,理论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概念。(2)希望。Snyder(2000)提出希望指基于成功、路径和意志力三者之间互动而形成的积极动机状态。Luthans (2003,2005,2006)的研究表明,管理者的希望强度对企业绩效、领导力、员工满意度、留职意向和幸福感等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Youssef(2004)对1000多位管理者和员工的研究也发现,希望水平与其绩效、工作满意度、工作幸福感和组织承诺呈正相关。有关的实证研究还发现:希望与工作目标期望、正性情绪、控制感、应对力、自尊和成就等呈正性相关。

(3)乐观。Se li g m an(1998)认为乐观是一种归因方式:乐观主义者倾向于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一般性的原因,而把那些消极事件归因为外在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原因的人。在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乐观的管理者和员工的绩效、工作满意度和留职率较高,压力较少,且合理的乐观能够对身心健康、成就取向、动机等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促进员工职业上的成功。(4)韧性。Luthans(2002)认为韧性是人们从逆境、冲突、失败甚至一些积极事件中迅速回复的心理能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今社会,对于韧性的需求愈加强烈,但至目前为止学者对其研究还不多。临床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韧性能增强人的生理机能,特别是治疗和适应方面。组织行为研究表明,员工韧性与其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高韧性的个体更富有成效,韧性与个体在各种生活经历中有效运作的能力具有紧密的联系。

(三)潜在心理资本

综合论的发展趋势启示我们,除了上述四大心

109

第1期蒋苏芹,苗元江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

理资本结构外,还可以引入不少/类状态0的积极心理能力。Fred Luthans等人在5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6[9]一书中提出了不少潜在的心理资本,并把那些积极心理能力划分为四类:认知能力(如创造力、智慧)、情感能力(如幸福感、沉浸体验和幽默)、社会能力(如情绪智力、感恩和宽恕)和更高层次的能力(如勇气、真实性和精神性)。在国内的研究中,柯江林、孙健敏等人(2008)[10]开发出了本土心理资本量表,其中把心理资本划分为两类:事务型心理资本(包括奋发进取、坚韧顽强、乐观希望和自信勇敢)和人际型心理资本(包括包容宽恕、谦虚诚恳、感恩奉献和尊敬礼让),增加了不少新的积极心理能力。

根据心理资本的五大判别标准和上述研究,我们可以把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宽恕、感恩、自尊、信任、成就动机等积极心理要素引入心理资本的研究范畴,具体阐述如表1所示。

表1潜在心理资本各维度的简介

维度定义测量工具研究成果

主观幸福感

主体根据自定的

标准对自己生活状态的

一种主观上的整体评估。

幸福感指数量表(W B IS);纽芬

兰主观幸福度量表(MUN S H);

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 B)等。

幸福感能提升工作绩效、

生产力和利润率,降低缺勤率和离职率,

使员工的行为更接近组织公民行为。

情绪智力一种认识、控制自己及他人

的情绪,并用以指导自

身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情绪智力量表(E IS);多因素

情绪智力量表(M E IS);情绪智

力调查表(ECI);情商问卷(EQ I)。

成功或成就原因的85%归于情绪智力;

员工的情绪智力与其任务绩效以及

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正相关。

宽恕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

恐惧中解脱,并不再渴望

报复侵犯者的内部过程。

Enri ght宽恕问卷(EF I);人际

动机问卷(TR I M);宽恕意愿量

表(W FS);情景宽恕量表(FS)。

宽恕能减少个体的焦虑、抑郁,

提高自尊、幸福感、生活满意度,

此外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是很有助益的。

感恩

感恩是一种道德情绪,

作为功能强大的心理设备

的一部分,帮助人们维持

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单维感恩量表(GQ-6);多维

感恩量表(GRAT);多维感激

测量(T he A pprec i a ti on Scale)等。

感恩与自豪、希望、受鼓舞的、宽容、兴奋、

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等积极情绪和行为

呈正相关;有助于个体构建持续的生理、

智力及人际资源,提高幸福感水平。

自尊一种包含着个体自我认知

的价值判断,是个体对自我

价值、重要性和成功的

积极的情感体验。

Ro senberg自尊量表(SES);

内隐联想测验(I AT);

Coopers m ith自尊调查表(SE I);

自卑感量表(F IS)等。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它还间接影响人的

活动动机和行为,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

主观幸福感和攻击性等;增强自尊能明显

改变学生对食用酒精和药物的态度。

信任

建立在对另一方意图和

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之上

的不设防的心理状态。

人际信任量表(I T S);

特定人际信任量表(S I T S)等。

促进交易双方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

影响营销效果;提高组织绩效,促进经济增长;

够提高政府与司法效率、降低腐败。

成就动机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

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

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

的内在心理过程。

主题统觉测验(TAT);

内隐联想测验(I AT);

成就动机量表(AM S);

成就动机格子测验)GR ID技术等。

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学业成绩、抱负水准

正相关;成功的创业者通常具备极高的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能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及

社会发展;成就动机能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资料来源:在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查阅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四)心理资本的测量

目前心理资本的测量方式有三种:(1)自我报告法:主要通过心理资本测量问卷来收集心理资本状况的资料,也可采用实验法进行数据采集;(2)观察法或专家评价法:通过第三方获得被评价者个体心理资本方面的资料;(3)结果变量的测量:通过测量与心理资本相关的结果变量间接了解心理资本的状况。

国外学者对于心理资本的测量研究较多,但由于对心理资本的内涵和结构的理解不同,各测量工具的开发也各有差异。1997年Go l d s m ith等人编制了第一个心理资本量表,认为心理资本即是自尊; Judge等(2001)和Co1e(2006)认为,心理资本由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点和情绪稳定性等要素构成,并据此开发了5核心自我评价构念量表6;Jensen (2003)开发了5心理资本评价量表6,认为心理资本

110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

包含希望状态、乐观状态、自我效能感和复原力四个维度,此量表与后来Lu t h ans等人(2005,2007)开发的5心理资本问卷(PCQ-24)6和Avey等人(2006)编制的5心理资本状态量表6的结构要素相类似; Letcher(2004)认为心理资本就是/大五人格0,包含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5大五人格(心理资本)评价量表6; Page等(2004)在四大结构要素(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回复力)的基础上,又引入了诚信,形成五大要素,开发了5积极心理资本评价量表6;Larson等人(2004)开发了5心理资本量表6,这个量表把心理资本分为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回复力三个维度;Luthans 等人又在2006年开发了另外一套心理资本的量表,把心理资本分为希望、乐观和回复力三个维度,而Jensen等人(2006)开发的5心理资本状态量表6也支持了三维结构的观点。

国内对于心理资本的测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订国外心理资本量表上,使之向本土化靠拢。如,温磊、七十三、张玉柱等人(2009)对Luthans的心理资本问卷(PC Q-24)进行了修订。真正的本土化心理资本问卷的开发很少,目前主要有柯江林、孙健敏等人(2008)以组织雇员为测量对象的5本土心理资本量表6,研究表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与西方心理资本量表相比较,本土量表的信效度更好。总体而言,心理资本作为优势心理能力的核心体,不仅应该加强本土化问卷的开发研究,而且也要扩展其研究领域,开发出不同人群的心理资本量表。

二、心理资本:效用与干预

学者对于心理资本各单一维度的研究较多,特别是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以及韧性等方面的研究。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是这些积极心理能力的集合体。整体心理资本的作用方式是以各积极要素相互协同作用发挥影响,是以其整体作用往往大于各个部分作用之和。但是,心理资本这一整体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国内对心理资本的本土化研究。

(一)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与机制

就国内外研究而言,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满意感及组织承诺等结果变量具有积极的影响。目前,心理资本与结果变量关系研究所采用的范式主要可分为四类: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以及动态效应模型,其中主效应和缓冲效应的研究居多。

主效应模型,亦称直接影响效应,指心理资本对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相关结果变量具有直接的增益作用,其效应独立于其他变量。目前,关于心理资本的影响研究主要采用主效应模型。如Judge (2001)关于心理资本的元分析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可以解释员工自评绩效20%-30%的变异;Larson 和Luthens(2006)对一家美国工厂的74位工人进行研究发现,员工的心理资本与其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显著正相关;仲理峰(2007)[11]对198对直接领导和员工的实证研究发现,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三者合并的心理资本,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组织承诺正相关。心理资本还对职业生涯发展(杨锐,2009)、工作疏离感(陈双群,2009)、工作卷入(丁成莉,2009)、离职意向与组织认同(李轩,2008)及员工敬业度(吴威, 2009)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

缓冲效应模型亦称间接影响效应,指心理资本通过影响一些中间变量来间接地影响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起间接的中介作用。如,A vey、W er m si n g和Luthens在研究积极员工与组织变化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心理资木需通过积极情感才能对员工态度及员工行为产生影响,积极情感起到缓冲变量的作用;[12]Co le(2006)的研究显示,心理资本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满意感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动机,进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搜寻行为。国内研究中,魏球(2009)[13]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对心理资本与主观职业生涯成功(职业满意度)的关系有中介作用;惠青山(2009)[14]认为组织公平和对主管的评价在心理资本态度与行为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组织信任在心理资本与利单位行为和工作满意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强麟(2009)[15]发现心理资本在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是通过调节作用来影响结果变量的。如,Co le(2006)对失业员工进行调查发现,作为中介变量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主观满意感对再就业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动态效应模型(Co le,2006)是最近提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假设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而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动态变化,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可能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有时可能是曲线关系,也有可能是阶段性变化或阈限的关系。[16](P37)已有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相互影响。

111

第1期蒋苏芹,苗元江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

(二)心理资本干预

心理资本是员工高绩效和个人成功的必要保证,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更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法宝。2005年,Luthans 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见图1),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模型。模型就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信心和增强自我恢复力提出了一整套极具操作性的促进措施,为企业的心理资本干预实践提供了很好

的思路。

注:该模型不仅包含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

还包含变量之间的总体影响效应。图1 心理资本干预(PC I)影响效应图[16](P35)

在不同的人群或工作领域中,人们对于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干预措施都会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开发所遵循的原理大致相同。杜娟与赵曙明(2009)

[17]

在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心理资本与个

人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对信心、希望、乐观及韧性的开发作了很好的总结:Snyder(2002)认为,信心可以通过四个途径建立起来:掌握经验或获得绩效、代理人的经验或塑造、社会说服力以及身体和心理的唤醒激励;Luthans 和Jensen(2002)认为,希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发展:确定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可衡量的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通过员工参与和授权提升希望实现的动力;形成多条可供选择的实现目

标与目标相对应的行动计划;提高意志力以及鼓励享受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Bunderson (2001)指出,个体的现实主义乐观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得到开发与训练:学会对过去宽容;学会正确评价现在以及学会为将来寻找机会;M oore(2002)提出了三种增强恢复力(即韧性)的战略:资产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和过程管理战略;此外,S i m on (2002)也提出了一套韧性开发的基本策略:第一,当事态向坏的方向发展时,尽量避免负面的思维和行动引导;第二,重新检验目标的精确性和可行性,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当发现负面情绪无法抵抗,并

且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学会保持平静。

三、心理资本:总结与思考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开启了幸福的大门,而心理资本的发展更是为我们挖掘出了成功的源泉。心理资本作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高投资回报率的积极潜能开辟了组织研究的新路径,标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向。就目前而言,心理资本的研究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8]

:(1)探讨心理资本作用机制。

除了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及调节效应模型,动态效应模型的提出为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探讨拓展了新的思路;(2)探索心理资本影响因素。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其结果变量的领域,极少去探讨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因此加大对心理资本的前因影响变量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趋势之一;(3)拓宽心理资本的结构分类。心理资本结构理论目前只是一个初步模型,学术界对其尚未达成一致观点。除了已经被证实完全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积极心理结构)))信心、希望、乐观及韧性外,不少学者相继将工作契约、心理自主权、智慧、勇气、宽恕和信任纳入心理资本的结构中。近来,工作幸福感?[19]

的提出和发展又为我们引入了新的结构;(4)尝试认知神经基础研究。近来有学者探讨了心理资本在领导者中的作用,发现优势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坚韧性和自我效能水平明显高于一般领导者,并且其脑电相关电位存在差异,这为心理资本在认知神经基础方面的研究开辟了新路;(5)推行本土化研究。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因此我国员工的心理资本是否与西方的一致还有待探讨。心理资本研究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架构了积极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桥梁,开启了成功和幸福的大门。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性资源,其研究极具前瞻性和影响力,相信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必将一片光明。参考文献:

[1] 苗元江,朱晓红,龚继峰.转型与建构:积极心理学历史沿革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2]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2007

(3):482-487.

[3] 温磊,七十三,张玉柱.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2009(2):672-675.

[4] 吴威.员工心理资本对其敬业度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北大

学,2009.

[5] Luthans F ,Avoli o B J ,W al umbw a F O,et a.l The ps ychological

cap i tal of Ch i n ese workers :Exp l ori ng t h e relati on s h i p w ith perf or m-an ce[J].M anage m ent and O rgan izati on Revi ew,2005,1:247-11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

269.

[6] Lu t hans F ,YoussefC M,A volio B J .Ps ychol ogical cap ita:l Devel o -p i ng t he hu m an co m petiti ve edge[M ].Ox f ord ,UK :Ox f ord Un -i vers it y Press ,2007:3.

[7] 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

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8] 田喜洲.我国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6-99.

[9] F red Luthans ,Carol y M.Yousse,l Bru ce J .Avo li o .心理资本)))

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 ].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33.

[10]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

较[J].心理学报,2009(9):875-888.

[11] 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

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2):328-334.

[12] A rthurM.B.,Khapova S.N.,andW il dero m C.P .M.C areer s u c -cessi n a boundaryless career worl d [J].Journal of Organ i zational B ehav i or ,2005,26(2):177-202.

[13] 魏球.心理资本对职业生涯成功预测作用的实证研究[D ].广

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14] 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

系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15] 强麟.组织承诺、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 ].天津:天

津师范大学,2009.

[16]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 ].外国经济

与管理,2007(5):32-39.

[17] 杜娟,赵曙明.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心理资本与个人绩效

的关系研究[C ].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8:2832-2844.

[18] 李斌,林玲.心理资本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学报,2009(2):120-124.

[19] 苗元江,冯骥,白苏妤.工作幸福感概观[J].经济管理,2009

(10).

责任编辑:李自茂

Psycho l ogical Cap ital )Positi ve Psychology R esearch

JI ANG Su -q i n ,M I A O Y uan -jiang

(Schoo l of Eduation,N anchang University,N anc hang 330031,China )

Ab stract :T he research o f P ositi ve P sycho l ogy mo ti vates the birth o f P sycho l og ical Capita lT heo ry ,fo llo w i ng the financia,l hu m an and soc ial cap ita,l psycho l og ical cap ita l t o becom e the f ourth largest capita.l In th i s paper ,w e represent t he four -d i m ensiona l struct ure of psycho l og ical capita l )se l-f effi cacy ,hope ,opti m i s m and resili ence ;

i m port seven potential psycho l og ical capita ls )subjecti ve w e l-l

be i ng ,e m oti onal i nte lli g ence ,forg iveness ,thanksg i v i ng ,se l-f estee m,confi dence ,ach i evement m otivati on ;describe the four research m odels o f psycho log ical cap ita;l and propose deve l op m ent m eas ures o f se l-f efficacy ,hope ,opti m is m and resili ence .P sycho l og ica l cap -ital resea rch has expanded t he appli cation of pos i tive psycho l ogy ,establis hed t he br i dge bet ween positi ve psy chology and O rg an i zati onal Behav ior ;and opened the door t o success and happ i ness .

K ey w ords :P sycho l og ical Cap ita;l Pos i tive P sycho l ogy ;P ositi ve O rgan izationa l Behav i or

113

第1期 蒋苏芹,苗元江 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

积极心理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生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韩蕾蕾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各级各类学校加快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包括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测量设备、情绪宣泄设备、音乐放松师、沙盘治疗室等等;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秋起征订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将心理课程作为中小学一门必修的课程;心理教师队伍逐渐专业化、专职化等。这些是以注重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的为侧重的相对短暂、迅速扩张的初级发展阶段。随着发展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内涵等高级的发展阶段,学校以何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以往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等单薄的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形成贯穿于学生的幼儿期、青春期、中老年期,覆盖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的,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由教授灌输走向引导、体验、感悟的过程。这是心理从业者一直思索和探索的课题。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一直致力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一方面夯实基础,心理课程保质保量、开足开齐,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运行良好,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特色心理活动,成立学生心理社团“心悦社”、赣中阳光心理志愿服务团队、学校心理剧研究中心,每年5月份开展“525”心理健康周,阳光志愿服务团队由我校心理教师组成,与区看守所、区法院、区民政局、市网上家长学校合作,免费为各个机构提供心理援助。这些常规和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我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而且为我校争得了“江苏省心理科普先进校”、“江苏省‘校园心理剧’创作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在取得这些成绩同时,我们一直在思索怎么更加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接触到刘惊铎教授的《生态体验:感动师生生命的魅力德育模式研究》时,顿觉发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广义的德育包含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既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生态体验德育的理念是可以借鉴的,笔者作为一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将试着以生态体验德育的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生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成果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圈”理论。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构成的环形结构。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

积极心理学研究

积极心理学研究与探索 积极心理学研究 学号:2009105070 姓名:陈林 院系: 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摘要: 随着心理学进入21世纪,关注人类幸福感与优势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日益声势浩大。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界也得到了广泛响应。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评价;发展趋势

目录 1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 4 - 1.1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 4 - 1.2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 5 - 2 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 6 - 2.1 基本含义 ............................................................................................... - 6 - 2.2 研究方法 ............................................................................................... - 6 - 2.3 研究内容 ............................................................................................... - 6 - 2.3.1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 7 - 2.3.2 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 8 - 3 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 9 - 3.1 积极意义 ............................................................................................... - 9 - 3.1.1 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存在的不足........................................................................................... - 9 - 4 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 10 - 5 结束语 .......................................................................................................... - 11 - 参考文献 .......................................................................................................... - 11 -

积极心理学相关小论文

由《心灵捕手》所想于幸福 ——只要心中有景,到处都是花香满径 XXX学院 XXX班 XXX 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随机采访平凡百姓的新闻,记者向采访对象发问:“你幸福吗?”问题虽然简单,答案却是千奇百怪。作为一个关注民生的良好市民,抄袭网上的回复即兴演绎出下面一段对话就是:——你幸福吗? ——我不姓福,我姓蓝。 ——那你满足吗? ——我畲族的。 前一阵子在校园网观看了一部典型的讲诉人心理的影片《心灵捕手》,又名《骄阳似我》。男主角威尔.杭特虽然聪明绝顶,但是却有着严重的心结,最终在数学教授的好友肖恩.马格瑞的引导下敞开了心扉,并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方向。可以看出,威尔.杭特的生活中缺少了一种积极因素。 积极的心理对一个人很重要。 生活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的生活,同样一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就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威尔.杭特开始时候就是因为自己孤儿的身份所以自卑,自暴自弃,并且终日与一群小混混混在一起,差点就因此惹上了牢狱之灾。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即使逆境也会生活得很好,心情好了,看到的所有景物都会是美好的,困难也会成为你成长的奠基,迎风破浪,直达沧海。悲观的人,心境截然相反,遇到困难总是想着怎么办,怎么做,总是害怕自己会失败,对待生活,看不到美好的一面。一个人是否年轻,就要看他的心理状态。年轻无关年龄,只在于心理状态。积极开朗地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快乐地生活是幸福的根源。 “快乐生活”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关于过去的积极情感(安宁、知足和满意)。关于现在的积极情感(躯体愉快:指直接且相对短暂

的知觉上的欢快)和(复杂愉快:是指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乐趣)。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则是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快乐生活是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充实生活”是指充分利用个人优点、天分和潜能.人的思想需要用一生来成长,在生活切忌不要做塑料人,积极的生活但同时也要保持一颗乐观清醒的头脑,只有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才能开辟新的生活,成功不可模仿亦是不可被复制,人生不可能又有相同的路,自己的路要自己不断的去寻觅和探索,只要你去执着的走自己选择的路,总有一天会发生奇迹。 也许,我们的童年并不像威尔.杭特那样的凄惨;也许,我们的未来也并不一定能有肖恩.马格瑞中年丧妻的那般痛苦;也许,我们人生旅途中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前行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晨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的翱翔;也许...唯有把握现在,积极乐观地生活,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不必要的也许了... 幸福,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一个令人不能安然淡定的名词。一些人可以科学的解释幸福的定义,却全然不知早已偏离了生活的正轨;另一些人呢,快快乐乐的充实地生活着,这是对幸福的最好的诠释了。 诚然,幸福一词难以用言语来定义,只有用心去体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感觉到幸福的存在。一句话:只要心中有景,到处都是花香满径。

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龚光军)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 M.& King 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的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 Seligman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它的原意是“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摘要: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 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Dien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一样的。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边沁主张:“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所谓恶便是痛苦。因此,一种事态如果其中包含的快乐超过痛苦的盈余大于另一种事态,或者痛苦超过快乐的盈余小于另一种事态,它就比另一种事态善。在一切可能有的事态当中,包含着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英语的那种事态是最善的。”按照功利主义观点的解释,快乐是人生的主要追求,每个人总是追求他认为的自己的幸福,而人的幸福主要集中在个体经历的情绪、心理和身体的快乐和痛苦上。因此,幸福生活的特征就是人心理和生理上快乐的出现和痛苦的去除,这可以看作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先驱。 如果说早期的哲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是建立在思辨的理性的基础上,那么真正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还是到20世纪早期才出现。Flugel在1925年通过记录一定样本的人群在不同时刻的情绪性事件来研究人的心境,根据这些记录,并最终概况出不同时刻的情绪反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关于人类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allup.G,Gurin.G,Cantril.H等,他们运用一些相对较简单的量表对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人群进行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统计,这种调查主要是通过让被试回答一些量表问题来获得

课题申报范文:20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理论意义 (1)丰富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理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增强教师对职业幸福感方面的认识,同时对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践本土化、校本化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改善初中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初中一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现状,了解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幸福感现状,深入了解他们对提升职业幸福感的迫切需求,探求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有效策略,从而提升初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为学校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更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应当了解教师的幸福感现状,了解他们对幸福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认识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可能性因素。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能更好地为学校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师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指导,使学校管理更能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2. 实践意义 (1)深化学校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办学思想为:弘扬警予精神,追求幸福人生。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为幸福教育践行学校,“十二五”期间,我校成功申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十二五”期间以课题为引领,切实提升了初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该课题已顺利结题并被认定为优秀课题。“十三五”开局之年,为继续深化研究幸福教育理念,试图探索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因此申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巩固办学成果。 (2)深化认识,推动实践 通过调查让初中教师关注自己的职业幸福感、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引起初中教师对自身职业幸福感的关注,引发初中教师对教育生活的本质意义的思考和追寻。结合已有的理论研究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优势需要,从而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身能对症下药去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通过教师的幸福感来促进学生的幸福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3)提升学生幸福感 学生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孩子,了解并研究初中教师幸福感,通过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以更好地影响初中生的幸福感形成。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积极心理学概念的界定 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的学术界定是:“积极心理学是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 2.教师职业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教师职业幸福感应当是存在于教师职业理想的实现或正在实现的过程中,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这个场域和源泉。教师职业幸福感应该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但更表现为精神上、心理上的状态,这种精神上、心理上的幸福表现在心理体验和职业伦理的统一、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的统一。在此定义下,教师幸福感细分为四个维度:一是生理幸福感(physical well-being ) ,二是情绪幸福感(emotionalwell-being),三是心理和智力幸福感(mental and intellectual well-being ),四是精神幸福感(spiritual well-being )。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

选修课《积极心理学》期末论文

我的心灵寻宝记之幸福在哪里 《职来职往》的雷鸣老师说过,一般心理专家都是曾有心理问题的,为了给自己治疗才选择了心理学,他自己就是在恋情屡屡失败后才决定学心理学的。我觉得有道理。我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是想变得幸福起来。事实上,在上课之前我并不觉得很幸福,如果幸福的满分有100分的话,我想我只有30分,这30中分来自:我家人都好,爸爸妈妈很爱我,我还可以想象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我想做的事。我也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会觉得孤独,失落,不自信,胆小懦弱,为什么我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也知道如何去改变,却无法付诸行动,我心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健康的、理想的,另一个却害怕表现出来。 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标准都不尽相同,我认为幸福不拘泥于具体的事,幸福是一种心态。或许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拥有我想得到的东西,但是幸福的感觉是勉强不来的。既是如此,就先尝试着解决心灵里所郁结的问题吧,就如毛泽东爷爷说过的:“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关于友情,我觉得自己一直都不擅长,也因此感到孤独。其实我追求的是理想的友情。我很钦慕古人那股义气,特别是男人间的友情。伯牙与钟子期,曲洋与刘正风,高渐离与荆轲,荀巨伯与友人,那种生死之交,这种渴望也是我喜欢动漫《海贼王》的原因,因为它一直强调的梦想和伙伴间的友情是我想得到的。女生间的友情又与男人间的不同,女生更为敏感多疑,有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是男人就好了。但也不是绝对的,男人间也有阴谋诡计,女人间也可有生死之交。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友情但寻它不到,这和这个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虽然我们是“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但他对于人的日常生活规范和礼义之上并无太大影响,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今天,利益至上,要想获得最大利益,就必须是理智的,而非意气用事;二、我们身处和平安定的时代,古时候人们可能面对着更多、更凶险的天灾人祸,团结起来才更可能生存,彼此间相互依靠; 三、人类发展进化来的这种社会其实是让人感觉并不舒服的,这是一种违背本性的生活模式,人与人之间不信任,人的感情也因此而多变。除此外部环境之外,我性格中的多疑也是原因。怀疑别人是否当自己是朋友。多疑是因为受到过欺骗所以害怕被欺骗,是一种自

积极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2001年4位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 Cullough)都是因他们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而获奖。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方面,在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方面,Hillson和Marie (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而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义。Salovey 和同事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George Vaillant(2000)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这些研究者都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一、立论依据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它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 1998年,塞利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心理学家有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就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幸福美满,使雇员心情舒畅,让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发展(详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导论》)。 (二)研究运用积极心理理论于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意义 1、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心理辅导价值取向。学校学习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克服青少年学生学习心理或学习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认为,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消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因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 自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人的某些行为或行为结果在一定刺激下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 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 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1)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 年时仅有20 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 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 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Lyubomirsky 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 等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 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 (3)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 Peterson 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

浅述积极心理学论文

浅述积极心理学论文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传统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推动了传统心理学的巨大发展,给传统心理学带来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在其逐步发展阶段中,国内许多学者对之给予了 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产生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入手, 分析当前积极心理学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笔者的几点想法,以供广大心理学专 家参考,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部分理论资料。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考;问题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的优点和良好品德,传统心理学一般只注重问题的修复,然后建立人类生命中的良好美德,推动了心理学的全面发展,完善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范 围和领域,例如教育学、社会工作、公共服务等,引入心理学的概念能够提高这些行业的 工作质量和社会效益。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在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被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学 者所重视,相比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弱化了对心理消极情绪的研究,专注于发掘人 生命中积极的方面,比如人的愉悦情绪体验、良好性格优点、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感、 健康的价值观等。有文献表明积极心理学是造就人类未来幸福和阳光大道的有力工具,它 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延伸至人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让其积极的理念和行动产生健康的 推动作用,让现代心理学更加全面和完善。 2.积极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2.1研究视角较为狭窄 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有积极情绪体验、人格特质以及组织系统三个层次,研究领域的确定虽然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划定了宏大的框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限 制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积极心理学本身作为创新的思想理论,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想 象力,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让传统心理学同其它研究领域之间的矛盾和漏洞逐渐被弥补,加 强了传统心理学同其他领域的衔接和联系,为这些科学应用领域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例基础。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三分领域方法,很 大程度的限制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专家在研究时容易忽视其巨大的发展 潜力。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领域的划分必然产生新的变化,当 前的三分法是积极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视角的革新,借鉴 国外优秀经验,改良国内的研究方法,拓宽其狭窄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提出大胆的理

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综述 21世纪初,西方心理学涌现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的理论——积极心理学。它的简明定义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关注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人生阶段”[1]。积极心理学起源于MihalyCsikszentmihalyi 和 Martin Seligman 1997 年冬天的一次谈话,并迅速成为推动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都有了一种积极倾向。这种积极倾向甚至不限于心理学内部,而是已迅速扩张到了教育、公共健康、社会和人类服务、经济、政治科学、神经科学、领导学、管理学和组织科学等其它学科。积极心理学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面临众多批评和挑战。 Christopher和Hickinbottom认为积极心理学家们关于“好的生活”的观念(个人的满足就是好的)是由主流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自我概念衍生而来。这种观念导致积极心理学家在调查研究中忽视了潜藏的文化和道德假设,并曲解了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观,没能批判性地反思其研究工作。Christopher和Hickinbottom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调查研究方式来克服这些缺陷。Becker和Marecek回顾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和19世纪末流行的心理治疗和20世纪的心理卫生保健运动的比较。他们主张积极心理学应该持一种超越孤立个人、涉及社会环境全貌的观点;积极心理学应该重视社会约定和人的能动性;积极心理学应该对“快乐”、“美德”和“力量”做出更细致的定义,应该构建更具有社会性的“人类繁荣”理论。他们最后建议积极心理学努力发展其应用价值[2]。Power认为性格是积极心理学在理解和发展“人类繁荣”的研究中的核心。尽管积极心理学重视性格,并广泛地参照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但是它的美德理论仍发展滞后。Power阐述了理解繁荣的美德伦理的三个主要方面:善、性格整体性和性格类型,认为积极心理学家并没有提出“善”的实质性概念。因为美德是一种持久的追求某种“善”时所必需的人格特质,所以“善”的实质性概念,在研究人类美德时是非常必要的。积极心理学家只是用一种不完整的方式来呈现美德,关注少数的“力量项目”,而美德伦理学研究者则通常强调性格的整体性和全方位的美德的发展。由于积极心理学家们没有承认美德的性格和性格的四种类型,所以他们经常把节制的性格曲解为是美德的。最后,积极心理学家们在关于善的生活的描述,并没有很好地把美德的和邪恶的性格类型区分开来Kristjdnsson认为,积极心理学遭受:内部分歧,如积极心理学家们对快乐是什么的分歧;概念模糊性,比如是否存在非道德的快乐;矛盾性,比如自我实在论和反自我实在论的矛盾,还有积极心理学存在一个重要的误解,即假设凡是通过总体评估判断后,就能够获得一种规定Sundararajan通过对比较塞里格曼和孔子关于好的生活的设想,批判了积极心理学的价值中立原则所带来的弊端:科学和生活的割裂、道德价值标准(美好生活的标准)取决于科学验证(也就是科学价值)[3]。Sundararajan还通过对比中国佛教的“体味”和“空”的概念,认为积极心理学关于“好的生活”的模型缺少的价值维度[4]。Sundararajan认为,要弥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中立所带来的弊端,需要重新确立价值维度,而价值维度的确立,又通过道德地图的描绘。这就需要积极心理学更多地借鉴和吸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Miller认为积极心理学基于一整套谬误的主张:循环论证、同义重复、定义不明、不合理概括等。积极心理学仅仅只是把心理健康和一种高兴的、友好的、目标驱动的、追求卓越的和外向的人格类型相关联,而不是探究积极态度如何促进成就、成功、幸福和快乐Richardson和Guignon认为积极心理学所暴露出的诸多缺点源于它草率地认为主流心理科学太“消极”了。Richardson和Guignon考察了积极心理学的哲学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学习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文献资料,学习了解到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往的心理学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等等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和爱。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盯)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mml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21。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换了个角度去理解心理学对于人的作用,传统心理学更多是基于心理疾病的模式去寻求归因,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的力量,更重要的在于心理学并不是只为“病人”服务,应该为普通人提升幸福感、愉悦感提供思维源泉,使普通人生活得更有意义。 特别有悟的是三点,第一,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世界上有痛苦和人类的缺点,而是认为美好与卓越和疾病与悲痛都是真实存在的;第二,心理学对目前已经有幸福感的人更有效,因为虽然对这些人有较少的改善空间,但相对他们携带的包袱更少,也有更多的技能和资本让心灵之旅走得更好。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畅所欲言和思想和心灵探索,但也强烈推荐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例如:感谢信vs宽恕信、娱乐vs善举、时间的礼物等等。也提炼出不少实验论证的效应来解释一些心理学应诉对积极情绪体验的影响:如峰终理论、曝光效应、捐赠效应等。 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尊重人的精神和自尊,不把人类当作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来研究,区别主要在于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变坏和变好的能力,美好生活知识一种选择;积极心理学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数据中获取,也可以从个案研究、访谈、大众普查、历史资料分析中获取。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包括主观感受、还包含生物学唤起的特殊形式,思想爱你个和行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在于,积极情绪一般不与特殊的行为倾向相关,但积极情绪扩大了我们的选择范围(注意力宽度更宽了、记忆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对知识的感受性增强了等等),更多对未来有决定作用;积极情绪也能够消除消极情绪所导致的生理学反应,如焦虑等。 1

积极心理学简介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一词源出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在心理学中,是指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积极心理学0(positive 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1 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6(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定义 狭义: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广义: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

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这个概念很快受到了中国的心理学家孟万金、崔丽娟、任俊等人的引用。对于sheldon和king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这一定义,其他的心理学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先后给出了“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等不同译本。他们还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也会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诠释 中国大陆将其翻译为“积极心理学”,中国台湾翻译为“正向心理学”,中国香港翻译为“正面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