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安全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安全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安全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安全观

李晓宁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课程前言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当今世界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从衣食住行到国家和民族间的重大事变,无不打上了全球化的现代印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融合化、军事信息化,日益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形的壁垒使得各国对于国家安全尤为敏感,如何建立正确的国防安全观,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防安全面临何等挑战?军事全球化之下国家安全保证又要依靠什么?

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晓宁先生,大家欢迎。

欢迎李晓宁教授再次作客世纪大讲堂,下面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李教授的短片。

李晓宁,早年入伍参军,而后弃武从文,长期从事东西方思想文化与战略问题研究。

担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媒体时事与军事评论员,2010年被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与第一财经研究院战略思想库聘为学术委员。

王鲁湘:近年来,就是尤其是当下,一个很热点的问题就是南海问题,南海问题既关系到我们所谓的国防安全问题,也关系了中国的整个发展战略的问题,那么目前南海局势突然升级紧张,您认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李晓宁:我们国家的这些边境问题,包括海疆和陆界的问题,这是在大国中间全世界的大国中间唯一的,有这么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边境问题,那么南海问题也是个海疆问题,牵扯到有好多国家,菲律宾、越南,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跟我们都有争议的,这是我们当时因为在一百多年前,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遗留下,是个弱国留下来的问题,如果我们是强国的话那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李晓宁:那么现在强大了以后这些问题,而且周边的国家以前原来也是一些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国家,它留下了一些,所谓当时殖民,就是它的这个殖民者的那个惯性思维,认为

有些地方是他们的,那么实际上中国人一直没有用非常强的军事手段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跟一些老牌殖民主义,西方是不一样的。西方殖民者它就是先打,打不赢才谈,而我们是先谈,谈得实在谈不下去了,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了那再打。但是南海这个问题呢现在恐怕是谈了很长时间了,有些人糊里糊涂地还要沿袭那种落后的,殖民时代的一种思维,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有来犯者,中国还有一个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王鲁湘:过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官员和军队只明白一个概念,叫做守土有责。那海是水,不一定要去守着水,再加上当时的军事技术的力量,确实我们也没有海军能真正地说巡航到那个地方去,但是周边的菲律宾什么,越南这些小国更不用说,他们也走不到南沙这个地方来,所以那个地方在某种意义上就形成了一个大家都主张,对它拥有领海权,但事实上却是一个公海性质的地方,那么这样的话就有一些其他的和他没有领属权争议的一些国家,你比如说,说到底说白了比如说像过去苏联,还有美国,包括日本这些国家,就把这个地方一直当成公海在使用,那么这一次我们看到美国插手南海问题,现在逐渐地我们非常明朗了,美国就是想要确保南海的公海性质,那您怎么看美国这个要求?

李晓宁:这个美国人是故意耸人听闻,这个南中国海,我们的岛屿划的是断续线,九段线也叫,也称为“U”形线,这个是当时民国政府的时期在二战结束以后,把这个特意声明了,在民国政府之前,在二战结束之前就有过这种划分,因为当初周边的这些国家,因为能力也差,南海有一个特点,南海有很多台风,因为当时中国的海军呢一出去就是台风,弄得能力差,所以说大家不愿意出去,周边国家也是这样状态,那么现在这些,当时这个南海一直是国际水道随便走的,不管美国、日本、韩国,全都是这样走的,美国从来没有任何人挡他,现在美国想在这里做文章,他就说这个地方是国际水道,你们不能据为己有,从来中国也没有据为己有,你连中国的香港,美军的航空母舰到这儿经常补给给养,它军事舰只都在补给给养,谁去挡他了?只给他提供帮忙,他碰到台风的时候避险的话,中国一直给他提供,不管是民国政府时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都是这样,包括我们收回了香港澳门之后,都给他们提供了方便,他特意提出这个干什么呢?这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搅起南海波澜,趁虚而入,这是我这样看的。

王鲁湘:那他现在,他从去年开始比较非常态度明确地,通过他的国务卿希拉里,后来通过他的防长盖茨这些人在有关东南亚的一些峰会上头,然后包括一些防长的这种对话论坛上头,就抛出这样的东西,那么现在有专家就认为,一些战略家就认为这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一个序曲。

李晓宁:这个所谓重返亚太是一部分学者在那儿说,美国在二次大战结束的时候咱们看,二次大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地区,就是南海周边国家,它原来都是一些老牌的殖民地国家建立,比如说英国人、法国人,越南就是法国的殖民地,包括马来西亚这些都是英国,新加坡英国占的,那么这些从二战以后它们就缩回去了,没有能力来管辖这些地方了,美国人趁虚而入就借这个地方就进来了,你当时想菲律宾是美国原来美西战争以后它获得了古巴和菲律宾,它自己占的时间比较长点,这是美国唯一的这样一个殖民地,还不是自己,是打仗打下来的。第二个就是像越南这样,他从1964年开始进入的,最后呢越战咱们都知道越战,越战打完以后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整个这个地方,包括菲律宾最后马科斯政权倒台以后,美国全没了,那么亚洲现在就剩下由二战时期的日本和韩国它有驻军,那么现在就是说你要现在重返返到哪儿?现在海上它就漂着呢,你返到人家别的国家领土上去,比如你在菲律宾驻军,或者到越南驻军,或者假设,驻得进去吗?我看越南那些英雄墓中间全是被美国人打死的,这种长期的侵害给东南亚造成损害是非常清楚的。

王鲁湘:好了,我们谈论了当下南海的热点问题以后,我们下面就有请李教授给我们进行一个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们中国国防安全观的一个演讲,大家欢迎。

解说:南海争端,国防安全考验国家实力,中国国防安全走过怎样的道路,战争的洗礼之后,国家军事保护的理念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全球化之下,如何建立正确国家安全观,《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安全观》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一、国防安全的历史道路

今天我在这儿做个讲演,讲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安全观,为什么要提下国防安全观呢?国家安全是个大概念,国家安全包括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那么还有其他的包括生物各个方面的安全。那么现在我们讲国防安全实际讲的就是军事安全,为什么我们强调国防呢?中国战略一直是防御,不是进攻,那么这个防御呢,也分很多种,我们下边会讲到消极的防御和积极的防御,我们先追诉一下历史。

在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一直到我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时期,中国基本是属于一个挨打的状态,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当时的国防有国无防,1894年(7月份)就是爆发了有名的甲午战争,中国叫甲午战争,日本叫日清战争。当时其中有一段在辽东之战叫金旅之战,就是金州,现在大连的金州和旅顺,日军开始攻击,日军当时是组建了第二军,因为本土第一军,当时日军的常备军的人数并不多,这个大山岩,大小的大,山峰的山,大山岩这个人就成了第二军军长,后来当过日本的参谋总长,他指挥第二军攻击旅顺,很快

就拿下来了,把我们的守军打得一塌糊涂,守军司令就撒,都坐着船跑到烟台去了,最后当时几万人死掉,日军当时才死了280人。

但是十年之后,在我们还是同样一块这个地方,也是在我们的领土上爆发了日俄战争,那么我们想后面,我们都记得抗日战争爆发,说1937年七七事变,是在你北京城跟前儿爆发的,很多大家都不理解,一些年轻人说我们的,别人的战争爆发都是在边界,你的这个战争爆发,什么自己的全面抗争爆发,是在你的首都的门口爆发的,可见这个国家已经积弱积贫到了什么程度,即便是八国联军,即便是英法联军也是远涉重洋,人数不多,攻到这有几亿人口的大国来,长驱直入,把这个皇帝撵得满地跑,撵到跑到西安去,光绪、慈禧几乎就是这个状态。

而且呢,当时为什么有没有海军呢?我们中国刚才提到南海问题的时候,我们一直没有什么正规的海军,就是到了洋务运动时期,北洋大臣李鸿章他建立了北洋水师,他有个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南洋水师早一些,军舰小一些,北洋水师是花了重金的,北洋水师大家都在看武器啊、炮啊、舰啊这些,而且当时洋务派运动中间,很重视就是船坚炮利,他们只看到船坚炮利,对军事战略思想几乎没有,脑子没有基础,当然海军在西方建海军,海军是个进攻性军种,海上没有什么地形可利用,在英国、法国海军,包括后面的美国海军中间,叫什么东西?就是三个词,进攻、进攻、进攻,海军一定是进攻的,它是个进攻性军种,可是北洋水师建立以后,这个海军它不是用来进攻的,它是像活动炮台一样,沿着中国的北部海岸线做一些消极的防御,结果可知,其实当时北洋海军的装备比起日本海军来说,炮的口径都比它大,吨位也很大,只是航速慢一些,那么在作战的过程中间实际上并不输它的,但是军备废驰,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国家多次被人蹂躏。

解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在军事战略上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军事变革,海陆空一体作战,新的国防部署如何保障国家安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安全观》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现在我们讲到国土,现在我们就用现在的现实来跟周边国家谈判,当时很多的大块的领土,包括海疆都沦为殖民地之手,所以大家清楚,最惨的就是打到抗日战争,大半个中国都被日本人占领,当时我们称日寇战,那么有一个转折点,就是1949年以后,抗美援朝这一仗起了转折点。当时毛泽东主席说,这一仗管30年,我看管到我们现在61年了,没有一个人再敢像在清朝和民国政府那个时期,随便打中国主意了,这是第一个阶段。

建国以后就采取了总结了这个经验,总结了从清朝到民国时期,我们军备和国防的一些缺陷,最大的缺陷,我们是防御,但是消极防御,都是等人家打到头上,完了以后自己也得

想办法,平时对海防重要的防御方向和自己防御的这个能力,还有防御的战略,几乎没有,打来再说,各顾各的,就这样一个状态,那么中华人民国成立以后,又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子强大的国防力量,就开始建立了积极的防御政策,这个当时是粟裕同志当总参谋长的时候提出来这样一个方案,当然是在当时的毛主席的领导下把这个方案确定,那么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再讲一个很简单的,大家看得见的东西,我们有一个参照系,这个有印度。印度跟我们大概,印度是1947年独立吧,王老师好像大概是1947年独立的,我们是1949年,相差时间不长,一两年时间,但是我们刚解放的时候,我们的装备,就是当时在国庆大典的时候进行阅兵,想凑齐一个师的三八大盖儿,三八大盖儿是日本春田式步枪,这个步枪呢,我们当时是万国牌的,一个部队什么枪都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的武器,几乎没有自己制造的,就自己造点手榴弹,全是缴获的,就凑这么一个师的春田式步枪都很费力,很匆匆地搞了这样一个阅兵形式。

但是阅兵的人各个是英雄,那么很快地1953年以后阅兵,我们全部是苏式装备了,全部换新的装备了,到了1959年全部是国产的仿苏制的,就设计还是苏联的,连空军飞机我们都有自己造的,这个十年之间,就这样大变化,印度到今天现在还是万国牌,这样子的一个国防就是自主的国防工业,自主的军事战略,积极防御,包括这样子,而且我们1949年,1950年也好,我们中国原来的边防,原来都没什么兵,特别像西藏,新疆这些地区几乎都没有什么边防部队,任何一处,当然我们旁边的一些国家有的也弱,但是到了1949年以后,我们18军进藏,包括进新疆一些,我们真正的国界才得到了扼守,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说有效的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还不是完全能做得非常有效,非常好,因为我们的国土是这样子,南北、东西都是五千公里以上,你没有大飞机,没有高效的,高速的这样子的运载工具和非常好的预警设备,警戒设备的话,那你不要说去打到哪儿去,就你自己的国防,就是自己疆土内的国防得到有效捍卫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那么我们当时装备很差,又没有依附,全面西方在封锁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就是,还是那个方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西方的它的作战基本是采取一个比较强的,依靠军事技术为基础的,一个强大军事技术,强大的武器为原则这样的攻击的一个方式,中国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中国人就是利用自己从开始小米加步枪,到最后自己的国防工业,利用自己的特点来进行攻击,来进行防御,也是很有效的,我们刚才讲朝鲜战争中间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印证,那么这个路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

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建国以后,我们讲的,大家经常说的两弹一星,我说两弹一星定乾坤,没有两弹一星我们刚刚发明爆炸了原子弹之后,就发表一个声明,就是中国做承诺,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这是全世界的核大国中间,没有一个国家到今天做出这个承诺的,这体现了中国的国防战略,积极的战略,国防战略非常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不是先出手打人,但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那么造原子弹、造氢弹、造它的运载工具运载火箭,就是为了有效的反击,那么说能够第二次打击,中国现在具备这个能力,所以说到今天就是从1949年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国家的人,随便可以打中国的主意,使得我们的国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那么这里刚才还特意提到了我们自主的国防工业,中国以前哪有什么国防工业,以前在民国时期有个巩县造,武汉有汉阳兵工厂,造几支步枪而已,重武器都没有,是这样的,随便让人打。现在情况,各种武器门类我们是健全的,我们最近看建国60周年的时候我们的这个检阅,展示的武器当然是一部分了,是从天上到地下,基本各种门类我们是齐全的,而且有些部分还是先进的,在世界上先进的。

二、国防安全的国际局势

那么现在我们看一下国际局势,刚才我们提到了,全球化这个概念,现在的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是当时殖民时代初期那样子,越过国界去占领一个国家,去奴役这些人民这样的一个时代就是西方人,他做不到了,两次大战以后到现在,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全球化也起了变化,金融全球化、交通全球化、通信信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媒体文化交流也全球化,所以现在各种利益,比如咱们说制造业全球化,现在大量的中国的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制造工厂都搬到中国来,搬到巴西、搬到印度,中国是首屈一指的,搬来最多的,那么中国制造出来的货物制造的工业产品,也随着海上运输和陆上运输不断地运返给很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那么说这个利益交织在一起,哪个非常明晰地或者说哪个地方是你的,不准别人动,这个已经不像以前这种状态了,可以那样区分了。另外我们看到了有一场战争给大家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海湾战争,海湾战争之后,军事技术它是一个呈现,其实发展是从越战后期就开始出现一些端倪,但是在海湾战争表现出来了,大家看到这样精确的打击,这样子利用陆海空天电,陆地、空中、海上、天就指的航天,就是外太空,利用卫星,电,电磁环境这样五个维度的这样子来进行攻击,而且伤亡极小,被攻击方几乎是无

还手之力,这个给我们的从事国防工作的一些同志就造成了很大的刺激,这个以后的战争模式是这样子。

但是紧跟着我们又看到了爆发了911之后,有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先是叫阿富汗战争,完了之后是伊拉克战争,这个战争一看,使得我们当时觉得瞠目结舌的这种高科技的打击,陷入了泥沼之中,效果也并不显得非常明显,所以它的弊端也显现出来了,所以现在在这个情况下该怎么办呢?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国防部门,那么在这个方面也很快地也进行,就迎头赶上要学习,要调整自己,要看出这中间的优和劣,那么我们现在第一条就看得出,我们举一个例子说,在越战末期,开始给运伤员的一种运输机,就直升飞机运去开会,运个伤员这样子的,不是参加直接作战的一种兵器,发现在运送别动队,美国人叫别动队或者叫绿色贝雷帽部队,进行突击的时候非常有效,就是进行小型战争,局部战争时候非常有效,所以他们就开始研制出来这种武装直升机,武装直升机大规模使用,它可以掠地飞行,我们叫一树梢之争,就十米高,像树梢这么高,他可以克服地形上,不管是你水网地带,或者是丘陵地带,山坡,它可以应用自如,而且攻击的能力也非常强,阿帕奇,现在我记得好像眼镜蛇,阿帕奇可以攻击十几个目标,16个目标同时攻击,所以大家知道美军有一个师叫101,原来叫101空降师,这个在二次大战时候在西西里岛空降的,很有名,美国一个是两个空降师,这个是一个很有名的,但是这个师现在不叫空降师了,空降师都是轻装备,因为你不能把重装备带着去,所以他只能做敌后袭击或者做一种斩首行动,做特殊战斗作战任务中,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它是装备了三百多架阿帕奇,就是重装的这种武装直升机,做正面的强攻用,所以叫空中突击师,不是空降师了,那么伊拉克战争时期他们就打头阵,反倒是机步师、装甲师跟在后面,他们把前面目标很快就打掉了,那么这是直升飞机,再加上,现在的这种攻击诸元,就是炮兵或者用的一个术语叫诸元,一些数据都是用计算机输入进去的,有来自外太空的,卫星锁定的一些目标,再加上平时侦查的,再加上攻击防空网的时候,这样一个靠电磁攻击的方法,使得战争变成另外一个立体状态,那么中国国防实际如果不迎头赶上,不迅速地改变自己适应新军事变革,那么这个国防也将碰到有巨大的漏洞,也会有很大的问题。

解说:科技进步的同时,战争的形态在发生什么变化,新的国防安全观如何深入人心,世界局部战争的爆发,暗示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安全观》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三、新时期的国防安全观

那么在这个我们现在就要明白一个,中国国防安全我们今天讲这个观,观就是一个看法,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看法,那么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威胁来自哪里?就是你作为国防,不是对你造成威胁的你夸大它,使得自己做无用功,而且呢,还得罪人,还是破坏和平,那么真正对你造成威胁的你忽视他,你又没意识到,最后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十几亿国民,这样子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现在是经济一体,GDP是世界第二大了,这是有各种利益要捍卫的,还有的不仅仅是你这个国家,你这个地区,还有我们全世界的人民所共同要捍卫的利益,比如现在恐怖主义的袭击,它不仅仅说是你仅仅为中国的国防安全考虑,还要为很多的平民百姓来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还有反海盗这个问题,都不是纯粹一个国家的事情,那么好,新的国防安全观全民都应该做一个基础的了解,我是这样看的,因为这是常识,常识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间必备的基础知识,如果常识的缺失,那么就会对很多的重大问题判断会走形、变样,会有产生错误。

那么现在战争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我记得好像2月26号在西点军校有一个讲话,我以前也有这种议论,当然他比我有名,说占领性的战争在逐步让位于控制性的战争,两三千年来军事作战的形式基本以占领为主,就是一国攻到另外一国占领它的领土,设立总督,控制这个国家的人民,掠夺资源,或者说让这个被占领方的人民屈服,记住屈服不是舒服,屈服就是屈从于他的意志,那么现在来看,从伊拉克战争刚才我们讲了海湾战争令大家瞠目结舌,到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时候,大家就另有别论了,那么现在占领性战争成本很高,而且在21世纪大家的伦理道德和国家与国家的状态,现在都不允许这样子大规模,长期地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的大规模的占领,那么世界上的强国都转向什么?转向了控制性战争,那么控制性战争的时候像盖茨讲这个话讲得非常清楚,他说很可惜很惋惜,对美国立过重大功劳的美国陆军来说,恐怕以后给你们的拨钱就要少一点,可能很多钱就会拨给海军和空军,甚至拨给航天的部队。他说这一番话实际对中国国防我们也有同感。

那么现在我看我想我们的国防力量的这些组织者和建设者,他们会考虑这个问题,中国不是说要打出去,中国核心防御的原则就是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刚才我提到你这样幅员广阔的一个5000公里,纵横5000公里以上的这样一个国家,你有没有大飞机可以迅速地把你的兵员战斗力,调整到自己应该作战的位置上,这个方面我们还有缺陷,你有没有非常好的预警机,就是所谓这个警戒装备,雷达或者其他的一些设备,能迅速地发现蚕食你的或

者进攻你的,来自威胁方的这个力量能不能做到,这个也还是有待去加强的。你有没有加油机,保证你的空军能够长程地,在这5000公里之外甚至在5000公里之外,有人发起进攻时候,让他在发起攻击前就让它陷于瘫痪,有没有这个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即便我们有超出这个边界的能力,也是为了防御,这叫积极地防御,不是消极地防御,不要打到你头上来,我都已经全瘫痪了我再防御,防御不了了,因为我们有过这种教训。

那么另外还有这个你的导弹,现在是导弹和卫星时代,你能不能准确地发现这个攻击目标,对方军事力量,对你造成威胁的军事力量于准确地打击,瘫痪它,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国防需要加强的。但是原则我们还是说是这个,我们现在变成了,还是以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再一个以前我们50年代讲积极防御,主要还是,比如说空军,当时还是以防空为主,你不管是战斗机也好、防空导弹也好,都是别人飞领我们上空以后,我们打U2飞机打这些,都是在我们国土上完成的。那么今后的不应,随着武器的发展世界军事的变化,这样的话是被动的,所以中国空军现在提倡的攻防兼备,就是说我们防是为主,但是也能攻,这样子的防御,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所以说这样子的中国的国防将是强大的。31:04 李晓宁:还有一个最核心的部分,你现在有很多航道问题,还有很多资源问题,你比如说你的铁矿石在澳大利亚,你的石油很多是从中东进口的,那你就把军队派到澳大利亚去护航去吧,你去搞这个,那不会的,我们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国防力量,大家忽视了,不是光,国防也不完全是用军事力量,用武器来完成,要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来维护和平,这个非常重要。这个是我们构成,我们新的国防中间非常重要的基石,所以在我们全民意识中间,我们不能继承那种殖民主义的思想,动不动就说咱们多造点大家伙,我们让对方屈服,记住,世界上的和平不是建立在屈服这个基础上的,都是在建立在对和平更高价值认同之下才产生的真正和平,我们有很多受欺负的历史,我们不会忘记这种历史给我们造成的伤痛,我们现在去看看我们很多古迹中间,伤痕累累这都是被侵略留下的痕迹,抹不去,抹不去心头之痛,但是我们今天加强这个是为了使它,我们再不受第二次这样的侵害。

那么我们还要注意一条,很重要的。在新的安全领域中间,要加强非常强大的防御力量,大家原来都比较重视旧的防御领域,传统防御领域,比如说咱们说核战争,前一段开核裁军会议中间,在50年代两个核大国互相军备竞赛,美苏两国,最后把弹头都搞到几万发,把地球炸几百次都没问题了,但是现在最大的威胁并不来自这些核大国,来自核小国,甚至来自于核恐怖主义,现在核的技术,核弹技术,由于时间在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个掌握一种原子弹的技术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那么核材料的泄露还有更麻烦的事情,我们现在说转

基因,那个转基因中间有很多的生物的这种武器可以产生出来,因为世界上总有那些想入非非的,胡思乱想的家伙,有毛病的人。

最近我看说德国那个大肠杆菌中间,听说有鼠疫的基因,这玩意我说出血性,大肠杆菌哪儿都有,这玩意要给它改造了的话就麻烦了,我这是瞎猜,不一定是人工合成的。但是人工是有可能产生这些东西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更大的威胁。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在这个国防方面,刚才讲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为全球的和平和稳定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在这些安全领域中间,也要确立自己非常强的安全观,也不是隔岸观火看别人笑话。现在全世界说白了话,谁看谁的笑话都是笑不到最后的,因为你看了别人笑话,最后自己早晚也要倒霉,我看这个事情是这样子很麻烦,中国现在立足于在自己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那么经过和平谈判会解决很多我们周边原来殖民地时期留下的问题,但是个别的有来犯者、想入非非的,胆敢撼动中国国家政权的,那么我想将得到是痛击,这个痛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完成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我想我们全国人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要给予最大的支持,我今天讲演大概就到这儿了,这是我的国防安全观。

解说:西方强国如何构建本国防御体系,中国国防思维弱点是什么,南海问题,各方用意几许,《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防安全观》世纪大讲堂正在播出。

四、访谈

王鲁湘:非常感谢李教授精彩的演讲,我们回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一段历史,其实像你们在座的都是学战略的,我想你们可能比我们更有一个沉痛的一个切肤的一个认识,就是当时候的中国为什么就没有人对整个国家的国防做一个整体性的思维,皇帝他没有这个思维,下面的这个文成武将也没有这个思维,你包括当时候林则徐这样叫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其实他当时候对英国人这个情况,包括英国军队的情况,也基本上是无知的。

李晓宁:我们几千年来我们周围没强国,我们印度在喜马拉雅山那边,大家爬山爬不过来,一个唐僧要走好多年,我们南面和北面都没有,我们自己原来说不管是匈奴也好,蒙古人和女真都是自己的北方民族,现在都是这个,所以从来没受过来自地球其他地方的一个重要的地方攻击,就像美国人那样,两个大洋,他没有被别的外国攻击过,所以他们这个观就觉得好像,911以后把他的楼炸了,他觉得我这居然可以被人家攻击,被攻击所以美国人当时一下激发起来,我这国防马上成立了国土安全部,我们就是这样子,我们现在很多国民在对全世界这个地理和这个国防地理还是不熟悉,我今天就问一个题,欧洲亚洲分界线,哪位年轻人能说上来。

王鲁湘:能说出来举手。

李晓宁:说全了的。

王鲁湘:把欧洲和亚洲分界线分出的,这个应该是最简单的一个。

李晓宁:小学地理。

同学:从乌拉尔山到乌拉尔河,再到黑海,到亚德里亚海。

李晓宁:,他前面说的准确,我在147个大学问过这个问题,包括清华北大,没有一个答全的,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再一个是黑海,完了再就是土耳其海峡,土耳其海峡分为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就是这样一个欧亚的分界线,我们的大学生不管是学什么的,国际关系的、学地理的,居然有一个学地理的,我不说这个这个大学,说了难听,是很著名的一个大学,硕士Master,说出巴拿马运河的也有,就是这样。所以我就现在国防你这个世界地理你是一个大国了,现在全球化了,基本的地理,我们甚至说国防地理,哪个地方是战略要冲,哪个地方必守,你像美国刚才讲的重返亚洲,你返到哪儿去?人家跑到人家国土,不会,但是美国人选择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上次我说成樟木了,樟宜海军基地,它就在马六甲海峡口上,它的航空母舰能在那儿停留,美国人还掏钱疏浚这个港口,那么在战略要点上实施控制,您随便一问美国的这个,甚至美国陆军和海军的一些,特别是美国海军,海军军官,我问过他的尉官和他的校官,提了很多这个问题他们都能应答如流,视野很宽,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王鲁湘:我们知道在世界上的一些主要的大国,都有很多的战略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呢有些是官方的,有些是军方的,有些是政府的,那么也有大量的是学界的、民间的,甚至企业的,他们都做一些战略性的一些课题研究,那么您觉得我们中国这一方面的,这种战略研究机构的设置,包括人员的训练这方面做得够吗?

李晓宁:我个人看智库它的规模最大是在美国,美国的智库我去过十几个,它有军方背景的比如说兰德公司,它是为空军服务的,原来最早是轰炸德累斯顿,就是轰炸欧洲部分的时候,他们看多长时间轰炸一次,德累斯敦能够恢复生产,最后确定说两周一次,15天炸一次,后来轰炸东京的时候第二天就恢复生产了,所以东京搞了面轰炸,其实东京轰炸死的人比那两颗原子弹死的人还多,美国人拼命炸,兰德公司就是(研究)怎么炸,它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成立了这种机构。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智库,传统基金会,好多他们大部分都是石油集团在后面做支撑的,一个大的智库每年花费都在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像兰德公司我估计就得上亿,大概两三亿、三四亿美元,那么这样只有石油公司,美国的石油公司也是全球化,它的利益全球化的,甚至包括政治风险什么都要做评估的,我们随着现在进入全

球化以后,我们实际的安全也有这个问题,你看前两天卡扎菲那边打仗,我们的很多撤侨这个消息都是,我们有三万多工人的生命,先不管经济财产那是另说,生命第一嘛,像这些都要考虑,那么我们在支持战略机构研究的方面,我们的企业几乎还是在这个国防意识不是很强的,我们的节目做出以后,我们的大型企业对自己的国家利益,对自己的国防安全能够有更好的认识,更高的价值认同,恐怕会给以这样支持,我想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我再加一句,世界上刚才说规模最大是美国,但是(战略研究)最优秀的还是英国。

王鲁湘:英国人。

李晓宁:英国人有阿拉伯的劳伦斯,英国人说美国人是狮子,说我们是狐狸,说美国人肌肉很强大,但是真正的在,我们看做战略分析中间,最老道的,对战略问题理解最透的,对世界地理、世界发展理解最透的是英国人,到今天我还是这么认为。你看我们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对话,是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的。

王鲁湘:那个皇家地理学会这么多年了,里头的那些人都是一些很厉害的人物。

李晓宁:对,包括你刚才说的划那些国界,什么寇松啊,包括咱们麦克马洪线,一个上尉把你搞得这些年就是很难受。

五、提问

王鲁湘:下面我们进入现场提问的环节,关于中国的国防问题,包括中国的国防安全问题,这方面有问题需要向李教授请教的请举手。

同学:李教授你好,就是刚才您讲的那个南海问题,然后现在呢就是说网上有两种,就是很激烈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就是目前的南海问题,实际上背后都是有美国的影子,然后它的目的就是说干扰中国的经济发展,然后这一派的人会认为就是说那么我们中国应该继续韬光隐晦,抓住这20年的战略机遇期然后发展。另一种观点就会认为说目前美国陷入战争泥潭,然后另一方面就是说全球经济不景气,而中国经济独好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间点,然后打一场仗,首仗必胜,打出我们的士气,然后换得南海周边的安宁,就是说对于这种观点您有什么看法?

李晓宁:网上的这些评论都看到了,年轻人嘛,多想想,多关心历史是好事,但是呢国防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扯很多要素,牵扯到政治因素,牵扯到历史因素,牵扯到民族因素,还牵扯了今后发展的因素,我们先讲一句我们古代的一个战略家叫孙子,叫兵者、凶也,不是随便可以用兵的,用兵毕竟是要用之有道的。

王鲁湘: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晓宁:就是说不得已就是你全部的方法用够了之后,这是一。再一个呢就是我刚才讲了,你对南海的这个问题你自己有多大自信,我们在我说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这么多的国家,就是发达国家限制我们,包括你看我们当时的外汇储备都是英镑,不敢用美元,因为跟美国人有战争之后,自己的钱都长期用英镑,外贸各方面路子都断了,使我们的发展中断很长时间,但是我们也没有怕过谁,没有怕过谁,那么现在呢,美国的状况不是说它深陷泥潭如何,它即便现在不打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军的作战能力已经不是当时像二战时期那些强国的能力,你看他战后打的这些仗,朝鲜战争打了一半退回去了,三八线,越南战争打得自己全撤回去了,当时尼克松到北京来见毛泽东,实际上他很大的一部分想跳出越战的泥沼,最后美国人撤走,撤走了以后他所扶植的阮文绍政权很快摧枯拉朽,1975年就被打掉了,那么不仅是他,菲律宾那是没有打,马科斯政权以后美国人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全撤,包括泰国这些,那么就是靠军事强权去跑到别的国家来耀武扬威,这个事情恐怕现在美国也不好做了。

李晓宁:所以在这个基本战略评估下,他演习也好,包括什么也好,你不为之所动,他根本没有这个胆子和能力来遏制中国,所以就不去考虑他要跟谁去打一仗,日本当初是搞这个事了,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时候理论就是这个,如果我不打他他就打我了,如何如何,其实这都是非常错误的战略判断,我们不是日本人,我们中国自古在战略家方面比日本是要多得多的。

王鲁湘:我们有真正的大国思维的基础。

李晓宁:对,但是保持一个强大的力量,让对方不敢打你主意,这叫威慑力,也很重要。

王鲁湘:军事全球化时代对各国的国家军事安全带来了不同的影响,面对军事全球化的现实,中国应该积极地应对这一客观趋势,把握机遇,趋利避害,提高在军事全球化时代下的国家军事安全的程度,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制造业,中国的军事力量,必须面对新时代新任务,为中国国家利益和安全保驾护航。好,让我们再一次对李教授精彩的演讲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在座的同学们,我们下周同一时间《世纪大讲堂》再见。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应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其文化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到政治和经济生活。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冲突和矛盾。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文化仅限于总结先前文化,文化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内,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外,汉语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青睐,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我们,当而代大学生,祖国母亲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正确的认识毛阿敏在《绿叶对根的情意》里唱到绿叶总是深深依恋着根,唱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做到精神上爱国,行为上爱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活力和希望。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爱国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挑战,这挑战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与祖国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责任。世界是多彩的,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利用其带给我们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其次,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有理想有行动亦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只有着单一的一股爱国热情,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条件,我们又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什么呢?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内涵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内涵问题 一、引言 当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每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和语言生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人们清醒的认识。 二、不断变化中的世界文化 1. 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英语的文化概念culture,其拉丁词根cult原义为耕作、开垦、开化。汉语的文化概念取自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康德认为,文化就是有理性的人按照自己的目的自由地创造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和结果。泰勒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的总称。艾默生指出,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一般来说,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2. 文化的演变 任何文化都有着以自己文化为中心的倾向,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有的文化表现得不太明显,有的文化则表现得非常强烈。一种文化总是适合于一个群体的生存方式,凡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成员,皆对在这种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下生活感到舒服和习惯,对于他文化总是有一种陌生或异样的感觉。相比之下,他们各自都会觉得自己的文化比所接触或看到的异文化要好。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指出,如果任何人得到机会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选择一套最好的信仰的话,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他自己国家的信仰。希罗多德进而断言,每个人都认为本国习俗和宗教是最好的。客观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心态,能不能劃到文化或种族中心主义的范畴,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因为这种文化优越感只是局限于一种特定文化群体的体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偏见,但并不会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 三、现代语言观 语言观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本质的认识与看法。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对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语言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维护与国际传播

语言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维护与国际传播 外语系08级11班刘靖馨 摘要:随着中国崛起于世界大国行列之中,“汉语热”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全球化瞬息万变的风云场中,如何维护和有效传播汉语成为亟待我们的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国际化;专业化 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科技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而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西欧、拉美、亚太等地区跨国经济组织相继建立并运行,其中尤其以西欧共同体完成向欧盟的过渡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最具划时代意义。欧盟统一劳务市场的建立、管理和科技人员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要求各国高等学校加速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彼此了解,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等。这一切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欲制定这一进程中的各项“游戏”即竞争规则,则要求各国现代大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不仅通晓国内、也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以便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为本国占领一定数量的制高点,因此种种因素使中国对外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成为各国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竞争中提高人才与科技优势,长期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语言是人类情感交流,是思想沟通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是人们互相理解、发展友谊的桥梁,是国家、民族合作发展的纽带。汉语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化和哲学理念的最佳表达方式,无论是国家和人民的对外展示,还是外国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先从汉语入手。从对外教育的价值和发展趋势上分析,当前抓住时机加强并扩大对外汉语教学是大势所趋,是国内外主观客观因素的需求,是知识全球化的需求,是全力推动留学生教育的需求。积极推进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因此,对外汉语,也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备受各国人所青睐的的语言。但是,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文化的多元、趋新和融合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决定论;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对抗、逆反和泛滥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决定论。这是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历史的必然。这种种状况表明,当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其突出标志是文化的开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开放。开放就意味着多元化、趋新和融合,同时也就意味着对抗、逆反和泛滥。所以,如何在这个矛盾的世界局势下是汉语发展的顺利,被更多各国人所接受、学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人就这个方面发表关于如何维护汉语的四方面的对策。 一,如何维护汉语 (1)维护汉语的重要策略是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传播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首先,要充分认识汉语国际传播的全球化大环境。汉语热是国际需求的体现,我国软实力的提高是基本要求。其次,要认清汉语的国际地位和汉语国际传播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其三,要学习其它语言的世界传播经验,特别是英语和法语的世界传播策略。其四,要实现汉语的国际推广,应该以汉语教学为主体,媒介传播和民间传播相结合,作旗舰式的逐渐推进。研究最后认为,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逐步走向法律的全球化。为了对抗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保护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学艺术的主张要求,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双赢。传统知识的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际协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有关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的保护,已纳入中国本次专利法的修订中。为此,今将视角切入到人权这一角度,旨在通过深入地分析,探求保护传统知识较为有效和可行的法律途径,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 标签:全球化;传统知识;国际保护;人权 导言 传统知识从远古走来,承载着漫长的人类历史,体现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形态和信仰体系,代表着人类最为古老的智慧传统和知识,在全球市场中的价值日益被察觉,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来考量,传统知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来说是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区的根本所在。保护传统知识主要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保卫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第三代人权观,其要义在于发展权和集体人权的提出。这对保障发展中国家,包括传统部族的相对资源优势——传统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对待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问题上,人权不应理解为对任何人或群体的恩赐与施舍,而是觉醒和奋进的个体或群体生命应该享受的权利空间与必要的尊重。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智力成果传播日趋国际化的结果。由于知识产权起源于各国君主通过特别榜文、敕令的形式而授予的一种特权,因而早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严格的地域性限制,随着垄断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保护范围更广的国际保护。 在全球化社会的浪潮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应如何作出选择以达到利益的平衡,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正是本文所旨在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知识相关问题概述 (一)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超越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 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下的定义,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和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并把“基于传统的”进一步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经常地演化”。

全球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全球化引起了自然概念的深度变化。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的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不一样的。具体地说因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模式不同,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条件是不同的。比如原始社会,人们通常以族群的合作与分工实现物质需求,限于使用工具的条件,只能比较被动地适应自然,也就是说这种依赖性要远远大于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作用。而在封建社会,人们有了种植技术,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也就是是说这个时候的自然已经是被人们深度改造过的自然了,比如开垦土地,建设房屋等等。时至今日,人们所处的自然早已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所处的单一的自然界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着多样的商务交易、文化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等等。这种自然地概念早已冲破了地域和某些条件的限制,变得丰富而且多元化。它的范围被广泛的扩大了,即可以称之为一种“人化的自然”。 其次,全球化削弱了人对于自然界的依赖程度。这一点不难理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地能够适应一些更加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前限于地域或者气候等条件不能居住的地域,逐渐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中心。 再次,全球化提高了人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这一点往往是和上述影响是照应的,因为自然概念的地深化以及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正是得益于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当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越来越深化,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利益共赢,多方建立了经济共同体,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发达国家常常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用以开采能源为己所需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欠发达国家的人民的生活状况,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这之中,欠发达国家碍于生产力条件的限制,难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己的生活状况,正是因为全球化带来的强大的改造力,发掘了自然,并发展了自己,而这种贸易交流,最终引起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最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准则更加国际化。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知道,出于各种原因,当今国家之间都在进行尖端科技的竞争,一方面旨在加强自己的国防从而形成对自己的国民的保护,同时还可以约束别的国家发动不正义的战争,然而,更重要的是尽快占领公共资源,比如卫星轨道。我们都知道核武器的威胁,而且常常这种对于全人类的潜在伤害凭一国之力难以解除,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语言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语言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是21世纪的一个新命题,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每个国家的各个领域。在语言教育方面,由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竞争,同时,全球化也拓展了人们的语言观。因此,语言教育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制定有利于本国在新时代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的语言教育政策。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与借鉴是常用的也是有效的分析和完善本国教育政策的方法之一。这也正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价值所在。美国的全球化程度高,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深,而且美国的语言教育生态与中国的有许多雷同之处:都是多民族、多语言和多人口的大国。因此,本文拟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语言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一个跨社会语言学和教育政策学两个学科的比较研究,本文将采取比较法、文献法和实证法来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了全球化的含义、特点以及全球化对各国语言教育的影响,接着论文梳理并整合了全球化时代的语言观和语言教育政策的理论体系,分析了影响语言教育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社会语言背景、全球化与英语帝国主义、语言观以及人们对语言既是民权又是人权的觉醒等因素。学校是语言教育政策实施的中心领域,因此,语言教育政策的内容主要是解决学校中的以下三个问题:语言的国内外推广问题、学校教学语言的选择问题和外语的教育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

语的教育政策。因此,本文在实践部分着重比较研究了中美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教育政策,剖析了各自的语言教育政策特点,并提出了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对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启示。最后,文章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构建和谐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该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些研究数据和政策参考,同时还可以为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论文共有八章,构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一章;第二部分由第二、第三和第四共三章构成;第三部分则包含第五、第六和第七三章;第四部分就是第八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阐述了选题的来源与研究的问题、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研究创新、研究资料的收集以及研究的基本结构。第二至四章是本论文的理论部分。第二章阐述了全球化的含义、特点以及全球化对各国教育、语言教育和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第三章简述了语言观的定义、嬗变和作用,重点梳理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四种语言观(即语言身份论、语言人权论、语言资源论和语言软实力论)以及这些语言观对语言教育政策取向的影响。第四章是语言教育政策,该章论述了教育政策、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三者的关系,并重点阐述了语言教育政策的定义、内容、主客体、影响因素和制定意义。第五至第七章是本论文的实践部分。这三章分别就中美两国在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三方面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每章首先从理论上论述该类语言规划的重要性,然后描述两国在该类语言教育和语言教育政策方面的现状,并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

2008年5月第35卷第3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May,2008 V01.35No.3译有‘所为,译者何为?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 刘雅峰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上海200083)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外宣翻译的实质应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译者只有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翻译的功能目的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以及技能意识等,才能做到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外宣翻译;译有所为;官方语言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08)03-0140-03 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 古语云:“酒香不怕巷子深”,意即好的酒其香味自然能飘到很远的地方,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购买欲。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对外宣以及外宣翻译而言,这句古语似乎已经失去了效力。外宣的准确含义应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解疑释惑。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积极有效地向外传播,就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和理解,甚至遭到敌国的恶意歪曲和攻击,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刘建明在《新闻发布概论》j书中谈到“美国记者对中国的了解比以往有所改进,但是美国报纸更多报道的事件缺乏足够的社会背景,往往忽略报道重要的社会趋势。因此,中国的整体形象是被扭曲的,报纸所传播的讯息是消极的。……徐小鸽1994年对美国报纸报道的调查发现,美国报道中国总是持批评态度,并以负面报道居多”[1](P446)。从这种意义而言,外宣及外宣翻译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文化全球化日益突出了外宣翻译的重要地位,无疑为促进外宣翻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给外宣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世界多元文化的 激烈竞争中中国要走向世界,要生存,就必须加强外宣翻译,让世界了解中国。只有这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被全球各国认同,才具有全球化的性质。创造这种文化的国家会作为一个对全球化具有贡献的国家而存在着,但是这种被认同的文化已经属于全球各国所有,不再具有国别性[2](P47)。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常常会使译者陷入困境,那么,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的实质是什么?译者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与作用呢7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绝不是将外宣内容的文本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其实质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是“译有所为”。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至少体现在:翻译目的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积极主动地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家、不同层面的译入语受众以及不同的时间,把中国文化的精华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让全世界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真实地了解中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博大精深。胡庚申教授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套系统的翻译理论,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其翻译方法,可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 收稿日期:20084)2-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YY015);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刘雅峰(1966一),女,辽宁咯左人,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博士生。?-?——140?-——

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能力与国际

杨权 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熊彼特特别强调,发明并不等于创新。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才能的企业家。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即引进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继承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他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要素是创新,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往往决定其国际竞争力。只有新技术不断被创造出来,才能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2008年,世界两大竞争力评价机构均发布了年度报告,但中国大陆在其中的排名却有较大差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 )发布的2008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竞争力排名略有下降,由2007年的第十五位变为第十七位。总部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EF )向全球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显示,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中国大陆排名由2007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4位,跻身第三十位。 显然,排名上的差异需要从两个机构所用的指标体系中找原因。WEF 用于评估全球竞争力的框架中,全球竞争力指标(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 )从三大层面来评估:宏观经济环境的优劣、政府公共部门的素质以及科技准备程度。IMD 将竞争力归于4个主要的因素: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两个评估机构所用指标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将科技准备程度作为一个一级指标,且赋予较高权重,后者将竞争力归于4个主要的因素,其中每一个因素又包括5个二级要素(Sub-factor )。IMD 对于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贸专业 人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 培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智慧爱国主义 当今世纪 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步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它在引起社会物质层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毫无疑问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繁荣富强的建设机遇 并加强了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往。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祖国对民族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那么 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爱国呢? 首先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但事实上它却是一柄双刃剑 既是强国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 所遭遇的困难挫折将更加严峻苛刻。 显然地 经济全球化既然导致区域全球经济联系加深 便意味着加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流 故在多方面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认识与认同以及生活和心理上的亲近与理解。文化方面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大学生往往只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面 而没有看到其中蕴涵的深层次问题和潜伏的危机 比如文化传承上可能出现的断层 或者是新旧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丧失抑或重生。在新世纪接受外来思想如潮涌入的同时自我思维也迎来了与时俱进的革命 那么爱国主义与传统的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种族主义相比 以及传统经济下的爱国主义相比 就将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我们爱国再不应该仅是单纯爱国盲目爱国 更应明智理性爱国。 然而.理性爱国也绝非只是泛泛长篇理论,反观现实 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却有诸多非理性表达。比如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期间 在伦敦、巴黎和旧金山等地曾受到严重干扰 甚至是暴力性冲击。同时一些居心叵测的西方媒体不顾事实真相肆意歪曲并进行诽谤性的报道 种种行径激起了国内外中国人的强烈愤慨。但是不少被激怒的网友和白领竟通过抵制某些外资商业连锁卖场来表示抗议 却是非常不理智的。我深深明白当国家利益受损时人们迫切想要寻找一种世人看得见的方式来表明民族血性 但是经济全球化蔓延导致外资需要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 而中国经济也要依赖外国资本。若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之中 只能伤及自身利益 抵制自己分享全球化的合作盛宴。 在我个人看来 爱国主义的新特点以及我们应该所做的理性爱国可以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地球村”等名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家、地区间的联系越发的紧密了。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球化不仅仅只是一种概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对于其定义最能被普遍接受的就是指全球联系的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是全世界的压缩或是把全球当做一个整体。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进入 21 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更是势不可挡。从总体考察 ,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文化全球化之路对中国而言 ,并非坦途 ,其中充满了机遇 ,也充满了挑战。 (一)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1.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全球化将促使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对话,这样有助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人以理性的方式来看待以及思考问题。 2.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积极发展。 3.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由于中国文化思想中的保守,很多精彩绝伦的文化还不为人知;在全球化的契机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为耀眼。 (二)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挑战 1.全球化在传播文化精品的同时 ,也把文化糟粕带入了中国。如西方的拜金主义等思想以及其他文化垃圾的传播使得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2.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带来思想的冲突,如传统手工刺绣与机器刺绣等得差别,由于新技术的方便和成本低廉,人们往往选择机器刺绣,而忽略了传统手工刺绣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3.霸权主义国家的文化扩张所造成的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同危机。大众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最强、影响最深的层面。大众文化主要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体现出来。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众传媒高度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能冲破各种障碍和壁垒 ,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传播者的“俘虏”。文化的影响由表及里 ,从有形的实物到无形的思想意识,其力度、广度是难以想像的。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感性”,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情味的文化,也是一种感性的文化。 2、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融合能力和感染力,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生活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曾经的“外族”文化最终都被中国文化同化并在原文化基础上加以发展,成为极具生命力和特色的新文化。 3、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往往带着神秘的色彩,有着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神奇魅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