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一模传记类文言文(二)

高三一模传记类文言文(二)

(2022·上海普陀·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竑,字公度,其先江夏人。

祖俊卿,坐事戍河州,遂著籍。

②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群臣劾王振误国。

众皆伏地哭,请族振。

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

竑愤怒,奋臂起,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③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上言曰:“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

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

”帝纳其言。

④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

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

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

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

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

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

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全活八十五万余人。

人忘其饥,颂声大作。

是年十月,济宁亦饥,帝遣尚书沈翼赍帑金③三万两往振。

翼散给仅五千两,余以归京库。

竑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振,从之。

⑤天顺五年,孛来寇庄浪,都督冯宗等出讨。

用李贤荐,起竑故官。

竑与宗击退孛来于红崖子川。

宗等还,竑仍留镇。

明年春,复令督漕抚淮、扬。

淮人闻竑再至,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

⑥宪宗即位,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共荐竑堪大用,尚书王翱、大学士李贤请从其言。

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

命下,朝野相庆。

【注】①北狩: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②捽:揪住。

③赍帑金:带着国家库藏的金帛。

4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坐事戍河州( )(2)孛来寇庄浪( )4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道殣相望( ) A.掩埋 B.饿死 C.觐见 D.堆积(2)脱有变( ) A.倘若 B.轻慢 C.逃跑 D.疏忽47.把第④段画横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开创了淡墨之始的是明代哪位书家

开创了淡墨之始的是明代哪位书家

开创了淡墨之始的是明代哪位书家
A.董其昌
B.王文治
C.刘墉
D.文征明
【答案】A
【解析】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董其昌佚文二则考释兼论曹文衡巡抚江南政绩

董其昌佚文二则考释兼论曹文衡巡抚江南政绩

收稿日期:2024-01-09作者简介:卢富清(2001 ㊀),河南大学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㊂董其昌佚文二则考释兼论曹文衡巡抚江南政绩卢富清(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㊀475000)摘㊀要:崇祯年间方岳贡修㊁陈继儒纂的‘松江府志“中载有董其昌所作的‘重修松江府志序“,康熙年间平鄗鼎所纂修的‘唐县志“中载有署名董其昌的‘大中丞曹公生祠碑“㊂董其昌诗文集‘容台集“未载这两篇文章,严文儒㊁尹军所编的‘董其昌全集“对董其昌著述的汇集最为完整,也未载㊂考董其昌交游㊁生平及两篇文章内容,二文为董其昌佚文无疑㊂‘大中丞曹公生祠碑“中的主人公曹文衡曾任江南巡抚,在任上政绩显著,为稳定明末江南局势做出过一定贡献㊂关键词:董其昌;‘重修松江府志序“;‘大中丞曹公生祠碑“;佚文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2-0138-03㊀㊀董其昌(1555 1636),字玄宰,号思白㊁香光居士,松江府华亭人,明末著名书画家㊁文艺理论家,其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其诗文主要保存在‘容台集“中㊂由于董其昌在政治立场上旗帜鲜明地站在明王朝一边,故被清王朝所不容,其‘容台集“遭到禁毁,流传不广,后世学者研究甚少,更谈不上对其佚文进行辑佚㊂目前,学者严文儒㊁尹军所编的‘董其昌全集“对董其昌著述的汇集最为完整,其第八册对董其昌著述序跋进行了辑佚㊂遗憾的是,全集对董其昌散佚诗文的辑佚工作做得并不充分㊂日前,笔者于崇祯‘松江府志“与康熙‘唐县志“中发现董其昌佚文二则,现考释如下㊂1㊀‘重修松江府志序“考释㊀㊀崇祯三年(1630),由方岳贡修㊁陈继儒纂的‘松江府志“收录有董其昌所作的一篇序文㊂该文由董其昌手书,文后署 赐进士第资善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前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实录副总裁经筵讲官乡人董其昌撰并书 [1],并盖有董其昌的衿印㊂‘松江府志“于崇祯三年刊刻,该序文是董其昌看到成书后所作,写作时间应在崇祯三年‘松江府志“刊刻前㊂天启五年(1625),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辞官退隐,至崇祯五年(1632年)第三次出仕, 家居八载 ㊂写作序文时,董其昌尚在华亭家中㊂㊀㊀序文中提到的禹修方公即时任松江知府方岳贡㊂方岳贡(? 1644),字四长,号禹修,湖广谷城(今湖北襄阳市谷城县)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崇祯元年(1628)任松江知府,‘明史“有传㊂在松江知府任上,他兴修水利㊁惩治盗匪,官声极佳㊂当地百姓为感谢方岳贡,专门建造了 报功祠 ,至今仍有祭祀㊂松江府上一次修志的时间在正德年间,鉴于‘松江府志“已120年未修,下车伊始,方岳贡将重修‘松江府志“一事提上日程㊂为此,他积极延聘修志人才, 授简陈子 ㊂ 陈子 即陈继儒㊂陈继儒(1558 1639),字仲醇,号眉公㊁麋公,松江府华亭人㊂他二十九岁后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关门著述,工诗善文,书画之名甚高㊂他与董其昌交往亲密,关系甚好㊂方岳贡㊁陈继儒通力合作纂修‘松江府志“,并请时任江南巡抚曹文衡㊁前礼部尚书董其昌等作序㊂㊀㊀‘重修松江府志序“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追溯松江府早年修志未成的历史及原因㊂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方岳贡的为人㊁其修方志的指导思想㊁方志的体例与优点等㊂方岳贡在‘松江府志序“中说: 修志者多侈言山川人物风土之藻丽,以为岩郡观,而予不然㊂志,以志吾过而已㊂ 纵观全志,方岳贡确实贯彻了这一思想,‘松江府志“记录了较多反映831第44卷第2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年2月民生疾苦的内容㊂后人评价崇祯‘松江府志“,认为该志的 一个鲜明特点,是相当务实与开明㊂一般说来,志书记一地史实,多隐恶扬善,誉多贬少,而对于负面内容多一带而过㊂此志虽然对正面内容也一一叙述,但对在常人看来的所谓负面内容也不加讳饰 [2]㊂可见董其昌在文中对方岳贡及其所修方志的赞颂并非虚言㊂第三部分为董其昌的自谦之词㊂第四部分为董其昌的署名㊂该文文辞平实,带有浓厚的正统思想,对研究董其昌的方志学思想及晚年心态变化大有裨益㊂2㊀‘大中丞曹公生祠碑“考释㊀㊀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平鄗鼎纂修的‘唐县志“收录有一篇署名董其昌的‘大中丞曹公生祠碑“㊂文中的 大中丞曹公 即明代唐县(今河南唐河县)龙潭镇人曹文衡㊂曹文衡(1585 1637),字镜玉,号薇垣,万历丙辰科进士,历任大理寺评事㊁东昌知府㊁兖州知府㊁东兖兵备副使㊁山东按察使㊁江西布政使㊁江南巡抚㊁兵部右侍郎㊁蓟辽总督等职㊂清代纂修‘明史“时,在天启㊁崇祯年间的‘名臣录“中南阳郡惟曹文衡一人㊂曹文衡于崇祯元年九月二十二日抵任江南巡抚,至崇祯四年(1631)擢兵部右侍郎,赴任北京,在江南巡抚职上任三年有余㊂从文中 天子闻而嘉之,有诏归任㊂公当伏社之还,复历北门之恤 等语可知,该文创作于崇祯四年曹文衡离任江南巡抚后㊂曹文衡离任时,曾在其麾下并肩作战过的 镇臣赵将军世臣㊁尚将军廷栋等感知怀德 [3],为曹文衡建立生祠,并请董其昌作文纪事㊂该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㊂㊀㊀‘明史“无曹文衡传记,其生平经历主要记录在‘唐县志“中㊂康熙‘唐县志“ 人物传 中有关于曹文衡生平的简短介绍, 艺文志 中彭始抟的‘明少司马曹薇垣先生传“㊁张玮的‘曹氏清贞世谱序“㊁姚希蒙的‘曹氏先茔神道碑铭“㊁曲耀辰的‘少司马曹公墓志铭“等文介绍了曹文衡的家世与生平,其中以彭始抟之作最为详尽㊂董其昌㊁曹文衡二人尚未有交往的直接证据,但从现存的资料可以推测,董其昌与曹文衡应当早就相识相知㊂首先,董其昌为松江府华亭县人,属江南巡抚的巡抚范围㊂作为江南巡抚,曹文衡不可能不拜访前礼部尚书㊂作为前礼部尚书,素关注国事的董其昌也不可能不知道曹文衡㊂其次,陈继儒与董其昌私交甚好,而曹文衡与陈继儒显然相识,陈继儒所修的‘松江府志“也曾邀请曹文衡作序,曹文衡在文中说: 赋雅长吏之拊循,与师儒之倡,率其必有方矣㊂ 当曹文衡离任江南巡抚时,陈继儒为曹文衡作了‘贺大中丞薇垣曹公荣膺特召序“(见‘陈眉公全集“卷十四)㊂据此可知二人关系非比寻常㊂再次,曾任浙江巡按㊁兵部侍郎的吴阿衡与曹文衡为同乡,二人均为南阳府(郡)人㊂董其昌曾为吴阿衡父母合葬墓作‘敕封文林郎兼监察御史吴公配敕封太孺人胡氏合葬墓志铭“(见‘补辑闽本容台集“卷九)㊂在铭文中,董其昌自叙吴阿衡与其侄子董羽宸在边界并肩作战,侄 心仪公直词雄略,一见定交 [4]㊂可见,董其昌㊁吴阿衡二人相识㊂合葬墓墓志铭除由董其昌创作外,当时的大书法家王铎亲自书丹,曹文衡篆铭盖㊂王铎为河南孟津人,与曹文衡㊁吴阿衡均为(河南)同乡,其中王铎与吴阿衡是儿女亲家,曹文衡也应当与他们熟识㊂由此可见,曹文衡与董其昌二人有着共同的交游圈,相识的可能性较大㊂㊀㊀‘大中丞曹公生祠碑“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讲述修祠勒石的背景与起因㊂第二段围绕 严 字,生动刻画出曹文衡治军严格㊁赏罚分明㊁与士卒同甘共苦㊁一心为国的形象㊂第三段写了曹文衡带领将士平定江南盗寇一事,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将曹文衡矢志报国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气势恢宏㊂第四段主要为作者的议论,他将曹文衡比作曾在南阳躬耕隐居的诸葛亮,对曹文衡巡抚江南的功绩进行了歌颂,抒发了对曹文衡因局势所限㊁不能建立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㊂全文夹叙夹议㊁详略得当㊁重点突出,不溢美,乃一篇优秀的碑文㊂3㊀曹文衡巡抚江南政绩㊀㊀崇祯元年,经崇祯皇帝亲自过问,曹文衡从江西左藩(未到任)一职升任江南巡抚㊂从曹文衡‘松江府志序“后的署名可以看出,他当时的职务为通奉大夫钦差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延抚应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㊂明末江南积弊已久,寇盗肆虐,清初彭始抟所作的‘明少司马曹薇垣先生传“介绍了当时江南的情况: 时江南财赋久匮,漕运稽迟,不931卢富清:董其昌佚文二则考释兼论曹文衡巡抚江南政绩㊀复旧制㊂流寇肆虐,徽㊁宁㊁池㊁太诸郡四面皆为盗薮,休㊁歙咽喉俱断,崇明海寇出没无常㊂ 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曹文衡赴任江南,真可谓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㊂经过三年卓有成效的治理,其离任江南巡抚时,江南的局势已经有所好转㊂在江南巡抚任上,曹文衡的主要政绩有如下三点:荡平寇盗㊁体恤民情㊁恢复漕运㊂3.1㊀荡平寇盗㊀㊀崇祯年间的江南,流寇肆虐㊂当地政府 连岁剿捕 ,却 旷日罔功 ㊂曹文衡未及到任,就驻扎句容,制定了一系列平寇方针: 二东之寇宜抚,三吴之寇宜剿㊂ 在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曹文衡亲自调兵遣将,并辅以正确的战术,最终 群盗悉平 ㊂有明一代,东南沿海倭寇活动极为猖獗㊂崇祯年间,江南 逆氛又复见告 ㊂针对海寇远居海外㊁交通不便㊁音讯不通的状况,曹文衡出其不意,亲自带领军队, 冒险渡洋,指麾官兵直捣巢穴 ㊂经此一役,一举荡除了江南沿海一带的海寇, 遂擒获巨寇天皇大王等,而余孽远窜海波,不兴归 ㊂胜利班师后,当地士民振奋不已, 以为二百年来仅见此牙纛 ㊂曹文衡平定寇盗,不仅恢复了江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还为东南漕运的畅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3.2㊀体恤民情㊀㊀明末的江南,灾害不断㊂ 根据详载灾害的崇祯‘吴县志“卷十一‘祥异“,自嘉靖元年(1522)至崇祯十五年(1642)的一百二十一年间,苏州府属吴县的灾害大约发生了五十九次㊂除去其中遭受水㊁旱㊁虫㊁风灾害但仍保有收获的年份,以及当年未遇灾害但为前一年灾害的后果而发生了饥馑的年份,其所显示的灾害频率高达每二年一次㊂ [5]吴县仅为当时江南灾害频发的一个缩影㊂江南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地,在明末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朝廷对江南加派尤重: 每岁征银四十余万两,官吏侵渔尚弗计也㊂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曹文衡向朝廷上‘条请蠲灾疏“,该文现全文保存在康熙‘唐县志“中㊂在文中,曹文衡再三请求当时的崇祯皇帝对灾区百姓的赋税分别予以减㊁缓㊁免;对每年额外加派在江南百姓身上的四十余万两饷银予以永久取消;并开仓赈济饥民㊂全文文辞恳切,拳拳爱民之心溢于言表㊂在曹文衡的再三请奏下,崇祯皇帝最终予以准奏, 民命为之稍苏 ㊂以封疆大吏身份,不计个人安危前途为民请命,十分难能可贵㊂3.3㊀恢复漕运㊀㊀自经济中心南移后,东南漕运历来关乎朝廷经济命脉㊂明代首都远居北京,漕运意义更为重大㊂明末的江南,寇盗猖獗,漕运不通,漕运事业积弊已久, 公私交困,缓之则度支不继,急之又输挽维艰 ㊂在平定寇盗㊁稳定社会秩序后,曹文衡开始着手恢复漕运㊂他虚心向有经验之人请教,创新漕运运输方式,改民运为官运, 而上下均使,竟复十月开仓,正月开帮 ,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漕运㊂崇祯二年,后金皇太极率大军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师,京师戒严,但 赖粮储足用,恃以无恐,皆公力也 ㊂漕运的恢复,让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得以暂时苟延残喘㊂4㊀结语㊀㊀董其昌官居南京礼部尚书,且书画成就甚高,声名远播㊂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评价说: 和易近人,不为崖岸㊂庸夫俗子,皆得至其前㊂临池染翰,挥洒移日㊂最矜慎其画,贵人巨公,郑重请乞者,多倩他人应之;或点染已就,僮奴以赝笔相易,亦欣然为题署,都不计也㊂ [6]董其昌不善于拒绝人,达官贵人请其作画,一般都应允㊂连最为珍视的画都是如此,诗文更不必言㊂他交游广泛,‘容台集“中有众多题跋㊁序文㊁碑文,诗歌中也有诸多祝寿㊁祝贺之类的诗作,这与同时代其他文人别集相比较为少见㊂董其昌作文之后, 缘手散去,侍见书记,竟不知转落谁何手也 ㊂因此,董其昌尚有大量的诗文散佚在文集㊁地方志等文献中,有待进一步辑佚㊂参考文献:[1]㊀方岳贡,陈继儒.松江府志[M].明崇祯三年刻本.[2]㊀熊月之.从崇祯‘松江府志“看松江士人的实学思想[N].文汇报,2017-09-01(10).[3]㊀平鄗鼎.唐县志[M].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4]㊀董其昌.董其昌全集(第三册)[M].严文儒,尹军,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777-848.[5]㊀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M].栾城显,南炳文,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26. [6]㊀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37.(编校:孙新梅)041卢富清:董其昌佚文二则考释兼论曹文衡巡抚江南政绩。

江苏省南通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江苏省南通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可喜可愕,一窝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达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乌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

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

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千年书法 (5--8)

千年书法 (5--8)

千年书法(5--8)千年书法(五)悲情书家明代著名学者何良俊说“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也”。

这个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说的就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

赵孟頫开创的回归魏晋、回归传统的书风一直影响了中国书坛几百年,直到今天,他的影响依然存在。

赵孟頫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文人,他的书法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

他的绘画开宗立派,是文人画派的一代宗师。

他通音律,著有音乐专著;他的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元代诗人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赵孟頫在书画方面的名声太大了,以至于遮掩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名声。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身后,却一直存在着“誉之甚隆”和“毁之甚烈”这样两种截然对立的评价。

那么为什么在赵孟頫身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赵孟頫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浙江吴兴人。

赵孟頫的血统是正宗而高贵的,他是赵宋王朝的后裔。

他的十世祖先可以追溯到宋太祖之子八千岁赵德芳身上。

虽然出身高贵,但赵孟頫的青少年时代却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的。

他的父亲官至户部侍郎,优越的家庭环境给了幼年的赵孟頫以良好的文化熏陶。

不幸的是在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

十四岁时,赵孟頫便担任真州司户参军,他把这个职务看做是报效朝廷的机会和实现抱负的起点。

但南宋王朝其时已如大厦将倾,朝不保夕。

他一心想为之效力的朝廷已然是风雨飘摇,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大厦已经托不起赵孟頫的梦想了。

随着南宋的灭亡,赵孟頫不得不闲居家中。

在闲居的日子里,赵孟頫苦研学问,沉浸于诗文书画之中。

­当时的赵孟頫已然是吴兴一带杰出的青年才俊了,最先推荐赵孟頫出山的是吏部尚书夹谷,他力推赵孟頫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然而这时的赵孟頫却无心在元朝做官,他婉言谢绝了夹谷的推荐。

他在《赠别夹谷公》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青青蕙兰花,含英在林中。

这个明董其昌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

这个明董其昌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

这个明董其昌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摘要:1.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与小昆山周庄的渊源2.都市土地注释对研究董其昌艺术成就的重要性3.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的内容及特点4.对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的研究现状及意义正文: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诗人。

他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是华亭画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董其昌与小昆山周庄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艺术创作也深受周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都市土地注释是研究董其昌艺术成就的重要资料之一。

都市土地注释是明代一部著名的画论,作者不详,然而其中收录了许多关于董其昌的艺术观点和作品解读。

对于了解董其昌的艺术风格、创作思想及其在明代画坛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是一部以小昆山周庄为背景的都市土地注释,详细描绘了周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并对董其昌的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

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周庄风土人情的描绘,也有对董其昌艺术成就的评价。

其特点在于将董其昌的艺术与周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紧密结合,突显了董其昌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目前,对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该注释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较少。

然而,随着对董其昌艺术研究的深入,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对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和创作思想,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周庄地区的文化底蕴,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之,董其昌与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都市土地注释为我们研究董其昌的艺术成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小昆山周庄都市土地注释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董其昌的艺术与周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的紧密关系。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译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译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译文【篇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译文】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篇二: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译文】跋吴传朋书昔人称吴传朋说真书,为宋朝第一。

今观《九歌》,应规入矩,深得兰亭洛神遗意。

高宗洞精书法,至为阁笔欢赏,不虚也。

左方有马和之侍郎图,此必当时有李伯时画《九歌》,米元章作书,而二公复仿之耳。

伯时书,乃全用钟法,宣和谱谓其追踪魏晋。

今始见之,当与米元章并传者。

宋之小楷名家,尽此矣。

跋赤壁赋后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

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真迹在王履善家。

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非石刻所能传耳。

【最新】明史·董其昌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范文模板 (4页)

【最新】明史·董其昌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明史·董其昌传阅读答案附翻译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

迁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

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

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

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

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

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

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

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

其昌后出,超越诸家。

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

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

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

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

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选自《明史董其昌传》)【注】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
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

还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
长子每目属之。

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

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
为势家所怨,嗾①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
其昌卒谢事归。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
卿,兼侍读学士。

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
三百本。

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
四十卷。

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

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

五年正月拜南京
礼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

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
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
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

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

后自成一家,名闻
外国。

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

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精于品题,收藏家
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嗾:唆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昌,万历年间的进士,著名的书画家,早年学习米芾,后来自成一家,名闻天下,
为当时的人所追捧。

B.董其昌曾做过太子的讲官,在给太子讲书的时候借史实对太子进行启发诱导,而太子每
次都认真听讲。

C.董其昌没有按执政大臣的要求做事,被外调为湖广副使,生气的他唆使几百个儒生闹事,后来请求调离。

D.董其昌没有成名前,华亭这个地方有很多擅长绘画的人,董其昌后来居上,以至每天都
有人来求他的作品。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根据原文可知,董其昌做的是皇长子
的讲官,并非太子的讲官。

C项,根据原文可知,唆使儒生闹事的是怨恨董其昌的有权势的
人,而不是董其昌。

D项,从原文中的“皆以善书称”可知,“华亭这个地方有很多擅长绘
画的人”表述有误。

故选A。

【点睛】
对于文言文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类选择题,解答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
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
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董其昌,字元宰,是松江府华亭县人。

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
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

回来
以后,被任为编修官。

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董其昌充任讲官,他在讲书中根据史事随时对
他进行启发诱导,皇长子不时报以会心的一瞥。

由于董其昌未按执政大臣的意志行事,被外任为湖广副使,董其昌称病回乡。

后来起用,官得原职,提督湖广学政。

因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

董其昌当即
上奏朝廷,请求离职,皇帝不允许,下令有关部门对闹事的书生审查处治,董其昌最终辞职回乡。

朝廷起用他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他都不去上任。

光宗即位后,问道:“原来的讲官董其昌先生现在在哪里?”于是朝廷征召他为太常少卿,
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提升为本寺卿,兼侍读学士。

当时修撰《神宗实录》,派他去南方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

董其昌广泛搜集征召,记录有三百本之多。

他又选
择没有批复的奏章中有关太子、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论述,分门
别类,录成四十卷。

他仿效史书论赞的体例,每篇之后都附以自己的论断。

书编成后,上表
进呈,皇帝下旨,加以褒奖,命交给史馆备用。

第二年秋天,提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
理詹事府事务,不久转为礼部左侍郎。

天启五年正月,被授予南京礼部尚书。

当时朝政被宦
官把持,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董其昌遇事则远远躲开,过了一年即请假回乡。

崇祯四年,
起用为原官,掌管詹事府事务。

过了三年,多次上奏请求退休,皇帝下旨给他加太子太保衔
准予退休。

又过了二年就去世了,终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子太傅。

福王在位时,赠谥号为“文敏”。

董其昌天资过人,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声望。

当初,华亭地方的人物,从沈度、沈粲以后,南
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使莫如忠及其儿子莫是龙,都以擅长书法著称。

董其昌后起,
超越各家。

他起初学习米芾,后自成一体,名闻外国。

他的绘画,汇集宋、元各家的长处,
按照自己的意愿作画,形成潇洒生动的画风,这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

四面八方的金石刻词,如果能得到他的撰文和书丹,被认为是“二绝”。

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

他又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家得到他有关的片言只字,都十分重视。

他生性平和,
平易近人,精通佛理,谈吐高雅,整日无一句世俗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