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解
有机分子能带结构测定的综合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有机分子能带结构测定的综合实验设计杨 凤,于晓艳,邓冬艳,王春霞,徐逸菲,李 静(四川大学 化学学院,成都 610064)摘要:本综合实验利用电化学方法和吸收光谱法测试有机分子的能带结构。
首先,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二茂铁和三(8-羟基喹啉)铝在不同测试体系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其次,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三(8-羟基喹啉)铝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根据循环伏安曲线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计算得到有机分子的HOMO 值、LUMO 值和能隙值。
其中,电化学方法测得三(8-羟基喹啉)铝的能隙为3.07 eV ,吸收光谱法测得的能隙为2.80 eV ,两种方法测得的能隙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将传统的测试方法应用于研究有机分子的能带结构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和紫外−可见光吸收过程的认识。
关 键 词:循环伏安法;紫外吸收光谱法;能带结构;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TP75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2179/1672-4550.20190381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Design on the Measurement ofBandgap Structures of Organic MoleculesYANG Feng, YU Xiaoyan, DENG Dongyan, WANG Chunxia, XU Yifei, LI Jing(School of Chemistr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bandgap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Firstly, the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of ferrocene and tris (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 were measur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workstation. Secondly, the UV-Vis absorption spectrum of tris (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 was determined by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 and bandgap values of organic molecule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and UV-Vis absorption spectrum. The results of the former (3.07 eV) were basic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of the latter (2.80 eV), and the deviation was in the permissive range. Applying traditional testing methods to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regarding the energy band structure of organic molecules not only consolidates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but also deepen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chemical redox process and absorption process.Key words: cyclic voltammetry; UV-Vis spectrum; bandgap structures; experimental teaching1 研究背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1]。
四川大学有机化学第十章

1. 羟基羧酸
O CH3CH2CCH3
HCN
CH3CHCOOH Br
LIYING
2019/7/21
NaOH H2O
OH CH3CH2CCN
CH3
H+ H2O
OH CH3CH2CCOOH
CH3
H+ CH3CHCOOH
OH
HO R
HO R
OH2RCH2CHO
RCH2CHCHCHO Ag2O
RCH2CHCHCOOH
Br2 / P
CH3CH2COOH
CH3CHCOOH
Br
Br
5. 羧酸的脱羧反应
O
O
R C CH2COOH
R C CH3 + CO2
CH2
RC
CO
O
O
H
-CO2
LIYING
2019/7/21
形成分子内氢键
R C CH2 OH
R C CH3 O
在结构上,两个吸电子基连在同一个碳上的化合物,热力学 上是不稳定的,加热易脱羧。
LiAlH4是还原羧酸为醇的最好试剂
RCOOH LiAlH4(醚) H2O RCH2OH
LIYING
2019/7/21
COOH H2
Pt
COOH 1) LiAiH4
2) H2O
CH2OH
4. -H的卤代反应
-H活性:羧酸小于醛酮。 PCl3、PBr3 或红磷(P)等催化。
CH3CH2CH2COOH + Br2 催化量 PBr3 CH3CH2CHCOOH
• 羧酸是极性化合物, 沸点高于相应分子质量的醇。
CH3COOH bp.118oC
CH3CH2CH2OH bp. 97oC
四川大学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
备 注
教学重点 1.实验原理 2.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实验流程
2.粗产物的纯化,各步操作的目的。
启发提问 1.为什么进行水蒸气蒸馏?馏出物是什么?瓶内剩余的有什么物质?
2.实验中有哪些主要的杂质?如何除去的?
3.加NaOH 的目的?
外语要求 英语四级并有一定专业英语基础。
手段教具 教学方法
观看药物有机化学实验录像
参考资料
1.《有机化学》邢其毅 主编 2.《实用有机化学手册》李述文 科技出版社 3.《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主编 4.《药物化学》郑虎 主编
5.《药物合成反应》闻韧 主编 化工出版社 授课教师
尹红梅
职 称
讲师
2004年9月1日。
四川大学化学类研究型设计实验项目一览表

四川大学化学类研究型设计实验项目一览表编号指导教师题目1 丁颂东、杨堂 P-204萃淋树脂的制备及其对稀土元素的分离研究2 丁颂东、杨堂 荚醚萃淋树脂的制备及其对锶的分离研究3 李首建 硫属超四面体团簇基3D沸石类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4 李首建 新离子液体体系的选择及其在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离子萃取分离中的应用5 李首建 新离子液体体系的选择及其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6 李首建 植物红花中的红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晶态衍生物物的制备7 夏传琴 Y3+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性质的研究8 夏传琴 对高放废液中Eu3+,Am3+有良好分离性能的材料研究9 夏传琴 配体DTPA及DOTA的合成及与Y3+配位研究10 杜娟 水解金属酶化学模拟模型的设计合成及动力学测试11 寇兴明 一种新型增塑剂的分析方法研究12 李方 生物材料性能测试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3 李方 过程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4 李方 分子印迹方法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15 吕弋 基于光学的纳米传感器件研究16 蒲雪梅、李梦龙 分子结构、性质与活性(QSAR)的理论研究17 徐泽民 电解法制备二氧化铅电极18 徐泽民 固体碳糊电极的制备19 周在德、肖丹 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在电致发光领域的应用20 周在德、肖丹 高选择性毛细管气相色谱体系研究21 周在德、肖丹 Nafion固定 Ru(bpy)32+固体薄膜的制备及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22 殷勤俭、江波 功能性阻隔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23 江波、殷勤俭 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应用24 殷勤俭、江波 油田化学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25 江波、殷勤俭 天然与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应用26 郭刚、汪秀丽 新型高耐候型材功能添加助剂研究应用27 王玉忠、杨冰 聚合物的无熔滴阻燃化研究28 王玉忠、杨冰 玻纤增强PET的无卤阻燃研究29 王玉忠、杨冰 碳纳米管接枝聚合物的阻燃性研究30 王玉忠、杨冰 含双螺环结构磷酸酯类阻燃剂的合成与表征31 王玉忠、杨冰 热致性液晶阻燃共聚酯/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研究32 王玉忠、郑长义 聚乙烯醇与乳酸接枝共聚研究33 王玉忠、戴培邦 ABS的无卤阻燃研究34 王玉忠、陈思翀 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与聚乙二醇(PEG)两亲性共聚物的合成35 王玉忠、杨科珂 大豆分离蛋白接枝聚对二氧环己酮的制备及产物表征36 王玉忠、郑长义 生物降解聚合物单体己内酯的合成新工艺研究37 王玉忠、杨科珂 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用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38 王玉忠、杨冰 玻纤增强PA6的无卤阻燃研究39 汪秀丽、杨科珂 壳聚糖接枝聚对二氧环己酮及其药物释放研究40 王玉忠、杨冰 阻燃尼龙用热致性液晶聚酯酰亚胺的合成41 汪秀丽、杨科珂 可生物降解聚对二氧环己酮/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42 王玉忠、汪秀丽 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乳酸的合成新方法研究43 杨科珂、陈思翀 扩链法合成生物降解聚合物研究44 王玉忠、汪秀丽 从脂肪酸合成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研究45 汪秀丽、杨科珂 生物降解聚合物在微波辅照下的合成研究46 王玉忠、杨冰 ABS/PC合金的无卤阻燃47 王玉忠、杨冰 玻纤增强PBT的无卤阻燃研究48 汪秀丽、陈思翀 聚对二氧环己酮接枝聚乙烯醇的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研究49 王玉忠、汪秀丽 淀粉基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50 王玉忠、杨冰 新型含磷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对EV A阻燃的研究51 周茜、杨科珂 废旧轮胎及橡胶的热化学循环52 杨科珂、陈思翀 聚对二氧环己酮与聚乳酸的共聚物研究53 王玉忠、杨冰 纺织品后整理用无卤阻燃剂的研究54 杨科珂、汪秀丽 纤维素的热塑性改性及其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55 王玉忠、杨冰 聚烯烃用无卤阻燃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56 杨冰、唐勇 木材用无卤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57 汪秀丽、陈思翀 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催化对二氧环己酮(PDO)开环聚合58 汪秀丽、陈思翀 聚乙烯醇(PV A)的硅烷基化研究59 周茜、杨科珂 热裂解及催化裂解废旧塑料生产燃油新工艺研究60 周茜、杨科珂 废旧电子电器(WEEE)塑料催化热裂解及脱氮行为研究61 王玉忠、汪秀丽 淀粉基可完全生物降解泡沫塑料的制备62 汪秀丽、杨科珂 纤维素与聚乳酸的接枝共聚研究63 杨科珂、汪秀丽 稀土化合物催化对二氧环己酮开环聚合64 丁颂东、白春艳 提高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水解稳定性的研究65 杨科珂、陈思翀 多臂聚对二氧环己酮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研究66 王玉忠、杨科珂 脂肪族聚酯/环糊精超分子自组装研究67 王玉忠、汪秀丽 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68 丁颂东、白春燕 增强聚对二氧环己酮热稳定性的研究69 刘娅、王玉忠 聚乙烯醇/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70 丁颂东、白春燕 从生物降解聚对二氧环己酮回收单体的研究71 王玉忠、杨冰 PET/无机纳米混杂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能研究72 郭刚、汪秀丽 表面原位聚合制备P(MMA-BA)/TiO2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73 王玉忠、杨冰 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74 汪秀丽、杨科珂 发泡聚氨酯用新型阻燃剂的合成研究75 郭刚、汪秀丽 无机纳米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应用研究76 王玉忠、杨冰 新型反应型阻燃剂的合成研究77 王玉忠、杨冰 热致性液晶阻燃共聚酯/聚合物原位复合物的研究78 袁立华、冯文 拉链分子的自组装及应用79 袁立华、冯文 自组装纳米大环化合物(3加1法)80 袁立华、冯文 双股分子链的自组装及应用81 袁立华、冯文 自组装纳米大环化合物(5加1法)82 钟安永 蒙脱土复膜胶的制备及应用83 钟安永 高固含量乳液的聚合及胶粘剂的应用84 钟安永 聚电解质与有机染料分子的静电自组装85 李梦龙、周翠松 PDGF家族分类及其数据库的构建86 李梦龙、刁元波 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的复杂性分析87 李梦龙、郭延芝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88 李梦龙、文志宁 MS谱库识别与检索系统模块构建89 李梦龙、文志宁 小波变换的红外光谱信息提取研究90 李梦龙,方亚平 蛋白质替代模型的构建91 李梦龙、文志宁 PDB蛋白质结构数据库本地化及查询接口的实现92 李立新、周向葛 环境友好硅化物/树脂基纳米复合功能鞣剂的研究与应用93 李立新、谢家理 二氧化硅高效削光剂的研究与应用94 谢家理、袁茂林 红外吸收法测定POCl3中的水分95 谢家理、袁茂林 两性树脂的合成与应用96 谢家理、袁茂林 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必克草97 杨冰、谢家理 螺环状磷酸酯的直接酯化法合成及其应用98 杨冰、谢家理 (甲基)丙烯酸多价金属盐类物质的合成及在含非炭黑填充剂橡胶制品中的应用99 杨冰、谢家理 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及其作为塑解催化剂在废旧橡胶回收再生工艺中的应用100 杨冰、谢家理 多元醇多(甲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的合成及在含非炭黑填充剂橡胶制品中的应用101 袁茂林、谢家理 希夫碱配合物催化氧化降解三氯乙烯废水反应研究102 袁茂林、谢家理 加快KMnO4催化氧化降解三氯乙烯废水反应方法研究 103 袁茂林、谢家理 半稳定膦配体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104 胡常伟、李桂英 塑料裂解制燃油试验105 胡常伟、李桂英 由苯和羟胺一步绿色合成苯胺实验106 胡常伟、李桂英 苯的直接羟基化研究107 胡常伟、李桂英 生物质固定床热解液化实验108 胡常伟、李桂英 生物质中三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实验109 胡常伟、李桂英 苯甲醛的绿色合成110 苏志珊、秦松 Strecker 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111 秦松、苏志珊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活化苯C-H键的研究112 秦松、杜琳 电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染料的研究113 周向葛、李立新 环境友好树脂基/蒙脱土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14 周向葛、李立新 仿卟啉大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环氧化中的应用115 周向葛、李立新 模拟金属酶的合成116 周向葛、李立新 手性螺二酮的合成117 陈耀强、张晓玉 压缩天然气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性能研究118 龚茂初、陈耀强 酯类有机挥发性气体的催化燃烧119 史忠华 汽油车冷启动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制120 胡安明 高性能Ce l-x Zr x O2储氧材料用于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的研究 121 龚茂初、陈耀强 天然气及合成气高效催化转化的基础研究122 林涛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研究123 陈耀强、郭家秀 低贵金属Pt-Rh型三效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124 龚茂初、李红梅 铈鋯铝储氧材料的制备及表征125 龚茂初、陈耀强 有氧条件下甲烷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126 赵明 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的制备及表征127 任成军、陈耀强 复合催化剂上光热降解气态甲苯128 任成军、陈耀强 甲醛在TiO2/Ce-Mn上的催化氧化129 任成军、陈耀强 ACF基上复合催化剂光热降解气相苯130 郭勇、薛英 中药丹参中化合物结构与光谱的计算研究131 李泽荣 计算机辅助抗癌新药的筛选和设计132 孟祥光,杜娟 化学模拟酶的设计、合成和催化动力学研究133 王欣 计算机模拟实验-(计算化学初步及常用计算化学软件使用) 134 薛英 胞嘧啶脱氧核苷烷基化反应的理论研究135 薛英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性质的支持向量机方法研究136 薛英 含氟杂环化合物肼解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137 薛英 甲酸苯酯氨解反应的机理和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138 张文华、罗久里 B-Z振荡反应139 张文华、罗久里 多相催化反应体系反应扩散动力学的研究140 张文华、罗久里 B-Z反应体系的自组织行为分析141 李平硅硼烷分子构型稳定性的DFT研究142 李瑛、蒋青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143 罗美明、巍伟 新型N-杂环卡宾-金属配合物的合成144 罗美明、曾小明 含N-杂环卡宾-金属的聚合物材料145 游劲松、谢如刚 苯乙烯挂载的咪唑聚合物的合成146 游劲松、谢如刚 三酸衍生的手性咪唑笼型分子的合成147 游劲松、谢如刚 咪唑鎓桥联的手性BINOL催化剂的合成。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总结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试验一蒸馏和沸点的测定一、试验目的1、熟悉蒸馏法分离混合物方法2、掌握测定化合物沸点的方法二、试验原理1、微量法测定物质沸点原理。
2、蒸馏原理。
三、试验仪器及药品圆底烧瓶、温度计、蒸馏头、冷凝器、尾接管、锥形瓶、电炉、加热套、量筒、烧杯、毛细管、橡皮圈、铁架台、沸石、氯仿、工业酒精四.试验步骤1、酒精的蒸馏(1)加料取一干燥圆底烧瓶加入约50ml的工业酒精,并提前加入几颗沸石。
(2)加热加热前,先向冷却管中缓缓通入冷水,在打开电热套进行加热,慢慢增大火力使之沸腾,再调节火力,使温度恒定,收集馏分,量出乙醇的体积。
蒸馏装置图微量法测沸点2、微量法测沸点在一小试管中加入8-10滴氯仿,将毛细管开口端朝下,将试管贴于温度计的水银球旁,用橡皮圈束紧并浸入水中,缓缓加热,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毛细管口处连续出泡,此时停止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至最后一个气泡欲从开口处冒出而退回内管时即为沸点。
五、试验数据处理六、思考题1、蒸馏时,放入沸石为什么能防止暴沸?若加热后才发觉未加沸石,应怎样处理?沸石表面不平整,可以产生气化中心,使溶液气化,沸腾时产生的气体比较均匀不易发生暴沸,如果忘记加入沸石,应该先停止加热,没有气泡产生时再补加沸石。
2、向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效果会怎样?把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怎样才能防止折断其侧管?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不行。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水,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其一,气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二,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可以先用水润滑,防止侧管被折断。
3、用微量法测定沸点,把最后一个气泡刚欲缩回管内的瞬间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沸点,为什么?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最后一个气泡将要缩回内管的瞬间,此时管内的压强和外界相等,所以此时的温度即为该化合物的沸点。
七、装置问题:1)选择合适容量的仪器:液体量应与仪器配套,瓶内液体的体积量应不少于瓶体积的1/3,不多于2/3。
四川大学化学类研究型设计实验项目一览表

四川大学化学类研究型设计实验项目一览表编号指导教师题目1 丁颂东、杨堂 P-204萃淋树脂的制备及其对稀土元素的分离研究2 丁颂东、杨堂 荚醚萃淋树脂的制备及其对锶的分离研究3 李首建 硫属超四面体团簇基3D沸石类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4 李首建 新离子液体体系的选择及其在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离子萃取分离中的应用5 李首建 新离子液体体系的选择及其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6 李首建 植物红花中的红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晶态衍生物物的制备7 夏传琴 Y3+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性质的研究8 夏传琴 对高放废液中Eu3+,Am3+有良好分离性能的材料研究9 夏传琴 配体DTPA及DOTA的合成及与Y3+配位研究10 杜娟 水解金属酶化学模拟模型的设计合成及动力学测试11 寇兴明 一种新型增塑剂的分析方法研究12 李方 生物材料性能测试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3 李方 过程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4 李方 分子印迹方法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15 吕弋 基于光学的纳米传感器件研究16 蒲雪梅、李梦龙 分子结构、性质与活性(QSAR)的理论研究17 徐泽民 电解法制备二氧化铅电极18 徐泽民 固体碳糊电极的制备19 周在德、肖丹 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在电致发光领域的应用20 周在德、肖丹 高选择性毛细管气相色谱体系研究21 周在德、肖丹 Nafion固定 Ru(bpy)32+固体薄膜的制备及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22 殷勤俭、江波 功能性阻隔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23 江波、殷勤俭 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应用24 殷勤俭、江波 油田化学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25 江波、殷勤俭 天然与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应用26 郭刚、汪秀丽 新型高耐候型材功能添加助剂研究应用27 王玉忠、杨冰 聚合物的无熔滴阻燃化研究28 王玉忠、杨冰 玻纤增强PET的无卤阻燃研究29 王玉忠、杨冰 碳纳米管接枝聚合物的阻燃性研究30 王玉忠、杨冰 含双螺环结构磷酸酯类阻燃剂的合成与表征31 王玉忠、杨冰 热致性液晶阻燃共聚酯/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研究32 王玉忠、郑长义 聚乙烯醇与乳酸接枝共聚研究33 王玉忠、戴培邦 ABS的无卤阻燃研究34 王玉忠、陈思翀 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与聚乙二醇(PEG)两亲性共聚物的合成35 王玉忠、杨科珂 大豆分离蛋白接枝聚对二氧环己酮的制备及产物表征36 王玉忠、郑长义 生物降解聚合物单体己内酯的合成新工艺研究37 王玉忠、杨科珂 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用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38 王玉忠、杨冰 玻纤增强PA6的无卤阻燃研究39 汪秀丽、杨科珂 壳聚糖接枝聚对二氧环己酮及其药物释放研究40 王玉忠、杨冰 阻燃尼龙用热致性液晶聚酯酰亚胺的合成41 汪秀丽、杨科珂 可生物降解聚对二氧环己酮/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42 王玉忠、汪秀丽 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乳酸的合成新方法研究43 杨科珂、陈思翀 扩链法合成生物降解聚合物研究44 王玉忠、汪秀丽 从脂肪酸合成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研究45 汪秀丽、杨科珂 生物降解聚合物在微波辅照下的合成研究46 王玉忠、杨冰 ABS/PC合金的无卤阻燃47 王玉忠、杨冰 玻纤增强PBT的无卤阻燃研究48 汪秀丽、陈思翀 聚对二氧环己酮接枝聚乙烯醇的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研究49 王玉忠、汪秀丽 淀粉基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50 王玉忠、杨冰 新型含磷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对EV A阻燃的研究51 周茜、杨科珂 废旧轮胎及橡胶的热化学循环52 杨科珂、陈思翀 聚对二氧环己酮与聚乳酸的共聚物研究53 王玉忠、杨冰 纺织品后整理用无卤阻燃剂的研究54 杨科珂、汪秀丽 纤维素的热塑性改性及其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55 王玉忠、杨冰 聚烯烃用无卤阻燃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56 杨冰、唐勇 木材用无卤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57 汪秀丽、陈思翀 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催化对二氧环己酮(PDO)开环聚合58 汪秀丽、陈思翀 聚乙烯醇(PV A)的硅烷基化研究59 周茜、杨科珂 热裂解及催化裂解废旧塑料生产燃油新工艺研究60 周茜、杨科珂 废旧电子电器(WEEE)塑料催化热裂解及脱氮行为研究61 王玉忠、汪秀丽 淀粉基可完全生物降解泡沫塑料的制备62 汪秀丽、杨科珂 纤维素与聚乳酸的接枝共聚研究63 杨科珂、汪秀丽 稀土化合物催化对二氧环己酮开环聚合64 丁颂东、白春艳 提高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水解稳定性的研究65 杨科珂、陈思翀 多臂聚对二氧环己酮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研究66 王玉忠、杨科珂 脂肪族聚酯/环糊精超分子自组装研究67 王玉忠、汪秀丽 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68 丁颂东、白春燕 增强聚对二氧环己酮热稳定性的研究69 刘娅、王玉忠 聚乙烯醇/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70 丁颂东、白春燕 从生物降解聚对二氧环己酮回收单体的研究71 王玉忠、杨冰 PET/无机纳米混杂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能研究72 郭刚、汪秀丽 表面原位聚合制备P(MMA-BA)/TiO2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73 王玉忠、杨冰 侧基含磷阻燃共聚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74 汪秀丽、杨科珂 发泡聚氨酯用新型阻燃剂的合成研究75 郭刚、汪秀丽 无机纳米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应用研究76 王玉忠、杨冰 新型反应型阻燃剂的合成研究77 王玉忠、杨冰 热致性液晶阻燃共聚酯/聚合物原位复合物的研究78 袁立华、冯文 拉链分子的自组装及应用79 袁立华、冯文 自组装纳米大环化合物(3加1法)80 袁立华、冯文 双股分子链的自组装及应用81 袁立华、冯文 自组装纳米大环化合物(5加1法)82 钟安永 蒙脱土复膜胶的制备及应用83 钟安永 高固含量乳液的聚合及胶粘剂的应用84 钟安永 聚电解质与有机染料分子的静电自组装85 李梦龙、周翠松 PDGF家族分类及其数据库的构建86 李梦龙、刁元波 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的复杂性分析87 李梦龙、郭延芝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88 李梦龙、文志宁 MS谱库识别与检索系统模块构建89 李梦龙、文志宁 小波变换的红外光谱信息提取研究90 李梦龙,方亚平 蛋白质替代模型的构建91 李梦龙、文志宁 PDB蛋白质结构数据库本地化及查询接口的实现92 李立新、周向葛 环境友好硅化物/树脂基纳米复合功能鞣剂的研究与应用93 李立新、谢家理 二氧化硅高效削光剂的研究与应用94 谢家理、袁茂林 红外吸收法测定POCl3中的水分95 谢家理、袁茂林 两性树脂的合成与应用96 谢家理、袁茂林 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必克草97 杨冰、谢家理 螺环状磷酸酯的直接酯化法合成及其应用98 杨冰、谢家理 (甲基)丙烯酸多价金属盐类物质的合成及在含非炭黑填充剂橡胶制品中的应用99 杨冰、谢家理 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及其作为塑解催化剂在废旧橡胶回收再生工艺中的应用100 杨冰、谢家理 多元醇多(甲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的合成及在含非炭黑填充剂橡胶制品中的应用101 袁茂林、谢家理 希夫碱配合物催化氧化降解三氯乙烯废水反应研究102 袁茂林、谢家理 加快KMnO4催化氧化降解三氯乙烯废水反应方法研究 103 袁茂林、谢家理 半稳定膦配体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104 胡常伟、李桂英 塑料裂解制燃油试验105 胡常伟、李桂英 由苯和羟胺一步绿色合成苯胺实验106 胡常伟、李桂英 苯的直接羟基化研究107 胡常伟、李桂英 生物质固定床热解液化实验108 胡常伟、李桂英 生物质中三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实验109 胡常伟、李桂英 苯甲醛的绿色合成110 苏志珊、秦松 Strecker 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111 秦松、苏志珊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活化苯C-H键的研究112 秦松、杜琳 电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染料的研究113 周向葛、李立新 环境友好树脂基/蒙脱土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14 周向葛、李立新 仿卟啉大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环氧化中的应用115 周向葛、李立新 模拟金属酶的合成116 周向葛、李立新 手性螺二酮的合成117 陈耀强、张晓玉 压缩天然气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性能研究118 龚茂初、陈耀强 酯类有机挥发性气体的催化燃烧119 史忠华 汽油车冷启动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制120 胡安明 高性能Ce l-x Zr x O2储氧材料用于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的研究 121 龚茂初、陈耀强 天然气及合成气高效催化转化的基础研究122 林涛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研究123 陈耀强、郭家秀 低贵金属Pt-Rh型三效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124 龚茂初、李红梅 铈鋯铝储氧材料的制备及表征125 龚茂初、陈耀强 有氧条件下甲烷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126 赵明 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的制备及表征127 任成军、陈耀强 复合催化剂上光热降解气态甲苯128 任成军、陈耀强 甲醛在TiO2/Ce-Mn上的催化氧化129 任成军、陈耀强 ACF基上复合催化剂光热降解气相苯130 郭勇、薛英 中药丹参中化合物结构与光谱的计算研究131 李泽荣 计算机辅助抗癌新药的筛选和设计132 孟祥光,杜娟 化学模拟酶的设计、合成和催化动力学研究133 王欣 计算机模拟实验-(计算化学初步及常用计算化学软件使用) 134 薛英 胞嘧啶脱氧核苷烷基化反应的理论研究135 薛英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性质的支持向量机方法研究136 薛英 含氟杂环化合物肼解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137 薛英 甲酸苯酯氨解反应的机理和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138 张文华、罗久里 B-Z振荡反应139 张文华、罗久里 多相催化反应体系反应扩散动力学的研究140 张文华、罗久里 B-Z反应体系的自组织行为分析141 李平硅硼烷分子构型稳定性的DFT研究142 李瑛、蒋青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143 罗美明、巍伟 新型N-杂环卡宾-金属配合物的合成144 罗美明、曾小明 含N-杂环卡宾-金属的聚合物材料145 游劲松、谢如刚 苯乙烯挂载的咪唑聚合物的合成146 游劲松、谢如刚 三酸衍生的手性咪唑笼型分子的合成147 游劲松、谢如刚 咪唑鎓桥联的手性BINOL催化剂的合成。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考研复试资料

6
单位,以消除残余液接电位造成的测量误差。 (4)标定用的标准缓冲液与试液温度相差不得大于 l℃。 (5)pH 计使用完毕后,将仪器“选择”开关置于“C”, 清洗电极和传感器。关闭仪
器电源开关。 【思考题】 (1)某中药口服液的 pH 值约为 3,用 pH 计准确测量其 pH 值时,应选何种标准缓冲
把清洗过的电极插入ph686的缓冲溶液中把选择开关旋钮调到ph档把斜率调节旋钮顺时针旋到底即调到100位置调节定位调节旋钮使仪器显示读数与该缓冲溶液当时温度下的ph值相一致将仪器选择
分析化学实验(I)-2 暨
仪器分析实验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分析化学教研室徐泽民编写
二 O 一七年十二月
0
目录
学生实验须知 ……………………………………………………………………… 2
黏度法测高聚物平均摩尔质量 [2012-06-14]
阴极极化曲线的测定 [2012-06-14]
复相催化-甲醇分解 [2012-06-14]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 [2012-06-14]
原电池电动势和溶液 pH 值的测定
[2012-06-14]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课件
注意事项 [2012-06-14]
E 甘 玻
甘
K
2.303RT F
pH
K ' 2.303RT pH F
由上式可见,原电池的电动势与溶液 pH 呈线性关系,斜率为 2.303RT/F,它是指溶液 pH 变化一个单位时,电池的电动势变化 2.303RT/F(V)。为了直接读出溶液的 pH,pH 计 上相邻两个读数间隔相当于 2.303RT/F(V)的电位,此值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 pH 计上都设有温度调节钮来调节温度,以满足上述要求。
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浙江大学化学系思考题答案

定量分析实验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思考题:1.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 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
而HCl的浓度不定,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
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三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标定思考题: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
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的误差。
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答: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割伤 灼伤 中毒 着火 爆炸
实验室安全须知
割伤预防:
➢按规则操作,不强行扳、折玻璃仪器,特别是比较 紧的磨口处。尽量保证玻璃仪器的完整。 ➢注意玻璃仪器的边缘是否碎裂,小心使用。 ➢玻璃管(棒)切割后,断面应在火上烧熔以消除棱 角。
实验室安全须知
割伤处理:
如果不慎,发生割伤事故要及时处理,先将伤 口处的玻璃碎片取出。若伤口不大,用蒸馏水洗净伤 口,用创可贴包扎,或涂上红药水,撒上止血粉用纱 布包扎。若伤口较大或割破了主血管,则应用力按住 主血管,防止大出血,及时送医院治疗。
实验室安全须知
灼伤预防:
皮肤接触了高温,如热的物体、火焰、蒸气; 低温,如固体二氧化碳、液氮;腐蚀性物质,如强酸 、强碱、溴等都会造成灼伤。因此,实验时,要避免 皮肤与上述能引起灼伤的物质接触。取用有腐蚀性化 学药品时,应戴上橡皮手套和防护眼镜。
实验室安全须知
灼伤处理:
➢根据不同的灼伤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被酸或碱灼伤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酸灼伤用 1%碳酸钠溶液冲洗;碱灼伤则用1%硼酸溶液冲洗。 最后再用水冲洗。严重者要消毒灼伤面,并涂上软膏, 送医院就医。 ➢被溴灼伤时,应立即用2%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至伤 处呈白色,然后用甘油加以按摩。
课程内容
基本操作:
➢简单基本操作:包括熔点、沸点的测定;蒸馏;重结晶; 萃取;色谱分离等,有专门的课程。 ➢复杂基本操作:如分馏;水汽蒸馏;分水;机械搅拌器 的使用;减压蒸馏等,这些操作将出现在有机合成实验中。
有机合成实验:
➢化合物的制备实验 ➢多步骤反应实验 ➢考试实验
实验课纪律
➢考勤:不迟到、早退;不能以任何原因缺席3次以上实验 课程。 ➢做好预习工作,写好预习提纲,合理安排时间。 ➢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或进食。 ➢实行轮流值日制度,值日同学应做好实验结束后的清洁 工作,并在所有同学实验结束后关好所有电器及门窗。 ➢爱护仪器,每次实验结束应清点齐备后收拾好。 ➢写好实验报告,当次实验之报告于下次实验前交。
➢药品不要沾在皮肤上,尤其是极毒的药品。实验完 毕后应立即洗手。称量任何药品都应使用工具,不得 用手直接接触。
实验室安全须知
中毒预防:
➢使用和处理有毒或腐蚀性物质时,应在通风柜中进 行,并戴上防护用品,尽可能避免有机物蒸气扩散在 实验室内。 ➢对沾染过有毒物质的仪器和用具,实验完毕应立即 采取适当方法处理以破坏或消除其毒性。 ➢不要在实验室进食、饮水,食物在实验室易沾染有 毒的化学物质。
实验室安全须知
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经常使用易燃、有毒和腐蚀 性试剂。比如乙醚、乙醇、丙酮和苯等溶剂易于燃烧; 甲醇、硝基苯、有机磷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氰化物 等属有毒药品;氢气、乙炔、金属有机试剂和干燥的苦 味酸属易燃易爆气体或药品;氯磺酸、浓硫酸、浓硝酸 、浓盐酸、烧碱及溴等属强腐蚀性药品。同时,有机化 学实验中常使用的玻璃仪器易碎、易裂,容易引发伤害 、燃烧等各种事故。还有电器设备等,如果使用不当也 易引起触电或火灾。
实验室安全须知
中毒处理:
一般药品溅到手上,通常是用水和乙醇洗去。 实验时若有中毒特征,应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休息,最 好平卧,出现其他较严重的症状,如斑点、头昏、呕 吐、瞳孔放大时应及时送往医院。
实验室安全须知
着火预防:
➢不能用烧杯或敞口容器盛装易燃物。加热时,应根据 实验要求及易燃烧物的特点选择热源,注意远离明火。 严禁用明火进行易燃液体(如乙醚)的蒸馏或回流操作。
实验室安全须知
灼伤处理:
➢如被灼热的玻璃或铁器烫伤,轻者立即用冷自来水 冲伤口数分钟或用冰块敷伤口至痛感减轻;较重者可 在患处涂以正红花油,然后擦一些些烫伤软膏。 ➢除金属钠外的任何药品溅入眼内,都要立即用大量 水冲洗。冲洗后,如果眼睛未恢复正常,应马上送医 院就医。
实验室安全须知
中毒预防:
化学药品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产生中毒 的主要原因是皮肤或呼吸道接触有毒药品所引起的。 在实验中,要防止中毒,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实验报告的撰写
关于讨论:
对于同一个实验,由于每位同学对理论知识及 实验操作掌握程度的不同,同时每人对实验的理解也 存在差异。因此每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都是不完全相同 的,都会出现一些独有的现象,这需要在实验报告中 进行总结。
讨论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对自己实验过程的回 顾,可以发现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之处,防止以后出 现相同的错误。同时可以加深对实验相关理论知识及 实践操作的认识,巩固学习成果。
有机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灵活的面对、 适当的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是非常重要的。要 做到这点同样需要过硬的理论基础及熟练的操作技能。
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药品、仪器,不同的人来操作 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操作技能。 ➢学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素养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在有机实验技术方面变得训练 有素,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或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尽量防止或减少易燃的气体外逸,倾倒时要灭火源, 且注意室内通风,及时排出室内的有机物蒸气。
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的内容
➢实验目的和要求 ➢反应式:包括主反应和副反应 ➢实验所需主要物料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反应装置图 ➢实验步骤和现象记录 ➢粗产物纯化过程及原理 ➢产品外观、产率计算 ➢讨论
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格式:
实验步骤 分步按顺序详细列出。
现象
每位同学现象不 尽相同,需仔细 记录,每步骤的 现象与左边步骤 对齐。
任课教师:
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吴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参考资料: ➢《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黄涛主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
关于本实验课
有机化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要求学生的 独立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强。要做好有机合成实验,必 须要全面熟练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实验基本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