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考研复习
SUSTech《地球科学概论》Ch01~Ch09复习题及要点解析

ⅠFill-in-the-Blank2. C12 has 6 protons(质子). How many protons does C13 (中子)does C13 have? _7_ Nitrogen-14 (N14) has 6 protons and 8 neutrons: true or false?_false_4. The type of metamorphism that occurs over large areas, commonly at convergent platedisturbed after lithification.ⅡShort Answer Question1.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active volcano and a dormant volcano?2.What does a porphyritic texture tell about the history of an igneous rock?3.Briefly explain why the study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s important in the studyof historical geology.4.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late and phyllite?5.What kind of rocks (igneous, sedimentary, metamorphic) have been most importantin determining absolute age dates for the geologic time scale? Explain why.6.What are the six fundamental geologic principles which are used in relative dating?7.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gnitude and the intensity of an earthquake, interms of how each is measured or observed.8.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lastic and plastic deformation?9.What does compression stress result from?10.What causes submarine hydrothermal vents?ⅢShort Answer Essay Questions1.How do a rock and a mineral differ?2.When looking at a hand sample of an igneous rock, how would you tell if it is plutonic or volcanic?3.How does elastic rebound theory explain when earthquakes occur?4.What are some uses of metamorphic rocks such as marble, slate, sulfide ore, talc, graphite, and clay?5.Briefly explain wh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sostasy, continental crust should be thicker than oceanic crust.• Earth is a dynamic and evolving planet.• Plate tectonic theory: The lithosphere is composed of rigid plates that diverge, converge, orslide sideways past one another as they move over the asthenosphere.• Volcanoes and earthquakes occur a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plates.• The rock cycle illustrates theinteractions betweenEarth’s internal andexternal processesandhow the threerock groups areinterrelated.• Ge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Earth–Physical geology is concernedwith the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whichcompose and operate onthe surface of,and within, Earth.–Historical geology is concernedwith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Earth'scontinents, oceans, atmosphere, and life.• The principal subsystems of the earth:Atmosphere / Biosphere / Hydrosphere / Lithosphere / Mantle / Core.• 十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地球科学概论考研、期末考试复习题+图形题

地球科学概论考研、期末考试复习题+图形题第1-2章绪论、地球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
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理论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故又称地壳磁场。
如果在实际测定时,发现所测的地磁要素数据与正常值偏离称为磁异常。
实际磁场大于正常值称为正异常,小于正常值称为负异常。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其下界以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地壳内部各地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称地壳均衡)。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3、莫霍面(33km)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2900km)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4、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康拉德面:上层主要是由氧、硅、铝等轻元素组成,故称硅铝层,平均密度2.7g/cm3,主要岩石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等,因富含碱金属和较多的稀有金属,故也叫花岗岩质层。
下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镁,故称硅镁层,平均密度3.0g/cm3,主要岩石为基性岩浆岩,故又称为玄武岩质层。
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只有玄武岩质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一.名词解释1.将今论古:将今论古是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的一种方法论。
以古示今:指通过过去的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推出现今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的一种方法论。
2.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3.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4.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盆之间的过渡地带。
5.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岛群。
海沟是大洋边缘的巨型带状深渊,其长度常达1000Km以上,宽度近100Km,深度多在6000m以上。
6.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7.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4000—5000米。
8.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上热下冷的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的气流以水平方向为主的高空大气层。
9.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10.海流: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
11.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浊流中的悬浮物质是沙、粉沙、泥质物,有时还带有砾石,其发源在大陆架之上或大河流的河口前缘。
12.紊流: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术语,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
13.包气带水:指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
包气带是指岩石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的地带。
14.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15.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16.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7.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速度从7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 km/s 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 km/s突然增至4.4 km/s。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宇宙(宇:空间。
宙:时间。
)(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1、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氢和氦)由于恒星间距离太遥远,以至在短时间内肉眼观察不出恒星间位置的相对变化,因而叫恒星。
2、星际物质: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大的空间,成为星际空间。
弥漫于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物质。
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星云: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星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二)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4、天球: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在的地球的中心,它的半径是无穷大的。
5、星座:人们把天球上的恒星分成若干群落,每个群落的恒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分为仙后星区,御夫星区,大熊星区,天琴星区。
简称:“后,御,熊,琴”第二节银河系与太阳系(一)银河系:是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
围绕太阳旋转的主要是九大行星(从里到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天星,冥王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卫星,彗星和陨星等。
行星绕太阳的公转遵循开普勒三定律:1、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当行星绕太阳公转时,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在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3、行星倒太阳平均距离a的立方同公转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
第三节地球月球和地月系(一)地球(二)月球和地月系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看不见月球时是朔月或新月。
(日食)农历初一。
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看见整个月亮称为望月或满月。
(月食)农历十五或十六。
从朔月到望月月球受光面达到一半称上玄月。
从望月到朔月下玄月。
第四节地球的形态(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形状: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圆球体。
——呈梨形(二)地球的表面形态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极不均匀,所有大陆的北端宽,南端窄,大致呈倒三角形,并多在北端与其它大陆相连。
地球科学概论总复习简答

总复习问答题:一、1.地球系统是由哪些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构成的复杂系统?2. 太阳、地球处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简述“日地距离平均保持一天文单位“的意义。
3.如何知道地球的历史发生的事件?4.为什么说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及生命的保护盾牌?5.为什么说水圈通过“削高填低”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6.生命起源于何时代、何环境?现代生命的什么特征对生命起源的环境提供了鲜明证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参考答案:1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内部圈层和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构成的复杂系统。
2.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位于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太阳相距约一亿五千万km;这一距离被定为1天文单位。
1天文单位(AU)是太阳系天体距离的基本单位。
从太阳系行星接受太阳辐射能量角度看,1AU是最佳的距离,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圈的存在和生命的生存、发展。
3.根据地球历史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地层层序律(地层在形成后,若未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不发生位置的颠倒,应是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化石层序律(特定地层各有其特定的化石)、同位素年龄测定,并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原则来恢复地球历史事件。
4. 巨厚的大气圈使撞向地球的其他天体摩擦燃烧掉或形成流星雨,使地表免受其它天体的直接撞击;巨厚的大气圈、尤其是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以保护地球表面生物界不受侵害。
5.因为在地表较高处,不断运动的水体发生着强烈侵蚀作用,使高处变低;而在地表较低处或盆地,不断接受运动水体侵蚀、搬运而来的沉积物。
6.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的早太古代的海洋环境。
生命的本质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具有新陈代谢与自我复制能力的活物质——核酸和蛋白质。
二、•1.何谓地震与地震作用?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区别?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的现象。
地震作用是孕震、发震和余震发生的全过程。
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能量的度量。
地震烈度是一次地震震域内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供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供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以及地球系统的各个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地球的结构与演化、大气与气候、水文与水资源、地质与地貌、生物与生态、地球系统与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的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与演化地球的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固、液、气三层组成。
外核是地心两千多公里到核心表面之间的液态层,内核是地心核心表面到地心核心中心的固态层。
地球的演化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后期演化等内容。
二、大气与气候大气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大气圈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不同层次。
气候是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统计。
大气与气候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大气的组成、大气循环、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等内容。
三、水文与水资源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文环境,包括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水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水文与水资源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水环境保护等内容。
四、地质与地貌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岩石和地壳的性质及其演变规律。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地表过程。
地质与地貌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岩石组成与构造、地震与火山的形成原因、地表风化与侵蚀等内容。
五、生物与生态生物学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现象及其演化历史。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生物与生态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生物演化史、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等内容。
六、地球系统与环境变化地球系统研究地球各个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变化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过程和原因。
地球系统与环境变化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地球系统的组成、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与物质循环、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等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考研终极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则正好颠倒。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分选性:是指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磨圆度:指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夷平面:地表演变到准平原阶段后,若地壳重新上升,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成为山地,此时山地顶部则残留原有准平原遗迹,它们代表了已被破坏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
●浊流:是海洋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河流阶地: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
●矿产(资源):泛指自然界里一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
●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这一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磁偏角: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地球科学概论总复习

1.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一门全地球性科学。
2.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
3.历史比较法:指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地质现象,综合现代正在发生的各种地执作用所出现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分析和推断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及特征。
4.大地水准面:是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5.标准重力值:是以地球为一均质体的假设为前提,再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的重力值。
6.重力异常: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测站的高度不同、各测量地区的岩石种类不同等原因,都会使实测值和标准值不一致,将实测值进行校正计算出各测站相当于海平面的校正值,若仍与标准值有差异,其差值称…7.外热层:是固体地球的最表层,一般陆地区深度为10-20m,内陆或沙漠地区可达30-40m。
8.常温层:在地球外热层下界一带(在太阳热能影响的深度以下),是一个厚度不大的层带,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同,不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9.内热层:在地球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大,而且很有规律,即每向下加深一定深度便增加一定温度,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10.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内热层里,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一般为0.9-5.2度,平均为2.5度)11.地热增温级:指在内热层里,温度每升高1度所需增加的深度。
(单位米)12.地磁异常:在实际测定时,若发现所测的地磁要素数据与正常值偏离称…13.剩磁: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古地磁的影响而获得磁性,这种磁性与古地磁场方向协调,在磁场发生改变后仍可将原来磁化的性质保留下来,形成…14.热剩磁:岩浆冷却过程中受到磁化而保存的磁性叫…15.沉积剩磁: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原以磁化的矿物沿磁场方向沉积而保存的磁性特征,称…16.体变模量:物体在围限压力下能缩小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概总结名词解释1.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2.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并总是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叫地层层序律3.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古生物化石组合4.自然环境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阳光、空气、土地、能源等5.地质环境围绕生物体外部的空间及所包容的一切因素的总和6.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综合,并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的能力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一定时间、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此状态叫8.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9.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10.压实作用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的过程11.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沉积岩的过程12.节理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破裂形成断裂构造,断裂两侧岩块无明显滑动者叫节理,有明显滑动者叫断层。
13.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14.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16.岩石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17.岩石的矿物成分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的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18.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或碎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9.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20.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21.岩浆地壳深部或上地幔局部地段中存在的一种炽热的、粘度较大且富含挥发成分的硅酸盐熔融物质22.岩浆作用岩浆沿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由于物化条件改变,岩浆成分不断发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23.侵入作用岩浆在向上运移、侵位后,在地壳上部某处冷凝下来的作用过程24.矿产(矿产资源)自然界里一切埋藏在地下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25.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26.矿石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中可以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27.品味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28.母岩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29.成矿作用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30.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并具一定的物化性质和外部形态。
矿床主要组成部分。
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产状的矿石堆积体32.岩床岩席。
厚度较小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33.岩墙厚度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34.岩盆中央部分厚度大,边缘厚度小,中间微向下凹的盆状侵入体35.岩盖岩盘。
上凸下凹的穹窿状侵入体36.剥蚀作用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37.下蚀作用河水以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38.向源侵蚀河流向源头发展的侵蚀作用39.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40.河流阶地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41.承压水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42.地震震级和烈度A、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B、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43.坡积物由片流在坡坳、破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44.洪积物由洪流形成的沉积物45.蛇绿岩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又称蛇绿岩套46.地质年代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47.相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48.同位素年龄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49.变质作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50.交代作用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的物质置换或交换作用。
其结果不仅形成新矿物,而且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51.化学活动性流体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一种具有很大挥发性和活动性的流体52.变质结晶作用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石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53.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
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54.区域变质作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55.接触变质作用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56.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的作用57.混合岩化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58.裂隙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59.中心式喷发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60.将今论古与以古示今(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指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作用,现在仍在发生着,地质历史上所出现的地质现象,是由现在正在发生着的各种运动,经过长期作用造成的)61.大洋中脊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具有很强构造活动性的巨型海底山脉62.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63.海流/洋流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64.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65.层流水流过程中,水质点保持相互平行不相混合的水流66.紊流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67.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68.包气带水埋藏在岩石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地带中的主要作垂直方向运动的地下水69.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70.承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71.冰川由积雪形成并能运动的冰体72.磁异常、磁异常条带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平行大洋中脊对称分布的磁化条带(叠加在基本磁场上的,由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73.地温梯度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74.风化作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75.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化、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76.温差风化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77.物理风化作用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78.冰劈作用:因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79.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充填于岩石孔隙,裂隙中的含盐分的溶液,因水溶液浓度的变化,盐类出现结晶和溶解使岩石破碎的过程80.化学风化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反应)的方式使岩石“腐烂”、破碎的过程81.溶解作用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成分,使其松软、破碎、崩解的过程82.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破坏过程83.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这一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84.莫霍面古登堡面A、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B、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85.苦湖是指湖水属硫酸盐型镁亚型,并有苦味的硫酸镁矿物析出的一种咸水湖。
86.可选性与磨圆度A、碎屑在搬运过程中,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B、碎屑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87.海蚀凹槽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机械冲击和海水挟带沙石的磨蚀作用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岩石不断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88.球形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89.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90.三角洲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形成的沉积体91.大地水准面: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面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92.准平原削高填低作用使广大地区形成零星分布、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93.夷平面地表演变到准平原阶段后,若地壳重新上升,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成为山地,此时山地顶部则残留原有准平原遗迹,它们代表了已被破坏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94.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丰度)95.搬运作用运动的介质将剥蚀的物质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96.机械搬运作用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97.化学搬运作用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物质呈真溶液和胶体溶液形式被搬运98.分选度搬运过程中碎屑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99.构造应力地球内部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应力分量间出现了差异,此应力状态叫构造应力100.构造运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101.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造陆运动)102.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103.地热增温级与地热增温率A、地表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增加1度所增加的深度B、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加深100米索增加的温度104.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的平衡状态的现象105.褶皱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其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表现106.褶皱的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107.褶皱的轴面连接同一褶皱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108.背斜和向斜核部老地层、翼部新地层组成的向上拱的褶皱核部新地层、翼部老地层组成的向下凹的褶皱109.层理岩石中的矿物(或碎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呈层状构造,横向延伸具有分层性110.丰度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称为该元素的丰度值111.地层接触关系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112.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113.平行不整合假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