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矿山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矿山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对矿山整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整治方案。
通过对比研究和案例分析,得出了结论,以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有效地进行矿山整治工作。
1.引言矿山是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带来了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矿山整治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2.环境影响评估通过对矿山整治前后的环境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矿场、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的变化,并使用合适的指标进行评估,得出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3.经济可行性分析通过对矿山整治前后的经济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投资收益、就业岗位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变化,并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得出整治的经济可行性。
4.社会影响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矿山整治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稳定、社会福利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并进行社会影响评估。
5.矿山整治方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矿山整治方案,包括采取的技术手段、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以实现矿山整治的目标。
6.案例分析选取几个矿山整治成功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于其他地方类似案例的做法。
7.结论与建议在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对矿山整治工作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的目的是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矿山整治工作的开展。
同时,通过对成功案例的总结和借鉴,提出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和路径,为其他地方的矿山整治提供参考。
希望本报告能够为矿山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矿山开采活动给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括土地破坏、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
矿山环境治理是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因此,对矿山环境治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1. 系统分析矿山环境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探讨矿山环境治理的技术和成本;3. 评估矿山环境治理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国内外矿山环境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 实地调研:选择某矿山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矿山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收集相关数据;3. 专家访谈:邀请矿山环境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专业建议和意见。
四、研究内容1. 矿山环境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土地破坏:矿山开采导致土地资源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恢复困难;(2)水质污染:矿山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对水质造成污染;(3)空气污染:矿山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废气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2. 矿山环境治理的技术和成本(1)土地资源治理:采用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技术手段,恢复矿山土地资源;(2)水质治理:采用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技术手段,净化矿山废水;(3)空气治理:采用粉尘治理设备、废气处理设备等技术手段,减少矿山空气污染。
3. 矿山环境治理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1)成本评估:对矿山环境治理的成本进行估算,包括前期投资和日常运营成本;(2)效益评估:对矿山环境治理的效益进行评估,包括资源恢复、环境改善等方面;(3)可持续性评估:分析矿山环境治理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五、研究结论1. 矿山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土地破坏、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2. 矿山环境治理的技术和成本方面,存在可行的技术手段,但成本较高;3. 矿山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但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和技术创新。
矿山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矿山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某矿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是一座露天煤矿,自上世纪80年代开采以来,对矿区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矿山采矿活动已经停止,急需对矿山进行修复和整治。
本研究将针对该矿山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为实施矿山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标1. 了解矿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2. 分析矿山修复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 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恢复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4. 提出矿山修复工程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三、研究方法1. 实地调研:对矿山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了解矿山的地质特征、生态环境和污染情况;2. 数据分析:收集矿山的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3. 专家咨询:邀请环境科学、地质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意见征询和评估;4. 模拟模型:采用数字地图和GIS技术,构建矿山修复的模拟模型,评估修复效果和成本。
四、矿山修复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1. 矿山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矿山采矿活动造成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长期的污染和破坏;2. 矿山修复的必要性:矿山修复是恢复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3. 矿山修复的可行性:在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的支持下,矿山修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双重目的。
五、矿山修复方案设计1. 生态修复:采用植被恢复和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矿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质量;2. 污染治理:对矿山周边的污染源进行清理和整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改善环境质量;3. 治理水土流失:采取植被覆盖、地势调整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发生,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4. 其他措施:加强对矿山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修复机制和长效机制,确保矿山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稳定运行。
矿山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矿山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矿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规模本项目主要对锡矿山地区万m2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土方总量为万m3,其中:林业用地万m2,治理土方量万m3;工业用地万m2,治理土方量万m3。
建设内容针对不同的污染土地用地类型,本项目采用不同的治理技术。
林业用地采取植物修复技术,工业用地采取原位稳定化技术。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如下:1、植物修复工程(1)项目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锡矿山地区万m2林业用地进行综合治理,共种植大叶女贞万株、七里香万株、蜈蚣草万株。
(2)污染土壤经植物修复后,重金属砷富集于树枝、落叶等,需对其进行收集处置。
本项目建设1座生物质处理车间,占地,处理规模为250t/d,年处理树枝等生物质万t,运行时间10年。
生物质处理车间主要建设4座50m×20m×8m的简易生物质堆棚,1座20m×10m×5m的生物质焚烧车间,1座容积为650m3的灰渣库,配套1台最大出力为11t/h的卧式破碎机,1台处理量为11t/h 的焚烧炉,1套收灰量为h的小型布袋除尘装置。
(3)焚烧树枝等生物质产生的万t灰渣运至冷水江危险固废处置中心进行安全处置。
2、原位稳定化工程项目采用原位稳定化技术对锡矿山地区万m2的工业用地进行综合治理。
选取生石灰作为土壤重金属稳定剂,用量。
土壤表面用草袋养护,养护面积万m2。
项目工期本项目总工期12年,其中:建设期2年,2014年1月开始,2015年12月结束;治理期10年,2016年1月开始,2025年12月结束。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工程费用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万元,基本预备费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建设单位自筹。
报告编制单位编制依据和原则编制原则本次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下列原则进行编制:(1)本项目建设以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规划为根据,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保护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矿山复绿可行性研究报告

矿山复绿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矿山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土地、植被和水资源的破坏,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因此,矿山复绿已经成为当今环保民众和政府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矿山复绿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措施,为我国矿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1. 探索矿山复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分析矿山复绿的难点和挑战,探讨可行性措施;3. 提出政策建议,推动矿山复绿在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
三、研究方法本报告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现有资料和实地调研,对矿山复绿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四、研究内容1. 矿山复绿的概念及意义矿山复绿是指在矿山开发结束后,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改良和重建,实现石山变林、煤山变田,最终达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矿山复绿不仅可以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减缓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2. 矿山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水和废渣等有害物质对土地、植被和水资源造成巨大损害,矿山废弃物的排放和围坡的破坏会导致土壤侵蚀、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
3. 矿山复绿的难点和挑战矿山复绿面临着技术难题、资金缺口和政策规划的不足等挑战。
矿山复绿需要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加强技术研究和政策支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矿山复绿的可行性措施为了解决矿山复绿的难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建立矿山复绿的长效机制;(2)推动技术创新和研究,提高绿色矿山复绿的技术水平;(3)加大资金投入和社会参与,支持矿山复绿项目的实施。
五、研究结论1. 矿山复绿是当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 矿山复绿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3. 推动矿山复绿需要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等多方面的措施。
2024年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
1.1项目概述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范围和内容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2.1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2.1.1当地矿山开采状况
2.1.2当地环境保护政策
2.2技术可行性分析
2.2.1当前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技术水平
2.2.2技术先进性分析
2.3市场可行性分析
2.3.1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市场需求
2.3.2可行性市场规模评估
2.4环境可行性分析
2.4.1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2.4.2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三、项目实施方案
3.1项目目标和总体布局
3.2启动条件和关键环节
3.3实施计划与进度安排
四、风险与对策分析
4.1技术风险
4.1.1技术难题和克服措施
4.1.2技术可行性保证措施
4.2市场风险
4.2.1市场竞争与市场份额
4.2.2市场开拓策略
4.3经济风险
4.3.1投资回报率分析
4.3.2投资风险评估与控制
4.4社会风险
4.4.1相关利益相关者关系维护
4.4.2社会影响评估与应对措施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5.1技术可行性结论
5.2市场可行性结论
5.3环境可行性结论
5.4经济可行性结论
六、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议
6.1项目实施方案优化建议
6.2风险控制与应对建议
6.3可行性研究结论的应用方向建议
以上是《2023年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大纲,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自行调整和完善。
矿山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矿山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矿山治理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有矿山治理技术和方法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矿山治理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研究背景矿山是资源开发的重要载体,但矿山的开采和综合利用过程中往往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矿山治理成为重要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矿山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矿山治理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研究:1. 矿山治理技术和方法的调查和分析2. 矿山治理的可行性评价3. 矿山治理的实施建议和措施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
对于矿山治理技术和方法的调查和分析,将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案例资料进行抽样分析;对于矿山治理的可行性评价,将采用模型评价和专家评估的方法进行分析;对于矿山治理的实施建议和措施,将采用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
五、研究成果1. 矿山治理技术和方法的调查和分析结果2. 矿山治理的可行性评价结果3. 矿山治理的实施建议和措施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矿山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参考,对推动矿山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七、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 第一阶段:矿山治理技术和方法的调查和分析2. 第二阶段:矿山治理的可行性评价3. 第三阶段:矿山治理的实施建议和措施八、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将形成一份详实可行的矿山治理可行性分析报告,为矿山治理的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际指导。
九、研究团队本研究将组建由多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将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和研究经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研究的各项任务。
十、参考文献1. 杨洁.矿山治理技术及方法的研究.《资源环境工程》,2008(2):12-16。
2. 黄敏.矿山治理的可行性评价方法.《环境保护科技》,2010(4):23-27。
矿山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矿山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矿山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矿山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形式,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矿山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进行矿山可行性研究对于有效进行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和目标本次矿山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对某矿山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评估其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和管理措施,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资料收集:收集相关的矿山开发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了解矿山的地理、地质、气候等基础情况,并获取相关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
2. 市场分析:分析目标矿石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评估矿山开发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
3. 技术评价:评估矿山的地质条件、矿体储量及品位,以及采矿、选矿等技术可行性。
4. 经济效益评估:根据市场分析和技术评价结果,进行矿山开采和加工的经济效益评估,包括投资成本、盈利能力、投资回收期等。
5.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矿山开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6. 风险评估:评估矿山开发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等,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四、可行性评价结果1. 市场可行性:经市场分析,该矿山所开发的矿石市场需求旺盛,竞争较小,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2. 技术可行性:经技术评价,该矿山的地质条件优越,并且采用现有的采矿、选矿技术能够实现经济开发。
3. 经济可行性:经济效益评估结果显示,该矿山开采和加工的投资成本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回收,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
4. 环境可行性:经环境影响评价,该矿山开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且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能够有效防止环境污染。
5.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该矿山开发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和环境风险,但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经过全面的研究和评估,本次矿山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出以下结论:1. 该矿山的开发具有较高的市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立项依据及意义 (1)(一)立项依据 (1)(二)意义 (1)二、项目概述 (3)(一)基本概况 (3)(二)建设项目规模及内容 (3)(三)工程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4)(四)建设项目起止年限 (4)三、治理区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5)(一)矿山概况 (5)(二)自然环境 (8)(三)矿区地质特征 (8)(四)矿床地质特征 (9)(五)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10)(六)矿业活动引发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1)(七)治理内容 (16)四、治理工程的目标任务 (17)五、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 (18)六、工作部署 (21)(一)工程设计依据 (21)(二)工程布置原则 (21)(三)总体实施方案 (22)(四)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24)(五)施工进度安排 (28)七、投资概算 (29)(一)取费依据 (29)(二)投资经费概算 (29)八、申请财政资金数额及使用方向 (31)(一)申请财政资金数额 (31)(二)资金使用方向 (31)九、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32)(一)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 (32)(二)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32)(三)项目完成后的信息反馈 (33)十、预期效益分析 (35)(一)社会效益 (35)(二)环境效益 (35)(三)经济效益 (35)附图1:XX硼矿交通位置图附图2:XXXX硼矿XX矿矿山环境治理现状图1:1000附图3:XXXX硼矿XX矿矿山环境治理规划图1:1000一、立项依据及意义(一)立项依据1、必要性和紧迫性XX硼矿历经多期、多年的开采和选矿活动,遗留的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废弃排渣场随处可见,地下开采造成的地下采空区的面积增大,选矿产生的细颗粒粉尘,污染了空气,弥漫粉尘使附近居民呼吸困难;由于废弃矿渣的堆放,易形成滑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项目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矿山地质灾害治理迫在眉睫,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非常紧迫的任务。
2、可行性XX硼矿矿区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已引起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业队伍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上述工作为该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提供了充分技术依据。
综上所述,该项目在获得市财政的支持下,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能够实践预期目的。
(二)意义本次立项的意义是: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修复和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确保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恢复和扩大土地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构建矿产开发与环境恢复、人民安居的科学发展的绿色矿山。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意在为全省非金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探索和积累经验,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我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进程。
二、项目概述(一)基本概况XXXX硼矿位于XX市XX县大西岔镇杨林村,行政隶属XX市XX县大西岔镇杨林村管辖,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5′50″,北纬:40°45′48″。
矿区至XX县城有公路相通,直距75km,XX至振江公路从矿区南侧通过,交通运输方便。
XX矿为XXXX硼矿下属企业,企业性质为国有,法人代表是张文波。
该矿始建于1958年,经过多年高强度的采矿活动对矿山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
另外矿区紧邻道路和村庄,多年废渣的堆放不仅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依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15年),XX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x勘察研究院承担了该项目项亩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我院先后多次针对该项目进行了详细调研、勘查、测绘及收集资料工作,并于2010年7月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编制该项报告。
(二)建设项目规模及内容本项目工作范围为矿区范围加上矿山地质环境被破坏区域。
矿山采矿许可证面积为126400m2。
采矿许可证外破坏面积83088.85 m2。
因此项目范围约0.21km2。
项目主要工程内容:①地质灾害治理;②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③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立;(三)工程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工程总投资354万元。
(四)建设项目起止年限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
三、治理区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一)矿山概况1、矿区范围矿区行政隶属XX 市XX 县大西岔镇杨林村管辖。
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5′50″,北纬:40°45′48″。
矿区面积为:0.1264Km 2。
矿区采矿许可证上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下表。
表3.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坐标点号X Y 开采深度: 230米至0米标高14514171.00 42437925.00 24514332.00 42438082.00 34514537.00 42438204.00 44514766.00 42437815.00 54514677.00 42437643.00 64514647.00 42437648.00 74514638.00 42437732.00 84514551.00 42437871.00 94514410.00 42437910.00 10 4514181.00 42437888.00 2、矿山现状该矿始建于1958年,原为国营企业,1999年4月由个人承包经营。
企业现有职工300多人。
XXXX 硼矿XX 矿1958年开始对区内的Ⅰ、Ⅱ、Ⅲ矿体进行露天开采,到1972年止,Ⅰ、Ⅱ、Ⅲ矿体全部采空。
1972年对深部赋存的Ⅳ矿体进行地下开采,采用平硐盲竖井开拓方案,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
多年来先后施工了一中段(202m 标高)、二中段(155m标高)和三中段(142m标高)三个采矿中断。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三中段142m标高以上的矿体已被采空,由于SJ1竖井位于崩落范围内,为确保井下生产安全,矿山在崩落范围外施工了SJ2竖井,拟对130m标高以下的矿体进行探矿和回采。
3、开采技术条件硼矿体赋存于弱蛇纹石化白云石菱镁大理岩中,大理岩多构成矿体的直接顶底板。
岩石结构致密,抗压强度76.46Mpa,为坚硬岩石。
间接顶板岩性为电气斜长变粒岩,抗压强度45.80Mpa,间接底板为电气微斜变粒岩、电气透辉斜长变粒岩,抗压强度54.13~60.96Mpa。
矿体抗压强度49.79~74.97Mpa,为坚硬至半坚硬岩石。
矿体与底板多为蚀变带接触,结构疏松,力学强度低,工程地质条件不稳定,易坍塌,对采矿有局部影响。
矿体及顶底板围岩较稳固,一般情况下地下开采不用支护,但断裂带附近及岩脉发育地段,开采时需采取安全措施,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4、矿山建设规模根据矿体赋存条件、矿区保有地质储量、选用的采矿方法及矿山装备水平,设计确定的矿山生产规模为年产鹏矿石2.5万t。
5、矿山服务年限矿山采用间断工作制,年工作306天,每天工作3班,每班工作8小时。
根据《XXXX硼矿XX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2005年沈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计算矿山服务年限为13年,因此剩余服务年限为8年。
6、矿床开拓开采崩落范围的确定:根据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矿体厚度、倾角及选用的采矿方法等资料,结合类似矿山确定的错动角为:下盘:α=65°,上盘β=65°,端部:γ=65°。
地表第四系覆盖岩的错动角为α=β=γ=45°,设计最低开采深度为0m标高。
矿床开拓方案:该矿为生产矿山,井下开拓、提升运输、排水等系统均已形成,现采用平硐盲竖井开拓方案。
7、矿区储量根据《XXXX硼矿XX矿矿产资源储量年度报告》(2004年辽宁矿产勘查院XX分院)资料得知矿区保有储量:(122b+333)代码保有矿石量328.42千吨,B2O3组份量37212.00吨。
各矿体具体储量分布见表:表3.2 矿体储量分布表矿体号储量级别矿石类型及品级矿石储量(t)平均品位(%)B2O3储量(t)Ⅳ-1 333 B1 3120 487.66 122b B1 143988 21192.59122b B2 24845 2021.441212b B1+B2 168833 23214.03333+122b 171953 13.78 23701.69 Ⅳ-2 333 B1 21241 3100.49 333 B2 35763 2478.37333 B1+B2 57004 5578.86122b B2 103336 8465.65333+122b 156469 13510.30 合计333+122b 328422 37211.998、矿石质量矿石为灰白色,矿石结构有纤维变晶结构、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
矿石构造有纤维变晶结构、半自形晶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
矿石构造有花斑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网脉状构造。
矿石矿物以纤维硼镁石和板状硼镁石为主,脉石矿物有蛇纹石、白云石、菱镁矿、金云母、水镁石等。
矿石类型为蛇纹石~硼镁石型。
矿石中主要化学成分为B2O3,最高品位34.97%,平均品位11.36%。
(二)自然环境本区属于大陆性北温带湿润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6.4℃,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38.5℃。
雨量充沛,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多年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最高达1815mm。
日最大降雨量达306.1mm。
年蒸发量1100~1300mm。
构造剥蚀地形(低山丘陵):矿区地貌类型属构造剥蚀低山,地势北高南低,山坡多呈凸坡,山顶尖-浑圆状,地形坡度30-45°,坡麓地带地形坡度15-25°。
最高山脉海拔为540米,最低海拔300米,相对高差240米。
由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二段,由透闪辉岩和白云大理岩组成。
(三)矿区地质特征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XX台拱的东北端。
区内下元古界辽河群地层分布广泛,主要有里尔峪岩组和高家峪岩组,其中以前者为主。
里尔峪岩组上部为浅粒岩段,主要岩性为此贴浅粒岩、电气石浅粒岩,下部为含硼变粒岩段,主要岩性为黑云变粒岩、电气变粒岩、蛇纹石化大理岩等,矿体赋存于蛇纹石化大理岩中。
矿区位于XX子倒转背斜的北翼,褶皱轴向近东西,向东倾没。
主要由辽河群里尔峪岩组地层组成,地层走向北西西,倾向10~20°,倾角50~75°。
目前发现的矿体即赋存于该褶皱构造内。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近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断裂。
其中近南北向断裂:主要分布在0~Ⅵ线之间,呈舒缓波状,延长20~100m,倾向南东,倾角较陡,断面光滑,局部可见擦痕,为压扭性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