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保卫培训讲义
治安保卫培训讲义

保安员治安保卫常识培训教案培训目的:打好治安保卫理论基础,从而在工作中扎实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培训重点:治安管理常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常识现场保护常识。
课时安排:共90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讲课内容:一、治安管理常识(一)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很多,根据长期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斗争的实际情况《条例》按照行为的违法内容,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归纳为以下八大类。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3.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
4.侵犯公私财物行为。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6.违反消防管理行为。
7.违反交通管理行为。
8.违反户口或居民身份证管理行为。
《条例》对卖淫、嫖宿暗*、介绍或者容留卖淫、嫖宿暗^行为,违反政府规定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行为,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行为,制作、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像或者其他淫秽物品行为,作了单独的规定。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1.情节轻重和对社会危害大小不同。
犯罪情节重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2.触犯的法律不同。
犯罪触犯《刑法》,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触犯《条例》。
3.应当受到的处罚不同。
犯罪应受刑罚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受治安管理处罚。
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常识(一)正当防卫的条件正当防卫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合法的权益。
但是,在保护的同时又造成了不法侵害者一定的损害。
因此,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否则,滥用防卫权,无限扩大对对方的损害,不仅达不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目的,还会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应有的损害,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不法侵害和防卫两个方面的条件。
1.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条件(1)必须有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正当防卫。
所谓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是指客观上发生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也就是说,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是行为主观想象和推测的,而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知识培训教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知识培训教案第一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内涵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与目标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2 教学内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定义与特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历史与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与目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要性的认识第二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2.1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结构理解各个层级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职能与作用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流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结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职能与作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流程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结构与实施流程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职能与作用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体系的理解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职能的认识第三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措施3.1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措施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要点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3.2 教学内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措施概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要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措施的概述与具体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实施要点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措施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效果的认识第四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社区参与4.1 教学目标理解社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掌握社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式与方法了解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4.2 教学内容社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社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式与方法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理解社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式与方法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社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式的认识第五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治保障5.1 教学目标理解法治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性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治原则与法律体系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保障的实践与挑战5.2 教学内容法治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治原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关法律体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保障的实践与挑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治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及法治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法律案例,理解法治保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原则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关法律体系的认知第六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技术支持6.1 教学目标理解技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了解技术支持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发展趋势6.2 教学内容技术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常用的技术手段技术支持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发展趋势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技术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及常用技术手段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了解技术支持的发展趋势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技术手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技术支持发展趋势的认知第七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公众参与7.1 教学目标理解公众参与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性掌握提高公众参与度的方法与途径了解公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效果7.2 教学内容公众参与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提高公众参与度的方法与途径公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效果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众参与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及方法途径案例分析法:分析公众参与案例,理解公众参与的效果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公众参与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提高公众参与度方法的认识第八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国际经验8.1 教学目标理解国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了解国际社会治理模式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启示8.2 教学内容国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国际社会治理模式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启示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国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及成功经验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了解国际社会治理模式的启示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国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趋势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国际社会治理模式启示的认知第九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方法与策略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实践的案例与效果9.2 教学内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方法与策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实践的案例与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及方法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创新实践案例,理解创新效果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方法的认识第十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的未来挑战与对策10.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新挑战掌握应对新挑战的方法与策略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应对新挑战的方法与策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方法策略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了解未来发展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挑战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内涵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与目标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结构及其职能与作用4.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措施及其具体内容与实施要点5.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治保障及其实践与挑战6.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社区参与及其方式与方法7.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技术支持及其发展趋势8.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公众参与及其实践与效果9.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10.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发展及其方法策略与实践效果1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未来挑战与对策及其应对方法策略与发展趋势对于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内涵:需要深入讲解综合治理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以及其在社会治安维护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社会治安安全教育培训ppt

安全意识评估
受训员工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的应对措施。
受训员工对安全管理制度的遵守程度。
安全行为评估
受训员工对安全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受训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安全态度和行为习惯。
安全文化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安全培训计划和内容。
针对不同岗位和员工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治安形势严峻
公众对于自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公众对安全的渴求
目的和意义
通过社会治安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预防和减少治安案件的发生。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增强社会安全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公共财产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公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提高社会的安全水平。
要点一
要点二
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利用世界安全日、全国消防日等特殊节日,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递治安知识。
媒体合作
与主流媒体合作,通过新闻报道、专题片制作等方式,广泛宣传社会治安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
要点三
安全培训课程
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公众需求,制定科学、系统的安全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时间和地点等要素。
自然灾害应对
针对火灾、交通事故、化学事故等突发事故,学会科学逃生与救援。
事故灾难应对
掌握防范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方法。
社会安全事件应对
03
社会治安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方式
宣传教育
要点三
制作宣传海报、手册和视频
制作针对社会治安安全问题的宣传海报、教育手册和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治安信息,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物业治安安全管理培训讲义

物业治安安全管理培训讲义物业治安安全管理培训讲义提要:门卫是物业安全的第一卫士,在物业治护管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门卫的素质代表着保安队伍的整体素质物业治安安全管理培训讲义一、治安安全管理的内容治护管理工作应做到“四坚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物业内的治护管理与社会治安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宗旨;坚持治安工作硬件与软件一起抓的原则。
1、治安保卫工作的内容包括:安全保卫机构的设置。
②制定各项治护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③负责维护管区内的治安秩序,预防和处理治安事故。
④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⑤制定巡视和值班制度。
⑥加强管区内车辆管理。
⑦完善管区内安全防范设施。
⑧定期对保安员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⑨密切联系管区内用户,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⑩与物业周边单位建立联防保卫制度,与物业所在地公安机关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2、门卫治护管理的内容:门卫是物业安全的第一卫士,在物业治护管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门卫的素质代表着保安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管理公司全体员工的服务素质。
“友善与威严共存,服务与警卫并举”是门卫的基本要求。
门卫的工作除治护管理职能外,更重要的是为客户及客人提供各种服务:①为用户及客人提供物业引导服务,包括物业小区或大厦的方向位置等;②为用户及客人提供有关物业管理的简单咨询服务;③帮助用户及客人有秩序地乘电梯出入;④当大堂人流过分拥挤时,引导部分客人从消防电梯厅进出;⑤当用户及客人携带较多物品时,为其提供必要地帮助;⑥为老弱病残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用户及客人提供必要的,可行的服务。
3、巡逻治护管理的内容巡逻是物业安全的又一保障。
①巡逻范围②巡逻方式a、定时巡逻和不定时巡逻b、穿制服巡逻和着便衣巡逻c、白天巡逻和夜间巡逻二、常见事故的预防和隐患消除安全事故预防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如何消除隐患,最低限度的减少事故发生,主要应当围绕对人的预防和对物的预防来进行。
校园保安培训讲义

校园保安培训讲义一、什么叫保安?保安是指保卫治安,防止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事故。
从事保卫治安工作的人。
二、校园保安的定义校园保安统一服装、统一标识、统一装备,以“防暴头盔、防刺背心、防割手套、小橡胶棍”四大件为基础防护装备,佩戴印有“校园保安”字样的红色臂章。
其主要职责是维护校园内部安全,重点是通过加强校门控制和校园内部的安防巡逻,及时发现并制止校园侵害案件,维护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在校、在园期间的人身安全。
三、招聘校园保安的意义1.仲宫镇的基本情况:仲宫镇面积142.92平方公里,辖8个管理区,7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7.03万人,中小学生8000多人,幼儿2000多人。
两个中学,八所小学,23所幼儿园。
2.当前的国内校园安全形式短短三个多月内,全国各地接连发生了5起校园血案,都是犯罪嫌疑人为了报复社会,拿幼儿园或小学的学生痛下杀手,导致毫无抵抗能力的弱小学生伤亡。
据官方媒体报道,这5起血案大致情况如下:3月23日清晨,福建南平市男子郑民生,在南平实验小学门口杀死8名、重伤5名小学生。
根据郑民生自己的供认,他原本计划杀死30名小学生。
郑民生原来是位医生,据记者调查,在病人和街坊中有良好的口碑,他自称受到前女友及其家人的陷害,以及原单位领导的排挤,导致他42岁没有结婚,又失去了工作。
4月12日16时30分左右,广西合浦县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凶杀事件,2名死者中一名为8岁小学生,另一名为老年女性。
5名伤者包括:两名小学生、一名未入学小孩和一对中年夫妇。
广西北海市委宣传部称,行凶者系一名精神病患者。
4月28日的下午15时,广东湛江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行凶事件,一男子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一名为保护学生而与歹徒搏斗的老师。
据雷州市公安机关初步调查,33岁的犯罪嫌疑人陈康炳系雷州市白沙镇洪富小学公办教师,2006年2月办理病休至今。
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恶性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幼儿园,砍伤32人,包括29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知识培训教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知识培训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原则、措施和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与挑战,提高学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3. 认识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4. 提高学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教学内容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1.1 社会治安的概念1.2 综合治理的概念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2.1 依法治理的原则2.2 综合施策的原则2.3 全社会参与的原则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3.1 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3.2 治安管理处罚措施3.3 犯罪预防措施3.4 社会心理干预措施3.5 社会宣传教育措施4. 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与挑战4.1 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4.2 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挑战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原则、措施和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件,使学员更好地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员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员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检验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员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检验学员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应用的理解。
3. 期末考试:测试学员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概念、原则、措施和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状与挑战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续)5.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与监督5.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的主体与流程5.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6.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社区治理6.1 社区治理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6.2 社区治理的创新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七、教学内容(续)7.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信息化建设7.1 信息化建设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性7.2 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进展8.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国际合作8.1 国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与启示8.2 我国参与国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与展望八、教学内容(续)9.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9.1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9.2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与挑战九、教学内容(续)10.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10.2 面对未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策略与挑战十、教学评估(续)9.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员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拟实践中的表现,检验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治安安全知识培训教材

治安安全知识培训教材第一章什么是治安安全知识治安安全知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了解与遵守的安全法规、预防措施以及应急处理知识。
掌握治安安全知识可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的安全意识,并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安全风险。
第二章公共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安全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共场所安全知识:1. 路面交通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逆行。
- 行人要走人行横道,不随意穿越马路。
- 骑车人应佩戴头盔,保持车辆稳定。
2. 商业区安全- 注意个人财物安全,随身携带贵重物品。
- 注意环境安全,避免拥挤场所或不明处。
- 注意防范盗窃行为,保持警惕。
3. 公共交通工具安全- 排队乘车,遵守交通秩序。
- 乘坐电梯时注意保持稳定,不要超载。
- 保护个人财物,避免遗失或被盗。
第三章居家安全居家安全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居家安全知识:1. 防火安全- 安装烟雾报警器,及时发现火源。
- 学会使用灭火器,并定期检查消防设施。
- 不乱扔烟蒂,确保家庭不易燃。
2. 盗防安全- 安装门窗防护装置,加强家庭安全。
- 定期检查锁具,并及时更换磨损部件。
- 保持警惕,加强邻里间的联防联控。
3. 家庭应急处理- 熟悉家庭应急逃生路线,定期演练。
- 学会急救知识,帮助家人应对意外。
- 储备食物、水、药品等应急物资。
第四章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知识:1. 防范网络诈骗- 不点击未知来源的链接和附件。
- 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
- 定期更新和维护杀毒软件。
2. 保护个人隐私- 设置复杂的密码保护个人账户。
- 不随意透露个人隐私信息。
- 谨慎使用公共无线网络。
3. 避免网络欺凌- 禁止发布、传播他人个人信息。
- 不参与网络暴力行为,遵守网络规范。
- 及时报告网络欺凌事件。
第五章社交场合安全社交场合安全是人们与他人交往中需要重视的安全问题。
治安安全培训教材

治安安全培训教材第一章介绍治安安全是保障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为了提高人们的治安安全意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本教材将深入介绍治安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治安安全方面的要点,从而提高整体治安水平。
第二章治安安全概述2.1 治安安全定义与意义治安安全是指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护的状态。
它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2 治安安全形势分析通过对当前治安形势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社会面临的各种治安问题,为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第三章治安基础知识3.1 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公共环境中潜在风险的敏感性和判断能力。
培养公共安全意识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基础。
3.2 治安常识通过了解治安常识,人们可以提高自身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包括如何辨别可疑人员、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内容。
第四章治安保护技能4.1 防盗防抢技巧防盗和防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治安问题。
教授防盗防抢技巧可以让人们提高自己的居家和行动安全。
4.2 火灾防护知识火灾是常见的安全事故,了解火灾防护知识能够帮助人们预防火灾,有效避免火灾发生时的危险。
4.3 突发事件应对技巧突发事件应对技巧是指在遇到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情况时,正确、迅速地采取应对措施,保障自身安全。
第五章治安法律法规5.1 治安法律法规概述了解治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维护。
5.2 治安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开展治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敬畏感,从而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环境。
第六章治安案例分析6.1 治安案例介绍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读者深入了解治安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引导读者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
6.2 案例分析与思考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导读者从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分析问题,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安员治安保卫常识培训教案培训目的:打好治安保卫理论基础,从而在工作中扎实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培训重点:治安管理常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常识现场保护常识。
课时安排:共90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讲课内容:一、治安管理常识(一)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很多,根据长期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作斗争的实际情况,《条例》按照行为的违法内容,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归纳为以下八大类。
1.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2. 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3. 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
4. 侵犯公私财物行为。
5.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6. 违反消防管理行为。
7. 违反交通管理行为。
8. 违反户口或居民身份证管理行为。
《条例》对卖淫、嫖宿暗*、介绍或者容留卖淫、嫖宿暗 *行为,违反政府规定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行为,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行为,制作、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像或者其他淫秽物品行为,作了单独的规定。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1. 情节轻重和对社会危害大小不同。
犯罪情节重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2. 触犯的法律不同。
犯罪触犯《刑法》,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触犯《条例》。
3. 应当受到的处罚不同。
犯罪应受刑罚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受治安管理处罚。
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常识(一)正当防卫的条件正当防卫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合法的权益。
但是,在保护的同时又造成了不法侵害者一定的损害。
因此,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否则,滥用防卫权,无限扩大对对方的损害,不仅达不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目的,还会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应有的损害,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不法侵害和防卫两个方面的条件。
1. 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条件(1)必须有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正当防卫。
所谓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是指客观上发生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也就是说,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是行为主观想象和推测的,而是客观存在的。
(2) 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正当防卫。
这个条件说的是正当防卫的时机问题。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行为已发生并尚未结束。
此时,不法侵害行为处于实施阶段。
譬如,杀人犯正举刀向被害人砍来,盗窃犯正在撬门扭锁。
不法侵害行为尚未发生或者已经结束,都不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行为,都不属于正当防卫。
2. 正当防卫的防卫条件防卫行为是由不法侵害行为引起的,它包括防卫对象和防卫限度两个条件。
(1) 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这一条件是指正当防卫不能针对没有实施不法侵害的他人进行。
正当防卫目的在于排除不法侵害,所以,只能采取给侵害者本人造成损害的方式进行,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人及精神病人所实施的侵害行为,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情况紧迫的,可采取紧急避险。
(2) 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指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
判断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一是要看防卫行为是否能有效制止住不法侵害;二是要把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进行比较,凡是经综合分析认为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在性质强度、手段等方面大体相当,即可认定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须的限度。
否则,为了保护轻微的合法权益,而对不法侵害者造成重大损失的;或能用较缓和的防卫手段就足以制止不法侵害,而是采取激烈的,强度很大的手段的,就是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上述正当防卫的两个方面的四个条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正当防卫才能成立。
否则,就是非正当防卫。
(二) 常见的非正当防卫非正当防卫,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不符合正当防卫某个条件的“防卫”。
非正当防卫属于不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常见的非正当防卫,主要有以下几种:1. 假想防卫正当防卫必须要针对真实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
假想防卫,是指不法侵害行为实际不存在,只是由于行为人认识上的错误,想象或者推测存在着不法侵害,并对想象或推测中的侵害人实行侵害的行为。
2. 防卫挑拨正当防卫所针对的不法侵害行为是侵害人主动发起的,防卫人被迫进行防卫,以避免损害。
防卫挑拨,是指不法侵害的行为人以故意挑衅、引诱等方法,促使对方先对自己实行袭击,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加害对方的一种行为。
3. 不适时防卫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才能实行。
不适时防卫,是指针对不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所进行的“防卫”行为。
它包括两种情况,提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4. 局外防卫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
局外防卫,是指防卫者对不法侵害者以外的人实行的侵害行为。
5. 抗拒防卫正当防卫是合法权益的保卫者,对不法侵害者进行的反击。
对实行合法行为的人,不存在正当防卫问题。
抗拒防卫,是指行为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非法利益,而对执行职务或其他实行合法行为的人所进行的抗拒、侵害行为。
例如:逃犯抗拒公安人员的追捕。
6. 互殴行为正当防卫的双方,一方是不法侵害者,另一方是合法权益的保卫者。
如果双方都有互相侵害的故意,都实施了不法行为,则都属于不法侵害者,双方都无正当防卫的权利。
互殴行为,是指双方互相殴斗的行为。
7. 防卫过当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防卫过当,是指行为人的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给对方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
(三)正当防卫在保卫工作中的意义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对于我们做好保卫治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正当防卫可以保证我们有效地履行职责,积极地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我国《刑法》上规定的正当防卫既是我们一项合法权利,也是我们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法律义务,是光荣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我们在保安工作中,当遇到公共利益、本人或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不法侵害时,就可以正当防卫为武器,排除不法侵害,确保我们单位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尽到我们应尽的职责。
2. 正当防卫能够起到预防违法犯罪,保证社会安定的作用根据正当防卫的规定,任何公民在正当防卫过程中,依法对不法侵害者本人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害,不负法律责任。
这样就使那些图谋不轨或胆敢以身试法的分子,感到恐惧,有所震慑,使其不敢或轻易地进行危害社会的活动,从而起到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作用。
3. 正当防卫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正当防卫,一方面鼓励公民积极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一方面又要求公民严格遵守正当防卫的条件,防止感情用事,滥用防卫权,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以致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四)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主要有:1. 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紧急危险的威胁。
这里说的危险,一是指他人的不法侵害;二是自然界力量的危害;三是动物的侵袭等。
对合法的行为不能实行紧急避险。
2. 危险必须是正在发生的,而不是危险尚未到来或者已经过去,在这种迫在眉睫时刻才可实行紧急避险。
3. 避险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遭损害而实施,否则不成立,也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
4. 避险行为必须是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排除危险。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
5. 紧急避险必须是实际存在的,不能是假想的或推断的。
]6. 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也就是说损害他人的利益必须比保全的利益为轻,否则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18条第3款,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能以保全自己或者其他权利为由,而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为此造成后果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现场保护常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犯罪现场,并立即通知公安机关派员勘察。
”保安人员在自己执勤辖区内如果发现刑事案件,更应担负好保护现场的工作,为公安机关破案创造条件。
案件现场,是指犯罪分子作案的地点和留有与犯罪有关痕迹和物证的一切场所。
犯罪分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由于行为的后果必然引起所涉及事物的改变,以致留下痕迹物证。
现场是破案人员分析案情,捉拿罪犯及审判罪犯的重要实证依据。
(一) 现场的分类一般是根据现场的完损、真假以及犯罪分子活动的次序划分的,在现场勘查中,通常所遇到的现场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1. 按现场的状态、状况及保护情况分(1) 原始现场。
即从案件发生后至勘察前,没有遭到任何改变和破坏,仍然处于犯罪分子作案时的原始状态的现场。
(2) 变动现场。
即案件发生后,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致使现场的原始状态发生了部分或全部的改变,罪犯遗留的痕迹、物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 伪造现场。
即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为了毁灭证据,逃避打击,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现场加以伪造,企图转移侦察视线,或者嫁祸于人,妄图陷害;也有的为了某种需要,而有意制造假案的现场。
但是,不管犯罪分子如何狡猾,只要实施犯罪,都必然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其实施犯罪和掩盖犯罪的矛盾是无法克服的。
2. 按犯罪活动地点的主次分(1) 中心现场。
即犯罪分子作案的地点。
(2) 外围现场。
即中心现场以外、留有犯罪可能有关痕迹及物品的现场。
3. 按犯罪分子作案活动的次序,可分第一、第二现场,乃至第三、第四现场4. 按犯罪案件的性质可分为政治案件现场、刑事案件现场、治安案件现场。
(二) 现场保护方法1. 露天现场的保护对露天现场的保护,通常是划出一定的范围布置警戒。
范围的大小,原则上应当包括犯罪分子作案的地点和犯罪分子可能遗留痕迹的场所。
范围划定后,即可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如对于不大的露天现场,条件又许可时,可以在现场周围绕以绳索,或撒以白灰作为标记,防止人们闯入。
对于现场的重要部位和出入口,应当设网看守或者设置屏障遮挡。
对于通过现场的道路,必要时可以中断交通,指挥行人绕道而行。
对于大院内空地上的现场,可以将大门关闭,如果院内有其他住户,可以划出进出通道。
有些露天现场虽位于偏僻处,但也应加以保护,防止破坏。
2. 室内现场的保护对室内现场的保护,通常可将房门封闭,并在门窗和重点部位设岗看守,对房子周围和进出室内经过的场所,应布置警戒,禁止任何人接近。
(三)几类主要案件现场的保护1.凶杀案现场的保护凶杀犯罪对社会治安和人们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危害,发生这类案件社会危害很大。
这类案件的现场有在室外、室内、荒郊野外、闹市、公共场所等。
对这类现场的维护主要从这几方面考虑:一是以尸体为中心向周围广大现场范围。
凶杀案件侵犯的目标是人体,所以尸体躺卧的位置就是现场的重要位置。
凶手杀人后为了消灭罪证,往往采用移尸、焚尸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