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作业答案全
西南大学第二批《文艺美学》作业题及答案道

西南大学2010 级第二批《文艺美学》作业题及答案西南大学作业2011-04-06 21:36:50 阅读699 评论6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次作业一、论述题:1、中国文论的传统是什么?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来看,虽然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文论是经验式的、散在的,没有系统的体系的。
但它并不是就因此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潜在的逻辑体系的。
一个文学艺术体系大致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
我们可以发现中、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2)国古代文论大致有下面这样的几个传统:1)、文学作品、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4)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3)、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
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1)。
的纲领”《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所谓言志也主要是对重大的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看法和人以和。
评论,具有极为严肃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是这却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自然表达的传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觉醒,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开始成为诗歌重要内容。
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把诗同人的个体情感抒发联系起来。
而且从《诗经》里大量表现男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女爱情的诗歌中更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已不全是严肃的政治内容了,而是抒发人们的性情感受了。
西汉时的《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之所之”的志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言看成是二而一的东西,正如唐朝孔颖达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把抒发个人感情的“情”和言说崇高志向的“志”合二为一,看成一个东西,言志缘情此后一直以来成“吟咏性情”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基。
重情一直是中国文学所强调为文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要求为时为事而作,不著“空文”的传统。
18秋西南大学[0027]《文艺美学》作业答案
![18秋西南大学[0027]《文艺美学》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34e936915f804d2a16c110.png)
1、艺术品动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1.意象世界层2.意境超验层3.物质实在层4.形式符号层2、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1.朱光潜2.蔡元培3.王国维4.宗白华3、将艺术划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的思想家是()1.康德2.柏拉图3.黑格尔4.亚里士多德4、《艺术即经验》的作者是()1.柏拉图2.黑格尔3.杜威4.海德格尔5、“诗缘情而绮靡”是()提出的观点。
1.陆机2.曹植3.严羽4.孔子6、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评论主要受以下哪位思想家影响?()1.亚里士多德2.叔本华3.尼采4.黑格尔7、最早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西方学者是()1.亚里士多德2.贺拉斯3.柏拉图4.叔本华8、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所具备的感性形态是()1.和谐2.纤细3.宏大4.小巧9、蔡元培提出的学说是()1.“以科学代宗教”2.“以艺术代宗教”3.“以美育代宗教”4.“以艺术代宗教”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属于()1. E. 接近想象2.对比想象3.创造性想象4.相似想象11、认为喜剧是人们期待的失望的是()1.康德2.霍布斯3.谢林4.柏格森12、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是()1.社会交往的发展2.自然环境的变化3.工具的制造和使用4.大脑的发育完备13、中国古代相当于崇高这一概念的是()1.阴柔2.阳刚之美3.婉约4.空灵14、荷加兹认为蛇形线最美,这属于()1.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2.从事物的客观属性定义美3.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4.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15、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人是()1.黑格尔2.柏拉图3.康德4.亚里士多德16、“举头忽看不是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在美感心理构成上属于()1.直觉2.想象3.通感4.表象17、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美学家是()1.黑格尔2.亚里士多德3.鲍姆嘉通4.叔本华18、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1.弗洛依德2.柏拉图3.黑格尔4.亚里士多德19、《诗品》的作者是()1.刘勰2.亚里士多德3.钟嵘4.严羽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1.相互包容2.相互补充3.相互替代4.相互对立21、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系统理论总结的著作是()1.《诗学》2.《诗艺》3.《论崇高》4.《判断力批判》22、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活动的是()1.柏拉图2.卡西尔3.雷纳克4.叔本华23、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1.审美学科的确立2.审美意识的确立3.巫术活动4.工具的制造和使用24、《蒙娜丽莎》所属的审美范畴是()1. F. 崇高2.喜剧3.悲剧4.优美25、喜剧的主要特点是()1. D. 形式与内容悖离2.大众喜闻乐见3.紧追时尚4.嘲笑现实26、19世纪,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美学流派是()1.分析美学2.实验美学3.结构主义美学4.现象学美学2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属于()1.对比想象2.接近想象3.相似想象4.创造性想象28、王国维认为中国的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除《桃花扇》外,另一部作品是()1.《琵琶记》2.《牡丹亭》3.《红楼梦》4.《水浒传》29、从想象的类型来看,“瑞雪兆丰年”属于()1.接近想象2.相似想象3.对比想象4.创造性想象30、郑板桥的“手中之竹”相当于艺术创作中的()1.积累阶段2.物化阶段3.感受阶段4.构思阶段3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1.绝对精神论2.理念论3.实践存在论4.唯心论32、以下属于从事物之间关系探讨美的是()1.休谟2.亚里士多德3.奥古斯丁4.狄德罗33、将乖讹区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的美学家()1.康德2.黑格尔3.斯宾塞4.柏格森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说明()1.美在愉快2.美在距离3.美在形式4.美在无意识35、不主张载道说的美学家是()1.陆机2.韩愈3.柳宗元4.孔子36、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预期失望说”的美学家是()1.康德2.柏格森3.霍布斯4.弗洛伊德37、艺术存在的动态流程是()1.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接受2.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3.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4.从艺术创造到艺术接受38、马克思把艺术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这说明艺术品是()1.物质产品2.抽象思维的结晶3.意象思维的结晶4.精神产品39、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关系是()1.前者以后者为基础2.后者以前者为基础3.完全等同4.同时产生40、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1.美学思想阶段2.审美意识的萌芽阶段3.审美哲学阶段4.美学学科阶段41、“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说明了美的()1.个人性2.时代性3.主观性4.民族性42、集体无意识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1.艺术的存在2.艺术的起源3.艺术的本质4.艺术的功能43、西方最早讨论到相当于崇高这一范畴的人是()1.柏拉图2.毕达哥拉斯3.康德4.亚里士多德44、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1.崇高2.乖巧3.优美4.荒诞45、美学思想得以形成的直接基础是()1.审美意识2.美学学科3.客观存在着的美4.艺术活动46、艺术敏感主要是指艺术家的()1. A. 想象力2.感悟力3.理解力4.判断力47、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美在理念”的是()1.亚里士多德2.黑格尔3.柏拉图4.普罗提诺48、以下提倡符号说的美学家是()1.苏珊.朗格2.雷纳克3.柏拉图4.叔本华49、艺术鉴赏过程的三阶段依次是()1.品、悟、观2.观、品、悟3.想、品、悟4.感、品、悟50、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1.知、情、意2.审美关系3.感性认识4.理性认识51、以下不是浪漫主义作家的是()1.雨果2.华兹华斯3.李白4.巴尔扎克52、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1.朗吉努斯2.叔本华3.亚里士多德4.黑格尔53、《美是自由的象征》是以下哪位美学家的作品?()1.亚里士多德2.叔本华3.朱光潜4.高尔泰判断题54、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
文艺美学期末答案解析

文艺美学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分)1、下列哪句话体现了“本体论”的思想?()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正确答案:D2、“人应知道什么”是康德哪一本著作中的思想?()A、《纯粹理性批判》B、《实践理性批判》C、《判断力批判》D、《变色龙》正确答案:B3、下列哪个选项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作品?()A、《彼得大帝的黑奴》B、《澡堂》C、《保卫马克思》D、《变色龙》正确答案:A4、()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A、胡塞尔B、黑格尔C、海德格尔D、康德正确答案:B5、()最早提出了为何写作、为谁写作、怎样写作、写作何为等一系列问题。
A、弗洛伊德B、萨特C、荣格D、加缪正确答案:B6、《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作者是()。
A、李泽厚B、刘小枫C、宗白华D、朱光潜正确答案:B7、()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感性世界,还可以摹仿观念世界”?A、达·芬奇B、圣托马斯·阿奎那C、柏拉图D、普洛丁正确答案:D8、“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诗人顾城的哪个作品?()A、《远与近》B、《弧线》C、《春天的谣曲》D、《一代人》正确答案:D9、()主张符号矩阵的文学作品批评方法。
A、解构主义B、结构主义C、新批评D、形式主义正确答案:B10、()是音乐三要素中最贴近身体本能的。
A、旋律B、和弦C、节奏D、和声正确答案:C11、不对任何问题加以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的写作方法叫做()。
A、零度写作B、红色写作C、高度写作D、白色写作正确答案:A12、()认为,死亡、孤独、焦虑都是不可分担而难以传达的。
A、现代主义B、传统主义C、现实主义D、后现代主义正确答案:A13、()认为”自在之物,就是本体”?A、黑格尔B、海德格尔C、康德D、胡塞尔正确答案:C14、审美经验的特性不包括下列哪一个选项?()A、客观的B、历史的C、个人的D、共通的正确答案:C15、()创立了非调性体系。
2017年6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0027]《文艺美学》大作业答案
![2017年6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0027]《文艺美学》大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10b0cb76a20029bd642daf.png)
0027文艺美学一、请结合文学史上的具体作品,谈谈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浪漫主义的特点表现为强调主观感情,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追求自然、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表现陌生的、新奇的世界和异国情调;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敢于突破古典艺术形式,注重色彩,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此画描绘的是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事件。
此舰载着400多位乘客,其中多为军官和士兵,开往非洲的途中不慎搁浅,船陷人沙里不能自拔。
经过两天努力无效,只好弃船。
船长和一些官员乘救生船逃命,剩150多名官兵,他们临时搭一只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0天,筏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
至第13天凌晨,筏上仅剩下50人。
他们突然发现远处海面上似有船只闪动,可不久又消失了。
最后木筏得救,剩下15条生命已奄奄一息,其中5人上岸不久便死去。
当时政府怕受到舆论谴责,只在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
两位幸存着不服,向政府上书,被解除公职。
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此事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
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
席里柯将这条新闻绘成这幅画,画家用金字塔形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那一刹那的景象:他们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挣扎,有的对生显出绝望。
画的高潮是几个青年挣扎着使出最后的力量将一位黑人青年举起,他手中拼命挥动着求救的红巾。
画家在构图上也十分考究,从画幅前躺着的人一直推向手举红巾呼救的青年,从静到动,让观者的视线集中于呼救这个中心。
这幅作品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二、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谈谈什么是意境?答:文学意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
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二)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含答案)(两篇)2024

引言概述:超星《文艺美学》课程是一门专门介绍文学艺术与美学理论的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爱好者和学术研究者来说,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
期末考试是对于学生们在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综合考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针对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含答案)的题目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正文内容:一、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1.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文艺美学的概念与特点3.文艺美学的学科构成和研究方法4.文艺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文艺美学的应用领域二、文艺创作与审美经验1.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原则2.文艺作品与创作者的关系3.观众与文艺作品的互动关系4.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鉴赏方法5.文艺作品的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三、文艺美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1.古希腊美学理论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2.哲学美学理论在文艺美学中的应用3.西方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4.中国文艺美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5.文艺美学理论在实际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四、文学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对比分析2.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文学艺术的风格与表现手法4.文学艺术的符号系统与意义5.文学艺术的演变与创新五、文学艺术的社会与历史背景1.文学艺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意义3.文学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4.文学艺术与个人情感的表达5.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总结:本文对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含答案)中的题目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围绕五个大点展开了细致的阐述。
通过对美学理论、文艺创作与审美经验、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社会与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讨论,读者可以对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本文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些答题技巧和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期末考试。
引言:超星《文艺美学》期末考试是一门旨在考察学生对文艺美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尔雅文艺美学考试答案

1“表现成为重新赋予世界意义的方式”是哪种理论的主张?()(1.0分)1.0 分我的答案:C2马尔库塞属于()。
(1.0分)1.0 分我的答案:B3下列哪个纬度衡量可得出现实主义追求完美,而后现代主义追求永不完满的结论?()(1.0分)1.0 分我的答案:B4“哲思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
”是哪位诗人的观点?()(1.0分)1.0 分我的答案:B5()提出否认性知识模式。
(1.0分)1.0 分我的答案:C6“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
”这句话是()的观点。
(1.0分)1.0 分我的答案:D7()强调不对任何事物加以价值判断,也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
(1.0分)0.0 分我的答案:B8“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几句出自苏轼的哪部作品?()(1.0分)1.0 分我的答案:A9对客观形式的琢磨属于()。
(1.0分)1.0 分我的答案:B10《红楼梦》中()的名誉被描述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0分)1.0 分我的答案:A11()提出艺术是情感符号。
(1.0分)1.0 分我的答案:C12文艺美学要求用()来看艺术美。
(1.0分)1.0 分我的答案:D13下列哪个理论认为“艺术是主体生命的外在表现”?()(1.0分)1.0 分我的答案:D14《红楼梦》中出生就自带热毒而不得不每天服用“冷香丸”的是哪一位主人公?()(1.0分)1.0 分我的答案:C15()最早提出艺术是对绝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
(1.0分)1.0 分我的答案:A16()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1.0分)1.0 分我的答案:B17“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无比,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不堪。
”出自哪一部经典作品?()(1.0分)1.0 分我的答案:D18据考证,《诗经》在孔子删诗以前大约有()首。
【精品文档】2018尔雅通识文艺美学答案

1.在孔子删诗以前,《诗经》原本有约()首。
•A、500•B、1000•C、1500•D、2000我的答案:D2.《红楼梦》中,“寒塘渡鹤影”暗示了()的命运。
•A、黛玉•B、宝钗•C、湘云•D、惜春我的答案:C3.【多选题】文艺美学包括()。
•A、文学批评见解•B、审美体验•C、文学史论价值•D、文本分析我的答案:ABCD4.原始的《刘三姐》语言纯美,所以几乎没有改编就被搬上了荧幕。
()我的答案:×5.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就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区别。
()我的答案:√6.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思想是在()左右提出的。
•A、1957年•B、1967年•C、1977年•D、1987年我的答案:A7.《美的历程》是以()的美学观将审美、艺术与历史进程联系,揭示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A、艺术本体论•B、人类学本体论•C、文学本体论•D、历史本体论我的答案:B8.【单选题】李泽厚的“积淀说”借鉴了()。
• A 新批评• B 潜意识• C 历史文化批评• D 集体无意识9.苏东坡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我的答案:×10.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是主客观统一论。
()我的答案:√11.在美学学术界,()被称为“本体论年”。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我的答案:B12.“宇宙”的“宙”,是指()。
•A、起源•B、生命•D、时间我的答案:D13.【单选题】()提出“我们在事物上先天认识的东西知识我们自己放进事物的东西。
”• A 叔本华• B 胡塞尔• C 康德• D 黑格尔我的答案:D14.影《顽主》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作品。
()我的答案:√15.元代画家倪云林在52岁时感悟到宇宙无穷,遂将所有财产赠给他人。
()我的答案:√16.本体论在今天的作用,越来越倾向于()方面。
•A、认识论哲学•B、逻辑学•C、伦理学我的答案:C17.ont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世纪。
文艺美学参考答案

文艺美学参考答案《文艺美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特征不属于审美教育的是( D)A:感性 B:愉悦性 C:渐进性 D:抽象性正确答案:D2 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是(C )A:王国维 B:宗白华 C:蔡元培 D:胡适3、认为诗歌有三大罪状而驱逐诗人的是( B)A:伊壁鸠鲁 B:柏拉图 C:赫西俄德 D:亚里士多德4、提出“儒以文乱法”的是(D )A:庄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5、苏珊.朗格的艺术理论是(C )A:巫术说 B:痛苦解脱说 C:符号说 D:表现更高实体说6、下列人物中与游戏说有关的是(A )A:席勒 B:泰勒 C:亚里士多德D:托尔斯泰7、提出“立象以尽意”的著作是( C)A:淮南子 B:典论 C:周易 D:史记8、最早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人是(B )A:孟浩然 B:王昌龄 C:韩愈 D:李商隐9、康德认为喜剧性的笑产生的原因是(A )A:预期失望 B:心理能量消耗节省 C:生命的机械化 D:对立因素的倒置10、霍布斯的喜剧理论是(C )A:模仿中间人 B:无害的丑 C:突然荣耀说 D:好人遭受厄运说11、《艾尔那尼》是哪位作家的剧本(A )A:雨果 B:巴尔扎克 C:伏尔泰 D:司汤达12 著名的诗句“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是哪位诗人的诗句(D ) A:拜伦 B:海涅 C:华兹华斯 D:雪莱13、《人间喜剧》的作者是(C )A:普希金 B:司汤达 C:巴尔扎克 D:莫泊桑14、《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的作品(A)A:普希金 B:司汤达 C:莫泊桑 D:马克.吐温15、卡尔登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C )A:《罪与罚》 B:《红与黑》 C:《双城记》 D:《悲剧世界》16、于连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B)A:《双城记》 B:《红与黑》 C:《高老头》 D:《简爱》17、于连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B)A:《双城记》 B:《红与黑》 C:《高老头》 D:《简爱》18、马奈特医生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D)A:《巴黎圣母院》 B:《简爱》 C:《死魂灵》 D:《双城记》19、梭巴开维奇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C)A:《巴黎圣母院》 B:《简爱》 C:《死魂灵》 D:《罪与罚》20、罗切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B)A:《巴黎圣母院》 B:《简爱》 C:《死魂灵》 D:《红与黑》二、多项选择题1. 道家美学的主要内容是(ABCD)A. 追求自然美、天然美,反对人工雕琢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美学作业答案全文艺美学作业答案一、述题:1、中国文论的传统是什么,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来看,虽然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文论是经验式的、散在的,没有系统的体系的。
但它并不是就因此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潜在的逻辑体系的。
一个文学艺术体系大致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论大致有下面这样的几个传统: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2)、文学作品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
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所谓言志也主要是对重大的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看法和评论,具有极为严肃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是这却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自然表达的传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觉醒,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开始成为诗歌重要内容。
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诗同人的个体情感抒发联系起来。
而且从《诗经》里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中更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已不全是严肃的政治内容了,而是抒发人们的性情感受了。
西汉时的《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之所之”的志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言看成是二而一的东西,正如唐朝孔颖达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把抒发个人感情的“情”和言说崇高志向的“志”合二为一,看成一个东西,言志缘情此后一直以来成为文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吟咏性情”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基。
重情一直是中国文学所强调的传统。
正如白居易所言“根情、苗言、花声、实意”,要求为时为事而作,不著“空文”,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后来汤显祖强调文章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公安派强调“独抒性灵”,石涛强调绘画中“有我”,都是中国文艺言志缘情传统的体现。
(2)、文艺作品自身:深于取象的传统。
中国的文艺理论很早便十分注意语言和人们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很早便对表达方式有十分自觉的认识和探讨。
庄子认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中介,我们在接受时就应该超越语言,不固着在语言上,而去追寻语言所想要表达的精妙之意。
《周易》里的一段话奠定了中国文艺表达方式的基本传统,在《周易系辞上》中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明确提出了尽意的不仅仅是语言,比语言更能尽意的还有具体的"象”,这种象是具体的感性的,“见乃谓之象”,立象以尽意使得中国文艺一开始便十分注意选取意象来表达自己无尽之意,而不是直接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使作品显得鲜活生动意兴盎然而又含蓄优美。
魏晋时期王弼进一步把言、意、象的关系明确化,认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以象著,象以言立”,“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明确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把以象尽意的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说在唐以前评价文艺更多的还主要是“文质”、“文德”、“文华”、“文实”等内容、形式上的要求,那么从唐朝开始深远的整体之“境”的追求则成了人们对艺术自觉的、主要的要求了。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那就是认为“出日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丰富意蕴从这以后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理想目标。
总之一种"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空灵的“无迹可求”的多层次的诗意成了中国诗艺的目标。
这样物象含义的多样可能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使得人们在对物象选择上更加倾尽心力,使中国文学中的意象无限丰富,无限生动,无限新鲜,而且无限深沉、含蓄和多义,显出中国文艺深于取象的传统。
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
文气论是中国文论的又一个传统。
在中国,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被认为是由“气”所引起的。
《乐记》中说“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汉代王符《潜夫论》中也说“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气运感动,亦诚大矣。
变化之为,何物不能”,把一切万物的生成变化都看成是“气”的变化运行,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由于气聚的结果,“气夫人所以生也者,阴阳聚则生,气散则死”。
人也是有气才有生的,王充在《订鬼》中说“气也。
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
人之生也,阴阳气具。
故骨肉坚,精气盛”,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由气而生的,所以人都是有“血气”、也”,认为人所以得生天地之间是“禀元气于天”“精气”、“元气”的,如果没有这一切,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所以孟子提出要养其“浩然之气”。
而文章就是因为“气”化运的万物引起人心之动,人在自己的“血气心知”之上把这种“感物之动”表现出来的自然结果。
正如钟嵘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文章是作者感应天地之气的结果。
气――物――心――文,这成了中国文艺的一个逻辑链条。
正如《乐记》中所总结的“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如果我们有“情志一也”的传统,那么这里也可以说“情气一也”,使中国人在论文时有着注重文气的传统。
所以对于作家来说“养气”就特别重要,重视“养气”也成了中国文论一贯强调的一个传统。
“养气”实际上就是养自己的知识、学识、见识、胸襟、抱负,把文章创作和人的知识涵养深厚与否、道德高尚与否连在了一起。
强调文章之气是中国文论的一个传统,这种传统实际上是把一种充实的生命之气和自然天地的运化流行结合起来,强调文章之气,实际上就是强调作家高远的志趣、宽广的胸襟,丰富的学识,实际上是把创作和人的先天气质与后天学习连在了一起。
强调文章之气,实际上就是强调文章健康的、强大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常新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的自然融合,强调这种畅达的文气,实际上就是强调天人的合一,天人的相溶。
(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在读者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这个问题上,中国文论形成了知人论世和妙悟并行的传统。
知人论世的接受观就是要求尽可能客观地获得作品中作者的原意,而诗无达诂的接受观则强调在接受过程中读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承认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多义性。
这两种观点在中国文论里都有自己的传统。
知人论世的传统要求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弄清楚作者的生平、人品、时世境遇等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以己之意去推逆作者的本意,这是一种寻求作者客观原意的解读方法。
在《孟子万章下》中孟子提出解读诗歌应该“知人论世”,在《万章?上》又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观点。
这种接受观成了千百年来中国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最有效最常使用的因而也最有影响的一种接收观。
因此,为了获得正确的作者原意,中国古诗文的注疏、笺注、谱系、考证等就特别多,“谱也者,所以论古人之世也,笺也者,所以逆古人之志也。
”所有这些笺注考证的本意都是为了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原意。
人们认为一旦“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人们对这种方法充满了信心,它成了中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读者接受观。
2、西方文论的传统是什么,西方古典时期的文学观念总的来说有这样几个传统:一、在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上形成了模仿——再现的传统;二、在文艺与作家的关系上则是激情——天才的传统;三、在文艺与读者的关系上则形成了教化——愉悦的传统;四、在文艺作品自身的审美形态上则形成了和谐——整一的美学传统。
正是这些传统使得西方文艺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1)、文艺与世界:模仿——再现论的传统。
在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上,西方文论最古老的一个传统便是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模仿”。
文艺和外在自然、外在世界的关系是古典文论不可回避的最基本、最中心的一个问题,是文艺所面临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文论的一个传统是朴素地、“再现”。
早在前希腊时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便提出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的“模仿”了“模仿说”,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而不应模仿坏人,他的这些主张奠定了西方文艺“模仿说”的基础。
进入古罗马时期,西方文论的这种模仿说实际上变成了对古希腊文艺范例的模仿。
而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人们又开始把文艺看作是对外在自然世界的真实模仿与反映了,镜子说成了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观点,以后这种"镜子”的模仿论传统逐渐转变成了比较自觉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如实的反映生活,再现世界,出现了像斯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歌德等这样影响巨大的一大批世界性的大作家,把"模仿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质、文艺典型性等理论的论述中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从“模仿”到“镜子”,从“镜子”到再现,从再现到能动反映、典型的现实主义理论,模仿——镜子——再现——能动反映——典型,这是"模仿说”传统的发展历程。
(2)、文艺与作家:激情——天才论的传统。
强调作家的主观创造才能、个人天才、激情与灵感,强调作家用自己灵魂的“探照灯”来照亮整个世界,进行创作,这是西方文论的又一个传统。
中世纪神学时期,人们世俗的人间激情受到压抑,把上帝看成一切事物的根源,认为七情六欲腐蚀人的心灵,要求人们对上帝绝对的虔诚与恭敬,宣扬禁欲主义。
文艺复兴兴起后,人们以感性的人性论对抗宗教禁欲主义,以科学主义对抗愚昧主义,强调人现世生活的享受,强调人的自然真情,强调人自身个人才能的自由施展。
启蒙主义兴起后,强调用知识理性"照亮”人,强调人的个性解放,更加强调创作中作家个人的主观才能,在这一时期,人自身自然的、自由的情感也得到了强调,以后,随着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强调文艺是作家激情表现更是成为一股世界性的创作思潮,华滋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雨果、夏多布里昂、惠特曼、普希金、歌德等一大批浪漫主义的伟大作家相继出现,在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德国等浪漫主义都成了那一时期主要创作方法,文艺表现个人激情成了席卷世界的创作思潮。
西方古典时期这种激情天才的传统到19世纪中期以后,它的内涵有了明显的改变,传统的激情变成了一种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个人情感,(3)、文艺与读者:教化——愉悦的传统在文艺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对读者的作用这个问题上,西方古典文论非常重视文艺对读者的引导、教化功能,强调文艺作品积极的社会价值与功利作用,形成了所谓的教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