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20.2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20.2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教案: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对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的重要性,探讨各种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能源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能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各种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掌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源的概念和分类,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原理。
难点:能源转化和利用的效率问题,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能源利用和开发的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彩笔,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能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对能源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能源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能源的定义,讲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和区别。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能源利用和开发的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能源的基本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能源利用和开发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能源的概念和分类,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原理。
难点:能源转化和利用的效率问题,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能源的概念和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能源利用和开发的基本原理。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所提高。
但部分学生在能源转化和利用的效率问题上还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辅导和指导。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能源利用和开发的课题研究,深入探讨能源问题,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20.2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共25张PPT)

(A )
A.太阳能 B.地球本身
C.内能
D.机械能
3.关于核能的获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核反应堆就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在极短 时间内释放出大量核能的装置 B.当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时,能释放出巨大 的能量,核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 种方式 C.核电站是使核能转化为内能,再通过汽轮发 电机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D.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发生的是可控制的核聚 变
3.能源与环境 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会造成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粉 尘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
产生
危害
控制和减弱
工业、交通运输业、
减少污染物
大气
产生的粉尘和二氧
家庭炉灶和取暖设
排放量,积极植
污染
化硫污染大气
备等
树造林等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 酸雨 物经化学变化溶于
水中,产生酸雨
【例2】如图所示是我国能源结构统计图,根据此 图的数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出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 (2)提出解决这种现状的合理建议.
答案: (1)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为主;我
国的能源消耗中化石能源占据的比例较大, 结构不合理;我国能源消耗中新能源的比例 过小.
(2)建议:节能降耗,大力开发新能源.
第二十章 能源、材料与社会
第二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能源和社会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能量,随 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量迅速增长, 使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 题.因此,人们正在积极寻找各种办法和措施, 大力探索和开发各种新能源. 你知道能源是如何分类的,我们生活中 有哪些能源吗?
腐蚀建筑物,导致 减少化学燃料的
树木枯死,农作物 实验,积极使用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十章 第二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件

二 能源与环境
新知探究
人们在清理海上漂浮的石油
烟雾笼罩的城市
新知探究
工厂排出的废气
全球暖化导致北极熊饥不择 食 大熊吃小熊
认真阅读课本200——204页内容,完成自学指导3的问题。 自学指导3:
1、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是开发和利用
能源,我国开发和利
用新能源有 、 、 、 、 。
2、太阳能是一种既相对
认真阅读课本198——199页内容,完成自学指导1的问题。 自学指导1:
1、像 、 、 以及
等这类可以 或
可以 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2、像 、 、 和 这类化石或矿物能源一
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是开发和利用
能源,
特别是开发和利用 能和 能。
新知探究
用煤作燃料的蒸汽机的发明, 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 业革命。各种机械以及交通工 具的相继发明大大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随后,石油、天然气 先后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广泛 使用的能源。
第二十章 能源、材料与社会
第二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前导入
1.我国的能源结构
2.国际能源机构的统 计,地球上的石油、天然 气、煤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 240年。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说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 特点; 2.了解太阳、核能的优点,了解核聚变、核裂变; 3.了解地热能、潮汐能、风能。
,又
的能源。目前,人们
主要采用
和
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太阳能。
3、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
释放能量,一
种是利用
释放能量。
初三物理沪科版九年级20.2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

教案:初三物理沪科版九年级20.2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教学内容1. 能源的概念:能源是指能够进行有用功的物质或现象。
2. 能源的分类:根据能源的来源和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3.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可分为直接利用和转换利用两种方式。
直接利用如烧柴烧炭,转换利用如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
4. 能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提倡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的概念、分类、利用和开发,掌握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通过对能源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源的概念、分类、利用和开发。
难点:能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能源的概念、分类、利用和开发,以及能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源的概念。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能源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能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能源的概念2. 能源的分类3.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4. 能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列举几种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 简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方式。
3. 谈谈你对能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答案:1.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特点: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对环境无害。
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十章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十章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教学内容1.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2. 能源的利用:直接利用和转换利用。
3.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4.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分类、能源的利用以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的能源素养。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分析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情况,提出节能减排的措施。
3.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
2. 教学重点:能源的分类、能源的利用以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 章节内容讲解:(1)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2)能源的利用:直接利用和转换利用。
(3)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4)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个关于太阳能热水器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原理,以及如何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能源利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利用:直接利用转换利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1. 煤、石油、天然气2. 太阳能3. 风能4. 核能5. 新能源: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你认为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并说明理由。
2. 设计一个节能减排的方案,应用于家庭或学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能源消费结构图、讲解能源分类和利用、例题分析以及课堂练习,让学生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二十章 第二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太阳能和核能。
(3)了解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2.科学态度和责任关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核聚变与核裂变。
2.难点: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颗不大的原子弹能让一个城市变成废区,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原来这种威力来自核能,太阳能也来自核能,核能和太阳能是极具发展的新能源。
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研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今天我们来研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新课教学1.能源与社会教学情境:阅读教材第198页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老师讲解归纳知识点。
知识归纳:(1)不可再生能源: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这类能源称为不可再生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2)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这类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水能、电能、沼气等。
(3)未来理想能源满足的条件:①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②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③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
④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2.能源与环境教学情境:消耗能源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产生哪些危害?阅读教材第199~200页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的内容,老师讲解归纳知识点。
知识归纳: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1)大量燃烧化石能源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2)一些欠发达国家过分依赖柴薪能源,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3.太阳能教学情境:太阳能的利用有哪些途径?太阳能的利用有哪些有优、缺点?知识归纳:(1)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种方式:光热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光电转化(太阳能电池板)。
(2)使用太阳能的优点和缺点:优点:①能源生产的总量多。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20.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20.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学内容1.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2. 能源的利用: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历程,以及能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3.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分类,认识到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历程,以及能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提高学生的能源素养。
3. 培养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的分类,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 教学重点:能源的利用,以及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让学生了解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讲解能源的分类,介绍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2)讲解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历程,以及能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3)介绍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了解能源利用的原理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2. 能源的利用: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历程,能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3.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一、能源的分类1.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物理九年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件(动图)

一、能源与社会
思考问题: 1、什么是能源? 2、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举例说明。 3、人类利用能源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1、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所需能量的资源统称为能源。 2、可再生能源: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的能源。如太阳 能、风能、水能、动、植物等。 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如煤、石油、 天然气、铀矿等。 3、(1)煤的利用 (2)电能的利用 (3)核能的利用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 不可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但需要不断开发和利 用新能源以解决能源的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
3.知道太阳能和核能是两种新能源。了解直接利用太阳能 的两种途径。
4.了解裂变、聚变,知道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知道 核电站的原理和特点。
2、核能
(1)获得核能有哪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么应用?
①核裂变 原子弹
②核聚变 氢弹
(2)怎样才能利用核能造福人类?
利用核能发电
3、其他新能源
太阳能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而且 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不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 内能而加以利用;
二是利用太阳能发电
核能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利用核裂变释放能量; 一种是核聚变释放能量。
和平利用核能
利用核能发电是人们利用核能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世界上已经利用核裂变原理建成了许多核能 发电站。
秦山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
地热能
地球内部蕴藏着大量的热。在有地热资源的地 方可以开发的利用地热能发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教具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辑。
(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1961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一盘棋,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
教师: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实况,其威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
紧接着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能做完的工作。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实况。
这是我国试爆第一颗氢弹的情况,与原子弹相比,氢弹所用的燃料更少,而威力则比原子弹大很多。
(若没有录像设备,就出示挂图,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教师再介绍上述情况)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们都利用了核能。
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原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
为了了解核能,先要知道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2.进行新课板书课题:〈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板书:〈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
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
我们先来学习放射性现象。
板书:〈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2)放射性现象①什么是放射性现象?教师边写边说:像铀(U)、钋(Po)、镭(Rα)等元素能自发地放出一些人眼看不见的、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
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②射线究竟是什么?教师: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比如: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为了了解它们的性质,还得通过实验。
教师: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判断它们带不带电呢?(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若是带电的,射线在磁场中将像通电导体那样发生偏转,由偏转的方向和磁体的N、S极位置还可判断射线带的是什么电。
)教师: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去探索还不知道的现象和规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
把放射性元素装在一个壁很厚的铅盒里(射线穿不透),在盒壁上有一个小孔,放射线可由此孔射出,然后把它们放到两个很强的磁极之间,再用照相底片把射线的轨道记录下来。
从照相底片上看到,放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射线带异种电荷;中间一束偏转,说明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这三种射线有哪些性质呢?它们的实质是什么呢?板书:〈射线由两种带异种电荷的粒子和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组成〉(3)三种射线①α射线根据射线的偏转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可以确定,偏转较小的一束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我们把它叫做α射线,α射线由带正电的α粒子组成。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个α粒子带的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2倍,α粒子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
进一步研究表明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板书:〈α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由于α粒子的质量较大,所以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小,我们用一张厚纸就能把它挡住。
②β射线与α射线偏转方向相反的那束射线带负电荷,我们把它叫做β射线。
研究发现β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β粒子)组成。
进一步研究表明β粒子就是电子。
板书:〈β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实验还表明,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很容易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铝板。
③γ射线中间不发生偏转的那束射线叫做γ射线,研究表明,γ射线的实质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板书:〈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γ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一般薄金属板都挡不住它,它能穿透水泥墙和几厘米厚的铅板。
(4)γ射线的应用和防护由于γ射线穿透性极强,照到动、植物上还能对细胞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因此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都有重要应用。
在工业上可用它作金属探伤,或检查金属板的厚度。
例如,飞机、火车、轮船上的主轴是用钢材锻压而成的,里面有没有砂眼或裂缝呢?以前是用破坏法抽样检查的,可靠性差,又浪费材料,现改用γ射线来探查,准确度高,又不损耗材料;在农业上用γ射线来适当照射种子,能使农作物增产,还能增强某些作物的抗病能力,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在医学上还可用γ射线作"放疗",医治恶性肿瘤。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γ射线能杀死癌细胞,也能杀死正常细胞,或使正常细胞癌变,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元素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
(5)原子核的组成深入研究表明,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都是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这表明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原子核内究竟还有什么结构?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直到目前原子核内部的细微组成情况仍是科学研究的尖端项目之一。
现在我们只是粗浅地、简单地介绍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组成情况。
①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9年做核反应时发现了质子,经过研究证明,质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
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核的性质完全相同,所以质子就是氢原子核。
②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通过研究证明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
在对各种原子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
板书:〈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氢原子核(H)最简单,它就是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绕着它转;氦原子核(He)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2个电子绕着它转;锂原子核(Li)是由3个质子和4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3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铍原子核(Be)由4个质子和5个中子组成,核外有4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同学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板书:〈各种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核的电荷数)和核外电子的个数都相同,它也等于该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做核的质量数,它等于该元素原子量的整数部分。
〉③在某种核反应中,一个中子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
这就是原子核内没有电子,又会放出电子,产生β射线的原因。
3.小结(略)4.布置作业阅读课本,了解放射性现象和原子核组成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核能(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核能和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3.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具铀核裂变、链式反应以及原子弹、氢弹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挂图,我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录像资料及播放设备。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科学家们在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中,发现了极其微小的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也是可以变化的。
为了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α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我们把它叫做核能。
2.进行新课板书:〈第三节核能〉(1)什么叫核能?板书:〈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原子能。
〉(2)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教师: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释放核能可以有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两条途径。
①重核的裂变教师结合课本图14-6或挂图讲解:科学家们发现,用中子去轰击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
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核能转化成周围物体的内能。
实验表明,裂变时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千克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核能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是同样质量煤燃料时放出能量的2.5×106倍。
从图中看到,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维持铀核的不断裂变呢?科学家们从实验中发现,(指着链式反应的挂图讲解)铀-235核在受到中子的轰击后,裂变成2个差不多大小的新粒子的同时,还释放出2~3个新中子,这2~3个中子又去轰击其它铀235核,引起2~3个新铀核裂变,又各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去轰击更多的轴核发生裂变……随着一个轴核裂变的发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铀核发生裂变。
这样,裂变就不断地自行持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引起大量的铀核发生裂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的爆炸。
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挂图)这就是原子弹爆炸时释放的巨大核能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外扩散时所升起的蘑菇状烟云,其上升的高度可达几百米,其破坏力和杀伤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裂变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缓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能够代替化石燃料,进行和平利用。
能够缓慢地、平稳地释放裂变产生的核裂变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
人们已经成功地生产出各种规格的核反应维,它是核潜艇、核动力破冰船、核电站等设施的核心部件。
②轻核的聚变教师结合课本图14-9讲解(教师可边讲边在黑板上画此图):科学家们在对核反应的研究中还发现,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聚变。
由于聚变必须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所以也叫热核反应。
例如把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结合成一个氦核时,就会释放出核能。
氢弹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要大得多,(指着氢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挂图说)这是氢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比原子弹的威力要大几十倍。
我们最熟悉的太阳内部就在不断地进行着大规模的核聚变反应,由此释放出的巨大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地球上的人类自古以来,每天都享用着这种聚变释放出的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