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淮安市情简介
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的风土人情
淮安,位于江苏省东部,是淮河plan下游城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古城,也是一座拥有灿烂多彩的宝贵历史文化的城市。
淮安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就有“淮南第一城、无敌西楚都护,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铸就了民族传统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里的人们体现出的淳朴、诚信、能干的优良品质,为当地的精神活力和文化气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血统。
淮安市位于江南地域,与江苏苏州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人们感受到淮安的风土人情,可谓温馨舒适,自然惬意。
同时,这种气候适宜种植,使淮安城区为农业和林业活动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淮安,不仅丰富的文化底蕴,艺术节日也时刻迎接着游人,各项民俗活动给淮安的文化独具个性的印记,多元的宗教体系也是当地人文气息的重要表现,使淮安古城中融汇着丰富文化,把古朴清新的淮安文化带到生活之中。
淮安拥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流传着丰富文化,有着优势气候位置,在弥久历史的铸就下形成了一种正确文明文化观念,对外展示着一种充满人情味和礼貌举止,也希望通过淮安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淮安,去领略淮安之美。
江苏省“淮安市”概述

江苏省“淮安市”概述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
位于北纬32°43ˊ00'~34°06ˊ00',东经118°12ˊ00'~119°36ˊ30'之间。
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
东西最大直线距离132 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50 公里,面积10072平方公里。
古代淮安市主城区夏商周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河段——邗沟(即京杭大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沟通长江、淮河,由此与运河相伴相生。
[2]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市境分属泗水郡和东海郡,始置县邑有淮阴(治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治今盱眙县城东北)、东阳(治今盱眙县马坝东南)。
西汉年间,市境大体属临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涟水县西)、射阳(治今淮安区东南)、富陵(治今洪泽湖中)等县。
东汉分属下邳国和广陵郡。
淮安市淮海广场商业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建置紊乱,隶属多变,今市区码头镇、淮城镇其时均为军事要塞,多设州郡治所,为边帅驻节之地。
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建置也较稳定,大抵淮北属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北淮河对岸),淮南属楚州(治今淮安区淮城),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
楚州、泗州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全国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北宋,境内较为太平,市境先属淮南路,分属楚州、泗州;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市境属淮南东路。
淮安市水渡口广场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为双方反复争夺,建置亦复紊乱多变。
元代,境内先后置淮东安抚司、淮东总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区淮城镇)。
淮安发展现状描写范文

淮安发展现状描写范文
淮安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淮河北岸,是淮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淮安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在经济方面,淮安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淮安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城市的商业环境也得到了不断改善,各种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相继建成,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其次,在社会方面,淮安注重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得到了加强和改善,高速公路的通车使得淮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同时,城市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的住宅小区不断建设,配套设施完善。
城市的治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此外,在文化方面,淮安加强了文化建设,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如淮安旅游文化节、淮安丝绸文化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此外,淮安还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了淮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了淮安的文化传统。
总之,淮安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未来,淮安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深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淮安的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淮安市简介

淮安市简介淮安位于苏北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面积:全市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218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总人口近500万,其中市区人口246万。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
位于北纬32°43′00"~34°06′00",东经118°12′00"~119°36′30"之间。
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
东西最大直线距离132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50公里,面积10072平方公里。
2004年,市区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
下辖清河、清浦、淮阴、淮安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
淮安市地跨淮河两岸。
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淮安的气候、物候、植被、生物资源等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行政区划】淮安市是江苏省省辖市,下辖清河、清浦、淮阴、淮安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
此外,国家级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单列,统计单独列统。
至2010年末,全市有116个乡镇,其中24个乡、92个镇;另有11个街道办事处。
【历史沿革】夏商周时期: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京杭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含今淮阴、楚州、清河、清浦四区大部分)、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
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
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淮安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
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
我的家乡·淮安

我的家乡-淮安目录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淮安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历史沿革...........................................................................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夏商周时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秦汉时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隋唐五代时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魏晋南北朝时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宋元时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明清时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7民国时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淮安市情

淮安市情简介淮安是江苏省省辖市,地处苏北平原腹地,是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现辖涟水、洪泽、金湖、盱眙4县和清河、清浦、楚州、淮阴4区,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8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10万,城市长率43%。
进入“十一五”以来的五年,是淮安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大力关心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经济总量跨入超千亿元行列,人均GDP先后迈上2000、3000、4000美元三个台阶,财政收入超过三个百亿元大关;2010年,全市实现GDP1345亿元、人均GDP4046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和2.8倍;财政总收入45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41.43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47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
淮安是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
一是文化名城。
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1986年淮安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二是伟人故里。
开国总理周恩来诞生于淮安,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众多名人。
三是运河之都。
明清时期,漕运储备中心、河道治理中心和淮北盐集散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四是美食之乡。
淮安是四大传统名菜系之一“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2002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淮扬菜之乡”称号。
五是生态家园。
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土地,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镶嵌其中,大小河道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湿地面积以地级市为单位在全国名列前茅。
先后获得“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美丽乡村淮安市解说稿

美丽乡村淮安市解说稿涛涛黑河,奔流不息,那是这片土地上一支流动的歌。
巍巍祁连,纵横千里,那是这片土地上一幅多彩的画。
淮安市,是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偏北的一个地级市,2001年由原淮阴市更名而来。
淮安市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下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以及洪泽、金湖、涟水、盱眙四县,面积1.01 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年平均气温14℃,降水量940毫米。
淮安历史悠久,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 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发源地,商周时期还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明清时期淮安即为水运交通“咽喉”,大运河、淮河纵横交汇,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等。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
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顷,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国家森林公园盱眙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怡人。
作为农业大市,淮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是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
淮安还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
这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汤包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享誉神州。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赵恺曾写道,“踏上淮安的土地,就是历史与自然的回归。
调研报告 淮安

调研报告淮安一、引言淮安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淮河下游的北岸,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淮安市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以帮助拟定旅游规划和发展战略。
二、背景淮安市位于北纬3210′至3437′,东经11820′至12017′之间。
总面积约为10780平方千米,辖11个区县。
市区距离南京约200公里,距离上海约30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淮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三、旅游资源1. 自然景观淮安市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著名的自然景点有洪泽湖、金湖和涟水湖,其中洪泽湖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被誉为“江苏明珠”。
这些湖泊都拥有独特的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
2. 历史文化景点淮安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建筑群中最著名的是清河阁,这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迹,是淮安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此外,淮安市还有其他一些历史文化景点如渌门古镇、扬子津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淮安市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3. 特色街区淮安市的特色街区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最具代表性的是四渡赤水纪念馆和金牛湖水上游乐园。
四渡赤水纪念馆是纪念中国革命英雄赵尚志而建立的,是一个展示抗日战争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场所。
金牛湖水上游乐园是一个集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四、经济发展淮安市是江苏省的经济重镇之一,经济发展迅速。
目前,其主要经济支柱是制造业、电力工业、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等。
淮安市注重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积极推动“双创”政策,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园区。
未来,淮安市将继续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资,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五、市场前景淮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活力的经济发展。
在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淮安市具备一定优势,尤其在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方面。
市场对于深度旅游和文化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淮安市有望通过进一步开发旅游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来满足市场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淮安市情简介
淮安是一座历史名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素有“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之美称,也是一座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旅游的新兴城市,拥有名人、名著、名河、名湖、名菜等宝贵财富。
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
名人有一代伟人周恩来、千古名将韩信、小说大家吴承恩等,名著有中国伟大文学名著----《西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名河有夺淮而入的黄河、绵延千里的淮河、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通江达海的盐河,名湖有美丽清纯的洪泽湖,名菜有开国第一宴淮扬菜。
文化名城,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西游记》为背景的创新文化、以运河经济为基础的开放文化的“三大文化”。
【例题一】设计一条宣传淮安市的标语。
如美丽的淮安,宜居城市,访伟人故里、游生态淮安;总理的故乡,欢迎您!魅力淮安,淮上明珠!览大湖风光,品淮扬美食!体验运河美景,寻访名人踪迹。
【例题二】为打造“美丽淮安”提合理化建议。
做好“水”文章,加强河流治污;美化沿河所有桥梁,整治人文景点,建设绿化风光带;整顿和规范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例题三】为加快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合理化建议。
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地方优势,发展旅游业,把淮安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例题四】打造生态水城方面,提合理化建议。
建议市政府加大宣传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让生态理念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大力倡导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加大投资,保护湖泊、河流水质,充分利用名湖、名河打造风光带,美化生态环境。
【例题五】彰显文化名城方面,提合理化建议。
学习、宣传伟人精神和革命老区光荣传统;发挥名人效应,打造特色产业;恢复、保护并利用历史名胜、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如:淮扬菜、十三香龙虾等。
【例题六】介绍淮安的几个旅游景点。
“名人”旅游精品:周恩来故居、吴承恩故居、韩信故里。
“名菜”旅游精品:淮扬菜(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洪泽朱坝活鱼锅贴和盱眙十三香龙虾等。
“名湖”旅游精品:洪泽湖风光带。
历史古迹游:青莲岗文化遗址、“明代第一陵”之称的明祖陵、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里等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生态游:洪泽湖大堤、洪泽湖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盱眙第一山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淮上明珠温泉山庄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周恩来纪念馆和故居、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陈列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
【例题七】为打造旅游城市,提合理化建议。
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增加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一批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巩固发展国内旅游市场;优化旅游环境,通过举办节庆会展活动推动我市旅游的发展。
【例题八】作为淮安的小市民,为建设美好家乡,我们能做些什么?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远大理想,把自身的发展同祖国及家乡的发展相结合;培养主人翁责任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过低碳生活。
【例题九】你打算怎么样为我市的文明建设做贡献?
1、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要发扬主人翁意识,从文明出行、遵守交通秩序等小事做起,为畅通我市的文明交通工程,建设有序、安全、畅通、文明的交通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2、对公用电话、信箱、报栏、座椅等公共设施静心保护,不弄脏、不损坏,公共场所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损坏花草树木、不吵架、不斗殴;在禁烟场所不吸烟;在影剧院、图书馆、会所等场所保持安静、文明,不大声喧哗、不嬉闹,开会看电影当众不打手机。
3、公家车上为老、弱、病、孤、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善待老人和妇女,关怀伤残人士和儿童;积极扶贫帮困,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团;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热心指路,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问询。
【例题十】“幸福淮安”五个问题
1、当前,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示例:物价上涨、交通拥堵、房价过高、环境污染、收入差距过大等。
2、说说你心目中的幸福是怎样的?
如: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和谐、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等。
3、“幸福淮安”的民生蓝图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所学到的哪些观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党和政府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5)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等
4、解决民生问题,让“幸福之花”绽放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5、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请你向政府部门提出几个金点子。
(1)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政治上: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3)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生态方面: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社会方面: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医疗、住房、教育等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