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合集下载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必须在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时作出积极的应对。

本文将从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一、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指的是建筑师根据现有的气候条件进行设计和规划,将建筑物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设计方法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以往的建筑设计不同,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更注重环境适应性、资源节约、可持续性等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二、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方法1.了解当地气候条件了解当地气候条件是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第一步。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如果不了解就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建筑设计,造成资源的浪费。

建筑设计师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和风向等参数,并将其作为设计指南。

2.运用先进技术在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中,运用先进技术对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直接捕捉到阳光,将其转化为电力,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筑设计师还可以采用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来调节室内温度,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

3.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是实现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关键。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考虑它的保温性、隔热性、透气性和防潮性等性质。

例如,在北方地区使用保温材料可以在冬天减少室温下降的程度,从而降低室内供暖的能耗。

而在南方地区,透气性和防潮性都比较重要,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透气性和防潮性的材料。

4.设计绿色空间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体现还包括设计绿色空间。

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结合更为重要,可以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植物配置和绿地覆盖率等手段来实现设计的绿色要求。

同时,在绿色空间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还应当避免石灰石、沥青和混凝土等材料的使用。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一、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

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

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冬季温和而夏季炎热。

同时,由于其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湿润的气候特征也决定了其雨量充沛。

在冬季,武汉市气温较为温和,平均气温在5℃左右,相对湿度较高,常常有雾和霾天气。

而在夏季,武汉市则是高温多雨的季节,平均气温在28℃左右,往往会出现高温干旱的现象。

基于武汉市的气候特征,建筑设计师和规划者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气候适应性建筑的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减少能耗。

首先,针对冬季温湿度较低的特点,建筑师会采用保温隔热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

比如在建筑物外墙加设保温层,选择较好的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和泡沫塑料等,以降低冷空气的渗透和热量的损失。

同时,在室内设计中增加阳光房、温室和围合中庭等温室效应的空间,可利用太阳能进行被动式供暖。

其次,针对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建筑师会进行适当的遮阳设计和通风设置,以改善室内的温度和空气质量。

例如,在建筑物外挑出合适的屋檐或设置凉棚、雨篷等,以降低夏季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减少室内的冷负荷。

同时,在室内设计中增加通风窗、风口和风帘等,以增加室内的自然通风和热量交换。

此外,武汉市雨季较长,建筑师也会考虑采集利用雨水的设计。

例如,在建筑物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储水池等,以供给植物浇灌、冲洗和洗涤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对城市供水系统的依赖。

最后,针对武汉市的高湿度气候特点,建筑师会选择适合的建材和设计方案,以防止潮湿和霉菌的产生。

比如,选用透气性好的外墙材料,如砖石、麻石等,增加室内外的空气对流和湿气排放。

同时,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确保建筑物周围的水分能够快速排除,避免积水和渗水现象。

综上所述,武汉市气候特征决定了其对气候适应性建筑的需求。

通过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可以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能源压力和环境污染。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当我们欣赏一座建筑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到了美的形式和结构,更重要的是这座建筑能否与其所在的地域和气候相适应。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涉及到地理、气候、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与地域、气候的关系,以及考量其适应性的因素。

1. 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在建筑中也能够体现出来。

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土壤特性等。

建筑风格应该与地域特色相协调,能够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与周围的景观相呼应。

比如在山区地区,建筑可以采用木材结构,体现出朴实自然的风格;而在沿海地区,建筑可以采用轻质材料和流线型设计,以适应海风的侵蚀。

2. 气候条件和建筑风格气候条件对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需要建筑具备不同的适应性。

比如在炎热潮湿的热带地区,建筑常常采用通风良好的设计,以增强居住者的舒适度;而在寒冷地区,建筑需要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以应对严寒的气候。

同时,建筑还需要考虑当地的降雨量、风力等气候要素,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3. 文化与建筑风格的融合建筑风格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建筑风格应该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比如传统的中国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这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和自然观念密切相关。

而古希腊罗马的建筑则体现了他们对人体比例和对古代神话的崇拜。

建筑风格的文化融合不仅仅是将文化元素添加到建筑中,更应该是将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中。

4. 社会与建筑风格的互动建筑风格的适应性还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紧密相关。

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的需求,还要符合社会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与美学的结合,追求简洁、舒适、环保的设计理念,这与现代社会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相契合。

综上所述,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需要考虑地域特色、气候条件、文化因素以及社会需求。

传统建筑适应气候的案例

传统建筑适应气候的案例

传统建筑适应气候的案例传统建筑是人类文明中富有智慧的产物,它不仅具有美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在过去,人们在设计和建造传统建筑时,会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以确保建筑的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传统建筑适应气候的案例。

1. 中国的传统庭院中国的传统庭院是为了适应中国特有的气候条件而设计的。

庭院通常由建筑物、围墙和空地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微气候系统。

庭院的建筑物一般是木质的,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在冬季保持温暖,而夏季则会有较好的通风效果。

围墙的存在可以阻挡寒冷的风,同时提供了隐私和保护。

庭院的空地被设计成一个小型花园,种植了各种植物,如竹子和花草。

这些植物不仅能提供美丽的景观,还能吸收阳光和雨水,减轻炎热天气的影响。

此外,庭院中常常有一个水池或喷泉,它们能够消散炎热的气氛,为人们营造一个凉爽的环境。

2. 阿拉伯的穆斯林建筑阿拉伯的穆斯林建筑以清真寺为代表,它们在干旱和炎热的沙漠气候条件下有着出色的适应性。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红土和砂岩等生态友好的材料,以隔热和隔热的效果。

建筑物的外墙通常是白色的,能够反射阳光,减少热量的吸收。

此外,穆斯林建筑常常拥有高耸的尖顶和穹顶,这些结构能够促进自然通风,使室内空气流通,并减轻高温的影响。

建筑内部通常有一个中庭,它提供了遮阳和通风的环境,在炎热的天气中提供了凉爽的休息场所。

3. 日本的传统茅草屋日本的传统茅草屋广泛存在于乡村地区,以其在夏季保持凉爽,冬季保持温暖的特性而闻名。

茅草屋的外墙由厚重的茅草覆盖,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能力,能够在寒冷的冬季保持室内温暖。

茅草还能有效遮挡强烈的阳光,减少室内的热量吸收。

茅草屋通常是木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通风性能,使热空气能够从高处顺畅地流出。

此外,茅草屋还常常有一个庭院,种植了各种常绿植物,以实现遮阴和增加湿度的效果。

4. 印度的传统宫殿印度的传统宫殿是一种庄严而华丽的建筑,它们在炎热和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有着卓越的适应性。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建筑改造的气候适_省略_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建设计项目为例_甘月朗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建筑改造的气候适_省略_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建设计项目为例_甘月朗

2013.6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Government Founded Researches 纵向基金资助研究课题43摘要 以较低的能耗获得良好的室内热舒适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目的之一。

本文结合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造的设计实践,根据武汉市气候特征,提出基于建筑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而利用CFD、PKPM模拟等方法评定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的效果,探索一套基于计算机分析模拟技术的实践性较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及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在今后方案设计阶段提供一些经验支持。

关键词 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计算机模拟;自然通风;隔热表皮ABSTRACT 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better interior thermal comfort is an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建筑改造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建设计项目为例The Strategy of Climate Adapt Design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 a Case Study of the WUHAN JIANSHE DASHA Comprehensive Reconstruction甘月朗1 彭 波2 李保峰3 陈 宏4 Gan Yuelang Peng Bo Li Baofeng Chen Hongimportant goal of design. The paper takes the practical of WUHAN JIANSHE DASHE comprehensiv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s example, to raise a climate adapt design methodolog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limate characters. It also suggests a CFD and PKPM simulation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design to explore a practical strategy for future design projects.KEY WORDS Climate adapt design; computer simulation; natural ventilation; isolate skin*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的中心区微气候调节机理及设计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0142110040;“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低成本、低能耗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1BAJ03B03。

江汉平原近代民居夏季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江汉平原近代民居夏季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江汉平原近代民居夏季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摘要】江汉平原作为湖北中部的大平原,其独有的夏季气候和地理特征使得其近代民居建筑在适应气候方面有着很多特点,本文从江汉平原气候、地理特征出发,探寻江汉平原民居择址建造的特殊手段,研究其在改善江汉平原夏季湿热环境下改善建筑小环境的传统方法,也通过研究引起其他研究者对江汉平原民居这类小众的注意。

【关键词】江汉平原;民居;气候适应性设计【中图分类号】TU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2-0036-03随着绿色建筑和地域性建筑概念的流行,气候适宜性研究现在已经成为近代民居建筑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但对于近代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聚落的层面上,对于单体建筑适应当地气候的特殊做法和构件,都少有研究。

尤其是以天、潜、沔为核心的江汉平原,由于地理原因和历史上数次大的移民潮,并没有形成自己极具特色的民居形式,一直被认为并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气候适应性出发,对江汉平原地区近代民居单体适应夏季气候的营造方法和构件进行研究分析,发掘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尝试探究民居建筑研究中新的方向。

1.研究对象及范围文章选取笔者家乡—位于江汉平原中部的天门市作为主要研究范围,收集周边包括潜江、沔阳的民居资料,主要选取江汉平原中以下界定条件下的研究对象:(1)位于平原地区,以排除山地、大江、大湖等特殊边界条件的影响;(2)经济水平适当,以排除由特殊产业主导而形成的村落;(3)远离大城镇,以排除城市辐射的影响;(4)能代表该地区绝大多数民居的特征;(5)时间界定在19到20世纪中旬新建的近代民居。

这部分民居的发展都位于同一文化背景下,在排除特殊因素干扰后,更容易揭示其适应气候的普遍方法和规律。

2.江汉平原夏季气候特征研究2.1 江汉平原地区地理特点江汉平原是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陷带的一部分,主要由长江、汉水冲积而成。

整个平原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西北部海拔约35米,至东南部下降为25米以下,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50米的平缓岗地和100米左右的低丘外,整个平原海拔几乎都在35米以下。

亚热带建筑气候适应性案例

亚热带建筑气候适应性案例

亚热带建筑气候适应性案例中国5大气候区典型城市及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五大气候区代表性城市与气候适应性建筑从建筑热工设计角度分区,我国可分为5个气候区,分别是: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气候。

每个气候区都有各自的气候特点,建筑设计应当针对这些气候特点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以下就对五大气候区中挑选的代表城市分别对其气候进行分析,并阐述当地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

一、严寒地区代表城市——呼和浩特1、呼和浩特气候特征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图2.1.1)。

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

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

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

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

极端气温最高38.5℃,最低-41.5℃。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时。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2、蒙古民居蒙古包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图2.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一)
调研对象:武汉市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摘要:本文从气候分区角度分析了武汉市气候特征,并比较了武汉市与同气候
区其他城市的气候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且对本地的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及整理,阐释建筑师如何适应当地气候。

关键词: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分 武汉气候特征 适应气候性建筑
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是根据建筑热工设计的要求进行气候分区的,其最主要目的在于针对各个分区提出不同的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使建筑能更好的适应各地气候特征。

划分主要气候指标为空气温度,以最冷月(即1月)和最热月(即7月)平均温度作为分区主要指标,以累年日平均温度不大于5℃和不小于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区(见图1)。

武汉属于夏热冬冷气候
区,并且是该气候区的典型代表城市。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分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由于地理纬度、地势等条件的不同,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因此,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建筑的节能设计都有对应不同的做
法。

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关系,是各类建筑更能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有把我国划分为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见图2),并对各个子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其中,夏热冬冷地区被划
分为3个小气候区(见图3)。

图1: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来自百度图片) 图3:夏热冬冷地区的3个子气候区划分图
从气候分区角度分析武汉气候特征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
图2: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分图(来自百度图片)
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
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夏季全天最低温最高值达到34℃。

是我国夏天温差最小的城市。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武汉与同气候区的城市比较
夏热冬冷气候区被分为三个子气候区,而重庆、武汉、南京、长沙同为四大火炉(旧的划分),但重庆与武汉在一子气候区,南京与长沙则属于另一子气候区,在此,将三个子气候区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的气候做一对比。

成都的气候
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7、8月,春冬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成都的气候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

由于空气潮湿,导致夏季虽然气温不高,却显得闷热;冬季平均气温在5℃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湿,因而显得很阴冷。

虽然武汉和成都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但武汉夏季持续时间可以从5月中旬持续到10月中旬,夏季持续时间长,日照充足;成都气候温和,冬季不是很冷,夏季不是很热,日照较少,年平均气温高于武汉,降雨较少,冬季干燥,多雾。

南京的气候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15℃,极端最高温度39 ℃,最低-13.1℃,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00
毫米,光照充足,雨热同季的特点。

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寒冷、干燥。

初夏受锋面雨带影响,南京进入梅雨季节,降雨明显增多,大、暴雨频繁出现。

盛夏,天气晴燥,常会形成伏旱。

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

适宜植物生长的无霜期约225天。

武汉与南京的年平均温度、降雨量等相似,但武汉的春秋两季短暂,南京却四季分明,且有梅雨季节。

武汉的夏季比南京持续时间长,平均温度也高,因此武汉的夏季比南京更酷热。

气候差异的原因分析
武汉、成都、南京所代表的三个子气候区的形成主要是受海陆差异和地形的影响(见图4、图5)。

武汉夏季高空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所以很热,其次也受地形影响。

武汉在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点尤如锅底,四周山地环抱,地面散热困难,使气温不断升高;三是这些地方水田网密布,水汽多,湿度大,人体出汗后不易蒸发,出汗的散热效率大大降低,
高温加高湿,更使人感到闷热。

而像南京等城市更靠近海,长期受到海陆环流影响,气候相对温和,降雨丰富。

成都则是属于盆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气流流通不畅,不利于热量交换,
因而散热减慢,且盆地周边的山等在冬季阻挡了大部分寒流,到达成都的寒潮已被消弱。

适应武汉气候特征的典型建筑
武汉属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要考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

里分
武汉近代里分内部以主次巷道合理分割,住宅采用单元联排式布局,一般与主巷垂直。

单元平面布局紧凑,功能较齐全,围绕具有采光、通风功能、面积很小的天井向心布置,每户住宅内外通过前后天井有机过渡。

里分内住宅在空间上整齐划一,秩序井然,多为两层,且净空高、进深大、外墙较厚,由设于中部的楼梯贯通上下层。

整体环境具有一种和谐韵律,社区氛围极其浓厚。

初期里分住宅多为两层,采用联立成排的方式建造。

结构多为砖木结构,砖墙承重,墙厚多为240—490mm ,用砖多为土窑砖(见图6),具有较好的保温
图4:中国三级地势示意图 图5:夏热冬冷气候区地形图
隔热性能,顺应了武汉地区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

后期出现的里分住宅建造方式与结构部件与初期里分住宅基本相仿,尽在房屋层数方面,出现了少量三四层楼,但绝大数还是二层
楼。

由于钢筋混凝土,机制砖等
新材料的出现与应用,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但仍是砖墙承重,以370mm 墙与500mm 居多。

受地理位置、气候影响,武汉里分住宅屋面以坡屋面为主。

坡屋面多为出檐,坡势陡,覆盖面积较建筑面积要大,瓦片多为红平瓦。

屋顶也会设老虎窗,既增强了立面效果,也能够通风采光(见图7)。

围护结构多采用砖石砌块,灰缝用平缝,与墙面平齐。

武汉火车站
武汉火车站获得芝加哥雅典娜建筑设计博物馆颁发的“2012年国际建筑奖”,成为当今世纪最新最美的建筑,如今,该车站是中国铁路最美窗口。

从图片我们也可以看出武汉火车站似大鸟展翅,状如江水波浪,具有超强的视觉空间(见图8),而在这翩翩屋顶上,整齐的排列着一排排太阳能硅晶板(见图9),向车站提供清洁的电能,使得及时在路数难耐的夏季,候车厅内依然保持在26℃左右的舒适温度。

除了用太阳能供电降温外,车站还采用低热源热泵空调,引用地下凉水来交换热量。

冬季则取地下热水来调高室内温度。

除了应对夏热冬冷的气候外,武汉火车站还采用了智能照明控制等节能环保技术,大量的采用半透明符合新材料,充分采取自然光。

图6:红土砖 图7:坡屋面及老虎窗
图8:武汉火车站鸟瞰图(来自百度图片)
总结:研究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并将之与同气候区的其他城市的气
候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图9:武汉火车站屋顶
性的对各个气候区的建筑提出不同
的建筑围护架构,发展气候适应性建筑,有助于环保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物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百度词条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一)
一、调研内容
1. 从气候分区角度分析武汉市气候特征,并比较武汉市与同气候区其它城市的气候差异,试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调研武汉市2-3个本地区气候适应特征的典型建筑实例,并分析如何适应当地气候的?
2. 从5大气候区中对应选择1个代表性城市,共5个,分析各城市气候特征;列举各城市中1个本地区气候适应特征的典型建筑实例,并就如何适应当地气候进行阐述。

二、要求
1. 调研内容第一部分字数不少于1500字,实例说明部分必须有图片、图纸或照片;
2. 调研内容第二部分字数不少于2500字,实例说明部分必须有图片、图纸或照片;
3. 调研报告要求格式正确,有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引注等组成部分;
4. 调研报告中各部分内容要有个人观点或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论述;调研报告不得相互抄袭,一经发现,各人平时成绩记0分处理;
5. 本课程调研报告自第2周至第3周,为期1周,提交时间第3周周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