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吸声降噪
合集下载
噪声控制技术应用——吸声

波波长的1/4处。使用中,考 虑
经济及制作的方便,对于中、
高频噪声,一般可采用2~ 5cm
不同厚度的超细玻璃棉的吸声系数第七章噪声控f r制技术14应用—Dc—吸声
厚的成形吸声板;对低频吸声 要求较高时,则采用厚度为5~
比流阻Rs在102~103瑞利/cm时(松软而比重小),增加 多孔材料厚度d,低频吸收效果明显改善;
通常,吸声材料 在0.2以上,理想吸声材料 在0.5以上。
第七章噪声控制技术应用——吸声
2.吸声系数的分类和测量
考虑到入射方向的不同
(1)无规入射吸声系数 测量方法:混响室法 (2)垂直入射吸声系数 测量方法:阻抗管法
驻波比法 传递函数法 (3)斜入射吸声系数
第七章噪声控制技术应用——吸声
【入射吸声系数】工程设计中常用的吸声系数有
多孔吸声材料
n多孔吸声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吸声材料。
n最初的多孔吸声材料以麻、棉、棕丝、毛发、 甘蔗渣等天然动植物纤维为主; n目前则以玻璃棉、矿渣棉等无机纤维为主。
n吸声材料可以是松散的,也可以加工成棉絮 状或粘结成毡状或板状。
第七章噪声控制技术应用——吸声
7.2.1 多孔性吸声材料的吸声机理
吸声材料构造特性
AS
式中 A ——吸声量,m2;
——某频率声波的吸声系数;
S ——吸声面积,m2。
【注】工程上通常采用吸声量评价吸声材料的 实际吸声效果。
第七章噪声控制技术应用——吸声
3. 吸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平均吸声系数
n平均吸声系数 :工程中通常采用125Hz、 250 Hz、500 Hz、1000 Hz、2000 Hz、 4000 Hz六个频率的吸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表 示某种材料的平均吸声系数。
第七章__噪声控制技术——吸声

超过20%,否则穿孔板就只起护面作用,吸声 性能变差。
一般板厚2~13mm,孔径为2~10mm,孔间距
为10~100mm,板后空气层厚度为6~100mm时, 则共振频率为100~400Hz,吸声系数为0.2~ 0.5。当产生共振时,吸声系数可达0.7以上。
(一)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二)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三)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二)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特征:穿孔薄板与刚性壁面间留一定深度的
空腔所组成的吸声结构。
分类:按薄板穿孔数分为
单腔共振吸声结构
多孔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材料:轻质薄合金板、胶
合板、塑料板、石膏板等。
穿孔吸声板
1.单腔共振吸声结构
龙骨 空气层 1-刚性壁面
龙骨
3—阻尼材料
4—薄板
采用组合不同单元或不同腔 深的薄板结构,或直接采用 木丝板、草纸板等可吸收中、 高频声的板材,拓宽吸声频 带。
在薄板结构边缘(板-龙骨 交接处)填置能增加结构阻 尼的软材料,如泡沫塑料条、 软橡皮、海绵条、毛毡等, 增大吸声系数。
二
吸声结构
吸声处理中常采用吸声结构。 吸声结构机理:赫姆霍兹共振吸声原理。 常用的吸声结构
大的距离。
4 护面层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实际使用中,为便于固定和美观,往往要对
疏松材质的多孔材料作护面处理。
护面层的要求:
良好的透气性; 微穿孔护面板穿孔率应大于20%,否则会影响高频
吸声效果;
透气性较好的纺织品对吸声特性几乎没有影响。
对成型多孔材料板表面粉饰时,应采用水质涂料
3
空腔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多孔材料的吸声系数随空气层厚度增加而增加,
吸声降噪处理

7.2.3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特性
图 吸声材料的频谱特性曲线
7.2.4影响多孔性吸声材料吸声性能的因素
(1)材料的空气流阻 (2)材料孔隙率与平均密度的影响 (3)材料厚度的影响 (4)材料后空气层的影响 (5)材料装饰面的影响 (6)温度、湿度的影响
(1)材料的空气流阻(Rf)
c1 c2 c
A 55.3V 1 1 4V S ( )(m2 m1 ) S cS T2 T1 S
若两次测量时间间隔短及室内温、湿度相差很小。可认为:
所以:
c1 c2 c,以及m1 m2 m 55.3V 1 1 A A2 A1 ( ) c T2 T1
纤维状 多孔性吸声材料 颗粒状 泡沫状
吸 声 材 料
单个共振器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共振吸声结构 薄膜共振吸声结构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特殊吸声结构
空间吸声体 吸声尖劈
多孔性吸声材料、共振吸声结构——只能 降低室内噪声,可降低4~12分贝。 吸声种类:多孔性吸声材料、共振吸声结 构 吸声性能: 多孔性吸声材料——中高频噪声为主; 共振吸声结构——低频噪声为主
定义: 在稳定气流状态下,吸声材料中的压力梯度与气流 线速度之比。 P
Rf
u
比流阻:指单位厚度材料的流阻。
过高
空气穿透力降低
吸声性能下降 过低
因摩擦力、粘滞力—高流阻
图7-7 多孔性吸声材料流阻与吸声系数的关系
(2)材料孔隙率与密度的影响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
Chapter 7 吸声降噪技术
7.1 吸声材料的分类和吸声性能的评价 7.2 多孔性吸声材料 7.3 共振吸声结构 7.4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 7.5 吸声设计
第七章第三节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

❖当接受点与声源距离大于临界半径时,即混 响声占主导地位,则吸声降噪处理效果明显;
❖当接受点与声源距离小于临界半径时,即直 达声占主导地位,则吸声降噪处理效果不明 显。
三、室内声音的衰减和混响半径
混响声:由于室内存在混响,声音发出后,
不会立即消失,要持续一段时间,这
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声音成为“混响
1)当声音频率低于2000Hz时,m可忽略,也即:
T60
0.161V
S ln 1
2)当声音频率低于2000Hz,且平均吸声系数小 于0.2时,有:
ln1
此时混响时间为:
0.161V
T60 S
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
无吸声材料时: 0.161V
T60 S
有吸声材料时: '
0.161V T60'S
又由于声能密度与有效声压是平方正比关系,所
以有:
Pt 2
P0 2 1
cS t 4V
当声能密度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时所需要的
时间,即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混
响时间所以有:
55.2V
0.161V
T60 cS ln 1
S ln 1
当声音为高频区声音,声音传播过程中空
气吸声不能不考虑,t秒内传播距离为ct,经
空气吸收后声能密度降为原来的e-mct,其中
m为声音衰减常数,单位为m-1(即书中第
140页,7-43公式),则t秒后平均声能密度
衰减为:
Dt
D1
cS t 4V
emct
则:
T60
cS ln
55.2V
1
4mVc
S
0.161V
ln 1
第七章__噪声控制技术——吸声

第七章 噪声控制技术——吸声
吸声降噪是控制室内噪声常用的技术措施。 通过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来降低噪声的技 术称为吸声。 一般情况下,吸声控制能使室内噪声降低 约3~5dBA,使噪声严重的车间降噪6~10 dBA。
第七章 噪声控制技术——吸声
一
吸声材料
二
吸声结构
三 室内吸声降噪
一
吸声材料
(一) 吸声系数
大的距离。
4 护面层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实际使用中,为便于固定和美观,往往要对
疏松材质的多孔材料作护面处理。
护面层的要求:
良好的透气性; 微穿孔护面板穿孔率应大于20%,否则会影响高频
吸声效果;
透气性较好的纺织品对吸声特性几乎没有影响。
对成型多孔材料板表面粉饰时,应采用水质涂料
3
空腔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多孔材料的吸声系数随空气层厚度增加而增加,
但增加到一定厚度后,效果不再继续明显增加。
当腔深D近似等于入射声波的1/4波长或其奇数倍
时,吸声系数最大。
当腔深为1/2波长或其整倍数时,吸声系数最小。 一般推荐取腔深为5~10cm。
天花板上的腔深可视实际需要及空间大小选取较
1-刚性壁面
龙骨
空气层
龙骨
3—阻尼材料
入射声波
4—薄板
薄金属板、胶合板、 硬质纤维板、石膏板等
图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示意图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
MD 式中 M ——板的面密度,kg/m2, m t ,其中m为板密 M 度,kg/m3,t为板厚,m; D ——板后空气层厚度,㎝。
f0
600
测试较复杂,对仪器设备要求高,且数值往往
偏差较大,但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吸声降噪是控制室内噪声常用的技术措施。 通过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来降低噪声的技 术称为吸声。 一般情况下,吸声控制能使室内噪声降低 约3~5dBA,使噪声严重的车间降噪6~10 dBA。
第七章 噪声控制技术——吸声
一
吸声材料
二
吸声结构
三 室内吸声降噪
一
吸声材料
(一) 吸声系数
大的距离。
4 护面层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实际使用中,为便于固定和美观,往往要对
疏松材质的多孔材料作护面处理。
护面层的要求:
良好的透气性; 微穿孔护面板穿孔率应大于20%,否则会影响高频
吸声效果;
透气性较好的纺织品对吸声特性几乎没有影响。
对成型多孔材料板表面粉饰时,应采用水质涂料
3
空腔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多孔材料的吸声系数随空气层厚度增加而增加,
但增加到一定厚度后,效果不再继续明显增加。
当腔深D近似等于入射声波的1/4波长或其奇数倍
时,吸声系数最大。
当腔深为1/2波长或其整倍数时,吸声系数最小。 一般推荐取腔深为5~10cm。
天花板上的腔深可视实际需要及空间大小选取较
1-刚性壁面
龙骨
空气层
龙骨
3—阻尼材料
入射声波
4—薄板
薄金属板、胶合板、 硬质纤维板、石膏板等
图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示意图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
MD 式中 M ——板的面密度,kg/m2, m t ,其中m为板密 M 度,kg/m3,t为板厚,m; D ——板后空气层厚度,㎝。
f0
600
测试较复杂,对仪器设备要求高,且数值往往
偏差较大,但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第七章__噪声控制技术——吸声

0.6 0.85
0.7 0.90
0.8 0.98
0.9 1
混响室:声学实验室
混响室法吸声系数(无规入射吸声系数) :
在混响室中,使不同频率的声波以相等几率从
各个角度入射到材料表面,测得的吸声系数。
测试较复杂,对仪器设备要求高,且数值往往
偏差较大,但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在吸声减噪设计中采用。
7.2.2 影响多孔性吸声材料吸声性能的因素 孔隙率
2 3
厚度
空气流阻
1
平均密度 吸声性能 影响因素
4
7
温度和湿度
5
6
空腔
护面层
1
空气流阻(Rf)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定义: 在稳定气流状态下,吸声材料中的压力梯度与气流 P 线速度之比。 Rf u
比流阻Rs:指单位厚度材料的流阻。
过高
空气穿透力降低
【注】工程上通常采用吸声量评价吸声材料的
实际吸声效果。
3. 吸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平均吸声系数
平均吸声系数 :工程中通常采用125Hz、
250 Hz、500 Hz、1000 Hz、2000 Hz、 4000 Hz六个频率的吸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表 示某种材料的平均吸声系数。
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整个房间的吸声系数可表示为:
A 55.3V 1 1 S ( ) S cS T2 T1
驻波管法吸声系数(垂直入射吸声系数)
驻波管法简便、精确,
但与一般实际声场不 符。
用于测试材料的声学
性质和鉴定。
设计消声器。
驻波管法吸声系数测试仪
d L
第七章__噪声控制技术——吸声

2 孔隙率与密度
孔隙率:材料内部的孔洞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 分比。 一般多孔吸声材料的孔隙率>70%; 孔隙率增大,密度减小,反之密度增大; 孔隙尺寸越大,孔隙越通畅,流阻越小。
在稳定气流状态下,吸声材料中的压力梯度与气流线 速度之比。 f = ∆P R
u
过高 空气穿透力降低 吸声性能下降 过低 因摩擦力、粘滞力引 起的声能损耗降低
2.吸声特性及影响因素 2.吸声特性及影响因素 特性:高频声吸收效果好,低频声吸收效 特性:高频声吸收效果好, 果差。 果差。 原因: 原因:低频声波激发微孔内空气与筋络的 相对运动少,摩擦损小,因而声能损失少, 相对运动少,摩擦损小,因而声能损失少, 而高频声容易使振动加快, 而高频声容易使振动加快,从而消耗声能 较多。所以多孔吸收材料常用于高中频噪 较多。所以多孔吸收材料常用于高中频噪 声的吸收。 声的吸收。
3
空腔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图 背后空气层厚度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空腔:材料层与刚性壁之间一定距离的空气层; 空腔:材料层与刚性壁之间一定距离的空气层; 吸声系数随腔深D 空气层)增加而增加; 吸声系数随腔深D(空气层)增加而增加; 空腔结构节省材料,比单纯增加材料厚度更经济。 空腔结构节省材料,比单纯增加材料厚度更经济。
板-框架间的摩擦力,使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而耗损。当入 射声波的频率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发生共振,薄 板弯曲变形最大,振动最剧烈,声能消耗最多。
结构
1-刚性壁面 -
龙骨
空气层
龙骨
3—阻尼材料 阻尼材料
入射声波
4—薄板 薄板
薄金属板、胶合板、 硬质纤维板、石膏板等
图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示意图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
噪声第七章-吸声降噪技术 1

31.72 0.2 83.62 0.45 31.72 0.6 0.43 31.72 83.62 31.72
噪声污染控制工程
南
通
大
學
55.3V s cS
1 1 4V ( m m ) 2 1 T T S 1 2
3、吸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平均吸声系数
工程中通常采用 125 、 250 、 500 、 1000 、 2000 、 4000Hz 六个倍频程中心频率处的吸声系数,来 衡量某一材料或结构的吸声频率特性。
1 Si
平均吸声系数
i
Si
例.在一个5.2×6.1×3.7m3的房间内,地板、墙壁和 天花板的吸声系数分别是0.2,0.45,0.6,试求该 房间的平均吸声系数?
例.在一个5.2×6.1×3.7m3的房间内,地板、墙壁和 天花板的吸声系数分别是0.2,0.45,0.6,试求该 房间的平均吸声系数? 解:各表面的面积是: 2 地板: S1 5.2 6.1 31.72m ,1 0.2 墙: S 2 5.2 2 6.1 2 3.7 83.62m 2 , 2 0.45 2 天花板: S3 S1 31.72m , 3 0.6 平均吸声系数:
一、吸声材料的分类
吸声
•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中,声能量产生的衰减
• 空气吸声
• 材料吸声
吸声材料、吸声结构
在噪声控制工程设计中,常用吸声材料和吸 声结构来降低室内噪声,尤其在体积较大, 混响时间较长的室内空间,应用相当普遍。 吸声材料按其吸声机理来分类,可以分成多 孔性吸声材料及共振吸声结构两大类。
α0
s
4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多孔性吸声材料
多孔性吸声材料(针对高频噪声控制) 材料特征:
内部有许多小孔,并与材料表面相通,具有 通气性。 吸声机理:
声波投射到多孔材料表面时,部分投入的声 波与纤维或颗粒表面产生内摩擦(摩擦力来自空 气的压缩、膨胀),部分声能转变成热能,从而 使声音的能量减小。
➢ 共振吸声结构(针对低频噪声控制)
内部。
频率影响
7.2.2 影响多孔性吸声材料吸声性能的因素
➢ a.材料的空气流阻 ➢ b.材料的密度或孔隙率 ➢ c.材料厚度的影响 ➢ d.材料后空气层的影响 ➢ e.材料装饰面的影响定义:
在稳定气流状态下,吸声材料中的压力梯度与气流
线速度之比。
基于声音传播方向的无规则性,混响室法测得的 吸声系数更接近材料的实际应用环境;但测定吸 声系数较困难,两种方法测定的吸声系数可以进 行换算。
驻波比法测吸声系数 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25 0.40 0.50 0.60 0.75 0.85 0.90 0.98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
Chapter 7 吸声降噪
7.1 吸声材料的分类和吸声性能评价量 7.2 多孔吸声材料 7.3 共振吸声结构 7.4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
7.1吸声材料的分类和吸声性能评价量
7.1.1 吸声材料的分类 7.1.2 吸声性能的评价量
7.1吸声材料的分类和吸声性能评价量
吸声是噪声污染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中,常利用吸
A
A2
A1
55.3V c
1 ( T2
1 )
T1
4V (m2
m1)
1.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整个房间的吸声系数可表示为:
S
A S
55.3V cS
(1 T2
1) T1
4V S
(m2 m1)
S:试件的面积
常用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测量方法 混响室法
用途
优点
可测量声波无规入 所测量的吸声系数和吸声 射时的吸声系数和 量可在声学设计工程中应 单个物体吸声量。 用。
垂直入射系数与无规则入射系数的关系
3.吸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1)平均吸声系数
考虑到频率特性: 平均吸声系数: 材料在不同频率的吸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2)降噪系数:
是指250、500、1000和2000Hz的频率下测得的吸 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3.吸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3)吸声量:
A S
一个房间的总吸声量:
A iSi
i
A:材料的总吸声量 Si:材料i的吸声表面积 (m2) 可推知,吸声量A的单位是m2
7.2 多孔吸声材料
7.2.1 吸声机理 7.2.2 影响因素
几种多孔性吸声材料
7.2.1 吸声机理
7.2.1 吸声机理
压缩、膨胀、摩擦、产热
降低声音能量
由于
1
rp
2
1
2c2 2c2
c c
2
1
Z sm Z sm
c c
2
当Zsm(材料声阻抗率)与ρc相等时,a=1, 说明材料将声音完全吸收,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可
能。理想吸声材料要求其声阻抗率接近于空气的 特性阻抗率。
⊙吸声材料构造特性
材料的孔隙率要高,一般在70%以上, 多数达到90%左右;
孔隙应该尽可能细小,且均匀分布; 微孔应该是相互贯通,而不是封闭的; 微孔要向外敞开,使声波易于进入微孔
P Rf u
A 55.3V 4m V cT
m:衰减系数
1.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安装吸声材料前后,房间的总吸声量的变化可表示为:
55.3V
55.3V
A A2 A1 c2T2 4m2V ( c1T1 4m1V )
若两次测量时间间隔短及室内温、湿度相差很小。可认为:
c1 c2 c,
所以:
声材料吸收声能量来降低室内噪声。
室内噪声的来源:
通过空气传来的直达声 室内各墙壁面反射回来的混响声
7.1.1 吸声材料的分类
吸声: 声波通过媒质或入射到媒质分解面上时声能的减 少过程,称为吸声或声吸收。 材料吸声: 当媒质的分界面为材料表面时,部分声能被吸收 的现象,称为材料吸声。 吸声材料: 具有较大吸声能力的材料,称为吸声材料。
缺点
试件面积大, 安装测量不 方便。
驻波比法
可测量声波法向入 射时的吸声系数和 声阻抗率。
只能用于不同材料合同中 材料在不同情况下的吸声 性能比较,不能测量共振 吸声结构,亦不能在声学 设计工程中直接使用。
试件面积小, 安装测量方 便
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与驻波比法测吸声 系数的换算:
比较两种吸声测量方法可知:
rp
s s
1 1
0
1
r
2
4s (1 s)2
2)传递函数法垂直入射吸声系数测量
H12 ( f
)
p2 ( f ) p1( f )
H12 e jks e jks H12
e2 jkl
0 1 2
3).混响室法无规入射吸声系数测量
3).混响室法无规入射吸声系数测量
1.混响室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混响时间:声压级衰减60分贝的时间。 房间内吸声量与混响时间有关:
材料特征:薄膜或薄板表面穿孔 吸声机理:应用共振原理
1)声音与薄板(薄膜)固有频率产生共振 2)声音与板后空腔气室空气产生共振
7.1.1 吸声材料的分类
纤维状
多孔性吸声材料
颗粒状 泡沫状
吸
声
材
共振吸声结构
料
单个共振器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薄膜共振吸声结构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特殊吸声结构
空间吸声体 吸声尖劈
7.1.2 表示材料吸声性能的量
1. 吸声系数 2. 吸声系数的分类和测量 3. 吸声性能的单值评价量
1. 吸声系数
a.定义:
材料吸收的声能量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 能的比值。
E Ei Er 1
Ei
Ei
当a=0时,无吸声 当a=1时,完全吸收,无声能反射
2 吸声系数的分类测量
声波入射到材料表面的方向包括:正入射、 斜入射、无规则入射。
1). 驻波比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1).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基于振幅合成, 产生驻波时:
P 波腹: max Pi Pr P 波节: min Pi Pr
pmax p0 (1 r ) pmin p0 (1 r )
1). 驻波管法测吸声系数的测试原理
驻波比 n
s Pmax 1 rp Pmin 1 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