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的设计细节总结与体会

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的设计细节总结与体会

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的设计细节总结与体会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的常见设计错误,尤其是类似重庆、青岛、贵阳这样的山地城市以及新的一些国家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主要针对设计方面出现的一些细节遗漏、细节处理不妥等方面提出浅见。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一、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的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生产生活给水系统、消火栓消防给水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的水消防系统一般设置消火栓消防给水系统,部分城市的站厅或站台公共区设置自动喷淋给水系统,新的《地铁设计防火规范》(报批稿)中要求超过地下三层的地下车站的公共区也设置自动喷淋给水系统,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地下区间均设置有消火栓消防给水系统,部分城市的高架区间陆续也设置有消火栓消防给水系统(位于城市道路上,处于市政消火栓保护范围的未设置,其余的高架区间或封闭式高架区间,尤其是全封闭式高架区间均设置了消火栓消防给水系统)。

二、城市轨道交通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设计易忽视的细节笔者一直陆续从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的设计工作、设计管理工作、设计审查工作等,对遇到的易受到忽视的设计细节深有体会,常见的错误整理如下:1、很多设计图纸列了采用标准图集目录,目录中常常出现“《消防增压稳压设备选用与安装(隔膜式气压罐)》”,根据公安部、国家质监总局、国家认监委《关于部分消防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公告》(2014年第12号公告)和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关于进一步推动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工作的通知》(公消评201531号)的要求,自2015年9月1日起,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目录内的消防产品,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标注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国内各消防泵增压稳压设备厂家均需要将消防主泵组、控制系统等去3C认证中心各自独立申报方可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也就是稳压泵组与气压罐等成为一个整体的或者主泵组与稳压泵组出厂为一个整体组合的均不能取得消防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即该规定的出台间接的废除了“《消防增压稳压设备选用与安装(隔膜式气压罐)》”图集,在设计中应注意不要再列入此图集。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建设的通告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建设的通告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
工程建设的通告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穗建[2013]7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3.10.11
【实施日期】2013.10.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建设的通告
(穗建〔2013〕7号)
广州市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是市重点建设项目,线路起于万胜围,终于广州塔,全长约7.7km,设11座车站,在磨碟沙公园内设置停车场一处。

新建车站及停车场分别暂定名为万胜围、琶洲塔、水博苑、会展东、会展中心、会展西、华南大桥、啤酒博物馆、猎德大桥、艺苑东路、广州塔和磨碟沙停车场,其中广州塔站为与三号线、APM线的换乘站,万胜围站为与八号线的换乘站,计划2014年建成。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工程建设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1 / 1。

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一、引言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地铁交通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广州市的地铁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更便利的选择。

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是广州市地铁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对于该项目的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二、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保证地铁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消防系统必须能够及时有效地对火灾进行控制和扑灭,给排水系统必须能够有效排除地下水,并确保地下区间不受淹水影响。

2. 环保性原则:地下区间给排水系统设计应该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避免地下水和雨水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消防系统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选择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消防设备和材料。

3. 经济性原则: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合理的成本,能够实现长期的经济效益。

设计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进行科学布局,避免过多的投入和浪费。

三、给排水系统设计1. 排水系统设计地下区间给排水系统设计主要包括雨水排水和地下水排水两部分。

设计应根据地下区间的结构和周边环境情况,采用合适的排水方式和设备。

雨水排水应该设置合适的排水管道和排水井,保证地下区间在暴雨天气能够及时排除积水。

地下水排水应该根据地下水位和污水量选用合适的排水泵站和设备,确保地下区间不受地下水影响。

2. 给水系统设计地下区间给水系统设计应该满足日常消防和生活用水需要。

根据地下区间的火灾防护要求和人员密集程度,合理设置消火栓和喷淋系统,并保证给水管道和水泵可以正常供水。

3. 防渗漏系统设计地下区间防渗漏系统设计是地下区间给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要充分考虑地下区间结构的特点,采用合适的防渗漏材料和措施,确保地下区间不会受到地下水的渗漏影响。

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广州地铁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广州市地铁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建设。

在地铁建设中,地下区间的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行和乘客的出行体验。

本文将就广州市地铁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的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下区间的特点。

地下区间作为地铁线路的一部分,通常位于地下30米至50米的深度,环境复杂,通风条件较差。

地下区间的给排水系统需要考虑到地下水位、地质条件、通风情况等因素,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而消防系统则需要考虑到乘客疏散、灭火设备布局等因素,以保障地下区间发生火灾时的安全。

在地下区间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地下水位的影响。

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区间的给排水系统需要设计成封闭式结构,以防止地下水涌入系统,影响运行。

地质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地下区间通常处于较软的地基中,给排水系统的管道需要采取防渗措施,以保障管道的稳固和安全。

还需要考虑地下区间的通风情况,确保给排水系统的通风和排气畅通无阻。

地下区间的消防系统设计也至关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乘客疏散的路径和安全出口的设置,以保障乘客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还需要合理布局灭火设备,确保在地下区间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灭火和控制火势,减少损失。

消防系统还需要考虑到与给排水系统的协调,确保在灭火过程中不会影响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为了保障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的设计质量,广州市地铁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利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在给排水系统设计中,采用了最新的防渗技术和封闭式管道设计,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还采取了智能监测系统,对地下水位、管道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在消防系统设计中,通过模拟疏散实验和灭火演练,优化了乘客疏散路径和灭火设备布局,提高了灭火效率和乘客安全性。

广州地铁七号线正线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简介

广州地铁七号线正线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简介

广州地铁七号线正线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简介摘要广州地铁七号线是一条沿番禺区东西走向的骨干线路,将于2016年底开通试运营,随着广州地铁线网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就广州地铁七号线正线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广州地铁给水排水真空排污高压细水雾1 工程概述1.1工程规模七号线一期工程(广州南站至大学城南)全长约18.60km,均为地下线路,共设9座车站,其中换乘站4座,分别是广州南站、石壁站、汉溪长隆站、大学城南站,车辆段1座,工程总投资为94.67亿元。

1.2工程设计情况七号线一期工程(广州南站至大学城南)于2010年7月通过初步设计审查,2011年12月通过消防专项审查。

目前已完成车站给排水及消防系统施工图,自动灭火系统将于2015年底完成。

2 正线给排水及消防专业设计范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范围包括全线所有车站、区间隧道及沿线配套设施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火栓系统、灭火器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系统之间接口的设计以及与其它相关专业的接口配合设计。

3 系统组成和功能分析3.1给水系统保证车站、区间隧道及沿线配套建筑生产、生活及水消防对水量、水压和水质的要求。

3.2排水系统及时排除车站、区间和沿线配套建筑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废水和雨水,同时保证各类污、废水的排放符合国家和当地现行排水标准的规定。

3.3消防系统设置的水消防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灭火器能迅速有效地扑灭各类火灾以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

4 给水系统给水系统由生产、生活给水及消防给水系统组成。

4.1 室外给水管网情况车站沿线市政给水管网较完善,全线可以采用城市自来水。

根据广州市番禺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及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回函,供水压力仅保证不小0.14Mpa,能满足各车站生产、生活用水的直供要求,但不满足消防给水水压要求。

4.2 主要用水量标准4.2.1生产、生活给水(1)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按50L/班•人计(含开水供应),小时变化系数为2.5;(2)车站乘客的生活用水量标准按卫生器具小时用水定额、工作时数和器具数量计算,时变化系数为1.5,使用时间按18h;(3)空调系统补充水按循环冷却水量的2%计;冷冻水的补充水量为系统水容量的1.0%计,使用时间按18h;(4)车站公共区冲洗用水量按照2L/m2•次计,每次按冲洗1h计算;(5)生产设备用水量按所选设备、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6)沿线配套建筑用水量按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确定。

广州市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施工设计

广州市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施工设计

五、施工方法说明书及附图1、施工平面总布置图及说明1.1编制说明1.1.1编制依据⑪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系统(试验段)正线轨道工程施工项目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项目招标答疑及补充说明。

⑫由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招标设计图纸。

⑬国家现行的相关技术规范以及招标人提供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要求。

⑭我单位拥有的科技工法成果和现有的企业管理水平,劳力、设备技术能力,以及在同类工程施工中所积累的丰富的施工经验。

⑮广州市地区气候及水文地质情况、我单位调查所获得的相关资料。

⑯招标文件中的技术规范及国家、地方颁发的现行规范、规程、验标等各项技术标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⑰业主下发的有关本项目建设施工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方面的有关文件、通知。

⑱我单位通过调查、采集和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1.1.2编制原则⑪充分响应招标文件有关工期、质量要求、技术标准和要求、招标范围等实质性内容的原则。

⑫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条例,同时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做到模范执法、文明施工。

⑬严格执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采用成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以及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安全、质量、工期。

⑭严格执行广州市关于新型有轨电车工程的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噪音、粉尘、废弃物的排放等,做到文明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环境及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⑮坚持优化技术方案和推广应用“四新”成果的原则,在施工中发扬创新精神,以科技为先导,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积极寻求全方位的合理化建议,对技术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

⑯以企业诚信、服务为宗旨,以安全为保证,以质量为生命,以管理为手段,实现本工程安全、优质、快速的目标。

1.1.3编制范围编制范围: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系统试验段正线轨道工程及轨下基础工程施工。

包括:(1)补充勘探、建筑物管线状况调查。

(2)前期准备(临水、临电报装)、辅助设施工程及交通疏解工程、协助管线迁改。

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2019年20期设计创新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广州市十四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地下区间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刘小辰(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10)1工程概况十四号线一期工程(嘉禾望岗-街口)线路全长54.4km ,其中地下线长21.9km ,地上线长32.5km ,设13座车站,其中地下站6座,高架站7座,换乘站2座;平均站间距4453m ,最大站间距6010.5m ,为太和至竹料区间,最小站间距2730m ,为黎家塘站至新和站区间。

十四号线一期工程设置一段一场,在逸泉山庄、105国道南侧地块设置邓村车辆段,在105国道东侧、石湖新大道南侧地块设置石湖停车场。

知识城支线(新和~镇龙)线路长21.9km ,地下线长19.9km ,地上线长2.0km ,共设9座车站(不含新和站),平均站间距2345.7m ,最大站间距3530m ,为新和站至知识城北站区间;最小站间距1256.6m ,为知识城南站至旺村站区间。

知识城支线工程在九龙大道东侧、广汕公路北侧地块设置镇龙停车场。

2消防栓给水系统地下区间及地下折返线消火栓用水量按10L/s 计。

全线消防按同一时间发生一次火灾计,火灾延续时间消火栓为2h 。

地下区间每条隧道分别从相邻的地下车站的消火栓环状消防管网上各引入一根DN150消防给水干管,消火栓干管进入区间后,沿区间隧道行车方向右侧布置使地铁车站、区间风井和区间消火栓系统形成环状消防给水管网。

地下区间仅设置消火栓,不设置消火箱,区间每50m 布置1个消火栓,每5个消火栓布置一个检修阀,在线路最低点的废水泵房附近的管道设置DN50泄水阀,在管道最高点处设DN25排气阀。

在车站进入区间的站台端部各设消防器材箱两套,每套消防器材箱内设有Ø19水枪两个,L25水龙带两条。

并在每一个区间联络通道处均设消防器材箱两套。

《地铁设计防火规范》对广州地铁十三号线给排水消防设计的影响

《地铁设计防火规范》对广州地铁十三号线给排水消防设计的影响
资。
关键 词 : 地铁设计; 防火规范; 地铁设计防火规范: 消防设计: 地铁水消防设计; 地铁消火栓设置 由于地铁 行 业发展 迅速 , 相关 的技 术条 文需要 及 时 根 据 新规 范 7 2 1 地 面及 高 架车 站室 内消 火栓 用 .. ,
更新 以满 足 要求 , 地铁 设 计 防火 规 范》 第 二 次征 求 意 水量不应小于表 l 《 ( 的规定 ; 火灾延续时间不应小于 2 。地 h 见稿 , 以下简 称新 规范) 结合 了 目前 国内地铁 建设 特 点 , 面及 高架 车 站 的室 外 消火 栓用 水 量不 应 小 于表 2的规
时 ( V 5 O O 3, 如 > O O m) 消防用 水量 随之 增大 , 如市 政管 网不
2 . 3 m 共 设 置 l 车站 , 中换乘站 4座 。 72 k , O座 其 在象颈 岭 站 附近各 设置 一座主 变 电站 。十三 号线计 划 于 2 1 年 01
上 半年完 成施 工 图设 计 , 为防范 将来 消防 设计 调整 时 引
表 1 地面 及高架车站的室内 消火 栓用水量
建 筑 物 名 称 体积 V m) (。 消火 栓 同 时使 用 每 根 竖 管 用 水 量 水 枪 数 量 最 小流 量 (/ ) 1 s ( 支) (/) 1s
1 O
1 5
地 面及 5 0 <V 5 0 0 0 ≤2 0 0
建筑设计与装饰
5车站控制室的气体 自 动灭火系统设置
《 地铁 设 计 规 范》(B 0 5 — 0 3 1 . . 1要求 , G 5 1720 )9 13 地
某些 内容 与现 行标 准 比更为 详尽 、具 体而 更 具可 操 作 定 。
性 , 且参 与编 写的是 具有 多年 国 内地铁 设 计经验 的专 并 家和 设计 院, 具有 先导 性 , 目前 已是征求 意 见稿第 二稿 , 有可 能在近 期 实施 。 笔 者参 加 了广 州 市轨 道 交通 十 三 号线 的给 排 水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
发表时间:2016-06-13T12:02:24.6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4期作者:潘继灏[导读] 该文简要介绍了广州市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情况。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该文简要介绍了广州市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情况;主要从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措施、节水节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文章最后简单总结了有轨电车工程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的技术特点、难点及实施对策,对同类工程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有轨电车给水系统排水系统
1 工程概述
广州市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线路全长约7.8km;共设置11座车站(其中高架站1座,地面站10座),其中高架站1座,地面站10座,平均站间距0.725km;其中最小站间距487m。

全线设置停车场一处。

2 方案介绍
2.1给水系统
2.1.1给水系统主要技术标准
1)用水量标准
(1)车站公共区喷雾式降温风扇用水量按15L/h•个计。

(2)车站公共区冲洗用水按1L/m2计算,每次冲洗时间按1h计算。

2)消防给水参数
(1)正线车站及区间的室内、外消防由市政消火栓保护。

3)水压和水质
生活用水设备的水压按国家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生活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各车站室外自来水水压以0.14mpa的水压作为设计参考。

2.1.2生产、生活给水系统
1)水源
据管线资料显示,本工程沿线经过的新港东路、琶洲塔路、阅江东路、会展东路、会展中路、会展西路、阅江路、滨江东路均有完善的市政给水管网,可为各车站提供一路DN50给水水源。

2)系统设计
本工程各车站生产、生活给水系统利用市政压力直接供给,车站从城市供水管网引入一根DN50进水管,作为车站生活给水水源。

车站冲洗用水、公共区喷雾式降温风扇的用水由生活引入管水表后直接接出供给,生活给水系统为枝状管网。

在站台公共区适当位置设有DN25冲洗栓,喷雾式降温风扇预留DN15给水接口。

3)绿化给水系统
区间绿化给水管由车站供给,各车站之间的绿化给水由该区间相邻的两个车站负责,每个车站负责相邻的半个区间。

区间给水主干管采用给水用PPR管,给水干管沿区间绿化敷设,每50m设置一DN25快速给水接头。

2.2 排水系统
2.2.1市政排水现状
有轨电车试验段经过新港东路、琶洲塔路、阅江东路、会展东路、会展中路、会展西路、阅江路、滨江东路,沿线排水系统建设较为完善,雨、污水分流,雨水排水主干管管径介于Φ400~Φ1000,埋深1.6m以下,可供本工程重力排水系统接入。

2.2.2排水种类和排水方式
排水种类主要有:①雨水:车站屋面、地面区间的雨水;②废水:车站站台冲洗排水。

排水方式:各站雨水、冲洗水就近排至线路明沟 2.2.3 排水系统主要技术标准
1)排水量标准
(1)车站冲洗排水量与用水量相同。

(2)车站屋面雨水排放设计当地5年一遇、5min集流时间暴雨强度计算。

(3)地面区间的雨水排放设计按当地20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50年一遇校核,集流时间计算确定。

2)暴雨强度公式
当地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升/秒•公顷)其中
T——设计暴雨重现期(年); t——降雨历时(分钟),t=t1+mt2; t1——地面集流时间(分钟);
m——折减系数,明渠折减系数取1.2; t2——管内流行时间(分钟);
雨水设计流量QR:
QR=Ψ×q×F
式中:
Ψ——径流系数,绿化Ψ=0.25; F——汇水面积(公顷)。

2.2.4车站排水系统
车站冲洗水散排至路面,通过线路排水沟或路面雨水口排入城市雨水管网。

车站、屋面雨水通过管道收集,就近排入城市雨水管网。

2.2.5地面区间排水系统
1)地面区间
地面区间除过路口段外沿线道床采用绿化恢复。

本段在线路线路最低点、电缆井、转辙机等局部低点设双篦雨水口,收集经由局部低点横向坡汇集的雨水。

每处雨水口设横截明沟,用于排除线路纵向钢轨低点的排水。

雨水口兼作市政排出口,本工程雨水经雨水口底部排水接驳管排至市政雨水系统。

道床的绿化复原应设置一定横坡坡向(横坡坡度为1%),以利于本工程道床面的排水。

过路口段地表雨水经横向坡排至现有市政排水系统。

除线路最低点外,过路口段不设雨水口。

电缆井、转辙机避免在过路口段设置。

2)高架区间
高架区间桥梁雨水采用重力式管网收集。

桥墩的间距每30米设置两个雨水斗。

雨水经雨水斗收集,通过沿桥墩敷设的雨水管就近排至河涌或市政管网。

3)地面区间排水管渠的水力计算(1)排水管渠的流量计算公式:
其中
Q——设计流量(m3/s);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2); v——流速(m/s);
(2)排水管渠的流速计算公式:
其中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度;
n——粗糙系数,水泥砂浆抹面渠道取0.014。

沿线路纵向每120m及线路最低点设一处汇水井,区间雨水经汇水井内De300双壁波纹管以8‰坡向排至市政雨水系统。

8‰坡度的De300双壁缠绕管排水能力112.461 L/s,流速1.591 m/s,可满足重现期50年暴雨量65.51 L/s的校核要求。

2.2.6 局部排水系统
车站设备站底坑、轨道临时检修井等局部低洼处设局部排水泵站,排除不能自流的积水。

一般设两台潜水泵,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必要时两台泵同时工作。

2.3灭火器配置
车站及沿线附属建筑物的灭火器配置统一按A类、E类(设备房)考虑。

灭火器配置等级按中危险等级配置,数量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要求计算确定。

在弱电机柜室、充电站设置灭火器箱,内含MF/ABC5磷酸胺盐干粉灭火器2具,灭火器箱附近配自救面具两套。

2.4设备及管材
2.4.1管道及有关阀门设置
1)给水系统阀门均采用清水专用的阀门。

2)所有车站在引入城市自来水的给水管上应设水表、止回阀及有关阀门 2.4.2给水管材及接口方式
车站室外给水引入管,室内生产、生活给水管采用PPR管,热熔接口。

2.4.3排水管材选用
1)车站及高架区间重力流排水管均采用球墨铸铁排水管,卡箍连接; 2)室外埋地重力流排水管采用HDPE双壁缠绕管,承插接口。

2.4.4节能措施
1)生产、生活、消防系统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给水系统配水点的水压按0.2Mpa为宜。

2)应考虑采用节水器具,所选择的产品均应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的要求。

3)优化管路走向,尽量减少系统的管路长度及阻力损失。

4)选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降低能耗和水损。

5)考虑使用内壁光滑的供水管材,减少管道沿程水头损失;使用低阻力阀门和倒流防止器等,减少管道局部水头损失。

3工程的主要技术特点、难点及技术创新
3.1 工程的技术特点、难点
1)给水系统带有区域性供水的特点,系统设计必须保证其可靠性、安全性、可控性及可维护性; 2)排水系统设计应保证系统工作稳定,维护工作量少,并确保污水的最终达标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3)停车场等区域工程的给排水、污水处理的技术应用;
3.2 工程的难点对策、措施
1)对沿线市政公共设施的现状及规划进行调查,稳定外部条件;
2)试验段工程相邻两车站作为一组,市政给水管从一个车站引入,给水干管沿区间绿化敷设,同时兼顾绿化给水; 3)紧密配合工艺设计,定制节能、合理的车辆段给排水工艺设计。

4 设计总结建议
1)建议线路选址的时候,充分考虑各类管线迁改及接驳。

条件允许下,施工红线应外扩包括整段道路。

2)轨道标高应高出市政路面不小于15cm,且设置线路横坡。

3)轨道横截沟采用一体成型式,材质为钢或高强度树脂,美观耐用。

如下图所示:
图一一体式横截沟
4)室外设备(转辙机、计轴器)时应明确要求是室外型,应对防尘防水作出严格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