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临床病理
94例手术治疗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关系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94例手术治疗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关系的分
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致死的恶性肿瘤,其生存率非常低,且在早期病
例中诊断和治疗也很困难。
目前,手术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即使是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其预后也较差。
因此,研究胰腺癌
患者的预后因素非常重要,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患者
管理。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胰腺癌手术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并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三、研究方法:
我们拟纳入94例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
从病历中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能、胆囊炎等胆道系统疾病史、术前血
肿大小、术前CEA、CA19-9等指标、术前胰管内淤积、术后化疗及等影
响预后的指标,并与患者的生存率进行相关分析。
四、研究结果预期:
分析结果将呈现出那些临床病理因素对于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生
存率影响较大,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同时,本研
究对于胰腺癌的预后评估与治疗也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数量较少,仍需加大样本量和多中心扩大研究,在统计学派上加强分析,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胰腺癌的病理分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胰腺癌的病理分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 引言胰腺癌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胰腺癌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死亡原因。
传统的临床病理学已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我们对胰腺癌的病理分型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对胰腺癌的病理分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胰腺癌的病理分型根据病理学特征,胰腺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IPMN)IPMN是一种胰腺原发性癌前病变,主要表现为胰腺导管的扩张和黏液性分泌物的堆积。
IPMN可以进展为癌症,因此对于有IPMN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和定期随访。
2.2 浸润性导管癌(IDC)IDC是最常见的胰腺癌类型,占所有胰腺癌的70-80%。
IDC的特征是癌细胞浸润到胰腺导管和周围组织中,而且常见转移至淋巴结、肝脏和其他远处器官。
2.3 浸润性小管状腺癌(ITAC)ITA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胰腺癌类型,占所有胰腺癌的约5-10%。
ITAC的特征是癌细胞形成小管状结构,并有明显的浸润性生长。
ITAC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2.4 黑色素瘤少数胰腺癌是黑色素瘤的转移病灶,这种类型的胰腺癌很罕见,但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胰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3. 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研究进展:3.1 KRAS 基因突变KRAS基因的突变是胰腺癌中最为常见的遗传变异。
这种突变可以导致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因此,针对KRAS基因突变的治疗成为了胰腺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3.2 CDKN2A 基因突变CDKN2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抑制细胞周期的进程。
然而,CDKN2A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周期异常,进而促进癌细胞的不受控制生长。
胰腺癌

胰腺癌(胰头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胰腺癌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以致难以获得早期诊断,确诊时多已属晚期,是目前预后最差癌肿之一。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 pancreatic cancer)最早由Mondiare及Battersdy叙述。
1888年Bard和Pis在文献上做了临床报告。
1935年,美国著名外科学家Whipple首先报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功,从而确立了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和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方式。
1943年,Rockeg首先实行了全胰切除术。
国内余文光于1954年首先报告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例。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美国1988年发病率为9.0/10万,男:女为1.3:1。
多见于45岁以上者。
瑞典发病率较高,为125/10万,并且在过去20年里保持不变。
英国和挪威各增加了l倍。
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加拿大、丹麦和波兰的标化发病率增加了50%以上。
在我国,胰腺癌已成为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收住院的胰腺癌病人比50年代增加了5~6倍。
而且据北京地区7家医院354例病例分析,病人中41~70岁者占80%,近来,年轻的胰腺癌病人也较10年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
就胰腺癌的发生部位而言,仍以胰头部位最多见,约占70%左右,胰体次之,胰尾部更次之,有的头体尾部均有,属于弥漫性病变或多中心性病变。
病因学胰腺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示发病率增高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摄入过多、内分泌代谢紊乱及遗传因素有关。
组织类型胰腺癌的组织类型以导管细胞癌最多见,约占90%。
组织学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以下分类法可供参考:①导管细胞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囊腺癌,鳞形上皮癌,腺鳞癌,粘液癌;②腺泡细胞癌;③胰岛细胞癌;④其他:未分化癌,胰母细胞癌,癌肉瘤等。
胰腺癌病理诊断标准

胰腺癌病理诊断标准
胰腺癌的病理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特征:胰腺癌的组织学特征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排列方式和细胞核的形态学特征。
常见的类型包括腺管型、粘液性癌、浸润性癌和鳞状细胞癌等。
2. 细胞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核分裂和形态特征,将胰腺癌分为不同的分级,常见的分级系统包括WHO分级和TNM分级系统。
3. 肿瘤浸润深度:评估肿瘤浸润胰腺组织的程度,通常用T分期表示,T 分期越高,表示肿瘤浸润越深。
4. 淋巴结转移:评估肿瘤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通常用N分期表示,N分期越高,表示淋巴结转移越严重。
5. 远处转移:评估肿瘤是否有远处器官转移,通常用M分期表示,M分期越高,表示转移越严重。
根据上述标准,可以综合判断胰腺癌的类型、分级和分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胰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胰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陈太德;廖彩仙
【期刊名称】《肝胆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3(11)6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近年有增加的趋势。
目前胰腺癌的根治切除是获得长期存活的重要手段,但切除率仍很低,仅10%~15%,80%以上的病人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行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在1990年1月~2002年10月共手术治疗胰腺癌病人126例,其中病灶切除性手术32例,剖腹探查、胃肠吻合、胆肠吻合等非切除手术94例。
现将胰腺癌切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443-444)
【作者】陈太德;廖彩仙
【作者单位】广东省四会市妇幼保健院,四会,526200;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9
【相关文献】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诊疗价值分析 [J], 周阳贞;曹庭家
2.胰腺癌患者术前血糖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分析 [J], 周灿灿;程亚丽;段万星;
严彬;程亮;马清涌;王铮;仵正
3.乙型肝炎病毒与胰腺癌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分析 [J], 田国江; 温正德; 朱椰凡
4.胰腺癌组织LncRNA XIST及MiRNA-101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J], 张洲; 陈鹏; 章琴; 奚士航; 王峻; 王小明
5.老年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J], 依马木买买提江·阿布拉;帕哈尔丁·白克热;易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胰腺癌

胰腺癌【病因病理】1.病因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已发现一些环境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
其中已定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吸烟。
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相对危险度是非吸烟者的1.5倍,而且随着吸烟数量增加而增加。
其他高危险因素还有糖尿病、胆石病、饮酒(包括啤酒)以及慢性胰腺炎等。
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精制的面粉食品,胃切除术后20年者,也是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2.病理胰腺癌致死率特高,是确诊时多已进入晚期之故。
早期即可转移到区域淋巴结(90%),甚至转移到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确诊时半数以上病人已有肝转移,1/4以上病人已有腹膜种植,1/3病人已侵犯十二指肠并可溃破。
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以导管细胞癌最多,约占90%。
其组织学分类尚无统一方案,下列分类法可作为参考①导管细胞癌:乳头状腺癌、管状癌腺、囊腺癌、鳞形上皮癌、腺鳞癌、黏液癌等;②泡细胞癌腺;③胰岛细胞癌;④其他分化癌、胰母细胞癌、癌肉瘤等。
【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及隐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肿瘤常致胰管或胆管梗阻,尽管尚未引起黄疸,但胆汁排泄不畅,胆道内压力升高,胆管及胆囊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病人可觉腹部不适及隐痛。
以往强调胰头癌的典型症状是无痛性黄疸,实际上无痛性黄疸作为首发仅出现于10%~30%的病人。
腹痛在胰头癌病人还是很常见的症状。
至于胰体尾部癌,腹痛发生率更高,且可由于累及腹腔神经丛而呈显著的上腹痛和背痛。
这种症状的出现,常提示病变已进入晚期。
1.食欲减退和消瘦也是胰腺癌的常见表现,肿瘤常使胰液及胆汁排泄受阻,因此影响病人食欲,且有消化吸收不良,致体重明显减轻。
2.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的突出表现。
肿瘤部位若靠近壶部周围,黄疸可较早出现。
黄疸常呈持续且进行性加深。
大便色泽变浅,甚至呈陶土色。
皮肤黄染呈棕色或古铜色,有皮肤瘙痒症。
3.胰头癌除致梗阻性黄疸外,亦常致胆囊肿大,可在右上腹清楚扪及。
梗阻性黄疸伴胆囊肿大常提示壶腹周围肿瘤的可能。
4.晚期胰腺癌者可出现上腹固定的肿块,腹水征阳性。
癌中之王——胰腺癌

癌中之王——胰腺癌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胰腺的细胞,常被称为"癌中之王"。
它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早期转移的特点,常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发现。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诊断常较晚,预后较差。
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但仍面临挑战。
对胰腺癌的背景和概述进行科普对其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一、胰腺癌的流行病学数据胰腺癌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
吸烟、肥胖、慢性胰腺炎、遗传因素和高脂饮食等被认为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早期胰腺癌常无明显症状,导致晚期诊断,预后较差。
对胰腺癌的研究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胰腺癌的病因和风险因素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病因和风险因素。
遗传因素在胰腺癌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家族史与胰腺癌风险增加相关。
吸烟被确认为最重要的可避免的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肥胖、高脂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与胰腺癌风险增加相关。
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和胰腺结石等胰腺疾病与胰腺癌的发生存在关联。
其他因素如糖尿病、胆囊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深入了解这些病因和风险因素,可以为胰腺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有助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三、胰腺癌的临床表现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而有所不同:(一)早期症状: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无故疲劳黄疸(黄疸是胰腺癌的常见早期症状,但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恶心、呕吐。
(二)晚期症状和体征:腹部疼痛加重,可能向背部放射;消瘦、肌肉萎缩;黄疸进一步加重;腹部肿块或包块;恶心、呕吐、腹泻。
(三)相关并发症和并发症管理:1.胆管梗阻引起的黄疸,可能需要安放胆管支架或进行手术减压;2.胰腺分泌功能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和酶替代治疗进行管理;3.胰管梗阻导致的胰液积聚,可能需要行胰腺引流术或胰管扩张术;4.肠梗阻、腹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处理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预后极差。
为了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本文将对几例典型的胰腺癌患者病例进行详细分析。
病例一患者_____,男性,55 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 2 个月,加重伴黄疸1 周”入院。
患者 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呈持续性,可忍受,未予重视。
近 1 周来,腹痛加重,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
入院查体:体温 365℃,脉搏 80 次/分,呼吸 18 次/分,血压 130/8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差,皮肤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 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肝功能示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肿瘤标志物 CA19-9 显著升高。
腹部 B 超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胰腺头部可见一低回声肿块。
上腹部增强 CT 显示胰腺头部有一约 3cm×3cm 的占位性病变,边界不清,强化不均匀,考虑胰腺癌,伴肝内外胆管扩张。
治疗方案: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无手术禁忌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切缘阴性,淋巴结未见转移。
术后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开始化疗。
病例二患者_____,女性,68 岁,因“消瘦、乏力 3 个月,上腹部肿块 1 个月”入院。
患者 3 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下降约 10kg,伴有乏力、食欲不振。
1 个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上腹部有一肿块,质硬,活动度差。
入院查体:体温 368℃,脉搏 9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20/70 mmHg。
神志清楚,消瘦,皮肤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膨隆,上腹部可触及一约5cm×5cm 的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诊断的胰腺癌中,1/3的病例肿瘤并非源于 胰腺,而是来源于十二指肠(壶腹)、腹膜后或为 转移癌。
• 远离肿瘤的非瘤性胰腺组织,可表现为广泛萎缩、 慢性炎症、纤维化及前述的导管扩张。
• 印戒细胞癌(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 – 印戒细胞, 50+%,实性片块,小灶低分 化导管腺癌,CEA++++ – 伴有广泛的胰腺浸润,存活几个月,罕见,
• 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 – 中到低分化产生粘液的导管腺癌
– 混有至少 30%的高到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 在可以切除肿瘤的病人中,大约80%一90%存活不 足3年。
• 术后5年存活率约为15%。近来来自日本、美国以 及欧洲的病例报道其生存率有所改善。
• 手术切除后常有局部肿瘤复发,并且是决定预后 的因素之一。
大体特征
• 界限不清、质硬、切面灰黄色,偶尔广泛囊性变, • 受累的胰管通常高度扩张,管腔内充满坏死的肿瘤
胰腺外分泌肿瘤
• 导管腺癌
– 亚型
•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 粘液性囊性肿瘤 • 浆液性囊性肿瘤 • 腺泡细胞癌 • 胰母细胞瘤 •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 其他癌 • 婴儿和儿童肿瘤 • 非上皮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 • 瘤样病变
• 实性
– 导管腺癌及其亚型为“实性”癌,胰头部。
– 腺泡细胞癌、胰母细胞瘤和内分泌肿瘤,少见,仅占 4%(表11.1),
– 胰体尾,神经周围、淋巴管以及血管浸润,预后非常 差。
• 混合性导管内分泌癌(Mixed ductal-endocrine carcinoma) – 导管腺癌混有40% -50%内分泌细胞,表达内分泌标记 物和激素 ,
• 50-70岁,男女相当, • 胰头部2/3,
– 胆管、胰腺导管梗阻,黄疸、体重减轻。 – 早期侵犯后腹膜中神经,疼痛。 – 新近发生糖尿病、急性胰腺炎。
• 胰体尾1/3,鈎状突少量。 • 约20%呈多灶性。 • 血清CA199、CEA升高。
预后
• 多数(80%-90%)导管腺癌诊断时已不能切除, 极少能存活6个月以上。
胰腺上皮内肿瘤的分类
• PanIN-1A:高柱状细胞组成的上皮病变,扁平状,细胞核 位于基底部,核上有多量粘液,肿瘤性质尚未得到肯定。 命名“病变”---PanIN/L-1A。
• PanIN-1B:上皮病变具有乳头状、微乳头状或基底部假复 层结构,但其他方面与PanIN/L-1A相同。
• PanIN-2:粘液性上皮病变可为扁平状,但多数呈乳头状。 根据定义,这些病变必项具有某种程度的细胞核异常。但 是达不到PanIN-3的程度。
胰腺癌
• 分类和命名依据WHO,略有修改
• 胰腺肿瘤细胞表型与胰腺的三种主要上皮谱系中的一种类 似。
– 导管细胞、腺泡细胞、内分泌细胞 • 多数属于导管细胞表型。
– 导管腺癌 – 泛称胰腺癌、胰腺腺癌。 – 含导管腺癌及其亚型、腺鳞癌、未分化癌等。
• 胰腺原发性非上皮性外分泌肿瘤极为少见,例如肉瘤和恶 性淋巴瘤。
组织病理学
胰腺腺癌组织学分级
缺乏
核分裂
核异型性
AJCC 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ing
• 高分化腺癌呈腺管样或乳头状结构;
• 中分化腺癌呈大小不规则的腺管样结构或 呈筛状;
• 低分化腺癌仅见少许不规则腺腔样结构, 主要呈实体的条索状或巢状。
• PanIN-3:通常为乳头状或微乳头状病变,伴有重度细胞非 典型性。这些病变的细胞核表现与癌相似。但是缺乏穿透 基底膜的浸润。
1 级
3 级
其他亚型
• 粘液性非囊性腺癌 (Mucinous noncystic adenocarcinoma) – 胶样癌,粘液池50+%,漂浮导管癌细胞带 /球
高分化导管腺癌
• 大导管结构和较小的腺体结构,排列混乱 • 可见筛状和小的导管内乳头状突起 • 细胞学改变难以与非肿瘤性导管鉴别, • 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环绕腺体呈同心
圆状排列。 • 可见粘液形成 • 肿瘤内可见胰岛细胞
中分化导管腺癌
• 较小的导管结构和形态不良的腺体增加 • 细胞非典型性和核分裂象增加 • 粘液生成减少 • 大部分肿瘤为浸润性
立方
互相吻合
低分化导管腺癌
• 实性细胞片块,混有密集排列的不规则的 腺体,通常不能确定导管内成分。
• 细胞学恶性。 • 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不明显 • 几乎没有粘液生成 • 胰岛细胞也被累及 • 可见鳞样分化、印戒细胞以及间变区域,
– 少于肿瘤总体积的20%;否则归类特殊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胰腺上皮内肿瘤 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anIN
• 囊性
– 特征是预后极好,包括交界类肿瘤、恶性肿瘤
– 浆液性和粘液性囊性肿瘤以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和导 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约占所有外分泌上皮性肿瘤的 6%。
– 粘液性囊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均可依据 其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交界性(或不加确定恶性潜 能)和恶性。
导管腺癌 Ductal adenocarcinoma
• 未分化(间变性)癌( Undifferentiated ( anaplastic ) carcinoma) – 多形性大细胞癌,多形性巨细胞癌,肉瘤样癌,
– 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非肿瘤性,实性/腺样,Vim、 CD45、CD68+
– 细胞高度间变,核分裂象常见,肿瘤通常由包括多核 巨细胞在内的多形性大细胞或肉瘤样细胞组成,可能 显示鳞状分化,
• 周围胰腺中等大小的导管,上皮被高柱状粘液细胞取代, 常伴有乳头形成。
• 与浸润性腺癌具有相同的多种遗传学异常, • 癌前病变,并被称为胰腺上皮内肿瘤(PanIN),1-3级. • PanIN-3,即原位癌。很难准确区分是与浸润癌相邻但不相
连的PanIN-3,还是肿瘤的导管内播散-“导管癌变” (duct cancerization), • 可出现鳞状化生。与导管腺癌或其他肿瘤无关,可见于慢 性胰腺炎的胰腺大导管长期放置支架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