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合集下载

胰腺癌的一些诊疗规范

胰腺癌的一些诊疗规范

讲座内容一、概述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三、胰腺癌的分类和分期四、治疗五、诊疗流程和随访一、概述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二)临床表现•1.多数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

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高危人群筛查:>40岁+嗜烟:•(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3)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 3.腹部肿块。

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

•优点:简单、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

•局限性: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操作者经验水平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四)影像学检查• 2.CT检查: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

•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较差。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键词:胰腺肿瘤;诊疗准则中图分类号:R73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5256(2019)02-0281-13Diagnosis,management,andtreatmentofpancreaticadenocarcinoma(V2018)NationalHealthCommiss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Keywords:pancreaticneoplasms;practiceguideline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9.02.009收稿日期:2018-12-28;修回日期:2018-12-28。

1 概述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ductal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2011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015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9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6位。

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外科手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机器人等)的发展,局部治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纳米刀消融治疗、放射粒子植入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如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紫杉醇、如替吉奥、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尼妥珠单抗等)的应用等,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机遇和进步。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虽然该规范旨在帮助临床决策,但无法纳入所有可能的临床变化。

2 诊断技术与应用2.1 高危因素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癌痛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18版)更新点解读参考课件

癌痛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18版)更新点解读参考课件
介入治疗是指神经阻滞、神经松解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神经 损毁性手术、神经刺激疗法以及射频消融术等干预性治疗措施。 硬膜外、椎管内或神经丛阻滞等途径给药,可通过单神经阻滞 而有效控制癌痛,有利于减轻阿片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降低 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介入治疗前,应当综合评估患者的体 能状况、预期生存时间、是否存在抗肿瘤治疗指征、介入治疗 适应证、潜在获益和风险等。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常常用 于控制骨转移或者肿瘤压迫引起的癌痛
③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 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 抑郁类药物等)。
3/31/2020
7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地联合应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 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如果能达到良 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和中 度疼痛时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 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 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如果是癌症骨转移引起的 疼痛,应该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溶骨 活动。
3/31/2020
2
癌痛的原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 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 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 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 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3/31/2020
10
患者随访。
应当建立健全癌痛患者的随访制度。对于接受癌痛 规范化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疼痛评估并记 录用药情况,开展患者教育和指导,注重以人文关 怀,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镇痛需要,保障其获得持 续、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

2022年胰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2022年胰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胰腺癌诊疗标准〔2022年版〕一、概述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2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2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022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9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6位。

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开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外科手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机器人等〕的开展,局部医治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纳米刀消融医治、放射粒子植入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如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紫杉醇、如替吉奥、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尼妥珠单抗等〕的应用等,为胰腺癌的医治带来了机遇和进步。

为进一步标准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诊治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证诊治质量和诊治平安,特制定本标准。

虽然该标准旨在援助临床决策,但它不能纳入全部可能的临床变化。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高危因素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非遗传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龄,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慢性胰腺炎或伴发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遗传性危险因素。

家族遗传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约10%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遗传性。

患有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患的患者,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目前这些遗传易感性的遗传根底尚未清楚,多达80%的胰腺癌患者没有已知的遗传原因。

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紧密相关。

〔二〕临床表现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病症不典型,临床就诊时大局部患者已属于中晚期。

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全文版)

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全文版)

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全文版)摘要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

过去十年,胰腺癌的诊治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国内不同地区水平参差不齐,其诊治现状依然严峻。

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中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2020年,专委会结合过去两年的发展现状制定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

其更新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靶向和免疫治疗取得突破,遗传筛查及基因检测首次全面融入胰腺癌的综合诊治。

第8版AJCC-TNM 胰腺癌分期系统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在国内多个中心获得验证,并用于临床实践。

术前新辅助治疗成为交界可切除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并逐渐应用于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探查尤为重要。

以化疗为基础的系统治疗模式(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入临床研究,并在晚期胰腺癌中证实了维持治疗模式的临床获益性。

多学科、多区域协作诊疗模式在国内广泛普及,并贯穿诊疗全程。

国内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方案优化提供了适合国人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在新的理念和临床证据支持下,该版指南有望为我国胰腺癌的综合诊治工作提供指导。

世界范围内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2019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居第10位、女性居第9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亦证实,胰腺癌居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6位。

目前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依然严峻。

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其临床诊疗水平取得明显进步:(1)除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取得进展。

如针对胚系BRCA1/2基因突变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可在一线铂类药物有效的基础上采用多聚ADP核糖多聚酶[poly (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进行维持治疗;针对高度微卫星灶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MSI-H)或错配修复缺失(deficiency of mismatch repair,dMMR)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在二线治疗中推荐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胰腺癌诊疗规范(2022版)

胰腺癌诊疗规范(2022版)

一、概述胰腺癌( cancer of pancreas )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 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wei)险因素,暴露于β -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

当患者浮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浮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 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1 )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 2 )近期浮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 3 )近期浮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者腰背部疼痛。

( 4 )近期浮现含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 5 )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 6 )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 7 )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浮现体征时多为发展期或者晚期。

2.黄疸。

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

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1.B 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

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

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殊是胰尾部。

2.CT 检查: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

胰腺癌综合诊治规范指南2018版.doc

胰腺癌综合诊治规范指南2018版.doc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

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

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① 血清CA19-9 > 37 U/ml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9。

癌痛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18版更新点解读

癌痛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18版更新点解读
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应 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
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的疼痛及相关病情 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和类型(躯体性、 内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的 部位、性质、程度、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 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 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 物滥用史)等。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进行首 次评估,并且在24小时内进行全面评估,在治疗 过程中,应实施及时、动态评估
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低剂量的强阿片 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 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③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 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 抑郁类药物等)。
药物选择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慢 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长期 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 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 药,必要时可以自控镇痛给药。
非药物治疗。
用于癌痛治疗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有介入治疗、放疗(姑 息性止痛放疗)、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物理治疗、认知-行 为训练以及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适当地应用非药物疗法,可 以作为药物止痛治疗的有益补充;而与止痛药物治疗联用,可 能增加止痛治疗的效果。
盐酸吗啡注射液:皮下注射:成人常用量:一次 5~15mg,一日 10~40mg; 静脉注射:成人镇痛时常用量5~10mg。对于重度癌痛病人 ,首次剂量范围较大,每日3~6次,以预防癌痛发生及充分缓解癌痛。 硫酸吗啡注射液:可皮下注射。常用量:10~30mg,每日3~4次。但病 人所需有效剂量及耐受性很不一致,故需逐渐调整使病人不痛为止。一 般病人每日用量应不超过100mg。如长期使用剂量可增高。对身体虚弱 或体重轻于标准的患者,初始剂量应适当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检查的局限性包括视野较小,受胃肠道内气体、患者体型等 因素影响,有时难以完整观察胰腺,尤其是胰尾部。
2.CT 检查:具有较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 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 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显示 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较差。三期增强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胰腺肿物 的大小、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能够准确判 断有无肝转移及显示肿大淋巴结。CT 的各种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 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P)、表面 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联合应用可准确提供胰腺 癌病变本身情况、病变与扩张胰管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等信息,其中 MIP 和 MPR 是最常用的后处理技术。近年来 CT 灌注成像技术日趋 成熟,它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反映肿瘤内部的血流特点和血管特性, 以期鉴别肿瘤的良恶性、评价肿瘤疗效,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转 归等。
3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因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可 多轴面观察等特点,是胰腺癌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常规超声可以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观察胆道有无梗阻及梗 阻部位,并寻找梗阻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帮助判断肿瘤对周围 大血管有无压迫、侵犯等。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揭示肿瘤的血流动 力学改变,帮助鉴别和诊断不同性质的肿瘤,凭借实时显像和多切面 显像的灵活特性,在评价肿瘤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优 势。
(二)临床表现 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 临床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属于中晚期。首发症状往往取决于肿瘤的部 位和范围,如胰头癌早期便可出现梗阻性黄疸;而早期胰体尾部肿瘤 一般无黄疸。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腹部不适或腹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数胰腺癌患者仅表现 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易与胃肠和肝胆疾病的症状混 淆。若还存在胰液出口的梗阻,进食后可出现疼痛或不适加重。中晚 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可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 2.消瘦和乏力: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 力、体重减轻,与缺乏食欲、焦虑和肿瘤消耗等有关。 3.消化道症状:当肿瘤阻塞胆总管下端和胰腺导管时,胆汁和胰 液体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而胰腺外分泌功能损 害可能导致腹泻。晚期胰腺癌侵及十二指肠,可导致消化道梗阻或出 血。 4.黄疸:与胆道出口梗阻有关,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可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 年版)
一、概述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是常见 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 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 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 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 13 位和第 7 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 统计数据显示,从 2000 年至 2011 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015 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 9 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中 第 6 位。 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 有所提高;外科手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机器人等)的 发展,局部治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纳米刀消融治疗、放射粒子 植入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如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紫杉醇、如替吉 奥、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尼妥珠单抗等)的应用等,为 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机遇和进步。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 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虽然该规范旨在帮助临床决策,但它不能纳入所有可能的临床变化。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 种危险因素有关。非遗传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龄,高脂饮食,体
脐周肿物,或可触及的直肠-阴道或直肠-膀胱后壁结节。 (四)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是胰腺癌获得初步诊断和准确分期的重要工具,科学合
理使用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对规范化诊治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病情, 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技术是诊断胰腺占位病变的前提。影像学检查应遵 循完整(显示整个胰腺)、精细(层厚 1~2mm 的薄层扫描)、动态 (动态增强、定期随访)、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毗邻关系) 的基本原则。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影像检查流程请见附件 1 和附件 2。
1
重指数超标、慢性胰腺炎或伴发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遗传性危 险因素。家族遗传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约 10%胰腺癌病例具有 家族遗传性。患有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患的患者,胰 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目前这些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尚未清楚,多 达 80%的胰腺癌患者没有已知的遗传原因。CDKN2A、BRCA1/2、 PALB2 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2
伴有皮肤瘙痒、深茶色尿和陶土样便。 5.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持续或间歇低热,且一般无胆道感
染。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血糖异常。 (三)体格检查 胰腺癌早期无明显体征,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消瘦、上腹压痛
和黄疸等体征。 1.消瘦:晚期患者常出现恶病质。 2.黄疸:多见于胰头癌,由于胆道出口梗阻导致胆汁淤积而出现。 3.肝脏肿大:为胆汁淤积或肝脏转移的结果,肝脏质硬、大多无
4
3.MRI 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不作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 随着 MR 扫描技术的改进,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大大改 善了 MR 的图像质量,提高了 MRI 诊断的准确度,在显示胰腺肿瘤、 判断血管受侵、准确的临床分期等方面均显示出越来越高的价值,同 时 MRI 具备具有多参数、多平面成像、无辐射的特点,胰腺病变鉴 别诊断困难时,可作为 CT 增强扫描的有益补充;当患者对 CT 增强 对比剂过敏时,可采用 MR 代替 CT 扫描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磁共 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应用,在胰腺癌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方 面更具优势,有报道 MRI 使用特定组织的对比剂可诊断隐匿性胰头 癌。MRI 还可监测胰腺癌并可预测胰腺癌的复发,血管的侵袭,也可 以预测胰腺肿瘤的侵袭性,而胰腺癌组织的侵袭可作为生存预测的指 标。MRCP 可以清楚显示胰胆管系统的全貌,帮助判断病变部位,从 而有助于壶腹周围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诊断,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及经皮胰胆管穿刺造影(PTC)相比,具有无创的优势;另外,MR 功能成像可以从微观角度定量反映肿瘤代谢信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 (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及波谱成像(MRS),需与 MR 常规 序列紧密结合才能在胰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中中发挥更 大作用。
痛,表面光滑或结节感。 4.胆囊肿大:部分患者可触及囊性、无压痛、光滑且可推动的胆
囊,称为库瓦西耶征(Courvoisier sign),是壶腹周围癌的特征。 3.腹部块:晚期可触及腹部肿块,多位于上腹部,位置深,呈
结节状,质地硬,不活动。 4.其他体征:晚期胰腺癌可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腹水等体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