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正交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以及它的应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理解静力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基本公式。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力的分解和静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拆分成两个或多个力,使它们合力等于原力。
1.2 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合外力的代数和为零时,称为力的平衡。
2. 力的分解的基本方法2.1 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是指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与其垂直的力的过程。
2.2 柿子分解法柿子分解法是指以所求力的方向为 x 轴正方向,将力拆分成平行于x 轴和垂直于 x 轴的两个力的过程。
3. 静态平衡条件3.1 基本公式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即为静力平衡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ΣF = 0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与学生课内所学知识相结合,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体验感。
2. 实验教学法运用实验教学法,设计一些力的分解和静力平衡的实验,让学生能够亲手实践操作,感受和理解力的分解和静力平衡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讨论教学法运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动力。
4. 案例教学法运用案例教学法,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加深对力的分解和静力平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教师介绍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应用,讲解力的分解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2.设计力的分解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记录实验数据。
3.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力的分解时所需要考虑的条件和步骤,并认识到力的平衡的含义和条件。
力的正交分解学案

3、5力的分解(第2课时)姓名 班级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正交分解法2.会运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多个力作用下的共点力的合力问题3.用力的正交分解求解物体平衡问题二、学习重点:运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多个力作用下共点力的合力问题三、学习难点:力的正交分解法求解物体平衡问题四、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正交分解法,并思考其好处问题1、如何求这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呢?这样求解好吗?问题2、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叫做正交分解。
这样分解力有什么好处呢?不垂直会怎样?任务二、熟悉运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多个力作用下共点力的合力问题的步骤,尝试解例题1 解题步骤:1、 建立直角坐标系2、 正交分解各力(将各力分解到两个坐标轴上)3、 分别求出x 轴和y 轴上各力的合力:4、求出FX 和 Fy 的合力,即为多个力的合力大小:方向:【例1】在同一平面上的三个共点力,它们之间的夹角都是120°,大小分别为20 N 、30 N 、40 N ,求这三个力的合力.⋅⋅⋅+++=x x x x F F F F 321⋅⋅⋅+++=y y y y F F F F 32122y x F F F +=x y F F =θtan任务三、用力的正交分解求解物体平衡问题思考与讨论:1、平衡状态指的是什么状态?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是什么?3、如果一物体受N 个力而平衡,那么这些力的合力是多少?解题步骤: 1、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2、建立直角坐标系。
3、正交分解各力。
(将各力分解到两个坐标轴上)4、物体平衡时各方向上合力为零,分别写出x 方向和y 方向方程。
5、根据方程求解。
【例2】如图,光滑斜面倾角θ=37°,用一竖直方向的光滑挡板将球挡在斜面上,已知球重60N 。
(sin37º= 0.6,cos37º=0.8) 求:(1)斜面对球弹力的大小?(2)挡板对球弹力的大小?【小试身手】重60N 光滑匀质球静止在倾角为37º的斜面和与斜面垂直的挡板间,求斜面和挡板对球 的支持力F1、 F2。
山东省临朐实验中学高一物理 力的正交分解法学案

(2)木块与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如图10所示,在倾角为α=37°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档板,在档板和斜面之间放一个重力G=20N的光滑球,把球的重力沿垂直于斜面和垂直于档板的方向分解为力F1和F2,求这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
3.长为20cm的轻绳BC两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在中点系上一重60N的重物,如图10所示:
山东省临朐实验中学高一物理学案:力的正交分解法
当物体受到三个以上共点力的作用求合力时,经常要用到力的正交分解法。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按照取定的正交坐标轴进行分解的一种方法。所谓“正交分解法”就是将受力物体所受外力沿选定的相互垂直的x轴和y轴方向分解,求出x轴上的合力Fx,再求出y轴上的合力Fy,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总的合力F合= ,确定合力的方向。
(1)当BC的距离为10cm时,AB段绳上的拉力为多少?
(2)当BC的距离为10 cm时.AB段绳上的拉力为多少?
学案使课堂从“教”为中心转到“学”为中心
学案使学生从“听众”角色转变为“演员”角色
导读、导听、导思、导做
例1.如图5所示:三个共点力,F1=5N,F2=10N,F3=15N,θ=60°,它们的合力的x轴方向的分量Fx为________N,y轴方向的分量Fy为N,合力的大小为N,合力方向与x轴正方向夹角为。
例2.三个共点力F1=20N、F2=30N、F3=40N,它们相互间的夹角为120o,求它们的合力。
例3. 300N的重物在与水平地面成37º角的斜向上的100N的拉力作用下,沿
水平地面向右做直线运动,若重物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求重物受到的外力的合力
自己总结力的正交分解法的步骤:
当堂检测:
1、如图,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方向与水平方向成a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求:
高中物理正交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正交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正交分解的概念;
2. 掌握正交分解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正交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正交分解的定义;
2. 正交分解的计算方法;
3. 正交分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如何进行正交分解计算;
2. 如何将正交分解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3. 讲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正交分解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正交分解(15分钟)
1. 教师介绍正交分解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正交分解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详细讲解。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进行正交分解的实验演示,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正交分解的理解。
四、讲解应用(10分钟)
教师讲解如何将正交分解应用到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中,例如力的合成等。
五、练习(10分钟)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正交分解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交分解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正交分解的知识,并尝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正交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正交分解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多加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正交分解。
力的正交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正交分解》一、教学内容分析高中物理是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应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思维策略和学习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物理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所在,力学问题的三大基本功是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和矢量运算,本节重点落实三大基本功之一,矢量运算的方法之一正交分解法。
本节课是在讲完力的合成与分解之后的一节方法课,正交分解法在教材中第五章第六节力的分解中只占一小部分内容,但是正交分解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矢量的运算的法则,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安排这节课讲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为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应用正交分解法解决问题也提供了便利。
二、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学生对“力的分解”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出正交分解法,通过分析,让学生体会正交分解法的优点,从而学会多个力的合成,为后面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时求解合力打下基础。
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通过实例分析,强化学生的受力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巩固了正交分解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正交分解法,理解正交分解法的优点。
(2)掌握利用正交分解法求多个力的合力的思路和方法。
(3)掌握利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2)通过利用正交分解解决多个力的合力和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先分解后合成的思想,体会正交分解的优点。
(2)用正交分解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多个力的平衡问题,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重点:正交分解法的应用难点:正交分解法的应用五、教学方法及用具(或仪器)1、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运用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建立力的正交分解的概念和步骤。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
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 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x2-9y2;(2)16x4-y4;(3)12a2x2-27b2y2;(4)(x+2y)2-(x-3y)2;(5)m2(16x-y)+n2(y-16x).?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新人教版必修全套优质教案《正交分解法》

谈力的“正交分解法”的运用一、正交分解法的三个步骤第一步,立正交 x 、y 坐标,这是最重要的一步,x 、y 坐标的设立,并不一定是水平与竖直方向,可根据问题方便来设定方向,不过x 与y 的方向一定是相互垂直而正交。
第二步,将题目所给定跟要求的各矢量沿x 、y 方向分解,求出各分量,凡跟x 、y 轴方向一致的为正;凡与x 、y 轴反向为负,标以“一”号,凡跟轴垂直的矢量,该矢量在该轴上的分量为0,这是关键的一步。
第三步,根据在各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列方程,这样就把矢量运算转化为标量运算;若各时刻运动状态不同,应根据各时间区间的状态,分阶段来列方程。
这是此法的核心一步。
第四步,根据各x 、y 轴的分量,求出该矢量的大小,一定哟啊表明方向,这是最终的一步。
求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或解物体的平衡问题时,常采用正交分解法。
所谓“正交分解法”就是将受力物体所受外力(限同一平面内的共点力)沿选定的相互垂直的x 轴和y 轴方向分解,然后分别求出x 轴方向、y 方向的合力ΣF x 、ΣF y ,由于ΣF x 、ΣF y 相互垂直,可方便的求出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ΣF (大小和方向)例1 共点力F 1=100N ,F 2=150N ,F 3=300N ,方向如图1所示,求此三力 的合力。
合力图 1解: 三个力沿x ,y 方向的分力的合力:x x x x F F F F 321++=∑︒+︒-︒=37sin 53sin 37cos 321F F FN N N 6.03008.01508.0100⨯+⨯-⨯=N 140=y y y y F F F F 321++=∑︒-︒+︒=37cos 53cos 37sin 321F F FN N N 8.03006.01506.0100⨯-⨯+⨯=N 90-=(负值表示方向沿y 轴负方向)由勾股定理得合力大小:ΣF=22)()(y x F F ∑+∑=N 22)90(140-+=166.4N∵ΣF x ﹥0、ΣF y ﹥0∴ΣF 在第四象限内,设其与x 轴正向夹角为α,则:tg α=x yF F ∑∑=NN 14090=0.6429 ∴α=32.7º运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时,x 轴和y 轴方向的选取要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合理选取,即让受力物体受到的各外力尽可能的与坐标轴重合,这样方便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正交分解》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物理是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应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思维策略和学习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物理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所在,力学问题的三大基本功是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和矢量运算,本节重点落实三大基本功之一,矢量运算的方法之一正交分解法。
本节课是在讲完力的合成与分解之后的一节方法课,正交分解法在教材中第五章第六节力的分解中只占一小部分内容,但是正交分解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矢量的运算的法则,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安排这节课讲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为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应用正交分解法解决问题也提供了便利。
二、学情分析
上一节课学生对“力的分解”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出正交分解法,通过分析,让学生体会正交分解法的优点,从而学会多个力的合成,为后面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时求解合力打下基础。
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通过实例分析,强化学生的受力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巩固了正交分解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正交分解法,理解正交分解法的优点。
(2)掌握利用正交分解法求多个力的合力的思路和方法。
(3)掌握利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2)通过利用正交分解解决多个力的合力和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先分解后合成的思想,体会正交分解的优点。
(2)用正交分解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多个力的平衡问题,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
重点: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难点: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及用具(或仪器)
1、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运用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建立力的正交分解的概念和步骤。
运用指导自主学法,掌握力的正交分解的应用。
2、教学用具:薄木板,绳子,砝码盒。
六、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展示图片(ppt):
提出问题:移动桌子,斜向上拉和斜向
下推,使桌子匀速运动,哪个比较省
力?
让学生上台体验
2、演示实验:将砝码盒放在薄木板上
施加一个力F,斜向上拉砝码盒,使砝
码盒匀速运动。
对F进行力的分解
1、学生观看图片,通过
自己的理解并结合生活
中的常识回答老师的问
题。
2、学生仔细观察砝码盒
一开始放在薄木板上
时,薄木板的凹陷程度;
3、再观察用力F斜向上
拉物体时,学生再薄木
板的凹陷程度。
同时,
砝码盒受到力F的作用,
发生水平方向的运动。
以图片和实
验的形式展
示,简洁明
了。
通过提问,让
学生产生疑
问,引发学生
的思考,发展
学生的思维,
为进一步引
出力的正交
分解的定义
作铺垫。
环节2 正交分解法的引入1、展示图片(ppt)
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
这种分解方法叫做力的正交分解。
⎩
⎨
⎧
=
=
θ
θ
sin
cos
2
1
F
F
F
F
(板书)
一、力的正交分解
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
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归纳力的正交分解的步
骤。
认真做好笔记。
通过图片清
晰地展示对
力的分解,进
而引出力的
正交分解的
概念。
培养学
生自我归纳
以及分解步骤1、正交分解法
2、正交分解步骤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
②将力分解到坐标轴上
提出问题:如何确定坐标系?
和总结的能
力。
通过提
问,引发学生
的思考。
环节3 正交分解的具体应用二(力的作用效果)Ppt
进行受力分析:
练习
(板书)
(1)静止时,尽量让更多个力落在坐
标轴上,使要分解的力尽可能少。
学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
分析:物体有沿斜面下
滑的趋势和紧压斜面的
效果。
对物体进行受力
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
物体静止时,尽量让更
多个力落在坐标轴上,
使要分解的力尽可能
少。
以学生本来
的知识基础
对物体进行
受力分析,根
据受力图让
学生更容易
分析和理解。
环节4 正交分解的具体应
用1、对受到斜向上的力的物体进行受力
分析,利用正交分解法。
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对受到斜向下的
力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利用正交分解
法。
给出具体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结论F
叫学生上来黑板画图,
其他学生自己动手画
图,进行正交分解的受
力分析;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力
的正交分解,可以分解
平行在运动方向和垂直
运动的方向上。
让学生自己
动手画图,加
深学生对正
交分解的理
解。
教师通过追
问,引导学生
探讨力的正
交分解,通过
学生之间的
讨论交流归
纳出结论。
环节5 例题:如图所示,重力为500N的人通让学生计算加深学生对
应用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200N的物体,当绳与水平面成60o角时,物体静
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
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正交分解的理解。
环节6 总结归纳三、小结
1、正交分解
2、步骤
(1)建立直角坐标系
(2)将力分解到坐标轴上
3、分类
(1)静止时,尽量让更多个力落在
坐标轴上,使要分解的力尽可能少。
(2)直线运动时,将力沿着运动方
向和垂直运动方向分解。
采用了教师
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的方
式来掌握力
的正交分解。
环节7 作业布置1、书本P883,4(交)
2、学案P60—P61
巩固知识,加
强训练
环节8 教学反思优点:矢量运算的法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法是力的分解的一个特例。
采用了“欲合先分”的思想,先将互成角度的几个力分解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将复杂的矢量运算变化成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与互成90°的力的合成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这几年中,北京市陶昌宏老师提出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为“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
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从问题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体现了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
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力的分解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从而引出了力的正交分解。
为了落实课堂实效,在讲解完例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解决类似题目,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缺点:
1、本节课,过于强调力的正交分解的应用,而忽略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使用。
一节课的内容偏少。
所涉及到的题目偏难,学生的基础不够牢固,还没有完全掌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在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融入旧的知识。
2、师生互动较少见,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切忌自问自答,问问题要问到关键点上。
多看学生,多问学生,才能知道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
适当的表扬学生。
3、教师语言不够简练亲切,没有激情。
教师,亦师亦友,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师语言没有充分注意,导致平时在提问和讲课时,语言使用不恰当。
必须要改正!
4、在进行受力分析时,要先标出角度,再画出分力。
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不同的力,学生看起来比较清晰明了。
放手让学生
画图,可适当地引导。
可将正确的受力图和
错误的受力图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二节力的正交分解
一、力的正交分解:
1.正交分解法
2.步骤:
(1)建立直角坐标系
(2)将力分解到坐标轴上
3.分类
(1)静止时,尽量让更多个力落在坐标轴上,使要分解的力尽可能少。
(2)直线运动时,将力沿着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