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KAPPA(适用10-50个样品)

料号量具编号量具名称测量者 A 品名量具类型评价人数测量者 B 特性状态定义重复次数测量者 C 零件数量报告人批准日期产品编号A-1A-2A-3B-1B-2B-3C-1C-2C-3真值(REF)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1=合格 0=不合格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计数型#DIV/0!人员更换定期(校准/年度)修复后新购公差变化DataSummary/A*BA*CB*CA*RefB*RefC*Ref0*00000001*00000000*10000001*1000SelfagreementA B C 00A*B Cross01总计Po:#DIV/0!A0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Pe:#DIV/0!1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总计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B*C01总计Po:#DIV/0!B0计数00期望值#DIV/0!#DIV/0!#DIV/0!Pe:#DIV/0!1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总计计数0期望值#DIV/0!#DIV/0!#DIV/0!A*CCrosstabulC 01总计Po:#DIV/0!A0计数0期望值#DIV/0!#DIV/0!#DIV/0!Pe:#DIV/0!1计数0期望值#DIV/0!#DIV/0!#DIV/0!总计计数0期望值#DIV/0!#DIV/0!#DIV/0!Reproduci bilityKappa 判定Kappa=(Po-Pe)/(1-Pe)A*REFCrosstabul1总计Po:#DIV/0!A0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Pe:#DIV/0!1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总计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B*REFCrosstabul1总计Po:#DIV/0!B0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Pe:#DIV/0!1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总计计数000期望值#DIV/0!#DIV/0!#DIV/0!真值#DIV/0!#DIV/0!#DIV/0!真值B C A*B B*C A*C #DIV/0!#DIV/0!#DIV/0!编制:审核:核准:。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1.系统功能分析1.1.计数型测量系统是如何实现计数功能的?1.2.系统能够处理的计数范围和精度是多少?1.3.系统具备哪些自动化控制特性?1.4.系统是否支持多通道计数?1.5.系统是否拥有远程监控和报警功能?2.应用领域分析2.1.在工业生产中,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应用案例有哪些?2.2.计数型测量系统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2.3.系统在质量检测和控制中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2.4.系统在仪器仪表校准中的重要性是什么?2.5.系统在数据分析和统计中的应用有哪些独特之处?3.系统性能分析3.1.系统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如何评估?3.2.系统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如何确定的?3.3.系统的抗干扰性如何进行测试和验证?3.4.系统的响应时间和采样频率有何关联?3.5.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如何保证?4.系统优化建议4.1.如何通过硬件升级提升系统的测量精度?4.2.优化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吗?4.3.系统的自动校准和自适应控制如何实现?4.4.整合其他测量技术是否能够进一步完善系统?4.5.如何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性能稳定?5.发展趋势和展望5.1.计数型测量系统在工业4.0时代有何新的应用?5.2.系统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前景如何?5.3.新兴技术对系统的影响和挑战是什么?5.4.基于的计数型测量系统有何突破?5.5.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有哪些?总结:通过对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系统的功能、应用领域、性能和优化方案。
我们还对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展望进行了探讨。
计数型测量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测量技术,在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我们建议用户在使用系统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硬件配置和算法优化方案,并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MSA-测量系统分析记录--全套-2019-11-5(1)

QC/QR-67/A0
量具名称: 量具编号: 被测产品: 量具功能:
*************有限公司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小样法)
测量日期: 操作者A: 操作者B:
将测量结果填写于下表中(测量结果满足要求填写Y;测量结果不满足要求填写N)
操作者 A
第一次 第二次
1
Y
Y
2
Y
Y
3
Y
Y
4
N
N
5
Y
Y
6
N
N
7
Y
Y
8
Y
Y
9
Y
Y
10
N
N
11
N
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
Y
Y
13
Y
Y
14
Y
Y
15
Y
Y
16
Y
Y
17
N
N
18
N
N
19
Y
Y
20
Y
Y
操作者 B
第一次
Y Y Y N Y N Y Y Y N N Y Y Y Y Y N N Y Y
第二次
Y Y Y N Y N Y Y Y N N Y Y Y Y Y N N Y Y
AB测量结果一致性
一致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不一致
结论: 量具可以识别所有设置的质量状态,测量系统可以接受! 评价标准: 所有测量结果(每个测量件4次)显示相同则接受该测量系统,否则不接受
作成/日期:
检讨/日期:
承认/日期:**********2019/8/3
计数型测量系统风险分析法最新

计数型测量系统风险分析法最新
计数型测量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手段,它通过对其中一种物理数量
进行计数,来实现对该物理数量的测量。
然而,在使用计数型测量系统时,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或不准确。
因此,对计
数型测量系统进行风险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风险分析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可能产生不利后
果的事件。
在计数型测量系统中,风险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可能导致测量结
果误差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少这些误差的出现。
首先,对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各个因素进行调研和分析,包括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素质等。
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权重分配,确定各个因素
的重要性程度。
常用的权重分配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等。
接下来,将各个因素与计数型测量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确
定每个因素对各个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
这可以通过专家评估、试验数据
分析等方法来实现。
最后,根据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
减少测量结果误差的发生。
这些控制策略可以包括加强仪器设备维护、改
善环境条件、提高人员培训等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分析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
进行更新和调整。
因此,定期对计数型测量系统进行风险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O-NO-GO检具大样法

系统有效得分 (所有评价人自己保持一致)
50 45 90.0%
系统有效得分与计数 (所有评价人与基准一致)
50 45 90.0%
A B C
结论:
有效性 ≥90% 96.0%
98.0%
96.0%
漏发警报的比例 ≤2%
2.00%
误发警报的比例 ≤5%
4.00%
0.00%
4.00%
2.00%
4.00%
基于上述信息,判定该测量系统中,评价人ABC均接受,该测量系统符合要求
评
批
价
准:
4/4
38 0 0 0 0 0 0 0 0 0
39 1 1 1 1 1 1 1 1 1
40 1 1 1 1 1 1 1 1 1
41 1 1 1 1 1 1 1 1 1
42 0 0 0 0 0 0 0 0 0
43 1 1 1 1 1 1 1 1 1
44 1 1 1 1 1 1 1 1 1
45 1 1 1 1 1 1 1 1 1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A 总计
B 总计
C 总计
0.00 1.00
0.00 1.00
0.00 1.00
(评价人与基准交叉分析)
A 与 基准判断交叉表
0.00
基准
1.00
计算
26
期望的计算
6.0
4 24.0
计算
1
119
期望的计算 计算
24.0 30
96.0 120
期望的计算
30.0
120.0
B 与 基准判断交叉表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测量仪器名 测量仪称器编
号 操作者
测量结果数据表
MSA标准格式

C-3 1 1 0 0 1 1 1 1 1 1 自评
参考 1 1 0 0 1 1 1 1 1 1
参考值 249.3 254.1 246.6 257.0 254.3 253.2 249.5 251.2 251.8 251.4
代码 II II X III X II II II II II
A*B 0*0 0*1 1*0 1*1 A*B交叉表 27 0 0 123
A-2 1 1 0 0 1 1 1 1 1 1
A-3 1 1 0 0 1 1 1 1 1 1
B-1 1 1 0 0 1 1 1 1 1 1
B-2 1 1 0 0 1 1 1 1 1 1
B-3 1 1 0 0 1 1 1 1 1 1
C-1 1 1 0 0 1 1 1 1 1 1
C-2 1 1 0 0 1 1 1 1 1 1
C-3 1 1 1 1 1 0 1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参考 1 1 1 1 1 0 1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000 -0.103 0.02 0.02 0.00 -0.01 0.01 -0.11 -0.11 -0.12
0.017 -0.020 -0.007 -0.010 0.01 0.01 0.01 0.03 0.02 0.00 -0.02 -0.02 0.01 0.00 0.00 0.01 0.02 -0.01 -0.01 -0.02
评价人%(自评)1
评价人%与参考比较2 A 50 50 B 50 50 C 50 50
计数型检查分析报告

A与真值交叉表
0
A
1
总计
计数 期望值
计数 期望值
计数
期望值
0 36 8.6 0 27.4
36
36.0
真值
1 0 27.4 114 86.6
114
114.0
总计
36 36.0 114 114.0
150 150.0
B与真值交叉表
0
B
1
总计
计数 期望值
计数 期望值
计数 期望值
0 36 9.6 0 26.4 36 36.0
评价人可接受的边缘,可能需要改进
评价人不可接受,需要改进
结论 可接受 可接受 可接受
Kappa ≧0.75 0.4~0.75 <0.4
误发 0.00% 3.51% 0.00%
有效性 ≧90% 80%~90% <80%
报告编号
Po:
1.00
Pe:
0.64
重复能力
Po:
1.00
Pe:
0.64
Po:
0.97
1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测量系统分析培训--6 计数型系统分析Kappa

• 误判的几率 Probability of false alarm(P-FA) - 将“合格”判为不合格 的机会. P(false alarm)=实际误判次数 / 误判的总机会数.
假设性试验分析包含两个部分:
1. 测量系统的一致性评价( Kappa测量). 2. 测量系统的有效性评价.
(包含有效性,漏发警报的比率和误发警报的比例三项)
2.信号探测理论法----Signal Detection 方法 信号控测理论法,一般需确定模糊区域的近似宽度.从而确定测量系 统的GRR。这种方法需要每个样品零件利用计量型测量系统进行离 线评估.
<80% >5% >10%
-13-
第六章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信号探测理论法
下限
上限
I II
III
II I
目标
此种方法是得用信号检查理论, 来确定区域II的近似宽度, 从而确定 测量系统的GRR. 需要每个样品零件利用计数型测量系统进行离线评估
1.确定公差( 规定范围)
USL=0.550 LSL=0.450
d=0.0237915
此为区域II宽度的估计值, 且GRR的估计值为6*σGRR
-16-
公差=USL-LSL=0.100
-14-
第六章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信号探测理论法—计算方法
2.确定准则
当PPK >1,比较测量系统与过程误差 当PPK <1,比较测量系统与公差.
此处假定PPK=0.5
3. 计算方法
将各参考值数据从高到低排列,确定II区的起始点和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评价人之间表现出的一致性良好。
2/4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评价人与基准交叉分析)
A 与 基准判断交叉表 基准 0.00 A 0.00 1.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总计 期望的计算 29 6.0 1 24.0 30 30.0 B 与 基准判断交叉表 基准 0.00 B 0.00 1.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总计 期望的计算 30 6.4 0 23.6 30 30.0 C 与 基准判断交叉表 基准 0.00 C 0.00 1.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总计 期望的计算 29 6.2 1 23.8 30 30.0 1.00 2 24.8 118 95.2 120 120.0 总 31 31.0 119 119.0 150 150.0 计 1.00 2 25.6 118 94.4 120 120.0 总 32 32.0 118 118.0 150 150.0 计 1.00 1 24.0 119 96.0 120 120.0 总 30 30.0 120 120.0 150 150.0 计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测量结果数据表
测量仪器名称 测量仪器编号
裁断检具 RT-YS6-001 A、B、C 3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1 1 0 1 1 0 0 1 1 1 0 1 1 1 0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4
漏发警报的比例 ≤2% 2.00% 0.00% 2.00%
误发警报的比例 ≤5% 2.00% 4.00% 4.00%
结论:
基于上述信息,判定该测量系统中,评价人ABC均接受,该测量系统符合要求
评价人:
确认:Biblioteka 承认:4/4样品/名称 被测参数 记录/日期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1 1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C 2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 0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3 1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1 1 0 1 1 0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基准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0 0 1 1 1 1 0 1 1 0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评价人所有试验上与基准一致) A 50 48 96.0% B 50 48 96.0% C 50 47 94.0%
系 统 有 效 得 分 (所有评价人自己保持一致) 总受检数 符合数 有效率 50 44 88.0%
系 统 有 效 得 分 与 计 数 (所有评价人与基准一致) 50 44 88.0%
有效性 ≥90% A B C 96.0% 96.0% 94.0%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评价人交叉分析)
A 与 B 交叉表 B 0.00 A 0.00 1.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总计 期望的计算 29 6.4 3 25.6 32 32.0 A 与 C 交叉表 C 0.00 A 0.00 1.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总计 期望的计算 28 6.2 3 24.8 31 31.0 B 与 C 交叉表 C 0.00 B 0.00 1.00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期望的计算 计算 总计 Kappa A B C 期望的计算 A --0.92 0.90 Kappa分析结果(要求:Kappa≥0.75) B 0.92 --0.90 C 0.90 0.90 --29 6.6 2 24.4 31 31.0 1.00 3 25.4 116 93.6 119 119.0 总 32 32.0 118 118.0 150 150.0 计 1.00 2 23.8 117 95.2 119 119.0 总 30 30.0 120 120.0 150 150.0 计 1.00 1 23.6 117 94.4 118 118.0 总 30 30.0 120 120.0 150 150.0 计
Kappa分析结果(要求:Kappa≥0.75) A Kappa 0.96 B 0.96 C 0.94
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评价人与基准表现出的一致性良好。
3/4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测量系统有效性分析
% 评 价 人 得 分 与 计 数
(评价人自己在所有试验上一致) 来源 总受检数 符合数 有效率 A 50 48 96.0% B 50 48 96.0% C 50 47 94.0%
基准值 814.0 817.0 815.0 815.0 800.0 814.0 801.0 809.0 812.0 819.0 814.0 817.0 813.0 816.0 820.0 795.0 814.0 804.0 805.0 807.0 795.0 800.0 805.0 819.0 796.0 815.0 812.0 805.0 809.0 815.0 812.0 814.0 820.0 814.0 817.0 815.5 795.0 820.0 812.0 815.0 809.0 821.0 815.0 809.0 812.0 814.0 815.5 816.0 813.0 812.0
797.0
-2005.3.17
817.0
操 零件
作
者
A B 1 2 3 1 2 1 1 1 0 1 1 2 1 1 1 1 0 3 1 1 1 1 1 4 1 1 1 1 1 5 1 1 1 1 1 6 1 1 1 1 1 7 1 1 1 1 1 8 1 1 1 1 1 9 1 1 1 1 1 10 0 0 0 0 0 11 1 1 1 1 1 12 1 1 1 1 1 13 1 1 1 1 1 14 1 1 1 1 1 15 0 0 0 0 0 16 0 0 0 0 0 17 1 1 1 1 1 18 1 1 1 1 1 19 1 1 1 1 1 20 1 1 1 1 1 21 0 0 0 0 0 22 1 1 1 1 1 23 1 1 1 1 1 24 0 0 0 0 0 25 0 0 0 0 0 26 1 1 1 1 1 27 1 1 1 1 1 28 1 1 1 1 1 29 1 1 1 1 1 30 1 1 1 1 1 31 1 1 1 1 1 32 1 1 1 1 1 33 0 0 0 0 0 34 1 1 1 1 1 35 1 1 1 1 1 36 1 1 1 1 1 37 0 0 1 0 0 38 0 0 0 0 0 39 1 1 1 1 1 40 1 1 1 1 1 41 1 1 1 1 1 42 0 0 0 0 0 43 1 1 1 1 1 44 1 1 1 1 1 45 1 1 1 1 1 46 1 1 1 1 1 47 1 1 1 1 1 48 1 1 1 1 1 49 1 1 1 1 1 50 1 1 1 1 1 注:“1”为合格;“0”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