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电力发展简史总结

中国电力发展简史总结

中国电力发展简史总结中国电力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电力发展的历史进行总结。

中国电力发展的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进程。

在那个时候,国内的电力资源极度匮乏,只有一些城市和富裕家庭才能够使用电力。

但是,中国政府一直将电力发展列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政府开始大力投资电力行业,并建立了一批大型水电、火电和核电站。

这些举措为中国电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解决了国内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发展迅猛。

政府逐渐加大了对电力行业的改革力度,推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外资,推动了电力体制的改革和行业的开放。

此举为电力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电力行业经历了大规模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和太阳能市场,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

同时,中国电力企业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当前,中国电力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电力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也面临着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电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然而,任重而道远,中国电力行业仍需面对持续发展的挑战,积极应对并抓住机遇,推动中国电力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电力发展史

中国电力发展史

中国电力发展史第一集驱散黑暗一、主题思想十九世纪末工业文明因电力工业的出现而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它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着每一个农耕社会的角落。

而此刻的东方却正处于一个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速下滑的轨道上。

本集以电力在旧中国的发展为主线,以旧中国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在描述电力文明对中国社会造成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勾勒出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变迁对电力事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电力工业在旧中国发展历史的描述展现党领导人民开创的民族解放事业对中国电力工业发挥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内容梗概电力文明的火炬从法拉第的手中辗转到中国,就在上海外滩亮起那15盏电灯开始,电力文明便开始了她的中国之旅。

在人类发明了电的一百多年来,电力工业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现代社会,电已经无所不在;但在120多年前,当东方社会第一次“触”电时,与其说它带来了文明,不如说它带来了更多的苦难和沉重。

点点的电力之火,燃亮的却是一个破碎、僵化、腐朽、挣扎的旧中国。

当清工部安装在仪銮殿的第一台电灯照亮慈禧太后生命中最后一段旅程时,电力文明的星星之火借洋务运动三位重臣——李鸿章、左宗堂和刘铭传之手,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始燃烧;从立德尔创办中国第一家发电厂到洋务运动催生起民族电力工业,仅仅十余年,公用电业相继在上海,广州、天津、汉口等租界建立,在这期间,虽然民族电力工业开始生成,但是大部分电厂都控制在外商手中。

辛亥革命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商业趁机发展壮大,江苏、浙江、广东、辽宁、湖北等地的大中城市纷纷兴办电业,当时发电装机最大的发电厂就是上海电力公司的杨树浦。

三、拍摄要点与主要事件:2、电力出现时中国社会背景,电力工业在中国的出现;毕晓浦在上海成功进行电弧灯发光实验。

上海外滩至虹口6.4公里的电杆上亮起了15盏电灯;清工部为慈禧太后装设电灯,成立西苑电灯公所。

清政府从排斥电到接受电的态度转化。

3、中国民族资本对电力发展的贡献:立德尔等招股集银5万两,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创办中国第一家发电厂;天津的德商世昌洋行在毛线加工厂安装发电机供厂内用电;华侨商人黄秉常也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广州试办电厂;积极倡导洋务的台湾巡抚刘铭传也在台北装置小型蒸汽发电机燃煤发电。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本文将从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发展、改革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电力工业几乎处于零起点。

1902年,中国的第一座电站——河南洛阳电厂建成,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

此后,中国陆续建成为了一些小型水电站和煤电站,但电力供应仍然非常有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阶段(1950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主要依靠国家的计划经济和集中投资来推动发展。

在195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发展了一些大型水电站,如丹江口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等。

这些水电站不仅解决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问题,还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继续发展,建设了一些大型煤电站和核电站。

这些电厂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能源支持。

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力工业面临着供需矛盾、技术落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电力工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力工业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和国际化。

1997年,中国电力工业实施电力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了电力市场的发展。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高,电网建设不断完善。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电力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电力工业主要由外国资本主导,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技术引进,国内电力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然而,这一时期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起步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

重点是电力工业的国有化和电网的建设。

中国电力工业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三、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电力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和电力设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四、未来趋势中国电力工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电力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同时,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国电力工业将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型。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将成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创新发展。

总结: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起源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向清洁能源转型,并推动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电力发展历程

我国电力发展历程

我国电力发展历程
电力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各行各业发展的重
要支撑。

我国电力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
发展。

20世纪初,我国电力的开始尝试,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开始在重要城市修建电站,如上海法租界、北京等地。

随着国内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电力王国开始雏形初见。

1919年,全国首个由中国人自主建设的
发电站——杭州三墩水力发电站竣工,成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开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力工业生产基础较差,供电范围狭窄,人均用电量更低。

国家电网总公司成立之后,全国电力企业经历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

在电力改革的推进下,我国电力产业逐步实现了目标,从已经有了不少自己的电站、线路,到全国电网的统一、电力系统的
一体化。

同时也打败了电力供应紧张,能源的不稳定和燃煤污染等问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例如水电、核电以及风电等,实现绿色发展。

目前,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9亿千瓦,居世界第一,成为了
世界第一大发电国,人均用电量已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

从最初的落后和匮乏,到现在的发达和富有,中国电力的跨越式
发展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归功于无数电力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有力地促进了国家能源的建设和发展。

在未来,我国将继续以不
懈的努力,在电力环保、清洁能源开发、电力科技发展等方面推进电
力创新进程,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电力史

中国电力史

中国电力工业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但是早期发电厂都是小规模的,发电量很小。

直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电力工业才开始快速发
展。

以下是中国电力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阶段:
1.1882年,中国第一座发电厂在上海建成,发电容量仅为12kW。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电力工业处于落后的状态,发电装机容量只
有184.86万千瓦,人均用电量不足8千瓦时。

3.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力工业开始快速发展。

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
到5712万千瓦,成为世界第六大电力生产国。

4.2000年以来,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更加快速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随着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国电力工业的结构和布局得到了不断优
化。

5.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力生产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美国,达到
10.56亿千瓦。

6.截至2020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2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
电装机容量10.84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9.1%左右。

总的来说,中国电力工业在近现代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中国电力发展的历程

中国电力发展的历程

中国电力发展的历程中国电力发展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电力工业还处于萌芽阶段。

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曾设立过工、矿、电三总司,分别管理着不同领域的工业。

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缺乏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电力产业的发展极为缓慢。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力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

于是,在经济建设中,电力工业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1949年后的头十年,国家对电力工业进行了大力投资。

这十年间,国内各地相继修建了大大小小的电站,电力供应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电力调整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应对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电力需求增加以及电力产业自身的问题,国家开始对电力产业进行调整。

以地级以上城市为重点的城市电网已经基本建成,接下来的发展重点放到了农村电工程建设上。

这期间,国家大力推行“小电站,大发电”的政策,致力于建设小型水电站,以满足农村的用电需求。

四、电力行业的市场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力行业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市场化。

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之后,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趋势越发明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地也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地电力发展的规划,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能源转型的新征程当前,随着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逐渐枯竭,以及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中国电力行业已经进入能源转型的新阶段。

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光能等,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电力工业也在探索新的技术和模式,以提高发电效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电力行业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迅速崛起,打造了中国电力工业强国的美好愿景。

中国电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电力
发展的主要历程:
1. 20世纪初至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电力的发展非常有限。

许多城市和工业区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

2. 1949年至197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这一时期,
电力工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中国开始建设大型水电站,如黄河、长江和珠江等。

此外,还建设了一些煤炭发电厂。

3. 1978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电力工业
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引进了国外的电力设备和技术,并开始开展与国际电力企业的合作。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4. 1990年至2000年:这一时期,中国电力经历了快速增长的
阶段。

国内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需求,中国加大了电力设施的建设投资。

此外,中国还开始进行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5. 2000年至今:中国电力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

国内
电力需求增长迅速,中国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投资和开发。

此外,中国还着力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加大对电力市场开放和竞争的力度。

总的来说,中国电力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从过去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供应充足,中国电力已经成为全球电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未来,中国电力将继续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并加大对电力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的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集驱散黑暗一、主题思想十九世纪末工业文明因电力工业的出现而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它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着每一个农耕社会的角落。

而此刻的东方却正处于一个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速下滑的轨道上。

本集以电力在旧中国的发展为主线,以旧中国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在描述电力文明对中国社会造成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勾勒出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变迁对电力事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电力工业在旧中国发展历史的描述展现党领导人民开创的民族解放事业对中国电力工业发挥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内容梗概电力文明的火炬从法拉第的手中辗转到中国,就在上海外滩亮起那15盏电灯开始,电力文明便开始了她的中国之旅。

在人类发明了电的一百多年来,电力工业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现代社会,电已经无所不在;但在120多年前,当东方社会第一次“触”电时,与其说它带来了文明,不如说它带来了更多的苦难和沉重。

点点的电力之火,燃亮的却是一个破碎、僵化、腐朽、挣扎的旧中国。

当清工部安装在仪銮殿的第一台电灯照亮慈禧太后生命中最后一段旅程时,电力文明的星星之火借洋务运动三位重臣——李鸿章、左宗堂和刘铭传之手,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始燃烧;从立德尔创办中国第一家发电厂到洋务运动催生起民族电力工业,仅仅十余年,公用电业相继在上海,广州、天津、汉口等租界建立,在这期间,虽然民族电力工业开始生成,但是大部分电厂都控制在外商手中。

辛亥革命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商业趁机发展壮大,江苏、浙江、广东、辽宁、湖北等地的大中城市纷纷兴办电业,当时发电装机最大的发电厂就是上海电力公司的杨树浦。

三、拍摄要点与主要事件:2、电力出现时中国社会背景,电力工业在中国的出现;毕晓浦在上海成功进行电弧灯发光实验。

上海外滩至虹口6.4公里的电杆上亮起了15盏电灯;清工部为慈禧太后装设电灯,成立西苑电灯公所。

清政府从排斥电到接受电的态度转化。

3、中国民族资本对电力发展的贡献:立德尔等招股集银5万两,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创办中国第一家发电厂;天津的德商世昌洋行在毛线加工厂安装发电机供厂内用电;华侨商人黄秉常也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广州试办电厂;积极倡导洋务的台湾巡抚刘铭传也在台北装置小型蒸汽发电机燃煤发电。

5、解放区电力事业的发展;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分别接受日本侵略者当时修建的电厂。

但是,受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对解放区的电力工业总是千方百计的破坏和掠夺。

1946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进驻哈尔滨,成立了哈尔滨电业局。

7月18日,国民党在丰满切断松滨线,对哈尔滨进行电力封锁。

另外,国民党还全部接管了沦陷区的电厂,将共产党的用电空间压缩的很小。

针对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努力争取,一方面积极筹建自己的电站,分别在河北的平山县投建了忽忽水电站、山西的长冶县投建了刘伯承电厂。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电力事业的总体情况;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的故事;1929年,国民政府出台的《电力民用监管条例》、统一频率和电压、设立资源委员会管理机构;到194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184.86万千瓦,全年发电量43.1亿千瓦时,分别排在世界第21位和25位。

全年实际用电量34.6亿千瓦时,只相当于2002年浙江省一个中等规模的市一年的用电水平。

人均年用电量才7.94千瓦时,相当于现在我们家庭客厅里的立柜式空调开4个小时的用电量。

第二集艰苦岁月"一五"计划是新生的共和国大踏步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开始。

在前苏联156个援建工程中,一批新的火电项目在阜新、抚顺、吉林、西安、郑州、太原、包头、重庆、武汉等地建成,增加火电装机163.9万千瓦,接近1949年时全国拥有的火电机组容量之和,在世界排名上,从第21位跃至第12位,中国火电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吉林热电厂是156项之一,1958年我国第一台进口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就在吉林热电厂投产。

创业艰难百战多。

1952年1月,阜新电厂正式扩建,扩建工程是"156"个重点工程的第一项,中华大地上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由此发端。

9月17日,汽轮发电机组比计划提前一个半月完成安装。

毛泽东主席发来嘉勉电,祝贺提前完成发电机安装工作。

"一五"完成后,电力迅速支撑起了共和国的经济大厦,新中国工业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

"一五"期间,中国电力工业一边引进设备、管理、技术,一边学习、消化,开足马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线的中国火电国产化历程,一路跋涉一路豪歌。

中国火电事业在曲折中前行。

1956年第一套6000千瓦火电机组在安徽淮南电厂胜利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

58年8月,国产第一台1.2万千瓦机组在重庆电厂投产;12月,第一台2.5万千瓦机组在闸北电厂投产;59年11月,第一台5万千瓦机组在辽宁电厂投产。

在这一个个"第一"的背后,是电力职工的创业之艰、守业之苦。

60年代初,国际政治气候巨变,前苏共领导由于对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共产党不听从他的指挥棒,气急败坏地撤走了技术专家,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电力人与共和国一同经受了最困难的考验。

全世界都在等待着中国的答案——1967年2月,由哈尔滨三大动力厂生产的国产第一台1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高井发电厂安装成功!——1969年9月,国产第一台12.5万千瓦双水冷汽轮机在吴泾电厂投运,标志着我国电机制造工业有了新发展;——1972年12月,国产第一台20万千瓦机组在朝阳电厂投产(按照当时备战备荒的要求,电力建设违背了客观规律,选址上推行"山、散、洞"布置,朝阳电厂要求进洞,最后,由于地质原因,两台机组全部退出,成了地面电厂。

仅这一个项目就损失1000多万元。

如今,朝阳市西北十五公里的这个山洞,仍然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尘封已久故事);——1975年30万千瓦烧煤机组在姚孟电厂投运。

这些高参数大容量国产机组的投运,标志着中国的发电设备从制造至发电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改革开放后的电力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11月,国产第一台3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江苏望亭电厂投产。

与以前的国产第一台火力发电机组不同的是,安装在江苏望亭电厂国产的第一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是燃油机组。

火电建设尽管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仍然出色地完成了第一到第五的5个五年计划,1978年的发电设备容量5712万千瓦、全年发电量2565亿千瓦时。

从1957年到1978年,火电装机年平均增长12.1%,火电发电量的平均增长13.6%。

火电占全国发电量比重,1957年为75.1%,1978年达到82.6%,这表明火电始终是我们电力工业的主力。

第三集高歌猛进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的出台引起了连锁反应,一时间,“多家办电,多渠道建电厂”的良好局面出现了。

刚刚涉足市场经济的人们的眼界不断拓展,从北京成立的“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可略见一斑;身处华东电网枢纽的上海也不甘落后,从推动华东电网集资办电试点,策划建立电力建设基金、形成每度(千瓦时)电征收2分钱,到协调华东三省一市发展电力。

上海人的思维从“分蛋糕”转向了“做蛋糕”。

从80年代集资办电到2002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创办了诸多省市级能源、电力投资公司。

加入中国投资协会地方电力专委会的共47家,这47家公司均以发电为主业,投资开发、控股参股的发电资产共万千瓦,占全国2002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含水电)%。

山东电力工业加快发展的经验,引起了电力高层的注意。

对于当时急于寻找发展突破之道的电力工业,山东的崛起不亚于后来的"深圳模式",令人震惊和兴奋。

1982年5月28日到6月8日,水利电力部基建司派姚振炎、马致中、周志方,到山东进行调查,总结山东经验,在全国推广。

进入90年代,中国的火电建设更是以惊人速度驶入快车道。

继1987年我国发电设备装机跃上1亿千瓦大关后,1995年3月又突破了2亿千瓦。

其中新增的火电项目为4592。

42万千瓦,占新增大中型装机容量的77%,5年后装机达3亿千瓦。

10多年间,我国电力装机增长240%。

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从建国初期185万千瓦发展到1亿千瓦,用了38年时间,从1亿千瓦发展到2亿千瓦仅用了7年多的时间,从2亿千瓦发展到3亿千瓦仅用了5年的时间。

电力工业的改革,特别是电力投资体制的改革和集资办电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外资等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电力工业空前发展。

与此同时,火电发展沿着国产和引进两条主线,向大机组、高参数方向齐头并进,一批60万以上的大机组成批矗立在中华大地上。

从80年代开始,中国决定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60万千瓦火电机组制造技术,同时与美国依巴斯克公司签订了燃煤电厂工程服务和技术转让合同。

国产第一台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安装在安徽淮南。

1985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视察平圩电厂工地,欣然为电厂题词:"平圩不平常,单机甲中华"。

和时间竞走,才不会落后于时代。

2004年10月,河南华能沁北电厂一期工程1号60万火电机组一次并网成功。

这标志着我国超临界机组国产化技术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机械制造和电力行业成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低温低压、中温中压到高温高压,从亚临界到超临界,中国的在火电国产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此外,引进型机组也进入了"高速公路"。

1992年1月16日,我国第一台引进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并网发电成功!1992年荣获美国《国际电力》杂志颁发的"国际电站奖",这是我国电厂首次在国际上获奖。

2000年6月22日,我国首台80万千瓦火电机组--绥中电厂1号80万千瓦机组顺利通过168+72小时试运行。

这标志着我国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的建设水平又上新台阶。

2001年7月18日,国家重点工程--上海外高桥发电厂二期工程破土动工。

该工程计划安装的两台90万千瓦单轴超临界燃煤机组,是我国单机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机组。

该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电力建设跃进到百万千瓦级的新阶段。

2002年:中国电力编年史上一个不容避开的年份。

当年岁末,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手术刀划开了意义重大的一道口子,传统的大一统的电力体制被分拆成厂、网、辅业11家公司。

一个充满活力的发电市场竞争时代宣告到来,中国的电力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加速度"。

次年春天,新成立的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纷纷召开工作会议,一时引来了众人的"眼球"。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确定了在新世纪前20年的发展奋斗目标:2010年,实现可控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10%,销售收入100亿美元,进入世界500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