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以南淝河为例
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旨在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主要内容。
以下是《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概述部分的内容:1.1 概述太湖作为中国最大淡水湖泊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然而,由于近年来在太湖周边进行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太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底泥是太湖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营养盐,对太湖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的影响。
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我们将从实测数据出发,分析不同流速条件下太湖河道底泥的泥沙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流速对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的影响。
本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释放规律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第二部分是对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第三部分是对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的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的探索,我们将尝试揭示流速对太湖底泥释放行为的规律,为太湖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太湖底泥的释放规律,为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为其他湖泊或水体地区的底泥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概述了本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
另外,还简述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主要章节,分别是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以及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的综合分析。
每个章节都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结果与分析三个小节,详细介绍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城市河道底泥疏浚深度对氮磷释放的影响

分为 2 部分 , 一部分在室温下阴干, 除去碎石杂物后磨碎过筛并装入 自封袋 , 用于底泥理化性质的测定 , 另一 部分制成代表 4 个不同疏浚深度 ( 5 m 5 1 1 1 ,5 0 m 的柱状样 . 0 , 0 m, c c 0 5m 1 c 2 c )
同时还利用 自制采水器采集了原点的河水水样( 其基本理化性质见表 1 , )并通过虹吸法将经 04 胛 玻 . 5 璃纤维 滤膜过滤后的 40 L 0 水样加入到制好的柱状样中 , m 剩余水样低温( ℃) 4 保存备用 .
园河疏浚深度与底质释放量之间的关系 , 确定了最佳疏浚深度 . 并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 材料 .
11 1 沉积物 和水样 ..
20 年 5 1 1, 05 月 53 笔者利用 自制柱状采样器( 直径 6 m 采集 了苏州市古城 区南 园河底泥柱状样 . ) c 泥样
按表 层 0—5m、 上层 5 0m、 c —1 c 中层 1 5 m、 0—1c 下层 1 —2 e 5 0 m分割 并密 封遮 光后 运 回实验 室 . 回的柱状样 运
表 1 供试水 样的理化性质
Ta l P l c lc mi lc r ce i c fwa e a ls be1 l a・ he c ha a trs so t rs mp e a i t
注: 溶解氧质 量浓度 p D 、 ( O)温度 t p 和 H值 为现场 测定值 ; 总磷 的质量浓度 p T ) 磷酸盐的质量浓度 l P 一) 总氮 的质量浓度 l T ) (P 、 。 一 P 、 ( 。 N (
度为 5 m或 1 c c 5 m时, 从泥水界面向水 中扩散的氮和磷的通量均较小.
关键词 : 城市河道 ; 底泥; 疏浚深度; 营养物释放 中图分类号 :52 )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8 (060—38 0 1 0 1 020 }407 —5 0 9 近年来 ,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国民经济及工农业生产 的快速发展 , 大量富含氮磷 的营养性污染物 流人河道 , 河道富营养化问题 1 3 益严重… . 1 输入水体的营养性污染物 , 有一部分在底质中累积起来 , 成为水体 中氮 、 、 、 磷 碳 硫等生源要素(i eie m n ) b g c l et 的重要蓄积库[ 在一定条件下 , o n e s 23 -. 3 累积在底质中的氮和磷会重 新释放到水里 , 造成二次污染, 延续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 , 而使水质进一步恶化_ 疏浚上层 富含营养盐 从 4 _ . 的底泥是削减 内污染源的主要手段【 0. 8 J由于疏浚深度对底泥 的内源释放有较大影响【-J因此 , - 1 11 , 1 4 疏浚前必 须合理地确定疏浚深度 , 以使疏浚取得最佳效果 . 本文从河流污染的内源负荷人手, 研究 了苏州市古城区南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引言水体中的磷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它在湖泊营养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浅水湖泊中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本文以中国三大浅水湖泊之一的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探讨了这些湖泊中内源磷释放的原因及其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太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内源磷释放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太湖水域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富营养化的水体底泥。
研究表明,太湖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磷,当湖泊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或风浪作用时,底泥中的磷会释放到水体中,形成内源磷。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湖泊的水温较高,湖水垂直混合较为剧烈,促使底泥中的磷释放。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水体中悬浮藻类的生物量、种类和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磷是藻类生长所需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
二、巢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也是富营养化湖泊研究的典型水域之一。
巢湖水库的养殖业发展迅速,而养殖废水中富含大量的磷。
其他的磷污染物也是巢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之一。
研究发现,巢湖内源磷的释放主要发生在湖泊水位升降、沉积物搅动以及流入巢湖的河流水体的冲击作用下。
巢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湖泊的营养状况有着显著影响,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此外,巢湖内源磷的释放还会威胁湖泊生物多样性,导致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三、龙感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龙感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湖泊,也是内源磷释放的研究热点之一。
龙感湖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降雨和流入湖泊的污水。
研究表明,龙感湖水体中的内源磷释放主要发生在雨季和高水位期间。
降雨水会冲刷城市地表的污物,引入湖泊中,污水中富含的磷也是龙感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概述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水、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磷和氮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它们通常通过氮循环和磷循环来进行循环。
磷循环和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磷循环的研究湿地中的磷来源主要是来自强化处理排水和河流输入。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沉积物沉积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研究表明,湿地植被对磷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和吸附两种方式进行,而湿地底泥是磷的主要沉积物质。
底泥中包含着一些磷酸盐结晶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被水中的磷离子吸附,形成与底泥颗粒表面的弱化学键。
此外,底泥中的微生物也可以促进磷的沉淀和吸附过程。
磷的吸附和沉积作用能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利用,但过多的磷的输入也会导致遗留磷和磷的富集,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氮循环的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同样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营养源之一。
氮的来源主要包括沉降、养分输入、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物发生作用等多种途径。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细菌转化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而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会吸收氮素。
此外,氨氧化和硝化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氮转化的两个重要过程。
氨氧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为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而硝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转化为固体硝酸盐,将氮转化为可供细菌和植物利用的形式。
影响氮磷循环的因素除了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特性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素能够影响氮磷循环。
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
强化处理排水、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都会导致氮磷输入增加。
过度输入氮磷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富集,从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导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南淝河环境调查报告

南淝河环境调查报告南淝河环境调查报告8月29日,《南淝河环境调查报告》出炉。
报告显示,生活污水的排放,是南淝河的最大污染源之一。
对此,蜀山区琥珀街道翠竹园社区准备联系辖区内学校,成立护河联盟,并在小区内进行摸排,看看有无污水管道接入雨水井中现象,“保护母亲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希望人人都能参与进来。
”翠竹园社区党委书记张虎向市民呼吁。
检测结果:生活污水是最大污染源之一8月29日,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善水”)发出了《南淝河环境调查报告》。
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南淝河现状。
南淝河全长70余公里,其支流众多,流域总面积1640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占90%,圩区占10%。
芜湖路桥以上为丘陵河道,比较陡,约1/6000;芜湖路桥以下进入平原圩区,比降平缓,约1/15000~1/30000。
亳州路桥至施口河段长33.3公里,河底宽30~80米,河底高程6~5米,洪水深约8米,两岸堤防高程16.2~13.0米。
南淝河是巢湖的一条重要入湖河流,上游被董铺水库截流,是合肥市的主要河流,其汇水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市区及肥东县、长丰县部分区域,支流有店埠河、二十埠河、板桥河、二里河、史家河、四里河。
根据徒步行走南淝河沿岸与水质监测,“善水”专家称,行走过程中沿岸发现河道周边有少量垃圾,河道上有少量漂浮物。
六项水质检测指标中五项正常,总磷含量0.4—0.5mg/L。
(注:本次现场快速检测试剂所得数据能够让公众更直观感受环境质量情况,不作为评判环境质量的唯一标准。
所有环境质量相关数据信息请以环保部门公布数据为准。
)磷的来源一般包括生活废水、地表径流、养殖业、工业、降水等几部分。
生活废水中磷的来源主要包括人体排磷、洗衣粉中的磷排放、其它生活洗涤排磷。
人体排磷主要是人体的大便、小便。
我国人体排磷每人每年大约为0.5 kg。
部分废水经过化粪池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河道。
但若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可能导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安徽省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武晓玲*,陈公名,李园园(安徽皖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汲河发源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汲河是水害较多的河流,涝灾严重,因而沿岸建有堤防。
近年来,汲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部分水体不稳定、水质不合格等问题。
了解当前汲河流域水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从严防范水风险、加强流域共保联治等措施,着力解决流域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汲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协同的发展稳步推进意义重大。
关键词: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引言 汲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境内,是淮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皖西大别山北麓,有西汲河和东汲河2大源流,西汲河为主源,2大源于固镇3叉汇合为汲河,北流至霍邱县孟集镇官庄入城东湖,自城东湖闸出湖后北流入淮河,全长167km,流域面积2231km2,其中城东湖蓄洪区面积378.1km2。
汲河流域范围涉及六安市的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金寨县,常住人口81.6万。
流域地形总体上南高北低,汲东干渠以南为低山区,汲东干渠以北至储渡口段为岗畈过渡地带,储渡口以下为低洼的圩区,大水时汲河下段和城东湖连成一片。
1951年以来,我国对汲河流域进行了多次治理,建设城东湖蓄洪工程及保庄圩,并对汲河干流及西汲河、东汲河、油坊河、二道河等主要支流部分河段的一系列中小河流进行了治理,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但由于汲河治理主要以县、区为单元实施局部河道整治,缺乏系统治理,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不断显现。
2020年7月,汲河流域发生强降雨,造成汲河圩堤漫溢,沿河多个乡镇被淹,经济损失巨大。
因此,为保障汲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指导流域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熟悉了解汲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十分必要。
1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1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评价1.1.1东湖闸/城东湖二水厂取水口断面水质达标评价根据水质分析,东湖闸断面近年来氨氮、总磷指标呈下降趋势,但化学需氧量波动较大,偶有超过或接近Ⅲ类水标准,断面水质不稳定。
南淝河内源污染氮、磷释放规律及生态清淤模式

出波动状态。总体而言 , 大多数 N H 4 一 H , D T P释放 曲线在 5天后
进入释放~ 吸 附动 态 平衡 。
图1 静 态 模 拟 实 验装 置 图
( 3 ) 实验结果分析 I 沉 积物 中磷释放风险评价 沉积物共 2 8 个样 的 Q ma x 、 D P S 及 P S I 数据见表 2 - 5 。
1底泥 氮和磷 释 放规律 分析
( 1 ) 底泥采样 点的选取
采样。 ( 2 ) 静 态 模 拟 实 验
从表 2 - 6可见供试表层沉 积物磷释放 风险指数 E R I 属高 度 风险区的有 1 3个 , 占到总量的 5 4 . 1 7 %; 较高风 险的有 3个 , 占总 样中属于较低风险仅有一 个,且最 大值 5 6 . 9 3 %出现 在位 于清 I 冲、 清 Ⅱ冲附近 的 1 0号采样点。 最小值则 出现在 1 5号采样点。 总 南淝河 中段南淝河 污水泵站 的排 污 口附近 确定采样点进行 量的 比重为 1 2 . 5 0 %; 中度风险为 7个 , 占总量 的 2 9 . 1 7 %, 而所 有
泥中 D T P含 量 的 梯 度 有 关 。 表 3实验 柱 样 河岸 、 河 中部 不 同深 度 底 泥 N H4 + 一 N、 D T P 释放速率[ mg / ( m2 . d ) 】
项目 柱样 测点 释放速 N H ; 一 N O o c i n 2 0 4 0 c m 河中部
图 2河 岸及 河 中部 三 层 底 泥 DT P和氨 氮 释 放 量 比较
( g / k g )
k g )
k g ) ( m C k @
河岸 、 河 中部底泥氨氮释放方面 : 河岸 、 河中部不同柱样底泥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污水处理摘要: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
化学形态有水溶性磷、铝磷、铁磷、钙磷、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有机磷等。
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有:溶解氧、温度、pH值、磷存在的形态、微生物作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梯度、盐度以及扰动。
这些因素具有关联性。
关键词:底泥化学形态磷释放影响因素1 引言P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1]。
一般认为当水体中磷浓度在0.02 mg·L - 1以上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的促进作用[2 ] 。
由于近年来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加上农业面源氮磷的大量流失,造成河流尤其是河口富营养化趋势的逐年加剧[3 -4 ]。
大量的磷在河流等水体中沉积下来,其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从而延续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并加剧了水体的恶化[5 - 8 ] 。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通过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作用、铁氧化物解吸作用和沉积物扰动等形式向水体释放。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磷释放的有关资料,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今后研究水体中磷行为、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及参考价值。
2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和存在形态沉积物中磷形态通常分为水溶性磷( Psol) 、铝磷(PAl) 、铁磷(PFe) 、钙磷(PCa) 、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Po-p) 、有机磷(Porg) 等7 种化学形态[9 ] 。
闭蓄磷表面有一层不溶性的Fe (OH) 3 或Al (OH) 3 胶膜,包括一部分PAl和PFe ,溶解度极小,含量较小,这部分磷被认为是生物不能利用的。
水溶性磷和还原态可溶性磷可以通过物理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在沉积物中的含量也不会太高,但它们是最先被释放出来的,可以很方便地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10 ]。
沉积物中P的结合态及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控制沉积物P迁移和释放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学位论文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以南淝
河为例
姓名:孙铭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环境科学
指导教师:汪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以南
淝河为例
作者:孙铭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1.朱喜.张扬文.王惠无锡市河湖生态清淤的研究与思考[会议论文]-2008
2.冉光兴.陈琴.Ran Guangxing.Chen Qin太湖生态清淤工程中需重视与研究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中国水利2010(16)
3.李君杭州市运河水系氮磷污染及底泥磷释放水动力学研究[学位论文]2006
4.龚春生城市小型浅水湖泊内源污染及环保清淤深度研究——以南京玄武湖为例[学位论文]2007
5.胡雪峰.许世远.陈振楼.沈铭能.王少平.高效江上海市郊中小河流氮磷污染特征[期刊论文]-环境科学2001,22(6)
本文链接:/Thesis_Y169960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