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河道底泥污染对清淤疏浚水质影响分析

河道底泥污染对清淤疏浚水质影响分析

河道底泥污染对清淤疏浚水质影响分析摘要:概述了底泥的监测技术指标体系,结合某河道底泥监测污染指标,分析底泥中氮磷、硫化物、铅、隔等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根据底泥污染程度,针对性的提出清淤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监测;底泥;清淤前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集聚,在沿岸截污工程未实施前,大量未经处理或只经简单处理后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污染物质不断沉降吸附于底泥中,构成内源性污染,其不仅通过生物氧化作用降低水体溶解氧,而且随着水流、水温、pH值的变化,大量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又重新释放,使上复水中重要理化指标如COD、总磷、总氮浓度升高,影响河道断面水体整治的成效。

要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仅靠截污和调水是不够的,开展河道清淤工程是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的措施之一。

但清淤工程时间长,耗资巨大,为避免清淤工程的盲目性,有必要摸清河道不同河段底泥的实际污染状况,判断底泥污染对水质是否已构成影响、是否需要清淤疏浚、若需要则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清淤河段起始点、清除的淤泥层深度、清淤方式建议等,并可以由此建立河道底泥本底调查数据,建立定期科学清淤的长效机制。

1东南沿海某河道概况该河地处江苏沿海,属淮河流域蔷薇河水系,是人工开挖的用于景观、排洪河流,上游接东盐河下游入海。

区域山坡陡竣,平原平缓,河道干流河底高程一般在-1.0~-2.0m之间,无明显河底比降,属于山区性平原型河道,该河全长22km,河宽40m~80m,自西向东流向,两岸有农田、工业企业和居民点,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布局特征。

2 底泥监测与分析2.1 监测范围确定按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确定监测断面,本次监测断面包含该河段段的上、中、下游,并考虑了沿河排污口、支岔河、排水沟以及城镇建成区分布情况,并在连云港市沭新渠上设置1处背景对照断面。

2.2监测断面布设按照上述思路,本次调查监测断面共设置9处,其中河道中间段布设5处、上下游各布设3处、水质较好的沭新渠包庄桥附近布设背景对照断面1处,取样点布设自上游而下分别为W1、W2、W3、W4、W5、W6、W7、W8、W9共9个点位。

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张恒军;吴群河
【期刊名称】《环境技术》
【年(卷),期】2003(000)0z1
【摘要】氮和磷在自然界的循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因为氮和磷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另一方面过剩的氮和磷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 ,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本文综述了水体沉积物中氮和磷受微生物作用进行释放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了氮磷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并阐述了与传统认识相区别的最新发现和思想.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微生物的氮磷释放机理,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动力的角度解释了细菌对氮磷的吸收和释放,即质子动势理论和Pho调控理论.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是为了特殊的使用用途对于高效微生物的分离鉴别和组合培养,和对氮磷代谢的影响因素.
【总页数】5页(P20-23,27)
【作者】张恒军;吴群河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0.3
【相关文献】
1.荆门市竹皮河底泥氮磷污染和氮磷释放水力模拟研究 [J], 吴祥军;阳光;李丽;罗枫
2.底泥的氮、磷释放及其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J], 张恒军;吴群河
3.pH对蒙溪河底泥氮磷释放影响的研究 [J], 周贤兵;齐泽民;杨凯;雷洁;田锋;刘永泽
4.pH对蒙溪河底泥氮磷释放影响的研究 [J], 周贤兵;齐泽民;杨凯;雷洁;田锋;刘永泽
5.三角帆蚌对白洋淀底泥氮磷释放及微生物的影响探究 [J], 李乾岗;魏婷;张光明;仙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分类号 X524 单位代码10183 密级内部研究生学号 4990094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Study on Analysis and Distribution Orderliness ofPollutants in Sediments of Guanting Reservoir作者姓名:陈云清专业:分析化学导师姓名:张凤君教授及职称:论文起止年月:2000年11月至 2002年4月提要本文是在完成《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项目课题三《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完成的。

随着官厅水库上游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水库库区内源污染的诊断及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官厅水库周边的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被较好地控制后,水库库区沉积在底泥中的污染就成为影响库区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官厅水库库区底泥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和毒性的研究成为本论文的重点。

通过对官厅水库表层底泥样和柱状底泥样的采集和分析,综合运用SEM/AVS和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

通过此课题的完成,最终达到对官厅水库库区重金属的污染分布有清楚的了解,为后续子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确保在整个项目完成后,底泥中污染物不会对库区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完全恢复官厅水库作为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功能。

 目录第一章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官厅水库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以南淝河为例的开题报告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以南淝河为例的开题报告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以南淝河为例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增强,很多河流逐渐被污染和淤积。

淤积的河道会影响水位、流速和水质,引起生态环境和水安全等问题,需要进行清淤处理。

然而,河流清淤不仅需要考虑清淤量,还需要考虑清淤后底泥的安全性。

河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养分,如果清淤不当会导致底泥氮磷释放增加,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影响水质。

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探究底泥氮磷对环境清淤的影响,并以南淝河为例开展实证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底泥中氮磷含量及其分布规律。

2.分析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3.明确清淤方式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

4.探讨底泥氮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有:1.为河流清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清淤方式和清淤量的确定提供依据,减少清淤对水质造成的影响。

2.促进水体环境管理。

了解底泥氮磷含量及其释放规律可以为污染源控制和水体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水体健康持续发展。

3.提高水体资源利用效率。

底泥含有丰富的养分,清淤后的处理可以使底泥中的养分得到充分利用,促进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拟开展以下内容的研究:(1)南淝河底泥氮磷含量测定和分布规律分析;(2)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的研究,包括氮磷的释放速率、释放量等方面的分析;(3)清淤方式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4)底泥氮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分析。

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了解南淝河底泥分布规律和底泥中氮磷含量。

(2)室内实验法: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测定底泥中氮磷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分析氮磷的释放规律和影响因素。

(3)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清淤方式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其区别。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

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引言水体中的磷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它在湖泊营养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浅水湖泊中内源磷的释放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本文以中国三大浅水湖泊之一的太湖、巢湖和龙感湖为例,探讨了这些湖泊中内源磷释放的原因及其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太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内源磷释放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太湖水域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富营养化的水体底泥。

研究表明,太湖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磷,当湖泊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或风浪作用时,底泥中的磷会释放到水体中,形成内源磷。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湖泊的水温较高,湖水垂直混合较为剧烈,促使底泥中的磷释放。

太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水体中悬浮藻类的生物量、种类和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磷是藻类生长所需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

二、巢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也是富营养化湖泊研究的典型水域之一。

巢湖水库的养殖业发展迅速,而养殖废水中富含大量的磷。

其他的磷污染物也是巢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之一。

研究发现,巢湖内源磷的释放主要发生在湖泊水位升降、沉积物搅动以及流入巢湖的河流水体的冲击作用下。

巢湖内源磷的释放对湖泊的营养状况有着显著影响,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此外,巢湖内源磷的释放还会威胁湖泊生物多样性,导致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三、龙感湖的内源磷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龙感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湖泊,也是内源磷释放的研究热点之一。

龙感湖的内源磷主要来自于降雨和流入湖泊的污水。

研究表明,龙感湖水体中的内源磷释放主要发生在雨季和高水位期间。

降雨水会冲刷城市地表的污物,引入湖泊中,污水中富含的磷也是龙感湖内源磷的重要来源。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海洋科学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1.国内外研究动态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现象,使得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以上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减少了水体由贫营养向富营养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国内外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我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41%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77%,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也较严重,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8%和11.2%,总体而言,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呈发展趋势,城市湖泊及邻近城镇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湖泊和水库等相对静止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重于河流,但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轻视,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藻类污染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由于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逐步加重,水体藻类污染的程度也逐年加深。

赤潮或水华(Red tide or Bloom)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是藻类污染程度加深的直接反映。

我国在1933年到1979年的 46 年中仅发生过12次赤潮,而1990年到1994年的5年中就发生了139次赤潮,藻类污染灾害日趋严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目前出现了一种各地纷纷出台禁磷措施和法规的"一边倒"现象,一时含磷洗涤剂变成了瘟神,这种盲目的现象对行业和国家的发展并非一件好事。

客观地分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跟踪"禁磷"实施效果,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已迫在眉睫。

黄柏河流域水库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质影响分析

黄柏河流域水库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质影响分析

黄柏河流域水库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质影响分析磷是湖泊生态系统限制性营养元素[1-2],沉积物作为湖泊磷的源和汇,对湖泊的磷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湖库来水携带大量的富磷物质,一部分直接被水生生物直接利用,另一部分不断沉积,在沉积物中形成稳定矿物。

有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是磷等营养盐类污染物的重要蓄积库,仅有不足1%的污染物溶解于水中,超过99%的污染物储存在沉积物中[3-4]。

沉积物中磷受有机质矿化降解驱动,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又释放到水体中对水质产生重要影响[5]。

当外源磷输入得到有效控制后,沉积物中的沉积磷成为湖库重要的磷源[6-7]。

再后来,当小牛孕育出Huracán Performante,一个更努力、更专注的兰博基尼变得形象更加生动起来。

我仍然记得,2017年在富士赛道举办的一站兰博基尼Esperienza驾驶体验活动中,第一次体验Huracán Performante时收获的惊艳感觉:天啊,明明是定位最极端的兰博基尼公路超跑,实际上竟然如此好开—没错,就是好开!尽管我无法试探摸清其极限,但是在它的表演和帮助之下,最纯粹的感官刺激却表现得极度安稳而销魂,让人欲罢不能,让人情不自禁,管它多么深奥的轻量化和空气动力学设计呢,好快和好开才是王道……黄柏河流域内磷矿藏丰富,流域内各大水库水华现象频发。

受特殊地域条件的影响,流域产水中富含大量磷矿颗粒。

近年来,各矿场排水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前期积累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是导致流域内各个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目前有关黄柏河的研究较少,而它作为宜昌市的母亲河,提供着城区20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其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研究通过在黄柏河流域水库中采集的沉积物-水界面柱状样品,结合月平均流量数据,探讨黄柏河流域内源释放与外源输入两者的关系,旨在分析内源释放对湖库水质的影响,为管理部门预防水华提供数据。

1 研究区域概况黄柏河系长江一级支流,位于长江北岸,发源于宜昌市夷陵区黑良山,地处东经111°04′~111°00′,北纬30°43′~31°29′。

南湖疏浚后底泥中氮、磷分布规律研究

南湖疏浚后底泥中氮、磷分布规律研究

【 -wod 】rde ; ei n; N T Ke rs de gd sdmetT ; P v 湖 泊 底 泥 是 湖 泊 水 体 环 境 中 重 要 的 一 部 分 。 泊 底 泥 即 可 以接 纳 湖 本 实 验泥 样 的采 集 是 在 南 湖干 湖 疏 浚 底 泥 后 , 铁 锹 垂 直 挖 柱 状 用
科技信息
0高校讲坛 o
S IN E&T C N OG F R TO CE C E H OL 南湖疏浚后底泥中氮 、 磷分布规律研究
周 扬 屏 ( 安徽 工 业大学 环 境工 程 系 安徽 马鞍 山 2 3 0 4 0 2)
水 体 中 的 污 染 物 , 时 也 能 向 上 覆 水 体 释 放 污 染 物 质 。 而 , 泥 中 污 泥 样 采 集 而 得 , 出泥 样 中 杂 质 , 入 干 净 塑 料 袋 中送 回实 验 室 研 究 同 因 底 剔 装 染 物 质 的再 悬 浮 是 导致 湖 泊 富 营 养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其 是 底 泥 中 分 析 。 尤 的 氮 、 等 营 养 元 素 的 再 悬 浮 。 过 研 究 南 湖 疏 浚 后 底 泥 中 氮 、 的 分 磷 通 磷 1 . 测 方 法 2监
【 摘 要】 了解疏浚后 南湖底泥 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规律 , 为 选取湖 泊周 围及 中心 6 处取样。通过实验测定底泥 中总磷 、 总氮含 量, 发
现 :1在 疏 浚后 , 泊底 泥 中氮磷 含 量 仍 然 很 高 , 大 型 浅 水 湖 底 泥 中 含 量 要 高得 多 ;2 从 水平 分 布 来 看 , 泊 四 周 的 氮 、 营养 元 素含 量 比 () 湖 比 () 湖 磷 湖 中心 处要 高 , 西部 自北 向 南 形 成 较 高 区域 , 整 个 湖 泊 各 监 测 点 处 总 氮 含 量 要 比总 磷 舍 量 高得 多 ;3 从 垂 直 分 布 看 , 泊底 泥 中 营养 元 素 且 、 () 湖 在 表层 下 约 10m 处 达 到 最 大 值 , 氮 、 磷 含 量 随 深 度 的 变化 关 系 并 不单 一 的增 减 。底 泥 疏 浚 时 , 0c 总 总 需考 虑 合 理 的 疏 浚 深 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海洋科学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1.国内外研究动态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现象,使得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以上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减少了水体由贫营养向富营养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国内外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我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41%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77%,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也较严重,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8%和11.2%,总体而言,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呈发展趋势,城市湖泊及邻近城镇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湖泊和水库等相对静止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重于河流,但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轻视,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藻类污染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由于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逐步加重,水体藻类污染的程度也逐年加深。

赤潮或水华(Red tide or Bloom)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是藻类污染程度加深的直接反映。

我国在1933年到1979年的 46 年中仅发生过12次赤潮,而1990年到1994年的5年中就发生了139次赤潮,藻类污染灾害日趋严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目前出现了一种各地纷纷出台禁磷措施和法规的"一边倒"现象,一时含磷洗涤剂变成了瘟神,这种盲目的现象对行业和国家的发展并非一件好事。

客观地分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跟踪"禁磷"实施效果,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已迫在眉睫。

2.引言水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

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

要维持人的健康基本需求,每人每天至少要得到20升安全饮用水。

加上其它日常生活用水,每人每天大约需要50升水。

目前,全球每六人中有一人不能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

发展中国家80%的发病及死亡与水有关。

在中国,通过饮水发生和传播的疾病就有五十多种。

要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迅速,在对水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的同时,水体污染越发严重,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淡水资源危机。

水污染的控制和解决已经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水质问题正在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

因此,合理进行水质调查和评价、实施水环境规划管理并进行水污染综合防治己成为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水质的评价和预测则是这些任务顺利实现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重要内容。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照射不到阳光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舟山市作为浙江省的海岛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地理优势,加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使得舟山在浙江省的渔业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残余饵料中的氮磷为研究对象,选取舟山市渔业用饵料为材料,展开对氮磷元素的测定,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3.实验内容3.1采样用自制PVC 管采样器(长两米,内径5cm)分别在如图13 个点取样,由于各点淤泥深度不一,所以以采样器接触到河底硬面为止样品采集后现场去除碎石,杂物,混合均匀,迅速装入采样袋,而后放入不透光密闭容器中中,回到实验室贮存于4o C 冰箱中留用。

装进采样袋密封带回实验室经行监测。

3.3实验材料与内容3.3.1材料:底泥:采样时间是于2009年4月14日无风下午进行取样。

采样管为长度为1500mm、直径为60mm,有效采样深度为80 cm PVC自制采样管,弃去其中石块、动植物残体、塑料等杂物,混合均匀,滤去间隙水。

真实河水:采样时间同底泥。

用有机玻璃采样器采集底泥表层水,经0.45m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供实验中使用。

室内试验装置:采用口径d = 10 cm , h = 50 cm 的1000ml 量筒。

量筒放在阴暗处,以免在阳光的作用下,水中的藻类产生光合作用,从而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在量筒中加入200ml沉积物,并以虹吸法小心加入800ml 经过滤的水样(约36 cm) ,泥水体积比为1∶4。

3.3.2:内容和条件(1)DO 水平控制:以上覆水体,分别在高溶解氧( 6.3<DO<7.4 )、缺氧(1.8<DO<2.3)、低溶解氧(自然)状态 (2.8<DO<3.6)下进行静态培养,每种状态下设3个重复。

好氧状态以曝气机连续24h充气,使溶氧保持在 6.3~7.4mg/L之间;缺氧状态先在上覆水中通氮气一小时左右,然后将量筒密封,溶解氧控制在2.3mg/L以下(实测1.8<DO<2.3);低溶解氧状态将容器敞口,并放置在通气状况较好的地方遮光培养。

(2)上覆水的影响: 上覆水(pH=8.1,T=20o C,DO=2.9)一种是真实的河水:另一种为蒸馏水。

(3)pH水平控制:直接取新鲜泥样200ml,加入800ml自来水为上覆水体,用稀HCl或稀NaOH调节水的pH 值,使其分别为5、7.4、9。

每种做三次重复。

通过虹吸法每次吸取100ml水样进行TP、TN、NH3-N、NO3、-N的监测。

(4)温度控制:试验材料为南淝河底泥和蒸馏水。

直接取100毫升蒸馏水为上覆水体,在恒温箱中5℃、20℃与30℃3个温度条件下静置培养。

每种做三次重复。

离心,过滤后,测定水中的TP、TN、NH4+-N、NO3-N含量。

3.3.3实验方法(1) 取样频次将装柱培养水样先稳 1d ,第 2 到第 8 d ,每两天取一次样;第11~22 d ,每 3 d 取 1 次样直到第 23 d。

(2) 指标分析从取样口取 100ml 上覆水,经 0.45μm 玻璃纤维滤膜过滤,测定其可溶性氨氮(NH4+-N)、硝态氮(NO3-N)、DO 等指标.取样后,向培养容器中补入 100ml 备用水样.(3) 分析方法水样测定方法:NH4+-N 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硝态氮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测定,DO 采用 HACH 荧光溶氧测定仪测定。

(4)数据处理底泥氮化合物的累积释放量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R 为底泥氮磷化合物的累积释放量(mg) ; V 为反应装置中剩余水样的体积(L) ; C0为初始营养物的浓度(mg/L) ; V i为每次采样量(L) ; C n、C i为第 n次、i 次采样时营养物的浓度(mg/L) ;其释放速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计算。

文中数据均为 3 次重复结果的平均值。

4.底泥氮和磷释放对水环境影响及环境清淤深度的初步研究4.1 实验材料与方法:4.1.1 底泥采样点的选取过前期不同研究河段的底泥及水样氮磷含量的测定发现,河流中段的污染是造成南淝河该实验段的主要原因。

实验段前段污染较小,越趋近于中段污染有逐步加大的趋势,而从中段到末段的测定数据可以发现,中段直到末端的河水及底泥氮磷含量确有逐步减弱的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能解决好中段的污染问题,该实验段的污染状况将得到重大改观。

而在南淝河在实现完全截污的情况下,河水的环境质量依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可以判定,对该段底泥的清淤势在必行。

所以在南淝河河中段南淝河污水泵站的排污口附近的8号采样点进行采样。

4.1.2 底泥采样方法与过程采样器为自制的真空原理采样器,采样管长度为1500mm、直径为100mm,有效采样深度为60 cm。

按从上到下每隔20cm现场切割,将泥样完整装入静态模拟柱模拟表层泥的释放,去除上层20cm后将剩下的40cm装入柱状样的模拟中层泥释放,将去除上层40cm底泥后将剩下的20cm底泥装入柱状样的模拟底层泥释放。

底泥分层后迅速装入密封采样袋,带回实验室。

用密封的25L水样桶现场采河水带回。

4.1.3 静态模拟实验静态模拟实验是在高度为 1m,直径为 10cm 的 PVC 管中进行,如图。

在柱状 PVC 管底部放置已在现场切割好的 20 cm 厚的底泥,并在底泥上设置了上覆水。

试验用上覆水水样和底泥样取自来水,底泥为黑色、微臭。

试验开始后,在第 0 d、1d、5 d、8 d、11d、15 d、19d、24 d、29 d,34d,39d,44d,54d,59d,分别用由 PVC 管的取样口中上覆水中取水样 50ml 分析氨氮和总磷,取样完在上柱中加蒸馏水50ml。

4.1.4 分析方法总磷采用钼锑钪分光光度法,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法测。

4.2小结本章通过底泥氮和磷释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南淝河8号采样点附近岸边、河中部底泥环保清淤深度确定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在所选取具有代表性采样点上的底泥进行底泥静态模拟实验后,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河岸还是在河中部,底泥的中层的氨氮(NH4+‐N)和溶解性总磷(DTP)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均是最大的。

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