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石覆盖层控制水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汤逊湖·南湖及墨水湖底泥沉积物中氮

汤逊湖㊃南湖及墨水湖底泥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特征林子阳1,姜应和1∗,程润喜2,胡芳2,周欢2,陈铭楷1(1.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路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摘要㊀在夏季环境下以武汉汤逊湖㊁南湖和墨水湖的底泥沉积物为目标,采用蒸馏水作为上覆水进行静态释放试验,监测各试验柱上覆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变化趋势,计算TN㊁TP的累计释放量,分析湖泊底泥中氮磷营养盐的释放规律㊂结果表明,各湖泊底泥样本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氮主要以NO3--N的形式存在;墨水湖底泥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氮最多,南湖底泥向上覆水中释放的磷最多㊂3个湖泊的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氮磷总量仅占底泥氮磷总量的极少部分,说明汤逊湖㊁南湖和墨水湖底泥均具有较大的氮磷释放潜力㊂关键词㊀氮磷;底泥沉积物;释放特征中图分类号㊀X524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02-0064-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2.017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leaseCharacteristicsofNitrogenandPhosphorusintheSedimentsofTangxunLake,SouthLakeandMoshuiLakeLINZi⁃yang1,JIANGYing⁃he1,CHENGRun⁃xi2etal㊀(1.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2.RoadEnvironmentTechnologyCo.,Ltd.,Wuhan,Hubei430000)Abstract㊀Underthesummerenvironment,takingthesedimentsofTangxunLake,SouthLakeandMoshuiLakeinWuhanasthetarget,thestaticreleasetestwasconductedwithdistilledwaterastheoverlyingwatertomonitorthechangetrendofnitrogenandphosphorusnutrientsintheoverlyingwaterofeachtestcolumn,calculatethecumulativereleaseamountofTNandTP,andanalyzethereleaseruleofnitrogenandphosphorusnutrientsinthelakesediment.TheresultsshowedthatthenitrogenreleasedtotheoverlyingwaterfromthesedimentsamplesofeachlakemainlyexistedintheformofNO3--N;thesedimentofMoshuiLakereleasedthemostnitrogentotheoverlyingwater,andthesedi⁃mentofSouthLakereleasedthemostphosphorustotheoverlyingwater.Thetotalnitrogenandphosphorusreleasedbythesedimentofthethreelakesfromtheupperwatercoveraccountsforonlyaverysmallpartofthetotalnitrogenandphosphorusofthesediment,indicatingthatthesedimentofTangxunLake,SouthLakeandMoshuiLakeallhadgreaternitrogenandphosphorusreleasepotential.Keywords㊀Nitrogenandphosphorus;Sediment;Releasecharacteristic基金项目㊀路德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LDHJ20200102)㊂作者简介㊀林子阳(1996 ),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理论及应用㊂∗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水污染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02-17㊀㊀汤逊湖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水域面积达47.62km2,横跨江夏区㊁洪山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武汉最大的城中湖;南湖位于武昌南部,水域面积达7.67km2,是武汉市第三大的城中湖;墨水湖位于汉阳西南,水域面积达3.64km2,为浅水湖泊㊂随着湖泊周边城市发展,各类污染物排入湖中,造成水体污染㊂水中营养盐通过一系列理化作用,逐渐蓄积于湖泊底泥之中㊂其中,氮㊁磷等营养盐是湖泊底泥营养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水体环境影响极大㊂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底泥中的氮磷元素部分被沉水植物吸收,重新参与物质循环;部分以闭蓄态或结合态的形式稳定存在,难以被释放;部分通过扩散作用重新进入上覆水中,造成二次污染[1]㊂这部分重新被释放的氮磷元素,也是湖泊水体治理水质难以根本好转的主因之一㊂底泥中氮磷的释放是一个物理㊁化学和生物综合作用的过程,其释放㊁累积和输送遵循一定的规律[2]㊂底泥中氮磷的释放受到如DO㊁温度㊁pH㊁上覆水污染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3]㊂笔者以汤逊湖㊁南湖和墨水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态模拟法对底泥氮磷释放规律进行研究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样品的采集㊀将带上覆水和底泥的柱样定义为A类试验柱样,不带上覆水的底泥柱样定义为B类试验柱样㊂在汤逊湖(114ʎ23ᶄE,30ʎ25ᶄN)㊁南湖(114ʎ21ᶄE,30ʎ30ᶄN)和墨水湖(114ʎ14ᶄE,30ʎ32ᶄN)各设一个取样点,每一取样点取1个A类试验柱样和2个B类试验柱样㊂A类试验柱样取样管长为2.5m,上覆水采样深度不小于1.5m,底泥采样深度不小于70cm;B类试验柱样取样管长为1.5m,底泥采样深度不小于1.0m㊂取样点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㊂图1㊀采样点分布Fig.1㊀Distributionofsamplingpoints1.2㊀样品的处理㊀各试验柱样被带回试验室后,将A类试验柱样的上覆水用虹吸管调整至相同深度(上覆水深度为1.5m)㊂对上覆水进行测量所得各理化指标如表1所示㊂对B类试验柱样的表层(0 5cm)底泥进行采样,吸除水分后置于阴凉处自然风干,研磨后过100目筛,保存在聚乙烯袋中备用㊂测得底泥TN㊁TP含量如表2所示㊂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3,51(2):64-67表1㊀各湖泊上覆水理化指标Table1㊀Physicalandchemicalindicatorsofoverlyingwaterineachlake湖泊名称LakenamepHDOmg/LTNmg/LTPmg/LNH4+-Nmg/LNO3--Nmg/L汤逊湖TangxunLake7.855.01.730.2120.890.37南湖SouthLake8.285.51.690.2310.900.62墨水湖MoshuiLake7.624.82.320.1981.320.68表2㊀各湖泊底泥中TN、TP含量Table2㊀ContentsofTNandTPinsedimentsineachlake单位:mg/kg湖泊名称LakenameTNTP汤逊湖TangxunLake257141212南湖SouthLake47152535墨水湖MoshuiLake404521121.3㊀底泥释放营养盐试验方法㊀将从3个湖泊各取的1个A类试验柱样分别命名为汤逊湖㊁南湖和墨水湖试验柱㊂该试验采样时间为夏季,试验期间水温维持在(30ʃ1)ħ㊂将试验柱中原上覆水替换为蒸馏水㊂监测上覆水中DO㊁TN㊁NH4+-N㊁NO3--N和TP的变化,前期每隔24h取样并检测,后期取样并检测的时间间隔为48h,每次采集水样后分别用蒸馏水补足㊂㊀㊀累计释放量γ(mg)用以下公式计算[4]:γn=V(Cn-C0)+ n-1j=1[Vi(Cj-Ca)](1)式中,V为试验柱中上覆水总体积(L);n为采样次数,nȡ2,当n=1,仅取式右两项中的第一项;Vj为每次采集水样的体积(L);Cn为第n次采样时测出的营养盐浓度(mg/L);Cj为第j次采样时测出的营养盐浓度(mg/L);Ca为每次取样后补充水样中营养盐浓度(mg/L);C0为各类上覆水中营养盐的初始浓度(mg/L)㊂1.4㊀水质检测方法㊀上覆水中DO采用JPB-607A溶解氧仪测定㊂TN㊁NH4+-N㊁NO3--N和TP采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提供的方法测定:TN采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NH4+-N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NO3--N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上覆水中各指标的变化㊀不同湖泊底泥条件下,上覆水中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㊂由图2可知,3个试验柱中水样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㊂DO含量在10d前持续下降,可能是好氧微生物的持续活动导致的[5];16d后DO略有回升,此时其他营养盐浓度基本处于平衡阶段,水体环图2㊀各试验柱上覆水各指标随时间变化曲线Fig.2㊀Variationcurveofvariousindicatorsofoverlyingwateroneachtestcolumnwithtime境相对稳定,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大气复氧㊂TN㊁NO3--N和TP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墨水湖试验柱的上覆水中TN浓度最高,汤逊湖试验柱次之,南湖试验柱最低;NO3--N浓度排序与TN一致;南湖试验柱的上覆水中TP浓度最高,汤逊湖试验柱次之,墨水湖试验柱最低㊂由表1可知,对于原上覆水而言,TN浓度表现为墨水湖>汤逊湖>南湖,与试验结果相符,且各试验柱中上覆水TN的最终浓度均小于各湖泊实测结果㊂这可能是因为在自然湖泊的上覆水环境内存在大量生物活动,以汤逊湖为例,现仍有相当规模的渔业养殖[6]㊂它们的代谢活动所产生的氮元素部分悬浮在上覆水中,进一步提高了TN的含量㊂TP浓度表现为南湖>汤逊湖>墨水湖,主要以溶解性磷酸盐(SRP)的形式存在[7],也与试验结果相符,但各试验柱中上覆水TP的最终浓度均大于各湖泊实测结果㊂该试验在夏季进行,气温较高,史静等[8]研究表5651卷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林子阳等㊀汤逊湖·南湖及墨水湖底泥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特征明,温度对氮磷元素释放的影响类似,但对磷的影响更显著㊂且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生物活性不再提高,氮的释放不再明显增强,而磷由于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和含磷沉积物溶解加快等原因,释放更为明显[9]㊂而自然水体中存在藻类及沉水植物对溶解性磷酸盐的吸收,降低了环境中磷的浓度,所以各湖泊TP的实测数据会低于试验条件下释放的TP㊂NH4+-N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底泥中有机氮转化为氨氮和硝化反应有关㊂2.2㊀上覆水中氮类营养盐变化㊀不同湖泊底泥条件下,上覆水中各类含氮营养盐变化如图3所示㊂由图3可知,各试验柱中TN绝大部分由NO3--N组成㊂说明氮元素主要以无机氮的形式向上覆水中释放,难以以有机氮的形式释放㊂在试验初期,各试验柱均出现NH4+-N浓度迅速上升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在向试验柱内注入蒸馏水的过程中,对底泥造成了一定扰动,且试验初期水体中溶解氧充足㊂这可能是因为底泥中存在好氧微生物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10]㊂在前10d,水体中溶解氧持续下降,NH4+-N也持续下降,NO3--N则持续上升,说明水体中存在硝化反应将NH4+-N转化为NO3--N㊂但也可以看出,NO3--N增长的量大于NH4+-N减少的量,说明底泥仍在向上覆水中释放NO3--N或释放NH4+-N并转化为NO3--N㊂陶玉炎等[11]研究表明,溶解氧缺乏的条件下,沉积物氮主要以NH4+-N形式释放,溶解氧充足条件下,沉积物氮主要以NO3--N形式释放㊂王圣瑞等[12]研究表明,底泥中可释放的氮主要以NO3--N的形式存在;且由于土壤带负电荷,铵根带正电荷,易被土壤吸附难以释放,而硝酸根带负电荷,更容易释放㊂图3㊀各试验柱上覆水含氮营养盐随时间变化曲线Fig.3㊀Variationcurveofnitrogencontainingnutrientsaltsintheoverlyingwaterofeachtestcolumnwithtime2.3㊀上覆水中TN㊁TP累计释放量的变化㊀从各试验柱上覆水中TN和TP累计释放量的变化趋势(图4)可以看出,不同湖泊底泥氮磷的累计释放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㊂由于释放强度受上覆水与底泥间的浓度差影响,根据Fick第一扩散定律[13],在静态释放条件下,由于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的影响,底泥TN和TP的释放速率在初期最大,随时间的延续,释放速率逐渐降低[14],则累计释放量的增长也由陡变缓;最终,随着浓度差的不断缩小,扩散作用不断减弱,上覆水与底泥间逐渐达到某个平衡点,累计释放量不再明显增长,呈现出动态平衡状态㊂试验结束时墨水湖TN的累计释放量最大,说明墨水湖可能具有更大的氮释放能力;南湖TP的累计释放量最大,说明南湖可能具有更大的磷释放能力㊂图4㊀各试验柱上覆水TN(a)和TP(b)累计释放量随时间变化曲线Fig.4㊀VariationcurveofcumulativereleaseamountofTN(a)andTP(b)intheoverlyingwaterofeachtestcolumnwithtime2.4㊀底泥沉积物氮磷存在形态对释放的影响㊀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并不都具有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潜力㊂不同湖泊表层底泥TN中可转化态氮(TAN㊁TTN)及TP中易转化态磷占比区别均较大㊂王圣瑞等[12]对太湖等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表层底泥测量发现,TN中可交换氮(EN)占比为6.29% 19.24%;对太湖和武汉月湖表层底泥的研究发现,TN中TAN的占比随粒径的降低而升高[15],其中最容易释放的IEF-N是可转化态无机氮的主体,占总可转化态氮的7.37% 22.25%㊂赵宝刚等[16]研究发现骆马湖等4个湖泊表层底泥TN中TAN占比均值为50.93% 73.10%,IEF-N占TTN的6.74%6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8.82%㊂叶华香等[17]对南山湖表层底泥测量发现,潜在可移动形态磷占TP的54.06%㊂马金玉等[18]研究表明,最易释放的EX-P占华阳河湖群表层底泥TP的0.4% 4.9%㊂周帆琦等[19]测得武汉南湖与东湖表层底泥TP中EX-P占比为3% 11%㊂上述试验均表明,不同湖泊的表层底泥具有各自的形态分布特征,TN㊁TP中具有释放潜力的部分占比也因湖泊环境和外源输入的不同而有差异㊂此次试验测得3个湖泊表层(0 5cm)底泥的干重约为166g,根据表2的各湖泊底泥TN㊁TP含量计算得出的各湖泊累计释放量占表层底泥内氮磷含量的比值如表3所示㊂从表3可以看出,该试验中各湖泊底泥氮磷累计释放量仅占表层底泥氮磷含量的极少部分,显然低于潜在可释放的氮磷总量㊂大量可释放的氮磷留存在底泥中,形成内源污染,使得湖泊水质情况难以好转,持续呈现富营养化㊂通过20162020年武汉水务局发布的武汉市水资源公报[20-24]可知,汤逊湖水质条件为Ⅴ类,中度富营养化,水质变化稳定;南湖水质条件仍为劣Ⅴ类,中度富营养化;墨水湖水质条件由劣Ⅴ类转为Ⅴ类,中度富营养化,水质有所好转㊂这说明底泥中大量富集的氮磷营养盐对湖泊环境的治理仍形成较大阻碍㊂表3㊀各湖泊累计释放量占比Table3㊀Theproportionofcumulativereleaseofeachlake湖泊名称LakenameTN底泥TN量TNamountofsedimentmg释放TN量ReleaseamountofTNʊmg释放量占比Proportionofreleasedamountʊ%TP底泥TP量TPamountofsedimentmg释放TP量ReleaseamountofTPʊmg释放量占比Proportionofreleasedamountʊ%汤逊湖TangxunLake42686.430.152014.572.27南湖SouthLake7845.550.714215.031.19墨水湖MoshuiLake6717.931.183512.060.593㊀结论(1)夏季环境下各湖泊底泥样本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氮主要以NO3--N的形式存在,墨水湖底泥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氮最多,有较强的释放能力;南湖底泥向上覆水中释放的磷最多,有较强的释放能力㊂在未来的治理计划中可针对各湖泊不同的释放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理㊂(2)各湖泊底泥具备释放潜力的氮磷元素占比具有不同特征,最终呈现出的释放总量不一定由不同湖泊底泥间的氮磷总量简单决定㊂此次试验中向上覆水释放的氮磷含量仅占底泥氮磷总量的极少部分,说明汤逊湖㊁南湖和墨水湖底泥均具有较大的氮磷释放潜力,这也是导致各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因之一㊂参考文献[1]WUZ,LIUY,LIANGZY,etal.Internalcycling,notexternalloading,de⁃cidesthenutrientlimitationineutrophiclake:Adynamicmodelwithtem⁃poralBayesianhierarchicalinference[J].Waterresearch,2017,116:231-240.[2]陈平,倪龙琦.河湖底泥中氮磷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2):60-66.[3]张茜,冯民权,郝晓燕.上覆水环境条件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42(1):7-11.[4]金相灿,屠清瑛.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2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219.[5]黄炜惠.中国水环境溶解氧基准与标准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21.[6]杜明普,王红丽,刘康福,等.生态渔业养殖模式下汤逊湖鱼产力估算及对内源污染的影响[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1,11(2):278-282.[7]YUPP,WANGJF,CHENJG,etal.Successfulcontrolofphosphorusre⁃leasefromsedimentsusingoxygennano⁃bubble⁃modifiedminerals[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9,663:654-661.[8]史静,于秀芳,夏运生,等.影响富营养化湖泊底泥氮㊁磷释放的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16,36(3):241-244.[9]周成,杨国录,陆晶,等.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因素及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6,34(5):113-117,94.[10]王红,阮爱东,徐洁.太湖氨化功能菌群的分布及其有机氮降解条件[J].河南科学,2019,37(3):439-446.[11]陶玉炎,耿金菊,王荣俊,等.环境条件变化对河流沉积物 三氮 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S1):41-44,78.[12]王圣瑞,焦立新,金相灿,等.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㊁可交换态氮与固定态铵的赋存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37-43.[13]贾艳乐,贾飞虎,马慧杰,等.白洋淀上覆水氮磷浓度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3):89-93.[14]韩宁,郝卓,徐亚娟,等.江西香溪流域干湿季交替下底泥氮释放机制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J].环境科学,2016,37(2):534-541.[15]王圣瑞,金相灿,焦立新.不同污染程度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粒级可转化态氮分布[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3):52-57.[16]赵宝刚,张夏彬,昝逢宇,等.不同湖泊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21,41(2):837-847.[17]叶华香,臧淑英,尉文佳,等.南山湖沉积物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工程,2019,37(5):105-110,116.[18]马金玉,罗千里,王文才,等.华阳河湖群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12):2962-2971.[19]周帆琦,沙茜,张维昊,等.武汉东湖和南湖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特征与相关分析[J].湖泊科学,2014,26(3):401-409.[20]黄天荣,易相军.2016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R].武汉:武汉市水务局,2016.[21]徐照彪,易相军.2017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R].武汉:武汉市水务局,2017.[22]徐照彪,王沫.2018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R].武汉:武汉市水务局,2018.[23]徐照彪,王沫.2019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R].武汉:武汉市水务局,2019.[24]徐照彪,王沫.2020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R].武汉:武汉市水务局,2020.7651卷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林子阳等㊀汤逊湖·南湖及墨水湖底泥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特征。
氮和磷对浅水水库中的共同限制作用

氮和磷对浅水水库中的浮游植物的共同限制作用:以磷的限制作用作为范例作者:斯蒂芬妮·缪勒·M·米特洛维奇2013年9月16日接收,2014年10月7日修订,2014年10月12日被修订,2014年11月四日在线出版,2014年瑞士斯普林格国际出版社。
摘要磷的限制作用被认为是淡水系统中的一个规则,也是控制浮游植物增长的基础。
格雷尔姆斯顿水坝是一个中营养的浅水水库,我们猜想在格雷厄姆斯顿水坝中的浮游植物增长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实验性时标的限制营养元素都为磷。
在不同的季节现场指导七个附加氮和磷的完全因子微观实验。
此次长时间跨度实验的影响将会在两个18天的中型实验中进行测试。
氮和磷元素的共同添加比控制处理其中一个单一因子的实验更能诱发单个藻类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物体积的增长。
在水中添加磷的微观试验中会出现一些重要的反应。
在中型试验中,一些物种首先是对氮和磷的联合添加做出反应,然后才是对磷的单独添加做出反应。
我们的结果显示,磷不是在所有的季节里都是限制性营养元素,但浮游植物生长最受限制的营养元素是氮和磷。
一个更长实验性的时间跨度也没有改变生物量水平的结果,这表明加入氮和磷都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方法。
关键词营养共限制作用藻类爆发蓝藻细菌水库管理介绍浮游植物大量增殖,特别是由有毒的蓝藻细菌主导的增殖,由于产生强有力的毒素会对饮用水的供应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饮用水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控制造成浮游植物增长的原因——向水中排放大量富营养元素氮和磷。
在这两种主要的营养元素中,磷一直是淡水系统营养管理的焦点,减少湖泊和水库中磷的排放在许多案例中成功的藻类和蓝藻的生物量。
但是,氮的单独作用同样可以限制浮游植物的生产效率,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时会出现两中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的共限制作用。
因此在某些湖泊,控制氮元素的含量也和控制磷元素一样重要。
而且营养元素的限制作用也会出现季节性的变化,同时不同的湖泊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鸟粪石法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与应用研究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年5月第5期摘要:粪石(MgNH 4PO 4·6H 2O )法可以实现废水中氮磷污染的同时去除和回收,具有工程应用潜力。
对鸟粪石生成反应影响因素、鸟粪石工艺系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鸟粪石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
鸟粪石反应影响因素主要为离子浓度及比例、pH 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杂质离子。
鸟粪石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系统结构优化设计和产品强化捕集措施两个方面。
关键词:鸟粪石;脱氮;除磷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7716(2019)05-0254-04鸟粪石法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与应用研究收稿日期:2019-03-01作者简介:郑俊(1979—),女,工程师,从事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作。
郑俊(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201108)DOI:10.16799/ki.csdqyfh.2019.05.0690引言鸟粪石(struvite )的主要成分是镁铵磷化合物(MgNH 4PO 4·6H 2O ,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 ,简称MAP )[1]。
由于该化合物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晶体,同时含有等摩尔量的氮和磷,如果通过投加合适的化学试剂促进鸟粪石反应和沉淀,可以同时实现氮和磷的去除和回收。
在水质硬度较高的地区还含有一定浓度的Mg [2,3,4],可能降低这种脱氮除磷途径的实现成本。
目前,鸟粪石法除磷脱氮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已经得到开展。
在国外,鸟粪石法回收氮磷已经在污水处理厂、畜禽粪便处理中心等处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发现[5],采用鸟粪石法回收活性污泥中的磷,回收率可达到75%,污泥干固体质量减少3%~3.8%,污泥回收磷后焚烧灰分产量可减少12%~48%。
此外,鸟粪石法沉淀过程中,也可减少悬浮物和一些重金属(如锌和铜)含量[6]。
在国内,第一个从污水处理过程中回收磷的工程实践已经在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同覆盖厚度对底泥中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不仅能够平衡土 方工程量, 节约投 资, 还能利用 自然地 形和工程地质条件 , 合理布置主要建筑物的位置 , 减少地基处理 费用. .
关键 词 选 煤 厂 山坡 丘 陵地 纵 向设 计 中 图分 类 号 F D 9 4 g . 1 文献 标 识 码 C
I nd us t r i a l s i t e v e r t i c a l d e s i g n a n d t h e na t ur a l t e r r a i n,t h e t o t a l s u r f a c e o f t he c o a l pr e pa r a t i o n pr o c e s s wi t h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针对污染底泥 的治理 主要分 为原位 覆盖与异位处 理两种 , 其 中由于覆盖技术修复效果 明显 , 工程造价低
等优点 , 使用颇为广泛 。本文通过底 泥氨氮 、 硝氮 和 亚硝态氮 的释放控制 模拟 实验 , 系统地考 察 了不 同覆 盖深度对抑 制底泥 氮释放 的影 响和效 果 , 可 以为地 表 水体底泥污 染物氮 的释放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摘 要 通 过 分 析 选 煤 厂在 山坡 丘 陵 荒 地 类 型 工 业场 地 的纵 向设 计 事例 , 认 识 到 工 业 场地 纵 向设 计 利 用 自然地 形 , 结 合 地 面 工 艺 的 总 体 布 置 地 面 工 艺 总体 布置 节 约投 资 d o t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2 8 0 1 . 2 0 1 3 . 0 3 . 1 0 0
2 实验 结果与 讨论
2 . 1 亚 硝 态 氮
时问( h 1
湖泊沉积物中氮磷源—汇现象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湖泊沉积物中氮磷源—汇现象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杨赵【摘要】沉积物中氮磷是湖泊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内源污染日益受到重视.相对湖泊上覆水而言,沉积物既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源,存在源-汇转换现象.文章就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pH、氮磷元素形态、生物及风浪等因素对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室内模拟研究较多,野外原位研究较少;单项因子研究较多,多因子交互作用研究较少,研究结果不能有效指导内源治理.【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7(036)0z1【总页数】5页(P16-19,29)【关键词】湖泊沉积物;内源;氮磷释放;源-汇【作者】杨赵【作者单位】云南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近年来富营养化湖泊点源及非点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湖泊水质并未明显好转,使得内源问题日益凸显。
在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实践中,一般认为当外源得到有效控制后内源将成为上覆水氮磷主要的来源。
湖泊内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物。
一方面进入湖泊的污染物随泥沙沉积于水体底部形成沉积物,是湖泊及其流域中营养盐及其它污染物的重要归宿和蓄积库,成为湖泊污染物的汇。
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湖泊沉积物中蕴藏的营养盐可以向上覆水体释放,成为内源。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湖泊在一年中至少经历一次沉积物的源-汇转换过程[1]。
源-汇转换现象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对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影响因素进行小结,以期为科学有效地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提供参考。
沉积物潜在释放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湖泊沉积物及其上覆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改变。
在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风险的研究中,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其含量和地球化学形态)是影响沉积物中氮磷营养要素迁移、转化以及生态效应的重要参数,同时沉积物蓄积的氮磷等养分元素向上覆水释放还受生物(藻类、水草、底栖动物)和水文气象因子的影响[2]。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及其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电枢纽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库区生态安全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
氮、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元素,其过量排放已成为库区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进行准确模拟和科学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保障库区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和水质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模型,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
采用多种水质评价方法,对库区水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通过对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和水质评价,本文揭示了库区氮、磷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库区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也为类似地区的水质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三峡库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
氮、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发因子,其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与评估对于三峡库区的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科学、准确地模拟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本研究采用了先进的流域模型,结合库区实际地理、气候、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了精细化的面源污染负荷模拟系统。
该系统能够综合考虑降雨径流、土地利用、农业活动、畜禽养殖等多种因素,对库区内的氮、磷面源污染负荷进行动态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如空间插值、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充分考虑了库区内的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分布、农业产业结构等,以确保模拟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库区的实际情况。
天然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数值模拟

天然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数值模拟
杨帅;孙洪广
【期刊名称】《能源与环保》
【年(卷),期】2024(46)2
【摘要】为了考察天然沸石对氨氮污染物的吸附机制和去除效率,开展了一系列干扰因素下的批量吸附实验,考虑了氨氮浓度、吸附时间、pH值以及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铁离子及腐植酸的影响。
实验得到的氨氮吸附容量和去除效率结果表明,中性环境中沸石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铁离子及腐植酸与氨氮竞争吸附沸石位点,抑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
同时,通过土柱实验研究了氨氮在沸石柱中的运移,并引入基于截断单边稳定分布概率密度的输运模型(TOSD)来描述该过程,通过模拟参数表征了氨氮在沸石柱中的运移特性。
结果表明,吸附作用和速率受限的质量交换对沸石中氨氮的运移发挥了主导作用。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杨帅;孙洪广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力学与材料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
【相关文献】
1.有机物影响天然沸石吸附氨氮的实验研究
2.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3.天然斜发沸石对水中氨氮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4.沸石处理模拟生活污水中氨氮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天然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因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氨氮、总氮、总磷超标原因及控制

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氨氮、总氮、总磷超标原因及控制一、氨氮超标原因及控制措施1、污泥负荷与污泥龄生物硝化属低负荷工艺,F/M一般在0.05~0.15kgBOD/ kgMLVSS•d。
负荷越低,硝化进行得越充分,NH-N向NO--N转化的效率就越高。
与低负荷相对应,生物硝化系统的SRT般较长,因为硝化细菌世代周期较长,若生物系统的污泥停留时间过短,污泥浓度较低时,硝化细菌就培养不起来,也就得不到硝化效果。
SRT控制在多少,取决于温度等因素。
对于以脱氮为主要目的生物系统,通常SRT可取11~23d。
2、回流比与水力停留时间生物硝化系统的回流比一般较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大,主要是因为生物硝化系统的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已含有大量的硝酸盐,若回流比太小,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就较长,容易产生反硝化,导致污泥上浮。
通常回流比控制在50~100%。
生物硝化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也较活性污泥工艺长,至少应在8h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硝化速率较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低得多,因而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
3、BOD5/TKNBOD5/TKN越大,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越小,硝化速率就越小,在同样运行条件下硝化效率就越低;反之,BOD5/TKN越小,硝化效率越高。
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实践发现,BOD5/ TKN值最佳范围为2~3左右。
4、溶解氧硝化细菌为专性好氧菌,无氧时即停止生命活动,且硝化细菌的摄氧速率较分解有机物的细菌低得多,如果不保持充足的氧量,硝化细菌将“争夺”不到所需要的氧。
因此,需保持生物池好氧区的溶解氧在2mg/L以上,特殊情况下溶解氧含量还需提高。
5、温度与pH硝化细菌对温度的变化也很敏感,当污水温度低于15℃时,硝化速率会明显下降,当污水温度低于5℃时,其生理活动会完全停止。
因此,冬季时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氨氮超标的现象较为明显。
硝化细菌对pH反应很敏感,在pH为8~9的范围内,其生物活性最强,当pH<6.0或>9.6时,硝化菌的生物活性将受到抑制并趋于停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要]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天然沸石活性覆盖层 控制底泥 氮磷 释放的影响 因素 ( 如温度 、天然沸 石厚度 以及 p H值等) ,结果表 明:1 )厌 氧状 态下 ,天然 沸石覆 盖层可 以有 效地控制 总氮和 总磷的释放 ; 2 )温度越高 ,底泥 总磷 的释放量越大 ,沸石层抑制底 泥总磷释放的效果越差 ;3 )天然沸石层厚度 与底泥 总磷释放相关性不 明显 ;4 温度 的高低及沸石层 的厚度对沸石层抑 制底泥总氮释放 的影 响不大 ;5 ) )对上 覆水进行酸碱 性的调节 ,有利于提高沸石层对 总磷 、总氮的控制效果,酸性条件下吸附效果更佳. [ 关键词] 天然沸石 ;底 泥;氮 ;磷 [ 中图分类号】X 80 3 2 . [ 文献标 志码 ]A
第 1 5卷
第 5期
集 美大学学报 ( 然科 学版 ) 自
Ju l f ie U i r t( a r c ne oma o m i nv sy N t a Si c ) J ei ul e
V0. 5 N . 1 1 o [ 文章编号]10 7 0 (00 0 03 0 0 7— 4 5 2 1 )5— 3 8— 4
1 m, c 5号瓶 p 6 H= ,厚度 1 m; )参照对 比 6号瓶保持厌氧状态 ( O <0 1m / ),不添加沸 c 4 D . gL
石 ,作参 照对 比.
[ 收稿 日期]2 0 0 0 09— 9— 7 [ 回日期]20 修 0 9—1 0—1 6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07 1 ) 4718 ;福建 省 自然科 学基金资 助项 目 ( 0 101 ;集美大学 5 D 702 )
温和厌 氧状态 ( O <0 1mgL D . / ),1 号瓶 覆盖层 厚度 1e m,3号 瓶覆 盖层 厚 度 15c . m;3 p ) H值 的 沸 石覆盖层 厚度 为 lc m,保 持 室 内水 温 和厌 氧状 态 ( O< . / ) D 0 1mgL ,4号 瓶 p H=8 ,厚 度
1 )天然沸石吸附磷的特性分析 图 1 为未添加沸石的正常状态下底泥释放磷 的变化 曲线与投加 了 1 m天然沸石覆盖层后总磷含 量的变化曲线对 比. 由图 1可见 ,未加沸石 的总磷质 量浓度 为 009— c .1 0 16m ,释磷量明显较大 ;而投加了天然沸石覆盖层的总磷质量浓度为 00 8 0094m / , .7 #L .0 .5 gL 4— 总磷浓度 初始 时期 较低 ,经 过一个 阶段 的增 长 之后 ,浓度趋 于平衡 ,这说 明沸石 吸附初期 效果最 为 明
沸石 覆盖层 控 制水 库底 泥氮磷 释 放 的影 响 因素
刘启 明 ,成 路。 ,沈冰心 ,张金 丽 ,黄志勇 ,林 嘉
(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 学院 ,福建 厦门 3 12 ;2 1 60 1 .集美大学环境3 程研究所,福建 厦 门 3 12 ; - 6 0 1 3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陕西 西安 70 5 ) 10 4
1 材 料 与方 法
利 用 柱状沉 积物采样器 将采集 的新鲜 水库底 泥加 入 实验 瓶 ( 3L广 口圆底 ,底 部直 径 1 m,高 2c 3 m) 0c ,尽可 能接近 于原位真 实条件 ,底泥 厚度为 5c m,水层 高度 为 2 1,即水 土 比取 5 1 ( 511 2 / : 以高
8) 9 .具 体实验方 法如下 :1 )温 度 的影 响 沸石 覆盖厚 度为 1e m,密 闭瓶 口 ,保 持 厌氧状 态 ( O < D 保 持 室 内水 0 1rgL . / ),l a 号瓶 为室 内常温 ,2号瓶 置 于培养 箱 低温 控 制 ( 8℃ ) ) 厚度 的影 响 ;2 影响
O 引言
底泥覆 盖 ,即在 污染底 泥上部 覆盖一 层或多层 覆盖 层使底 泥与上覆 水隔开 并阻止底 泥污染 物 的释 放 ,是 目前 国 内外具 有广 阔发 展前途 的一种底 泥 污染 控 制技术 u .天 然沸石是 自然界 中广 泛存 在 的 J
一
种硅铝 酸盐 矿物 ,它为特 殊 的四面体结构 ,具有 较高 的离子 交换和 吸附能力 ,已广泛 应用于水 污染
显 ,之后 效率稳定 ,天然沸 石层抑 制 了底 泥总磷 的释 放速率 . 2 )温 度 的影 响 图 2为温度对 天然 沸石覆 盖层 控制底 泥总磷 释放影 响的实验 结果 . 由图 2可见 , 8℃条 件 下 总 磷 质 量 浓 度 为 0025 —0 083 m / ,室 温 条 件 下 总 磷 质 量 浓 度 为 0 084~ .0 .3 gL .0 0094mgL .5 / .可 以看 出 ,温 度对 总磷 的释放产 生 了一定 的影 响 ,且 温度越 高 ,释放 的量越 大 ,常温
度计 ) .依不同条件加入沸石 ,注入水库水 ( 水库原水为 Ⅱ 类水 ,总磷质量浓度 0 03m / ,总氮质 .2 gL 量浓 度 04 gL ,连 续观测 实验水样 的 总氮 和总 磷 浓度 变化 ,每 组实 验设 若 干重 复样 . 总磷测 定 .8m / ) 用钼 酸铵分光 光度法 ( B183 9 ;总氮测定 用碱性 过硫 酸钾消解 紫外分光 光 度法 ( Bl84 G 19 —8 ) G 19 —
控制 工程等各个 领域 J 厦 门坂 头水库属 于苎溪河 系 ,是厦 门市 工农业 及城市居 民生 活供水 的重 要 . 水 源地之一 .20 0 8年起坂 头水库 实施扩容 整治 ,库容 由原来 的 450万 t 1 增加 至 620万 t 文主要 8 .本 通过 实验模拟 ,研究 了坂头水 库天然 沸石活性 覆盖 层控 制水 库底 泥 氮磷释 放 的影 响 因素 ,包括 温度 、 覆盖层 厚度 、p H值等 ,为库 区的改扩建 和部分 受污染 区域 的修复提供 技术基 础.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项 目 [ 作者简介 ]刘启 明 ( 93 ) 17 一 ,男 ,副教授 ,博士 ,从事环境科学方向研究 .
第 5期
刘启 明,等 :沸石覆盖层控制水库底泥氮磷 释放 的影响因素
・ 3 3 9・
2 结 果与 讨 论
2 1 天然沸 石覆盖层 控制 底泥磷 释放 的影响 因素分 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