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火灾防治革命性转变记工程院院士范维澄
培养我国首批“火灾科学”的博士

培养我国首批“火灾科学”的博士
范维澄
【期刊名称】《研究生教育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培养我国首批“火灾科学”的博士范维澄能源、环境和安全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其中,安全是人类对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基本要求。
火灾是当今世界发生频度最高、集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为一体的一种灾害,是热安全领域的首要威胁,人类将长期面临火灾的挑战。
火灾过程是...
【总页数】3页(P49-50,40)
【作者】范维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物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
【相关文献】
1.从火灾科学向公共安全领域拓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首席火灾科学家范维澄访谈 [J], 刘爱武;李杰生
2.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发展趋势探索——中、美、欧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比较与思考 [J], 束亚男
3.完善博士后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博士后制度看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挑战[J], 衣秀侠
4.首批临床医学博士生培养透视 [J], 陆叔云;苏青
5.我校首批博士培养工作的几点体会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进火灾科学的殿堂——访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范维澄教授

走进火灾科学的殿堂——访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
实验室主任范维澄教授
孙斌园
【期刊名称】《时代消防》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 走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园里,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造访火灾科学国家实验室了.按照与范维澄院士的约定,我们来到二楼多媒体室,屋子里坐满了人.我们在会场后面找了一个地方坐下,静静地看着火灾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投影屏幕上演示研究课题.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孙斌园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8.1
【相关文献】
1.走近火灾科学的最高殿堂(一)——访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J], 孙斌园
2.走近火灾科学的最高殿堂(二)——访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J], 孙斌园
3.走近火灾科学的最高殿堂--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 [J], 孙斌园
4.走近火灾科学的最高殿堂——访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J], 孙斌园
5.走近火灾科学的最高殿堂——访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J], 孙斌园;洪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工程院范维澄院士来武警学院讲学

作者: 苏君静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武警学院学报
页码: F0003-F000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警学院 范维澄 公共安全科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讲学 首席科学家 实验室主任
摘要:4月24日,应武警学院邀请,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维澄教授来院,为科研部、研究生部、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师生。
作了题为“公共安全科技的若干进展”的学术报告。
训练部董希琳部长主持报告会。
基础科学研究快报

我国第一具成人动脉血管标本经过长达三年的反复实验,近日在南京军医学院制作完成。这具标本清晰地显示了人体纵横交错的每一条动脉血管以及小动脉血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分布状况。该标本的建立对血管搭桥、断指再植和动脉血管缝合等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该标本填补了国内这项技术的空白。
我国首株急性单核细胞系培养成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陈苏宁研究小组发现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细胞中6号和11号染色体相互易位、17号染色体部分缺失。他们从300多例病人中提取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进行繁殖,近日终于在实验室中培养出我国首株也是世界第三株急性单核细胞系--SHI-1。该细胞系的培养成功,为我国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拓展了新的空间。
火灾科学实验室获得2005年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日前获得2005年第8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该实验室的范维澄院士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该次大会将是该实验室主持召开的第5次大规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成立
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这是我国首家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成为神经科学、行为科学、遗传学、脑成像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应用研究平台。这意味着我国对人类认知、行为、情绪等心理活动的研究,从分散于各学科领域的点、面研究转向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这将为我国精神疾患的防治、预防心理和行为问题等方面做出贡献。
脑功能与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取得进展
《脑功能与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项目组马兰教授等人研究了阿片类物质介导神经信号转导的调控及其耐受成瘾的机制,发现了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该研究已在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并荣获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院士之声-肩负伟大使命,目光投向黎明

院士之声:肩负伟大使命,目光投向黎明计划的支持下,研究了国家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其中一部分包含了对于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发展的预测,关于森林火灾蔓延的态势分析,把可燃物的类型、气象要素、地形要素作为输入条件,经过计算机模拟,能够得到火蔓延的速度和火烧的强度,以及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这样一些基本的数据,对于森警部队灭火无疑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范维澄表示,我们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科技。
对科技部来讲,科技攻关计划,现在的科技支撑计划,863、973都对公共安全科技进行了部署;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它的管理科学部现在唯一的一个重大研究计划,就是“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在教育部,“安全科学与工程”经过了安全教育界的努力,历时将近30年,终于由二级学科变成了一级学科,目前这个学科是作为支撑国家公共安全科技领域的骨干学科;在工信部今年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新增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的产业类别。
这些都说明,国家在构建公共安全的科技体系上,是非常重视的。
但是作为政府来讲,应对突发事件,如果仅有个别的模型显然是很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全系统、全流程和全体系的综合集成。
范维澄强调,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是事关民生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所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与科教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一种紧迫感,都应该树立起一种共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与社会人文科学结合起来,是世界各国做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共同趋势。
公共安全科技蕴含深刻而复杂的科学技术内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所以我们希望充分借鉴历史上处置类似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掌握当前态势,预测未来灾害发展的态势和可能带来的后果。
我们相信,当我们学会了采取应急措施,并重视建立公共安全的科技体系之后,那么这个公共安全的科技体系,就会在我们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范维澄院士

自然灾害 应急平台
地方级
事故灾难 应急平台 公共卫生 应急平台 社会安全 应急平台
基层应急平台
基层应急平台
……
基层应急平台
2014-6-14
32
应急平台的定位
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 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 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 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 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 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次生衍生 时机和力度
公共安全 “三角形” 模型的立体化
时间序列环节 预防准备
应急管理
预防准备 监测监控 灾害要素
物质、能量、信息
监测监控 预测预警 救援处置
恢复重建
预测预警
救援处置 应急管理 恢复重建
应急管理的时间序列环节
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 预防准备 监测监控 预测预警 救援处置 恢复重建
承灾载体 预防准备 监测监控 预测预警 救援处置 恢复重建
公 共 卫 生 类
国 家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医 疗 卫 生 救 援 应 急 预 案 国 家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应 急 预 案 国 家 通 信 保 障 应 急 预 案 国 家 突 发 环 境 事 件 应 急 预 案 国 家 核 应 急 预 案 国 家 处 置 电 网 大 面 积 停 电 事 件 应 急 预 案
27
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的作用
首相
汇报与布置
内阁办公室
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CCS)
政府部门:
内政部 外交部 农业部 交通部 国防部 卫生部 商业部 财政部 总理办公室 苏格兰政府 北爱尔兰政府 威尔士政府
民航安全工程学院(学院代码007)

民航安全工程学院(学院代码:007)学科目标任务本学科紧扣国家民航强国建设发展重大需求,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14年以来关于“围绕航空安全保障体系需求,布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科技支撑服务工作方案”的精神,以及国家民航局十三五关于提升民航安全科教支撑能力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凝练整合我校集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安全运行于一体的独特学科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中飞院民航消防救援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德阳市民机灭火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航空安全与消防研究中心、高高原航空安全实验室以及航空器防火救援院士工作站等独有的实验实训研究与验证条件,着力开展面向民航安全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工程硕士交通运输领域建设。
科学研究实绩近3年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1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校厅级项目10余项,经费总额14000多万元。
发表民机防灭火领域SCI/EI/中文核心等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5项),成功研发高效环保型航空器火灾消防泡沫、车载发泡倍数可调消防炮等技术装备原型2项。
学科专业介绍学院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工程硕士交通运输领域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安全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是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与安全工程技术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综合科学学科,应用领域涉及到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应急救援、消防、公共管理、能源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重点围绕安全系统、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及其相互作用等开展研究。
本学科紧扣国家民航强国建设发展重大需求,主要围绕民机适航安全、民航运行安全、民航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研究。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安全科学研究民机地空运行环境致害机理、多灾种耦合机理、航空人员安全行为,以及航空安全规律形成与发展机理。
安全技术研究飞机部件/结构热安全技术、航空金属/非金属材料防火适航验证技术、飞机火灾探测与灭火技术系统。
范维澄-火灾安全科学_一个新兴交叉的工程科学领域

2001年1月第3卷第1期中国工程科学Engineerin gScienceJan 12001Vol 13No 11专题报告[收稿日期] 2000-09-18[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336140,59936140)[作者简介] 范维澄(1943-),湖北鄂州市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火灾安全科学———一个新兴交叉的工程科学领域范维澄,刘乃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26)[摘要] 火灾安全科学致力于揭示火灾过程的机理和规律,并且为火灾防治提供技术原理。
20世纪后期以来,火灾安全科学的发展令人瞩目。
文章介绍了火灾安全科学兴起的背景和发展史,论述了这门学科的任务,并系统阐述了当前火灾安全技术层面的发展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重要基础问题。
[关键词] 火灾;火灾安全科学;交叉科学1 引言自人类有史以来,火灾就成为危害人类最持久、最剧烈的灾害之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火灾的科学防治已经成为社会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火灾现象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理论和科技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人类对火灾的科学认识在历史上长期停留在表象观察和数据统计层次上,一直未能形成以揭示火灾复杂性本质为目标的相应学科。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二三十年间,迅速崛起的燃烧理论、科学计算技术、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系统安全原理、宏观与小尺度动态测量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为系统地针对火灾复杂性问题进行科学攻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从而为火灾安全科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正因如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80年代后期以来都开始针对前沿性的火灾科学问题开展国家级研究和国际间合作,各国的火灾科学研究基地不断扩大,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InternationalAsso 2ciationofFireSafet yScience,IAFSS )以及各地区性的火灾科学技术协会也相继成立,致力于团结各国的研究人员协力开展前沿性火灾安全科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火灾防治革命性转变记工程院院士范维澄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实现火灾防治革命性转变——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1943年生于湖北鄂州,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火灾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火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首席科学家。
研究重点领域为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现在从事消防研究的人都知道中国科技大学有一个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它的创建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
谈到实验室的创建,范院士讲了一个故事——
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
当时范院士还是一名研究燃烧学的专家,可以说刚刚涉猎火灾科学。
有一天,他看到电视上播发了一条消息:为了阻止火灾蔓延,指挥部命令数万名增援的解放军官兵开辟了一条30米宽的隔火道。
对着电视屏幕,他心急如焚。
凭着对燃烧学多年的研究,他感到这条隔火道根本不能阻断熊熊的森林大火。
果然,第二天的媒体报道印证了他的判断。
这件事使他意识到,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正是从那时起,范维澄决定尽全力争取建立一个关于火灾防治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着力研究各类火灾的共性机理和火灾防治的关键技术基础。
范院士说:火灾科学是一个涉及基础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大跨度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涉及多种可燃物燃烧的复杂过程,而且自身还具有双重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规律。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部位会发生火灾,这是不确定的。
对于一个危险源,它的危险性有多大也是很难定量预测的,但是对于它可能造成的最大危险和最小危险之间的一个范围,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来,这是对风险评估的一种简单解释。
火灾科学的另一个方面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的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当时实验室确立的研究重点是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建筑火灾和森林火灾。
之所以在城市中着重研究建筑火灾,是因为建筑火灾是城市火灾的基本组成单元,只有对单元中的火灾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从更大尺度上来研究城市火灾。
范维澄认为研究建筑物内可燃物表面和空间火蔓延,以及火灾烟气运动规律,建立以火灾过程计算机模拟为目标的一系列数学物理模型,包括火源模型、烟雾模型、疏散模型等,一方面能为建筑火灾安全性能化设计提供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为城市火灾安全性能化规划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打下基础,既控制火灾损失,又不过分增加防治费用,逐步实现建筑乃至城市火灾安全的综合效益优化。
火灾作为一种频发和严重的灾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危害正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今天,人类对火灾防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火灾防治在技术层面上必须实现三个战略性转变:防治技术要向以清洁阻燃、智能探测、清洁高效灭火为主要环节的新一代火灾防治技术转变;由现行的“处方式”设计向以火灾风险评估和火灾动力学为基础的性能化设计转变;由火灾防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火灾动力学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和应急预案模式转变。
作为中国火灾科学的领军人物,范维澄院士始终坚信,这三个革命性转变的实现均有赖于我们对火灾自身机理和规律,以及对火灾防治基础问题的深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