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2、引出送别诗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指导读诗题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师纠正节奏。

范读。

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3、介绍写作背景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

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古诗吟诵教案

古诗吟诵教案

古诗吟诵教案教案标题:古诗吟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吟诵的重要性和价值;2. 学习并背诵一首古诗;3. 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选择合适的古诗进行吟诵;2. 学习古诗的背景知识;3. 掌握正确的吟诵技巧。

教学准备:1. 选择一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古诗;2. 准备古诗的背景知识介绍材料;3. 准备音频或视频资源,用于示范吟诵;4. 准备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古诗相关的知识;2. 引发学生对古诗吟诵的兴趣,提问:“你们喜欢听古诗吗?为什么?”。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古诗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古诗吟诵的意义和价值;2. 选择一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古诗,介绍其背景和作者;3. 解释古诗中的生字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示范吟诵(10分钟)1. 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源,示范吟诵选定的古诗;2. 引导学生注意吟诵的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3. 鼓励学生跟随示范进行模仿吟诵。

四、分组练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吟诵;2. 每组代表轮流吟诵选定的古诗,其他组员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3. 教师给予每组代表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五、个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吟诵;2. 学生可以借助音频或视频资源进行模仿练习;3. 教师逐个指导学生的吟诵,提出改进意见。

六、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依次上台展示个人吟诵成果;2. 教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吟诵的重要性和价值。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背诵更多的古诗;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古诗,进行同学间的分享和欣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示范吟诵,分组练习和个人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对古诗吟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实践。

诗词朗读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诗词朗读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正确地朗读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词朗读的基本方法。

2. 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的具体应用。

2. 学生对诗词的朗读兴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幅诗词画,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画中的意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根据哪首诗词创作的吗?3. 引入课题:《诗词朗读讲课》。

二、新课1. 介绍诗词朗读的基本方法:a. 正确的发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正确发音。

b. 朗读节奏:根据诗词的韵律、节奏进行朗读。

c. 情感表达: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2. 举例说明诗词朗读的方法:a. 教师朗读一首诗词,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b.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朗读。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3. 各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朗读的基本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诗词朗读的基本方法。

二、新课1. 深入讲解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a. 韵律:诗词的押韵规律。

b. 节奏:诗词的朗读节奏。

c. 情感表达: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2. 举例说明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的具体应用:a. 教师朗读一首诗词,引导学生分析其韵律、节奏和情感。

b.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三、实践活动1. 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朗读。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古诗吟诵教学课程设计

古诗吟诵教学课程设计

古诗吟诵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背诵本节课所选古诗,掌握古诗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学生能了解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 学生能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古诗的表达效果。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吟诵、模仿、创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古诗鉴赏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古诗知识,进行简单的古诗创作,提升写作技巧。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古诗鉴赏和解读,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个人修养,塑造健全人格。

3. 学生通过古诗学习,激发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古诗吟诵为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强调实践性和探究性。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古诗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古诗理解和创作能力尚需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古诗素养,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诗经》中的一首古诗《关雎》为例,进行吟诵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1. 古诗《关雎》的背景知识介绍,如作者、创作年代、所属诗经篇章等。

2. 《关雎》的原文学习,包括生字词解释、诗句翻译、韵律分析等。

3. 《关雎》的吟诵技巧,如读音、节奏、情感表达等。

4. 《关雎》的意境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结合课本章节内容,进行《关雎》与其他古诗的比较鉴赏。

6. 创作练习:以《关雎》为蓝本,进行古诗仿写或创作。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 引入新课,介绍《关雎》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诵读《关雎》,学习生字词,翻译诗句,分析韵律特点。

《古诗词三首》吟诵教案

《古诗词三首》吟诵教案

《古诗词三首》吟诵教案一、引言1.1 古诗词的背景介绍1.1.1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1.1.2 古诗词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1.1.3 古诗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

2.1 诗词的魅力2.1.1 诗词语言精炼,用词讲究,给人以美的享受。

2.1.2 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

2.1.3 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1 诗词的传承3.1.1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传承和发扬。

3.1.2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1.3 诗词中的智慧和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作用。

二、知识点讲解1.1 诗词的格律1.1.1 诗词的格律是指诗词的音韵、平仄、押韵等规律。

1.1.2 诗词的格律是诗词形式美的基础,是吟诵的重要依据。

1.1.3 学习诗词格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2.1 诗词的意象2.1.1 诗词中的意象是指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的画面或场景。

2.1.2 意象是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2.1.3 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1 诗词的修辞手法3.1.1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3.1.2 修辞手法使诗词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

3.1.3 学习诗词的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1 《静夜思》1.1.1 作者:李白1.1.2 内容: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1.3 重点: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1 《登鹳雀楼》2.1.1 作者:王之涣2.1.2 内容: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丽景色。

2.1.3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1 《赋得古原草送别》3.1.1 作者:白居易3.1.2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高中古诗词吟诵教案模板

高中古诗词吟诵教案模板

####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吟诵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1. 古诗词吟诵的基本知识2. 具体诗词的吟诵实践3. 吟诵技巧的指导与练习####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古诗词吟诵音频资料3. 相关古诗词文本4. 吟诵示范视频5. 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古诗词吟诵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吟诵的魅力。

2.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古诗词吟诵?它与朗读有何不同?二、讲授古诗词吟诵的基本知识1. 介绍古诗词吟诵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2. 讲解吟诵的节奏、韵律、语调等基本要素。

3. 演示正确的吟诵姿势和呼吸方法。

三、具体诗词的吟诵实践1. 选择一首适合学生吟诵的古诗词,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2.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情感。

3. 分组进行吟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吟诵技巧的指导与练习1.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语调、节奏和韵律进行吟诵。

2. 通过对比不同吟诵方式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吟诵的韵味。

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吟诵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古诗词吟诵知识。

2.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古诗词吟诵展示。

二、拓展与提升1. 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吟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介绍一些著名古诗词吟诵家的作品,如袁枚、郑板桥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吟诵创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在吟诵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古诗词吟诵的重要性。

####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吟诵过程中的表现,如语调、节奏、韵律等。

2. 收集学生的吟诵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3. 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古诗吟诵备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古诗吟诵备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案名称《古诗吟诵备课教案》二、教学对象(年级、班级)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吟诵的基本知识,包括节奏、韵律、声调等。

2. 通过吟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1. 古诗吟诵的基本技巧。

2. 通过吟诵理解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1. 情感投入地吟诵。

2. 将吟诵与理解古诗意境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1. 古诗文本。

2. 古诗吟诵音频或视频。

3. 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古诗吟诵的历史和意义。

2. 播放一段古诗吟诵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知识讲解1. 讲解古诗吟诵的基本技巧,如平水韵、押韵、声调等。

2.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声调在古诗吟诵中的作用。

(三)实践练习1. 选择一首适合吟诵的古诗,让学生跟读。

2. 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吟诵错误。

(四)情感投入1.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进行情感投入的吟诵,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吟诵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吟诵,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范文《静夜思》吟诵备课教案一、教案名称《静夜思》吟诵备课教案二、教学对象五年级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静夜思》的吟诵技巧,如平水韵、押韵、声调等。

3. 通过吟诵,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四、教学重点1. 《静夜思》的吟诵技巧。

2. 情感投入地吟诵。

五、教学难点1. 将吟诵与理解诗意境相结合。

2. 情感表达。

六、教学准备1. 《静夜思》文本。

2. 《静夜思》吟诵音频或视频。

3. 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古诗词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诗歌中的词语,如“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别离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主研究和想象的能力。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预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了解XXX与XXX的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XXX的《送别》引出朋友之间的别离和感情。

2.介绍送别诗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本课要研究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诗题解读和背景介绍1.指导学生读懂诗题,了解题目中的“去”字的意思。

2.介绍XXX和XXX的故事,引出诗歌的背景。

3.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情况,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准确的字音和节奏。

2.选出一名同学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的朗读效果。

3.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诗句理解和诗歌赏析1.结合课下的注释或查字典、词典,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课堂互动。

五、诗歌背诵和总结1.让学生背诵古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激励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是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的改写和调整,使其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同时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流畅。

现在让我们回到唐朝,一起来读一首诗,体会古人的情感和美景。

首先出现的是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和背后的含义。

故人指的是什么人呢?“西辞”又是什么意思?下扬州又是什么地方呢?通过地理位置图的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 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 味。
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 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吟诵活动自然要数诗歌吟唱。
总之,在唐代,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人雅士到村夫牧童,从 和尚道士到宫女歌妓,吟诗成了人们普遍的爱好,成了时代的一 种风尚,成了诗歌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听《 唱碧 ”鸡 讲漫 述志 这》 样中 一记 件述 有的 趣典 的故 故“ 事旗 。亭
“旗亭听唱”
故事发生在大唐开元中期,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常 相约在一起小酌。酒喝到正酣时,忽然见十多位梨园伶官招妓 聚燕来到旗亭。三人便离席坐到角落处,一边烤火,一边逗趣 观望。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 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朗诵对普通话的要求
第一:准确表达作品
普通话——正音,有相对统一的语言标准,有利于表达 的一致性。
(不同时代都有相对的正音:中古音——唐宋雅音、民 国有官话) 方言表达有差异性,但也有亲和力。
第二:清晰接受作品:听众的差异性
三、对朗诵的评价
1、内容的把握: 朗诵是二度创作,但前提是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认知。
但文学创作本身又存在可解释性,于是,差异的存在是必 然的。 2、语言的呈现 3、艺术的表达
例如:《沁园春·雪》 又如:《将进酒》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二章 古诗词的吟诵
日本的汉诗吟诵自唐代以来,一直在延续。各类吟诵 社极其丰富,传承的方式依然是口传心授。
这里想问大家,你估计现在日本参与吟诵能有多少人?
500万人
如今,日本的吟诵加入了音乐、舞蹈、剑术……
韩国的吟诵保留了北方吟诵的特点,气势恢宏,深 受国民喜爱。
一、诗乐一体话吟诵
中国是个诗乐一体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到“五四” 之前,无论是开蒙诗文,还是诗文交流都从吟诵开始,是文人 的基本功,私塾必修。特别是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但随着 新文化运动开始,诗乐分离;再加之西方教育制度进入,私塾 不再,吟诵渐衰,而伴随西方文明戏的朗诵渐盛。
诗歌——诞生在文字前。赵元任的《(新诗歌集)序》中曾指出: “诗歌不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诗歌从它在原始 社会里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被先民们吟唱了。
1、周代 诗歌吟诵是当时的大学(即太学)以及小学里都开设的一门必
修课,请看下面几则文献资料的记载: 《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
主要取材文学作品,如:诗歌、散 文、小说等;
更加严谨、规范,更艺术化,不仅要求 声音的表现,还需要肢体语言的辅助; 一般指舞台表演,或在公正场合表达思 想的需要;
内容更宽泛,除文学作品外, 还包括新闻、广告等; 较为自由,随意性较强;
舞台以外更加广阔、更加生 活的空间;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 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的一则故事中看一下六朝人玩味作品 音节美的实例吧: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 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诛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 又其所未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泳其所作《咏 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3、唐代
格律严整、音调铿锵的近体诗产生了,整个诗歌创作进入了 黄金时代,诗歌吟诵也随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
《古诗词吟诵》
第一章 朗诵的基本概念
一、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延伸,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西方诗人 的游吟,进入中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诗词没有朗诵,汉语 的诗词文赋大部分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朗诵与一般意义上的朗读是有 着一定的区别的。
朗诵
朗读
内容选定 表现形式 表现空间
言、语。"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郑玄注,教也)世子及学士,必
时。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这是官
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教学诗歌吟诵的情况。
2、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
孔子重视将吟诵《诗经》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平时花很多的 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据《太平御览》引《庄子》逸篇中的文字记载:“孔子读《春秋》, 老聃踞灶觚而听。”能使老聃津津有味地听读,可以想见孔子吟诵 《春秋》的水平一定很高。及至战国,《诗》、《书》、《礼》、 《春秋》等经典著作仍为人们所诵习。“节奏鲜明,以声显义”, 国人喜尚吟诵诗文已形成传统。
唐代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一个个都是吟诗的爱好者:他们或 者自吟自赏,或者吟味他人之作,或者聆听他人吟诵。
《古今诗话》:"上官仪凌晨入朝,循洛堤步月,徐辔诛诗, 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
“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何传?吟诵。白居易的诗歌得到广 泛的传诵,"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以至"童子 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见伶官所演奏的都是当时的名曲,三人就私下相约“我辈 擅诗名,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 者,则为优矣。”
一伶官拊节而唱的绝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 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 渐》)王昌龄得意地引手画壁说:“一绝句。”
另一位伶官唱到“开筐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 犹是子云居。” (《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也引手画壁应和 到:“一绝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