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合集下载

抗日根据地史

抗日根据地史

---------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例目录一、前言 (3)1、前言 (3)2、报告说明 (3)二、正文 (3)1、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简介 (3)2、关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人和事 (6)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成就及其斗争经验 (17)三、结束语 (21)1、总结 (21)2、致谢 (21)四、附录 (21)资料来源 (21)一、前言1、前言1936年10月,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如火如荼的开展革命根据地建设。

这里就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党和人民在这里的建设不仅仅巩固了革命成果,也使红色政权得以发展,也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做了思想和物质上的准备。

此报告正是研究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看看当年中国华北的那一抹“红色”如何的绚丽多彩。

2、报告说明1、调查事件:晋冀鲁豫革命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2、调查目的:抗日根据地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抗日根据地中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新中国的社会管理都有重要意义,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也有借鉴意义,因此本课题的调查目的就是通过田野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发现这些意义。

3、调查方法:访谈调查、实地调查、文献调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4、调查对象:抗日老军人、当地居民、抗日纪念馆。

5、调查时间:2014—2015学年寒假假期6、调查地点:晋冀鲁豫革命抗日根据地二、正文1、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简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地区,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向东可直下冀鲁豫平原,是华北的战略要地之一,也是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一)1937年冬至1940年底为创建和开辟阶段。

从1937年10月中旬起,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先后进入太行山地区,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一面打击日寇,一面与晋冀鲁豫省委配合,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和武装,进行抗日的组织工作。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张卫波 *
【摘
要】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社会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建设民主公正、清正廉明的新社会;提倡发展生产,开展“双拥”运动,使得
党政军民关系越来越密切;实行精兵简政,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利;改
造“二流子”和巫神,加强社会救助,稳定社会秩序;严禁种食鸦片,净化社
议长;国民党党员宋维周、邢肇棠任晋冀鲁豫
政之管理。”③
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苏北名绅韩国钧任苏北参
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各抗日根据地
议会名誉议长、朱履先任副议长;爱国人士朱
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
雨江、赵坚、刘子谷分任津浦路东、路西各县
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
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参议会副议长。鉴于陕
通过贯彻实行“三三制”,很多中共党外人
5 条进一步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
士不仅参加了抗日根据地政权,而且在其中担
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
任了重要职务。如:李鼎铭担任陕甘宁边区政
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
府副主席;安文钦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
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
行过说明,认为抗日根据地政权在建立和建设
陕 甘 宁 边 区 选 民 参 选 率 达 到 75% —80% , 绥
过程中,“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
德、清涧、延川等县达到 90%以上;晋察冀边
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
区选民参选率达到 70%以上,平山县第十五区
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
时,得没收犯罪人财产抵偿。”⑥之后,1941 年

灾荒救济与政权建设:以中国共产党应对1940年代前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灾荒为例

灾荒救济与政权建设:以中国共产党应对1940年代前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灾荒为例

灾荒救济与政权建设:以中国共产党应对1940年代前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灾荒为例作者:胡颖莹来源:《理论观察》2021年第08期關键词:抗日战争;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济;政权建设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8 — 0142 — 04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最大的敌后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抗日战争的心脏和战略枢纽,为坚持持久抗战和促成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依赖于中国共产党在该地区政权建设的成功。

当前学界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研究集中在根据地的民众动员〔1〕、基层政权巩固〔2〕和施政方针〔3〕等方面。

纵观既存研究,制度梳理层面较多,对政策实践关注不足;自上而下描述居多,对基层自主性关注不足;日常性治理关注较多,对突发性事件应对关注不足。

尤其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所有根据地中受1940年代前期河南灾荒影响最大的地区,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这一危机可以作为理解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突破口。

因此,本文将以中国共产党救济1940年代早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灾荒工作为例,探究灾荒救济工作与政权建设成效的互动。

从1941年冬到1942年夏,太行五、六专区就遭受严重的荒旱,1943年夏又大部缺雨。

禾苗多数枯死,以致旧的灾荒尚未过去,新的灾荒又已袭来,而其范围除五、六专区外,更扩展至一、四专区。

〔4〕同时,由于连年的干旱,1943年至1944年,晋冀鲁豫根据地又爆发了严重的蝗灾。

飞蝗由南自林县而来,后蔓延至四、五、六专区。

蝗灾面积南起黄河北岸的修武、沁(阳)博(爱),北至正太路南侧的赞皇、临城,东达平汉线的磁县、武安、邢台、沙河,西连太行山巅的平顺、和顺、左权、陵川,共波及23个县,约3 000平方华里,约占太行区县治的46%。

〔5〕旱蝗灾害等在根据地的反复交替发生对根据地建设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不仅严重破坏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生产环境和经济平衡,而且打破了根据地原有的社会秩序。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敌人的压迫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政权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根据地行政机构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成果。

一、根据地行政机构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体系,确保了政权的有效运转。

党组织在根据地设立了各级政府,如县政府、区政府等,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政权的建立和行政机构的运作为根据地提供了稳定的治理基础。

同时,党组织还设立了各种专门部门,如党务部门和军事管理机构,确保政权的稳定和军队的顺利运作。

二、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注重了经济建设,致力于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

党组织在根据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解放了农民,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党组织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农村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此外,党组织还鼓励工商企业在根据地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根据地的经济得以良性循环,为后续的抗日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社会事务管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注重社会事务管理,保障了人民的福利和权益。

党组织在根据地实行了优良的社会管理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在根据地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成立了卫生所、学校、法院等社会福利设施,确保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

同时,党组织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的抗日意识和团结力量。

通过这些努力,根据地的社会事务得以良好管理,人民的福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建立行政机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管理社会事务,党组织为根据地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经验也为后来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砥柱中流——伟大的晋冀鲁豫根据地

砥柱中流——伟大的晋冀鲁豫根据地

作者: 贾晓敏[1];李广[1];李刚[2]
作者机构: [1]邯郸学院河北邯郸056005;[2]张家口市尚义县烟草专卖局河北张家口
076750
出版物刊名: 党史博采:下
页码: 26-2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9期
主题词: 晋冀鲁豫根据地;太行;太岳;冀南;豫皖苏;历史地位
摘要: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之一.在长达11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发展、壮大以及由此所涉猎到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划、政区变迁、历史地位等予以探讨,以期对研究晋冀鲁豫根据地史有所裨益.。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一、冀鲁豫根据地形成之前的边区抗日形势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经党中央批准,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在费县高桥镇成立,郭子化任书记,隶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统领苏鲁豫皖边的抗日工作。

1937年10月下旬,国民党成立了由李宗仁任主任的第五战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聘请苏鲁皖的知名人士担任委员,经与李宗仁谈判,郭子化以地方名流身份被聘为总动委会委员,从而建立了合作抗日的统战关系。

苏鲁豫皖特委利用这一合法组织,建立了各种抗日救亡团体。

同月,苏鲁豫皖特委决定由费县迁往徐州,并决定在枣庄建立鲁南中心县委,由河南省委派来的何一萍任书记,以便领导抱犊崮山区周围各县的工作。

1937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以下简称山东省委)决定在鲁西南和湖西地区建立鲁西南工委(翌年5月改为鲁西南特委) ,白子明(白学光)任书记,孙衷文、江明任委员,负责领导济宁、金乡、鱼台、单县、成武、曹县、定陶、郓城、菏泽、巨野等县的抗日工作。

同年12月,冯起、步云亭、彭建华在山东省委派去的张若林、王见新帮助下,在邹县西南建立起一支约200人的抗日武装,这是当时鲁西南建立较早的一支抗日队伍。

1937年底至1938年春,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下,华北重镇太原、济南相继沦陷,国民党军队向南溃退,地方政权瓦解,使平汉、津浦、陇海、石德四大铁路之间的广大地区成为无政府的“真空”地带。

河北省委和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及北方局的指示,深入这一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为创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泰西地区,泰安、肥城、长清等县的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在日本大举侵华后,组织了几支抗日游击队,为建立统一的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1937年12月,山东省委派张北华来到泰西,组建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

1938年5月,泰西特委争取红枪会组织与自卫团一起抗日,从而打开了泰西地区的抗日局面。

在湖西地区,1938年2月,中共单县县委在张寨抗日骨干训练班基础上建立了抗日自卫团;金乡县工委发动的抗日武装,与巨野县董楼开明士绅董世明之子董元的武装会合,共百余人,陈笃卿、董元任正、副司令,马霄鹏任政治部主任。

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精)

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精)

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不仅充分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而且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成功地实现了在抗日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抗战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一)推动中国宪政进程,树立民主进步形象1.极力主张和倡导宪政。

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共苏区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今年的几个月内,全国必须发起一个广大的民主运动,这运动的当前目标,应当放在国民大会和宪法的民主化的完成上。

”8月,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定抗日的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的要求,主张实行宪政。

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该纲领具有“宪法”的性质。

10月2日和12月1日,中共中央两次向全党发出关于宪政运动指示,各抗日根据地的宪政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1940年2月2日,“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宣言》,毛泽东作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重要讲演。

1944年8月12日,周恩来指出:“只有立即实行民主,才能增强团结抗战的力量,只有寻民主的途径,才能公平合理地解决国共关系与经济国内其他一切政治问题。

”并且重述了信守七年前关于民主政治的诺言。

12月15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区,首先表现在各阶级各党派合作的“三三制”政府工作中。

“凡参加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工作、政府工作及社会工作的一切人员,不问属何党派,或无党无派,应该一律被尊重,应该一律有职有权。

《八路军抗战两年来的经验教训》一九三九年七月七日——朱德

《八路军抗战两年来的经验教训》一九三九年七月七日——朱德

这是《八路军抗战二周年》一文的第二部外,全文曾在八路军总部出版的《前线》半月刊一九三九年七月第十一、十二期合到上发表。

《八路军抗战两年来的经验教训》(一九三九年七月七日)八路军(55)抗战两年以来,我们得到了一些什么经验教训呢?第一,凡是在党政军民团结一致的地方,我们就能胜利;凡是在发生磨擦的地方,我们就要遭受不必要的挫折。

冀察晋边区之能连续粉碎敌寇数度疯狂的围攻,晋冀豫边区之能成为华北抗战最坚强的铁的堡垒,晋西北根据地之能继续巩固与发展,这是靠了什么呢?就是靠着党政军民的坚强的团结。

在这些抗日根据地中,各党各派过去和现在都能互助互证,大多成立了比较民主的抗日政权,部分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帮助民众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给予人民以各种抗战的便利。

政府爱护人民,人民尊敬政府,政府帮助军队,军队也保卫了政府,军政民之间打成了一片,军队之间化除畛域,党派之间推诚相见。

这一切保障了我们的铁的团结,使我们得到了胜利。

在新阶段中,华北将转入更苦战的环境。

只有党政军民的团结一致,才能够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到底。

相反地,如果不积极去巩固与扩大抗战的力量,反而作日寇的应声虫,提出“溶共”“限共”的口号;如果歧视抗日政府,忽视他们过去和现在的伟大作用,而加以撤除;如果不去积极动员民众,反而去限制抗日的自由;如果纵容一些军队不守群众纪律,甚至在友军将士前线喋血之际进攻其侧背;这些就无异于放下自己最锐利的武器,用自己的刀砍去自己的手,怎能令全国人士不怀疑这些人是急于私利、忘却公义的分子呢?华北的某些地方,就是因为发生了这种问题而遭受了不必要的挫折。

这就是说,只有全民的更加进步和更加团结,才能坚持持久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一切落后的现象必须克服,一切不团结的现象必须铲除,一切错误思想必须纠正,一切磨擦现象必须消灭。

第二,凡是在民众运动有成绩的地方,游击战争就能展开,抗战就能胜利地坚持;凡是在民运落后或受挫折的地方,抗战一定要遭受不必要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