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及感悟

合集下载

大决战淮海战 役观后感

大决战淮海战 役观后感

大决战淮海战役观后感《大决战淮海战役观后感》前些日子,我看了《大决战之淮海战役》这部影片,真的是感触颇深啊!淮海战役,那可是一场惊心动魄、规模空前的大战役。

在影片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无数英勇的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炮声隆隆,那场景简直让人震撼到无法形容。

每一个冲锋的身影,每一声呐喊,都让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的无畏和坚定。

我看到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胜利,为了人民,为了新中国!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位年轻的小战士,看上去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满脸的稚气还未褪去,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毅。

他在冲锋的时候,不小心被炮弹的碎片击中了腿部,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裤腿。

可他咬着牙,一声不吭,继续往前冲。

旁边的战友想扶他一把,他却大声喊道:“别管我,冲啊!”那声音带着一种决绝,一种不顾一切的勇气。

最终,他倒在了战场上,但他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还有一幕,是在一场激烈的战斗过后,战场上一片狼藉。

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有敌人的,也有我们战士的。

一位老兵默默地走在战场上,他弯下腰,轻轻地合上一位牺牲战友的双眼,眼中满是泪水。

他嘴里念叨着:“兄弟,走好,咱们的牺牲不会白费。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这场战役中,后勤保障的同志们也让我无比敬佩。

那些老乡们,推着独轮车,冒着炮火,给前线的战士们送粮食、送弹药。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脚步却一刻也不停歇。

有一位大娘,自己家里都没多少粮食了,可还是把省下来的粮食全都送到了前线。

她说:“战士们在前面拼命,咱可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

”多么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对人民军队深深的爱。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一直揪着心,为战士们的安危担忧,为每一次的进攻紧张,为每一次的胜利欢呼。

这场战役的胜利,真的是来之不易啊!它是无数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淮海战役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淮海战役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淮海战役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国共内战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次重要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新中国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加淮海战役的我所属社会实践团队,在实践中有着深刻的心得体会。

淮海战役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集中优势兵力、灵活的战术策略和统一指挥的优势。

这从战术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实践中,我们便深刻认识到实践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创新,改革,是我军胜利的核心要素。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的纪念馆。

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当年战场上。

通过细致的解说,我们更加了解了淮海战役的进程和特点,感受到了淮海战役胜利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回到实践中,我们也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在参与淮海战役的实践中,我们还明确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作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单位紧密合作,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取得了胜利。

我们的实践团队也是通过相互配合和协作,完成了实践任务。

在实践中,团队的互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能够互相帮助和补充。

我们通过团队建设、分工合作和反思总结等方式,提高了团队的协作效能。

回到实践中,我们会更加重视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作的能力。

淮海战役的成功也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引领和支持。

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淮海战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对军队建设和战争实践的指引和总结。

回到实践中,我们同样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回顾淮海战役的历史,我们也深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牺牲。

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死难者和伤残者,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牺牲精神。

这让我们更加理解了和平的可贵和战争的可怕。

在参与实践中,我们倍加珍惜和平,将积极回馈社会,努力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给我写一篇淮海战役民工的事情。

给我写一篇淮海战役民工的事情。

给我写一篇淮海战役民工的事情。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场战役中,民工们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与斗争,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淮海战役爆发之初,解放军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一项就是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民工们自发地响应党和军队的号召,踊跃参与战斗工作,为战役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淮海战役中的民工主要从事着军事工程和建设工程。

他们挥锄修筑战壕,修筑道路,安置爆炸物等,为解放军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军事行动,在各个战场上投入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没有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为战斗付出了辛勤劳动。

除了在战场上的努力,民工们还积极参与到后方生产工作中,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他们组织起来,开展粮食种植和收割工作,为战士们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

他们还积极参与到伤病员的救护工作中,给予他们照料和照顾,体现了军民鱼水情的深厚感情。

淮海战役中,民工们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为整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他们在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坚定地支持和配合军队作战,为解放事业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行动彰显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我们应当向淮海战役中的民工们学习,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们在困难条件下依然坚持不懈地工作,为解放事业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要牢记他们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淮海战役中的民工们是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劳动和奉献功不可没。

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淮海战役才能取得辉煌胜利。

他们的事迹应该被广泛传播,以激励后人学习他们的先进精神。

我们应该铭记淮海战役,感激和敬仰那些为胜利奉献的民工们,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不懈努力!。

淮海战役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淮海战役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淮海战役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一)观看了《地道战》这部影片后,我感慨万千。

影片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打扫荡”。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说起冀中平原的人民,他们是很了不起的,他们一面抗击敌人,一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不断地挖地道,使地道的规模越来越大,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说地道战是奇迹,我觉得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更是奇迹,因为是他们创造了地道战,神出鬼没地打击了敌人。

地洞内什么气孔啊,孑口啊,岔道啊,无论敌人怎样使出残酷的法子,他们总是想办法克服!那独特的联络方式也叫人惊叹不已!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应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我的土地。

与他们相比,那些汉奸,那些卖国贼是多么可耻!这些人不但背叛了祖国,同时也背叛了自我!他们是中国的败类,是中国人的耻辱!敬佩智慧勤劳勇敢的冀中人民,他们利用地道战不但坚持了生产,还粉碎了敌人毒辣的“大扫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淮海战役观后感范文(二)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纵观六十年前的淮海战役,时间离我们已十分的遥远,再加上个人立场和出发点的不一样,所以看待那场战争也就有了不一样想法和看法。

淮海战役基本上能够说是,决定国共两党生死存亡的事,换而言之也就是关系到中国政权的更替。

淮海战 役观后感

淮海战 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淮海战役观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战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淮海战役无疑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

当我深入了解这场战役,心中的震撼与感慨如汹涌的波涛,久久无法平息。

淮海战役,那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役。

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仿佛能听到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

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每一个身影都写满了坚定与无畏。

我看到了那些年轻的战士们,他们的脸庞或许还带着些许稚嫩,但眼神中却燃烧着炽热的火焰。

他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寒风刺骨,可他们的步伐从未停歇。

有个小战士,看样子也就十七八岁,瘦瘦小小的,他的衣服已经破破烂烂,满是泥土和血迹,但他的眼神却格外明亮。

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枪,仿佛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在激烈的战斗中,物资的匮乏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打仗,能吃上一口干粮都成了奢望。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充满斗志,没有丝毫的退缩。

有一次,好不容易送来了一点粮食,大家都互相推让,想让战友们多吃一点。

那个场景,真的让人忍不住落泪。

战场上的医疗条件也是极其艰苦。

医护人员在炮火中不停地忙碌着,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全力抢救着每一个伤员。

我记得有一位女护士,她的头发被汗水湿透,贴在脸上,可她的双手却一刻不停地为伤员包扎伤口。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焦急,仿佛伤员就是她的亲人。

在这场战役中,指挥将领们的智慧和果敢也令人钦佩不已。

他们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迅速做出决策,每一个指令都关乎着无数战士的生命和战役的胜负。

将领们在指挥所里,面对着地图,眉头紧锁,思考着下一步的战略。

他们的压力巨大,但他们的肩膀却扛起了整个战役的希望。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老百姓们纷纷自发地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帮助。

他们用自己的小推车,推出了一条坚实的后勤保障线。

那一辆辆小推车,载满了粮食和物资,也载满了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有一位老大爷,已经年逾花甲,他推着自己的小推车,一步一步地向着前线走去。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的付出对我们的启示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的付出对我们的启示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的付出对我们的启示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的付出对我们的启示近日,我们迎来了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的庆祝活动,回顾历史,我们不仅可以惊叹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磨难和挫折,更可以感受到整个民族对抗外敌入侵和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在淮海战役中,广大的人民群众奋发呼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这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1. 坚定信念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燃烧的爱国热情所带来的结果,更是全民族团结一心、坚定不移的信念,共同打赢战争的结果。

在战争中,广大的人民群众毫不退缩,坚信胜利一定属于自己,这种齐心协力的信念成为了战胜敌人最关键的支撑力量。

2. 民族危难时,人民是坚实的后盾。

淮海战役时期,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异常困苦。

然而,面对困境,更能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可爱。

在那个时候,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站在了祖国的一边,为了民族的利益,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毫不退缩。

他们的表现告诉我们,人民是国家的坚实后盾,民族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的团结与奋发。

3. 文化教育建设对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

淮海战役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党的先进理念。

在战前的文化教育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行了阅读、教育、卫生等为民生服务的工作,使得广大群众普及了文化知识,从而更加坚定了反抗敌人的决心。

这启示我们,文化教育建设对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4. 人民群众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

在淮海战役中,广大的人民群众表现出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宛如一个整体的机器,精准配合、共同进退。

在困难时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群众是英雄”的理念。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它可以使人民群众像一堵墙一样筑起抵御敌人的坚强屏障。

5. 必须珍惜和平与稳定,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归纳淮海战役的启示,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珍惜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唯有保持稳定和平衡能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王树增解放战争谈淮海战役读后感

王树增解放战争谈淮海战役读后感

王树增解放战争谈淮海战役读后感在淮海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自觉的行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

“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千米。

鲁中山区道路崎岖,雨雪酷寒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官兵以最隐蔽的方式持续行军。

在蜿蜒不断的大军双侧、身后乃至前面,由贫苦农人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转动。

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用自己的肩膀,把军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数承载起来。

军队前进一步,他们便随着前进一步。

”“他们已经铁了心,将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路,与情愿和共产党官兵分享好日子一样,他们也心甘甘心,与自己的军队一路经受苦难——生来便一无所有的他们,在向战场走去的时候,镇定而从容。

”……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不断、川流不息地行进在淮海战役的所有道路上,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

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成功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相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回忆说:“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动身,通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

一辆辆大车通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

我以前带着军队通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此刻怎么有了,真是怪事。

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路,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

”淮海战役的成功充分说明:兵民是成功之本。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紧密联系群众是咱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咱们党克敌制胜的宝贝,是咱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成功之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谁博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谁就能够取得成功,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咱们党所处的情形和面临的任务都已经发生了全然转变,党已经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正在率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人民群众的支援对淮海战役的贡献及其启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

人民群众的支援对淮海战役的贡献及其启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

大连干部学刊2019年第2期·党史党建论坛·摘要:70年前,在淮海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踊跃支援前线,呈现了军民团结共同战斗的动人场景。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必能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贡献;新时代中图分类号:K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19)02-0031-07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以下称“华野”)、中原野战军(以下称“中野”)在以徐州为中心、在广大江淮河汉之间,对国民党军发动的全面战略性进攻的战役,是我军对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歼灭战。

战役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正确领导下,历时66天,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锥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

在这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而国民党军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

淮海战役,60万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摧毁国民党精锐部队80万,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而这一伟大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援,可以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的胜利,人民群众支持的因素是最明显的,也是最重要的。

没有苏鲁豫皖冀五省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相助,就没有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60万人民军队的背后,有540万庞大的后方力量,一个子弟兵背后就有九个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有力地保障了战争的胜利。

这充分说明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即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真谛。

一、党的统筹支援思想和组织动员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伤亡最多的战役。

由于规模空前,60万人民解放军云集在淮海前线,需要有大量的、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军需物资供人民群众的支援对淮海战役的贡献及其启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陈学旺(中共萧县县委党校,安徽宿州235200)收稿日期:2019-01-17作者简介:陈学旺(1974-),男,安徽省萧县人,中共萧县县委党校;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群众”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及感悟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联系华北与华中的交通枢纽,古今军事要冲,它的得失关系着整个江淮河汉之间的胜负局面,为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展开了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淮海战役。

怀着缅怀先烈之情再次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塔参观学习,使我对人民群众的作用有了新的感悟。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歼灭战。

战役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英明领导下,浴血奋战,首歼黄百韬兵团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历时65昼夜,共消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

纪念馆战役实施部分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艺术作品,真实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陈毅元帅称“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华中、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543万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民支前部分展出了山东支前民工运粮用的独轮车,辽宁工人生产
炮弹的车床,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刻有88个支前地名的小竹竿等珍贵文物及妇女做军鞋、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军的历史图片。

通过这些历史的见证,生动展现了人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有力的证明了人民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

正是有了543万民工的支持,做好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才有六十万名解放军战士战胜八十万个敌人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他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敌人拥有先进的飞机、大炮、毒气,冒风雪、涉冰河、架人桥,闯火阵,为了能解放全中国,甘愿牺牲自己,他们的信念是:“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

当时,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里,我目睹过这些民间英雄的照片,和那些简陋的生活用品,不禁想象到和体会出当时的恶劣生活环境。

通过一张张历史图片和讲解人员的详细描述,深切体会到“人民战争必须依靠人民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涵义。

毛泽东曾反复强调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群众战争的重要性。

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这是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战略作用的最生动的描述。

正义战争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的性质,战
争的性质决定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决定人民群众参与战争活动的状况如何。

所以,战争的性质便成为进行战争的政治基础,战争的正义性质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都是正义战争,都具有实行人民战争这个进步的政治基础,因而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革命战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和群众性规模。

因此,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打赢战争。

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推动科学发展,一定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切实体现人民意愿,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作用”等,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论断在新时期的新论述,也是党的群众观点的新发展。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首先是坚持认同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了社会的最终发展,决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变革的力量是由社会绝大多数人组成的社会大众,如果不割裂历史的延续性,决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是每个历史时期的普通民众,他们既创造了那个时期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那个时期的
精神财富,而且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正是由于认识到人民的主体作用,在大革命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勇敢突破了长期坚持的“英雄史观”,提出了“革命和建设非用群力不可”的策略,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

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种种实践启示我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力军。

要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更是须臾不可忘记,但关键还是要落到实处。

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够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闫炜
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