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氨酸
赖氨酸

4.4 发酵法
发酵法是工业生产赖氨酸最重要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
微生物的某些营养缺陷型菌株,通过代谢控制发酵,人为
地改变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来实现L-赖氨酸的生产。生
物合成赖氨酸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2-氨基己二酸途径
(酵母、链孢霉合成赖氨酸)。另一种是通过2,6二氨基庚二
酸途径(细菌、蓝藻、高等植物)。 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目前,国际上赖氨酸产生菌种的生产一般用采用糖蜜发酵和淀 粉水解糖(或纯糖)发酵
三、菌种选育
3.1 赖氨酸在微生物体内的代谢路径
2 3
4
1
3.2 菌种选育
(1)降低支路代谢流 切断或减弱支路代谢,降低支路代谢相关酶的表达量或活性或
敲除支路代谢相关基因构建营养缺陷性同样会增加赖氨酸的表达量 。 降低由天冬氨酸半醛生成高丝氯酸的量,继而蛋氨酸、苏氨酸的合 成量也会降低,生成的Thr的量不足以与Lys共同对天冬氨酸激酶(AK) 起协同反馈抑制作用 ,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几种末端产物同时都过 量,才对途径中的天冬氨酸激酶(AK)具有抑制作用,若某一末端产 物单独过量则对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无抑制作用。L一赖氨酸和L一苏 氨酸对天冬氨酸激酶有协同反馈抑制作用。
葡萄糖
AK
天冬氨酸
AK- 天冬氨酸激酶
发展前景
5.1 赖氨酸生产状况及消费情况
赖氨酸是世界上仅次于味精的第二大氨基酸,目前全球赖氨酸 的生产能力近6O万t。下列各表分别列举了近几年国内外赖氨 酸的生产及消费情况
5.2 赖氨酸生产状况
目前,世界上赖氨酸的总生产能力约6O万t/年美国ADM公司是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赖氨酸生产企业,现有生产能力l5.89万t/年,占世界市场的 4O%以上我国赖氨酸工业起步较晚,8O年代初国内有十几家生产厂,但产能 均很小,大的也不超过数百t/年。经过2O多年的发展,通过与国外公司的合 作及技术、装备的引进,某些企业的生产也初具规模。目前,我国较大的赖氨 酸生产企业有5家以上,能力已达6.5万t/年。但受国外赖氨酸进u的 冲击,产量不足4万t/年。随着国内畜牧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蓬勃发 展,国内赖氨酸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进口数量逐如下表
赖氨酸的生产工艺

1.赖氨酸概述 2
赖氨酸广泛存在于动物蛋白质中,赖氨酸 的生产最早是用酸水解酪素,经分离谷氨 酸后制得,其后又从血粉中提取 猪血粉中 赖氨酸含量约9%~10% ,但这种方法,工艺 比较复杂,产量受到限制,
1.赖氨酸概述 3
1960年以来,日本用营养缺陷型的谷氨酸 菌株直接发酵生产赖氨酸,其产量不断扩 大,
2.赖氨酸的性质 1
赖氨酸盐酸盐的化学式为C6H14O2N2·HCl, 含氮量为15.34%,相对分子质量182.65,
由于游离的赖氨酸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故制取结晶比较困难,一般商品都是 赖氨酸盐酸盐的形式,
2. 赖氨酸的性质 2
赖氨酸的化学名为2,6-二氨基己酸,具有 不对称的α-碳原子,故有两种光学活性 的异构体 L/D型 ,
氨水+氯化铵洗脱
通过调节氨水与氯化铵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可直接使赖氨酸成单盐酸盐形式存在, 不需在中和,
洗脱剂 3
3 氢氧化钠洗脱 特点是没有氨味,容 易操作,但在洗脱液中Na+含量较高,影响 赖氨酸的提纯精制,
洗脱剂 4
洗脱剂的浓度对洗脱效果有影响,一般来 讲,为了分离只能用适当浓度的洗脱剂, 如果洗脱剂浓度太高,达不到洗脱目的, 如果洗脱剂浓度太低,洗脱时间长,收集不 集中,赖氨酸浓度低,
赖氨酸发酵工艺及控制要点 8
生物素对赖氨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在以葡 萄糖,丙酮酸为唯一碳源的情况下,添加过 量生物素 200~500μg/L ,赖氨酸积累量 显著增加,因为生物素量增加,促进了草酰 乙酸的合成,增加了天冬氨酸供给,
生物素对赖氨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续
另一方面,过量生物素使细胞内合成的谷 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起反馈抑制作用,抑 制谷氨酸的大量合成,使代谢流转向合成 天冬氨酸的方向进行,
赖氨酸相对分子质量

赖氨酸相对分子质量赖氨酸(Lysine)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也是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
它在蛋白质合成、骨骼生长和修复以及体内代谢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赖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6.19。
赖氨酸是一种碱性氨基酸,它的化学结构中含有两个胺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这使得它具有碱性特性。
赖氨酸主要存在于植物和动物蛋白质中,尤其是肉类、乳制品和大豆等食物中含量较高。
赖氨酸在人体内发挥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赖氨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关键成分之一。
在人体内,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
赖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赖氨酸还参与了体内骨骼的生长和修复。
赖氨酸可以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和利用,对维持骨骼的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赖氨酸还可以帮助人体合成胆碱,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赖氨酸还参与了体内代谢过程。
赖氨酸可以转化为肌氨酸和肌酸,进而参与肌肉的能量代谢,提供能量供给。
赖氨酸还可以转化为精氨酸,参与体内氮的代谢过程,维持氮平衡。
赖氨酸在人体内的合成能力有限,大部分需要通过食物摄入。
一般来说,肉类和乳制品是赖氨酸的丰富来源,特别是牛肉、鸡肉、鱼类、奶酪和酸奶等。
此外,豆类和坚果也含有一定量的赖氨酸,适量的摄入这些食物可以满足人体的赖氨酸需求。
赖氨酸在人体内的供给不足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
赖氨酸缺乏可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影响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另外,赖氨酸缺乏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贫血和肌肉退化等问题。
因此,保证足够的赖氨酸摄入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赖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参与了蛋白质合成、骨骼生长和修复以及体内代谢过程,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食物摄入来获得足够的赖氨酸,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赖氨酸的药用标准

赖氨酸的药用标准
赖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它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如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和改善记忆等。
在医药领域,赖氨酸被用于治疗营养不良、贫血、食欲不振、生长发育不良、骨折、结核病等多种疾病。
关于赖氨酸的药用标准,具体如下:
1.赖氨酸的分子式为C6H14N2O2,分子量为146.19。
2.赖氨酸的物化性质包括熔点215°C,几乎无臭,易溶于水和甲酸,
难溶于乙醇。
在溶解度方面,它在0度、20度、40度、60度和80度的溶解度分别为40g/100ml、63g/100ml、96g/100ml、131g/100ml和大于131g/100ml。
赖氨酸的质量标准通常包括AJI92、USP26、FCCIV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赖氨酸的药用标准可能会因具体药品的配方、用途和生产商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有需要,建议您咨询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赖氨酸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赖氨酸的提取与鉴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赖氨酸的提取方法。
2. 了解赖氨酸的鉴定方法。
3. 探究赖氨酸在不同生物样品中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赖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
本实验通过酸水解法提取赖氨酸,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鉴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分子中某些基团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鸡蛋、鸡肉、牛肉、豆类、小麦等。
2. 实验仪器:酸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赖氨酸的提取(1)称取一定量的生物样品,加入10倍体积的0.1mol/L盐酸溶液,搅拌均匀。
(2)将混合液煮沸30分钟,使蛋白质变性。
(3)冷却后,加入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7.0。
(4)加入10倍体积的95%乙醇,静置过夜。
(5)离心去除沉淀,收集上清液。
(6)将上清液用95%乙醇进行醇沉,离心去除沉淀。
(7)将沉淀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赖氨酸溶液。
2. 赖氨酸的鉴定(1)配制赖氨酸标准溶液:准确称取赖氨酸标准品,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得到100μg/mL的赖氨酸标准溶液。
(2)测定吸光度:将赖氨酸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分别进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测定波长为258nm。
(3)绘制标准曲线:以赖氨酸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计算样品中赖氨酸含量:根据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对应的赖氨酸浓度,计算样品中赖氨酸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赖氨酸的提取本实验成功提取了鸡蛋、鸡肉、牛肉、豆类、小麦等生物样品中的赖氨酸。
2. 赖氨酸的鉴定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成功鉴定了赖氨酸。
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5.0μg/mL,相关系数R²=0.998。
3. 赖氨酸含量测定不同生物样品中赖氨酸含量如下:鸡蛋:3.5mg/g鸡肉:4.2mg/g牛肉:5.0mg/g豆类:2.8mg/g小麦:2.0mg/g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提取了鸡蛋、鸡肉、牛肉、豆类、小麦等生物样品中的赖氨酸。
赖氨酸作用机理

赖氨酸作用机理一、赖氨酸简介赖氨酸(Lysine)的化学名称为2,6-二氨基己酸。
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我们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由氨基酸组成。
在合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中,赖氨酸是最重要的一种,少了它,其它氨基酸就受到限制或得不到利用,科学家称它为人体第一必需氨基酸。
由于谷物食品中的赖氨酸含量很低,且在加工过程中易被破坏而缺乏,故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赖氨酸是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之一,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补充。
赖氨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和豆类中,谷类食物中赖氨酸含量很低。
赖氨酸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促进脂肪氧化、缓解焦虑情绪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营养学意义,同时也能促进某些营养素的吸收,能与一些营养素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二、赖氨酸的作用机理赖氨酸只有L-型被生物体吸收。
游离的赖氨酸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结晶比较困难,一般商品都以赖氨酸盐酸盐的形式存在。
赖氨酸易溶于水,与其他氨基酸相比,赖氨酸是通过口服最容易吸收的一种。
摄入体内的赖氨酸,首先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小肠腔进入小肠黏膜细胞,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赖氨酸与其他氨基酸一起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赖氨酸的分解代谢也在肝脏中进行,它与酮戊二酸缩合形成酵母氨基酸,酵母氨基酸再转变为L-α-氨基己二酸半醛,最终转化生成乙酰辅酶A。
与其他氨基酸不同,赖氨酸不参与转氨基作用,且脱氨基反应不可逆,因此赖氨酸的分解代谢极为特殊。
赖氨酸是生酮氨基酸,因此可以参与形成D-葡萄糖、脂类,最终产生能量。
人体吸收实验显示,赖氨酸补充剂的吸收率与食物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吸收率相同,说明赖氨酸补充剂是改善膳食赖氨酸缺乏的一个有效途径。
研究发现,在进食后的5—7小时内,赖氨酸被快速转运到肌肉组织。
与其他必需氨基酸不同,赖氨酸更多蓄积在肌肉组织的细胞内,提示肌肉组织是游离赖氨酸在体内的贮存库。
提取赖氨酸的方法

提取赖氨酸的方法赖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高效的赖氨酸提取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赖氨酸提取方法。
一、酸提取法酸提取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赖氨酸提取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酸的溶解作用,将赖氨酸从原料中提取出来。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将待提取的原料加入酸性溶液中,使赖氨酸与酸发生反应。
2. 将反应液过滤,得到赖氨酸酸盐溶液。
3. 将赖氨酸酸盐溶液进行中和,得到赖氨酸。
二、碱提取法碱提取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赖氨酸提取方法。
该方法利用碱的溶解作用,将赖氨酸从原料中提取出来。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将待提取的原料加入碱性溶液中,使赖氨酸与碱发生反应。
2. 将反应液过滤,得到赖氨酸的碱盐溶液。
3. 将赖氨酸的碱盐溶液进行酸化,得到赖氨酸。
三、生物法生物法是一种新兴的赖氨酸提取方法,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从微生物中提取赖氨酸。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选取含有高赖氨酸产量的微生物菌株。
2. 将微生物进行培养,促使其产生赖氨酸。
3. 对培养液进行提取和纯化,得到赖氨酸。
四、分离提取法分离提取法是一种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赖氨酸与其他成分分离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选取合适的分离技术,如离子交换、层析等。
2. 将待提取的原料与分离介质进行接触,使赖氨酸与其他成分发生分离。
3. 通过洗脱等步骤,得到纯净的赖氨酸。
五、固相萃取法固相萃取法是一种利用吸附树脂将赖氨酸吸附并分离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将赖氨酸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中。
2. 将溶液与固相吸附树脂接触,使赖氨酸被吸附。
3. 通过洗脱等步骤,得到纯净的赖氨酸。
六、其他方法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用于赖氨酸的提取,如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这些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赖氨酸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种。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赖氨酸的提取工作。
赖氨酸的生产工艺

赖氨酸的生产工艺赖氨酸(Lysine)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之一。
由于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赖氨酸,所以必须通过饮食摄入。
赖氨酸广泛存在于各种蛋白质中,是肉类、乳类和鱼类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
赖氨酸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发酵法,另一种是化学合成法。
发酵法是目前主要采用的生产赖氨酸的工艺。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取含有赖氨酸的微生物菌种,常用的菌种有毛细管和球孢菌。
2. 培养微生物菌种,提供适宜的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等。
在培养过程中控制好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等条件,促进菌种的生长和代谢。
3. 通过发酵过程,使菌种产生大量的赖氨酸。
发酵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生长期,后期是产酸期,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和添加适宜的调节剂,可以提高产酸期的赖氨酸产量。
4. 分离赖氨酸产物,一般采用离心、过滤和浓缩等步骤,以得到纯度较高的赖氨酸产品。
5. 进行精制和干燥处理,通过蒸发浓缩、结晶、离子交换和干燥等工艺,得到最终的赖氨酸产品。
化学合成法是另一种生产赖氨酸的工艺,但由于其步骤复杂、成本高、对环境的影响大等因素,目前较少采用。
化学合成法的步骤如下:1. 选择适宜的起始物质,常用的起始物质有铵盐和丙酮醇。
2. 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氨基化、羟化、还原和缩合等步骤,合成赖氨酸。
这些反应需要控制好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条件,以确保反应的进行。
3. 通过提取、分离和精制等步骤,获得纯度较高的赖氨酸产品。
4. 进行干燥处理,使赖氨酸产品达到合适的含水量,增加存储稳定性。
综上所述,赖氨酸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
发酵法是目前主要采用的工艺,通过培养微生物菌种,使其产生大量的赖氨酸。
化学合成法则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合成反应来合成赖氨酸。
这两种工艺各有优劣势,选择合适的工艺需要综合考虑产量、成本、环境影响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氨酸锌的合成工艺摘要: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作为饲料及营养添加剂,具有化学稳定性适中、生物效价高、吸收方式和代谢途径特殊等优点、同时具有双重营养及治疗作用。
赖氨酸作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微量元素螯合物有特殊的用途及广泛的市场前景。
本文介绍了以赖氨酸盐酸盐和L—赖氨酸为原料合成赖氨酸锌螯合物的两种方法。
以赖氨酸盐酸盐为原料合成赖氨酸锌螯合物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反应体系的pH值,最佳pH值是8,产率可达到85%以上;以L—赖氨酸为原料合成赖氨酸锌螯合物,体系无水,产率可达94%以上。
关键词:赖氨酸;螯合物;饲料添加剂氨基酸与金属元素配合物的研究,无论是在配位化合物的理论研究还是动物饲养实践应用方面都是当今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化学稳定性适中,氨基酸对金属离子起保护作用,可防止微量元素在肠道内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或被吸附在有碍元素吸收的不溶性胶体上,同是二价离子的微量元素与钙有竞争吸收作用,而体外先行络合的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则可另辟消化吸收途径,使效率大增。
同时,也在相当大程度上防止了自然饲料中所含的植酸、草酸、鞣酸等抗营养因子的不良干扰,因此有利于机体的吸收。
而无机态微量元素穿过细胞膜,需要载体分子把金属离子包被起来,在细胞膜外形成一种有机的脂溶性复合体,才能使阳离子穿过细胞膜。
Founed(1974年)认为,螯合物中心的金属离子可通过小肠绒毛刷状缘,而且所有氨基酸螯合物都可以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
通常,动物对氨基酸的分子量限制范围较宽,螯合物的分子量在1000以下都可以通过细胞膜吸收,这说明氨基酸的螯合物比无机物的微量元素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进入机体以后,按不同组织和酶系统对某种氨基酸需要比例和数量的不同,可把相应氨基酸螯合的微量元素,直接输送到各特定的靶组织和酶系统中,通过靶组织的作用释放出微量元素,以满足机体的需要,这就省去了吸收无机态衍生物所需的生化过程,从而提高了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率。
据研究报道,氨基酸可以作为“单独单元”在生物体内起特殊作用,如改变动物皮毛状况,减少早期胚胎死亡等。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有增强杀菌能力,提高免疫应答反应,降低乳汁中体细胞数和提高繁殖能力等抗病和抗应激的功能。
与此同时,与氨基酸类配位体形成的微量元素螯合物,既具有全营养意义又是最适合的。
而EDTA和植酸等作为配位形成体的微量元素螯合物,则不适于这一目的。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报道,饲喂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对鸡的增重,产蛋率及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有较好的效果。
另外,添加氨基酸螯合铁饲喂早期断奶仔猪,比添加剂硫酸亚铁增重明显提高,添加甘氨酸铁提高7.0%,添加蛋氨酸铁提高12.9%。
而添加蛋氨酸铜和添加等量硫酸铜,增重率前者为后者的1.2倍。
总之,氨基酸螯合物在体内的吸收方式,代谢途径等均有别于无机态矿物盐,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可刺激一定生物学过程,因此,氨基酸螯合物的有机态微量元素比无机态微量元素更有益于机体生长。
赖氨酸(Lysine)是人体第一必需的氨基酸,它是合成核蛋白,血红蛋白及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再生的重要氨基酸。
体内脂肪代谢的重要载体一肉毒碱是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形成的。
食物中加入少量赖氨酸,可增加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因而能促进老人及儿童的食欲。
L—赖氨酸对营养不良,乙型肝炎,支气管炎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赖氨酸与亚铁化合物一起,治疗贫血效果显著。
锌(zine)在人体和其它有机体中,其含量在微量元素中仅次于铁,占第二位,而且,在6 大类酶中,都有锌酶的存在。
因此细胞中的锌量直接调节着这些酶的活性,也就控制着各种代谢过程,特别是蛋白质、糖及脂肪的代谢过程,以及核酶的合成和降解作用。
锌的态势也影响到生物体的激素调节,特别是对胰岛素,生长激素,性激素有很大的影响,在微量元素中,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最明显。
人和动物机体内锌含量的减少均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机体缺锌,会引起依朗村病,肠原性肢体皮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厌食,不正常的氨代谢,味觉减退,结缔组织代谢受损等疾病。
还会导致男性生殖腺功能不足;女性贫血,发育迟缓和第二性征不全。
由于赖氨酸是生命体必需而又无法自身合成的限制性氨基酸,在人体和动物中有重要作用,而锌则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赖氨酸锌具有吸收快、利用率高等优点,还具有双重营养性和治疗作用,可以作为理想的营养强化剂和饲料添加剂。
而且,就我们目前已查阅的氨基酸螯合物的文献来看,蛋氨酸、甘氨酸的金属螯合物的合成制备方法报道较多,而国内还未见赖氨酸金属螯合物制备方法的报道。
1 试验1.1 主要仪器及试剂DF-10lB集热恒温磁力搅拌器;SHZ-D循环水泵式真空泵;恒温干燥箱。
赖氨酸盐酸盐(饲料级),氯化锌[ZnCl2·7H20](分析纯),氯化锌[ZnCl2](分析纯),L—赖氨酸(L—Lysine)(生化试剂),硫酸锌[ZnS04·7H20](分析纯),氢氧化钠[NaOH](化学纯),甲醇[CH30H](分析纯),乙醇[CH3CH20H](分析纯),氢氧化锂[LiOH·H20](化学纯)。
1.2 赖氨酸锌的合成1.2.1 方法1 称取18.2g赖氨酸盐酸盐(0.lmo1),加15ml水,加热到70oC使之完全溶解,再称取6.82g氯化锌(0.05mo1)溶于20ml水中,加人到上述赖氨酸盐酸盐溶液中,用2mol/1的氢氧化钠溶液调整反应体系的pH值至8,在80~C下于集热恒温磁力搅拌器上反应1h趁热过滤,滤液加热浓缩至有晶膜,冷却,静置过夜,析出大量固体,抽滤,所得固体用乙醇洗涤两次,干燥,得淡黄色固体23.86g,产率为85.83%。
1.2.2 方法2 称取3.0gL—赖氨酸置于250ml圆底瓶中,加100ml甲醇和0.84g(0.02mo1)氢氧化锂(LiOH·H2O),加热回流1h,冷却,过滤除去过量的L—赖氨酸,得到赖氨酸的锂盐。
在滤液中加入1.36g(0.01mo1)的氯化锌(ZnCl2)与30ml的甲醇配成的溶液,迅速产生沉淀,得产物2.0g,为乳白色粉末状固体,产率为94.79%。
产物放置在空气中很快潮解,并且变黄,变得粘稠。
2 结果与讨论2.1 几种合成方法的比较作者曾尝试用价廉易得的赖氨酸盐酸盐采合成含锌量高的Zn(Lsy)2。
方法是先破坏赖氨酸盐酸盐,使之成为赖氨酸,再与锌螯合。
但是,在体系的pH值内无法合成赖氨酸锌,而是生成了大量的氢氧化锌沉淀。
经改进,本试验中用另外两种方法合成了赖氨酸锌。
方法l是用赖氨酸盐酸盐、氢氧化钠及相应的锌盐在水溶液中合成,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原料价廉易得,产物性质稳定,但产率只能达到85%左右,最终产物为赖氨酸锌盐酸盐水合物。
方法2是用纯赖氨酸与氢氧化锂在甲醇中合成赖氨酸锂盐,再与氯化锌反应得赖氨酸锌,该方法要求体系无水,条件苛刻,原料昂贵,产物性质很不稳定,不易保存,但产率高,可达95%以上,产品纯度高。
2.2 赖氨酸锌的组成和有关性质2.2.1 方法1 所得产物为淡黄色固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锌的含量为11.84%,为赖氨酸锌盐酸盐水合物,分子式为Zn(Lsy)2·2HCl·7H20,分子量为556,锌的理论百分含量为11.73%,与实际测量值比较接近。
2.2.2 方法2 所得产物为乳白色粉末,不溶于甲醇,锌的含量为17.86%,为L—赖氨酸锌,分子式为Zn(Lsy)2,锌的理论百分含量为18.41%,与实际测量值比较接近。
但是,由于L—赖氨酸易吸水生成水合物,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且因有游离氨基,易发黄变质,因此,L—赖氨酸锌在空气中极易潮解,并且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合物,并且呈浅黄色。
2.3 体系pH值对合成的影响在溶液中,赖氨酸主要以兼性离子的形式存在。
可表示为:当溶液中酸性很强时,氨基酸多以-NH3+的形式存在,羟基则以-COOH形式存在,显然不利于配合物的形成;但当溶液碱性过强时,金属离子会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也不利于配合物的生成,因此,合适的PH值是制备产物的关键条件。
本文中选取pH值6~9的范围变化,考察pH值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程度(按方法1 操作,反应温度为80oC,反应时间lh)。
表1 不同pH值对赖氨酸锌产率的影响项目PH值 6 7 8 9产量(g)20.50 22.20 23.86 20.36产率(%)73.74 79.86 85.83 73.24当溶液pH≥10时,产物中Zn大于54.8%,由此可见,此时的Zn2+大部分为沉淀。
由表中数据可知,生成产物的最佳pH值是8左右,而赖氨酸的等电点为9,47,其配合物生成的最佳pH值略小于等电点这可解释为赖氨酸配合物形成时,赖氨酸分子中未配位的s位氨基仍以-NH3+的形式存在,由此可以推断赖氨酸锌分子中尚含有两个HCl分子,即可表示为Zn(Lys)2·2HCl,这与前面分析的产物的组成是一致的。
2.4反应温度对合成的影响按方法1操作,用5M的氢氧化钠溶液调整反应体系的pH值为8,反应时间为1h。
表2 温度对赖氨酸锌的影响项目反应温度(oC)80 90 100产量(g)23.86 23.12 22.86产率(%)85.83 83.16 82.23由表中数据可知,在赖氨酸及氯化锌完全溶解的情况下,体系的温度越低越有利于螯合反应的进行,但影响并不显著。
2.5 不同锌源对合成的影响在用方法l合成赖氨酸锌时,用硫酸锌[ZnSO4·7H20]和氯化锌[ZnCl2·7H20]作为锌源。
赖氨酸和硫酸锌的摩尔比是2:1,在pH值为 8,温度为80oC,反应时间为1h,得到的产物的Zn为10.6%,而由氯化锌得到的产物的Zn为11.84%,由此可以推断,由硫酸锌得到的产物是Zn(Lys)2·2HCl·7H20,Zn(Lys)2·2H2S04·7H20和Zn(Lys)2·HCl·H2S04·7H20的复杂混合物,给产率计算及研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而用氯化锌[ZnCl2·7H20]作锌源则避免了S042-的干扰,而且从机体吸收利用角度来讲,有机物分子量越小越有利于机体的吸收,因此,用氯化锌作锌源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