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与宋词的区别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1】首先,他们形成的时代不同。

唐宋元三个朝代不同,自不消说;其次,他们的格式不同,唐诗讲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韵。

宋词,体式灵活,又称“长短句”。

元曲继承了唐诗和元曲的主要特点,只是更加灵活一些。

诗与词的区别【2】==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

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

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现在的美国,和亲政策如果是汉朝使用,那么是一种缓兵之计,修养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苟延残喘而已,有的论者居然还说“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灭了中国,那么慰安妇也可谓民族和解的先锋了,呵呵。

元曲和宋词的区别

元曲和宋词的区别

元曲和宋词的区别元曲和宋词的区别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

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学地位。

从本质上说没区别。

要说有区别,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已。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应和社会⽣活需求⽽对诗进⾏的改良,说⽩了,词就是⽅便演唱的诗。

⽽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了胡⼈特⾊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主中原⽽强制性推⾏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元就是元朝的意思。

宋词与元曲的最⼤区别表现在以下⼏点: ①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或句中加衬字,更⾃由,更灵活也更适合使⽤⼝语。

②两者⽤韵不同。

元曲⽤的是当时北⽅话⾳韵。

协韵⽅法是通押⼀韵不换韵。

③元曲对仗形式⽐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

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此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的`⽂学样式上词,它兼有⽂学与⾳乐两⽅⾯的特点。

每⾸词都有⼀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个诗体名词)。

元曲原本来⾃所谓的“蕃曲”、“胡乐”,⾸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令”或“村坊⼩调”。

随着元灭宋⼊主中原,它先后在⼤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的南北⼴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北曲为演唱形式。

是元代⽂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独特的魅⼒:⼀⽅⾯,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元代社会使读书⼈位于“⼋娼九儒⼗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暗,因⽽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的战⽃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夸俏”的社会,直指“⼈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宋词与元曲的对比分析

宋词与元曲的对比分析

宋词与元曲的对比分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词和元曲都是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对宋词和元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在创作风格、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创作风格宋词以其婉约、含蓄的风格而闻名。

宋词的创作追求对美的追求和内心情感的表达,注重音律的优美和词藻的精妙。

词人常常将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描绘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达到“纤尘不染,静谧空灵”的境界。

相比之下,元曲则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元曲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强调戏剧性的冲突和激烈的情感表达。

元曲的创作涵盖了悲剧、喜剧、历史剧等多种题材,戏曲形式的特点使得元曲的表现手法十分多样化,不仅包括对白的对峙和唱词的抒情,还包括了歌舞、杂剧等多种表演形式。

二、题材选择宋词的题材涉及生活琐事、宫廷风情、山水田园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田园词最为典型,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恬静的乡村生活。

同时,宫廷词也是宋词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描绘宫廷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虚妄。

而元曲的题材选择则更加广泛,包括了历史传说、宫廷禁地以及社会现实等。

在元曲中,历史剧是其中一大类别,它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形象。

另外,元曲中还有许多揭示社会丑恶与残酷现实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幽默的手法和夸张的形象,讽刺了社会的黑暗面。

三、表现手法宋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宋词常常运用对景写意的手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内心世界。

此外,对于情感的表达,宋词常常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身的心情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使词作更具意境和情感共鸣。

元曲则强调了戏剧性和表演性,其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和夸张。

在元曲中,音乐和舞蹈是重要的表现方式,通过歌唱、跳舞和演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元曲也注重台词的对峙和唱词的抒情,通过直接的对话和抒情的歌唱,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词赋之间,意难尽其妙:宋词与元曲的比较研究

词赋之间,意难尽其妙:宋词与元曲的比较研究

词赋之间,意难尽其妙:宋词与元曲的比较研究概述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以宋词和元曲为代表的文学形式互相补充并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

本文将对宋词和元曲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形式、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

1. 形式比较1.1 宋词形式特点: - 宋词一般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或五个字; - 描写细腻而入微,注重语言的雅致和押韵的韵律性。

1.2 元曲形式特点: - 具有音乐性和戏剧性,常搭配音乐演唱; - 包括散曲(即散文体),如《西鄙人》、《念奴娇·春情》等;和杂剧(即骈文体),如《窦娥冤》、《汉宫秋》等。

2. 主题比较2.1 宋词主题特点: - 描写爱情、山水田园、思乡等抒情意境; - 唐宋时期的词人,如李清照、辛弃疾等,善于表达内心情感和社会观察。

2.2 元曲主题特点: - 多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 - 描述宫廷争斗、忠孝之道等社会伦理。

3. 艺术手法比较3.1 宋词艺术手法特点: - 技巧娴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联想表达情感; - 借用典故、象征性的意象和比喻等形式进行描写。

3.2 元曲艺术手法特点: - 运用舞台表演形式,通过角色对话、唱腔等方式表现情景; - 引入象征与虚幻的元素,例如人物扮演神仙或魔鬼。

4. 影响与传承4.1 宋词影响与传承:- 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对明清时期的文人有深远影响;- 代表作家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名篇流传至今。

4.2 元曲影响与传承: - 为后世戏曲发展奠定基础,如明代的四大奇书之一《西游记》即源自元曲; - 包括程朱理学的形成对后世思想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宋词和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貌下的文化繁荣。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形式、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并且都对后世文学及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探索其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宋词与元曲的文学特点对比

宋词与元曲的文学特点对比

宋词与元曲的文学特点对比一、宋词的文学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文学特点:1.抒情性强:宋词注重表达个人情感,以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为主要目的。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传递出作者真挚的情感体验。

2.婉约唯美:宋词追求清丽、柔媚、雅致的艺术效果,以表现自然风景和缠绵细腻之美为特色。

善于用美丽的意象来描绘感情和景物。

3.意境深远:宋词注重意境的烘托和塑造,借助音韵、修辞等手法,将描写对象转化为抒发思想感情之用。

通过表达自我思考和人生观念等哲理内容,使作品意义更加深刻。

4.言简意赅:宋词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语言通俗易懂。

通过极富节奏感和声韵美来营造印象深刻、留有余地的作品效果。

二、元曲的文学特点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形式,与宋词相比,有着独特的文学特点:1.言之凿凿:元曲注重逻辑性和说理性,通过对话和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并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和人生观念的看法。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

2.多姿多彩:元曲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造型艺术和舞台表演。

因此,在视觉上可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场景和角色形象。

3.注重故事情节:元曲强调剧情、冲突和情节转折,讲求戏剧效果。

通过生动、紧凑、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4.民间化:元曲描写了各个阶层、职业、社会地位的不同人物,包括宫廷人物与平民百姓等。

它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呈现出民间色彩浓厚的特点。

三、宋词与元曲的异同点尽管宋词和元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表现形式不同:宋词以短篇散文形式为主,注重个人情感抒发;而元曲则是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话剧等多种表现手法。

2.文学风格迥异:宋词追求以诗意抒发情感和传递意境,咏写自然景物与内心思想;而元曲更注重戏剧性和社会议题,追求具有说服力和启示性的作品。

3.社会功能差异:宋词多用于琴棋书画雅集之间的应酬和艺术修养,《琴棋书画谱》中均有收录;而元曲则更多地用于民间娱乐、教育和社会茶楼等场合。

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指唐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由词人创作,以五言绝句为主,也有七言及其他格律的诗作。

唐诗笔法洒脱,情感激昂,形式多样,内容涵盖宫廷、战争、爱情等,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等。

宋词:指宋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由词人创作,以五言及七言古体词为主,也有十四行等其他格律的诗作。

宋词抒发感情深厚,而且兼具文艺性和艺术性,内容涵盖生活、婚恋、爱憎等,代表作家有苏轼、柳永等。

元曲:指元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由词人创作,以五言及七言正体词为主,也有元曲十六行等其他格律的诗作。

元曲善用比喻手法,将唐宋词的文艺性和艺术性发挥到极致,内容涵盖宫词、长词、戏曲等,代表作家有关汉卿、孔尚任等。

宋词与元曲的风格比较与分析

宋词与元曲的风格比较与分析

宋词与元曲的风格比较与分析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艺术繁荣。

宋词和元曲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在宋代和元代分别达到高峰,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语言、体裁、题材等多个角度对宋词和元曲的风格进行比较和分析。

2. 语言风格比较2.1 宋词的语言特点回顾宋词,我们能够发现以下语言特点: - 受古文的影响,注重清新、简练、含蓄的表达方式; - 晦涩隐晦:采用比兴、典故等修辞手法,意境深远; - 唯美写景:注重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心理情感。

2.2 元曲的语言特点相比之下,元曲有着与宋词不同的语言特点: - 口语化:元曲中使用更多白话诗,表达更加直接、活泼; - 幽默幻想:运用夸张、滑稽等手法,抒发人生哲理; - 文人气息:元曲中仍然能够感受到文人雅士的影响。

在语言上,宋词追求内敛和意境,而元曲继承了以往戏剧的特点,更注重于表达直接的情感。

3. 体裁风格比较3.1 宋词的体裁特点宋词以其丰富多样的体裁而闻名,主要有: - 爱情词:描写爱情纠葛、离别思念等; - 赞美词:赞美自然景物、美人等; - 哀悼词:表达对逝去亲人或事物的思念之情。

3.2 元曲的体裁特点元曲则涉及更多戏剧性质的作品,包括: - 杂剧:融合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结构复杂而独特; - 歌辞:用于歌舞戏,以婉转动听的歌唱形式展现故事情节。

在体裁上,宋词注重于个人感受和抒发情感,而元曲则更关注于戏剧性质和整体表现形式。

4. 题材风格比较4.1 宋词的题材特点宋词的题材广泛多样,涉及个人情感、自然景色以及社会风俗等,主要包括:- 山水田园:描绘山川河流、农田风光等; - 爱情离别:描述爱人之间的离合悲欢; - 忧国忧民:抒发对国家和民众困苦的关切。

4.2 元曲的题材特点元曲则更加注重故事情节和社会现象,其题材包括: - 历史传记:描写历史英雄人物或事件; - 社会讽刺:嘲讽官场腐败、社会伦理等; - 爱情纠葛:呈现男女主角之间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三大瑰宝,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一、唐诗的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凝练的语言:唐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为主,注重用意象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句来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简短的诗句,却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感悟。

2. 崇尚自然和豪放的情感:唐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唐诗还强调个人的情感表达,追求豪放的情感表达方式。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句既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唐诗的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有描写社会风俗的诗歌。

同时,唐诗的形式也多样,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等。

二、宋词的特点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细腻、婉约含蓄:宋词注重描写细节,表达内心情感。

宋词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等细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同时,宋词也注重含蓄和隐晦的表达方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词句简短,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追问。

2. 音乐性强:宋词注重音乐性的表现,追求词句的韵律和节奏感。

宋词常常配以曲调演唱,使词与曲相得益彰,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爱情题材广泛:宋词以爱情题材为主,描写了丰富多样的爱情经历和情感体验。

宋词中的爱情描写既有宫廷爱情,也有田园爱情,既有纯洁的爱情,也有悲欢离合的爱情。

三、元曲的特点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舞台化的表演形式:元曲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因此注重舞台效果和表演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与宋词的区别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

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

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词与散曲。

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共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

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

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

它们的发展规律正所谓“人民创造,文人加工,新陈代谢。

”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如同鲁迅所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

我们这里不谈诗,只谈当时词和曲这两种新诗体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的区别。

一、词和曲在内容上的区别词与散曲,共主体并不属于浴文学,它们反映的大都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趣。

只有少数表现人民痛苦的作品,这是值得注意的。

就内容而言,宋词一般反映了:1.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

2.都市的繁荣和个人的享乐。

3.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4.丧国的悲恸和人民的痛苦。

(人们对宋词知之较多,这里不例举了)散曲是在师承诗词和宋金民歌、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在创作上就兼具了稚俗两种倾向,前者更多地接受了诗词的熏染,后者更多受到了民歌的影响;再加上新的时代的条件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散曲的美学形态与传统诗词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迥不侔也。

”(王骥德:《曲律》)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执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尤其是南人中的知识分子特别歧视,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

散曲作者们眼见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在悲愤感叹之余,常萌洁身隐退之想。

因而“叹世”和“归隐”成为元散曲的两个突出的主题。

如马致远《拨不断•叹世》:“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悟远近千官冢。

一场恶梦!”同调《归隐》:“菊花开,正归来。

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栖、东阳酒、西湖蟹。

哎,楚三闾休怪!”看破人间恶梦,遁人世外桃源,虽不过是一种幻想,却反映了对污浊现实的消极抗议,马致远的这种思想感情在元散曲作者中有相当的典型性。

至于他那首名作《夜行船•秋思》,则不过是把“叹世”和“归隐”的主题融而为一,化为两部合唱罢了。

“叹世”的主题变奏是“讥世”、“刺时”,这类作品寄悲愤于慨叹,情怀激烈,一吐为快。

如无名氏《朝天子•有感》:“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

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张鸣善《水仙子•讥时》:“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查德卿《寄生草•感叹》:“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至于无名氏那首《醉太平》则更是毫无顾忌地喊出:“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

哀载可怜!”这一类愤世讥时之作,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有较高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与上述主题声气相通的还有一些怀古之作,大多借古讽今,绵里藏针。

代表作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睢景臣那首脍炙人口的《哨遍•高祖还乡》则剥下了皇帝的神圣衣衫,还其流氓无赖的真相,嬉笑怒骂,痛快淋漓,虽讥刺一人而实际上是对封建皇权的亵渎,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讽刺佳作。

与“归隐”主题相联系的则是对山水田园和自然景物的讴歌欣赏。

这类作品在元散曲中占的数量也不少,光是吟咏杭州西湖之美的散曲就相当可观。

“元代散曲作家对于山水的审美态度与魏晋六朝的名士有所不同,他们不是淡然的幽栖和无所动心的观照;也有别于唐宋写景诗词的含蓄蕴藉,而是敞开胸怀,歌哭于斯,使山水染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们对于自然的审美感,已有了更高的自觉,已发现艺术美与自然美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辨证关系。

一位少数民族作家薛昂夫写道:“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

”(《殿前欢•秋》),这就是说,同样的自然景色,一经诗人的发现和吟咏,就可以使风景增色,使游览者增添不少观赏的意趣。

在元代描写西湖风光的散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小诗,对散曲家们的审美规范作用是何等巨大,而散曲家们又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在新的审美角度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请看张可久的这首《红绣鞋•西湖雨》:“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山色空濛水模糊。

行云神女梦,泼里范宽图,挂黑龙天外雨。

”写西湖雨景,由苏轼的审美意境翻新出奇,根据对实境的真切感受,展开想象的翅膀,灵活地融入诗、画及神话意味,在对自然美的感受中渗透着浓郁的艺术情趣。

作为外化了的审美感受,散曲家们的作品也足以使祖国的河山增色,并有助于启迪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力。

元散曲中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唱男女恋情,追求爱情幸福。

这类作品态度大胆,感情真挚,不乏反封建意味的佳作。

但有的放笔无忌,甚至对偷情幽会的情态和心理都有淋漓尽致的描写,为唐宋诗词所罕见。

这种情况与元代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一度放松封建礼教,对两性关系的态度较为开放有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元代长期停止科举,知识分子仕进无路,屈居社会下层,与沦落风尘的娼优为伍,为她们写清唱的曲词和演出的脚本,长期的接触,使他们对妓女的情态、心理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写这方面的题材也较为得心应手和易于流露真情。

但他们那种视妇女为玩物,津津于打情骂俏,追求感官享受,甚至流于色情的低级趣味,也时有表现,不可不予注意。

总体来讲,散曲所取得的成就不如宋词。

二、词和曲在形式上的同异曲和词同属长短句,但散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

词和曲(分散曲与剧曲——杂剧、传奇中的唱词部分)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一字到七字以至八、九、十、十一、十二字。

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余可类推。

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

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1、词分为一段(或称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

曲通常只有二段。

如曲牌同为[满庭芳]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

(此调词、曲名同,实异)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故《词律》等书,可以规定某调是多少字,如[十六字令],即十六个字,[念奴娇]亦称[百字令),即一百个字。

但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 之外。

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较少,剧曲加衬较多,甚至有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

衬字的大量使用,是散曲句式加长的根本原因。

例如关汉卿在[一枝花]《不伏老》套中将原有的两句十四字,加衬字后增至五十三字之多:“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凭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恁子弟每谁教你”“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均为衬字)衬字越多,音节便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

如果去掉这些衬字,曲中描写的生动性、感情烘托的程度和所表达的内容,便会大大削弱。

加添衬字,一般不宜超过正字的字数,但王和卿的《百字知秋令》,曲字定数39,衬字却多至61。

全首的衬字大大超过曲字的定数,这种情况为诗词所未见。

衬字一般不要求平仄,它可以是虚词,也可以是实词;既可以用在句首,亦可以用在句尾(或词头词尾)。

总之是以配调演唱适度,不妨碍调中正字的吐音清晰为原则。

3、词韵通常可用清戈载的《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去、入声各部分押。

曲通常用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平、上、去,像现在的普通话那样。

还有,词韵疏(小令亦较密),一般不大换韵;曲韵密,句末大都押韵。

曲一支都押—个韵部,还可以重韵。

词并非句句押韵,隔句或隔多句押韵较为常见,并且词中还可换韵。

散曲则用韵较密,几乎要求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这首曲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出须句句押韵(u韵)并一韵到底外,还能够分析出散曲韵律上的两个特点:其一,平上去三声通押(曲无入声),而不像词那样细分平仄。

其二,不避重字重韵,如“苦”字在句尾出现两次,这在词里是非常忌讳的。

这种用韵的灵活性,使散曲更具有顺口、动听的声韵之美。

4、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

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调:[正宫]的[端正好][货郎儿]、[煞尾];[仙吕]的[混江龙]、[后庭花]、[青哥几];[南吕]的[草池春]、[鹌鹑儿]、[黄钟尾];[中吕]的[道和];[双调]的[新水令]、[折桂令]、[梅花酒)、[川拨棹]等。

增句多少,不大有限制,如[混江龙],有增至数十句的,竟成为长达千字的长歌。

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

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十字句(甚至有“十一字句”之说),九、十字句如辛弃疾《粉蝶儿》:“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曲的句子则更长,特别表现在套曲中,最长可达三十字(仅见于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散套中一例),二十字左右的长句常可见到,如王廷秀的套曲[粉蝶儿]《怨别》:“愁的是雨声儿淅零零落滴滴点点碧碧卜卜洒芭蕉。

则见那梧叶儿滴溜溜飘悠悠蔼蔼纷纷扬扬下溪桥。

见一个宿鸟儿忒楞楞腾出出律律忽忽闪闪串过花梢。

不觉的泪珠儿浸淋淋漉漉扑扑簌簌媪湿鲛绡。

”(短句例从略)句式的或长或短,亦反映了词和散曲在音乐上和情调上的特点:一般地说,短句连属,韵位密集,则拍节急促,易表达激越的感情,长句相接,则调式沉缓,气势平和。

短句连属的,如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中,四字句相排,三字句随后,一句两顿,句句进逼,生动地体现出词人那种孤愤叹惋之情,千百年来,使无数文人读后为之震憾!此外,贺铸和张孝祥的《六州歌头》词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曲,也都借助音乐上高昂亢奋、拍节急促的调子反映出了崇高的爱国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