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色度学-第七章 图像复制效果评价
提高图像复制的清晰度

(3)Gamma值:大多数扫描仪都有各自缺省的适合多数图片的扫描Gamma经验值。必须注意的是,不同的扫描仪其Gamma经验值不一样。调节Gamma曲线,对图片的阶调影响非常大,只有具备一定扫描经验的人才能通过曲线对图片进行有益的调整,不然会弄巧成拙,倒不如选择其缺省的线性Gamma曲线。
6. 原稿特点
数字制版时,由扫描设备输出图像的视觉MTF由人眼视觉MTF特性和扫描仪的数字信息传输MTF特性组合构成。它反映了人的视觉对图像频谱信号的响应,因而在加强图像的清晰度时需保证人的视觉响应敏感频谱区域的图像信号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高档扫描仪的清晰度增强手段是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后设计的,即根据人的视觉心理现象和视觉MTF特性,并充分考虑彩色图像复制中的相关因素,在图像密度阶跃的边界两侧各附加一个适当的“边饰”密度,来增强图像中密度阶跃处的视觉清晰度,同时提高密度阶跃两侧的相对反差,达到获取高清晰度分色片的目的。
二、人眼的视觉心理反应特点
清晰度是图像在人眼中的视觉心理反映。研究发现,应用视觉现象原理,能使复制出来的图像在视觉上产生良好的清晰效果。主要的视觉现象有下述几种。
1. 奥布莱恩效应
奥布莱恩效应(O’brien Effect)是指如果在一定密度部位上使密度逐渐产生变化,例如,给出的一幅图像,两边均是60%的灰色,中间是先从60%灰色渐变为黑色,继而渐变到白色,再由白色渐变到60%灰色。此时,尽管图像的左右密度相同,但给人以左右存在着一定密度差的视觉感受。
2. 马赫带效应
马赫带效应(Mach Band Effect)是指有一定反差的图像边界部位在视觉上给人以特别白或特别黑的感觉。 人们在观察一条由均匀黑的区域和均匀白的区域形成的边界时,一般认为主观感受与某一点的投射强度或反射强度有关。实际情况是,人感觉到的是在亮度变化部位附近的暗区和亮区中分别存在着一条更黑和更白的条带,这就是所谓的马赫带。马赫带效应可以用人眼对突变的亮度刺激有着“超调”的响应来解释:在亮度较低的一侧似乎感到更暗,而在较高一侧则似乎感到比实际亮度更亮。因此,在图像亮度发生改变的边界处,人眼感受到的是对比度的增强。
再现意图在颜色复制中的色差分析

技术专栏印前技术■i mmmmam ■再现意图II在颜色复制差分析文/楚高利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图形图像技 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彩色图像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人们希望能通过图像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取 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彩色图像在得到广泛使用的同时 复制再现过程中的颜色失真问题也日益引起大家关注 和重视。
为了尽可能保证颜色在不同设备间再现的… 致性,I C C (国际色彩联盟)提出了四种颜色再现意 图,分别是可感知意图、饱和度意图、相对色度意图 和绝对色度意图。
本文基于C M Y K 和R G B 两种颜色转 换模式,采用不同的颜色意图转换方法,分析四种再 现意图对两种模式的R 、G 、B 、C 、M 、Y 、K 色相的 颜色输出中产生的色差进行对比分析。
_、再现意图及相关概念在色彩转换中,源颜色空间呈现的颜色并不可能 在目标颜色空间全部被复制,不能被复制的叫色域外 颜色。
对于色域外颜色,用户需要选择其中一种再现 意图进行处理。
要了解颜色转换的再现意图,首先介 绍一下与之相关的色域压缩、色域裁切、阶调压缩和 白点映射的概念和方法。
色域压缩就是保持色域内的颜色不变,使用某种 压缩方法将源色域中的全部颜色压缩到目标色域内。
色域裁切是将源色域中不在目标色域内的颜色用目标 色域边界颜色替代,目标色域内的颜色保持不变。
阶 调压缩是对于色域内的亮度保持准确再现,升高或者 降低色域外的亮度,保证所有亮度都映射到目标色域 内。
白点映射是把颜色空间中各自的白点看作是一个 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所进行的颜色转换便可称之 为白点映射。
针对四种颜色再现意图,可感知意图又被称为等 比例色域压缩。
该转换方式在转换时对色相、饱和度、 明度均进行等比例压缩,所有颜色均发生了变化,但 原色彩关系保持不变,在整体阶调感觉上保持不变。
饱和度意图强调保留颜色的饱和度而对源设备色空间 进行颜色压缩,即保留颜色的饱和度而不考虑颜色之间的相应关系。
最新[工学]色彩学 第七章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工学]色彩学 第七章教学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88e381ad02de80d5d84096.png)
CIE l931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适于1o~
4o视场的颜色测量; CIE l964补充标准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适于大于4o
视场的10o视场颜色测量。并且CIE规定必须在明视觉条 件下使用这两组标准观察者的数据。
CIE 1931是在2°视场下实验的结果,适用于 2°~4° CIE1964是在10°视场下实验的结果,适用于 4° ~ 10°
b=0.0028 (Y)r=-1.7392,g=2.7671,
b=-0.0279 (Z)r=-0.7431,g=0.1409,
b=1.60022
X() x() X() x() Y()
Y() y()
y()
Z() z() Z() z() Y()
Y() y()
y()
即
X
Y
( ) ( )
[工学]色彩学 第七章
1.规定(X),(Z)两原色只代表色度,没有亮度,光亮
度只与三刺激值Y成比例。
R:
G:
B
1.0000:4.5907: 0.0601
L(c)=r+4.5907g+0.0 601b
L(c) =0即
r+4.5907g+0.0601b =0
将r+ g + b=1, b=1r-g
代入得:
在CIE l964补充色度学系统色度图中,等能白光的色 度坐标: x10E = 0.3333,y10E = 0.3333,z10E = 0.3333。
研究表明,观察视场增加到10o辨色精度能提高,但
视场进一步增大就不再提高了。
CIE l964与CIE l931三刺激值曲 线比较
CIE1964 色度图与CIE l931 色度 图比较
对彩色图像印刷质量评价方法的分析_仪晓娟

密度的对应关系。
由于G 7校准法使用的是色度控制法,为了现场控制简单方便,也只要根据基础测试中得到的最佳密度印刷特性验证测试样张即可,如图三所示。
该校准方法依据的是G 7方法,抽样得到符合密度标准的验证样张后,测量的不仅仅是最上面的测控条获取补偿后的网点值,还有标版左右两侧的P 2P 测控版。
而该校准方法主要关注的是根据测得的P 2P 测控版数据得出的N P D C 曲线,是否接近在该印刷条件下得到的最大中性灰密度对应的理想标准N P D C 曲线,如果未能与标准曲线重合,那么再根据多条P 2P 版平均数据得到新的网点补偿曲线,进行循环校正优化,直到达到标准,完成测试,生成报表。
图三 N P D C 特性验证测试标版4.总结本文主要介绍的是爱色丽公司新推出的P r e s s O p t i m i z e r 印刷优化软件为实现标准化提出的两种解决方案。
无论是使用I S O 中定义的T V I (阶调值增加)校准优化方案,还是G R A C o L 中定义的G 7 N P D C (中性灰印刷密度曲线)校准优化方案,P r e s s O p t i m i z e r 都提供了可靠的印刷参考数据,直至优化达到标准要求,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无需印刷企业再为如何实现标准化而苦恼。
P r e s s O p t i m i z e r 会是各大印刷企业快速实现标准化好助手,同时也为标准化的普及推广提出了优质的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责任编辑/欧定军一、印刷品质量概述1.印刷品质量的定义印刷品是一种依靠视觉评价的商品和艺术品。
人们在评价印刷品质量时,总是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审美、技术、一致性等三方面因素。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把人的视觉心理因素与复制过程中的物理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的,也就是说,既考虑印刷品的商品价值和艺术水平,又考虑印刷技术本身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但是实践证明,从商品价值或艺术角度评价印刷品质量的技术尚不完善,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可能可靠地表达印刷品的复制质量特性,只有从印刷技术的角度出发进行评定,才能对彩色图像印刷质量评价方法的分析文/仪晓娟 侯海正确地评价印刷品质量。
印刷图像颜色复制质量的主客观评价

Abta t sr c :Th u tp rev d oo ifrn e i ar o e js— ec ie c lr dfee c n f p i f l
prntng i a s,t e o i i m ge her pr duc in d isorg n l to an t i i a ,ha e sbe n
颜 色 复制 质 量 是彩 色 印刷 品质 量 控制 的重要 内容 。其 评 价方法 主要 分 为主观评 价 、 客观评 价 和
主 客观评 价结 合 三 种 方 法 。主 观评 价 法 是 以 人作
为 图像 的观 察 者 , 复 制 质 量 的 优 劣 做 出主 观 评 对 定; 客观评 价 法则 是 以 物 理测 量 量 为 基 础 , 价 的 评 过程 和结 果 以数 字 的 方 式表 示 。主观 评 价 的结 果 往往 受观 看条 件 、 察 者 以往 的经 验 、 观 图像类 型 以
e pe i e t S- ELA B o o x rm n ; CI c l r mode ;c orf- l ol i
青、 品红 、 、 墨量 的 改 变 , 形 成 了 5 黄 黑 共 3对 儿 偏 色 图 像 , 由 主 观 评 价 确 定 了每 对 儿 图 像 颜 色 差 异 的 认 知 几 率 , 及 所 以 对 应 的 客 观 SC E AB平 均 色 差 值 A 并 将 两 者 建 立 了 -IL E,
n t o h x e i n ma e en h g o o i eiy isf rt ee p rme ti g ,b i g t ei ma ec l rf l d t
t e hol r m e e . hr s d pa a tr
验 从 图像 对 儿 比较 的 主 观 评 价 方 法 和 C E AB颜 色 质 量 IL
第七讲 彩色图像处理

第七章 彩色图像处理本章主要包括三部分教学内容: 1. 颜色的描述 2.颜色模式转换 3. 图像主色调提取7.1颜色的描述色度学是—门研究彩色计量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研究人眼彩色视觉的定性和定量规律及应用。
彩色视觉是人眼的—种明视觉。
彩色光的基本参数明亮度、色调和饱和度,称颜色三要素。
明亮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时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觉。
一般来说,彩色光能量大则显得亮,反之则暗。
色调反映颜色的类别,如红色、绿色、蓝色等。
饱和度是指彩色光所呈现颜色的深浅或纯洁程度。
色调与饱和度又合称为色度,它即说明彩色光的颜色类别,又说明颜色的深浅程度。
1730年牛顿利用三棱镜色散将白光分解成色谱,后来物理学认为可视光是波长在400nm~780nm 的电磁波,不同波长的可视光作用人眼产生颜色的感觉,如图7-1。
但是可视光如何作用于人眼而产生颜色的感觉,目前还不清楚。
1801年Young 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有三种类型,即红视锥细胞、绿视锥细胞和蓝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兰三种光灵敏。
三种视锥细胞感应的光信号在人脑中产生颜色的心理感觉,这样即使不同光谱的光可能有相同颜色的感觉。
实验发现,人眼的颜色感觉取决于红、绿、蓝三种光分量的比例,而亮度感觉取决于红、绿、蓝三种光分量的代数和。
这个规律称为 Grassman 定律。
由此,利用红、绿、兰三种颜色可以组配不同的颜色,因而红、绿、兰称作颜色的三基色,记为R 、G 、B 。
白光(W)可由红(R)、绿(G)、蓝(B)三基色相加而成,它们的光通量比例为 ΦR :ΦG :ΦB = 1:4.5907:0.0601。
如果取光通量为1光瓦的红基色光为基准,要配出白光,需要4.5907光瓦的绿光和 0.0601光瓦的蓝光,而白光的光通量则为:Φw =1 + 4.5907 + 0.0601=5.6508光瓦为简化计算,使用三基色单位制,记作[R]、[G]、[B],它规定白光是由各为1个单位的三基色光组成,即:W = 1[R] + 1[G] + 1[B]符号=的含义是“可由…混合配出”。
改进的彩色图像去雾效果评价方法

C H E N K e , K E We n d e , X U B o , Z H A N G L i a n g j u n
( 1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C o m p u t e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G u a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c h e m i c a l T e c h n o l o y, g Ma o m i n g 5 2 5 0 0 0 ,C h i n a ;
了对 图像 边缘 的评价 以及对 颜色 失真 的评 价 , 基于 图像 雾化 的大气 散射模 型 , 通过 将原始 图像转 换到 相对 色彩空
间, 提 出了度 量颜 色失真 的标准 ; 结合对 比度增强 的评价 方式 , 提 出了一个 统一 的评 价指标 , 从而实现很 好地给 出一
个符 合人眼视觉判 断的客观评 价结果 。实验 中基 于多种 去雾算法 的去雾结 果 , 对基于可见 边 比的评估方法 、 C N C评 价指 标和本文提 出的评 价指 标进行 了对 比, 结果 表明本文改进 的评价标 准能更好地 体现去雾 的质 量 , 获得与视觉判
C A AI 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n I n t e l l i g e n t S y s t e ms ,2 0 1 5 。1 0 【 5 ) : 8 0 3 ・ 8 0 9 .
An i m pr o v e d a s s e s s me n t me t h o d f o r
图像色貌模型下的印刷色彩评价

2019.4印前技术技术专栏表2四种色域映射算法色度差值>0数量统计图5中白色区域为原稿色域,绿色区域为饱和度色域映射算法样稿色域,红色区域为绝对色度色域映射算法样稿色域,蓝色区域为相对色度色域映射算法样稿色域,黄色区域为可感知色域映射算法样稿色域。
对图5和表2作对比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①从整体的色域范围来看,四种色域映射算法下的数码打样稿色域范围大于原稿的色域范围,但并不能完全覆盖原稿色域。
②对于原稿再现范围较大的红色区域中,相对色度和绝对色度的色域映射算法的数码打样稿色域范围最接近,可感知和饱和度色域映射算法的数码打样稿色域范围较小。
③在绿色和蓝色区域中,四种色域映射算法的打样稿色域范围都大于原稿色域,因此样稿中大部分色块颜色会偏向绿色和蓝色。
四、结论在对数码打样进行色彩管理时,同一原稿在不同的设备间进行颜色转换过程之中,色域映射算法的选择不同,获得的样稿色彩再现效果存在差异。
这与图像本身的颜色信息有直接关系,也与色域映射算法的不同选择有密切关系,同时还与源设备色彩空间、打样设备色彩空间有关。
在实际数码打样或印刷过程中,应根据印刷用途、印刷类型和承印物种类、设备色彩空间以及原稿的颜色信息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色域映射算法。
作者单位:陕西煤航安全印务有限公司责任编辑/欧定军一、色貌模型1.色貌模型简介在不同观察环境下,即使是相同的三刺激值的颜色,所带给人的心理感知结果也是不同的,这即是色貌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的色彩感知过程都会受到色貌现象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人们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色貌,此模型被称作色貌模型。
C I E技术委员会对色貌模型的描述是至少包括对相关颜色属性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特定照明背景以及环境条件下的C I E色度参数进行颜色属性参数的计算和预测。
2.色貌模型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色貌模型都包含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色适应变换和用来计算颜色刺激色貌属性的颜色空间,其中色适应变换是色貌模型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斯蒂文斯幂定律(Stevens’ power law)
大约一百年后,美国心理物理学家斯蒂文斯进行了 一系列费希纳定律局限性测试,采用量值估计实验 (magnitude estimation experiments)获得30多种物理刺激与 它们产生感觉的关系。绘出感觉量的对数与刺激量的关 系曲线大部分满足直线关系,不同的物理刺激具有不同 的直线斜率。这说明,感觉量与物理量不是费希纳定律 描述的对数关系,而是幂函数关系。感觉量的对数与刺 激量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代表幂函数的指数,表示为:
两种系列得到的阈值一般不相同,产生的原因可 能是由于对出现的刺激适应不同,也许是正常的误差。 对于给定观察者,采用两种系列得到阈值,取其平均 阈值,可以降低误差。如果需要进一步降低误差,可 以采用同时交替进行两种系列的方法。 关于极限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在系列中如何确定不 连续的刺激强度取值。因为在阈值中,信息仅仅来源 于“转折点”,即刺激从可探测到不可探测,从不可探 测到可探测,所有其它的刺激不能提供任何信息。调 整法可以粗略得到一个“转折点”,可以为极限法提供 参考,即为确定不连续的刺激强度取值提供参考,节 约实验时间。 极限法中同样有观察者标准变化的问题,无论看 见或没看见,观察者最终必须回答。
7.1 心理物理学简介
7.1.1 历史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是研究物理刺激与人对刺激的感 觉的一种方法论,其目的是得到物理上测量的刺激与人对刺激 的感觉(sensations)或知觉(perceptions)之间的关系。 心理物理学实验得到感知测量,同样像物理上测量温度一样 看作客观量,但是,心理测量与物理测量的一个重要的不同是 测量的不确定性。物理装置测量的不确定性相对小一些,而心 理物理学实验测量的不确定性相对大一些。知觉测量要特别注 意理解和考虑这些不确定性。虽然心理物理学被认为是采用非 常主观的方法,但是可以实现对人知觉的定量测量。 视觉心理物理学(Visual Psychophysics)是心理物理学的一个 分支,专门研究光刺激与人眼视觉系统(HVS)对刺激的知觉关 系,是色度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第七章 图像复制效果评价
60 cm
front view
side view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内容
7.1 心理物理学简介
7.1.1 历史 7.1.2 阈值技术 7.1.3 量表技术
7.2 色貌及图像复制视觉实验方法
7.2.1 视觉心理物理学 7.2.2 观察与匹配技术 7.2.3 彩色成像应用中的量表技术 7.2.4 评价实例
7.1.2 阈值技术
阈值技术设计为确定在一个刺激中可察觉变化的极 限,称作恰好察觉差(JND),即阈值。 阈 值 分 有 “ 绝 对 阈 ( absolute JND ) ” 和 “ 差 别 阈 (difference JND)”两种不同类型。 绝对阈值确定刺激能被探测的最小数量,例如从一 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可以探测到光的最小数量; 差别阈值确定一个已知刺激可探测到的最小变化, 例如从一个已有亮度的房间可以探测到亮度变化的最小 数量。 心理物理学技术确定阈值的三种典型方法: 调整法(Adjustment) 极限法(Limits) 定值刺激法(Constant stimuli)
调整法的优点是速度快,而且容易实现,也容易 从实验数据中计算阈值。 但有几个问题,如上面提到的不同的初始点产生不同 的阈值,产生偏差。 这种偏差可以产生于不同观察者的阈值标准发生变 化,也可以产生于对开始刺激的适应。所以,在开始 实验前,必须认真向观察者解释标准,对其理解。即 使这样,在不同的实验、不同的过程或时间,这个标 准还是发生变化,这样导致这种方法比其它方法得到 的阈值数据精确度低。 由于该方法具有缺乏精确性,但容易实现的特 点,所以经常作为辅助实验来产生阈值初值,为下面 更复杂、精确的实验方法提供参考数据。
(2)极限法
极限法是一种比调整法更精确的方法,其复杂程度稍 有增加。这种技术中,是“实验者”而不是“观察者”控制刺 激的出现,刺激大小可递减或递增系列。 在递减系列中,首先出现的刺激是在阈值以上,观察者用 口头回答或用记录设备记录“是否看到”刺激,如果看到刺 激,回答“是”,然后出现一个强度降低的新刺激。重复这 个过程直到观察者看不到刺激为止。 在递增系列中,首先出现的刺激肯定是不可探测到的,观 察者报告是否看到刺激,如果看到刺激回答“是”,如果看 不到刺激回答“否”。如果观察者回答“否”,然后出现一个 强度增加的新刺激。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观察者看到刺激为 止。
图7-1. 一个心理测量函数的例子
定值刺激法有两种实验方法,分别是“强迫选择”和“是否(yes-no)”实验。 在“是-否”实验中,如果实验者探测到了刺激,回答 “是”,否则回答“否”。呈现一个刺激,如果比参考刺激低, 实验者回答“通过”,否则“失败”。这种方法用来研究或发展 色差公式,参考刺激是已知色差的一对刺激,对于小于参 考刺激色差的刺激对,实验者回答“通过”,否则“失败”。这 种技术存在实验者不同实验过程判断标准的差异。 “强迫选择”实验采用刺激在空间或时间上交替出现,可以消 除观察者判断标准的差异。例如,在确定图像压缩阈值时, 一对图像显示在屏幕上,要求观察者必须回答压缩图像出现 在哪一边。同样可以采取开关模式使两幅图像在时间上交替 出现,观察者必须回答压缩图像出现在哪一个时间间隔,这 种选择称作“强迫二选一”。
心理物理实验或技术(Psychophysical Techniques)
心理物理技术是指研究物理测量与知觉关系时所采用的实验 技术,心理物理学有许多不同实验技术测量刺激知觉。对于 研究图像和色貌的视觉实验可分成两大类,称作阈值 (threshold)和量度(scaling)实验。还有许多其它实验类型 被使用,如分类(categorization)、识别(recognition)、反 应时间(reaction time),对这些实验类型不做讨论。 (1)阈值技术(Threshold techniques)括察觉(detection)、 辨别(discrimination)匹配(matching)实验,这些实验是用 来测量刺激或感知量发生小的变化时视觉灵敏度。颜色科学 中的一个例子是颜色匹配实验,调整三原色的数量,直到与 原始颜色样品匹配。图像技术中的一个例子是提出和测试图 像压缩算法,调整图像的压缩量,直到与原始图像匹配。 (2)量表技术(caling techniques)是用来得到物理与感知之 间数量关系。如光的物理强度与知觉视明度的关系,图像知 觉清晰度与图像空间频率信息的关系[5-杨治良]。
S = kI
γ
其中S代表感知强度,k代表实验常数,I为物理刺激 强度,γ代表指数值。
幂函数关系说明: 比1大的指数产生一个放大关系,即随着物理刺 激的增加,感知以一个大的速度减少,这种情 况可能导致危险,例如疼痛的感知。 比1小的指数产生一个压缩关系,就像费希纳定 律所描述的。 物理与感知的这种幂函数关系成为知名的斯蒂 文斯幂定律。它被使用在彩色成像中,如 CIELAB色空间预测明度。
∆I
I
∆I
I
(1)韦伯定律(Weber's law)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感觉的差别阈限随 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 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I
∆I =K I
I
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代表刺激的 恰可察伯率。恰可察觉差的研究使他成为心 理物理学的奠基者。
(1)调整法
调整法是一个观察者确定已知刺激下阈值的最直接的方法。 在这种技术中,观察者必须调整刺激的大小达到想要的程度, 直到刺激刚好被感觉到或刺激与另一个刺激的差别刚好被感觉 到。阈值由几次调整实验和不同的观察者平均得到,一个观察 者与所有观察者的标准偏差提供实验的精度。 一个例子是确定图像的压缩阈值。观察者坐在计算机显示 器屏幕前,屏幕显示原图像和压缩图像,观察者控制显示器上 的可以变化压缩数量的滑条,调整压缩数量滑条,直到刚好感 觉出两幅图像的差别,重复几次,平均后得到这个观察者和对 应图像的压缩阈值。 压缩图像的初始点可能导致不同的阈值:如果初始没有压 缩,增加压缩数量直到刚好感觉与原图像有差别;如果初始有 明显的压缩,这时需要降低压缩数量直到刚好与原图像没有差 别。两种情况得到的阈值可能不同,第一种情况产生低的阈 值,第二种情况产生较高的阈值。
其中S为感觉量、K为常数、I为物理量,C是积分常数。其含 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 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 算术级数增长,这个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 定律。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 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对数函数代表了输入刺激与 感知是一种非线性压缩关系。压缩特性意味着刺激强度增 加,感知灵敏度降低。
韦伯(E. H. Weber, 1795-1878)、费希 纳(G. T. Fechner, 1801-1887)和斯蒂文 斯(S. S. Stevens, 1906-1973)建立了心理 物理学基础。 注意他们三者目的特殊差别是非常重要 的,韦伯是为了确定探测一个变化的门 限,也称阈值或差别阈,即恰可察觉差 (JND); 而费希纳和史蒂文斯是对韦伯的目的进 一步扩展,目的是对感觉差进行量度。这 两种技术代表了色度学中研究色貌的视觉 心理物理学研究的主要范围,而且在今天 的现代色度学色貌模型研究中仍然采用。
(3)定值刺激法
定值刺激法目的是想锁定观察者评价标准来克服观察 者可变性。 在这种方法中,实验者在阈值附近选择固定数目的各 种强度水平的刺激,刺激数目可以变化,但典型数目是在5 和7之间。刺激以随机顺序重复出现在观察者面前,对于每 一次测验,观察者必须回答是否察觉到刺激。 整个实验过程中,记录下每一个水平刺激被探测的次数, 从这些数据得到“探测频率”函数,也就是经常使用的心理 测量函数(Psychometric Function),这个函数与刺激强度水 平的探测概率有关,一个心理测量函数的例子如图7-1所示。 从这个函数可以确定探测门限,也可以确定出不确定性, 一般把阈值选择在50%探测概率的刺激水平上。通过多次 重复试验,得到每一个观察者心理测量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