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分类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划分专业

中国民族划分专业

中国民族划分专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传统和历史。

以下是关于中国民族划分专业的介绍:
根据地域和文化背景,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北方民系:普遍意义上的官话区,可以细分为:
- 东北民系:分布在东北三省除大连以外的地区,人口约1.2亿。

说东北官话,主食以大米为主,主要属于华北类型和满洲-朝鲜类型长相。

- 幽燕民系:分布在北京和河北北部,人口约2000万,说北京官话,主食以面食为主,主要属于华北类型长相。

- 冀鲁民系:分布在山东中西部、天津郊县和河北东南部,人口约1亿,说冀鲁官话,主食以面食为主,主要属于华北类型长相。

- 胶辽民系:分布在山东东部和辽宁南部,人口少于2000万,说胶辽官话,主食以面食为主,主要属于华北类型长相。

- 中原民系:分布在河南、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人口约1.4亿,说中原官话,有大量人群以洪洞大槐树为认同,主食以面食为主。

属于华北类型和长江类型混合的长相。

- 关中民系:分布在陕西中部,人口约4000万,说中原官话关中片,主食以面食为主,长相主要属于华北类型。

- 兰银民系:分布在甘肃北部、宁夏北部,人口约3000万,说兰银官话,主食以面食为主,甘肃、宁夏、青海地区历史上经常被游牧或定居、来自青藏、蒙古和中原的各方势力交替统治,所以人群的来源比较复杂。

- 江淮民系:分布于安徽、江苏两省及湖北东部、江西北部部分地区,人口约7000万,说江淮官话。

主食大米、面食皆有,长相属于华北类型和长江类型的混合。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一群体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民族、地区和行业的流动人口数据,揭示其流动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接着,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其教育水平、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以揭示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如文化适应、社会融入、权益保障等,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良性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总体而言,本文将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定义与分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成员,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从其户籍所在地迁移至其他地区的人口。

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民族属性,即非汉族二是流动状态,即跨越了原有的居住地进行迁移。

(1)工作性流动:指因就业、创业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这类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劳动力人口,他们通常在流入地寻找工作机会,以改善生活条件。

(2)学习性流动:指因接受教育、培训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这类流动人口主要是学生,他们为了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流动。

(3)生活性流动:指因家庭团聚、养老、就医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这类流动人口的流动目的更多是出于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需要。

(1)省际流动:指少数民族人口从一个省份迁移到另一个省份。

这种流动通常涉及较大的地理范围,流动人口的适应和融入问题较为突出。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当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一般会把调查结果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

那么你真的会写调查报告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

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

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关于中国民族的知识

关于中国民族的知识

关于中国民族的知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民族的知识:1.民族分类与分布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地理特征。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

其他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地区。

2.民族语言与文字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包括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苗语、彝语等。

这些语言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民族风俗与习惯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例如,汉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藏族的藏历新年、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4.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诗词歌赋等。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藏族的佛教文化、维吾尔族的伊斯兰文化等。

这些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5.民族经济与贸易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济活动和贸易往来。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从事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经济特点,如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等。

这些经济活动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民族教育与科技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和科技水平。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水平。

其他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教育机构和科技发展计划,如藏族地区的藏文编码标准制定和藏医药研究等。

这些教育和科技发展计划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7.民族政策与法律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各个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2000年我国各民族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分析

2000年我国各民族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分析

2000年我国各民族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分析作者:罗敏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平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生活质量的高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千差万别。

本文采用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编制了56个民族的简略生命表,以生命表中的平均预期寿命为重点指标,对我国2000年49个民族平均预期寿命(本文均以0岁组预期寿命来做分析,其中0岁组预期寿命不为0的有49个民族)做差异分析,同时运用SPSS软件对各民族0岁组预期寿命进行聚类分析。

关键词:民族;平均预期寿命;差异;聚类1.我国各民族平均预期寿命差异的差异分析1.1少数民族平均预期寿命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但差距在缩小1990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为69.41岁(男性68.02岁,女性70.93岁),高于少数民族平均水平65.58岁(男性64.43岁,女性66.86岁),少数民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全国平均水平间的差距,男性在缩小,女性在扩大(性相差3.59岁,女性相差4.11岁);2000年,全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76岁(男性70.33岁,女性73.3岁),高于少数民族平均水平69.41岁(男性68.02岁,女性70.93岁),少数民族人口的0岁组预期寿命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相差3.68岁,男性相差2.31岁,女性相差2.37岁。

1990年平均预期寿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3.83岁,2000年相差3.68岁,2000年与1990年相比,少数民族与全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水平差距在缩小。

1.2不同民族平均预期寿命女性大于男性,但差异程度不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呈上升趋势。

但是由于男、女生活习惯、生理状态以及工作环境不同,所以一般来说,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是高于男性的。

世界各地的女性平均寿命要长于男性。

西方国家妇女的寿命平均比男子要长3-7岁。

百岁老人中也以女性居多。

2000年0岁组预期寿命表显示大多数民族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明显高于男性,但也有少数民族女性平均预期低于男性,例如塔吉克族(男性为69.01岁,女性为68.31岁)、东乡族(男性为66.55岁,女性为65.05岁)、基诺族(男性为62.34岁,女性为59.82岁)。

56个民族划分原则

56个民族划分原则

56个民族划分原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和习惯。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权益,中国根据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等特点,将56个民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语言划分,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占据了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

而少数民族则是指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这是他们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

根据地理分布划分,中国的民族还可以分为四大民族群体:东北民族群体、华北民族群体、西南民族群体和西北民族群体。

东北民族群体包括满族、朝鲜族等,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华北民族群体包括汉族、蒙古族等,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北地区。

西南民族群体包括藏族、彝族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

西北民族群体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特点来确定的。

根据历史和文化的划分,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

古代民族主要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汉族、满族等。

现代民族则是指近代以来形成的新的民族群体,如回族、朝鲜族等。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各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来确定的。

根据民族的人口规模划分,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大民族和小民族。

大民族主要是指人口较多的民族,如汉族、壮族等。

小民族则是指人口较少的民族,如赫哲族、门巴族等。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各个民族的人口规模来确定的。

根据民族的宗教信仰划分,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和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

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包括回族、哈萨克族等,他们信仰伊斯兰教;而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包括汉族、壮族等,他们信仰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思想。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来确定的。

中国根据56个民族的特点和特征,采取了多种划分原则来进行分类。

少数民族全部资料

少数民族全部资料

少数民族全部资料少数民族是指在国家或地区中人数相对较少,民族特点明显,与主体民族有明显区别的人群。

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

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对于了解和保护少数民族,我们需要收集、整理和归档他们的相关资料。

一、少数民族的定义与分类少数民族的定义涉及到两个要素:人数相对较少和民族特点明显。

在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将占全国居民总数5%以下的民族,定义为少数民族;而在中国,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将人口占全国居民总数0.1%以上,并在一定地域内有较集中分布的民族,定义为少数民族。

根据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差异,可以将少数民族进行分类。

在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为55个民族,其中包括汉、蒙古、回、藏、维吾尔等比较大的民族,也包括一些人数较少、分布较分散的民族,如门巴、鄂温克等。

二、少数民族文化资料的收集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与保护,我们需要收集、整理和归档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群众志愿者调研:可以利用群众志愿者的参与,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传承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2. 专家学者研究: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著作等,并将这些资料纳入档案。

3. 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可以依托国家和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收集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相关资料。

4. 图书馆、档案馆:可以利用图书馆、档案馆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的各类书籍、文件、图片等资料,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档案库。

三、少数民族文化资料的保护和传承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

以下是几个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资料的措施:1. 数字化资源建设:将少数民族的研究资料、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于保存和传播。

2. 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团队: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负责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

中国的民族有哪些

中国的民族有哪些

中国的民族有哪些
中国的民族有哪些 1?
中国民族分类?
中国少数民族是指生活在中国的少数民族。

由于汉族是中国最大的种群,其他民族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名称如下:阿昌、白、保安、布朗、布依、朝鲜、达斡尔、傣族、德昂、侗族、东乡、东乡、独龙、鄂伦春族、俄罗斯、鄂温克族、高山、、佤族、哈尼、哈萨克、、赫哲、回、基诺、京、景颇族
中国的民族有哪些 1?
中国有56个民族,包括汉族(中国人口最多)、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自治区)、银川回族(主要分布在银川自治区)、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包括苗族、布依族等。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壮族人口约1900万,满族人口约1000万。

因此,在少数民族中,壮族排名第一,满族排名第二。

在中国古代,有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满族(以前叫女真族)建立了清朝。

明末满族被称为女真族,1635年皇太极废除了女真的称号,改名满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
第六次全国人普查汉族12.26亿,占总人口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1.14亿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

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

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

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

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

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域却相当广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

东至台湾,南达海南岛,西到新疆、西藏、北至宁夏、内蒙古都有分布。

而少数民族分布也有“小聚居”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其具体分布大致情况如下:满族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以辽宁省为最多;其次有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新疆、甘肃和北京等省、市、自治区。

朝鲜族主要集中于吉林省;其次有黑龙江、辽宁等省。

现在最大的聚居区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则有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多与蒙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回族分布全国各地,但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为集中,其次则有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新疆等省区。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族和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

维吾尔族大部分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伊犁地区和北疆各地。

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族都居住或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甘、青、川、滇四省。

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

珞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

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二省,少数在贵州、广西等省(区)。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和湖南、云南等省。

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

白、哈尼、傣、僳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基诺、德昂、独龙、纳西等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布依、水、仡佬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滇四省。

门巴族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南部。

珞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

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二省,少数在贵州、广西等省(区)。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和湖南、云南等省。

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

白、哈尼、傣、僳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基诺、德昂、独龙、纳西等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布依、水、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

畲族主要散布在福建、浙江等省。

毛南、京、仫佬等族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高山族分布在台湾省。

总的看,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域广大、人口稀少的山区、高
原、牧区和森林地带。

这里物产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而且边防地位极为重要。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状况加强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形成了各民族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极为有利。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汉语。

其余五十三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解放前,只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三个民族)。

文字体系有比较原始的象形表意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

字母形式有:藏文字母,回鹘文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拉丁、斯拉夫字母等七种。

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如,傣族使用四种文字,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