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市圈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全球四大都市圈盘点

全球四大都市圈盘点

全球四大都市圈盘点本文来源:侯晋中作者:李伟、伍毅敏都市圈是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区域概念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圈莫属东京都市圈和纽约都会区(尊重其各自的习惯译法不同),同时东京和纽约又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是北京的发展目标。

1、东京都市圈是由日本内阁府指定,范围包括一都三县(东京都、千叶县、埼玉县和神奈川县),(参见图1)。

图1东京都市圈范围2、纽约都会区是美国统计局定义的地理单位(Greater New York)图2 纽约都会区范围50公里是现有都市圈发展半径的极限首先看看日本。

日本将城市地区称作市街地,即人口密度不小于4000人/平方公里的地区。

按照这个标准制作了如图3所示的东京都市圈的成长图。

可以看出,东京都市圈是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半径从1920年的10公里,发展到1980年的50公里左右,且从1980年开始,其长轴半径一直稳定在50公里附近(短轴半径为30公里左右)。

图3 东京都市圈发展历程按照同样的人口密度标准,纽约都会区的发展轨迹(参见图4)也是从小到大向外逐步成长,与东京都市圈一样在1980年前后长轴半径在50公里附近稳定(短轴半径也为30公里左右)。

图4 纽约都会区发展历程东京都市圈和纽约都会区长轴半径随时间推移(参见图5)的轨迹,呈现出典型的成长曲线,经过了几十年的成长,进入了现在的稳定阶段。

图5 东京都市圈、纽约都会区长轴半径的推移东京都市圈和纽约都会区的长轴半径二十多年都稳定在50公里附近,与人们日常生活规律、通勤范围、交通运输效率等因素息息相关人对于通勤时间长度的忍耐性是尽管交通运输效率较过去有了长足提升(如新干线、轨道交通快线),但都市圈的半径并没有出现无限制的增长的主要原因。

通勤圈的大小决定着都市圈的大小1、日本首都交通圈轨道交通所示半径恰是50公里左右可以得到证明,法定的东京都市圈居民出行调查的范围(即通勤圈范围)就是这个范围。

图6 日本首都交通圈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不含地铁)2、伦敦都市圈无论人口密度还是主体建成区范围都更小,接近50公里长轴半径虽然也有一些新城,但总体上联系紧密程度更弱(参见图7)。

日本东京都市圈研究

日本东京都市圈研究

东京大都市区一体化经验一、发展概况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同城化建设较好的国际大都市。

大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指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京都、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茨城县、群马县、枥木县和山梨县等一都七县,面积3627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6%,人口40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1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更是高达60%以上。

大东京都市圈是世界闻名的城市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措施1.一体化(同城化)规划导引的东京都市圈1956年,日本政府实行“首都圈整顿方案”,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构建一个“首都圈”,颁布了《首都圈整治法》,并于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奠定了区域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1968年,日本又发布了第二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全国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合理中枢功能为目的城市改造。

这次规划使东京中心区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

第三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76年出台,规划中提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的设想。

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

表日本首都圈五次基本规划内容第五次1999 ~2015年以多样价值观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活跃化;高龄化的前进,人口减少局面的到来; 信息化、国际化的进展;对于环境的意识及行动的提高。

东京等八县市, 并包含从广域合作角度考虑的周边地域。

以自然增长为中心,从1995年的4040 万增加到2011 年约4190万,之后人口减少,2015 年达到4180万人。

由目前的向东京中心部的一极依存构造,形成首都圈各地域以据点都市为中心的高独立性地域,并进行相互机能的分担、合作、交流,以形成分散型网络构造为目标。

日本东京都市圈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日本东京都市圈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日本有三大都市圈,分别是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 和名古屋都市圈,其中以东京都市圈最具代表性。狭义的 东京都市圈是指东京都及周边的埼玉、千叶、神奈川(即“一 都三县”),面积 1.34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3.5%);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在“一都三县”的 基础上加入茨城、栃木、群马及山梨等四县(即“一都七 县”),总面积 3.6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9.8%)。 本文所指的东京都市圈是指广义的“一都七县”范围。
42 February 2018
开发建设
施的建设,东京都市圈开始向郊区分散与转移,出现明显 的郊区化趋势,进入了全面的扩张发展阶段。都市圈中心 城市制造业外移,分工体系和城市功能定位逐步完善,城 市空间进一步扩展,城市间产业与经济关联度加强,并出 现多个增长点,都市圈进入全面扩张阶段。
(三)成熟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东京都市圈发展趋于成熟。 在此阶段,综合协调圈内城市的发展是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重点。20 世纪 80 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加速了东京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产业结构显现出 “三、二、一”的发展态势,生产要素与资源高效配置。 圈内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和其他非核心城市进入了协调 发展的状态,尤其在城区建设、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系大大增强。此时,都市圈的空间结 构也基本成形,人口和面积趋于稳定,空间发展走向均衡。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完成了由“一极向多极”的转变,整体 空间布局形成“多核多圈层”结构。 总体来说,东京都市圈在日本政府的主动引导和优化 重构下,以“集中分散化”的空间扩展模式,将早期的“一 极单核”空间结构转变为当前的“多核多圈层”区域格局, 不同城市既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又形成了特色鲜明、错 位发展的分工格局,相互间也通过发达的交通体系保持了 紧密联系。这种大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既有效疏解了过度集 聚的东京都核心区功能,还通过发展周边城市,实现了整 个大都市圈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的目标。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规划变迁及其启示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规划变迁及其启示
海 地 带 ,如 日本 石 油 公 司 、 日本 汽 车 公 司 、

东 京 都 市 圈 的 形 成 与 界 定
川 I 崎 钢 铁 厂 等 。 在扩 大 以军 事 工 业 为 主 的重 化_ 厂 业 生 产 背 景 下 ,以 东京 、横 滨 为轴 线 的 东 京 都 市 圈初 步 形 成 ,其 工 业 产值 在 1 9 4 0 年 超 过 了 以 大 阪 、神 户 为 中心 的 阪 神 都 市 圈 ,
键 性 胜 利 ,建 立 了德 川幕 府 ,并 将 自己 的统 治 中心 设在 江户 ( 即东京 ) 。为 了 防止 诸侯 谋 反 ,德 川 家 族 第 三 代 将 军 德川 家光 1 6 3 5 年 将
二 战结 束 后 , 日本 作 为 战 败 国虽 然 受 到
很 大 损 失 ,其 机 器 生 产 设 备 的 损 失 率 达 到 3 4 %,但是 这 只是 相对 战 时最 高峰 而言 ,实 际
现 了新 的流动 与 空 间配 置方 式 ,对 城 市 管理 、 产 业 发 展 、地 域 均 衡 等 都 构 成 了重 大 挑 战 。
此 时 的 江户 仅 是 日本 的政 治 中一 t Y,全 心 则 是 京 都 ,直
到1 8 7 4 年 ,京 都 的 工 业 产 值仍 然 位 于 全 日本 各 府 县 的 首位 ,东 京 的工 业 产 值 仅 为 京 都 的
4 0 . O 0
3 5 . O 0
的趋 势 ( 见 图1 ) 。
2 0 世 纪7 0 年代 以后 ,在 人 口迁入 减
3 0 O0
2 5 O0
缓 的趋势 下 ,东京都 市 圈 的人 口也 出现 了重 新分 布 。东京 人 口增长 率在 1 9 7 0 年 以前 高于 全 国人 口增长 率 ,但 是 自1 9 7 5 年 开始 已经低 于全 国人 口增 长 率 ,直到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

3、市场竞争激烈
3、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城市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轨道交通服务质 量不佳或价格不合理,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结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在建设和发展城市轨道 交通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和挑战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 划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五、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环境质量等。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 和利用轨道交通的这些优势,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环保的交通方 式,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也对城市经济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 影响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减少交通拥堵: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大量分流地面交通流量,减轻交通拥堵 现象,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节约能源: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交通方式,相对于私家车和出租车等个 体交通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已经成为现代城 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环境改善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次 演示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发 展的影响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1、多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背景东京的都心(市中心)是指位于东京市区中央的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的中央商务地区,聚集了国会.国家各部.许多大使馆和主要大企业的总部。

都心的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二战中大部分被毁坏。

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心的商务功能得到快速发展,很快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商务区。

与此同时.都心地价高涨.居住开始向郊外转移.出现了城市功能的单中心高度聚集、通勤长时间化等大城市问题。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都心内商务办公用房出现短缺,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抑制商务功能继续向都心的聚集,要向外分散实现工作和居住就地平衡的城市构造。

因此东京都提出了建设副都心,引导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移的构想和规划。

经过近30年的建设都心的商务功能聚集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东京已形成了包括七个副都心和多摩地区五个核都市的多心型城市结构。

七个副都心是池袋、新宿、涉谷、大崎.上野、浅草、锦系町、龟户、临海,它们基本上位于山手线(环线)与各个铁路放射线的交汇处,充分利用了交通枢纽对于商务及人流的聚集效应.其中最具成效的是新宿和临海两个具有强大商务中心区功能的副都心:多摩地区的五个核都市是八王子、立川.青梅、町田和多摩新城.它们分别位于西部地区进入东京市区的交通枢纽处。

2、副都心的主要功能东京的副中心是具有多功能、高度复合的区域.在满足商务活动的同时.还具有商业、文化、娱乐、居住等其它功能。

新宿副都心开发历时25年.形成了以新宿车站大楼和车站以东地区为商业娱乐中心、车站以西为行政办公及商务办公中心的集商务、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完整布局。

由于东京都政府从都心迁到了西额宿,使得新宿成为东京最大的副中心。

目前.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其建设也在向西扩展.东京新国立剧场及其周边的改造.标志着新宿副都心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开始。

临海副都心规划吸取了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东京湾未来发展规划设想。

东京都市圈

东京都市圈
– 以东京站周围地区为核心 – 东京市区为中心 – 山手线、武藏野铁路环线和其他JR铁路网络为骨架
小结
• 轨道交通的作用不仅仅是大容量的运载工具,其作用的发 挥随着规模的扩大变得更为重要
– 轨道交通由于其强大的运输能力以及快速、安全等特点,促进城 市人口纷纷向轨道交通沿线区域聚集 – 人口分布的变化,导致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随之 兴建或改善,调整了城市空间结构,扩大了城市范围,另外还促 进了城市用地集约化与居住环境改善的统一 – 轨道交通对土地开发的刺激通过其良好的可达性实现,交通可达 性较高的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速度和强度较高,促进城市形态 和土地使用格局相应地进行调整
第一阶段(1897年前)
— 城市的发展主要处于分散孤立状 态,联系较为松散 — 城市化地区集中在山手线以内的 区域 — 1872年,新桥至横滨之间的铁路 开通 — 1882年东马车铁道在东京开通 — 轨道交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 在周边地区
第二阶段(1900—1920年)
— 城市空间开始向外拓展的重要阶段 — 1900年,东京各地开始修建连接城市与 周边地区的轨道交通 — 1903年电车出现并迅速发展普及 — 1904年,中央线的饭田町至中野段开始 运营 — 1919年轨道交通将上野、新宿、品川、 东京、中野连接起来 — 山手线与东京市郊之间开始修建私铁, 将城市中心与郊区紧密联系,整个城市 圈不断向外扩展
第五阶段(1982年至今)
— 1984年日本开始发展快速交通体系模式 — 1987年日本铁路实施改革,日本国铁被 拆分,重组为1家全国性的货运公司和6 家区域性的客运公司 — 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 统,尤其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 快速轨道交通发展居住区和工业区,用轨 道交通引导新城市组团的发展 — 形成多个核心和圈层的多核多圈型布局 结构

东京都市圈

东京都市圈

1、区内城市规划。

首都圈在成立之初是“东京都一级依存”的发展模式,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和金融机构总部迁移至东京,作为行政中心的东京迅速膨胀,加强了区域职能“向东京一级集中”发展,这使人口、产业过于集中一个地区,由于日本为多震国家,国家主要功能集中于东京一个城市,一旦发生地震,城市功能瘫痪,会造成巨大风险,为了分散自然灾害的风险,政府考虑把核心城市的部分职能分散到周边城市。

根据实际发展需要,1970年首次提出的“多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建立多个业务中心城市即“多级中心城市结构”,形成“多核多圈域地域”,并形成东京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联动、协调发展。

2、区内产业布局。

都市经济圈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目前,东京大都市圈内形成了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体系与合作体系,即各核心城市根据自身资源、自然条件等特色,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了整体集聚优势,各核心城市发展形成了基于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建设东京都市圈的措施1、日本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支持首都经济圈发展。

日本政府颁布的多部法律和五次经济圈规划对首都圈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适时地调整法律、法规和首都圈的规划,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1956年颁布了《首都圈整备法》,之后,根据《首都圈整备法》先后五次编制实施了首都圈基本规划。

第一次规划在1958年,将新宿、涉谷和池袋作为缓解CBD地区成长压力的城市副中心,并在东京周围建成一圈宽广的绿带,绿带外是卫星城镇发展工业和大学校区。

但东京的城市扩张并没有按照该计划,最近一次规划即第五次规划是在1999年编制的,规划期从2000年到2015年,再次强调了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网络构造”的设想,规划将首都圈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考虑,还从区域合作的角度考虑到首都圈周边区域的发展。

2、利用财政税收职能引导区域经济内产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五大都市圈
• 1)纽约都市圈——世界上产业分工布局最完善, 最有序的大都市圈; • 2)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重建; • 3)伦敦都市圈——创意产业和区域经济; • 4)巴黎都市圈——依靠规划疏解城市人口压力, 合理使用土地,提 高城市生活质量,均衡发 展; • 5)日本东海岸东京都市圈——交通港口一体化
多心多核的扩展特征
• 在第三次规划的基础上,第四次规划中日 本政府进一步推进了首都圈从“一极集中” 的地域结构向“多心多核”的结构规划转 变,将东京都心的功能分散到各个核心城 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东京城市的人口 与产业的压力。
• 1999年,日本出台了“第五次首都圈建设规 划”,其发展目标是将首都圈建设成为一个独 立的、自主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区域,设想 构建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型网络结构”的空 间模式,增加东京都外围区域近郊地带业务核 心城市的数量。“分散型网络结构”的设想, 打破了先前以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为核心的放 射状格局,通过增加业务核心城市、发展广域 交通等基础设施,对都市圈空间职能进行重组, 进而改变了东京都单极依存的结构,形成了区 域间网络化结构,实现了圈内经济与社会相互 协调发展的区域整体。同时,该战略还将整个 首都圈区域分成了都市开发区域、近郊整备地 带( 含近郊绿地保全区域) 和既成市街地等三大 部分。
规划历程简要回顾
• 东京的发展相对较晚,从15世纪江户筑城算起,也只有约 500年的历史。不过,从17世纪开始,江户就已成为日本 的政治、经济中心,到18世纪20年代人口已达到100万以 上,超过京都而成为日本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 东京的近现代化则主要发生在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文 化、技术等的逐步引入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东京开始突 破传统的束缚,迅速成长为东亚最现代化的大城市地区之 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成功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区与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成熟期阶段
• 东京都市圈在成熟期阶段的发展重点是综合协 调圈内城市的发展,实现都市圈整体效益和长 远发展。 • 圈内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和其他非核心城市 之间进入了协调发展的状态,尤其在城区建设、 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整治等方 面的联系大大增强、此时,都市圈的空间结构 也基本成形,人口和面积趋于稳定,空间发展 走向均衡、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完成了由、一极 向多极的转变,整体空间布局进入一个新的模 式——多中心分散型网络结构
扩张期阶段
• 东京都市圈在这一时期的规划重点是发展。 •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内部发展, 二是外部扩张。 • 内部发展主要是指都市圈内城市的合理分 工和功能定位的完善,外部扩张主要是指 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日趋扩大和通联网络的 日益发达。
• 伴随着高速公路以及轨道交通技术等基础 设施的建设,东京都市圈开始向郊区分散 与转移,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进入了 全面的扩张发展、都市圈中心城市制造业 外移、分工体系和城市功能定位逐步完善、 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展,城市间产业与经济 关联度加强,并出现多个增长点,都市圈 进入全面的扩张期阶段
组成
• 东京都市圈由以东京市区为核心、半径 80 公里的区域组成,总面积 13400平方千米, 占日本全国面积的 3.5%; • 人口多达 3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 城市化率达到 80%以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
• 广义: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千叶、琦玉、 群马、茨城、山梨和枥木县7县,即我们常 说的一都七县 • 狭义:东京都、神奈川、千叶、琦玉(好 像是蜡笔小新住的那个县哦),一都三县
东京都市圈演化发展特征
1、“绿环带 +新城”的效仿特征; 2、“一极集中”的开发特征; 3、“多心多核”的地域开发特征; 4、“多心多核”的扩展特征。
绿环带+新城
• 1956年,日本政府规定: 以东京为中心、半径 100公里内的区域构建一个“首都圈”,实行 “首都圈整顿方案“,并颁布了《首都圈整治 法》;1958 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次首都 圈建设规划》,主要仿照1944 年大伦敦规划: 一是提出建立卫星城市的方案,在东京都建成 区外围 8~10km的地域规划为近郊地带,并保 留部分绿地,防止东京都向周边地区无序扩张; 二是调整东京城区的建设,将 8~10km近郊 • 地带的外围区域规划为“城镇开发区”
一极集中
• 196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二次首都圈建设 规划》,规划将范围扩展至“一都七县”,提 出将东京作为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中枢,并对 东京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得东京中 心城区实现了大规模的改造,且城市外围区域 得到了开发建设。同时,区域内修建了铁路、 公路等交通体系,缩短了城市间的通达时间, 实现了构造广域都市圈的设想。东京都市圈前 三阶段制定的“一极集中’结构的发展模式, 使东京城市空间的扩张失去了控制,快速的人 口集聚以及区域连绵外溢成了东京都市圈极其 典型的特点
东京都市圈演化与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 1、都市圈的雏形期阶段; • 2、都市圈的扩张期阶段; • 3、都市圈的成熟期阶段。
雏形期阶段
• 这一时期,东京都市圈发展的重点主要是 推动核心城市的产生与城市间基础设施的 建设。东京城市的辐射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把圈内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连接到一起, 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地域圈层结构,即东京 都市圈雏形的出现
多心多核开发特征
• 在“第三次首都圈建设规划”中,日本政府设 想形成首都圈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型网络 结”“,即多级结构的广域城市复合体,分散东 京城市中枢管理的功能,培育都市圈核心区. 到了1985 年,日本国土厅大东京都市圈整备 局对区域进行了改造规划,提出将东京”一极 集中”的地域结构改变为“多心多核”的地域 结构规划。大东京都市圈分成了多个核心城市, 且不同的核心城市形成自立性的区域,在这些 自立性的区域间又细分为核心城市与次核心城 市,培育出自主独立的都市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