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思想史》导论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精辟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梳理,使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入手,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思想的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他的介绍中,我对这些思想流派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其次,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统美德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思想精深、见解独到的著作,它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练习题 2023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

2023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翻开叫做“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接踵排衙而来的,是睿智的哲人系列和经典系列,从孔子到康有为,从《诗经》到《大同书》,天才似乎每个时代都成群结队地来,经典也似乎每个时代都连篇累牍地出。
这种写法也许和思想史遥遥继承的史传文体与目录之学的传统有关,它有它的道理,比如,它可以通过人物生活的时代先后来排列思想史的顺序而不必费尽心机地清理思想的“内在秩序”;又比如,它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章节的要点,供阅读者归纳和记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人们愿意以名头很响的天才为章节,用人们常读的经典文本当资料,可以省却相当多对于社会、历史和生活背景爬梳整理、考订体验的功夫。
这样,以《诗经》《论语》《老子》等为主干的古代经典系统与名为思想史、哲学史的现代经典系统叠合在一起的剪影,就构成了一直笼罩着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新经典话语系统”。
不过,我会隐隐地觉得有些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因为思想史的时间顺序并不完全与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相吻合,思想史上会有天才笼罩一个时代,也会有天才如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有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并不按照后人想象中的轨迹按部就班,也有潜藏的思想因子在若干世纪以后,才重新被发掘出来传播开去,虽然这些天才思想可能从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获得常识,但它们最终总是溢出常识之外,成了思想史上的“非连续性”环节,就像福柯在《知识考古学》所说的,那是历史的“断裂”,断裂是与常规的轨道脱节,与平均的水准背离,它常常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和去向的突发性现象。
我想,仅仅由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延续的必然脉络,倒是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却在缓缓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
第二个疑问是,因为精英和经典的思想超出常识,它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书单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阅读书目•课程考核: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每三人为一组,写读书体会,并进行专题报告。
一名同学总体报告,另外两位同学各自写一篇读书报告提交。
•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生成的历史场景及其内在逻辑第一组•第一组:选阅书目•(1)[美]R.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与《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组选阅书目•1、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政府与政治问题研究的方法论•第三组选阅书目•1、[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社会学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社会学专业推荐阅读书目一、推荐必读书目1、《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法]迪尔凯姆,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
2、《社会学的想像力》(第2版),[美]赖特·米尔斯,陈强、张永强译,北京三联书店。
3、《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沈奕斐,上海人民出版社。
4、《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5、《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二、推荐选读书目1、《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韦伯,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商务印书馆。
4、《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汪民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5、《性别视角:文化与社会》,王金玲、林维红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6、《第二性》,[法]波伏娃,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7、《正义论》,[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米德尔顿: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美]罗伯特·S·林德,盛学文等译,商务印书馆。
9、《中国人的乡村生活》,[美]明恩溥,午晴等译,时事出版社。
10、《中国人的气质》,[美]明恩溥,刘文飞、刘晓旸译,上海三联书店。
11、《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美]佩雷菲特,王国卿等译,三联书店。
12、《李光耀回忆录:经济腾飞路》,[新加坡]李光耀,外文出版社。
13、《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
14、《中国思想史》(导论、一、二卷),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
15、《中国:传统与变迁》,[美]费正清,张沛、张源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6、《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曹锦清,上海文艺出版社。
17、《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孙立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思想史(共3卷).doc

中国思想史(共3卷)-txt免费下载|在线阅读|全集|电子书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07月·ISBN:73090299259787309029925·条形码:9787309029925·版本:第1版·装帧:平装·开本:0开·正文语种:中文·套装数量:3内容简介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导论》上下;原来分别放置在第一卷与第二卷前面,题为《思想史的写法》和《续思想史的写法》,目的是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在重印,把它们合在一卷,统称《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
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
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成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本卷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
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思想史》导论认真研读完这篇导论内心十分复杂,想到一些曾读过的书突然感觉它们之间好像冲突重重。
全文读毕,对于前半部分的感受要多于后半部分,作者仿佛在筚路蓝缕,所以问题重重,其中的某些语句读来也有待商榷。
顺着作者写作的思路,我对文中所提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于思想史名称的问题,我十分同意傅孟真先生的说法,他说:“我不赞成适之先生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称作哲学史。
”哲学一词在我看来就是个舶来品,我们何必要削足适履。
也许近代历史糟糕得让人抬不起头来,我们太弱了,以至于内心十分自卑,想要和西方接轨,证明我们也是也是先进的,思想文化上不曾落伍。
西方有哲学史,看,我们也有哲学史。
可是那又如何,这恰恰是一种对本民族思想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
思想史这个词就很好,一想到思想史好像自然而然地就能想到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宋明理学,我们有独特的思想,就该有独特的思想史。
作者在导论前半部分的第一节中提到了思想史上的“非连续性环节”,它们总是溢出常识之外,让我想到了唐铸万,也能想到那个离经叛道的李卓吾。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有一段对他的评价:“对李贽的缺点,很少有人指斥为过激,而是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和改造的条件,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思想和做法也许就能溅起的一小朵水花,然后就回归河流中去了,当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之后只能被无力充斥,何谈去改变,螳臂不能当车,不如退而求其次,寄身于深山寺庙之中,逍遥快活。
此外,对于他的思想我虽了解不多,但是知识总是简单的,人的思想也是简单的,也许口口相传就复杂了,也许加上社会背景又复杂了,也许他并不光彩地死去又使人们以为他的思想过于复杂常人不能理解所以选择流血三天而死吧。
我在想明代究竟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会容不下一位老人。
我常常也能听到有人说“晚清大变局”。
可是近来我又听到了“晚明大变局”。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明末西学东渐,欧洲先进的天文历算、数学物理、农田水利、机械制造等领域的知识都传入了中国,虽然都是些实用性很强的知识,但是势必也会对思想领域造成冲击。
李之藻把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刊刻出版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变,认识到人类居住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全球,中国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
鸦片战争爆发时,道光竟全然不知大洋之外还有泰西、佛郎机等国,康熙留给他的《坤舆万国全图》则安静地躺在国库里。
如此而言,我突然也开始相信晚明之变局,可是我不知道对于李贽而言,那个时代是不是最好的时代。
“精英和经典的思想未必真的在生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支持着对实际事务与现象的理解、解释与处理的思想,常常并不是这个时代最精英的人写的最经典的著作。
”语言所能描述的,都是有局限性的,只要一开口总能招致反驳,所以往往保持沉默。
初读这句话的时候甚觉有理,可是后来又觉得好像不对。
诚然,精英不能立马改变普罗大众的想法和生活,可是精英可以改变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不能说它不重要。
而经典的思想,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顺其自然。
我不知道这个词最初源自哪本著作,但是它承载了道家的思想。
儒释道法名墨,各家思想能存留下来的都是经典,其实都体现在了我们生活当中,只不过我们日用而不知罢了。
这个时代最精英的人写的最经典的著作是什么?我只能说不知道,精英是哪些人,经典是什么?我想经典是要经过历史淘洗的,没有谁的著作一问世就板上订钉地叫做经典吧。
我们凭着历史的传统和惯性再结合实际就这么生活着,无论超前或者滞后,我们都很难和这个时代所有的东西同进同退。
思想史不只是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史,也该是大众的思想史。
二十四史是官方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语言未免避讳或浮夸。
除了正史之外历朝历代能体现大众思想的或许存在于诗词、唐传奇、元曲、明清小说当中?无疑我们应当扩大思想史的研究范围,但又增添了难度。
身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至少我不敢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这些材料,因为没有历史依据,它们被我排除在所有史料之外,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作者提到碑刻、书画、信札、日记、公文、歌曲、漫画、时装等是否可以作为分析文本进入思想史的视野?可是个别主观性较强我们要如何分析才比较客观?我们在引用时又能否获得认可?说到体现大众思想的文本不能忽视的就是敦煌文献。
敦煌出土了大量的唐代白话诗,浸淫唐诗日久竟从未听说唐诗中有白话诗这一类,《全唐诗》也不曾收录。
寒山、拾得偶有听闻,王梵志从未耳闻,但敦煌出土了约三四百首的王梵志诗,通俗易懂且不守经典。
例如“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尺练”。
在唐代民间十分流行。
近代白话文兴起后,也许为了溯源的需要胡适、郑振铎等人开始对白话诗进行研究,甚至西方“垮掉的一代”还在白话诗中找到了共鸣。
听起来十分奇妙,它好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唐代气象,无疑这些白话诗更贴近大众生活和思想,对研究大众思想更有益处。
无论白话诗是不受到重视还是可以忽略,如今它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
这似乎像是一个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审判。
作者还在文中提到了思想史常常忽视的数术方技与经学知识。
我突然想起了宋慈和他的《洗冤集录》。
宋慈之后的官员审理案件几乎人手案头一本,可见此书之影响。
然而宋史无他的传,直到清代陆心源撰写《宋史翼》时才根据刘克庄给他写的墓志铭补写了宋慈的个人传记。
这是正史史家无意间忽略的么?还是日用而不知?答案是否定的,历史的传统造就了对这样的人的忽视。
思想史也理所当然地忽视了数术方技,如今想重拾却发现太难,但是到底是重拾还是溯源?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真的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图景么?我反而觉得越来越模糊,就好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作者在导论的后半部分强调了考古发现在思想史中的作用。
除却上文所提的敦煌文献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文献资料的出土,比如里耶秦简、战国楚简、居延汉简等等,除了简帛文献之外还有甲骨文文献和金文文献等等。
当然,我们不能局限于这些出土文物,此外,容易忽略的还有一些域外文献,比如燕行录。
曾读到朝鲜诗人许钧(筠)的诗《送吴参军子鱼大兄还天朝》:“国有中外殊,人无夷别。
落地皆兄弟,何必分楚越。
”虽是诗文但仍能分析出时人的观念和对待中国的态度。
从章学诚“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无形中思想史的范围一再地被扩大。
思想确实具有包孕性质。
“在古代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似乎可以分出思想流派的思想背后实有一种共同的知识体系作为背景。
”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易大传》里说:“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
”我不能理解作者所言的共同知识体系到底是什么,也许同样地是日用而不知,但是也许正因为它们背景相同所以才能殊途同归。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当时诸派之大师,往往兼学他派之言,以光大本宗。
如儒家者流有荀卿也,兼治各家法家者言也;道家者流有庄周也,兼治儒家言者也;法家者流有韩非也,兼治道家言者也;南北东西四文明愈接愈厉,至是几将合一炉而治之,杂家起于是时,亦运会使然也。
”似乎这话也恰好应证了作者所言。
各家若无共同的知识体系何来兼治一说?否则学习起来难道不会自相矛盾甚至互相攻击?兴许为了广大门楣各家已经随着时代的潮流互相吸收互相同化了。
“思想史也许不必刻意‘去伪存真’,分辨历史文献的真伪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倒是应当重点去发掘这些叙述背后的支持观念系统。
”这句话已经含蓄地表达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
照此类推,伪书不必辨伪,史书也不必校勘,我们只要重点去挖掘这些背后的支持观念系统即可。
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结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的真假,比如合纵的到底是苏秦、苏历还是苏代。
“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
”这种推而广之的效果作者已然得罪了一大批史家。
再扩大到其他领域,比如经济、文学,抑或其他,总之这句话都将它们涵盖进去了。
“‘空白’的背后,其实写满了未发表的文字。
”文学中有一种写法叫留白。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谁,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给我留在极深的印象,文中的留白部分一直回味至今。
历史上如果有空白那一定是很壮观的景象,如同一张白纸,空白才有无限涂抹的可能性,而已写上字画上画的纸则空间少了很多。
也休提盛世无思想,我们不能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作了全盘的否定。
纵观导论全文,觉得作者一直在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观点,此外,又觉得把思想史推入重重迷雾之中了,变的看不太分明。
以上就是自己一些了无新意的浅见。
参考书目: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联书店,2006年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域外文献里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平势隆朗《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樊树志《晚明大变局》,中华书局,2015年这是一篇有些思考的读书心得,能够产生困惑却缺少应有的学术论证。
不要给自己太多宏大的架构,也不要试图读通所有的问题,历史学的训练应当从其中一处入手,进而延展开来,从自己熟悉的史料中选取证据证真或证伪。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你毕竟自己用心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