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合集下载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精辟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梳理,使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入手,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思想的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他的介绍中,我对这些思想流派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其次,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统美德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思想精深、见解独到的著作,它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篇一读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思想之旅,只不过这旅程可不像旅游观光那么轻松惬意,倒像是在荆棘丛中摸索前行,时而被扎得“龇牙咧嘴”,但又欲罢不能。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直犯嘀咕,思想史?那得多枯燥啊,估计就像老学究在那儿絮絮叨叨地念着天书。

可没想到,葛兆光先生就像一个神奇的导游,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思想世界。

我记得书中讲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舞台。

儒家就像一个端庄的长者,穿着长袍马褂,一本正经地跟你说什么“仁、义、礼、智、信”,就像家里那爱唠叨的长辈,老是告诉你这个不能做,那个要做好。

道家呢,则像是个洒脱的隐士,穿着破布衣裳,住在深山老林里,嘴里念叨着“道可道,非常道”,感觉就像那种很酷的街头艺术家,行事全凭心情,对世俗的东西不屑一顾。

墨家就像是一群热血青年,高喊着“兼爱”“非攻”,就像现在那些充满正义感的志愿者,到处奔走,想要拯救世界。

这时候我就在想,哎呀,要是这些学派的人都在一个群里,那不得天天吵翻天啊?但是呢,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有点“懵圈”了。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下子就像被皇帝老儿捧成了超级明星。

这时候的儒家就像是被包装过度的网红,虽然还是那个儒家,但总感觉有点变味了。

我就有点搞不懂了,这到底是儒家的幸运呢,还是悲哀呢?也许都有吧。

它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能广泛传播,可又失去了那种百家争鸣时的活力。

再到后来,佛教传入中国。

这就像一场外来文化的“入侵”,刚开始的时候,本土文化就像被吓了一跳,觉得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

可是慢慢地,佛教就像一颗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还和本土的思想文化融合起来。

这就好比一个外来的小孩,在新的家庭里逐渐适应,还和家里的孩子打成一片,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以前听到中国思想史的名字,大概率会一直以为思想史就是精英思想史,会一直对这些伟人产生既膜拜又自卑的情绪。

看到金观涛的思路,才发现自己也是思想的搬运工、实践者。

我们周身环绕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里,不要气馁、不要焦虑,我们有的做的已经很好了。

再比如金观涛对王充、董仲舒的不同态度,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有些事情不是一定有一个明晰的界定的。

所以以后看待问题不要那么极端,不是非黑即白的,要试着接纳不同的想法,海纳百川以前我对中庸这个词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我一直以为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它提倡我们保持平庸。

但通过思想史的学习我才真的理解了中庸思想真正的涵义。

中庸是融合兼并的意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引进道佛的思想为己所用,在融合和兼并的过程中获得新生。

这种思想也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存在中间状态。

作为一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我们其实在与人合作甚至是欣赏他人作品时可以试着去寻找兼容的角度和方法,在遇到冲突时可以尝试用温和的态度解决问题,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我们作为一个后来人回头来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思想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周期的规律不断起伏的,有高峰,也有低谷。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信:“盛极而衰”,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中国自古以来传递给我们的态度就是要戒骄戒躁,保持谦逊,学会低头。

历史发展的周期性也告诉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时保持警惕,持续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这样才能让自己无论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滑期都能情绪稳定,持续向前。

1.连续性的眼光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变化,是一个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学习思想史要用“连续”眼光,站在更高的时间尺度上,去观察“人”的故事。

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人对于“天”的观察和理解,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和做法,都是有“来龙去脉”的,理解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观点碰撞,理解当时人的困境和抉择,将帮助我们去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去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近期拜读了钱穆先生所作的关于中国思想的著作《中国思想史》,本书起自春秋中晚期,止于民国时期孙中山思想,共分四十四章,读后我理解了中国思想的演化历程。

此书虽篇幅微小,却描述精华,简洁明白,经常是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思想家的思索脉络,涵括了中国历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点。

每一时期各只提及主要的几家,每一家各只提及主要的几点,由此呈现出一个明晰的思想史线索,前后承继,生动、壮丽。

本书尤其对于中国思想史上几次思想转变的表述,最为精彩,读过之后,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介绍中国思想史不行多得的佳作,读后大受裨益。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思想乃就人生内外之普遍共同局部之真理而推扩融通及宇宙界自然界。

这与西方的思想具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思想或导源于宗教,或依傍于科学;中国思想而不能形成宗教。

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这本书主见我们应当从中国思想的本身立场来熟悉中国思想的内容,他反对有人所认为的中国思想无条理,无系统,无组织,无变化,无进展。

而是认为中国思想可以对中国今日的思想有所启发,而且对于世界思想的进展也有所奉献。

钱穆先生于书中写到:思想史上有高潮,有停滞与酝酿,中国思想史上有三次转变。

第一为春秋战国平民思想之崛起,先秦诸子为其高潮,两汉为其停滞与酝酿;其次为佛学传入,至隋唐到达高潮,五代与北宋初期为酝酿;第三为宋明理学,高潮直至晚明诸遗老。

此观点在学术界可谓定论,然每期之分别、流派,各期间之传承与变化,却鲜有人道得清晰明白。

此书于此却能说的清晰明白,使人好像醍醐灌顶,清明透彻。

钱穆先生于先秦诸子之异同说的非常明白,孔子之后,杨墨反孔,孟子归孔。

孟子思想之奉献在其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然可为尧舜与是尧舜却有分别。

钱先生说道:人人皆可为尧舜,非人人是尧舜,孟子道性善,是就其趋势而言,其内自有一番人文演进在其中,人要想成尧舜,却需人之努力有为才可为尧舜。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第一篇:《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历史在无情的轮回,我们又在重演谁的谁?《中国思想史》,作者:韦政通,台湾人,著于上世纪70年代末。

恰逢文革结束,我们这边的知识分子,死的死、残的残,大多心灰意冷,不愿再著书立说。

文革造成了文化的严重脱节和思想的禁锢,这不仅是当时社会和文人的灾难,更是今后文化的一种悲哀和无奈;而那边却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演绎到极致,一步步走向辉煌的顶端,这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诚如作者所说,写一部思想史,无论是对知识和意志,还是对体能都是一次严厉的考验。

起跑后,我们无法知道何时到达终点,心里些许仍存有半途而废的恐惧,但作者坚持下来了,前后20多年,千辛万苦,终成巨著。

抛开书的内容和思想,它本身就是一次令人生畏的征程。

在大学能读一读这样的书,真是好事,每读一次,心灵便会多接受一次洗礼,人生的思考便会更深一层。

纵观《中国思想史》,我最欣赏的时代还是先秦的诸子百家,那个时候思想的束缚很少,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创立自己的学派,虽有相互攻击之意,但整体呈并存之态,特殊的历史背景,兼容了所有的思想。

那时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可惜太久远了,远得来那一捆捆写满人生哲理与治国大略的竹简早已被蛀虫噬空,只剩下一群墨守前言的“学者”,在政治的舞台上断章取义,思想成了他们的统治工具。

辉煌之后何时再辉煌?我知道不是现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史的必然,车轮碾过,只留下两行印记。

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孔子绝对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自汉以来,儒学一直是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孔子被冠以圣人的名号。

我们敬他、拜他、学他,用他的思想定位人生,用他的礼仪约束人生,用他的言行激励人生。

他举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旗,指引中国——这个天朝圣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步步前行,他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图腾,成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近代中国在遭遇到耻辱之后,却将他推向万恶的深渊:有了他,我们没有民主;有了他,我们没有科学。

中国思想史总结及感悟高中

中国思想史总结及感悟高中

中国思想史总结及感悟高中中国思想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流传了几千年的辉煌文化和智慧。

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中国古代智者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中国思想史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中国思想史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儒家思想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这些价值观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道家思想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自然的规律和谦虚的态度。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学会了放下对外在事物的执着,更加注重内在的修炼和精神层面的提升。

然而,思想史中也存在一些对立的思想流派,如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律的约束和统治者的权威。

我认为法家思想的一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法治的观念和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墨家思想则强调的是兼爱和无私的精神,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墨家思想告诉我们应该摒弃私利,关注他人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总的来说,中国思想史教会了我许多重要的道理和智慧。

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处世之道。

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的思考方式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联系和价值。

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以及生命的意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智慧。

另外,我也发现中国思想史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世界。

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智慧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最后,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自信。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自豪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与世界各国共同交流和学习。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2《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中国思想史》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本书以思想为线索,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各个思想流派,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深入分析:在《中国思想史》中,陈寅恪通过对各个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

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

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

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

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

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

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

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

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

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

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

它的一章一节一段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它的开始段。

也有可能是它的开始句,而后面的内容全是围绕这个主旨来写的。

说到主题,这就让我想到了中学时代,做阅读理解时,语文老师经常性的对我们学生说一段话:在做阅读理解或者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好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思想所在,是全文的核心,找到它的所在,你就基本对这个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其他内容的辅助,读懂这篇文章就轻而易举了。

假如你连文章主题都把握不好,那还何谈读懂文章、拿高分了。

是的,主题是文章的精髓,是打开一扇“大门”的钥匙,是一个人的“死穴”,如果这些你都把握了,那还何愁读不透文章?开不了“大门”?不能置人于死地?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当你明白它要表达的意思后,也就是找到主题,读懂之后,后面的那些围绕主题而展开的阐释性话语就可以直接一扫而过了。

这样,一段弄清楚之后,一节的主干也就把握住了,一章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这本书有千页之多,刚拿到此书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我大致看了一下目录,发现:本书前言写到:什么是历史?如果说,历史就是曾经在过去的时间中出现过的人、事与物,那么它确实已经随着过去的时间的消失而消失了。

过去的铁马金戈早已是断戟残矢,往日的辉煌气象已经只剩下萧瑟秋风,东窗下也罢,萧墙内也罢,尽管有种种阴谋阳谋,如今也只剩下几页几行的痕迹、、、、、、可是作者认为:真正缠绵至今而且实际影响着今天生活的,有两样东西:一是几千年来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前人的智慧和辛苦积攒了许多生活的知识与技术,使后人得以现成享用,也使后来的人们可以把前人的终点当做起点,正是在这里,历史不断向前延续;一是几千年来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多少代人苦苦追寻的宇宙和人生的意义,多少代人费尽心思寻找的的有关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影响着今天的思路,使今天的人依然常常沿着这些思路思索这些难解的问题,正是在这里,历史不断的重叠着历史。

在作者看来,如果前者属于技术史,那么后者就属于思想史。

是的,那些金戈铁马、往日的辉煌气象,只能属于往日,只能代表当时的一种繁华盛景,影响当时,而不能影响以后。

可是那些耳濡目染,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不朽话语,观念与思想,着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乃至后人。

科林伍德曾经把思想史看做唯一的历史,可是他的这一说法,遭人批判。

但是结合现实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影响我们现在生活的并不是那些所谓的技术史,而是一代代思索的问题和思索的方式,是那种思想史。

本书第一章写到:“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而这一点也是这套书里加入了一个其他思想史没有的东西,这也是本套书的一个亮点以及具有很大争议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不但存在于中国历史中,而且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在知识、思想与信仰平庸的时代可以用它来表示那个时代的思想,在思想激荡的时代则被影响力巨大的思想所淹没。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写一部中国“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出来。

本书还提到思想史对于精英与经典的历史性的位置确认,由于这是一种事后的“回溯性确认”,“传统的思想史依据的是怀有某种意图的官方或控制着知识和思想话语权力的精英的历史记述,这些历史记述并不一定切中思想世界,尤其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本相,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档案和史书中,都可能存在‘有组织的历史记载’和‘有偏向的价值确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放大或缩小精英人物的个人形象及社会影响的现象,甚至是武断地给某人在思想史上处以极刑。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回溯性确认”所依据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并不易把握,如果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研究者就会不自觉地扭曲精英人物的形象与思想;二是这种“追认”会受到研究者本人主观情绪的影响,有时会走向极端。

比如在“文革”年代,学术几乎都是为政治服务,“一棒子打死”式的“尊法批儒”运动使得思想史研究一塌糊涂。

因而,只有扎根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才会使我们的思想史成为美妙多彩的“山水画”,而不是冷峻单调的“群峰图”。

书中中间写到:“佛教征服中国?”和“西洋新知的入侵”。

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佛教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但是从五至七世纪的思想史进程中看,并不是佛教征服了中国,而是中国使佛教思想发生了转化。

在佛教教团与世俗政权,佛教戒律与社会道德伦理、佛教精神与民族立场三方面,佛教都在发生着静悄悄的立场挪移。

在中国这个拥有相当长的历史传统的文明区域中生存,在中国的专治集权主义统治下,他们只有无条件地承认传统的合理性,政权的合法权威性,才能够得以在皇权下存在,在中国的汉民族本位立场及其强烈的情势中,佛教也常常需要委婉地说明佛教与中国的因缘,用种种比附的或比喻的理由回避民族情绪的强烈对抗,于是,佛教在慢慢融入中国思想世界,其思想也汉化了。

而对于古代中国来说,虽然与异域的交往并不少,但除了佛教进入中国之外,外来的文明对在中国思想和信仰方面影响都不是很大,可是随着明清两代,西洋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入侵,中国才又一次的真正感受到根本性的文化震撼,影响了中国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种西洋文化的传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明朝,唐朝的丝绸之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西洋文化,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而在清朝时代,清政府自认自己的国家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断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

但是历史的潮流是不允许的,要想生存,要想永久的发展下去,必须接受他人的思想。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孤雁难飞。

这里所说的“孤”,指单独的思想,而“飞”指生存。

在书的最后写了这么一节内容: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试问,1895年是什么时期?那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我想大家都知道: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后战败,于1895年的4月17日,签下“马关条约”,可是这一签字,让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不仅是文人书生,还是文武百官,仿佛都饱尝到了当年韩信的“胯下之辱”。

在以前,国人从来不会把“日本”这个“虾夷”岛国放在眼里,面对这个比自己国家小很多的岛国,不足为惧。

可是当1895年签下条约之后,所有人的思想因此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或许从这一刻,人们才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而这一认识,也充分的印证了本书前言中科林伍德把思想史看做唯一历史的这一说法。

思想史是一个承上启下而不断创新的过程,它是一时间为界限,来阐述思想史的发展。

在看它的时候,如果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也就是看到某一段的时间把它与它之前的思想联系起来做个比较,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你对思想史的理解,也会跟好的帮助我们理清思想史的脉络及其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