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细菌感染与致病

合集下载

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细菌感染
24-108
——支持疗法 ★可输鲜血、血浆、静注丙球
——对症疗法 ★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热卡 ★处理局部病灶 ★镇静止惊,有脑水肿时可予20%甘露醇,速尿或氟美 松 ★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及时进行光疗或输白蛋白
新生儿细菌感染
25-108
★有呼吸困难缺氧时立即给予吸氧,并酌情使用沐舒坦 等
新生儿细菌感染
15-108
浙江大学儿童医院总结了1991~2000新生儿败血症 病原菌检出率,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由15.8%上升到 74.4%,而金葡萄由34.4%下降到5.3%。复旦大学儿 科医院也总结了1999~2000年新生儿下呼吸道医院内感 染病例的病原学,78.1%为G-杆菌,其中依次为大肠埃 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
新生儿 (围生期)
炎症性疾病 (全身炎症、败血症)
全身炎症反应
器官功能损伤
概述
5-108
1、发病情况 早年上海调查: 3517例新生儿,总发病率为171‰,其中感染性疾
病90‰,居首位。 近年中国医大第二临床学院报告: 11769例新生儿疾病构成及死亡原因,感染性疾病
均居前3位,仅次于窒息及早产儿。
新生儿细菌感染
19-108
4、诊断: ——病史:
★孕母孕晚期有细菌性感染 ★分娩时有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或产程延长,难产尤其
有皮肤损伤或经插管抢救者 ★一般表现较差如面色不够红润、反应低下、哭声减
弱、少哭、吸吮无力等
新生儿细菌感染
20-108
——体征: ★皮肤、粘膜、脐部或肺部有感染的表现 ★黄疸加重或黄疸消退又出现或突然加重者 ★发热或体温不升
菌随着年代的不同而在不断地变迁 ★在发达国家70-90年代初,一直以G+细菌为主,特别是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摘要】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在患儿中尤为常见。

本文通过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揭示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

研究发现,感染最多的病原菌是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免疫功能低下、长时间住院和使用抗生素等。

相关研究进展显示目前对该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还存在不足,建议加强病原菌监测和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

综合分析得出,及时发现和治疗院内感染对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进展、预防措施、临床意义、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是儿科重症疾病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和侵袭性,容易引起院内感染并且难以治疗。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更加困难,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有必要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中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特点,为临床防控提供依据。

2. 分析影响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儿个体因素、医疗操作因素、环境因素等,为提高感染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3. 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院内感染进行全面评估,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合适5/6年制临床医学、预防等专业)一、前言病原生物学主假如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在病原生物学全然理论中重点阐述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和抗感染的机制,遗传变异的道理和消毒灭菌的全然常识及应用,对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从比较的角度,阐述各自的特点与差别。

因为其与后续课程接洽紧密,是以在教授教化过程中既应看重其体系性,同时又应留意与临床相干常识的接洽。

经由过程理论讲解使学生体系操纵病原生物的全然理论和全然常识;经由过程实验教授教化使学生操纵全然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为往后从事医学实践工作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差不多。

在教授教化中应积极开创学生的智力,贯彻启发式教授教化方法;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才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大年夜纲中有些内容恰当安排学生自学。

实验教授教化中应留意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不雅察才能和优良的科学风格,并增长临床标本的系列性实验内容。

依照教授教化筹划本大年夜纲安排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课40学时,合104学时。

二、教授教化内容及全然要求第一章绪论目标要求:1.操纵: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2.熟悉: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明白得: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学时分派:理论2学时教授教化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寄生虫与寄生虫学第二章细菌的差不多性状目标要求:1.操纵:细菌的全然形状,细胞壁的全然构造,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别,生物学意义;中介体,专门构造及意义;革兰染色法。

细菌的进展滋长的前提,方法,速度;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的特点;细菌的合成代谢产品。

病毒大年夜小与形状,构造与化学构成。

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口腔、咽喉和肠道等部位。

尽管无乳链球菌通常是正常的共生菌,但在一些情况下,它也可以导致严重的感染,例如败血症、肺炎、颅内感染等,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感染的风险更大。

随着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开始关注其致病机制以及导致感染的具体因子。

了解这些因子对于预防和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至关重要。

对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的研究成为了当前医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通过深入探究无乳链球菌的致病因子,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深入了解它的病原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综述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该致病菌的视角。

1.2 研究意义: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引起人们对其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通过深入探究无乳链球菌的致病因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感染过程和病原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研究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的意义在于揭示其引发感染的关键因素,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无乳链球菌的致病因子,可以为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降低相关感染病例的发生率,对于公共卫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深入研究无乳链球菌的致病因子对于促进医学科研和保障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概述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通常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

其致病能力主要源于其多种致病因子的作用。

无乳链球菌通常通过其表面的蛋白质、多糖等结构因子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进入细胞内并引发感染。

无乳链球菌还能分泌一系列毒素,如溶血素、外毒素等,对宿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无乳链球菌还具有一定的抗吞噬能力,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

无乳链球菌的致病因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因子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这为研究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成都地区儿童上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

成都地区儿童上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

•论著・成都地区儿童上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沈晓佳】,王蓉21.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成都610017;2.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状况,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医院收治住院治疗的132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纳入研究。

对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体培养、分离与鉴定。

结果1324份标本中,检岀阳性1012份,阳性率为76.44%,其中单纯病毒感染检岀率为50.40%,单纯细菌感染检岀率为16.21%,混合感染检岀率为33.40%。

1324份标本中,细菌和病毒总检岀率为76.44%,其中单纯病毒感染检岀率为47.13%,单纯细菌感染检岀率为16.21%,混合感染检岀率为33.40%;细菌类型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病毒类型以呼吸道合胞病毒A为主;不同年龄儿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儿童上呼吸道细菌和病毒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儿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成都地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流感嗜血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A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0-1岁为上呼吸道细菌感染高发年龄,1-4岁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发年龄,冬季和城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阳性率较高。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病毒;细菌;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179;R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83(2021)02-0051-04DOI:lO.3969/j.issn.1006-2483.2021.02.012Status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viral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among children in ChengduSHEN Xiaojia1,WANG Rong2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Chengdu Second People f s Hospital,Chengdu610017,China;2.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 f s Hospital,Chengdu61007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viral and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children in Chengdu and to analyze it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ethods From April2018to April2020,1324children with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dmitted to Chengd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Pathogens from throat swab specimens were cultured,isolated,and identified.Results Among1324specimens,the detection rate of bacterial and viral infection was76.44%(1012/1324).The detection rate of simple viral infection was50.40%,the detection rate of simple bacterial infection was16.21%,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mixed infection was33.40%.Haemophilus influenzae was the main bacterial type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 was the main virus type.The positive rate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viral infection among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ag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viral and bacterial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infection seasons(P<0.05).In addition,the positive rate of viral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mong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district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engdu area are mainly viral infections.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 are the main pathogens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ldren.0-1year old is the age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l infection,while1-4years old is the age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virus infection.Children in urban areas and in winter have higher positive rates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Keywords: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Children;Virus;Bacteria;Epidemiology第一作者简介:沈晓佳,本科,主治医生,主要研究方向:新生儿疾病防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发生于鼻腔、咽部或喉部的急性炎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为易感人群[1]o研究显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约占儿科门诊的60%以上[2]o由于疾病症状重且呈进行性发展、变异性强等原因,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成为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⑶。

气管切开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护理及管理

气管切开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护理及管理

气管切开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护理及管理多重耐药菌(MDR )是指同时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临床上常见的MDR 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和超广谱内酰胺酶细菌(ESBL)。

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 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由于患者营养状态差,免疫力低,一旦感染MDR,既给临床医疗护理及医院感控带来很大困难,又大大增加了患者住院费用及病死率。

加强对MDR 感染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及管理,是预防和控制MDR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

现对我院颌面外科2016年9月— 2017年7月住院患者出现的MDR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 并实施了合理的护理干预及管理。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颌面外科气管切开术患者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在57—82岁,平均64.5岁,经过痰培养检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例,主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3株)。

2 护理干预及管理策略2.1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报告。

口腔游离皮瓣术后有气管切开、体腔留置引流管、留置尿管、吸痰、留置胃管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如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标本,送病原微生物和细菌耐药检测。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有数据报道:凡接受过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输液或体腔留置引流管等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带有侵入性检查及操作的治疗患者[1]。

在患者出现体温、白细胞计数、痰液及切口分泌物异常时,应加强对分泌物或痰液的细菌培养。

分析这4例病例,由于病人住院时间长、抵抗力下降,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在护理的过程中发现病人出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切口流出脓性分泌物、心率>90次/分、呼吸>30次/分、体温>38℃或是<36℃,白细胞计数>12×109/L或是<4×109/L,胸片出现新的浸入影,对痰液或分泌物进行病原微生物和细菌耐药检测,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食品微生物第十二章 常见致病g

食品微生物第十二章 常见致病g

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分布及污染途径〔3.2 污染 途径〕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1 致病类型及病症
有侵袭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两种类型。
4.1.1 侵袭性疾病
病症: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 肌体,引起局部组织、内脏器官或全身性 化脓感染。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4.1 致病类 型及病症〕
带菌率(%) 83.5 16~20 3.2 ~8.6 带致病葡萄球菌 带致病葡萄球菌
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分布及污染途径
途径二:食品二次污染
熟肉类食品如在熟后污染了致病性葡萄 球菌,又在20~30℃的环境下放置较长时间, 极易引起中毒;
奶和奶制品,用奶制作的冷饮〔冰激凌、 冰棍〕和奶油糕点常是引起中毒的食品;
3.1 分布 流行呈季节性分布,多见于夏、秋两季。 引起中毒食品种类:奶、肉、蛋、鱼及其
制品等动物性产品;此外,剩饭、油煎蛋、 糯米糕、凉粉等也经常被其污染而导致中毒。
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分布及污染途径
3.2 污染途径
途径一: 人体或动物体
食品
不同人群或动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率
人(动物)群种类 鼻腔感染患者 接触冷饮、乳制品生产人员 炊事员、熟食加工、糖果面包生产工人 患乳房炎的奶牛 有化脓症状的宰畜肉尸
第十二章 常见革兰氏阳性致病菌
根本内容: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
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根本生物学特性,来源、分布及传播途 径,导致的常见疾病〔病症和致病机理〕,常用检测方法, 预防和控制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蜡样芽孢
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常见病病症和致病机理,检测方法。

加强L型细菌的感染防治

加强L型细菌的感染防治

加强L型细菌的感染防治陕西省千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蒲会强(主管检验师)邮编:721100L型细菌、即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因其首先由李斯特(Lister)研究院发现,故取其第一个字母而称之[1]。

细菌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丧失细胞壁成为L型细菌。

L型细菌的发现,为临床有明显感染病灶而常规培养方法找不到病原微生物的病例及慢性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病例提供了新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近几年由于人们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造成L型细菌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

变形后的细菌其形态、培养特性均发生了改变,以致查不出病原使许多病人贻误诊治。

所以,加强对L型细菌的认识,对临床诊治及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L型细菌的形成原因L型细菌的形成与细菌生存环境的改变和人工诱导作用有关。

人工诱导使细菌变成L型的因素较多。

有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酶类如溶菌酶、酯酶等;机体的一些免疫因素,如抗体、补体、吞噬细胞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肾髓质的高渗、尿液中的高浓度尿素等;化学因素,如去氧胆酸盐,化学消毒剂等;其中用药剂量、疗程不足或用药不当是细菌转为L型的重要原因。

与临床有关的人工诱导形成L型细菌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效浓度不够,疗程不足,造成细菌未被杀死,部分细菌虽细胞壁无法合成,但菌体顽强的生存下来,成为L型细菌。

2、抗生素联合应用不合理,未产生协同作用而产生了拮抗作用。

如杀菌的青霉素与抑菌的四环素、红霉素类合用,使抗生素抗菌能力下降,有效浓度不足,从而使L型细菌的形成成为可能。

3、人工紫外线消毒时照射时间不足、消毒剂浓度不足。

在不利条件下,细菌转变成L型细菌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1、宿主机体有时由于代谢原因(酸中毒)厌氧条件(深部感染),细菌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L型细菌的形成。

2、肾髓质的高渗使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成为L型细菌。

机体的免疫因素:由于宿主抗体免疫力低下,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系统的不完全吞噬作用及宿主机体体液中各种抗感染免疫物质如溶菌酶乙型溶素对细菌的不完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一起一系列病理过程
免疫:细菌侵入机体后,感染的同时,能激发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

有些情况下还可产生免疫逃逸现象。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正常存在于人体外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肠道,呼吸道等腔道中。

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候,对宿主无害,有些还会有利的微生物。

分长居菌群;过路菌群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在宿主消化道黏膜表面特定部位黏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抑制排斥外籍菌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微生态平衡。

其拮抗机制:屏障和占位保护;产生有害代谢物质;营养竞争
2.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必须的维生素,如双歧杆菌,乳杆菌
3.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4.抗衰老作用
二.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致病菌
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的改变
2)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学是在细胞或分子水平研究微生物和环境,宿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学科,侧重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和微生态调整。

细菌的致病作用
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
毒力:细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1.细菌侵袭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黏附素:黏附上皮细胞,避免被清除
荚膜:抗吞噬,阻止杀菌物质
侵袭性酶:细菌侵入上皮细胞,组织扩散。

协助病军抗吞噬,扩散。

侵袭素:侵袭基因(inv基因)编码倒置(inv)
黏附是细菌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
黏附素:细菌细胞表面蛋白质/多糖
1)G-菌:普通菌毛,有组织特异性
2)G+菌:毛发突出物,如磷壁酸
侵袭过程
1. 受体结合:细菌蛋白分子+宿主细胞表面受体
2. 基因表达:侵袭基因(inv基因)
3. 细菌与细胞间发生信号转导
4.III型分泌系统分泌多个蛋白质
5. 宿主细胞膜表面发生改变
6. 细胞内细胞骨架重排
2.毒素
内毒素:G-菌细胞壁中脂多糖组分
外毒素:多数为G+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常常由细菌合成分泌到细胞外。

外毒素
根据对宿主亲和性和作用方式分类
神经毒素
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
质,导致神经持续性兴奋和骨骼肌
痉挛,或神经肌肉麻痹
1.破伤风痉挛毒素:可阻断上下
神经元之间正常抑制性神经冲
动传递
2.肉毒毒素:剧烈外毒素:1mg
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氰化
钾强一万倍,对人致死量0.1
微克
肉毒素又称肉毒杆菌内毒素,它是由致命的肉毒杆菌分泌而出的细菌内毒素,是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的毒性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

细菌毒素超抗原的特点
1.能刺激强烈的初次免疫应答:激活的T数量比普通抗原多达数千倍,且没有初次免
疫和再次免疫应答的区别
2.不经抗原提呈细胞APC加工处理:直接与抗原提呈细胞细胞膜MHC-II类分子及T
细胞受体(TCR)Vβ区非特异结合,激活T细胞增殖
3.具有双结合功能:能同时与AOC膜上MHC-II-α/β链及T细胞膜TCR-β链可变区
(Vβ)结合。

内毒素
G-细胞壁外膜脂多糖,脂质A是内毒素主要毒性成分
主要临床反应:
1.刺激巨噬细胞等,产生IL-1.IL-6和TNF-α等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宿主下丘脑体
温调节中枢,体温升高发热。

2.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
等,并诱生大量的TNF-α,IL-1,IL-6,IL-8,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微循环衰竭,低血压。

3.内毒素激活补体替代途径,活化凝血系统,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间接活化凝血
系统,引起皮肤出血,渗血。

病原菌进攻人体的毒性物质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荚膜)
代谢物质(侵袭性酶类,内外毒素)
具有侵袭力和毒素:霍乱弧菌
侵袭力为主:肺炎球菌荚膜
毒素为主: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