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的历史
剖宫产围手术期的管理

从古代剖腹取胎术到现代剖宫产 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技 术进步。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难产、胎儿窘迫、胎位异常、多胎妊 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 症等。
禁忌症
孕妇严重合并症、生殖道感染、子宫 下段形成不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 。
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手术风险
麻醉意外、术中出血、损伤周围脏器等。
生命体征监测
严密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 呼吸频率和体温,确保生命体 征平稳。
定期评估产妇的意识状态、尿 量及皮肤黏膜情况,及时发现 并处理异常情况。
对于高危产妇,如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等,需加强监测频率, 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疼痛管理策略
01
评估产妇的疼痛程度和 性质,制定个性化的疼 痛管理方案。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B超、 心电图等影像学检查。
心理干预与指导
01
02
03
心理评估
对孕妇进行心理评估,了 解其焦虑、抑郁等情绪状 况。
心理干预
针对孕妇的心理问题,进 行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 法等心理干预。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孕妇的心理 护理,提供情感支持。
术前用药及注意事项
术前用药
根据病情需要,术前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宫缩剂减 少术中出血等。
在胎儿娩出困难时,可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协助胎儿娩出。
子宫缝合技术
缝合材料选择
选用可吸收或不可吸收的缝合线,根据 子宫切口情况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
VS
缝合技巧
遵循对合整齐、松紧适度的原则,逐层缝 合子宫切口,注意避免损伤周围器官及血 管。术后应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04 术后观察与护理要点
剖腹产经历分享

剖腹产经历分享我是一个快乐的准妈妈,期待着宝宝的降临。
虽然听过很多人说剖腹产的痛苦和恢复过程,但我心里一直觉得一切都会顺利的。
直到那个冬天的清晨,我躺在手术床上,才真正感受到了剖腹产的全过程。
手术室里灯光昏暗,医生们认真地穿戴着手术衣,准备着。
我被推进手术室,感觉到一丝丝紧张和不安,但我告诉自己要坚强。
护士们给我打上了麻醉,我渐渐感觉不到了下半身,只能听到医生们的交流声和机器的嗡嗡声。
手术开始了,我感觉到一阵阵刺痛,但并不是很疼痛。
医生很快就切开了我腹部的皮肤,然后逐层分离肌肉和腹膜。
虽然我不能看到整个过程,但我可以感受到医生们的专业和细心。
他们温柔地对待每一步操作,让我觉得安心。
当医生们到达子宫的时候,我紧张得握紧了双手。
他们小心翼翼地切开子宫,然后我听到了一个婴儿的哭声。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我终于见到了我和丈夫期待已久的宝宝。
医生们把宝宝取出,我听到了他们的赞叹声:“多么可爱的宝宝!”我想立刻看到他,但由于手术帷幕,我只能等待。
不久后,宝宝被抱到我身边。
我看着他红扑扑的小脸,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感激。
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并不容易。
我感觉到腹部的疼痛,每次动作都需要小心翼翼。
但是,丈夫和家人的陪伴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和勇气。
他们不仅照顾我,还照顾宝宝,让我能够专心康复。
慢慢地,我恢复了健康。
我开始慢慢走动,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渐渐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虽然剖腹产带给我了一些痛苦和不便,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宝宝和我自己的健康。
剖腹产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的奇迹,更加感激医生和护士的辛勤工作。
我也更加明白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剖腹产并不可怕,只要有爱和勇气,我们都能度过难关。
我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其他准妈妈们带来一些安慰和希望。
剖腹产虽然不同于自然分娩,但它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式,保护宝宝和妈妈的健康。
无论是哪种方式,生命的诞生都是一种奇迹,我们应该珍惜并感恩。
剖宫产的历史

剖宫产的历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剖宫产的历史及现状1剖宫产的历史剖宫产原名剖腹产,是医学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外科手术。
早在公元前70余年,罗马帝国即颁布了关于剖腹产的法令:规定凡孕产妇在妊娠后期死亡或行将死亡时,医师必须将胎儿从母亲的腹中取出。
这一法令维持了两千余年。
但在当时,仅限于对已死亡或行将死亡的孕产妇实施,孕产妇死后,胎儿在子宫内仅仅只能存活5一20分钟,因此即使将胎儿取出,也都是非死即残,存活率几乎等于零。
到公元巧世纪,开始对难产的孕妇施行剖腹产术,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但是,由于当时手术技能尚未成熟,既没有麻醉,又不懂得如何消毒,而医生在取出胎儿后也不知如何缝合子宫切口,而是任其自然收缩止血。
所以几乎所有的产妇,在施行手术后的一周内,相继因出血或感染而身亡。
随着医学技术特别是消毒技术、切口技术和缝合技术的发展,剖腹产术逐渐被医生们所采纳,并不断推广。
2国内外剖宫产的现状据Richard报道,美国的剖宫产率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5.5%,到1978年为15.2%,而到1988年升到25.0%,是当初的5倍,发展的速度也是极快的。
但是从80年代起,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开始关注这种趋势,使剖宫产率逐步下降,到80年代中期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Francix在1944年对挪威、英国、瑞典、美国1980-1990年剖宫产率的变化作了比较,见表1。
南美国家,如巴西,在1986年全国的剖宫产率已达到36.4,一些地区超过了50%。
我国据1989年全国剖宫产学术研讨会资料报道,50年代剖宫产率仅为1%一2%,到1988年上升到22%。
北京妇产医院1960年一1994年35年间资料分析,60年代剖宫产率<5%,70年代末到80年代为20%,90年代上升到4O%。
上海市1950年剖宫产率为9.95%,1977年上升到45.51%。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剖宫产率1980一1984年为18.60%,1995年上升到48.24%。
国外剖宫产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第4页/共32页
剖宫产率上升
剖宫产率全球均上升,我国更为突出。
٭美国:Taffel(1991)报道剖宫产率由1965年的4.5%
上升至1988年的25%
٭英国:1980年剖宫产率为9%到1997~1998年上升至
18.8%,而2000年高达21.3%
把胎儿作为病人(Fetus As a Patient) 足月初产妇引产增加剖宫产率 多胎妊娠增多 once a section, always a section 医疗人员对医疗纠纷的担心 政策误导
第7页/共32页
剖宫产适应证
胎儿适应证 母体适应证 母体及胎儿适应证 国外剖宫产主要适应症 重复剖宫产,难产,
第17页/共32页
剖宫产术发展的历史
腹膜外剖宫产术 1907年Frank倡行经腹 腔式腹膜外剖宫产术。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912年Kronig发明子宫下段纵切口剖宫产。 1926年Kerr 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第18页/共32页
发达国家剖宫产的现状
剖宫产率在发达国家为15~25%; 母体死亡率少于1∶10000。 剖宫产的特点 剖宫产技术、麻醉水平的提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剖宫产率由1988
年时的32.7%上升至1997年时的51.3%
第5页/共32页
剖宫产率上升原因
初产妇比例的增加 高龄初产妇比以往增多,要求少产次 臀位剖宫产明显增多 钳产和胎头吸引器产比率下降 生物物理仪器的应用 妇女肥胖的流行
第6页/共32页
剖宫产率上升原因
胎儿孕周,人员安排,仪器配备,母体心脏按摩, 迅速分娩,有效新生儿复苏。
《剖宫产的护理》ppt课件

对于有严重合并症的孕妇、胎盘前置或植入、多次剖宫产史等情况下,应避免 采用剖宫产。
02
剖宫产术前准备
心理准备
产妇心理疏导
针对产妇可能出现的紧张、焦虑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和安 慰。
家属心理支持
指导家属如何给予产妇心理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术前氛围 。
术前检查与准备
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确保产妇身体状况良好。
术前准备
指导产妇术前饮食、沐浴更衣等,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术前用药与麻醉
术前用药
根据产妇情况,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镇静剂等药物。
麻醉方式选择
根据产妇和胎儿情况,选择合适的麻 醉方式,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03
剖宫产术中护理
手术配合与护理流程
01
02
03
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器械和 用品的准备,确保手术顺 利进行。
术中配合
根据医生要求,协助调整 手术体位、传递手术器械 等。
护理流程
严格遵守手术室消毒、隔 离制度,确保手术过程中 的无菌操作。
术中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出血
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出血征象,配合 医生进行止血处理。
感染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降低感染风险。
麻醉意外
密切观察产妇麻醉反应,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指导产妇术后饮食,以 清淡、易消化为主,避 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活动指导
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 ,促进胃肠蠕动和血液
循环。
乳房护理
指导产妇正确哺乳,保 持乳房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乳头卫生
。
心理支持
给予产妇适当的心理支 持和护理,缓解焦虑和
剖宫产的流程

剖宫产的流程剖宫产,是一种通过手术切开腹部,从而使胎儿脱离母体的一种分娩方式。
通常情况下,剖宫产是在自然分娩无法进行或者存在一定危险时进行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剖宫产的流程。
首先,进行手术准备。
在进行剖宫产手术前,医生会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产妇的身体状况适合进行手术。
同时,医生会对手术的具体流程进行详细的解释,让产妇了解整个手术过程。
产妇需要在手术前进行禁食,以确保手术过程中不会出现胃内容物反流的情况。
接着,进行麻醉。
在手术开始前,产妇会接受麻醉师的麻醉,通常情况下会选择腰麻或全麻。
麻醉后,产妇将不会感觉到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同时也能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进行。
然后,进行手术操作。
医生会在产妇的下腹部进行切口,通常是在脐部以下的位置。
随后,医生会逐步切开皮肤、脂肪和肌肉层,直至达到子宫。
在切开子宫时,医生会小心地处理,以确保不会对胎儿造成伤害。
一旦子宫被切开,医生会小心地将胎儿取出,同时对产妇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清理子宫内的羊水和胎盘。
最后,进行伤口缝合和恢复。
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对产妇的伤口进行缝合,确保伤口能够迅速愈合。
产妇通常会在手术后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和恢复,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
总的来说,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通常在产妇和胎儿出现一定危险或无法进行自然分娩时选择。
手术准备、麻醉、手术操作和伤口恢复是整个剖宫产流程的关键环节,医生和产妇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密切配合,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产妇的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剖宫产的流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剖宫产的名词解释

剖宫产的名词解释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又称剖腹产,是一种通过手术切开腹部和子宫,从而使胎儿得以安全出生的方式。
剖宫产通常是在母亲存在某些医学或生理上的困难情况下进行,无法通过自然分娩顺利完成。
背景与历史剖宫产术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记载。
在古代,剖宫产术仅在妇产科医学上的最后手段中进行,因为手术风险较高,对于母亲和胎儿来说,都是一个危险的过程。
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剖宫产术在现代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选择。
适应症剖宫产术的选择主要基于母亲或胎儿的医学需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 紧急剖宫产:母亲或胎儿存在生命威胁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紧急决定进行剖宫产。
如:胎儿窘迫、羊水污染或胎儿宫内窘迫等。
2. 道路障碍:有些情况下,如骨盆狭窄、子宫瘢痕、子宫纵隔粘连等,使得胎儿无法通过阴道顺利产出,这时剖宫产是必需的。
3. 母体疾病:某些严重母体疾病(如重度贫血、心血管疾病、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等)会威胁母亲的生命,此时剖宫产可以减少对母亲的风险。
4. 反对阴道分娩:有些个别情况下,母亲或家庭有强烈的意愿反对阴道分娩,医生会根据其合理性和道德准则考虑是否采取剖宫产。
手术过程剖宫产分为紧急剖宫产和计划剖宫产两种情况。
紧急剖宫产常见于自然分娩过程中突发的急症,时间紧迫,需要立即采取手术措施。
在手术室内,医生会尽快完成腹部切口,进入子宫腔,将胎儿解剖出来,并处理任何可能的并发症。
而计划剖宫产则需要提前安排。
在手术当天,母亲会被推进手术室,进行全麻或腰麻麻醉,然后医生在下腹部上做一个切口,清理子宫腔内的羊水,然后缝合子宫和腹壁的切口,最后利用技术和专业设备,将胎儿轻柔地接生。
剖宫产的风险尽管现代医疗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剖宫产手术的风险,但仍要注意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1. 术后疼痛:剖宫产术后,母亲可能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疼痛不适,但可以通过药物和其他方法进行缓解。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课件

产后出血通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 表现为阴道大量出血、血压下降、心 率加快等。处理方法包括立即输血、 使用宫缩剂、手术止血等。
感染
总结词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伤口感染、子宫内膜炎等 疾病。
详细描述
感染通常发生在术后3-7天内,表现为发热、伤口红肿、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 等。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伤口护理、保持清洁等。
。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 展和改进,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02 子宫下段剖宫产 术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
适应症
胎儿窘迫
当胎儿出现缺氧、胎心异常等 窘迫情况时,为确保胎儿安全
,需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头盆不称
当孕妇骨盆狭窄或胎儿头部与 骨盆入口大小不匹配时,无法 通过阴道分娩,需行剖宫产术 。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 氧饱和度等。
促进子宫收缩
使用缩宫素等药物促进子宫收 缩,减少出血。
早期活动
鼓励病人在术后早期进行活动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和预防血 栓形成。
04 子宫下段剖宫产 术的并发症及处 理
出血及产后出血
总结词
产后出血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最常见 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甚至危及生命。
手术技术的优化
通过不断研究和改进,手术技巧将更加熟练和精准,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手术成功率。
麻醉和镇痛技术的提升
麻醉和镇痛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减轻产妇的痛苦和术后恢复时间。
安全性提升
预防并发症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和 术后护理,降低术后并发 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 全性。
紧急情况的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宫产的历史及现状1 剖宫产的历史剖宫产原名剖腹产, 是医学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外科手术。
早在公元前7 0 余年, 罗马帝国即颁布了关于剖腹产的法令: 规定凡孕产妇在妊娠后期死亡或行将死亡时, 医师必须将胎儿从母亲的腹中取出。
这一法令维持了两千余年。
但在当时, 仅限于对已死亡或行将死亡的孕产妇实施,孕产妇死后, 胎儿在子宫内仅仅只能存活5 一20 分钟,因此即使将胎儿取出, 也都是非死即残, 存活率几乎等于零。
到公元巧世纪,开始对难产的孕妇施行剖腹产术, 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但是, 由于当时手术技能尚未成熟,既没有麻醉, 又不懂得如何消毒, 而医生在取出胎儿后也不知如何缝合子宫切口, 而是任其自然收缩止血。
所以几乎所有的产妇, 在施行手术后的一周内,相继因出血或感染而身亡。
随着医学技术特别是消毒技术、切口技术和缝合技术的发展, 剖腹产术逐渐被医生们所采纳, 并不断推广。
2 国内外剖宫产的现状据Richard报道, 美国的剖宫产率在20 世纪70 年代初为5.5 % , 到1978年为15.2 % ,而到1988年升到25.0% , 是当初的5 倍, 发展的速度也是极快的。
但是从80 年代起, 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开始关注这种趋势, 使剖宫产率逐步下降,到80 年代中期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Francix在1944年对挪威、英国、瑞典、美国1980-1990年剖宫产率的变化作了比较, 见表1。
南美国家,如巴西,在1986年全国的剖宫产率已达到36.4 , 一些地区超过了50 % 。
我国据1989年全国剖宫产学术研讨会资料报道,50年代剖宫产率仅为1% 一2 % , 到1988年上升到22% 。
北京妇产医院1960年一1994年35 年间资料分析, 60年代剖宫产率< 5 % , 70 年代末到80 年代为20 % ,90年代上升到4O % 。
上海市1950 年剖宫产率为9.95 % , 1977年上升到45.51% 。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剖宫产率1980一1984 年为18.60 % , 1995年上升到48.24% 。
国内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为40 % 左右, 但少数已超过60 % 。
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在城市医院设法控制剖宫产率的同时, 区、县医院, 甚至乡镇卫生院正在热衷于开展剖宫产术, 剖宫产率甚至高达80 % 以上。
国外剖宫产率上升的迅速阶段在70 年代,到80年代已趋于稳定, 而90 年代则逐步下降,这种上升的趋势持续了大约20 年。
美国妇产科学会提出的目标是到2000年剖宫产率要降到15% 以下, 其中初次剖宫产率要< 12 % , 再次剖宫产率< 3% 。
挪威、英国及瑞典1990 年的剖宫产率已在15 % 以下, 日本仅为7 % -8 % 。
我国剖宫产率迅速上升在80 年代中期与90年代, 目前尚未达到稳定水平, 并且继续上升。
目前, 据调查, 剖宫产率已经到75 % ,甚至更高。
剖宫产的起源,历史发展及我国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迁1,剖宫产的起源及历史发展⑴剖宫产的起源剖宫产术(ceasarean section)原名剖腹产,在西方又称为凯撒大帝剖腹产,或君王剖腹术,是一种经腹壁(剖腹术)和子宫壁(子宫切开术)切口帮助产妇娩出胎儿的外科手术。
相传因凯撒大帝为剖腹而生,故此得名。
后经学者考证,根据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此说法不足为信。
只是凯撒一词在拉丁文中有“切开”的意思,与凯撒大帝之名同音,纯属巧合。
世界上第一个有关剖宫产的记载出自我国,见于史记楚世家第十卷:“吴四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坼剖而产”即剖腹产。
这段记载发生在公元前2400年,远远早于西方各国。
干宝的集解中也提到“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斯盖近事之信也。
”他认为很久以前就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不足为据,黄初五年汝南人剖腹产的事情却比较可信。
诗经中也有“不坼不副,无灾无害”的记载,可见中国古代的确有过剖腹产。
西方关于剖宫产的记载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据传,公元前715~前67年,古罗马的Numa Pompolius王朝曾颁布《剖宫产律》,规定死亡的临产妇或孕妇,必须剖腹取出胎儿方可埋葬。
这可能就是尸体剖宫产术的起源。
这一法令维持了两千余年,1749年,西西里岛仍有一位医生因未将胎儿从孕妇遗体中取出而获极刑。
《剖宫产律》规定了医生的行为,但当时剖腹产的对象仅限于死亡或濒死的孕产妇。
母亲死后,胎儿在子宫内只能存活5-20分钟,此时取出胎儿,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尽管如此,剖宫产的产生仍具有进步意义,因为即使胎儿的存活率再低,也有挽救生命的希望。
⑵剖宫产的历史发展剖宫产的最初目的,是在死亡或临终的母亲身上挽救胎儿。
1581年Francois Sousset报道了14例成功为存活孕妇施行的剖腹产术,这是首次有医学文献对这种术式进行描述。
所报道的也非作者亲手所作,而是从朋友处得到的信息。
1610年首例剖宫产产妇死于产后出血,使医生对剖宫产望而生畏,直到1876年Porro实施剖宫产同时行部分子宫切除术,使病死率下降到50%~85%,也使剖宫产子宫切除术成为处理难产的一大进展。
该术式现用于子宫破裂、子宫卒中、多发性子宫肌瘤以及无法控制的子宫出血或宫腔严重感染的病例。
1882年,德国莱比锡的Max Saumlnger首创子宫体部纵切口剖宫产(古典式剖宫产),有效地控制了出血和感染,并保留子宫,预后较好,安全性也明显提高。
Max对剖宫产术式的改进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使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成为现实,但对术后感染的控制仍不够理想。
1907年,Frand提出腹式腹膜外剖宫产,1908年,Latzko设计了从膀胱侧窝进入子宫下段的途径,后经Norton等人改进为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
1940年Waters又提出从膀胱顶部进入子宫下段,即顶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
这些术式对防止感染有一定作用,但存在操作复杂的缺点。
1912年,Kronig发明了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即切开膀胱反折暴露子宫下段,于子宫下段横切口取出胎儿,缝合子宫肌层后缝合膀胱反折腹膜的术式。
这是剖宫产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此后,苏格兰的Murroken对此进行改进,将Pfannen-stiel发明的下腹壁横切口用于剖宫产术。
这种切口不易出现腹壁疝,且较为美观,很快被发达国家接受。
缺点为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腹直肌剥离面大。
1988年,以色列医生Stark改进了下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采用Joel-Cohen的开腹方法及独具风格的关腹方法4。
开腹时对皮下脂肪采取撕拉的方法,使走行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其本身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
减少了出血及因结扎血管或电凝止血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缩短了开腹到胎儿娩出的时间;子宫肌层一层缝合,不缝合脏、壁层腹膜;关腹时皮肤、皮下脂肪全层宽针距缝合,整个切口仅缝合2-3针。
该术式简单省时,利于愈合,疤痕形成少,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拆线时间短等优点。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经历了尸体剖宫产、切开却不缝合子宫的剖宫产术、Porro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古典式剖宫产术、经腹式腹膜内剖宫产术、腹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等几个发展阶段。
历经几个世纪的探索,剖宫产术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各种术式日趋完善,因其在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产科领域的重要手术之一。
2 剖宫产的划分标准⑴剖宫产的分类目前,国外一般以决定剖宫产时间与分娩发动的关系为标准,将剖宫产分为两种情况,一类称为选择性剖宫产,另一类称为急诊剖宫产。
选择性剖宫产是指在妇女怀孕期间,也就是在分娩发动前就已决定实施的剖宫产术,其指征分为明确指征和潜在指征。
明确指征包括头盆不称、重度前置胎盘和高风险的多胎妊娠;潜在指征包括臀先露、中度到重度的先兆子痫、产妇身体状况不宜自然分娩、糖尿病或梅毒、胎儿宫内成长受限、产前大出血、已确诊的胎儿畸形(如脑积水)等情况。
急诊剖宫产是指孕晚期或分娩期母亲或胎儿出现突然或非预期的异常情况,如前置胎盘大出血、胎盘早剥、梗阻性难产、脐带脱垂及子宫破裂等严重危及健康的急诊时,为挽救母儿生命在紧急情况下所施行的快速剖宫产。
目前国际上急诊剖宫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严格意义上,其手术决定的最大时间范围限定在产程开始后至婴儿出生前。
有些情况下,虽然产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状况,但尚有一些时间可以让医生与父母比较轻松地商议手术及可推荐的方案。
这属于广义的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急诊剖宫产。
与国外对剖宫产所做的划分不同,国内目前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针对急诊剖宫产和选择性剖宫产做出定义。
很多研究报告中,题目是急诊剖宫产的相关研究,内容中则掺杂了急诊剖宫产、选择性剖宫产和剖宫产三个名词,且相互指代不清,意义混淆,或将选择性剖宫产也作为急诊剖宫产的一部分。
⑵剖宫产紧急程度的划分关于剖宫产的划分标准,目前国外学界尚存有较大争议。
英国的国家剖宫产统计报告中曾将决定-分娩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0分钟作为第一等级的划分标准,但这种观点过于激进和机械,未被广泛接受。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2000年左右Lucas等人按缓急程度划分的四个等级。
其详细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剖宫产术的紧急程度分类标准等级定义(以做出手术决定时情况为准)1类直接威胁产妇或胎儿生命2类危及产妇或胎儿安全,但不造成直接生命威胁3类需提前结束妊娠但不危及产妇或胎儿安全4类手术定于对产妇和产科团队都适合的时间这种划分方法中,第一、二类手术是“急诊”的,第三类(如产妇已预约好选择性剖宫产,然而分娩发动在预定的手术时间之前)就不再是选择性剖宫产,但也非真正意义的“急诊”。
3 我国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发展趋势⑴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严格来说,剖宫产仅用于不可经阴道分娩,或阴道分娩会危及母婴的病例。
然而随着围产期保健观念的更新,产妇与胎儿地位上升,目前的剖宫产已不只限于上述情况。
现有的剖宫产指征包括医学指征和社会因素两方面。
医学指征是指那些如继续妊娠或分娩将严重影响母亲和/或胎儿的并发症,包括不能或不宜阴道分娩的情况。
社会因素国外亦称非临床因素,包括高龄初产、珍贵儿、脐带绕颈及无明确指征产妇或家属要求剖宫产者。
⑵我国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趋势目前我国各级医院的趋势是剖宫产指征盲目扩大,不合理剖宫产不断增加。
社会和家庭对胎儿过度关注、医患关系紧张及医疗纠纷增加等,迫使产科医生采取妥协态度,把剖宫产当成防止分娩意外的预防性手术或缓解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
对有高危因素的产妇或各种因素造成产程进展缓慢者大多以剖宫产结束分娩,对不配合的产妇放宽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