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深部速度结构远震
四川盆地超深地震大剖面勘探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

复杂油气藏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第14卷第1期2021年3月doi:ki.fzyqc.2021.01.002四川盆地超深地震大剖面勘探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胡峰1,梁顺军I,张晓斌打彭业君2,杨智超1,龙思萍2,王中海2(1.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四川成都500643;2.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四川成都500643)摘要: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中部地震诱发因素,了解沉积盖层到莫霍界面的地震反射信息,近年来部署了2018GJ和2009HN 两条超深地震大剖面勘探测线,获得了沉积盖层、岩石圈及莫霍界面的深部地震信息,全景式地再现了四川盆地中部岩石圈结构具明显的3大界面(基地、康拉德界面、莫霍面),4大层系(沉积盖层、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幔),对四川盆地深部地质结构,特别是康纳德界面及莫霍界面地质特征有了新的初步认识,为研究四川盆地中部地壳结构和地震诱发因素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超深地震大剖面;天然地震;沉积盖层;莫霍界面;康拉德界面;四川盆地中部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志码:AUltra-deep layers seismic profile exploration and study on deep geologicalstructure in Sichuan BasinHU Feng1,LIANG Shunjun1,ZHANG Xiaobin1,PENG Yejun2,YANG Zhichao1,LONG Siping2,WANG Zhonghai2(1.BGP Southwest Geophysical Company,CNPC,Chengdu500643,China;2.Southwest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BGP,CNPC,Chengdu500643,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inducing factors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and understand the seismic reflection information from sedimentary caprocks to the Moho interface,two ultra-deep seismic profiles of2018GJ and2009HN have been deployed in recent years,and the deep seismic in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caprock,lithosphere and Moho interface has been obtained.A panoramic view of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has three distinct interfaces(base,Conrad interface and Moho discontinuity)and four major strata(i.e.sedimentary caprock,upper and lower crust,and upper mantle).A new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deep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ichuan Basin,especially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rad interface and Moho interface,has provide reliable basic data for the study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earthquake inducing factors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Key words:ultra-deep layers seismic profile;natural earthquake;sedimentary cove;Moho interface;Conrad interface;central Sichuan Basin早期的调查四川盆地基底-莫霍界面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常用勘探成本低的天然地震和非地震(电法、磁力及重力)勘探,因其精度低,只能宏观反映基底或莫霍界面的起伏形态和深度,不能满足深入研究的需求IT〕。
青藏高原及邻区壳幔速度结构及面波方位各向异性

青 藏 高 原 及 邻 区 壳 幔 速 度 结 构 及 面 波 方 位 各 向 异 性
苏 伟
( 中 国地震局 地球 物理 研究 所 , 北京 1 0 0 0 8 1 )
中图 分 类 号 : P 3 1 5 . 3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3 5 — 4 9 7 5 . 2 0 1 3 . 0 2 . 0 1 4
第 2期
中 国地 震 局 地 球 物 理 研 究所 2 0 1 2届 博 士 论 文 摘 要 ( 1 I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 5
的易损 性分析 方 法。分 别 以近 断层速 度 脉冲 型地 震 动和 普 通地 震 动作 为 输 入 ,开 展 了基 于结 构 基本周 期加 速度 反 应谱 S ( T ) 的 结构 地 震 反 应估 计 和 易 损 性分 析 。采 用 残 差 分 析 方 法研 究 了速度 脉冲 周 期对 结构地 震 反 应 的 影响 。分析 了采 用 S ( T ) 揭 示脉 冲 型地 震 动 的破 坏 作 用 时 的不足 。分别 采用 多地 震 动参 数 S ( T ) 和R 、 。 ( T。 一2 T ) 、 S ( T ) 和R 。 v ~. 以及 弹 塑 性位 移谱 S ( T ) 作为 输入 地震 动参 数 ,研 究 了以这 些 地 震 动参 数 揭 示近 断层速 度 脉 冲 型地 震 动对 结构 的破坏 作用 时的充分 性 和有 效性 ,提 出 了考虑 近 断层速度 脉 冲 影 响 的易损 性分 析 方 法 。研 究表 明 : ① 近断 层速度 脉 冲 型地 震 动对 结 构 的破 坏 作 用 与地 震 动 的速 度 脉 冲周 期 、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

地
球
物
理
OF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GEOPHYSICS
Vol. 49, No. 3 May , 2006
锐 , 李秋 生等 . 中 国青 藏高 原深 部地 球物 理探 测与 地球 动力 学研 究 ( 1958 ) 2004) . 地球 物理 学报 , 2006, 49 ( 3) :
Deep geophysical probe and geodynamic study o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 1958 ) 2004)
LU Zhan_Wu, GAO Rui, LI Qiu_Sheng, GUAN Ye, ZHANG Ji_Sheng, HE Ri_Zheng, HUANG Li_Yan
计完成长约 45000km 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 , 取得了 许多科学数据 , 为 探讨高原地 壳上地幔 结构、 隆升机制和 动 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 , 作者广泛收集资料 , 总结了 中国学者在青藏高 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 , 并按照方 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 . 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 上地幔的横 向不 均匀性、 岩石圈的电性结构、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 青藏高原地球 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 所取得的 主要成果做 了 概略 的评述 . 已有资料表明 : 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 , 且在几条 重要缝合带 莫霍面两 侧都有断错 ; 根据 目 前的探测结果 , 高原在 20 ? 5km 埋深范围内普遍存 在壳内 低速高 导层 , 速度一 般为 51 6~ 51 8km Ps, 电 阻率约 为 1~ 10 8 #m, 厚度一般为 5~ 10km, 但横向分布不连续 . 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 厚 度在趋势上一致 , 但不十分吻合 . 天然 地震的研究结 果表明 , 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 各向异 性方向 大致相同 , 各 地块的 分界处各 向异性 方向往 往 有明 显的变化 ; 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 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 升、 多种 机制共同 作用的结果 这 一点已达成共识 . 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 , 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 , 形象地表达 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 . 这些工 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 地壳上地幔 , 地球物理探测 , 工作程度 , 地球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P315, P541 收稿日期 2005- 08- 04,2006- 01- 11 收修定稿 文章编号 0001- 5733( 2006) 03- 0753- 18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DOI1 . 9 9 j is . 0 0 0 4 . 0 2 0 . 2 4 : 0 3 6 /.s n 1 0 — 8 4 2 1 . 3 0 2
Ga s n u,Qi g a ,Ni g i a d S c u n p o ic r o lc e n hi n xa n ih a r vn e a e c l td。a d fo 5 2 o a h ss we e n r m 0 4 lc 1p a e 5
第 3 4卷
第 3期
西
北
地
震
学
报
Vo _3 No 3 I 4 .
Se t p ., 2 2 01
21 0 2年 9月
N0RTH W ES TERN EI M 0LOGI S S CAL J OURNAI
青藏 高原 东北 缘 地 壳 上地 幔 速 度 结构 的地 震 层析 成 像 研 究①
近 于大 陆下方 全球 的 P n波 平均 速 度 8 1k s 使得 莫霍 间断 面 比较 清晰 , 霍 面反 射 渡 能 量 较 . m/ , 莫
强 ;2 研 究 区 内发 生 大震 的 震 中 大 多位 于 深 度 图 中 1 m 的 低 速 区 、 0k 的 高 速 区 附 近 和 5 () 0k 3 m O
个 区域 地 震 ( s 1 5 和 1 8个 远 震 资 料 , 5 2 M ≥ .) 6 从 50 4个 区 域 地 震 震 相 中挑 选 出 了 5 1 12 0个 最 大 走
时残差 为 3 0S的震相 , . 选取 了 26 1个远 震震 相 。层析 成像 结果显 示 : 1 青藏 高原 东北缘 地 区下 5 () 地 壳存在 大范围 的 P波速度低 速异 常 , 地幔 顶 部 多数 地 区 平均 P波速 度 为 8 0 m/ 上 . 5k s左 右 , 接
青藏高原地区Lg波衰减成像及其对地壳流分布的约束

4 1
或部 分熔 融 可能导 致地 壳 内物质粘 度 降低 而使其 发 生 流动 。这 样 , 地 震 衰 减 的分 布能 够约 束
可 能存在 的下 地壳 流 。
在青 藏 高原及 其周 边 区域 , 分 布有 1 8个 中 国 国家数 字 地震 台 网的地 震 台 站 ,2 1个 全 球
提取 了大量 高质 量到 时资料 。 利 用 这些 到时 资料 ,我 们 获得 了大 同 火 山下 方新 的成 像 结果 ,
可 以看 出 ,由大 同火 山至 渤海 下方存 在一 “ Y”字形 低 波速异 常 ,这个低 波速异 常往 深延一 直
延伸 至下 地幔 。
由地 幔转换 带和 下地 幔顶部 速度结 构来 看 ,研究 区 的高波 速异常 可能 代表 滞 留 的太平 洋
1 )中 国科 学 院地 质 与地球 物理研 究所 ,地球深 部研 究重点 实验 室 ,北京 1 0 0 0 2 9
2 )美 国加 州大 学圣克 鲁兹 分校 地球物 理 与行星 物理研 究所 , 圣 克鲁兹 , C A 9 5 0 6 4
中图 分 类 号 : P 3 1 5 . 3 1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3 5 — 4 9 7 5 . 2 0 1 3 . 1 1 . 0 1 7
大 同火 山下 方 的上地 幔不仅存 在 明显低 波速异 常 , 而且 该低 波速异 常往 东还 与 日本 岛弧 下 方 的低 波速异 常连成 一 条带 , 可 能暗示 出大 同火 山 的形 成 与太 平洋 板 块俯 冲 密切相 关 。为确 认 这一认 识 , 我们 通过华 北地 区区域地 震 台网高密 度地 震 台站 记 录到 的远 震 波形 资料 ,由手 工
云南洱源地区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成像

云南洱源地区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成像曹颖;钱佳威;黄江培;周青云【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24(46)1【摘要】云南洱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西北地区中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条断裂交会穿过,且地热活动活跃,显示出很强的断裂构造特征。
地区内地震活动频繁,2013年以来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发生了多个5级以上地震。
文中利用云南区域固定台网和滇西北密集台阵记录的2008年1月1日—2023年7月20日发生在洱源地区的地震走时数据,采用波速比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云南洱源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壳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及地震重定位结果。
结果表明:1)在龙蟠-乔后断裂以东,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红河断裂和鹤庆-洱源断裂交会处聚集了大量小地震,缺乏中强地震。
从现有的层析成像结果分析认为浅层发生的部分小地震可能与地热流体无直接关系,而从浅层向深层逐渐变高的V_(P)/V_(S)值可能暗示深部存在流体,深部流体可能在循环流动过程中逐渐渗透到浅层岩石中,并与部分密集小地震的发生有关。
2)2013年以来发生的4个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并呈NNW-SSE走向分布,表明川滇块体西边界断裂系统的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大。
3)2013年3月3日和4月17日发生的洱源地震序列主要位于低V_(P)、低V_(S)和低V_(P)/V_(S)值的异常体内。
一般而言,如存在流体,则V_(S)比V_(P)下降得更快,从而导致高V_(P)/V_(S)值,而低V_(P)/V_(S)则表明低V_(S)并非由流体所致。
因此,现有的成像证据表明地震序列所处区域并不存在流体,从而推断地震序列的发生与流体无直接关系。
空间上与洱源地震序列接近的2017年3月27日M_(S)5.1漾濞地震序列也具有相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因此也可能与流体无直接联系。
2016年5月18日发生的M_(S)5.1云龙地震序列的主震和部分余震主要位于高V_(P)、高V_(S)和V_(P)/V_(S)相对高值区内,高V_(S)表明并非因存在流体而导致出现相对高的V_(P)/V_(S)值,据此推测主震及周围的余震所处区域可能不存在流体,流体并未直接参与到地震序列的发生过程中。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区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现
代
地
质
Vo . 4 No 1 12 .
GEOSCI ENCE
Fb 2 1 e. 00
青藏 高原 北 部 新 生 代 火 山岩 区深 部 结 构 特 征 及 其 成 因探 讨
郑 洪伟 ,李廷 栋。 高 锐 r , ,贺 日政
( .北 京 大 学 地 球 物理 系 ,北 京 10 7 ;2 1 0 8 1 .中 国地 质 科 学 院 地 质 研 究 所 ,北 京 10 3 007
3 .中国地质科 学院 ,北京
10 3 00 7;4 .国土资源部 咨询研究中心 ,北京
10 3 ) 0 0 5
摘要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 的大量新生代钾 质、高钾 质火 山岩体 的成 因一 直是个 谜。利用 布置在 青藏 高原 内部及其周 缘 的 3 5 临时宽频 地震 台站和 固定地震 台站记 录到 的 96 9个远震事件 ,共 190 1条 P波初 至到时资料对 青藏 高原深 0个 4 3 2 部结构特征进行 了层析成像反演研究 。结果显示 ,印度岩石 圈地 幔俯 冲前 缘 已经到达 了羌塘 地体 中部之下 ,在俯 冲前 缘存在一个从地幔深处延伸至地表 的大规模低 速体。该 低速体 可能是 由于 印度岩 石圈地 幔前缘俯 冲进 入软流 圈深处 而 引起地幔热扰动 ,造成深部软流 圈地幔 的热物质 向上扩散 而形成 的深部 地幔物 质上涌通 道 ;该 通道 为青藏高 原北部 的
d c db nahtecn r f i g n r n , n hr r t cl vrcl o —e c yzn o ept ut e et h e t a t gt a e a dteei age a e i w vl i o ef m de e e oQ n a e s a s e t al ot r o
川西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环境噪声高分辨率地震成像研究

阵2 。 9 N以北的 16个台站记录的环境地震噪声数据和姚华建等 提 出的基于图像分析的相 5 速度频散 曲线快速提取方法, 筛选并得到 1 8条瑞雷波相速度频散 曲线。 15 3 在此基础上, 利
用瑞 雷波相速度层析成像技术及面波速度结构反演方法, 研究 了 川西台阵下方高分辨率的地 壳三维横 波速度 结构 。本文得 到 的结果为研 究川 西高 原和 四川盆地 的地 壳结构 提供 了新 的独 立观测证据, 为进一步的深入研 究提供 了重要的约束。 本文对从环境噪声数据提取相速度频散 曲线的方法作 了如下改进 : 川西 台阵覆盖 区 ① 域的地形复杂, 且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两侧地形高差变化很大; 为此, 在计算相速度频散 曲线 时考虑了相应的高程修正; 为 了更好地获取近距离台站的相速度频散信息, ② 改进 了经验格 林 函数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时所用的滤波窗, 使其能够更好地压制经验格林 函数曲线上零点 附近 的强振 幅波形。经过 上述处理 ,频散 曲线 的短周期部 分有 了较大 改善 。
关于环 境 噪声面 波层析 成像 方 法 , 文研 究得 到 以下几 点认识 : 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作为一种无源方法, 环境噪声面波层析成像摆脱 了天然地震研究方法对于震源参数 的依赖, 只要有足够长时间连续的地震噪声的观测记录, 就可以通过互相关方法提取到质量
第3 ( 期 总第 3 5期) 7
21 00年 3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N . ( ea N .7 ) o3 Sr l o35 i
Ma c 2 1 r h, 0 0
Re e t v lp ns i o d S imoo y c n e o me t n W d es l g 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5
3
结果
为了证实层析成像结果的可靠性,必须要进行各种人工合成测试进行检验。人工检测 板分辨率试验用于评价研究区域内层析成像的空间分辨率效果。给予初始模型中相邻速 度网格结点 ± 0.5 km/s 速度扰动值,研究区域内的台站数目、分布位置以及远震事件均 保持不变。人工检测板分辨率试验可以直观的分析研究区域内反演效果。 图 4 为人工检测板分辨率试验水平剖面结果,在 60~150 km 深度范围内,台站分布 较密集的区域,检测板还原效果较好,随着深度增加,在 190~290 km 深度范围内,检 测板还原效果一般。
[17]
。自适应叠加方法采用范数表达式,
314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 卷
Fig.2
图 2 远震事件分布图 Distribution of teleseismic events
Fig.3
图 3 各个台站平均走时差分布图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traveltime residual of each station
(a)
(b)
(c)
(d)
(e)
(f)
图 4 水平剖面人工检测板分辨率测试 Fig.4 Checkerboard test alone horizontal slice
316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 卷
(g)
(h)
(i)
Fig.4
图 4 水平剖面人工检测板分辨率测试(续) Checkerboard test alone horizontal slice(continued)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
赵启光,楼海,王椿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利用 FMTOMO 层析成像软件以及远震 P 波走时数据,获得青藏高原东缘地区 300 km 深度范围内的 P 波速度结构,得到以下结果:① 在 60~140 km 深度范围内,102° E~104° E、 29° N~31° N,四川盆地西南部存在一个相对低速区域;② 在 60~140 km 深度范围内,沿着龙 门山断裂带,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北侧区域出现相对高速的现象;③ 在 190~290 km 深度范围 内,青藏高原东缘西南区域存在着高速现象,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不再是高低速区域 的分界带。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远震层析成像;深部速度结构 文章编号:1004-4140(2011)03-0311-10 中图分类号:P 315 文献标识码:A
[18]
2010 年的研究结果,水平方向速度网格结点间距为 1° ,垂直方向
速度网格结点间距为 35 km。 最终成像结果见图 5。在 60~140 km 深度速度扰动水平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包含四川 盆地在内的川中块体的速度相对较高,川青块体以及川滇菱形块体的速度相对较低,并且 川滇菱形块体相对较低的速度区域呈南北向分布。龙门山断裂带为低速的川青块体与高速 的川中块体的速度分界线,安宁河断裂带为低速的川滇菱形块体与高速的川中块体的分界 线。 纵观 60~140 km 深度速度扰动水平剖面图,在 102° E~104° E,29° N~31° N 范围内, 四川盆地西南部(图 5 中区域 A 内)存在一个相对低速区,该低速区穿过龙门山断裂带与 安宁河断裂带进入到四川盆地内部。随着深度的增加,这一相对低速区域的面积逐渐减少, 直至 150 km 深度处,此低速区域消失。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为:在下地壳至上地幔 的深度范围内,由于青藏高原物质东流作用,东流的较软物质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遇到 了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部分东流物质由于阻挡作用,沿着东南方向流动,但是仍有
[11] [10] [9]
将惠更斯原理应用于有限差分近似中,
在 1994 年使用初至波的波前作为计算的前沿部分。该方法沿
着计算区域的边沿选择最小走时值,利用此最小走时值,计算相邻点的走时,通过这种 方法使计算区域延伸发展至整个模型区域。这种思路保证了计算前沿的形状符合初至波 波前的形状。 1999 年,Sethian 和 Popovici
1
层析成像方法
1988 年,Vidale 开创了利用有限差分求解程函方程的先河。Vidale 利用中心差分方
[8]
法近似求解程函方程,利用已知的走时值计算相邻网格走时值,在计算时利用了扩展区域, 扩展区域从震源开始,横扫整个模型区域,直到所有的走时计算区域都被计算,通过从每 个地震仪到震源的时间梯度,可以回顾性地找到射线的路径。但是该方法没有彻底解决首 波的射线追踪问题,当介质中存在较大的速度间断面时,求解会出现不稳定。 1991 年,Van Trier 与 Symes 利用熵满足一阶迎风有限差分方法,提升了计算效率, 解决波前的不连续性。 1991 年, Podvin 和 Lecomte 对 Vidale 的算法进行了相当好地改进。 Cao 和 Greenhalgh
[15]
。其主要思想是首先
依据参数的相互关系以及反演环境下目标函数对反演参数的敏感性,将反演参数划归为子 集(子空间) ,再在子空间内对参数进行反演。对于非本次反演参数的取值,若此参数已在 前次被反演过,则取反演结果,否则可以依靠经验或实验数据取值,或者在开始进行一次 粗略的全局反演得到其值。这类算法有效缩减了反演空间,且可以根据子空间的特点选取 相应的频段反演,不需全部频段参与,因此反演算法的效率较高
本文初始模型参数化所使用的网格结点分为三种类型:速度网格结点、界面网格结点、 传播网格结点,其中速度网格结点与界面网格结点构成基本初始模型。速度网格结点之间 的速度值利用 B 样条插值获得,以保证速度变化的连续性。界面网格结点可以反映界面的 起伏状态,界面网格结点之间的变化同样利用 B 样条插值获得。传播网格结点的作用为对 速度进行采样。 本文的初始模型以起伏的 Moho 面为界面, 将研究区域分为两层。 起伏的 Moho 面结构来自于 Wang 等
Fig.1
图 1 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构造格局与台站分布图 Major tectonic pattern in eastern edge of Tibetan plateau
选取 2008 年 1 月至 2010 年 7 月之间 211 个远震事件,震中距为 30° ~90° ,震级大于 5.4 级,震源深度为 20~90 km,挑选了 9 194 个远震 P 波到时,并且保证每一个远震事件至 少在 10 个台站具有清晰的记录。远震事件的分布如图 2 所示。 本论文采用自适应叠加方法计算远震 P 波走时差 计算初至 P 波实际走时与理论走时之差。
[2-3] [2-5] [1]
提出青藏高原物质有横向流动的可能性,并且曾融
提出了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挤入的模式:印度次大陆向青藏高原的下部地壳挤
入,青藏高原下部增多的地壳物质向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上地幔的软流层下插。青藏高原 中部及川滇地区上地幔较轻的物质自地壳底面涌入地壳中,通过此模式解释了青藏高原物 质东流的路径和特征。 王椿镛等 利用初至 P 波和 S 波走时资料,并结合其他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对川滇地区 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显示 出构造分界特征;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地壳和上地幔为低平均速度,地壳厚 度变化剧烈,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的特点,地壳和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 流值。 黄金莉等 利用体波层析成像得到川滇地区 0~85 km 深度范围内三维 P 波速度结构, 认为该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上地壳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特
第 20 卷 第 3 期 2011 年 9 月(311-320)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20, No.3 Sep., 2011
赵启光, 楼海, 王椿镛.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J].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1, 20(3): 311-320. Zhao QG, Lou H, Wang CY. Teleseismic tomography of deep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edge of Tibetan plateau[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1, 20(3): 311-320.
[15]
3期
赵启光等: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
313
[13-14]
利用以上的正演与反演方法,FMTOMO 层析成像科学计算软件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模拟追踪任何折射和反射震相; 2)对于包含复杂速度结构与复杂界面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 3)可以联合使用近震和远震地震数据进行层析成像计算; 4)可以同时对界面、速度、震源位置三者进行反演; 5)可以对任意界面和速度进行反演。
青藏高原东缘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这一过渡带是印度洋板块与欧 亚板块碰撞过程的关键地区之一,该地区地形起伏剧烈,构造发育强烈,并且位于南北地 震带内,地震频发。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 划分为三个块体,分别为川青块体、川中块体、川滇菱形块体 。 曾融生、Blackman、Sliver 等 生等
收稿日期:2011-06-0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 “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域动力环境研究” (2008CB425704) ;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试验与集成(Sinoprobe-2) ” 。
[7] [6]
312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 卷
征明显相关,四川盆地呈现低速,川西高原地带为明显的高速区;大型断裂带两侧存在明 显的速度差异。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巨大的地形起伏,强烈的构造发育,地震频发的自然现象,促使我 们对其深部构造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区域为 98° E~108° E,26° N~34° N。对地下 300 km 深度范围内的 P 波速度结构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