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演示文稿17--政治心理 (2)

合集下载

政治学中的政治心理学

政治学中的政治心理学

政治学中的政治心理学引言: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和政治思维的学科,它探索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过程。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选民行为、政治意识形态、领导力、群体动力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探讨政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实际政治中的应用,展示政治心理学在政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政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1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政治实体(如国家、政党、领导人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政治认同对于个体的政治行为和态度起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塑造个体的政治偏好、参与意愿和投票行为。

1.2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和内化政治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政治知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于个体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它决定了个体在政治决策中的态度和行动。

1.3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政治问题的根本观点和信仰体系。

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个体的政治行为和态度具有深远影响,它可以决定个体对于政策的支持或反对,以及对于政治领导人的评价和选择。

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1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政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和解释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假设。

实证研究可以利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方法,从而揭示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过程。

2.2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政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深入分析个体或群体的具体案例,以了解和解释其政治行为和思维模式。

案例研究可以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从而深入挖掘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动因。

三、政治心理学在实际政治中的应用3.1 政治宣传政治心理学为政治宣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选民的政治认同和意识形态,政治宣传可以针对选民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和口号,从而更好地吸引选民的支持和认同。

3.2 领导力研究政治心理学为领导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二章ppt课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二章ppt课件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觉极其培养
•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感觉反应,主要表现在视觉和听觉上。 • 感官只有在一定强度的作用下,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 人的各种感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某一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会在其他感觉的作用下产生变化。
思想 政治 教育
有节奏、有起伏 讲究抑扬顿挫
• 人的认识是这几个方面活动的综合结果,缺少其 中的某个或某些因素就不是完整的认识过程。
知识架构
心理过程
认识
感觉、知觉、注 意
记忆、想象、思 维 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 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 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视觉:光(电磁波刺激) 听觉:声音(声波刺激) 外部感觉 嗅觉:气体(挥发性物质) 味觉:液体(水溶性物质) 皮肤觉:机械性和温和型刺激 感觉 运动觉:身体位置变化和运动 内部感觉 平衡觉:头部运动的速率和方向 机能觉:机体部位各器官运动
感觉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 后像:当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 不力克小时,而是逐渐减弱。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 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 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 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 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 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 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 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 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 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 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 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 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 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 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 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2)[17页]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2)[17页]
根据心理效应的作用范围归类,有个体性心理效应, 如角色效应、标签效应等;有人际交往性心理效应,如 首因效应、名片效应等;有社会性心理效应,如社会促 进效应、明星效应等。 根据心理效应的性质进行归类,有积极性心理效应, 如期待效应、升华效应等;有消极性心理效应,如体貌 效应、刻板效应等;有中性心理效应,如异性效应等。
育人中的心理效应
1.“自己人”效应
• 善于“制造”自己人,拉近距离
2.皮格马利翁效应
• 也称期待效应。该效应说明,只要对 人充满期待,就会激发出其内在潜能, 使其获得显著进步,甚至会出现奇迹。
3.霍桑效应
• 也称宣泄效应。即由于受到额外关注 和有效宣泄不满情绪而引起绩效或努力 上升的情况。
4.跨门槛效应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
主编 杨芷英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要论提示

心理效应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
识人、育人、用人、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4.消极心理效应使人行 为消极;
5.消极心理效应阻碍人 际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识人中的心理效应
即第一印象,指人 与人之间第一次接 触时留下的印象最 生动、最深刻,最 令人难以忘怀,并 且影响以后对该人 的认识。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第5章 政治心理分析方法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第5章 政治心理分析方法
4.政治心理的作用
•对政治主体而言,政治心理是政治行为产生的重要内在 动因。 •从静态政治现实和政治形势来看,政治心理是政治现实 的晴雨表,是判断政治形势的重要依据。 •从动态的政治发展和变革过程来看,政治心理既是政治 变革的催化剂,同时又是政治变革的缓冲剂。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1.20世纪50年代到 60年代
2.50年代重点在于 权威主义人格和政 治态度;60年代之 后对个体政治心理 研究;还有一些学 者关注集团间冲突 和战争心理根源。
3.1968年,美国政治 科学协会成立了政 治心理学会,标志 着政治心理学的正 式诞生。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2 政治心理学 3.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2.1 心理--政治学派
1.人格的概念 虽然对人格的具体定义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学者们在 使用这一概念时,都包含两大共同含义:1)有组织的内 在倾向;2)历史的稳定性或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认 为,人格可以看作是每个个体将其带入情境中的有组织的、 稳定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觉得其行为,并且表现 出个体差异性。
权威主义
B
(authoritarianism)
政治效能感
A
(political efficacy)
政治活动层面
教条主义
C (dogmatism)
权力动机
E
(power motivation)
D
离群(anomie) 和疏远(alienation)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2.1 心理--政治学派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政治心理学》第三章 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政治心理学》第三章 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从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是政治 心理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心理 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方面:
➢ 首先,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日趋完善。
➢ 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者们除了沿用过 去的研究方法之外,还增加了访谈法、问 卷调查法、实验法等。譬如阿多尔诺等人 对法西斯人格的研究,首先对一些特定的 人群进行调查访问,然后通过设计调查表 格进行大范围的考察,最后进行分析统计。
➢ 二战前夕,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法兰 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Erich Fromm) 对德国的工人阶级进行了调查,他得出了 几乎和赖希同样的结论。
➢ 二战之后,弗洛姆又发表了他的名著《逃 避自由》,在此书中,他解释了人们为什 么倾向于法西斯主义的原因,把法西斯所 具有的人格命名为极权主义人格,认为这 种人格的内在驱动力是虐待狂和被虐待狂。
《政治中的人性》是沃拉斯研究政治心理学 的代表作。
➢ 他认为本能在政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政治见解并非是 受经验检验的推理的结果,而是习惯所确 定的无意识或半无意识推理的结果。”
➢ 譬如,种族主义就是本能作用的结果,沃 拉斯说:“那些强烈的和显然简单的种族 憎恨和种族喜爱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它 们并非是一种特殊和普遍的本能的例证, 而是几种独特的和较弱的本能合在一起, 并由习惯和联想加强的结果。”
➢ 竞选活动也不是一个逻辑论证和理性说服 的过程,沃拉斯认为竞选是候选人用情感 打动选民的过程。“竞选的策略主要在于 可据以直接建立这种个人感情的出奇制胜 之道。”
➢ 这一时期,对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形成了一 股潮流。1890年,法国的塔尔德(Tarde)发
表了模仿定律,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主动
关系都归之于模仿。之后,他发表了《社 会逻辑》(1894)、《普通反抗》(1897) 和《社会规律》(1898)以及有关社会心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教学大纲张春林编写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864 目录前言 (869)一、课程性质 (869)二、课程目的 (869)三、课程简介 (869)四、教学时数 (869)五、教学方式 (869)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869)七、教材 (869)绪论 (870)第一节政治心理学概说 (870)一、什么是政治心理学 (870)二、社会存在与政治心理的关系 (870)三、政治心理的特征 (870)四、政治心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870)第二节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 (870)一、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870)二、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871)三、政治心理学的研究途径 (871)四、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871)复习与思考题 (871)拓展阅读书目 (871)第一章政治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872)第一节中国政治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872)一、中国政治心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872)第二节西方政治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872)一、外国政治心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872)复习与思考题 (873)拓展阅读书目 (873)第二章西方政治心理学简介 (874)第一节西方政治心理学的起源 (874)第二节西方政治心理学形成发展历程 (874)第三节西方政治心理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875)复习与思考题 (875)拓展阅读书目 (875)第三章政治心理学流派简介 (876)第一节政治的心理学派 (876)一、基本观点 (876)二、行为主义与政治的心理学派 (876)第二节心理政治学派 (876)一、基本观点 (876)政治心理学二、精神分析学与心理政治学派 (876)第三节政治-心理交互作用学派 (877)一、基本观点 (877)二、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政治-心理交互作用学派 (877)复习与思考题 (877)拓展阅读书目 (877)第四章个性和动机因素 (878)第一节自尊和政治个性 (878)一、自我-他人定向 (878)二、自尊测量 (878)三、个性和政治成功 (878)四、敏感性与政治个性 (878)第二节社会动机:能力研究 (878)一、能力和效能动机 (878)二、能力和自卑 (878)三、能力和效能 (879)四、作为动机基础的效能 (879)第三节权力动机 (879)一、幻想中的权力 (879)二、政客的动机 (879)第四节政治人:动机、期待和机会 (880)一、动机发展的机会 (880)二、个人效率和政治效率 (880)三、关于影响机会的知识 (880)复习与思考题 (880)拓展阅读书目 (880)第五章个体性格及政治社会化 (881)第一节社会中的人 (881)第二节人的性格:稳定性和变化 (881)第三节性格结构的轮廓 (881)一、认同因素 (881)二、认知因素 (881)三、情感因素 (882)第四节学习、个体性格和政治社会化 (882)一、发展中的学习 (882)二、学习的基本过程 (882)三、政治社会化和政治行为 (882)复习与思考题 (882)拓展阅读书目 (882)第六章学习中的政治态度 (883)第一节态度和意见 (883)一、信念、态度和价值 (883)二、认知系统 (883)865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866 第二节政治学习过程 (884)一、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884)二、直接的政治社会化 (884)三、学习和政治文化 (884)第三节政治态度的变化 (884)一、表象和意识形态 (884)二、政治意见的稳定性和变化 (884)三、意见变化 (884)复习与思考题 (885)拓展阅读书目 (885)第七章个体的政治社会化 (886)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实质和意义 (886)一、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886)二、政治社会化的实质 (886)三、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886)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886)一、政治社会化的横向心理历程 (886)二、政治社会化的纵向发展历程 (887)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887)一、家庭与社会政治化 (887)二、学校与政治社会化 (887)三、社会与政治社会化 (887)四、活动与政治社会化 (887)复习与思考题 (887)拓展阅读书目 (888)第八章个体的政治态度 (889)第一节政治态度的心理结构 (889)一、什么是政治态度 (889)二、政治态度的心理结构 (889)第二节政治态度的核心内容 (890)一、政治意识 (890)二、政治价值观 (890)第三节政治态度的转变 (890)一、态度转变的两种理论 (890)二、转变政治态度的两条途径 (890)第四节政治态度的测量 (891)一、量表测定法 (891)二、自由反应法 (891)三、行为观察法 (891)复习与思考题 (891)拓展阅读书目 (891)第九章个体的政治行为 (892)第一节治行为的结构分析 (892)政治心理学一、什么是政治行为 (892)二、政治行为的结构分析 (892)第二节政治行为的分类 (892)第三节政治行为的表现形式 (893)第四节政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893)一、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 (893)二、结果强化与政治行为 (893)复习与思考题 (893)拓展阅读书目 (893)第十章政治领袖心理 (894)第一节政治领袖心理及其历史作用性 (894)一、政治活动与政治领袖心理 (894)二、政治领袖心理的历史作用性 (894)第二节政治领袖心理结构和特点 (894)一、政治领袖的心理结构 (894)二、政治领袖个性心理的共性特点 (895)三、政治领袖个性心理的阶级类型特点 (895)第三节政治领袖心理影响政治的机制和方式 (895)一、政治领袖心理作用于政治过程的机制 (895)二、政治领袖心理对政治进程的影响方式和表现 (895)第四节政治领袖心理的两条研究途径 (896)一、个案分析 (896)二、分类研究 (896)第五节政治领袖的性格、威望及能力 (896)一、政治领袖的性格 (896)二、政治领袖的威望 (896)三、政治领袖的才能 (896)复习与思考题 (896)拓展阅读书目 (896)第十一章群众心理 (897)第一节群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897)一、去个性化 (897)二、情绪强烈 (897)三、要求变革 (897)第二节群众心理的政治意义 (897)第三节群众心理与民意测验 (897)一、民意测验 (897)二、民意测验对于把握群众心理的意义 (898)第四节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898)一、谣言的种类与传播 (898)二、谣言的控制与消除 (898)复习与思考题 (898)拓展阅读书目 (898)867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十二章政治团体的动力学 (899)第一节政治团体的凝聚力 (899)一、什么是政治团体的凝聚力 (899)二、影响政治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899)第二节政治团体的互动现象 (900)一、政治团体的压力 (900)第三节政治团体的决策 (900)一、政治团体决策与领导个人决策 (900)二、影响政治团体决策的消极因素 (900)第四节政治团体的冲突与协调 (900)三、政治团体之间的冲突 (901)复习与思考题 (901)拓展阅读书目 (901)第十三章政治团体的领导 (902)第一节政治团体的领导权力 (902)一、政治团体领导权力的形成 (902)二、政治团体领导权力的运用 (902)第二节政治团体的领导风格 (903)第三节政治团体的领导结构 (903)复习与思考题 (903)拓展阅读书目 (903)第十四章政治参与 (904)第一节活动对参与 (904)第二节工作和其他卷入 (904)第三节政治参与 (904)一、参与水平 (904)二、政治参与的障碍 (904)第四节控制期待和政治参与 (905)一、个人的和政治的功效 (905)二、个性和控制期待 (905)第五节社会利益和政治参与 (905)复习与思考题 (905)拓展阅读书目 (905)868政治心理学前言一、课程性质《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是政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学科。

教资国考-政治学基础知识之政治文化(二)

教资国考-政治学基础知识之政治文化(二)

教资国考|政治学基础知识之政治文化(二)第二节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在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现实中,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呈现差别性的特点,政治心理的差别性,根本上是不同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不同造成的。

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客观的社会政治环境与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政治心理具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基础。

1.客观基础政治心理的客观基础是指外在于社会成员并且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

政治心理的客观基础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汇集为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作为政治心理的客观基础,有其自身的结构,从他与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角度归纳包含以下:1)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就是影响社会成员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成员所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之总称。

(物质环境主要通过刺激政治需求、提供政治资源、改变政治方式等途径来发挥作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内容和水平的发展,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便随之改变。

2)政治心理的社会关系环境共同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利益要求会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政治心理;不同或对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是人们的政治心理差异、矛盾乃至相互对立的原因。

同时,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于人们的政治心理尤其具有决定意义。

3)政治心理的政治制度环境政治制度作为政治心理的制度环境,其作用表现:①社会政治制度是政治心理的重要产生根源;②社会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的发展水平;③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必然带来政治心理变化。

4)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所处的思想文化氛围,包括思想意识形态和各种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

思想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系统自觉和理性思维的结果。

政治心理分析

政治心理分析

政治心理分析政治心理分析方法一、事例阐释2008年6月22日凌晨0时27分,瓮安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在县西门河大堰桥处有人跳河。

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后,迅速派值班民警赶赴现场,并通知119人员赶赴现场。

民警赶到现场立即开展救捞,因天黑施救条件有限,经持续紧张工作,于凌晨3时许将溺水女孩打捞上岸后,急救人员证实其已死亡。

其后,根据死者家属要求,当天下午,县公安局法医胡仁强对死者尸检,鉴定死者系溺水死亡。

23日,李树芬父亲李秀华、母亲罗平碧等人不满意尸检结果,认为尸检不公正而质疑自己女儿死因并提出再次尸检等要求。

6月24日,瓮安县公安局调查认定死者溺水死亡系自杀,死者家属对公安机关的结论不服,未将尸体领回处理。

当晚,县政法委维稳办副主任黄亚华参与继续组织双方调解,调解再次失败。

其中一位名叫张明的干警与死者一家属因为摩擦双方产生了冲突,随后由于张明在值班时被死者家属袭击,因此过后张明在幕后指使了几个人对该名死者家属进行报复,最后致使其轻微脑震荡、头皮损伤、胸腹部软组织损伤、鼻骨骨折。

6月26日,经县工作组多次做工作,死者家属表示同意县工作组的协调意见,答应在6月28日签订协议了结此事。

但6月28日16时,死者亲属邀约300余人打着横幅在瓮安县城游行。

16时30分许,游行人员到县公安局办公楼前聚集。

公安民警拉起警戒线并开展劝说工作,但站在前排的人员情绪激动,在少数人的煽动下,一些不法分子用矿泉水瓶、泥块、砖头袭击民警,并冲破民警在公安局一楼大厅组成的人墙,打砸办公设备、烧毁车辆,并围攻前来处置的公安民警和消防人员,抢夺消防龙头,剪断消防水带,消防人员被迫撤离。

20时许,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

有关部门统计,瓮安事件中,直接参与打砸烧的人员超过300人,现场围观群众在2万人以上。

这一事件中,瓮安县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被烧毁办公室160多间,被烧毁警车等交通工具42辆,不同程度受伤150余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与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 应的一种社会政治心理结构,由于生产力水 平低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人们之间缺乏流动和交往,人们缺乏对自然 和自身的了解和认识。政治上的专制和集权, 使社会等级森严,对统治者顶礼膜拜。因此, 政治心理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和人身依附观 念,以及保守、封闭和服从意识。
现代政治心理:
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适应 的社会政治心理结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现代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 善、民主政治体制的实施,现代政治心理具 有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观念,政治情感上既 尊重他人又尊重自己,既关心公共事务,又 理智地对待权威,人们普遍具有参与意识, 开放意识和守法履约意识 。
本章讲授结束, 谢谢大家!
一般人的政治心理:依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
关心程度,可分为参与型政治心理与冷漠型 政治心理。
参与型政治心理:有明确的政治信念,
较好的政治认知能力和强烈的政治动机,有 强烈的政治参与欲望。
冷漠型政治心理:政治意识薄弱,政治效
能感弱,政治责任感淡薄,对政治有一定的 惧怕感,对政治社会化过程有一定的抵触和 反抗情绪。
(1)自发性:是在政治生活中自发形成和存在 的意识活动;表现为非理论系统化的、直观和浅层 的主观形式;在作用方式上以惯例和经验为根据, 跟着感觉走。
(2)社会性:并非只有“政治人”才具有政治 心理,每一位普通人都具有对政治生活和事件的态 度、兴趣和情绪,因此政治心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政治认同(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四)政治心理的作用:
1、影响政治行为:政治行为受到一定政 治心理和意识的影响和制约,政治心理成 为外部环境与人之间的作用力(刺激)和 反作用力(行为)的中介,由此影响人们 对政治体系、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和政策 等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的 内容、方向和方式。
(四)政治心理的作用:
2、预示政治形势:社会政治心理是一定 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通过社会的政治 气氛、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可以触摸到 政治形势的脉搏,认清民意的走向,正确 认识和判断政治形势,把握社会政治的发 展趋势。
一, 政治心理
(一)政治心理的涵义及特征: 1. 涵义: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或过程中 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 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方面 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 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 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
2.特征:
具有特定的精神和心理现象的特征。
(四)政治心理的作用:
3、制约政治变革:一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是 政治变革不可忽视的心理基础。人们对政 治变革的感情、态度、愿望等心理反映,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政治变革的方向和进 程。顺民心者得民心而得天下,心安即国 安,心治即国治。反之,反民心者失民心 而丢天下,违背民意或忽视群众的承受能 力和政治情绪,任何政治变革终将失败。
(三)政治心理的类型
1、根据政治心理的主体数量,将政治心理 划分为个体政治心理和群体政治心理。
A. 个体政治心理: 根据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的政治角色和 所起的作用,又可分为政治领袖政治心理 和一般人政治心理。
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美国学者巴伯在《总统的性格:预测白宫的行动》 中将美国总统的政治心理分为四种类型:
政治情感形成的基础是人们日积月累的知识和 经验,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主要反映个人或集 体的选择和偏好。
3. 政治动机 指隐藏在政治行为背后的激励并维持
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 的的内在动力。政治动机由政治主体的 需求和目标两部分构成,当需求向目标 转化时,便形成了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决定了人们政治活动的自觉 性和积极性,是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
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 意识上的归属感,表现为在社会活动中 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 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 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 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 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2. 政治情感:
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活动 和政治事件等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由政治 情绪(具有短暂性和不稳定性)和政治感情(具 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两个层次组成,一般表现为 好恶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之感、 信疑之感。
(1)主动积极型:自信、乐观、合群、目标明确, 对自己和他人都比较满意。如F·罗斯福,J·肯尼迪。
(2)被动积极型:政治心理比较懦弱、合群但不善 决断、非常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如塔夫 特,哈定。
(3)主动消极型:敢作敢为、不信任人、对人生态 度总体悲观。如W·威尔逊, 里查德·尼克松。
(4)被动消极型:心理内向、消极、遇到问题爱打 退堂鼓。如艾森豪威尔。
4. 政治态度: 是政治主体对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心
理反映倾向,即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 状态。政治态度是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 政治动机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而成,它 们的不同组合与配置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 内容。
政治态度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 心理转化为政治心理的必经环节,政治态度 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指向。
(3)大众政治心理:借助于媒体提供的政治
信息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影响而形成 了群体政治心理,以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为 依据,自发地评论和议论是非善恶。
(4)政党政治心理:具有政党的政治理想和
目标,政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判断。
2. 根据政治心理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传统 政治心理和现代政治心理。
传统政治心理:
B. 群体政治心理:是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 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情感、动机、 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主要的群体政治 心理有以下几类:
(1)阶级政治心理:有相同的阶级意识,
相似的阶级情感,共同的政治需要,相近 的政治态度。
(2)民族政治心理:具有共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意识、民族情感。
B. 群体政治心理:是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动, 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情感、动机、态度和 相应的行为方式。主要的群体政治心理有以 下几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