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致橡树》朗诵作品的艺术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致橡树》朗诵作品的艺术批评

——以丁建华朗诵为例

邓爱群 134170306

丁建华是我国著名的配音和朗诵艺术家,曾在海军东海舰队及文工团任话剧演员。是国家一级演员,在近800部(集)影视译制片中担任主要创作,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魂断兰桥》、《我两岁》、《茜茜公主》、等。其中10作品获“政府奖”、“华表奖”“金鸡奖”,她曾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曾获上海青年艺术十佳称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我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称号。她发出来的字音很清晰,声音轻柔、松弛飘逸,给人以亲切、体贴的感觉。在表达上,她激情洋溢但又善于控制,表演功底厚但又尽力地减轻表演味,具有诗化倾向但又始终贴近生活自然,因而让人听起来觉得很文雅恬淡、委婉含蓄,体贴味抒情味十足。

现代朦胧诗派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从20世纪70年代发表之后,一直备受推崇。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多重的主题,包括独立自主的人生观和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多样的意象,包括主体意象和群体意象、优美的语言,比如对偶句式的运用和柔中带刚的语言。所以朗诵《致橡树》这样的自由诗,把握住原作者的创作意图非常重要。必须与作者心灵相通,理清她的创作思脉,挖掘其深艺术特点,再融入自己的认知与体验,使作者的创作意象与朗诵者的审美感受契合在一起。

丁建华她朗读《致橡树》这首诗,平和淡雅中潜藏着激情,热情激荡中蕴涵着沉思,委婉含蓄,韵味十足。从简练的语言中去深切感受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唤起自身的与诗人相一致的激情,并以形象鲜明的声音色彩和纯熟的语言技巧表现出来,所以非常感染人,打动人。

诗歌开头12行,内容先并列后递进,列举了甘做男性的附庸或一味奉献、不争取人格独立的六种意象,并一一加以否定。这部分从情感内容上来说,起伏不大;从结构位置上来说,处于诗歌的开头,后边需要留出情绪情感发展的余地。所以,这部分以平静轻淡的语气语调及逐步推进的节奏去朗读。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在这一部分,诗人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自己不愿意要的各种爱情。否定功利性的虚伪的爱情,否定缺乏独立个性的爱情,否定一味付出、奉献但缺乏交流的爱情。那么,能够突出这几种爱情特点的词句就是重点。丁建华在朗诵这一段的时候,重读了这几种意象: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次重读了:炫耀、单调、常年、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些词汇最容易表达感情。当读到凌霄花和鸟儿的时候,丁建华语气上带有点鄙视;当读到泉源和险峰时,读出那种“虽然奉献的爱情可贵,但我并不完全赞同”的感觉。最后读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音调扬了上去,将情绪渐进往上推,好承接下一段。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段表明了诗人的态度,诉说了一种执着与默契。把女性作为和橡树同类的树的形象出现,鲜明的提出了诗歌的主题:男女平等,这种平等观点不是享受权利时的狭隘平等,而是既能共富贵又能共患难的相互扶持的主体独立的平等。

“不,这些都还不够”这一句,按常规,否定句,为了要强调否定之意,读起来语气会坚决、果断一些,语速会加快,音量也随之会加大。丁建华的处理是打破常规,非常细腻地:“不”,音量很小而且短促,体会不到韵味和意境。“这些都还不够”有些过于柔声细语。如果能这样处理,应该效果会更好。“不”把音量加强并拉长,实声,位置略偏后,以坚决否定前述所有意象; “这些都还不够”紧促,快速,色浓,否定得更彻底。态度上会显得更鲜明突出,更能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对上述诸多假设全盘否定。

当诗人诉说执着与默契的时候,“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丁建华读出了相互呼应的感觉,非常切合。并且强调了“紧握”“相触”二词,使人感受到坚定且满怀深情。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一部分,用高大的橡树象征男性、用英雄般的木棉象征女性。他们不是彼此粘连的关系,而是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他们的爱超越了自我牺牲的范畴,增加了二者互敬互爱的关系表现,丰富的描绘出具有现代爱情观念的思想内容,

体现出具有完美人文特点的现代爱情品质,即真诚、高尚的而爱情,独立自主的不离不弃思想。木棉虽然离橡树很近,与橡树精神相依,但木棉还是一个拥有自我空间的独立个体。既“终生相依”又“永远分离”,既彼此扶持“抵抗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又保持距离。

这一段丁建华处理得很有层次感。前半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描写的高大阳刚的橡树,发声上增强了胸腔的共鸣,以真声为主,收音越来越干脆、果断,明显地增强了阳刚之气。后半句:“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表现阴柔的木棉,则以口腔的共鸣为主,减轻了胸腔的共鸣,声音放前,略微漏点气,收音从容、缓慢,柔和中渐显刚健。“沉重的叹息”,轻轻柔柔地吐出,将女性的细腻体贴、善解人意,恰倒好处地表现出来。而“英勇的火炬”,则突然间加大力度,热情喷发,生气勃勃地凸现了现代女性自立、自尊、自强的风采。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两句,以声音色彩的强烈对比诠释出诗中所体现的现代爱情观:有责任感,又有精神上的追求。“分担”一句,声音实、稳、下沉,气息拉紧,读出了责任的沉重,面对挫折的态度;“共享”一句,则声音虚、飘、上扬,气息悠长,表现出了诗中对精神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憧憬。紧接着,“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声气更加松弛轻缓,明显是为后面进入高潮而进行铺垫、蓄势。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最后一部分,是感情升华的部分。这一部分表达出来的爱不是单纯的爱,不是热烈的爱,而是具有高尚情感伟大的爱,是一种理想与信念的共同体现。

这一部分很多字词读起来都有难度,因为一个字所包含的可能就是很有分量的感情。丁建华读第一个字“这”,有深意地停顿,声断气不断,其中既有感情,又有思考,指代了作者想要的爱情,分量非常重也,丁建华处理这一段中,“才是”读完了也有挺顿,停顿不长,切合整体节奏。用重音突出了“伟大”、“坚贞”。“爱”字舒缓深情,“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这两句稍快一点,最后“足下的土地”读得坚毅且有回味感。

诗歌巧妙的运用了很多对偶的句式,比如,否定以往爱情观时多次运用到了对偶的手法,“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对“也不止像险峰”;“甚至日光”对“甚至春雨”。又如描写木棉和橡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爱情时,“根,紧握在地下”对“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对“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在读这些对偶句式时,丁建华很好的把握住了节奏感,但是如果韵律感能再加强就更好,才能将诗人在抒发爱情誓言时表达更流畅。

诗歌当中还有很多柔中带刚的语言,比如,诗歌中多次出现“我”字,如。“我如果爱你”;“我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第一人称“我”的使用强化了女性的主体意识,“绝不像……”“绝不学……”中的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