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大变迁

合集下载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城市的水系生态环境制约和影响这古都西安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变迁,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的一个环节。

论文以西安水域空间构架和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动态发展、历史演进的观点,从研究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着手,发现影响二者的动因及制约条件,对西安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本质的理解,并试图解析二者之间的关联规律。

标签:水域空间;城市形态;西安一、西安古代水环境特征概述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北临渭水,南依秦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陆海”的美称。

纵览西安的历史,阅读那些关于水的诗文记载,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八水绕长安”。

源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用“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汉代上林苑的壮丽之美,以后就有了这“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八水绕长安”是西安最有历史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在这个水资源短缺的关中城市,也曾有过水的辉煌。

纵观几千年的城市发展,西安由一个汉唐时期的富水之都演变为一个水域资源匾乏的现代城市,其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

西安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渭河横贯关中平原,环绕今日的西安城北流经过撞关最后注入黄河,而居住在关中平原附近的炎帝和黄帝部落就构成了黄河文化的源头。

渭河众多支流犹如叶脉一般伸向整个关中平原,位于沿河南岸的南北地区地势最为宽阔,所以河流分布也最为稠密。

由于这种丰富的八水自然水系,历代王朝均选择在此建都。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水域与城市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关联也日益增多。

需要我们通过认识西安城市形态与水域空间总体构架的关系,以及西安城市的自然山水肌理,从而构建城市水域网络构架并合理塑造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二、西安历代水域空间总体架构与城市形态总体状况特点古代西安城市临河建成之初时,因城市规模较小,水域空间构架对于城市形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选址、二是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如粮仓、交通设施码头等的设箭。

西安城改十年:时代变迁的见证

西安城改十年:时代变迁的见证

古城西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一个承载了千年历史而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动力和强大发展魅力的地方。

十年前的西安,有无数人在城中村里拍过电影、唱过歌、流过泪、恋过爱……城中村,成了很多西安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而如今,一座座低矮棚户逐渐消失,一个个陈旧村落随迁而去,一条条脏乱街巷不见踪迹,一幢幢靓丽住宅拔地而起,一篇篇棚改故事诉说新曲。

岁月更替,旧貌新颜十年前,西安低矮破旧的城中村和棚户区随处可见,犹如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县城。

据统计,2007年城六区共有行政村624个,符合改造条件的城中村326个,涉及人口约46万;棚户区324处,涉及人口约70万,是全国拥有城中村和棚户区最多的城市之一。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这些城中村和棚户区在城市建成区内散落分布,绝大多数城中村虽地处现代化的繁华城市中心区域,成为严重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前面高楼大道,后面低房小巷”是当年城市形象写照,改变这些地区的环境卫生差、违法建筑多、安全隐患大、规划管理滞后、治安问题频发的落后面貌,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广大市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以构建和谐西安为目标,努力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城西安正生动地向人们展示着崭新的容颜。

西安城改十年:时代变迁的见证文|何蓉 彭仕兵问题,在总结改造起步阶段“三自”方针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全面启动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效果,三年大见成效,经过四至五年的不懈努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先后经历了(2007年至2014年)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和以“政府主导、政府投资”为主的逐步规范(2015年—2017年)阶段。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216个城中村和7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工作,完成154个城中村和42个棚户区涉及50余万人的回迁安置工作,全市城中村通过无形改造共完成211个村的农转居、214个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184个村的撤村建社区工作,约20余万城中村群众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房屋征收及安置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1000多亿元,加上配套开发累计完成投资约2000多亿元。

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历史城区演变历程

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历史城区演变历程

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历史城区演变历程摘要:本文梳理了城市更新概念的起源、内涵与历程。

基于此开展对西安历史城区空间更新历程的梳理研究,发掘其共态拼贴的城市“容器”本质。

关键字:历史城区;城市更新;西安市1历史城区更新内涵梳理1.1城市更新概念的演变历程1.1.1城市更新的起源从城市出现开始,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就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贯穿于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

城市并非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生命特征的复杂系统。

在漫长且持续的更新中,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格局等不断发生变化。

关于现代城市更新的研究,则开始于16世纪工业革命,工业化对传统城市格局产生了强烈冲击,各种城市问题集中出现,学界对城市更新的一系列探索。

二战以后,欧美国家针对被毁城市战后如何重建的问题展开讨论,由此引发了城市更新运动。

1.1.2动态变化的城市更新内涵国内学者对于城市更新的内涵概念尚无统一的见解和定义。

1980年陈占祥首次提出“城市更新”的概念,强调城市的“新陈代谢”过程。

随后,吴良镛(1994)、张平宇(2004)、吴晨(2005)、于今(2007)分别提出了“有机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兴”、“城市更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城市更新是采用综合手段来解决多种城市问题的途径。

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面临的问题社会背景有所差异,因此针对某一城市的更新实践也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但无论何时,城市更新都应致力于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物质空间等方面做出长远可持续的改善,更新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措施促使城市恢复活力,推动社会进步[1]。

1.1.3渐重保护的城市更新历程回顾我国建国后城市建设发展的历程,结合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可以将城市更新的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2]。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65年),工业生产主导城市建设,城市更新重点是“充分利用,逐步改造,加强维修”;政治特殊时期(1966-1976年),政治斗争背景下城市更新走向错误的路线,“更新”实际上是对城市历史遗产的严重破坏;体制改革时期(1978-1989年),政府通过城市规划的管控手段,进行城市更新与重建工作;经济转型时期(1990-2000年),市场经济主导城市改造,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城市更新过程简单粗糙;综合建设时期(2000年至今),城市更新仍然以城市物质环境改造为重点,逐步开始关注城市的文化内涵,“自下而上”的更新诉求开始显现。

西安城市发展史

西安城市发展史

明朝西安
2.1明朝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明西安城道路以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大街垂直相 交作为全城道路的骨架。将钟楼由西大街迁至四条 大街的交叉口,成为道路的对景和中心区的标志。此 时的城市从功能上看,是区域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在图6西安城图中,官衙王府占地面积甚大。现代西 安城市发展即在明西安城址基础上形成。
23
3 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3.1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的状况
3.2建国初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3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 3.4第二版城市规划与西安城市的发展
3.5西安城市发展现状与第三版城市规划
24
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民国时期西安
3.1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的状况
民国时期,西安是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经济政 治中心而存在的。民国初年,拆除清“满城”城垣, 并整修东大街和北大街。民国19年(1930年)在西关 大盘营建机场,设施简陋。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 路通抵西安使西安经济趋向活跃,棉纺、面粉、纺织 业兴起,建成一批厂房、仓库。铁路的开通和火车站 对人流、物流的吸引,以“满城”为基础的新市区, 成为城市的繁华地段。
27
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下的西安
3.3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次规划1954年10月经国家建委批准通过, 成为指导西安城市建设的重要的依据。在其引 导下,西安市以旧城为中心,向东、南、西三个 方向扩展,城市道路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城市建 设范围基本控制在东至纺织城,西至西户铁路, 南至吴家坟,北至纬十二街的空间范围内。这一 时期城市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工业区的建设,工 业区的建设成为城市空间成长的主流
31

关于西安这座城市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

关于西安这座城市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

一、概述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研究,探讨其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从而对西安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二、古代西安城市发展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筑造了西安古城的第一块城墙,奠定了西安作为古都的基础。

2. 汉代的长安城,因统一帝国而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扩大,建筑风格变化。

3. 隋唐时期,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大唐盛世时期的长安城建设和文化繁荣成为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巅峰。

三、中世纪至现代西安城市发展1. 西安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变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沉寂。

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弱。

2.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安经历了政治社会变革和城市建设的新起点。

城市规划逐渐进行,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3. 20世纪末以来,西安城市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断提升。

四、西安城市发展的特点与问题1. 历史文化传承:西安城市发展史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城市规划不合理、土地使用混乱问题,影响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3. 环境治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改善。

五、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1.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发展中,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2. 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利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 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和环保的城市环境。

六、结论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但在城市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古都西安的历史变迁研究

古都西安的历史变迁研究

提纲
西安都城史研究方案
宏观上了解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变迁。

1探究西安文明起源(半坡遗址、蓝田文化等)、发展到定为都城的历史。

2长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是哪十三朝古都?名称变更?尝试用一个脉络或比较灵活的方式将其作为都城的简况贯穿起来。

3、这些王朝选择长安作为都城的原因。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原因考虑)
4、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选择本次参观的遗址或人文景观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其它联想:来自西安的歌手(许巍、郑钧、张楚),文化名人、诗人等,西北小吃的代表可用他们的歌做背景音乐
参考资料:
①网络:百度文库中关于西安、西安旅游的文章和电子书籍。

②书籍:介绍西安和西安遗址及旅游书籍。

③地图:全国地图中西安的位置;西安市区景点图
④百度百科:六大古都。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潘明娟【摘要】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趋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得出六种模式:1.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南部扩展,以秦成阳后期的城市发展趋向以及汉长安城后期的城市发展为代表;2.新城区向旧城区的西南扩展,以汉武帝时期对汉长安的扩建为代表;3.新城区向旧城区东部发展、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以西周镐京以及唐长安城的发展为代表;4.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北部缩移,唐末"新城"就属于这种城市缩移模式;5.新城区向旧城区北部和东部扩展,以明代西安城区的发展为代表;6.新城区向旧城区四面扩展.探讨西安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发展趋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为现代西安城市发展服务.【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城市发展模式【作者】潘明娟【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7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发展趋向不仅包括城市改造、旧区更新、城市复兴等概念,还应该包括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城市结构的重心转移等内容。

也就是说,应当将城市发展模式理解为城市的区域和内涵上的结构性调整和演替,是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建。

[1]这样理解,不仅比较切合我国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而且与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和郊区化发展趋势也相吻合。

吴宏岐、严艳对西安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与新城的关系做了详细分析,认为主要有六种模式:(1)旧城和新城脱开类型;(2)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类型;(3)新城围绕旧城发展类型;(4)缩小旧城类型;(5)拓展旧城类型;(6)因袭旧城改造更新类型。

[2]这种城市中心区规划发展模式对西安市中心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向不同方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对现代西安城市发展趋向提出新的见解。

西安变化介绍

西安变化介绍

30年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脚步关键词:西安30年变迁国际化大都市1981年的1月,我出生在了古城西安,这个在泱泱华夏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的城市。

对于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我充满了无比的热爱,仅以此文记录30年我眼中西安的发展变迁。

一、忆往昔。

西安市,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80、90年代的西安和我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处于待发展阶段,城市构架比较小,以钟楼为中心,以东、南、西、北大街为主干道,城市主要集中在环城路、二环路以内,当时,满大街跑着“长辫子”的电车和大量的自行车,城市中运动休闲的地方以兴庆公园、莲湖公园、革命公园、劳动公园、儿童动员、动物园为主。

文化方面,当时以贾平凹、陈忠实、路遥为带领的一批有才华的作家在我国文坛上刮起了强劲的“西北风”。

西安饮食以羊肉泡馍、肉夹馍、饺子宴、锅盔、葫芦头、肉丸胡辣汤、蜜枣甑糕、石子馍等陕西特色饮食为主;商业百货商场由钟楼饮食店、前进鞋帽店、大庆商场等逐步发展为民生百货大楼、唐城百货大楼、开元百货大楼;夕阳斜照,静静的照在大雁塔、照在古城墙、照在帝王陵上,古朴的西安,以他特有的节奏和方式蕴育着古城的发展……二、看今朝。

1、发展步伐。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安的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

经济增长连续多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过多年发展,西安目前已建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沣渭新区八大发展平台,高新区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六个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开发区之一,经开区全力打造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制造业基地,曲江新区是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浐灞河生态区筹办了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城市变迁——告诉你不知道的西安1981年的钟楼1985年的钟楼1993年4月的钟楼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拓宽。

西安,一座四方的古城,几十年来挣脱了城墙的束缚,将版图扩展到了二环、三环,拥有8大出城高速、四条在建地铁、市区空间容量进一步扩大……几十年来的变化太多太多,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80年代钟楼旁边的“蜘蛛网”钟楼一直是西安的象征,是西安的商业中心,也是西安的“心脏”。

以钟楼为中心的交通图,四通八达,成了西安的交通枢纽,同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30年前的钟楼有着未经修缮的陈旧,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古朴。

钟楼四周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摆着各式的零售摊。

1985年的钟楼,周围电线杆比比皆是,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周围小商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较差,抽烟、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可见。

几经修缮,现在的钟楼既有古代的质朴,又有着几分现代的气息。

如今,钟楼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鲜花,与之遥相呼应的鼓楼也焕然一新,钟鼓楼广场成为人们休闲的中心。

钟楼四周商场林立,完全展示出它的经济地位。

30年前沙土地面的新城广场很多年前的新城广场有两个观礼台,沙土地面,周围还有苍翠的山峰。

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广场西南角还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土堆。

广场成为西安市民娱乐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在这儿举行,吸引着市民的眼球。

1990年西安迎接亚运会火炬接力,曾在广场上进行节目表演,西南角土堆上人山人海。

几经改造,现在的新城广场已经是绿草如茵,是白鸽栖居的好地方,现代化的喷泉、幽雅的环境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去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春夏秋冬,常有人黎明即起,赶赴那里观看武警升国旗仪式。

省政府大楼屹立在新城广场的对面,也在显示着它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不复存在的老飞机场值得怀念西安西稍门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走过丰庆公园,不少老西安市民都会回忆起当年的老机场,西安飞机场从上个世纪初的20年代到世纪末的1991年8月31日,生存了近70年。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于1991年9月1日正式启用。

老机场狭窄的走廊以及不太“阔气”的停机坪,如今已被翠绿丛生的丰庆公园覆盖,周围是几十家单位的住宅小区以及商业用房。

西安老火车站上世纪30年代的西安火车站,主建筑有一个仿古屋顶,约千把平方米。

从照片上仔细看,建筑上面“西安”两个字才能证明这里曾经是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到处可见痰迹和垃圾。

广场前人迹寥寥,用门可罗雀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西安火车站现在的西安火车站,面积扩大了30多倍,新的主建筑设计新颖,风格与古城协调一致。

火车站内部增设了大型双向电梯、大型的LED电子显示屏幕等。

看着匆匆忙忙的旅客,西安火车站俨然成为人们放眼看世界的窗口,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和希望。

西安商业圈的历史变迁据《西安老街巷》和《碑林区志》记载,西安市最早的商业中心并非东大街,而在南院门一带。

但两书都着重提及,1913年张凤翙督陕,开始在东大街两侧兴建木质结构的两层楼房,东大街逐渐成为西安最宽的街道。

同年,东大街还办过一次博览会,为东大街未来的发展积攒了人气。

1935年,陇海铁路通达西安。

东大街因离火车站和当时的汽车总站(今西一路)较近,街道名店不断增加,商业中心渐由南院门转移至此。

据《碑林区志》统计,东大街在解放前已有饭店28家、旅馆30家、照相馆11家、钟表行7家、百货店85家、烟草店18家……天生园食品店,便是西安老店之一。

和它同在东大街的,还有另一家食品店“上海酱园”。

两家店都以卖糕点、烟酒等闻名,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经营,是当时西安市同类商店中最大的两家店。

说起两家的竞争,与钟楼盘道颇有渊源。

据记载,解放前的钟楼外,几乎没有盘道,人、车经过钟楼时都要穿钟楼的四个门洞而过。

当时,上海酱园离钟楼近,就在现在钟楼盘道的位置。

生意明显好过天生园。

解放后,钟楼盘道第一次拓宽,上海酱园圈入盘道以内,只能拆掉后退,新址更靠东。

没动的天生园反而成了离钟楼最近的店,人流和生意超过了上海酱园。

数年后,钟楼盘道再次拓宽。

此次,搬家轮到天生园,它又搬到比上海酱园更靠东的地方。

上海酱园的生意再次超过天生园。

两家的竞争,耐人寻味。

已记不清两家店何时从东大街消失,“但上海酱园最早就开在开元商城那里。

而天生园以后改名为儿童食品店,所在位置与后来的钟楼食品店大致相同。

老西安人逛东大街,是从骡马市北口开始的。

东大街西头是开元商城。

据史料记载,开元商城的所在地,在民国时期是西安最具规模的青楼院群,那时的达官贵人若不去那里,就不叫逛西安。

1956年这里实行公私合营,组建了解放商场,最初只是个大棚子,但就是开元商城的前身。

开元商城东隔壁,是目前已拆迁、正在原址重建的大华饭店。

这家开创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饭店,以经营江浙菜肴和陕西名菜为主。

即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社会名人的各类老款轿车停在饭店门外。

但对普通市民,尤其是逛街的人,就是吃大华饭店的包子和其他小吃,那里的包子和同在东大街的五一饭店的包子齐名,味道很不错。

沿着东大街路南向东走,经过骡马市后。

那是西北影城的对面。

婚纱馆、服装店、金店等五六家门面,是那里现有商店。

这儿原来有个澡堂,就是大同园澡堂。

附近曾有条小巷,因为大同园的名声而叫做“澡堂巷”。

据了解,大同园开业于1913年,创办者为同盟会会员焦易堂。

此人在1935年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最高法院院长。

在任期间,清理积案,整理编写判案,健全终审制度,并主张还政于民。

为此,引起蒋介石猜忌,于1941年被迫辞去职务。

大同园生意最红火时,附近人都来洗澡,等待的队伍一直从店里面排到东大街的街面上。

据《碑林区志》记载,大同园澡堂建筑典雅,澡堂共有165个床位,还有花园供人们休息。

解放前,光顾对象主要是政府要员、军警特宪和商贾名流。

解放后,大同园澡堂收归国有,曾一度改名珍珠泉浴池分店。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改回“大同园”,还曾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在当时,浴池也有“八大件”:浴巾、洗澡毛巾、擦脸毛巾、擦脚布、拖鞋、剪刀、穿衣镜旁吊个梳子(一律公用)、免费茶水。

凡不具备这些东西的,均被西安市饮食服务公司通报批评为八无浴池责令整改。

擦脸毛巾每次都进蒸箱,烫乎乎的,被服务员用镊子夹给浴客。

“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在大同园澡堂边,还有一家消失的老字号——新中华甜食店,此甜食店最终并入其他饭馆。

每到春节期间,东大街有多个地方卖元宵。

排队买元宵的队伍都不算长,但新中华甜食店原址处临时搭起的元宵销售点,却排起了百余米长队。

问及原因,老市民冲着新中华甜食店的名气而来,年轻人不知道其中原因,但这边队这么长,肯定是味道好,我也跟着排。

看着队伍你会想到做生意,口碑真的很重要。

说到口碑,我们又要提到一家东大街消失的老字号——白云章饺子馆。

据介绍,这家店原来开在炭市街南口东侧,后是一家女性服装专卖店。

现在已经拆迁。

它的羊肉饺子最香,皮薄、馅香,酸汤味道美。

据碑林区委提供的材料记载,白云章饺子从馅料到汤汁均用料讲究,工艺严格,深受欢迎。

但在80年代,饺子改为机器包。

虽提高了速度,但下到锅里常常露馅,一塌糊涂,严重影响饭店生意。

直到5年后,才恢复手工包饺。

继续往东走,就到大差市了。

东大街最繁华的地方就到大差市了,因唐朝景风门开在大差市附近,东大街再往东到东门的一段,不属于皇城范围,也就少了繁华。

历史变迁唐朝时叫景风街清朝它成了一段城墙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则有车水马龙的东大街。

这条古老街巷,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在唐朝,当时的长安城是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

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

皇城东门名为“景风门”,清代人编纂的《咸宁县志》考证:“旧时‘景风街’,即今日的东门大街……”(这里所谓“今”,是指清代初年的西安府)。

由此推断,在西安市区东西方向的东大街,就是唐皇城“景风街”的位置。

唐末,藩镇割据,公元904年,盘踞在开封的起义军叛徒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景风街随之消失。

明朝重修长安城,并以钟楼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十字相交,构成古城的两大中轴线。

当时,这四条大街,长度不等,人们称东六、西五、南三、北四(指华里)。

现在的东西南北大街,仍是明清两朝时的位置,历时长达600余年。

清朝初,西安城内的东南角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被划为满族人的居住区,汉族人称其为“满城”。

既然是城,就得有城墙,这座城的南城墙由东门的南侧起,顺东大街往西,直到钟楼的东南角。

东大街,实际上成了一段城墙。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当月22日,西安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军首先向满城发动进攻。

次日下午,满城即被攻克。

很快,满城的城墙也被拆除,从东门到钟楼这条笔直的大道,才又恢复了畅通。

那时,这条大街叫“中山大街”。

解放后,1953年才改称东大街。

“文革”期间,又一次改名为“东风路”,直到1973年才恢复东大街的名称。

未来啥样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支撑20多年前,西安完成了南大街的改造,1998年北大街开始改造,2001年启动西大街改造,如今这三条大街早已改造完毕,而作为城内最为繁华的东大街缘何最后才被纳入改造规划呢?它的未来又将如何规划,又将如何确保它会继续繁荣呢?改造东大街政府很谨慎东大街,政府长期以来都是不敢轻易改造,唯恐改造不好会有损这历史老街。

在城内这4条街区中,东大街是最为活跃的街区,正因为如此,政府轻易不敢改造东大街。

在此前南北大街改造时,更注重交通方面,在西大街改造时,也在摸索如何在改造中提升街区的商业价值。

改造后仍以小型店面为主在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大街代表着西安商业的发展。

“沿海最新的服装,过一两个星期,骡马市就有的卖,整个西安也只有骡马市有卖。

”曾在骡马市做生意的个体户张玉琴回忆。

此次改造,又将如何保证其繁华如初呢?与西大街整体拆迁改造不同,东大街改造采取了局部分段开发,符合东大街的特色,在改造中要保证商业网点的正常商业经营,不影响东大街的商业气息。

改造后的东大街还将保留其现有特色,以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作为支撑。

在改造中,作为老字号,允许其自行改造,比如西北眼镜行、大华饭店这些老字号,则是自己拆迁自己重建,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为这些老字号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也让更多的老字号还留在东大街。

改造后的东大街,既能让外来游客感受到西安商业文明,同时又是消费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地方。

将来的东大街,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街,还将是西安地区最好的时尚之街,最能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面。

届时,将依然是名品、名店云集的一条商业街,也是一条古城文化和商业文化最佳结合的商业街。

专家建议避免“宽街无市”尴尬随着城市商业发展、城市骨架的拉大,西安市除东大街外,商圈分布逐步增多。

如今,除东大街、南大街商圈外,还有位于长安路南段的小寨商圈,科技路一带的高新商圈,北二环外的商圈……新东大街依然是一级核心商圈“从城市地理角度讲,西安市已基本形成了不同层级的商圈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