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合集下载

西安首轮城市总体

西安首轮城市总体

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特稿西安首轮城市总体规划回忆周千峙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安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是伴随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而诞生的。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也开始编制。

1954年8月编制完成,报送中央。

同年10月29日国务院批准《1953年一1972年西安市总体规划》(图1)。

这个总体规划勾画的是1953—1972年西安城市发展的前景,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西安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我有幸亲历了这一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半个世纪过去,当时的许多情况仍不能忘怀。

1搞建设先要编制城市规划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

先是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此同时,中央就开始酝酿以建设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00多个工业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负责筹划的是陈云同志任主任的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

人们习惯称作“中财委”。

为了迎接大规模的建设,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建筑工程部。

(1952年11月,决定成立国家计委。

)图11953—1972年西安市总体规划图苏联援助的工业项目是陆续增加的,1952年是50项,1953年5月确定为141项,1954年10月增加到156项。

这100多项如何布局、放在哪里、怎么建?经反复研究,有了初步方案,除东北以外,主要布局在京广线及以西地区,并确定了一批重点建设城市。

西安是其中的一个,还有兰州、包头、太原、大同、洛阳、武汉、成都。

由于我国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各行各业都学习苏联,聘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

苏联专家提出,搞经济建设,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建设那么多的项目,首先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于是,从设计、施工等单位抽调技术人员,抽调新毕业的大学生,由建筑工程部组建城市规划队伍。

由于各城市不可能同时建立起自己的规划队伍,西安等上述八个重点建设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全部由建工部派规划组帮助编制。

1953年9月,中共中央还特别强调:重要的工业城市规划工作必须抓紧。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01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01
第一部分


西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
发祥地,3100多年的建城
和1100多年 的建都史,演
了中华文明的华彩篇章,
为雅典、罗马、开罗齐名
“世界四大著名古都”之
。 作为陕西省省会和关中城
群与“一线两带”发展的
心城市,西安在全省经济
西安
展中,一直占居十分重要
地位,承担着促进区域协
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职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
阎良国家航空 高技术产业基地
西安
西安经济开发区
新筑国际港务区
浐灞生态区
西安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 西安曲江 旅游度假区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尽快实施第四轮总体规划 尽快实施第四轮总体规划,我们提 出了下一步的实施构想。
0.54 万人。其中主城区建ຫໍສະໝຸດ 区面积为369平方公里,人
为426万人。
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 复了《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08年—2020年)》,根据 复的要求,西安今后的发展 紧紧围绕“国家重要的科研、 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 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 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大力 展五大主导产业;主城区延 “九宫格局、棋盘路网” 传统布局模式;到2020年, 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528万 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 0平方公里以内;合理安排 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 施布局和建设;统筹协调古 文明与现代文明、老城区与 城区、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 关系,为逐步把西安市建设 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 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 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打下良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
发展”的目标,西安在推
城市化建设中,正在以前
未有的速度阔步前进,着
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
关中平原,行政区总面积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城市规划.txt 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西安视察时,为西安题词:“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

”江泽民同志为西安“外向型城市”建设的题词,为西安城市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西安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题词精神最终被写入西安跨世纪的城市总体规划,成为西安人民21世纪的奋斗目标。

《西安市1995年至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根据西安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的要求,确定了西安以科技、旅游与商贸为先导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发展方向。

该《规划》确定的西安城市性质是:“西安市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会。

”至此,长期以来不明确的西安城市化方向问题,在江泽民同志题词的指导下得到明确。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西安城市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在西安城市建设中,资金紧缺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的矛盾,一直成为西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面对这一矛盾,市委、市政府运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出了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路子,实现了“八五”以来城建资金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现了城建资金完全由政府财政划拨的单一模式向建设资金多元化模式的转变。

城建资金筹集来源渠道有财政筹集、资源补偿筹集、政策性筹集、信贷筹集、利用外资和市场筹集等多种方式。

西安市七五期间城市维护建设共实现投资7.07亿元,“八五”期间西安城市维护建设共实现投资27亿元,“九五”期间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建设完成投资68.1亿元。

其中,政府财政投资比重逐年减少。

三、依法治国及依法行政在西安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八五”以来,西安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注重依法行政。

首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立法比重在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中的比重加大。

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以来,西安市出台的城市建设领域地方法规17件,约占全部地方法规出台总数的30%多,其中涉及到了城市规划、村镇建设、园林绿化、古文化遗址保护、水源保护、征地管理、市容管理、物业管理、市政工程、拆迁安置、城建档案、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等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诸多方面,为我市建设领域依法行政奠定了基础。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

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

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文化名市”西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突显五大亮点作者:和红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591 更新时间:2008-8-26 14:37:09刚刚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为西安市民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未来的12年内,西安市将会发生“质”的改变:“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将使城市布局更具特色;“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将使城市对外联系更加快捷;高标准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及配置齐全的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将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八水绕城和秦岭绿色屏障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将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未来的西安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于2004年1月经建设部同意后开始修编,历经了战略研究、大纲编制、成果编制、成果报批等四个阶段,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以加强西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古城战略地位为出发点,立足于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重点就城市性质、规模、城镇体系、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规划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建立重要工作协调会议和专业规划协调会议相结合的会议制度,广泛吸取市级各部门、中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形式向市民进行公示,为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本次规划重点突出了以下五大特点:一、城乡发展一体化1.“一城多心” 在西安市1010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主城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城镇体系。

市域呈“一城多心”空间布局形态。

“一城”指主城区,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中心,集商贸、文化、科教、旅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多心”指4个组团(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3个新城(临潼、阎良、泾渭)、4个中心城镇(户县、高陵、周至、蓝田),是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承担主城区向外疏解的部分人口和功能。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实用文档
建设限制分区的重点区域
实用文档
绿地总体结构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5、 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年份
市区建 成区绿 地率
绿化 覆盖率
人均 公共 绿地
主城 区绿地
绿化 覆盖率
人均公 共绿地 面积
2010
35%
45%
10 31.7% 40%
7
年份
市区建 成区绿 地率
绿化覆 盖率
人均公 共绿地
主城区 绿地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唐皇城复兴示意规划图
实用文档
唐长安城复原图
实用文档
保护和延续老城传统空间格局
实用文档
建立老城保护体系和保护名录
实用文档
建筑高度控制
实用文档
十二、旅游规划
实用文档
1、 旅游分区
实用文档
1、 旅游线路规划
实用文档
十三、对外交通规划
实用文档
1、 公路
实用文档
绿化覆 盖率
人均公 共绿地 面积
2020
45%
55%
12
38.5% 48%
9.5
实用文档
十六、基础设施规划
实用文档
1、城市供水
实用文档
1、雨水量预测
实用文档
2、城市用水量供需平衡
实用文档
2、城市排水
实用文档
污水量预测:
到2010年总排水量156万m3/d,排水率为88%,管 网普及率85%;到2020年,总排水量240万m3/d, 排水率为90%,管网普及率98%。
实用文档
3、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结构调 整,推进现代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西安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规划目的 (1)二、规划任务 (1)三、规划依据 (2)四、规划范围 (2)五、规划期限 (3)第二章规划背景 (4)第一节市域概况 (4)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四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13)第二节规划原则 (13)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4)第四节土地利用目标 (15)第四章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 (17)第一节农用地 (17)第二节建设用地 (18)第三节其他土地 (20)第五章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21)第一节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21)第二节优先安排耕地和基本农田 (23)第三节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24)第四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7)第五节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32)第六节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33)第六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35)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35)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7)第三节县(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40)第七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42)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42)第二节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 (43)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44)第八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6)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46)第二节强化各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6)第三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8)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2)第一节构筑地域特色生态化格局 (52)第二节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53)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54)第十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57)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57)第二节土地利用调控 (57)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7)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61)第一节加强土地整治 (61)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63)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7)第一节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体系 (67)第二节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 (68)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 (69)第四节增强规划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 (70)第十三章附则 (71)附表1、西安市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表2、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西安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4、西安市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5、西安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7、西安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8、西安市各县(区)基本农田调整表9、西安市各县(区)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分解表10、西安市各县(区)园地、林地、牧草地指标表附图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西安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西安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7、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8、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战略决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发展方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西安市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任务,编制《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

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左右,农业人口37.3万左右),暂住人口105万左右。

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310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73.6万左右,农业人口36.4万左右),暂住人口为120万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

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

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

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

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

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规划古城区内发展将以商贸、旅游为主,逐步降低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居住人口密度。

规划拟在主城区二环以外南部和北部各控制一处用地,作为行政中心预留地。

----综合治理渭、灞、浐河,建设城市新的功能区:规划渭、灞、浐河成为城市内河,形成高尚住区和旅游度假区及城市新的副中心。

同时营造渭、灞、浐河及周边环境的“大水大绿”格局,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构建现代物流区:依托西安已形成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和西部信息、金融、商贸中心的优势,并借助已形成的物流产业基础加快物流产业发展。

规划一个物流园区、六大物流中心及十个配送中心。

----拓展带动产业发展的开发区:继续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支持两个开发区二次创业,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最佳环境。

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沿城市发展轴线扩展。

----发展功能齐全的空港服务区:以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主要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

----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规划在老城以外布置与产业相匹配的8--10个交通配置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型居住区。

六、限制建设区本次规划首次划定了城市限制建设区域。

结合西安的自然、历史地貌特征,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六类城市限制建设区域:基本农田:指《西安市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湿地:指浐灞三角洲、泾渭三角洲、沣渭三角洲等两河流域交叉地带;秦岭自然保护区: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西安市加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所划定的生态保护线;生态绿地、河湖水系及历史地貌:指湿地和生产防护绿带、河湖水系的防洪线以内、自然塬坡。

大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界定的保护区域:指四大遗址、古陵墓区、寺庙院落等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城市断裂带:指西安市不适合建设的城市断裂带。

七、几项重点规划----城市交通:西安是全国六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未来西安将建成面向国际的航空运输中心、国内重要的公路和铁路交通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高速公路、铁路为构架的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城市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和交通一体化战略,分散老城区交通压力,形成“棋盘”加“环”加“放射线”的“三横三纵三环八放射”路网格局。

未来我市将建成6条轨道交通线,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快速公交为补充,普通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西安都市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上。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维护西安“世界著名古都”地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古城精华,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主要保护自然历史环境、城市历史格局、大遗址、历史街区、其它物质类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古树名木等八类。

保护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南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北部台塬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和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

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采取“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措施,逐步降低明城墙以内的居住人口密度,外迁行政机关,减轻老城的交通压力,依托老城内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保持老城的活力。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到2010年,全市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0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6平方米;进入国家级园林城市行列。

到2020年,绿地率达到45%,绿化覆盖率达到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2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8平方米,进入最佳人居城市行列。

在全市范围形成市域、市区、主城区三个层次的绿地系统。

市域建设“面山环水”的良好生态基质,成为市区宏观的绿色生态背景;市区确定“三环八带”的廊道绿化骨架。

主城区采取“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互叠加的复合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均衡布局绿地,形成遍布城市的“内小外大、内密外疏”的绿地系统。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简介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已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规划的范围与规划年限城市规划法规定:“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据此,这次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包括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阉良、临潼区等八个区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长安、高陵两个县的部分行政区域,总面积1288平方公里。

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为西安市行政区域9983平方公里。

近期:1995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2020年三、城市发展规划新的规划确定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310万人,城市用地为275平方公里。

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市、星罗棋布的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

中心市区的临近组团和外围的卫星城各具特色,并有相对独立性,从而构成以中心市区为核心,具有多层次、多功能、众星捧月的城市的集群。

将进一步建立和扩大商贸体系,加强住宅和社区建设,旧城改造要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特别是要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要优化城市现有土地的使用,改善交通条件、增设停车场、增加绿地、建设公园,提高环境质量。

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以促进城乡一体化。

增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旅游区及中央商务区(CBD),使其成为西安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地。

(1)中心城市:2000年人口265万人,用地21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1.1平方米;2005年人口286.8万人,用地245.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5.6平方米;2010年人口310万人,用地2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8.7平方米;(2)中心市区2000年人口208.9万人,用地15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6平方米; 2005年人口212万人,用地168.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9.4平方米; 2000年人口214.5万人,用地1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2平方米。

四、城镇体系规划为合理分布生产力和形成城镇体系,有利于资源开发、生产发展和生态平衡,促进城镇建设和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在西安市行政区划9983平方公里范围内,制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按照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的形态布局,划分为中心城市(中心市区和外围组围)、卫星城(含县城)、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

(1)中心城市是城市的主体。

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

(2)卫星城既承担由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又大部分是远郊县(区)政府所在地,是其所辖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

(3)建制镇是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全市现已没有建制镇41个,今后15年规划增加到55个。

五、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古城,降低密度,控制规模、节约土地、优化环境、发展组团、基础先行、改善中心”的原则精神,本次规划对西安的城市结构和布局形态确定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