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邵阳县民间文化的调查
邵阳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邵阳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太史公曰:“民以食为天”,在古时候,司马迁认为饮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跟天一样大。
毛主席也说过“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也说明吃食很重要,排第一。
自古以来有饮食就有文化,我认为邵阳的名吃在邵阳名文化中就占有一席之地。
“玩在崀山,吃在邵阳”。
这是对邵阳游乐饮食文化的一种经典概括。
前来邵阳旅游,新宁和邵阳是必须要去的两个地方。
去新宁是看世界自然遗产而“一饱眼福”,那么去邵阳呢?就是为了享受千年名吃而“一饱口福”。
邵阳是一座千年古王城,自古为州府之地,明朝时更是藩王封地,外放的王爷带来了代表当时最高烹饪水平的宫廷厨师和宫廷菜方,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宫廷菜在邵阳落地生根,与当地菜融为一体,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邵阳名吃。
“四牌路的卤味,太平门的洗沙包(即豆沙),南门口的米粉,火神庙的蛋糕,水南桥的米豆腐,旱西门的蕨粑粑,老南门的烤红薯,骧龙桥的油炸粑,玉壶春的牛肉面,高庙下的发米糕(即米糕)”。
还有一句话叫“刘满驼的凉米粉,陆二吾的绿豆糕”。
这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邵阳名吃的民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亲切悦耳,吃起来,那就是“进口香溶”了。
邵阳的名吃价极廉,物极美,花色多,品种细。
著名作家鲁之洛曾经以四个字概括过邵阳名吃的特点,那就是“质朴味正”。
质朴,
表现在用料上,都是极其普通极其常见的原料;味正,表现在原汁原味,正宗朴质,百吃不厌。
与过去王城宫廷里的所谓山珍海味相比,真的是各有千秋。
关于湖南邵阳市的家乡风俗

关于湖南邵阳市的家乡风俗关于湖南邵阳市的家乡风俗湖南邵阳市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里有着独特的家乡风俗,包括节日庆典、婚嫁习俗、民俗活动等。
首先,湖南邵阳市的节日庆典十分丰富多彩。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人们会聚在一起,举行丰盛的年夜饭,吃元宵,放烟花爆竹,舞龙舞狮,拜年等。
在元宵节,人们会举行灯笼展览、猜灯谜等活动。
此外,七夕节也是邵阳市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牛郎织女祈福,还有表演舞狮子、采桑还娘等传统活动。
其他的节日庆典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人们会扫墓祭祀、赛龙舟、观赏月亮等。
其次,邵阳市的婚嫁习俗也相当丰富多样。
婚礼通常会由媒人发起,双方家庭会商定婚期和聘金。
在结婚当天,新郎会去接新娘,新娘出嫁前要穿红嫁衣,并戴上龙凤脚镯,以示吉祥。
结婚仪式会进行拜堂、敬茶、举办婚宴等环节。
整个过程中,亲朋好友会一起参与,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婚嫁习俗,如高甲戏,是邵阳市特有的新娘出嫁时的一种婚礼形式。
这种表演形式独特,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此外,邵阳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龙船竞渡比赛,这是一项古老而激烈的水上运动。
同时,还有击球、踩踏球等一系列传统民俗运动。
在湖南邵阳市的乡村地区,人们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拦马、插秧锄地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地方文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节庆习俗和婚嫁习俗,邵阳市还有许多其他的家乡风俗。
比如,人们在春季会去郊外采摘草莓、桃子等水果,家庭聚在一起品尝新鲜水果,共赏春天的美好。
而在秋季,人们则会赏月、赏菊,庆祝丰收,感恩大自然赋予的恩赐。
总之,湖南邵阳市的家乡风俗丰富多样,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这些风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家乡风俗是邵阳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使这个地方更加独特和魅力。
邵阳城步古苗文实地调查报告

石 刻 上 的 文 字应 该 就是 失传 了两 个 半世 纪 的 城 步 古 苗 文 字 。 因此 , “ 苗 族 只 有 语 言没 有 文 字” 的说 法 有 待 商榷 。
关键词 : 古苗文 ; 城 步; 石刻
中图 分 类 号 : H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0 7 4 ( 2 0 1 3 ) 0 1 —0 1 2 O —O 4
面 已遮盖 了约 3 0多 公 分厚 的土 层 , 并 生 长 了一 丛
行 田野调 查 , 发现 了 1 0 0余处 摩崖 石 刻 。摩崖 石 刻 文 字之 间没 有标 点 标 注 , 其字形似篆非篆, 似 汉 字
非 汉字 , 并且 夹 杂 着一 些 不 知 其 意 的 图 案 或 符 号 ; 其 中一 些方 块 文 字字 形 与 汉 字 基 本 相 似 。 由于 时
石质 , 刻 面平 整 , 为 人工 加 工 凿 成 , 约 2平 方 米 , 依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0—2 8
在线杂 志: h t t p : / / s k x b . j S L I . e d u . c n
第 1 期
龙仕平 , 等: 邵 阳 城 步 古苗 文 实 地 调 查 报 告
间久远 , 加之 大 部 分 石刻 曝露 于 野 外 , 表 层 风 化 十 分 严重 。该 石刻 上 的 文 字 可 能就 是 失 传 了两 个 半 世 纪 的城步 古苗 文字 。
一
杂树 , 其树 根盘 根 错 节 , 紧紧 包 裹 着 这 块 大 石 。后 来, 通 过清 理 了大石 上 ( 比较好 清理 的 ) 约 1平 方米
1 2 3
邵阳布袋戏的调研报告

邵阳布袋戏的调研报告邵阳布袋戏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以湖南邵阳地区为发祥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作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邵阳布袋戏在戏曲艺术中独具一格。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讨邵阳布袋戏的发展现状、市场前景和保护措施。
一、邵阳布袋戏的历史和传承邵阳布袋戏起源于明代,最早是由民间艺人自发地创作和表演。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邵阳布袋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布袋戏用木制或布制的人偶来表演各种戏剧内容,形象栩栩如生。
布袋戏剧本通常以古代典籍和民间故事为基础,涉及历史、文学、传说等多个领域。
邵阳布袋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人操纵人偶表演的“一人秀”,也有团队合作表演的“多人秀”。
二、邵阳布袋戏的现状和问题邵阳布袋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变化,观众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接受度有所下降,使得布袋戏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其次,由于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原因,邵阳布袋戏面临着缺乏资金支持、演员队伍老龄化、传承困难等问题。
三、邵阳布袋戏的市场前景尽管面临一系列问题,但邵阳布袋戏的市场前景仍然值得关注。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始终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邵阳布袋戏正是其中一种。
当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提高,邵阳布袋戏有望在文化旅游领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另外,通过创新剧本、加强演员培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等方式也有助于提升邵阳布袋戏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邵阳布袋戏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邵阳布袋戏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邵阳布袋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演出活动。
其次,加强对年轻演员的培训,培养更多的优秀传人,以保证人才储备。
此外,开设布袋戏艺术学校或培训班,传授表演技巧和剧本创作知识,也是提高邵阳布袋戏传承率的有效途径。
结语邵阳布袋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还能传递历史和文化的信息,体现民族精神和底蕴。
介绍邵阳的传统文化800字

介绍邵阳的传统文化800字邵阳,这座历史悠久的湘中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交汇之地。
它坐落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邵阳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既包含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
邵阳的传统文化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方言上。
邵阳话作为湘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语音、词汇和语法都独具特色。
这种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不仅是邵阳人民交流的工具,更是他们情感和身份认同的纽带。
邵阳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故事、俚语和歌谣,是了解邵阳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邵阳,你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
邵阳花鼓戏是当地最著名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结合了歌舞、说唱和戏剧元素,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此外,邵阳的木偶戏、傩戏等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邵阳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邵阳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邵阳人民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而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赛龙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邵阳的传统建筑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邵阳的古村落中,你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和青瓦白墙的风格,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又展示了湘中地区的建筑特色。
在这些古建筑中漫步,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
总的来说,邵阳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
它既有中原文化的典雅庄重,又有南方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
这种独特的文化气质使得邵阳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文化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邵阳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研究报告邵阳风俗文化

邵阳历史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
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
三国初属蜀,后入吴。
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
,移郡治于资江北岸。
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
宋崇宁五年(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
南宋理宗赵均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
南宋宝庆元年(1225 年) ,理宗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
元代设宝庆、武冈 2 府。
明初设宝庆、武冈 2 府,后降武冈为州。
中华民国 2 年 (1913年) ,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 11 年直隶于省。
民国17 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民国26 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 年10 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
11 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
翌年7 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
1955 年 4 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
1977 年 7 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 10 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
1980 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
邵阳景点邵阳境内山环水复,风光秀美,景色宜人,旅游资源丰富。
有被誉为“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国家AAAA级、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新宁县境),省级地质公园、AA级旅游区白水洞(位于新邵县境内);有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风光;有全国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冈云山;有原始次生林绥宁黄桑自然保护区。
邵阳有什么风俗文式风土人情作文

邵阳有什么风俗文式风土人情作文写作如同一场精彩的探险,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事和物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本篇作为是围绕“邵阳有什么风俗文式风土人情作文”为主题,采用“五感法”写作手法书写而成,使作文更加生动和立体。
"千里同风,百里同俗。
"邵阳,座位于湖南省中部城市,拥着独特风俗文式风土情。
里,你可感受眼睛盛宴、耳朵交响乐、口鼻美食之旅、手指触感探索,及大脑深度思考。
眼(视觉):邵阳视觉盛宴邵阳视觉盛宴始于其独特自然风光。
里壮丽山脉、清澈江河、绿意盎然田野,及古朴村庄。
春天,满山映山红、桃花、梨花竞相绽放,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夏天,青山绿水、碧波荡漾,让心旷神怡;秋天,金黄稻谷、硕果累累果实,展示着丰收喜悦;冬天,白雪皑皑山脉,呈现出一种别样壮美。
除自然风光,邵阳古建筑也让叹观止。
里保存完好古城墙、古塔、古庙、古宅等,见证历史变迁文化传承。
尤其邵阳市区宝庆古城,其独特建筑风格浓厚文化底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耳(听觉):邵阳听觉交响乐邵阳听觉交响乐主体现当独特民间音乐戏曲中。
邵阳花鼓戏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鲜明域特色独特表演形式,赢得广大观众喜爱。
每当夜晚来临,村民围坐篝火旁,弹奏着传统乐器,唱着动听歌曲,欢声笑语回荡夜空,给一种宁静致远感觉。
邵阳民间传说故事也耳朵盛宴。
里屈原、刘备、诸葛亮等历史物传说,也许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宝庆府故事》、《毛泽东邵阳》等,让沉浸丰富历史文化之中。
口鼻(味觉):邵阳美食之旅邵阳美食之旅让口鼻生香。
里美食辣味主,注重原材料新鲜烹饪技艺。
特色菜肴邵阳猪脚、新化狗肉、洞口豆腐等,让回味无穷。
邵阳米粉也一绝,细腻柔滑,口感鲜美,无论炒、煮、蒸、拌,都能呈现出同风味。
邵阳美食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浓厚文化底蕴。
当美食节,你可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解美食背后历史故事文化内涵。
手(触觉):邵阳触感探索邵阳,你可手去触摸历史痕迹。
里古建筑、文物、手工制品等都充满岁月沧桑感。
关于湖南邵阳市的家乡风俗

关于湖南邵阳市的家乡风俗
湖南邵阳市的家乡风俗深受民间文化及传统习俗的影响,早年以攀缘苗米文化为支点,近代以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依托,历来衍生出诸多风俗。
湖南邵阳市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人们信奉佛教、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乡土风俗也因此而发展起来。
每年春节来临,邵阳人民会在一定时间举行祭祖活动,把祭祖时的表演曲艺作为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
湖南邵阳地区有“宾主制”,人们不仅会互相送礼,还会准备祭品,尊重宾客,关爱老人,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湖南邵阳地区也有传统的节庆礼仪,如“端午礼”。
男子节后,邵阳人民会以表演剪纸、花灯、角投等为主,还会准备大量美食,以纪念过去那些勇敢的将士及斗争胜利的烈士,又称为“对战礼”。
此外,邵阳地区也有一些民俗节日,如“结编节”、“农家节”等,一般是在农历的三月十五日,女子穿上编织的衣服上街,向外国观光客介绍关于湖南邵阳地区的本地特色,受到外国观光客的赞赏。
总之,湖南邵阳的家乡风俗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湖南邵阳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邵阳县民间文化的调查地方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有总体文化的大文化的性质,而且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而一方文化又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
在中国,地方文化并不是很受重视,许多文化已经外流,许多文化正在走向没落。
因着对家乡的眷恋,对民间文化濒临消失的惋惜及忧思,利用这次暑假时间,我回到家乡,走街串巷,对家乡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进行了一定的收集及整理。
在这里,我要将自己家乡的文化——邵阳县民间文化介绍给大家,并竭力宣传它,希望能出一点微薄的力量去挽救这些正走向没落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我的家乡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县治塘渡口镇,依夫夷水而生,为资江南源,县城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县内景点多而美,既有湖光山色、洞府仙境,又有文物名胜、奇风异俗,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古代楚文化景观。
现具开发价值的景点40多处,如西汉的夫夷侯国古城遗址、侯王寨、罗公庙、天子山、天子洞、芙蓉峰、响水洞、济公岩、桃花洞、渣滩人工湖、观音阁、塘田战时讲学院、历史学家吕振羽故居等。
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根据我的实践调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所做的一个简单的地方文化概括如下。
最值得一提的当属邵阳花鼓戏了,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最能代表邵阳本土文化的艺术。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和花鼓戏,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
主要流行于现在的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
据史料记载,作为一种成熟的戏曲形态,邵阳花鼓戏最迟形成于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
邵阳花鼓戏的发展,经历了从“二小”(小丑,小旦)、“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到生、旦、净、丑四行俱备的三个阶段。
“二小戏”是在对子花鼓基础上形成的。
邵阳农村,逢年过节时,都有民间舞狮子、舞龙灯、车马灯等活动,都要演唱对子花鼓。
这种对子花鼓,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很简单。
在这种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情节有故事的小戏,也形成了小丑,小旦两个角色行当。
到了同治年间,随着剧目内容的逐步丰富,剧中人物增多,才有了小生的出现,形成“三小”行当。
民国初年,一方面上演剧目不断丰富发展,一方面与兄弟剧种的学习、交流不断增加,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须生和花脸,形成了生、旦、净、丑四行。
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30多个。
其中属于走场牌子系统的有40多个,属川调系统的有76个,属各类数板系统的有60个,小调系统的有50多个,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二小戏”、“三小戏”和多角色戏三种。
“二小戏”主要的剧目有《打对子》、《摸泥鳅》。
“三小戏”代表剧目有《兄劝妹》、《送表妹》,多角色剧目则有《洪基逼退》、《卖花记》等。
邵阳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具有生活气息浓郁、歌舞性强的特点。
唱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的戏,更是载歌载舞。
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都是表现农村生活题材,以“三小”戏为主,因此,其最有特点的表演主要体现在小丑、小旦、小生三个行当之中。
有的表演程式则是从农村的劳动生活里直接吸收和提炼出来的,如打铁、推磨犁田、踏碓、摘棉花、摸泥鳅等,生活气息浓郁,喜剧色彩突出,载歌载舞,颇具特色。
旦角的手巾技法丰富多彩,小生的扇子技法也很有特色。
在广大农村地区,每逢红白喜事,花鼓戏必然是必需的一种娱乐行为,为县内人们所喜爱。
位于邵阳县四尖峰山脚下的白仓镇是邵阳县一个重要的艺术乡镇,那里的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每逢红白喜事,节日喜庆,白仓镇人民便耍起狮子,腾起长龙,踩起高跷,顶起花灯、带上面具,节目丰富多彩,多姿多味,深为人民喜爱,涌现过很多文艺人才。
在白仓民间艺术节目中,最为人民群众看好的是高跷。
白仓高跷突出一个“高”,险在一个“高”,白仓高跷以其异乎寻常“高跷”的高度,在全国实属罕见,令观众们大开眼界,称奇不已。
“高跷”的表演节目很丰富,有舞龙、舞狮、耍大刀、土地戏狮、西天取经、阔老取亲等。
最精彩的,还应算是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
一阵锣鼓声响起,全场奏起轻快活泼的民间音乐,演员们穿着艳丽的服装,踩着高跷出场了,服装的颜色以黄色、红色为基调。
白白嫩嫩的唐僧带着除尽妖魔鬼怪、抓头挠耳的孙大圣,呆头可憨、倒打一耙的猪八戒,辛劳挑担、兢兢业业的沙僧,跋山涉水,在高跷上前翻后滚,大路一踏朝西去,常常博得观众满堂喝彩。
高跷狮子也是受观众青睐的高难度节目。
它是由两人前后扶住狮形道具而成,一个作头,一个当尾。
红、黄、青当间的狮子金光灿灿,舞耍起来就像真狮子在高跷上前后翻滚,两边各有一头小狮,表演起来,左右呼应,在手拿绣球的驯狮音童子的逗引下,摇头晃脑,忽高忽低,身体运动不止。
全场气氛轻快热烈,自然协调,具有浓郁的湘中地方特色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湖湘文化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间社火游戏流传至今,有在夜晚举行的地面社火游戏;有在白天举行的高台社火游戏,它是游行时表演的一种形式,表演者根据历史故事,编成一组一组造型,由人抬着或用车拉着行进。
高台社火游戏在各地称呼各异,在邵阳就被称为扎台戏或扎故事,尤以五峰铺的扎台戏最为精彩;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扎故事又称扎台戏,是流传于邵阳县五峰铺镇、白仓镇和古城邵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邵阳扎台戏尤以五峰铺的最为有名而流传至今。
据《邵阳县志》、《宝庆府志》《宝庆揽胜》记载:“相传200多年前,古老繁华的五峰铺镇突遭大火焚烧,这时仁慈的‘火神菩萨’显灵,及时搭救黎民,才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人们为了感谢火神,特修建三星庙,内供火神尊像,幷定每年6月19日火神生日那天举行扎故事进行祭祀。
"扎台戏是一种以“扎”的艺术将戏剧人物形象地刻画出来,这就要求有高超的技艺和细致缜密的工作。
每年的扎台戏都以其“惊”、“奇”、“险”的特点备受青睐。
扎台戏不是简简单单地将一个孩子绑起来,它是一个很大的台子,由数名壮汉抬着。
台子至少分为两层甚至三层或四层,高度达到三层楼高,童男童女只是扎在铁杆上,没有铁座,孩子们要在高空上随机应变,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如扮演“孙悟空”的童男不时有时地做出滑稽的动作,模样特像童话中的孙猴子。
常常引得观众大叫,虚惊一场生怕孩子摔下来,偏偏孩子又做出一番得意的鬼脸,它的“惊”、“奇”、“险”常吸引了四周民众和外地人一睹为快,是不可不看的活动。
每逢六月中旬,镇里就会举行大型的扎故事活动,在大街上表演,这也是我们小时候的重要娱乐之一。
蓝印花布是最富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它是一种用石灰豆浆防染印花靛蓝色的双色布。
图案内涵丰富,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擅用象征、比喻、谐音和特定符号,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不同时期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传统风俗和审美情趣。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乡下和城郊的民间居室里,几乎处处可见用土布染成的蓝印花布床单、门帘和桌布,还可以看到妇女身着蓝印花布围裙和罩衫,清新淡雅、质朴无华。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代染织工业的发达,蓝印花布渐渐被淹没在五光十色的化纤"洋"布的海洋之中,成为稀罕物儿。
邵阳蓝印花布又称豆浆布,是一种用石灰豆浆防染花靛蓝色的双色布,它源自远古时代苗族、瑶族人的“阑干斑布”和“蜡缬”。
据《邵阳县志》、《宝庆府志》记载: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腊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两朝,邵阳已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
邵阳亦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
邵阳蓝印花布用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了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蓝白艺术世界,它集普遍的实用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于一体,尽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淳朴的自然之美,是我国传统印染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邵阳蓝印花布不但实用,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蓝印花布所选用的纹样素材往往含有某种吉祥的意义,其图案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有:《凤凰牡丹》、《狮子绣球》、《金鱼戏莲》、《吉庆有余》、《凤鹿》、《鸳鸯戏水》、《蝶戏牡丹》等。
其内涵主要受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多民族文化的痕迹,擅用象征、比喻、谐音等手段,尽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淳朴的自然之美。
学者左汉中回忆说:小时候看到妇女身着蓝印花布围裙和罩衫,清新淡雅,质朴无华。
染布作坊里,光着脊梁的伙计在大石滚上踩布,小沟里流出蓝幽幽的水,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2010年7月23日至7月27日,《邵阳蓝印花布》亮相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
当然邵阳的民间文化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只是我认为很能代表邵阳的几种民间艺术,也是我所接触和亲身经历过的并且深有体会的。
时下中国,经济腾飞,物欲横流,人们大多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因此而忽视了精神的需求,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城市化的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使得许多的民间艺术在逐步的流失,我们的乡村在沦陷,文化在沦陷,精神在沦陷。
这就使得当下对于民间文化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源于民间、兴于民间、传承于民间的民族民间艺术不仅是一种乡村文化,更是一个地区,乃至于整个国家的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
所以我以为做这样的暑期实践是有必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因为唯有引起足够重视,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传承秘诀,使得工艺技法存活世间,留传后世。
民间艺术才能根深叶茂,传承不息。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文化为本,以精神立国,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