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地理上讲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

有些地方也称作哥里奥利力,简称为科氏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

科里奥利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

黄赤交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太小了,所以人们一般对其忽略不计。

*克拉克值:每一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所占的平均比值。

即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

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1.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其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3.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地球 (Earth): 人们生活的行星,它的物理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

5. 大气层 (Atmosphere): 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发生的空间。

6. 地形 (Topography): 描述土地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山谷等。

7. 气候(Climate): 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等。

9.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描述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等。

10.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11.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化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12. 磁极 (Magnetic pole): 地球内部磁场较强的区域,南磁极和北磁极。

13. 地质 (Geology):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14.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研究物种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1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现象。

16.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被水、风或人类活动侵蚀的过程,对农业和环境有害。

自然地理的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的名词解释

1,地理学:它是指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的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度和内陆的地球表面。

2,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4,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③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④除天王星,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6,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①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②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④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都有密切关系7,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①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陈。

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它探讨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包括地貌、气候、生物多样性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广泛且复杂,有许多名词和概念需要解释。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地理学中的重要名词和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学科。

1.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领域,它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各种现象,例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过程、土壤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实地调查、地图制作和遥感技术等。

2.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人口迁移、经济活动、文化景观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访谈、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球壳的结构和形成过程的研究,它包括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现象。

地质构造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球上的地貌和岩石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学单位,它包括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能量流动等要素。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中的生态系统研究包括对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等的研究。

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变化,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圈的变化等。

地理学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6.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它可以获取大范围和多时相的观测数据。

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制作地图、监测环境变化、探测地下资源等。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2.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二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

3.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4.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5.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过程,自转一周的时间即是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是地球平均自转360°59′的时间,其中59′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所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6.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个恒星年,其中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23度26分21秒,速度方面,地球近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在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小,角速度最小,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7.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赤道上任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8.岁差:月球和太阳队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面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9.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10.极移:地球的形状轴(对称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而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真正的地极,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11.海洋与陆地:连续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地球矮行星: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冥王星是典型代表。

地球轨道面: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地轴并不垂直于这个轨道面,而是与之成66o33´交角黄道: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面就是黄道面。

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道面与黄道面约为23°27′交角,即为黄赤交角。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

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者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赤道。

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赤道是最大的纬圈。

纬度: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也可表示为: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

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

所有经线都在两极交会,所以经线都是呈南北方向,长度也彼此相等,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也可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与两极的连线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的夹角.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

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9.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

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1.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

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

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2.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3.6时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4.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5.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90 .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6.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

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

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7.18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度经线。

由于,在同一时刻,180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8.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9.地壳:指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10.35km,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海洋地壳厚度约5~8km,上部为疏松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

11.地幔:莫霍界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

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12.35~1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成为岩浆的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

下地幔深1000~2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界面,特点是铁,镍物质大量增加。

13.地核:2900km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一般认为外地核呈熔融态,而内地核却可能呈固态。

地球的外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14.大气圈:指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它是一种混合物,由干结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

其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使它更适合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5.水圈: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其主体是世界大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16.生物圈:地球是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或生命存在的地表部分叫生物圈。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达20km。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17.地球构造中的同心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18.大洋:是海洋的主体,指连续的广阔水体。

19.陆:地被海洋环绕,并突出于海洋面以上的部分。

20.岛屿:同样被海洋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21.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22.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2.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的丰度共占98%。

3.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包括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所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按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6.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沉积岩主要类型有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7.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8.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9.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沉积岩的成岩过程: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成为岩石。

10.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11.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叫断层)。

12.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

13.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