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之中国公益广告与国外公益广告对比
中外公益广告对比分析

中外公益广告对比分析作者:艾婷来源:《南方企业家》2018年第04期摘要:公益广告在广告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国内公益广告的发展历史短,与国外公益广告思维差距较大。
本文通过对比中外公益广告研究现状,反思国内研究的不足,探寻国内公益广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中,国内公益广告的研究笔者将采用公共传播的理论视角进行诠释。
关键词:公益广告;研究现状;公共传播国内外公益广告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的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无形中助推了美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迫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美国广告界召开了联席会议,公益广告的重要性第一次被提出。
在英国,公益广告归类于公共服务、公共传媒或者政府公关等研究领域。
每年,各个电视广播台的公益广告播放量都受其从属的英国广播电视协会所管辖和监督。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公益广告兴起发展,日本广告机构的运作以企业为主导,企业赞助和会员入会费是广告机构的全部经费来源。
其中,会员享有对公益广告的投资、创作、发布权。
韩国公益广告协会成立于1981年,隶属于韩国放送广告公社。
韩国放送广告公社属于公共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韩国公益广告提供资金支持,并且由民间专业人士进行决策。
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栏目的开设为起点,该栏目专门用于公益广告的播放宣传,自此国内公益广告迅速发展开来。
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工商局对主题公益广告愈发重视,设立了主题公益广告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展开来。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集中宣传也吸引了国内广告研究学者的注意。
1999年,中国本土第一部公益广告专著《公益广告初探》出版。
随后多部公益广告相关专著也陆续面市,可以说正是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本土广告学界公益广告研究空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外资跨国广告集团涌入国内市场,它们先进成熟的制作理念为本土公益广告注入了新鲜血液,开拓了国际化视野。
2005年后,我国公益广告作品开始在国际广告大赛赛场上崭露头角,这意味着我国公益广告初步具备了与国际广告界交流对话的能力。
中美公益广告主题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公益广告主题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公益广告是指通过媒体所发布的,旨在教育、引导公众行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非商业性广告。
中美两国在公益广告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开展,并且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因此,比较研究中美公益广告的主题,对于了解两国公益广告发展的历程、特点和现状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比较中美公益广告中的主题、特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并且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两国公益广告运用的效果和影响因素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中美公益广告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3.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1)中美公益广告在主题方面的异同;
(2)中美公益广告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异同;
(3)中美公益广告在社会效果方面的异同。
3.2 研究方法
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实地调查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收集中美公益广告的相关内容,同时针对中美两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调查两国用户对公益广告的接受情况和反响,以及公益广告运用的效果和影响因素等。
4.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比研究中美公益广告的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和社会效果等,期望得出以下成果:
(1)对比分析中美公益广告的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异同;(2)探讨中美公益广告在社会影响方面的异同;
(3)提取中美公益广告的优秀案例,并产生针对性的思考;(4)为加强中国公益广告的构建和实施提供启示。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摘要】公益广告在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两者在公益广告领域的差异。
首先介绍了公益广告的重要性,指出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公益广告的影响是必要的。
然后分析了中西方公益广告宣传内容、传播方式、宣传策略、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文化对公益广告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公益广告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中西方文化在公益广告领域的融合与发展。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在公益广告领域的差异,为公益广告的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公益广告、中西方文化差异、宣传内容、传播方式、宣传策略、效果评估、文化影响、融合与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公益广告的重要性公益广告的重要性还在于其能够引导公众关注一些被忽视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贫困地区教育等。
通过公益广告,这些问题可以被提升到公众视野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行动。
公益广告还可以帮助社会组织筹集善款,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公益广告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推动社会正能量传播、促进社会和谐、帮助弱势群体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公益广告的不断宣传和推广,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公益广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1.2 说明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社会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内容、传播方式以及效果评估。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各自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公益广告策略,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互相了解对于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中西方公益广告宣传内容的差异中西方在公益广告宣传内容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宣传主题的选择上。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包括公益广告这一方面。
下面从公益广告的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对于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在西方,公益广告通常采取直接、露骨的手法,通过冲击人们心灵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希望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
在动物保护方面,西方公益广告常常采用残酷的画面和语言,直接揭示动物受到的虐待和痛苦。
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注重的是和谐、和睦,公益广告往往以温情的表达方式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以抗击艾滋病为例,中国的公益广告更注重传递正能量和传递希望,通过温情的故事和感人的片段来表达。
中西方对于公益广告的主题关注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人们更加关注个人权益和个人自由,因此西方的公益广告主题也更多地与个人有关,比如人权、少数群体的关注等。
而在中国,重视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背景下,公益广告更常关注于社会问题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推动,比如环境保护、贫困救助等。
这也表现了中西方文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看待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对于公益广告的效果评判标准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公益广告的触发效果更看重于信息的冲击力和唤起行动的能力。
在艾滋病预防广告中,西方的公益广告往往选择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直接让人们面对疾病的残酷现实,以期让人们产生充分的警觉和行动。
而在中国,公益广告更加注重的是传达社会正能量和构建社会和谐的目标。
通过美好的故事情节和文字表达,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唤起人们的爱心和志愿参与。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公益广告领域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主题关注和评判标准上都存在差异。
对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了解并尊重对方文化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公益广告特点,可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进一步增进世界各地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效果。
从公益广告看东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看东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只在这个学期选修了广告文化艺术,才对广告有那么一点认识与探讨,为了写论文,也着重观看了几部东西方的公益广告,颇有感想,这篇文章浅谈从公益广告中看东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看待差异。
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不过还是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于东西方广告的看法。
关键词:公益广告东西方广告文化差异原因师夷长技以自强西方公益广告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则牛奶的爱情的广告,广告说的是两罐牛奶在生产线上相遇,并陷入对对方的爱恋中,从生产线到供饮用,他们都在一起,直到牛奶被喝完,他们都被丢到环保箱中,可是蓝牛奶罐掉到了环保箱外面,被人捡起丢在了垃圾桶中,然后环保箱被带走,垃圾桶中的垃圾也被扔到垃圾堆填区中,污水有意无意的被倒在了蓝牛奶罐的循环表示圈圈上,变成了眼睛落下的泪,广告的最后,弹出了两句话:“If you’d love to see a happier ending Tell the government you want less rubbish and more recycling.”事实上,广告中并没有任何关于两罐牛奶的任何动作和描述,只有生产线和变化的场景,并没有两罐牛奶之间的爱慕的直接描述,只有牛奶罐上面印着的图案和标示。
可是观看者却可以从中自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出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是因为人类没有做好recycling这个环节,所以我们不能见到一个happier ending。
当听着韩雪的《飘雪》来看这个广告时,竟然眼眶中滚动着泪水。
而东方(中国)公益广告我觉得还有点耐人寻味的是一则友爱互助,用爱相处的广告。
广告中出现了四个场景,一、男人帮老伯提鸟笼,出现了两个字“父子”,男人告别,“父子”上方出现了“不是”,连成“不是父子”;二、男人扶女人过马路,出现了两个字“夫妻”,男人告别,“夫妻”上方出现了“不是”,连成“不是夫妻”;三、男人帮另一个人推死火的汽车上坡,出现了两个字“朋友”,男人告别,“朋友”上方出现了“不是”,连成“不是朋友”;四、男人撑着雨伞和小女孩在雨中奔跑,出现了两个字“父女”,男人告别,“父女”上方出现了“不是”,连成“不是父女”。
中、韩两国公益广告诉求主题的比较分析

2 2
1 6 3 4
国民融合( 爱国心 、 国家竞争力 、 区发展 、 地 人种差别 ) 2 社会教育( 读书 、 文明、 各种教育支援 ) 1 7
结的分类方式为基础将公益广告的主题分为 l 0类。
1 . 环境( 水质污染 、 山火 、 自然保护、 垃圾分离收集 ) ;
及两 国现阶段 存在 的社会 问题 。 关 键词 : 益广 告 诉 求主题 社会 问题 公
公益广告是 区别于商业广告的一种特殊广告形式 。公益广
6国民融合 ( 国心 、 . 爱 国家竞争力 、 地区发展 、 人种差别 ) ; 7社会 教育 ( 书、 . 读 文明、 各种教育支援 ) ; 8. 爱家庭 ( 父母和睦、 家庭 的作用 ) ; 9 青少年 /儿童保护 ( . 青少年暴力 预防 、 学 、 退 虐待 儿童预
2国民健康( . 毒品 、 吸烟 、 艾滋病 、 各种癌症 、 预防接种等 ) ; 3 . 社会安全 / 秩序维持( 交通秩序 、 酒后驾车 、 犯罪预 防等 ) ; 4公共服务( . 义务献血 、 义务 团体支援 、 国民保护 、 骨髓 寄赠 、
领养等 ) ; 5经济( . 储蓄 、 节约资源 ) ;
爱 家庭( 父母和睦、 家庭 的作用 ) 青少年 , 儿童保护( 青少年暴力预防 、 退学 、 虐待儿
童预防)
2
2
1 0
4
1 2
6
选举( 投票率、 公平选举等 )
O
1
1
合计
16 l 3 29 2 l 3
4 2・
比较 中韩公益广告 的主题 ,我们发现 中韩公益广告在广 告 诉求 主题 的选择上具有一定 的共性 , 自然保护 问题 、 如 环境保 护 问题 、 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 问题问题等 。改变人类 生存 环境 , 创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公益广告是通过媒体传播而有意识地进行的慈善或社会意识增强的广告宣传。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公益广告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社会道德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也会在公益广告中得到反映。
本文将从公益广告的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在公益广告中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在社会责任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社会责任观念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被重视,社会责任常常强调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追求公平和正义。
在英国等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往往侧重于呼吁人们捐款、志愿者服务、环保等行为,使人们接受公益广告时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权利及义务,而不是全然利他。
在公益广告中,体现着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更关注解决问题的根源,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而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重视家庭和社区的责任。
在中国的公益广告中,更多的是以爱人和关心身边人的方式,倡导关爱家人、守护亲情的主题。
比如《爸爸妈妈我爱你》、《请成为一个烟民的朋友》等公益广告,这些广告更多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出发,更多的是直接感动人的情感,强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
二、中西方文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异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诸多公益广告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此方面,中西方文化在看待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相对较早,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更倾向于从科学角度出发,呼吁人们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强调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公益广告更多的是通过科学数据和事实来警示观众,让人们理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以此为基础,呼吁人们采取实际行动,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在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逐渐提升,但是在公益广告中,更多的是强调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环保观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西方公益广告——文化差异》

中西方公益广告——文化差异【摘要】公益广告作为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必然受中西方文化的制约而向前发展。
西方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和渗透性。
中国的广告文化则是一种内敛型文化,重国、重家、重情。
所以根据国情的需要,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公益广告的发展方向上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字】中西方公益广告文化差异广告是由可确认的广告主对其观念、商品或服务所做之任何方式、付款的、非人员性的陈述与推广。
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交流。
广告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自身又包含了商品文化以及营销文化。
公益可以理解为公众的利益。
根据广告的定义,公益广告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以合乎公众利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或社会风尚。
公益广告诞生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虽然诞生已经60多年,但对于其定义众说纷纭,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一种广告行为。
而新闻学家则认为: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一种新闻宣传。
虽然对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但大家取得了共识: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
在美国,公益广告旨在增进一般公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
其中,一类是公共广告( Public Advertising),是由社会公共机构如绿色和平组织,动物保护协会等社会团体针对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发布的各类广告。
另一类是意见广告( Opinion Advertising),这多是企业集团针对各类社会现象,阐述企业的态度。
这是一种企业形象广告的外延,表明了企业在社会中的个性。
在日本,公益广告称之为公共广告,《电通广告词典》将其定义为“企业或团体表示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向消费者阐明这一意图的广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益广告与国外公益广告分析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
公益广告的形式活泼短小,表现手法多样,易为受众所接受。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的是其商业运作的模式——广告主以付费的形式来买断媒体的控制权传播特定的内容即公益话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益广告不存在所谓的“纯洁性”,它产生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
如果一定要强调这些的话。
那就不是公益广告而是公益宣传。
因此。
公益广告本身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体。
无论是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如网络、移动媒体等都可以发现公益广告的影子,各种主题、各种独特的创意成为了广告家族中艳丽的成员,由于其人性关怀的特殊性更是提高了其在广告家族中的地位,如果商业广告是广告家族的护卫军,那么公益广告就是广告家族中的王后,被人们广泛接受和欣赏。
无论在社会主义中国还是国外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公益广告在社会传播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却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和国外的公益广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中国公益广告与国外公益广告独特的魅力。
历史沿革: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
而中国通过电视媒体播出公益广告,最早出现的是1986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
之后,1986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开播《广而告之》栏目,公益广告虽然不必象商业广告那样一字千金,公益广告却以极强的亲和力在倡导健康的社会风尚。
用心品味,委实令人心悦诚服。
中国公益广告与国外公益广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1、国内与国外公益广告现状分析。
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国家,广告发展进入了稳定高速的时期,广告大量出现,公益广告更是在近几年大量出现,无论是吸引力,说服力和创意也显著提高,但与国外相比,尤其是发达国家,还是显得较为稚嫩,西方发达国家广告发展历史悠久,公益广告更为成熟、多样。
经济程度越发达的国家和城市,公益广告越多,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国,除了公益团体,许多企业开始关心社会,或唤醒人们重视家庭关系,或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公益广告从而在受众心目中塑造起企业良好的形象,公益广告占到企业广告发布的40%。
同时都有许多共同的公益广告主题:环保、儿童关注、残疾人、动物保护、艾滋病等疾病防治、家庭问题等。
2、公益广告模式: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益广告的监督和引导分析。
在中国,公益广告通常由政府有关部门来做,广告公司和部分企业也参与了公益广告的资助,或完全由它们办理。
它们在做公益广告的同时也借此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向社会展示了企业的理念。
这些都是由公益广告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使公益广告能很好的成为企业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渠道之一。
在国外,公益广告由商业公司制作发布,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益广告现已相当普及,尤其是电视公益广告。
电视公益广告最早出现于美国、法国等全国性大型电视网络,之后欧美一些跨国企业和机构也纷纷加入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
现在欧美电视台播出的公益广告大多是由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组织机构发布的,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全国健康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
3、发展趋势分析。
由于公益广告的发布和制作由社会机构和商业企业担任,所以就决定了公益广告本身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体。
所以公益广告从出生起就贴上了商业性的标签,而发展趋势也是公益广告的商业化趋势,只是商业性程度不同而已,这是由其运作模式决定的。
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都能体现。
但是中国公益广告由政府主导,发布媒体也是由政府媒体发布,所以
其公益广告的商业性较为浅显。
但商业性仍然是其发展的趋势。
同时,商业广告也出现了公益性的趋势。
尽管两者有不同的原因。
4、政治体制决定了公益广告的模式。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体由政府控制监管,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从事公共广告的非赢利性民间组织,公益广告主要运作模式是由政府发起(可以是行政指令也可以是一般提倡),由媒体制作播发;或由媒体制作后,进行拍卖,由获署名权的企业出资,挂企业名发布;也可以由企业出资制作,购买媒体时空发布。
由企业赞助的广告一般都有企业署名,多多少少带有赢利性质,因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广告。
但是由于企业赞助广告的主要目的不在赢利,而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因此其公益性大大超过赢利性,因此被称为“公益广告”是合适的。
这样的运作模式也是符合我国的实际的。
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国外则是商业机构、企业为主导地位。
也是由其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体制决定。
政府在其中环节作用不明显,所以公益广告的公益性也更能体现其最初的目的。
4、文化差异决定了公益广告的类型和内容的百花齐放
中国文化道德观念强烈,法律发展也逐渐完善,这些都能体现在广告的方方面面,在公益广告中也能体现出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仁义礼智信”的宣传等。
但是随着更多的道德问题的出现,随着社会对更多的人性关怀,公益广告的主题也会增加。
随着发展的逐渐成熟,也会更加有创意,更加深入人心,作用会更大。
国外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其内容的禁忌等也有所不同,尤其在犹太、基督教、伊斯兰等不同文化地区,公益广告内容各有特色。
5、政府在其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及利弊分析。
中国公益广告中政府作用明显,在商业化的运作中,政府部门要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和管理者。
政府在公益广告发展中主导地位这种公益广告管理模式或者发展模式适合我国的国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公益广告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对公益广告活动的政策性引导与推动作用都还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公益广告活动的管理与规划开始呈现出一系列的弊端,并越来越影响着公益广告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是政府管理虚化,取而代之的则是媒体;二是多头管理并缺乏权威性;三是公共资源被侵占,政府保持沉默的态度;四是管理中素质低和公益广告管理水平不高。
”这些问题都是一语切中要害,是非常值得政府有关部门深思的。
从企业、媒体以及广告公司的立场出发,具体分析了政府在公益广告运作中处于主体地位与其对公益广告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划之间的矛盾,对其他各个广告主体在公益广告运作中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这就导致各类型的企业对公益广告不够热情、主动,认识不到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和意义,很多人做公益广告,目的只是为了参赛,这些公益广告的传播却不在计划之内。
媒体也是根据政府规定的任务,遇到全国性的盛事、大事,就发布一定量的主题公益广告,没有任务时就可发可不发。
政府部门开展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传播也存在目标公众模糊、广告表现平庸、耗费时间长、传播频次有限等问题,对公益观念的普及较为有利,但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犹如昙花一现,降低了公益广告的有效性。
在公益广告运作中主导权的问题上,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媒体、企业以及广告公司,让它们在不违反广告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一个有效的运作模式,来进行公益广告活动的运作,而不是利用红头文件强制其对已经规定好的有关主题进行公益广告的制作与播放,这样并不会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公益广告作为广告家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对公益广告的发展都十分关注,当然,公益广告发展过程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对公益广告研究不会停止脚步,我们期待着更加有创意,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公益广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