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关系
脏腑关系

病变 心血不足→脾失所养 → 脾失健运(失 眠、心悸、多梦) 、食少、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心血化源不足
食少、腹胀或慢性出血 面色无华、心悸、失眠、 多梦等 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而 致心血不足
病变每每导致心脾两虚证。
(三)心与肝 血液运行、情志方面 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血行正常、肝有血可藏 心主血肝藏血 肝藏血充足,随动静之不同调节,有利心推动血 行
病变
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 水液代谢失常 肾气虚弱、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尿少、水肿等 咳嗽、气喘
水肿病中、二者的主次之分“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短气、喘逆、气不相续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 出多入少、动则加甚 潮热、盗汗、颧红 肾阴不足 肺阴虚损 肺肾阴虚 肾不纳气
干咳、腰腿酸软等
1、精与血
心主血
精血相互转化“精为化血之源,髓为造血之机”
肾藏精
2、精与神 心藏神 精为神的物质基础 肾藏精
3、水与火
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肾水不致过寒 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肾水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 使之不亢
二者上下互济、相互制约、彼此交通。
病变
失眠、健忘
精亏 血耗 多梦 心神不灵 精血亏损 脑髓空虚
精神痿靡
心火不得下降于肾,肾阳不温,水寒 不化 心悸心慌畏寒、气短、水肿
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肾水不得上济于心,心阴不足,心火 偏亢 心烦失眠,口干舌红
(五)脾与肺 气的生成,水液的输布代谢
气的生成(土生金) 肺主气,为气之主 脾生气,为气之源 肺气的充足,有赖于脾化生之水谷精气的不断 补充。 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相谷又产生宗气。
(八)肝与脾 疏泄与运化;血液生成、贮藏与运行;木与 土。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心肾相交”。心属阳,位居 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 下,心的阳气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肾的阴 液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致过抗,以达到相对的平 衡状态。这样就形成了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叫“水 火既济”、“心肾相交”。若这种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 就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症候。
主讲人:岳福昊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和血的关系。血的运行有赖于 气的推动,而气的疏布也需要血来运载。心主血,肺主气, 肺气旺盛,使心气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推动血液的正常 运行。另外,肺气的疏布也需要血作为载体,贯注于心脉 之中而运行全身,固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之 说。心肺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反映 在病理方面,肺气不足或者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之行血, 以致血运失常;气血不足,淤阻心脉等引起的血行异常, 也会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等症。
此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反相成,主要表 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
VS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在经络上互相联系,既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 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它们之间通过经络构成表 里络属关系。表现在病理上,如果心火旺而下移小肠时, 除了口舌生疮等心经的热像之外,可有小便热赤、疼痛等 小肠实热症候。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总结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6.肺与肝
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肺 与
肺在膈上 生理:气机升降
肝在膈下
其气以肃降为顺(肺从右降)
制约并调节肝气升发
互制互用,升降协调,
其气以升发为畅(肝从左升) 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2.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运行的相互协同关系。
生理 心
血液生成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心脉,心阳化赤以生血 心脾协同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心血自充 心血脾气 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化生充足。
与 脾
心行血,推动血液运行不已 血液运行 脾统血,统摄血液不逸脉外 协调配合,血运正常。
心主血
心有所主——主持推动血液运行
血液运行 肝藏血 血液充足 肝有所藏——贮藏调节血量分配 血运通利
生理
心
精神情志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情志 肝主疏泄,调畅精神情志 相互协同,调节精神情志。
与
心血不足,肝无所藏,肝血虚——眩晕、视物模糊、爪甲色淡、肢麻筋挛。
肝
心肝血虚 肝血亏虚,心无所主,心血虚——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淡脉细。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心
精神互用
肾
君相安位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心阳
下 温
肾阳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 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8.肺与脾: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疼、水肿等..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腑之间的关系

肾精不足,少
阴阳两虚
肺阴不足,下汲肾阴 肾阴亏虚,肺阴失充
肺肾阴虚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干咳少痰,腰膝酸软
肺肾阳虚,津凝为痰——老年久病痰饮咳喘
8. 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生理:
藏血与统血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病理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降——胸满气急喘咳 肺津不降,传导失职——便秘、干结
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溏泄
脾与胃
胃主受纳——是脾运前提条件 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生 升降相因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先后天相互资生
先天温养后天——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 后天补充先天——肾主藏精,须脾精补充
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水湿——脾阳健运,土能制水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
病理:
肾阳不足 脾阳亏虚
脾肾阳虚——少腹冷痛、形寒肢冷 下利清谷、五更泻
脾不运水 肾失气化
水液代谢紊乱——水肿 、尿少
10. 肝与肾
疏泄胆汁,帮助消化
精神情志
胆主决断 胆主决断
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病理
肝与胆
消化方面
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利 肝胆同病 胆道受阻,影响肝之疏泄
精神情志
肝血不足 胆气虚怯
谋虑不决——口苦, 心烦失眠
肾与膀胱
生理
肾为水脏——蒸腾气化,控制膀胱开合 膀胱为水腑——开合有度,尿液正常贮存排泄
病理
肾气不足
固摄无权 气化失常
朝百脉宣发布散
饮食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_PPT幻灯片

病理:或气虚血瘀,或气虚失摄而出血。
心肝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心
肝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
(四)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 化。病理上可见肝肾精血两亏。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 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 泄太过。(男子排精 女子月经)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 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可温煦肝脉,以防 肝脉寒滞。 水能涵木。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神精互用
心
肾
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 化生水谷之精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 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 一身之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 气之源”之说。
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是保证津液 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因素。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肺脾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肃,输布水液。
脾
肺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上输 于肺,与吸入清气相合而成。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气主升,肺气主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 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病理:肝郁化火,或肝火上炎,可耗伤肺阴, 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 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称为“左升太过, 右降不及”。
中兽医学课件: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失肃降,不能制约肝木 痛、头晕、头痛等。
肝气升发过度:胸胁
2.血气运行
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 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 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 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
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 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
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 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
肺主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 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生理
肺气对于心血——助心行血“气为血之帅”
维持肺司呼吸正常运行,
为肺气的物质基础
心血对于肺气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附于
血而运行全身
•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 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
中兽医学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二章 脏腑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 的关系。
重点在于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有机 整体
五脏 六腑 气血津液 经络
中心 配合 物质基础 联系
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五脏一体观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 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 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 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 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 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的关系。
肺失宣降,气机不畅——血行受阻
心有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 畅 → 肺失宣降,心悸、唇青、舌紫、咳 嗽、气喘、胸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8
第 一 节 脏 腑 四
1
【学习目标及考核要求】
➢ 1.识记掌握 ➢ (1)脏与脏之间生理关系的要点和主要内容。 ➢ (2)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精血同源的概念。 ➢ (3)六腑以通为用的生理病理意义。 ➢ (4)脏与腑关系的要点及主要内容。 ➢ 2.领会理解 ➢ (1)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 ➢ (2)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失调的病理表现。 ➢ 3.一般了解 ➢ (1)腑与腑之间关系: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 ➢ (2)脏与腑相合的根据和意义。 ➢ (3)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心
与 肺
肺气虚弱,宗气虚少——行血无力
气虚——胸闷咳嗽、气短乏力。
肺失宣降,肺气壅滞——气不行血 心血瘀阻 血瘀——心悸、唇青、舌紫暗。
病理
心气不足
心——心胸憋闷、刺痛。
心阳不振 血行不畅,血瘀气滞,肺气宣降失职 肺——咳嗽、气促、喘息。
心气虚
↑↓ 心肺气虚 心气虚——心悸气短、动则尤甚。
肺气虚
肺气虚——咳喘无力、声低气怯。
心位居上,心火必须下温于肾,以助肾阳,使肾水不寒 水升火降 水火既济 肾位居下,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使心火不亢 互济互制。
生理:心肾相交 精神互用
心藏神——神能驭精,神清则精固 心神肾精,相互为用。
肾藏精——精能生神,精充则神全
心
君相安位
君火在上,心火明著,为一身之主宰 相火在下,命火秘藏,为神明之基础 各安其位,上下交济。
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潮热盗汗、 干咳音哑、腰膝酸软、夜梦遗精。
水液正常 输布排泄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
2020/12/18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共同完成呼吸运
动
18
肺与肾的关系示意图 维持呼吸: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肺
2020/12/18
精血互生 肝藏血——血能化精 精血同源于水谷精微——精血同源,同盛同衰 肾藏精——精能生血
生理 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主精气之转输排泄 肾主闭藏——主精气之封闭贮藏 相反相成藏泄有度以调节
女子月经及排卵。 男子排精。
肝
阴阳互滋互制
肾阴充盛滋养肝阴,同制肝阳——水能涵木 肾阳资助肝阳,同温肝脉——以防肝脉寒滞
活动正常
7
心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
心
2020/12/18
肝 8
心肝神魂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 主
血 生
互 资
神
调 控
肝 藏
血
魂
舍
2020/12/18
9
4.心与肾
主要表现:称为“心肾相交”。
水液代谢 肾为主水之脏——肾气蒸化,升清降浊,助肺行水 标本相关
肺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为气之主 生理 呼吸吐纳 肾藏精主纳气,摄纳吸引清气,气归根元——肾为气之根
肺 与
金能生水——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 金水相生 阴阳互资 水能润金——肾阴充足,上润于肺,使肺脏清宁
肾
肾阳为诸阳之根,资助肺阳,以温暖肺阴肺津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
脾(主运化)
心主血 2020/12/18
脾统血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推动血行 血行脉道
血液运行正常 5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
病理:心脾两虚
2020/12/18
脾 6
3.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精神情志两方面。
与
肾
水亏火旺
心火亢于上 肾水亏于下 水不制火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
病理:心肾不交 水气凌心
心阳虚 ↑↓ 肾阳虚
阳虚水泛,上凌于心 心悸、面白、喘促、 畏寒、水肿、尿少。
心火
肾精亏损
精亏神逸 ↑↓ 精亏血少,神失所养——头昏耳鸣、健忘、失眠多梦。 心血不足
下
上
降
济
心肾水火相济
心主血
心有所主——主持推动血液运行
血液运行 肝藏血 血液充足 肝有所藏——贮藏调节血量分配 血运通利
生理
心
精神情志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情志 肝主疏泄,调畅精神情志 相互协同,调节精神情志。
与
心血不足,肝无所藏,肝血虚——眩晕、视物模糊、爪甲色淡、肢麻筋挛。
肝
心肝血虚 肝血亏虚,心无所主,心血虚——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淡脉细。
2020/12/18
2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实际上就是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关系)。
肺主气,肺气助心行血——气为血之帅
心主血,心血载运肺气——血为气之母 气与血互根互用关系
生理
贯心脉而行气血
宗气 走息道而行呼吸 强化心之行血与肺之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脾阴 脾阳
合为
脾气
分为
化生
肾气
水谷之精
化生
2020/12/18
肾精
融合
充养
先天之精 29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 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 小肠: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2020/12/18
10
肾水
心肾相交示意图 心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2020/12/18
肾 11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心阳
下 温
肾阳
2020/12/18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肾阴
肾水不寒
12
精神互用示意图
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
肝(主疏泄)
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脾(主运化)
肝藏血 2020/12/脾18统血
调节血量 固摄血液
维持血液的 正常运行
20
肝脾之间关系示意图
肝气疏泄 发挥
肝气畅达 涵养
肝血充足 2020/12/18
促进 充实
脾气运化 化生
水谷精微 化生
血液 21
9.肝与肾
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肝肾之间的关系,又称“肝肾同源”。
病理 心肝气郁
心神不宁,心气内郁——肝气郁结 肝气郁滞,疏泄失职——心气不畅
精神恍惚、情绪抑郁。
心肝火旺
心主血
肝火炽盛,母病及子——心火上炎 心火亢盛,子病及母——肝火内盛
推动血行
心烦失眠、急躁易怒。
血液运行正常
肝藏血
贮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 2020/12/18
肝主疏泄
主管精神活动 调节情志活动
维持精神情志
肺 15
6.肺与肝
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肺 与
肺在膈上 生理:气机升降
肝在膈下
其气以肃降为顺(肺从右降)
制约并调节肝气升发
互制互用,升降协调,
其气以升发为畅(肝从左升) 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制约并调节肺气肃降
肝 肝火犯肺 肝气火上逆——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胁痛 木火刑金
病理:气机失常
肺阴被耗伤——咳嗽胸痛、咯痰不爽、咯血
肾 19
8.肝与脾
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之间的关系。
肝主疏泄,协调脾胃升降;分泌疏利胆汁——促进脾胃运化——土得木而达
饮食消化 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肝体得养——肝气冲和条达,疏泄正常——木赖土培之
生理
血液运行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肝主疏泄,气血通利 脾主生血,充养肝血;脾主统血,血不外逸 藏统协调,血运正常。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
(主血)心 2020/12/18
(宗气) 肺气助心行血
肺(主气) 3
心肺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
肺主呼吸,推动心的行血
心
宗气
2020/12/18
肺 4
2.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运行的相互协同关系。
生理 心
血液生成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心脉,心阳化赤以生血 心脾协同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心血自充 心血脾气 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肝肾阴阳息息相通。
与
肾
精血两亏——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
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排卵障碍。 藏泄失度 男子——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
病理
肝阴失养
水不涵木——肾阴不足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面红易怒、腰膝酸软、甚则化风。
gany
下焦虚寒
肾阳虚衰——肝失温煦 寒滞肝脉 少腹冷痛、阳痿精冷、宫寒不孕。
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水液——水液正常生成与输布 协调配合维持 肺主通调水道——水液正常输布与排泄 津液正常代谢。
气 病理
湿
脾气虚(母)——体倦、食少、腹胀、便溏 虚 肺气虚(子)——面白、少气、咳嗽、气喘 母子相及,肺脾两虚。
脾失健运,水湿不化,生痰成饮——脾为生痰之源。 滞 痰浊停肺,肺失宣肃,痰嗽喘咳——肺为贮痰之器。
主
心
血
生
调 化养
生 行摄
气
神
驭 生
藏
肾
精
摄 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