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麻醉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前沿知识

麻醉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前沿知识

麻醉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前沿知识麻醉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对患者痛苦的关注,麻醉科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旨在为专业人士和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参考。

1. 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麻醉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其中最明显的是全身麻醉药物的改良和创新。

传统的麻醉药物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而新一代的全身麻醉药物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此外,针对特定手术操作的局部麻醉药物也在不断研究和改进中。

2. 麻醉监测技术的突破麻醉监测技术是麻醉科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物传感技术和数据采集分析的进步,麻醉监测设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如今,通过无创的检测手段,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病人的舒适度。

3. 麻醉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的麻醉治疗是麻醉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基因组医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患者个体基因差异的认识更加深入。

这为麻醉药物的个体化定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遗传学和药代动力学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从而实现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麻醉过程中的并发症是临床工作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麻醉并发症可以通过预防控制来减少发生率。

例如,合理使用麻醉药物,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以及对高危患者进行特殊处理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5. 麻醉科教育和培训的创新随着麻醉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也需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和专业机构开始重视麻醉科教育和培训的改革。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培训方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麻醉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于麻醉科医生的需求。

总结与展望麻醉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知识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林文铭(福清市医院,福建福清350300)摘要: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是新型局部麻醉药达克罗宁的新型制剂,因该制剂具有良好的粘附、局部麻醉、祛泡、润滑作用和高度的安全性,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局部麻醉镇痛、人体内镜检查及手术、人体腔道插管等诸多方面,使用效果良好。

本文就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盐酸达克罗宁;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3765(2020) 11 0135 03 盐酸达克罗宁,化学名为4 丁氧基 3 哌啶基苯丙酮盐酸盐。

该药是一种起效快、毒性小安全性高的局部麻醉药,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强,作用迅速且持久,具有止痛、止痒、杀菌的作用。

美国药典第35版已收录本品〔1〕,中国药典却尚未收录。

我国在制剂和临床上已广泛使用该药多年,特别是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其由盐酸达克罗宁加医用祛泡剂、增稠剂和稳定剂等辅料配制而成,具有优良的粘附、局部麻醉、祛泡和润滑作用。

现就近几年来我国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情况作一些归纳总结,综述如下。

1 内镜检查及手术1 1 鼻咽喉镜检查及手术 常规鼻咽喉镜检查及手术过程大多是使用丁卡因溶液行鼻咽喉表面麻醉后再操作。

由于丁卡因溶液黏膜穿透力有限,其局部麻醉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常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窒息、恶心、呛咳等不良应激反应,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且丁卡因毒性较大,其使用量超过60mg即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中毒反应,安全性低。

因此,急需寻找新的药物和麻醉方法来改进喉镜手术。

王志高等〔2〕便研究先将适量达克罗宁胶浆滴于鼻咽喉部,凭借该胶浆制剂优良的粘附、黏膜穿透麻醉作用,减少了喉镜操作时患者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然后在喉镜头端抵达手术部位后再喷洒丁卡因溶液表麻。

该复合麻醉方法效果良好,减少了丁卡因的用量,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手术体验明显改善。

姚晨〔3〕也进行了达克罗宁胶浆联合丁卡因麻醉效果的研究,并使用喉镜实施了声带息肉切除术。

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进展

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进展

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进展
地佐辛是一种局部麻醉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发现。

由于其快速作用和较
长的持续时间,在手术后镇痛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地佐辛作为镇痛药,在术后可以
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也减少了使用其他麻醉药物的需求,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
的风险。

近年来,地佐辛在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自体麻醉和表面麻醉中,
地佐辛已经成为重要的选择之一。

同时,地佐辛的作用机制与其他局部麻醉药有所不同,
它不仅能够阻断神经传递疼痛的信息,同时还能够减少脊髓中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
更为全面的镇痛作用。

地佐辛的使用可以减少术后镇痛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痛和昏迷等。

在缩短患
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近期的研究还发现,在人群中针对不同情况使用地佐辛均能在术后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并且也可以缩短术后
恢复时间。

除了手术后的使用,地佐辛在其他疼痛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针对慢性疼
痛的治疗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通过地佐辛的应用,可以减少慢性疼痛患者在
治疗过程中对镇痛药的依赖,降低患者的痛苦感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总之,地佐辛是一种高效的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在手术后和其他疼痛治疗中有着广泛
的应用。

未来,地佐辛的使用将会更加深入和完善,有望在疼痛治疗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
作用。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一、引言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够在局部部位产生麻醉效果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操作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局部麻醉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断有新型局部麻醉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本文对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二、局部麻醉药的分类和机制1、局部麻醉药的分类a:林可因类局部麻醉药b:利多卡因类局部麻醉药c:普鲁卡因类局部麻醉药d:苯海索连类局部麻醉药2、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a:阻断神经冲动传导b:阻滞钠通道c: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三、局部麻醉药的临床应用1、局部麻醉药在手术中的应用a:术前局部麻醉药的应用b:术中局部麻醉药的应用c:术后局部麻醉药的应用2、局部麻醉药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a:急性疼痛管理中的局部麻醉药 b: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局部麻醉药四、局部麻醉药的副作用和安全性1、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a: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b:神经损伤c:中毒d:心脏毒性2、局部麻醉药的安全性评估a:动物实验研究b:临床观察研究五、未来发展方向1、新型局部麻醉药的研发2、个体化局部麻醉药治疗六、结论本文总结了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包括分类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副作用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

局部麻醉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新型药物的研发和个体化治疗的探索。

附件:1、相关研究论文2、临床案例分析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局部麻醉药:指能够在局部部位产生麻醉效果的药物。

2、林可因:一类常用的局部麻醉药,适用于各种手术和疼痛管理。

3、利多卡因:一种长效局部麻醉药,常用于手术麻醉和产科。

4、普鲁卡因:一类广谱的局部麻醉药,具有较长的作用时间。

5、苯海索连:用于表皮局部麻醉和表浅黏膜麻醉的局部麻醉药。

6、副作用:使用药物后不良反应的出现。

7、安全性评估:评估局部麻醉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潜在危险。

8、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麻醉学的研究与进展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麻醉学的研究与进展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麻醉学的研究与进展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麻醉学是一门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学科,旨在通过使用药物和各种技术手段,使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无痛苦和压力。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新的麻醉技术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和安全保障。

本文将探讨麻醉学的研究与进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一、麻醉学的研究与进展麻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麻醉药物的种类、用药途径、药物代谢、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整等。

过去的几十年里,麻醉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首先,麻醉药物的种类和应用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传统的局麻药和全身麻醉药物逐渐多样化,涌现出了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

例如,局部麻醉药物的应用更加精确和个体化,可以提供更好的疼痛控制。

其次,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整成为了关键的研究方向。

过去,医生主要依靠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经验来评估麻醉深度。

现在,通过电生理监测技术和神经监测仪器,医生可以更精准地了解患者的麻醉深度,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此外,麻醉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也日益紧密。

例如,麻醉学和影像学、基因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结合,为麻醉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跨学科的合作为解决麻醉学中的难题和挑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为了提高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许多新技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是神经监测技术的使用。

通过神经监测技术,医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了解其神经传导情况和麻醉效果。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患者麻醉时意识状态的恶化或过度麻醉的情况发生。

其次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麻醉数据,构建智能模型,帮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和麻醉方案的选择。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麻醉的个体化和精确性。

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也进入了麻醉学领域。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医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手术前的演练和实时操作。

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实时的解剖图像和导航指引,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马秀兰;韩佳琦;刘哲鹏
【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
【年(卷),期】2022(25)6
【摘要】经皮给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药物递送方式,与传统的注射、口服等给药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优势。

皮肤外用局部麻醉剂不仅能缓解穿刺、针灸、活检等医疗手段引起的皮肤浅表创伤性疼痛,还能避免注射麻醉导致的注射部位疼痛,具有给药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

近年来,各种纳米制剂被用作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的载体,与传统皮肤外用制剂相比,纳米制剂可显著提高载药量,药物透皮吸收的效果也更为理想。

本文对各种纳米制剂及其在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促进纳米制剂经皮渗透的方法,为研制出临床治疗所需的皮肤外用局部麻醉剂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557-562)
【作者】马秀兰;韩佳琦;刘哲鹏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
【相关文献】
1.局部麻醉药经皮吸收研究及其展望
2.局部麻醉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右美托咪定作为局部麻醉药佐剂用于小儿区域阻滞的研究进展
4.鞘内应用辅助药物复合局部麻醉药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进展

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进展

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进展1. 引言1.1 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进展地佐辛(dexmedetomidine)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镇静和抗焦虑等效果。

近年来,地佐辛在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地佐辛作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通过激活α2受体产生镇痛和镇静效果。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减少疼痛传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与传统镇痛药物相比,地佐辛具有较少的呼吸抑制作用和更快的恢复期,使其成为术后镇痛的理想选择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地佐辛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类型的术后镇痛中,包括心脏手术、脑部手术、腹部手术等。

研究表明,地佐辛可有效减少术后疼痛程度,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地佐辛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也受到了关注,如与麻醉药、镇痛药等的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效应,提高镇痛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地佐辛在术后镇痛中展现出明显的潜在优势,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多地关注于优化用药策略、探索新的联合应用方式,以进一步提升术后镇痛的效果和患者的治疗体验。

2. 正文2.1 地佐辛的药理特点及作用机制地佐辛是一种合成的局部麻醉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的过程来达到镇痛效果。

地佐辛主要通过阻断钠通道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突发,使疼痛信号无法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地佐辛还可以抑制神经细胞内的钙离子通道,减少神经元内的钙离子流入,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

地佐辛还具有镇痛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影响局部炎症反应来减轻疼痛。

地佐辛可以降低组织中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细胞外液的渗出,减轻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的感觉。

地佐辛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和影响局部炎症反应两种机制来达到镇痛的效果。

其药理特点在于作用局部、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少,因此地佐辛在术后镇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2.2 地佐辛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地佐辛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在术后镇痛中被广泛应用。

局部麻醉研究新进展-215-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局部麻醉研究新进展-215-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15-局部麻醉研究新进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静脉麻醉技术进展
1、以下关于理想的全身麻醉,说法错误的是()
A、满意的镇静、镇痛和肌松
B、可控性强,能单独调节各个麻醉阶段
C、对器官功能稍微有些影响[正确答案]
D、苏醒质量好
E、无污染
2、以下关于静脉麻醉的发展简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657年,ChristopherWren首次用羽毛茎将鸦片注射到人体静脉
B、1960s,药代动力学模型和等式用于指导普鲁卡因静脉输注方案的制定
C、1986年,得普利麻(丙泊酚)上市
D、1974年提前进入计算机时代[正确答案]
E、1980s,计算机控制静脉输注系统
3、多数药物由肝脏代谢后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

消除方式有零级动力学和()级动力学两种方式
A、一[正确答案]
B、二
C、三
D、四
E、五
4、阿曲库铵:维持靶浓度()
A、1-2μg/ml[正确答案]
B、1-3μg/ml
C、1-4μg/ml
D、1-5μg/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 . -考试资料---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物。

一般来说,局麻药液的浓度决定阻滞的性质和围。

但是局麻药除了局部麻醉作用外,还会产生一定的吸收作用。

目前的局部麻醉需小剂量频繁给药以维持有效治疗浓度。

剂量较大时,有效治疗浓度的维持时间长,但最大血药浓度Cmax超出治疗窗,导致副反应。

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并达到一定浓度,产生毒性反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志错乱,肌肉震颤等。

而剂量过小则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

另外局麻药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外周血管的作用,使药物经血管吸收加速,作用时间缩短。

近年来,针对局麻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临床治疗需要缓释的长效局部麻醉制剂来缓患者术中、术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

采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用药物暂时阻断局部的痛觉传导,使之达到无痛状态。

局部麻醉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术者可以独立操作,术前不需要特殊准备,术后不需要特殊护理,病员保持清醒安全性大,但是局部麻醉不适用于不合作的患者,以及局部有炎性反应的部位。

局部麻醉的方法主要有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以及阻滞麻醉。

局部麻醉药用现代制剂技术设计了各种缓释给药系统,来延缓药物在体的释放和吸收,旨在延长局麻药效,减少体循环吸收,减轻不良反应,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无痛研究发展- . -考试资料---目录摘要..............................................................................................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常用局麻药 (1)1.1 普鲁卡因 (1)1.2 地卡因 (1)1.3 利多卡因 (1)1.4 布比卡因 (1)1.5 高乌甲素 (1)2. 新剂型的研究 (3)2.1 局麻药微球 (3)2.2 局麻药脂质体 (3)2.3 局麻药乳剂 (3)2.4 其他剂型 (4)2.4.1 局麻药水凝胶 (4)2.4.2 局麻药微型胶囊 (4)3 .不良反应的研究 (5)3.1 神经毒性 (5)3.2 心脏毒性 (5)4.参考文献 (6)- . -考试资料-1 .常用局麻药[1]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阻滞神经冲动传导的作用,产生完全的麻醉效果,对注射部位的神经或者其他组织无损害等特点。

按照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酯类和酰胺类。

国现在常用的酯类局麻药物有:普鲁卡因和地卡因等。

酰胺类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下面就这几种局部麻醉药物作简单介绍。

1.1 普鲁卡因普鲁卡因在碱性时不稳定,易分解而失效,麻醉效果确切,价格低廉,毒性和不良反应小,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一种局麻药。

因本品通透性和弥散性差,不易被黏膜吸收故不适用于表面麻醉。

但是其麻醉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偶尔可产生过敏反应,现在临床上有被利多卡因所代替的趋势。

1.2 地卡因地卡因穿透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但是其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

1.3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其维持时间较长,并且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并且在治疗各种原因的室性心律失常时效果显著。

但是其毒性较普鲁卡因大,用量应比普鲁卡因小1/3~1/2。

在临床工作中正在得到普遍的应用。

1.4 布比卡因布比卡因作用快慢与利多卡因相仿,而持续时间是利多卡因的2倍。

特别适合费时较长的手术,术后的镇痛时间也较长。

由于在普鲁卡因等麻醉药物的应用中,有过敏现象的发生,所以对于那些有过敏倾向的患者,应该进行过敏试验。

在进行过敏试验前,应该备好肾上腺素、氧气等急救药物及用品,以防意外。

1.5 高乌甲素[2]高乌甲素又叫拉马乌头碱,系从毛蓑科植物高乌头中提取的生物碱,商品名为太舒特,其药理作用有中枢镇痛、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降温、解热和消肿,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脏毒性及过敏等,但临床上少见。

以往单纯静脉推注、肌注射用于镇痛治疗,疗效较差,因而应用不广。

高乌甲素注射进人硬膜外后,直接作用于神经根,使来自手术区段的有害刺激受到阻滞;渗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吗啡样受体0而启动神经体液镇痛机制。

另外,被硬膜外腔的静脉丛直接吸收入血液循环。

高乌甲素仅有很弱的局麻作用,在正常治疗量,硬膜外麻醉中应用可以不考虑其局麻作用,但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运用则应加以注意。

临床应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溶液中常加入血管收缩剂,这样可以延缓麻药的吸收,加强镇痛效果,延长局麻时间,降低毒性反应,减少术区出血,使术野清晰等。

近年来研究认为,微量的肾上腺素(1B200000~1B400 000)不会引起血压明显变化,对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患者一般也不会导致不良反应。

相反由于良好的镇痛效果,消除了患者恐惧不安情绪,避免了因疼痛而引起的血压急剧波动。

2. 新剂型的研究[3]2.1 局麻药微球微球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技术。

微球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微球直径为1~40 gm。

在临床治疗,尤其是肿瘤的化学治疗中,微球具有显著的优点。

当包含局麻药的微球被注人到神经周围时,其对局麻药的缓慢释放可延长该神经被阻滞的时间,降低单位时间进人体循环的局麻药总量。

常用的微球均可被生物降解,根据制备所需的材料,可分为:蛋白类,如清蛋白、血纤维蛋白原微球,明胶微球;聚乳酸类,如聚乳酸微球、聚羟基丁酯和聚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丙交酯与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微球;淀粉微球;脂质微球;其他如聚氰基丙烯酸丁酯微球,结晶碳水化合物微球,聚碳酸酯微球等。

微球的缓释性使局麻药微球的麻醉作用间显著延长。

微球具有生物相容性,但由于微球含有大量的局麻药,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仍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微球的缓释性延缓了局麻药的吸收,从而降低其毒性。

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如炎性反应反应、肌肉损伤和异物反应等。

2.2 局麻药脂质体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双分子磷脂膜包裹水相所组成的微型球状物,粒径为10 nm~20 pm。

1961年英国人BANGHAM首先将干的磷脂膜与水混合,开创了脂质体制备的先河。

自1971年RYMEN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后,脂质体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它具有以下特点:¹与细胞膜亲和力强,可增加被包裹药物穿透细胞的能力;º靶向性好,使药物在肝、脾、肺、骨髓、淋巴、炎性反应以及肿瘤等部位分布大大增加;»对药物的缓释作用,可以提高药物在局部的浓度,降低血药浓度,从而延长其作用时间并降低毒性。

脂质体作为局麻药的载体,主要利用其缓释特性。

目前涉及的局麻药物包括地布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等,研究的围包括药物的制备、动物体药效学和药动学观察、毒理学研究等,并已开始人体试验。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促进药物渗透皮肤。

其机制有水合、融合、穿透及通过皮脂腺和汗腺渗透等。

脂质体是目前异麻药缓释研究中最热门也是进展最快的一种剂型。

但仍有很多问题以待解决,如怎样提高其包封率、减少所包封药物的泄漏等。

2.3 局麻药乳剂两种不相溶或极微溶解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连续相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两相体系称为乳浊液,加有药物的乳浊液称为剂。

乳剂可为不透明的乳白色,也可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前者液滴011~10010Lm,为常见乳剂,后者液滴0101~0110Lm,称为微乳剂。

乳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相加入外相、外相加入相、转相乳化法等。

乳剂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减少静脉刺激性,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2.4 其他剂型2.4.1 局麻药水凝胶水凝胶是一种能够在水中溶胀,吸收和保持大量水分,而又不溶解于水,达到溶胀平衡后仍然能够保持其形状的聚合物。

交联聚合物由于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不溶于任何溶剂,只能在溶剂中溶胀。

如果构成交联聚合物的单体具有亲水性,则该交联聚合物能够吸收水分,成为水凝胶。

2.4.2 局麻药微型胶囊微型胶囊又称微囊,系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成直径为1~5 000Lm的微小胶囊。

微型胶囊的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中期开始迅猛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药剂、工业、农业及其他领域。

无论药物是亲水性、亲油性,还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均可以被微囊包裹。

微囊有改善物质的物理性质、缓释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作用。

3 .不良反应的研究[4,5]局麻药不良反应的文献量多,与其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并且包含多种药物有关。

丙泊酚在国临床广泛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优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代快、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其不良反应包括局部注射痛、肌阵挛、呼吸暂停、低血压、血栓性静脉炎等。

短时间出现这么多丙泊酚的不良反应文献,主要与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以及无痛人工流产、无痛胃肠镜等手术麻醉的开展有关。

门诊手术丙泊酚作为主要麻醉药物,合并用药较少,出现不良反应较易判断,所以文献量也较多。

该结果提示,其他局麻药物的不良反应文献量少并不代表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比丙泊酚低。

3.1 神经毒性局麻药的神经毒性作用临床表现:¹局麻药中枢神经毒性反应;º局麻药的脊神经毒性反应。

局麻药的中枢神经毒性反应是血液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的毒性症状:舌或唇麻木、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注视困难或眼球震颤、言语不清、肌肉颇擂、语无伦次、意识不清、惊厥、昏迷、呼吸心跳停止。

3.2 心脏毒性局麻药心脏毒性与局麻药效能、脂溶性及神经传导效能成正比;左旋布比卡因毒性小于右旋布比卡因;布比卡因对心肌传导系的影响能够导致室性心律失常;高钾血症能够提高心肌细胞对局麻药的敏感性;K+通道开放剂、钙通道阻滞剂对布比卡因的毒性有治疗作用。

局麻药心脏毒性大小的排序为:丁卡因>依替卡因>右旋布比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甲派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对于麻醉医生要清楚地了解临床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警惕患者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密切留意心电图的变化,对于出现有神经和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患者应该冷静对待,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方式处理,确保麻醉的安全。

局麻药剂型的研究在近些年取得较大的进展。

目前的缓释剂型可以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降低其毒性,而表面麻醉剂型的发展使局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医学和制剂工艺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局麻药制剂出现,满足临床的各种需求。

4.参考文献[1] 章龙,于布为.局部麻醉在外科中的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19-21.[2 ]世阳,小立,袁小雷.高乌甲素局部麻醉作用的临床探讨.广西医学,2006,28(3):430-431.[3 ]屠锡德,均寿,朱家璧.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社,2002:990-994.[4 ]Dusanka Z,ChristianC,NathanL, eta.l Transientneurologic symptoms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with lidocaine versus other local anesthetics: a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ControledTrialsAnesthAnalg, 2005,100:1811-1816. [5] MoenV,Dahlgrn N, IrestedtL. Severe neurologicalComplication aftercentral neuraxial blockades in Swedew 1990-1999. Anesthesiology,2004,101:950-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