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和局部麻醉

合集下载

麻醉分级标准

麻醉分级标准

麻醉分级标准麻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它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让患者不感到疼痛,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麻醉分级标准是对麻醉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强度和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以便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一、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指通过给药途径使患者的全身进入无痛状态,包括静脉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输液给药,使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通过气管插管给药,使患者的气道得到有效保障。

二、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直接应用于手术部位或者局部神经,使局部区域进入无痛状态。

局部麻醉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或者表浅手术,如皮肤切割、皮下组织修补等。

三、腰麻。

腰麻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腰椎脊髓腔内,使腰部以下的身体部位进入无痛状态。

腰麻适用于下肢手术、盆腔手术等,可以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刺激,同时也可以减少全身麻醉的风险。

四、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涂抹或者喷洒于皮肤表面,使局部皮肤进入无痛状态。

表面麻醉适用于皮肤穿刺、皮肤切割等小型手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五、监护麻醉。

监护麻醉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护,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和手术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速度。

监护麻醉可以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避免麻醉过深或者麻醉不足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麻醉分级标准是对麻醉药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和药物特点进行划分,以便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式,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各种麻醉的基本原理

各种麻醉的基本原理

各种麻醉的基本原理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使用各种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产生全身或局部失去感觉、疼痛或意识的状态。

麻醉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手术、疼痛管理以及其他医学操作过程中的病人镇静等。

不同类型的麻醉具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式。

本文将介绍各种麻醉的基本原理。

一、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在特定局部区域应用药物,使该区域的神经末梢暂时失去感觉来实现疼痛控制的方法。

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分为两类:表面麻醉药和浸润麻醉药。

表面麻醉药通常以乳膏或喷雾的形式涂抹在皮肤表面,通过局部作用阻断疼痛神经冲动的传导。

例如,利多卡因乳膏常用于皮肤上的切口缝合前。

而浸润麻醉是将麻醉药直接注射到需要麻醉的组织中,常用于局部麻醉手术,如拔牙、手术等。

常见的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

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应用药物使病人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觉,进入无痛无感觉状态的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需要由麻醉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技术。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包括镇静药、诱导药、维持药和肌松药四类。

镇静药用于前期镇静和焦虑缓解;诱导药用于迅速诱导失去意识;维持药用于维持麻醉效果;肌松药用于肌肉松弛,便于手术操作。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芬太尼等。

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是一种通过在患者的脊柱下方或外侧注射药物,使下半身或局部区域失去感觉和疼痛的麻醉方式。

这种麻醉方法常用于剖腹产、下肢手术和疼痛管理。

腰麻是将麻醉药注射到硬膜外腔,从而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

常用的腰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

硬膜外麻醉是通过在鞍区或腰椎间隙注射药物,实现神经传导的阻断。

硬膜外麻醉药物有布比卡因等。

四、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是通过在患者静脉内输注麻醉药物,使其快速进入大脑,产生快速和短暂的麻醉效果。

这种麻醉方法常用于短时间的手术和疼痛管理。

静脉麻醉药物主要包括诱导药和维持药。

诱导药通常是快速起效的药物,如异丙酚。

维持药用于维持麻醉状态,如雷米芬太尼等。

麻醉方法5种分类

麻醉方法5种分类

麻醉方法5种分类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人体丧失感觉、意识和记忆的方法,常用于手术和其他医疗操作中。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下面将对麻醉方法进行分类介绍。

1.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给患者,使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部分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感和焦虑情绪,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一种通过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的麻醉方法。

常见的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和浸润麻醉。

表面麻醉适用于皮肤和黏膜的手术,通过喷洒或涂抹麻醉药物使局部区域麻木。

而浸润麻醉则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局部组织中,使其失去感觉。

局部麻醉适用于不需要全身麻醉的小型手术,能够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和不适。

3. 脊髓麻醉。

脊髓麻醉是一种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脊髓腔内,使下半身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方法。

脊髓麻醉适用于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有效地控制疼痛感和减少术后恢复时间。

由于脊髓麻醉的作用范围较局部麻醉更广,因此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4. 静脉麻醉。

静脉麻醉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方法。

与全身麻醉相比,静脉麻醉更加安全和精准,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节。

静脉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如心脏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等。

5. 术中麻醉。

术中麻醉是一种在手术过程中持续给予麻醉药物,以维持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的麻醉方法。

术中麻醉通常由专业麻醉医生负责监控和调节,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安全和稳定的状态。

术中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感。

综上所述,不同的手术和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部分手术,能够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感觉;局部麻醉适用于小型手术,能够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和不适;脊髓麻醉适用于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疼痛感和减少术后恢复时间;静脉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术中麻醉适用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和对麻醉深度有要求的手术。

局部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方法
(一)表面麻醉
将渗透性能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穿透黏膜(浆膜、滑膜),作用于神经末梢所产生的感觉消失状态称为表面麻醉。

临床最常用的是0.5%~2%的丁卡因水溶液。

通常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法,如眼科手术用滴入法;尿道和膀胱手术用注入法;鼻腔、口腔手术用棉片贴敷法及喷雾法;咽喉、气道手术用喷雾或注入法。

(二)局部浸润麻醉
有两种基本方法:
1.沿手术切口线自浅入深分层注射局麻药,逐步逐层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2.以单纯浸润某一组织层为主。

(三)区域阻滞
在手术区周围和底部注射局麻药,以阻滞支配手术区的神经干和末梢。

(四)神经阻滞麻醉
分为神经干阻滞麻醉和神经干周围阻滞麻醉。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包括局麻醉药、表麻醉药和弱效局麻醉药等。

以下是局部麻醉药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分类1.局麻醉药(0.5%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等):主要用于手术或治疗目的,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较强。

2.表麻醉药(28%利多卡因软膏、4%麻黄碱滴眼液等):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和疼痛缓解,作用时间短,麻醉效果较弱。

3.弱效局麻醉药(10%利多卡因软膏、2%莫比卡因软膏等):主要用于轻微手术或治疗目的,麻醉效果较弱。

二、作用机制1.阻断神经传导:局部麻醉药通过与细胞膜神经通道结合,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2.影响钠离子通道:大部分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防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作用于神经纤维:不同种类的局部麻醉药对不同直径的神经纤维有不同的作用,主要作用于细直径的传痛纤维和运动纤维,对大直径的触觉纤维的阻断较弱。

三、药物特点1.离子化与非离子化:大部分局部麻醉药处于离子化状态下具有麻醉作用,而非离子化状态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2.蛋白结合率与半衰期:局部麻醉药的蛋白结合率越高,半衰期越长,麻醉作用越持久。

3.作用时间和控制速度:药物的作用时间要与手术时间相匹配,通过调整药物浓度和注射速度来控制麻醉深度和作用时间。

四、应用注意事项1.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药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苯胺类过敏者。

2.药物剂量和浓度选择:根据麻醉部位、手术时间和患者特点选择适当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度和不足。

3.神经损伤:使用局部麻醉药时应避免损伤神经,特别是在神经近端注射时要小心。

4.毒副作用:不当使用局部麻醉药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如中毒、心血管抑制和呼吸抑制等。

五、药物相互作用1.局麻醉药与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类药物同时应用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

外科名词解释1. 局部麻醉:是利用某些药物有选择性地暂时阻断神经末梢、神经纤维以及神经干的冲动传导,从而使其分布或支配的相应局部组织暂时丧失痛觉的一种麻醉方法。

2.表面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滴、涂布或喷洒在黏膜表面,利用麻醉药的渗透作用,使其透过黏膜阻滞浅在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作用,称为表面麻醉。

3. 浸润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沿手术切口线皮下注射或深部分层注射,阻滞周围组织中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4. 传导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而产生麻醉作用,称为传导麻醉。

5、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而产生麻醉,称为硬膜外麻醉。

6、全身麻醉:是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的抑制作用,从而暂时地使机体的意识、感觉、反射和肌肉张力部分或全部丧失的麻醉方法。

7、复合麻醉:联合采用几种麻醉剂所施行的麻醉,目的在于增强麻醉药的作用,减轻其毒性和副作用,扩大麻醉药的应用范围。

❖(1)混合麻醉:同时注入两种或数种麻醉剂的混合物以达到麻醉的方法。

❖(2)配合麻醉:在采用全身麻醉的同时配合应用局部麻醉的方法。

❖(3)合并麻醉:间隔一定时间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剂的麻醉方法。

通常前者为基础麻醉,即使动物达到全身浅麻醉状态;后者为维持麻醉,即使动物进入手术所需要的麻醉深度。

8、单纯麻醉:单纯采用一种全身麻醉剂施行麻醉的方法。

9、麻醉前给药:指在麻醉前先使用少量神经安定药、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抗胆碱药等,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及副作用,消除麻醉和手术中的不良反应,使麻醉过程平稳,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10、吸入性全身麻醉:是指气态或挥发性液态麻醉药物经呼吸道吸入,在肺泡中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继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效应的方法。

常用的吸入麻醉剂:主要是氟烷、甲氧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等。

11、非吸入性全身麻醉:指麻醉药不经吸入方式而进入体内并产生麻醉效应的方法。

麻醉在皮肤科手术中的使用方法

麻醉在皮肤科手术中的使用方法

麻醉在皮肤科手术中的使用方法皮肤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和病变。

为了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患者的舒适,麻醉在皮肤科手术中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在皮肤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一、局部麻醉方法局部麻醉是皮肤科手术中最常见的麻醉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手术区域内注射麻醉药物,阻断局部神经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方法包括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纵行神经阻滞麻醉等。

1. 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是一种常用的浅层麻醉方法,适用于浅表性手术。

在手术前,医生会将麻醉药膏或喷雾涂抹在手术区域,通过麻醉药物的作用,使患者在手术中无感觉或减轻疼痛感。

2. 浸润麻醉浸润麻醉是一种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皮下组织的方法,常用于较大的手术。

在手术前,医生会用无菌注射器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手术区域周围的组织中,使这个区域发生麻痹,达到麻醉效果。

3. 纵行神经阻滞麻醉纵行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神经或神经丛附近的方法。

在手术前,医生会定位到特定的神经或神经丛,然后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该区域,达到麻醉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深层或广泛性手术。

二、全身麻醉方法全身麻醉是一种将患者的全身意识和感觉都降低或消除的麻醉方法。

在皮肤科手术中,全身麻醉主要用于较复杂、大面积或需要长时间进行的手术。

全身麻醉的使用需经过患者和麻醉医师的充分讨论和共同决定。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会接受麻醉医师监测和密切观察,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以确保麻醉的安全和效果。

三、麻醉使用注意事项1.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根据手术的性质、病人的情况和术后的需求,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非常重要。

麻醉医师在与患者交流和评估后,会制定麻醉方案,并与患者和手术医生共同决定最佳的麻醉方式。

2. 严格消毒规范在使用局部麻醉方法时,医生必须遵循严格的消毒规范,确保操作过程的无菌环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监测患者状况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循环等,及时调整麻醉药剂的用量和速度,确保患者的安全。

麻醉分类与特点

麻醉分类与特点

麻醉分类与特点麻醉是指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来使患者处于无痛或昏迷状态,以便进行手术操作或减轻疼痛。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效果,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对这些分类进行介绍,并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应用于全身范围内的麻醉方式,通过麻醉药物的静脉注射或气管插管给药的方法,使患者进入昏迷状态。

全身麻醉适用于大手术或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能够完全消除疼痛感、产生肌肉松弛和失去意识。

全身麻醉的特点包括:1. 快速有效:全身麻醉可以快速使患者进入昏迷状态,无论手术过程有多长,患者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麻醉效果。

2. 控制方便:通过调整药物剂量,麻醉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要来控制麻醉深度和时间。

3. 风险较高:全身麻醉涉及到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全身麻醉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在手术部位或其周围应用麻醉药物以实现局部麻木的效果,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

局部麻醉适用于小手术或无法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常见的局部麻醉方式包括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等。

局部麻醉的特点包括:1. 麻醉范围有限:局部麻醉只能作用于手术部位或其周围的局部区域,对其他部位的疼痛无效。

2. 安全性高:局部麻醉不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因此风险相对较低。

3. 恢复快速:局部麻醉在手术结束后很快恢复,患者不会出现全身麻醉后的意识模糊和乏力等症状。

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使局部皮肤麻木。

表面麻醉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或无创操作,如皮肤修复、皮肤点刺、皮肤药物局部给药等。

表面麻醉的特点包括:1. 麻醉效果有限:表面麻醉只能作用于皮肤表面及其浅层组织,对深层组织无效。

2. 方便快捷:表面麻醉使用简便,无需注射或使用麻醉设备,可以快速实现麻醉效果。

3. 适应范围窄:表面麻醉仅适用于表层操作,对深刺激或剧痛无法提供有效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和局部麻醉
▶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是应用渗透性强的局部麻醉药物施于黏膜表面,阻滞黏膜下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

(一)适应证表面麻醉常用于口腔黏膜、鼻腔黏膜、咽喉黏膜、气管黏膜、眼结膜、角膜及尿道黏膜。

(二)禁忌证对局部麻醉药物丁卡因和利多卡因过敏者;局部有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睑腺炎(麦粒肿)未成熟。

(三)常用麻醉药物表面麻醉常用麻醉药物有丁卡因和利多卡因。

1.丁卡因(地卡因)(1)药物特点:丁卡因是一种长效局部麻醉药物,起效时间需10~15分钟,时效达3小时以上;麻醉强度和毒性都是普鲁卡因的10倍;丁卡因水解速度较普鲁卡因慢2/3;有较强的组织渗透性和扩散性。

(2)用药和剂量:1%丁卡因溶液用于眼科角膜表面麻醉。

剂量为:
一次用药量30mg;2%丁卡因溶液用于口腔黏膜、鼻腔黏膜、咽喉黏膜及气管黏膜的表面麻醉。

剂量不超过40mg。

2.利多卡因(赛罗卡因)(1)药物特点:利多卡因为酰胺类中效局部麻醉药物;起效快,起效时间5分钟,时效15~30分钟;有较强的组织渗透性和扩散性;药物毒性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加。

该药0.5%溶液毒性与普鲁卡因相似;1%溶液毒性则比普鲁卡因大40%;2%溶液毒性比普鲁卡因大1倍。

(2)用药和剂量:成人应用4%溶液,幼儿、小儿则用2%溶液,
用量不超过200mg。

(四)麻醉方法一般口腔、咽喉、气管采用喷雾法,眼科手术用滴入法,鼻腔手术采用棉片涂敷法,尿道则用灌入法。

(五)注意事项1.浸渍局部麻醉药物的棉片填敷于黏膜表面之前,应先挤去多余的药液,以防吸收过多产生毒性反应。

2.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部麻醉药物的速度不同,尤其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局部麻醉药物吸收最快,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并准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

3.表面麻醉前须注射阿托品,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碍局部麻醉药物的吸收。

所以麻醉手术后,很多人口干舌燥就是阿托品的作用。

▶局部浸润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使其吸收并均匀分布阻滞神经末梢疼痛传导的麻醉方法,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一)适应证
局部浸润麻醉适应于躯体表浅位置的肿物切除术及外伤清创缝合术。

(二)禁忌证
感染及癌肿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润麻醉。

(三)常用药物
1.1%氯普鲁卡因溶液一次最大剂量800~1000mg。

起效时间为6~12分钟,作用时间为40~60分钟。

2.0.5%普鲁卡因溶液,一次用药极量为1g,起效时间为4~6分
钟,作用时间为45~60分钟。

3.0.5%~1%利多卡因溶液,一次用药极量为400mg。

起效时间为5分钟,作用时间为60~90分钟。

4.0.25%罗哌卡因溶液,成人安全剂量为200mg,起效时间为7分钟,作用时间为120~180分钟。

(四)操作方法
先在手术切口线一端进针,针的斜面向下刺入皮内,注药后则出现橘皮样隆起,称皮丘。

将针拔出,在第一个皮丘的边缘再进针,如法操作形成第二个皮丘,如此在切口线上形成皮丘带。

再经皮丘向皮下组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即可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上述操作法的目的是使患者只在第一针刺入时有痛感。

如手术要达到深层组织,可在肌膜下和肌膜内注药。

分开肌肉后如为腹膜,应行腹膜浸润。

如此浸润一层切开一层,使整个手术区域均受到阻滞,可获得良好镇痛和肌肉松弛作用。

(五)注意事项
1.注入局部麻醉药物要深入至下层组织,逐层浸润膜面、肌膜下和骨膜。

有粗大神经通过,局部麻醉药物液量应加大,必要时提高药物浓度。

2.注入组织内的药液需有一定容积,在组织内形成张力,借水压作用使药液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从而增强麻醉效果。

3.为避免用药量超过一次限量,应降低药液浓度,可应用0.25%普鲁卡因。

4.每次注药前都要回抽,以免误注入血管内。

5.实质脏器和脑组织等无痛觉,不用注药。

6.药液中含肾上腺素浓度1:(20~40)万可减缓局部麻醉药物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静脉局部麻醉
肢体近端上止血带,由远端静脉注入局部麻醉药物以阻滞止血带以下部位疼痛传导的方法,称为静脉局部麻醉。

在正确实施的情况下,静脉局部麻醉技术能够产生良好的镇痛和运动神经阻滞作用。

(一)适应证
静脉局部麻醉主要适用于时间在30~90分钟的上肢和下肢远端手术,例如关节脱臼和骨折的复位固定术、伤口清创术、异物取出术、腕关节和踝关节镜检查术、腕管减压术、肌腱修复术、脓肿和甲沟炎切开引流术、四肢的大面积清创缝合术、神经瘤切除术、截指(趾)术、疼痛性瘢痕切除术及皮肤移植术。

静脉局部麻醉效果满意而且安全。

由于通常很少需要辅助用药,所以尤其适用于实施短小门诊手术的患者。

(二)禁忌证
1.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者禁用。

2.阿斯综合征(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严重心传导阻滞(包括窦房、房室及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三)药物与剂量
1.利多卡因是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

上肢手术应用0.25%利多
卡因40~50ml;下肢手术可用0.5%利多卡因60~80ml。

2.氯普鲁卡因10%的患者可出现静脉炎,布比卡因效果好,但有松止血带后因心脏毒性致死的病例。

(四)操作方法
1.按常规术前准备、监测和建立静脉通路。

在手术侧肢体建立静脉通路并保证通畅。

2.在肢体近端缚两套止血带。

3.抬高肢体2~3分钟,用弹力绷带驱除肢体的血液。

4.将止血带充气加压超过该侧肢体收缩压,先给远端止血带充气加压,然后将近端止血带充气加压至19.95~26.6kPa(150~200mmHg),松开远端止血带。

把肢体放平,解除弹力绷带。

5.经静脉通路缓慢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一般3~10分钟产生麻醉作用。

6.在止血带充气后30~45分钟患者出现近端止血带处疼痛,此时将远端止血带充气加压至150~200mmHg,松开近端止血带。

7.若手术在90分钟内未完成,而麻醉已消退,最好间歇放松止血带。

恢复肢体循环1分钟后,再次充气并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首次量的1/2。

8.手术结束后远端止血带减压30秒,再加压至19.95kPa(150mmHg)2分钟。

如此重复2次后,可将远端止血带松
开。

9.重点观察患者有无局部麻醉药物中毒表现。

5~10分钟内若无异常可将患者送出手术室。

(五)注意事项注药后20分钟内不可放松止血带;充气时间不宜超过90分钟;下肢踝部以下手术注意深浅静脉之间交通支问题,影响麻醉效果且易产生中毒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