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2010

合集下载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

骶骨解剖
C
A B
D
A 骶管裂口 B 骶骨角
C 女性 D 男性
骶管麻醉
适用于会阴部及骶区的外科和产科手术。 麻醉方法(略)
麻醉常见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 血压下降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 术后并发症 头痛 尿潴留 背痛 颅神经麻痹 粘连性蛛网膜炎 马尾丛综合征 化脓性脑脊膜炎
血压下降 原因: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麻醉平面 密切相关高血压或血容量不足。 预防:麻醉前输注乳酸林格液5001000ml。 处理:先快速静脉输液200-300m1,以 扩充血容量。如无效,静注麻黄碱 15mg或肌注麻黄碱30mg。遇心率过缓, 可静注阿托品0.3-0.5mg。
毒性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酯类局麻药多见, 常需与晕厥和血管迷走神经 反应相鉴别 毒性反应:药物进入循环或 者用药过量
骶管麻醉
解剖
硬膜外间隙的延续部分,骶裂孔由S5椎板未 完全融合而形成。骶裂孔两端为骶角,即 S5的下关节突。骶尾韧带是一层覆盖骶裂 孔的薄纤维组织。骶管腔内有骶神经、骶 静脉丛、终丝及硬膜囊,此囊通常止于S2 下缘。新生儿的硬膜囊可向下延伸至S4.
呼吸抑制 原因: 平面过高,平面愈高,抑制愈严重; 严重低血压可引起呼吸中枢的缺血缺氧 症状:胸闷,气短,咳嗽无力,说话 费力,紫绀。 治疗:面罩吸氧,一旦呼吸停止,应 立即作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进行急 救。
恶心呕吐
麻醉平面过高,发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 造成脑缺血缺氧而兴奋呕吐中枢 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 牵拉腹腔内脏 病人对术中辅用的哌替啶的催吐作用较敏 感。 治疗:对症治疗,如提升血压,吸氧,麻 醉前用药采用阿托品,暂停手术牵拉等。 如恶心呕吐较剧,可静注氟哌啶2.5mg镇吐。
常用局麻药的特点

2010中国国家处方集 第17章 麻醉用药.doc

2010中国国家处方集 第17章 麻醉用药.doc

第17章麻醉用药17.1 全身麻醉及其用药 (2)17.1.1静脉麻醉及其用药 (2)17.1.2吸入麻醉及其用药 (7)17.2 麻醉辅助用药 (12)17.2.1抗毒蕈碱药 (12)17.2.2 肌肉松弛药 (13)17.2.3 胆碱酯酶抑制药 (21)17.2.4围手术期镇静用药 (22)17.2.5.围术期镇痛药 (24)17.2.5.1阿片类镇痛药 (25)17.2.5.2 非阿片类镇痛药 (30)17.2.6 中枢和呼吸抑制的拮抗药 (30)17.2.7 围手术期治疗用液体 (34)17.3局部麻醉及其用药 (37)17.4疼痛治疗及其用药 (46)17.4.1癌症患者止痛的三阶梯治疗 (47)17.4.2镇痛用药 (51)17.4.2.2阿片类镇痛药及其代用品 (55)17.1 全身麻醉及其用药在全身麻醉期间往往同时给予几种不同类型的药物使手术患者意识丧失、无痛苦、肌肉松弛和内环境稳定。

麻醉诱导既可通过吸入挥发性麻醉药实现(17.1.2),也可以通过静脉给药(17.1.1)实现;麻醉维持可使用静脉麻醉药或吸入麻醉药,还会用到麻醉性镇痛药(17.2.5.1)和骨骼肌松弛药(17.2.2)。

同时给予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和麻醉性镇痛药以及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药物,会延长彼此的作用时间并增强作用强度。

注意事项:⒈上述药物仅限于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并在有适当的复苏设备的地方使用。

⒉如果患者术前已使用镇静药或麻醉性镇痛药,麻醉诱导时所使用的药物可能需要减量。

⒊对患者伴随疾病应加强治疗,应达到术前准备的要求。

⒋手术和患者长期用药的处理:术前停用长期用药导致疾病失控的风险常常远高于手术期持续用药的风险,因此麻醉科医师需了解患者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对于是否术前停药应做出正确的决策。

(1)持续用糖皮质激素6月以上患者,术前不应停药,否则可能发生血压的剧烈下降,同时在麻醉期间及术后应即刻提供糖皮质激素的保护;(2)正在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凝药的患者,围术期渗血的风险增加。

局部麻醉药(药理学)

局部麻醉药(药理学)

⒉小剂量镇静、提高痛阈
⒊应用:
局部浸润麻醉
全身麻醉与急性疼痛的镇痛
复合麻醉:吸入、静脉、镇痛药
神经阻滞、硬膜外、腰麻
⒋毒性小
酯类局麻药---长效类
丁卡因(tetracaine) 1、脂溶性高,长效药物 2、麻醉作用强(普鲁卡因10倍) 3、毒性大(普鲁卡因10~12倍) 4、用于:表面、浸润、神经阻滞、硬膜外、腰麻
**一般情况下,酰胺类比酯类起效快,弥散广, 阻滞明显,时效长
概述-分类:
根据中间链不同分类:
酯类: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 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
丙胺卡因、依替卡因
根据作用时效分类:
短效: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 中效: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丙胺卡因 长效:丁卡因、布比卡因、
概述-药 理 作 用
神经阻滞特点:
无髓神经阻滞早于有髓神经; 与直径粗细有关; 钝性感觉—锐性感觉—运动神经 可逆性。
概述-作用机制
主要影响动作电位,对静息电位无影响 阻止钠离子的内流 具有使用依赖性(use dependence) 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
碱基——脂溶性 ——穿透膜能力强
依替卡因、罗哌卡因
概述-药 理 作 用
㈠局麻作用
⒈阻滞程度:
⑴药物剂量、浓度
⑵神经纤维类别与大小
⑶刺激强度
⒉一般规律:
痛觉→温觉→触觉→深部感觉→运动功能
⒊满意阻滞条件:
⑴足够的浓度
⑵足够的时间
⑶足够的长度
局麻药至少接触1cm的神经,以保证传导的阻滞,因为有髓纤维
的冲动能跳跃2-3个Ranvier结。
c 细胞毒性: 较高浓度→暂时影响到跨膜离子输送系统
原因:注射损伤、压迫、AD引起的缺血、感染、防腐剂、

创伤病人手术的局部麻醉药

创伤病人手术的局部麻醉药

创伤病人手术的局部麻醉药局麻药依其分子结构的不同分为酯类麻醉药和配胺类麻醉药。

常用酯类麻醉药有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等;常用酰胺类局麻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两类局麻药无交又过敏反应,故对某一类有过敏反应史时,可选用另一种类局麻药。

临床上常依据局麻药的作用时间长短将其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局麻药。

局麻药的正确选用重点取决于麻醉医师对药物作用及适应证、使用方法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和相互作用后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的了解。

⒈普鲁卡因⑴普鲁卡因(Procaine,Novocaine) 又称奴夫卡因,为酯类局麻药,通过稳定神经膜,抑制离子流发挥神经阻滞作用。

是一种弱效、短时效但较安全的常用局麻药。

它的麻醉效能较弱,黏膜穿透力很差,故不用于表面麻醉和硬膜外阻滞,主要用于局部浸润麻醉。

加入缩血管药物可延长作用时间.⑵普鲁卡因虽有奎尼丁样抗心率失常作用,但因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生物转化过快,而不适于作为抗心率失常药。

普鲁卡因与琥珀胆碱作用于相同的血浆胆碱酯酶,故可延长琥珀胆碱的肌松作用。

⑶普鲁卡因用法和剂量①局部浸润麻醉:常用浓度为0.25%~1.0%,成人一次限量为19。

作用维持时间45~60min。

②周围神经阻滞:可用1.5%~2.0%溶液,一次用量不得超过限量。

③蛛网膜下腔阻滞:一般采用3%~5%溶液,剂量不超过150mg。

浓度过高可能造成脊髓的损害。

④以往曾采用的静脉复合麻醉常用浓度为1.0%~2.0%的溶液。

近20年来由于一些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麻醉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该方法已趋淘汰。

⑷普鲁卡因的应用注意①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脏传导阻滞病应慎用,产妇、老人、低血容量、高危病入、腹内压增高的病人应减量。

②对普鲁卡因与酯类局麻药过敏的病人禁忌,对普鲁卡因皮试的方法及可靠性尚有争论。

使用者对过敏反应须保持高度警惕,应做好急救药品和复苏条件准备。

⒉氯普鲁卡因⑴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是酯类短效局麻药,氯普鲁卡因与普鲁卡因相似。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
酰胺类
局部麻醉 药的结构 类型
氨基酮类
氨基醚类
氨基甲酸酯类
脒类
第五节 局麻药
一、对氨基苯甲酸酯类—盐酸普鲁卡因
4-氨基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
第五节 局麻药
1、对氨基苯甲酸酯类—盐酸普鲁卡因
主要临床用途:局部麻醉(浸润、阻断、脊椎麻醉)
(1)刺激性、毒性均小;无成瘾性; 主要优缺点: (2)吸收快、作用时间短,需与其它 药物配伍使用来延长作用时间,降低 毒副作用; (3)偶尔引起过敏反应
第一节 β-受体阻滞剂
按脂溶性大小可分为亲脂性和亲水性两类
亲脂性多为非心脏选择性,如普萘洛尔、希丙洛尔,
一般经肝脏代谢,易通过血脑屏障。 水溶性β受体阻断剂多属心脏选择性,并经肾脏排泄, 如阿替洛尔、索他洛尔等。
O * OH N H CH(CH 3 )2
NH2 O 阿替洛尔
普萘洛尔
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长效类、短效类和中效类。
1-(4-丁氧苯基)-3-(1-哌啶基)-1-丙酮盐酸盐
第五节 局麻药
盐酸达克罗宁的合成
第五节 局麻药
四、氨基醚类
用醚代替酯基或酰胺基,得到氨基醚类 普莫卡因
奎尼卡因:比可卡因强1000倍,毒性仅为两倍
第五节 局麻药
五、氨基甲酸酯类
地哌冬
卡比佐卡因
第五节 局麻药
六、脒类
非那卡因:眼科麻醉,起效快
传导及硬膜外麻醉);
(2)抗心率失常(室性心动
过速):为防治急性心肌 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 的首选药物。
第五节 局麻药
盐酸利多卡因合成
第五节 局麻药
利多卡因的代谢—去烷基化、氧化、水解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又称局麻药,local anesthetics)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有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暂时性感觉丧失的药物。

自1884年Koller首次将可卡因作为表面麻醉剂应用于眼科手术,Einhorn于1905年合成酯类局麻药普鲁卡因,随后1943年Lofren合成酰胺类局麻药利多卡因,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随着对局麻药的研发深入,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局麻药已有十余种,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等,根据它们不同的药物特性,局部麻醉及镇痛疗效也大为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应用低浓度长效局麻药进行术后镇痛,达到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为术后病人在无痛条件下能早期活动,促进机体康复和缩短出院时间,开展快通道外科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节概述一、局麻药的分类局麻药分子由芳香基-中间链-胺基三部分组成(图13-1)。

亲脂基结构(芳香基)在酯类局麻药为苯甲胺,在酰胺类则是苯胺,它是局麻药分子亲脂疏水性的主要结构。

亲水基结构(胺基)除了含有可溶性氮外,还有乙醇或醋酸氨的衍生物。

大多数局麻药系弱碱性叔胺(R3N),少数是仲胺(R2N),如丙胺卡因。

胺基团决定局麻药的亲水疏脂性,主要影响药物分子的解离度。

中间链为羰基,可分为酯键和酰胺键,依其不同局麻药可分为两大类,即前者为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可卡因等。

后者为酰胺类局麻药,如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布比卡因、依替卡因、丙胺卡因、罗哌卡因等。

中间链的构成决定了局麻药的代谢途径并影响作用强度。

中间链为4~5个原子结构,原子的多少将决定药物分子与膜受体反应的特性。

一般中间链长为0.6~0.9mm,链长者将增加局麻药的效能,但超过一定的长度又将降低其效能。

另外,依据临床上局麻药作用时效的长短也可将其分为三类:短效局麻药主要有普鲁卡因和氯普鲁卡因。

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丙胺卡因属于中效局麻药。

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丁卡因、罗哌卡因和依替卡因则属于长效局麻药。

麻醉药2010

麻醉药2010

F
O Ce O O O C 2HC CH2 N C O CH2
用途:氟烷为吸入全麻药,可用于小手术或 复合麻醉,具肝脏毒性。
▲恩氟烷
F H C O
F C
F C H
F F Cl 化学名:1,1,2-三氟-2-氯-乙基-二氟甲醚 理化性质:无色易挥发液体,不易燃不易爆。 应避光低温密封保存。 含氟有机化合物的一般鉴别方法鉴别。 用途:全麻作用强,起效快,毒副作用小,用 于全身复合麻醉。对中枢神经具刺激作用, 肝脏毒性轻。
二甲异喹(奎尼卡因)
普莫卡因
5. 氨基甲酸酯类
NHCOOCH2 NHCOOCH CH2 N O(CH2)6CH3 NHCOOCHCH2N(C2H5)2 CH3
地哌冬(狄奥散)
卡比佐卡因
6. 其它类:脒类、醇类、酚类
C2H5O C2H5O NH C CH3 N
非那卡因
苯甲酸酯类:
O O N
CH3 CH3
. HCl
Cl
▲依托咪酯 依托咪酯
H3C O H3C O 5
*
N 1 N3
化学名:R(+)-1-(1-苯乙基)-1H- 咪唑-5-羧酸乙酯。 理化性质:在水中不溶;在稀盐酸中易溶。 作用:静脉麻醉药,限用于诱导麻醉。
▲丙泊酚 丙
H 3C H3 C
OH
CH3 CH3
结构:2,6-二异丙基苯酚。 作用:静脉麻醉药,可作为麻醉诱导,又可作 为静脉全身麻醉,还具有镇痛作用。毒性小。
,
NH2 O S NHR O
S ,
N R=
,
N
,
N
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取代基的原子数可以 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不同,也不遵循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的立体和电 性规则,形状和大小的变化也较大,但保留了pKa值、 静电势能、分子轨道等性质,因此这类电子等排体 仍具有生物活性。 i i.可交换基团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H 2 O O OH
NH 2 O O
OH
N
O O O H O
(奥索卡因)
O O
NH2
(新奥索仿)
但溶解度小,不能注射。与盐酸成盐则酸性太强,也不能应用。 引入氨基醇 合成一系列化合物
NH2 N O O
普鲁卡因Procaine
第二节 局部麻醉药的结构类型
• • • • •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 酰胺类 氨基酮类 氨基醚类 氨基甲酸酯类
可卡因
爱康宁
1.可卡因水解产物均无局部麻醉作用
N
2.用其他羧酸代替苯甲酸与爱康宁成酯后 麻醉作用降低或消失 3. 从爪哇古柯树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托 哌可卡因具有局部麻醉作用(也可以由莨 菪酮还原成酯得到)
H
O O
托哌可卡因
对可卡因的结构改造
N O O O H O
1.当去除氮原子上的甲基后,对其生理作用无显 著影响,但将氮原子季铵化则活性丧失
REVIEW电子等排体

பைடு நூலகம்
很强的表面麻醉作用,对粘膜穿透力强,见效快,作用 较持久 ������ 毒性较Procaine低 ������ 只作表面麻醉药
——由于刺激性较大,不宜作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
四、氨基醚类
二甲异喹和普莫卡因
麻醉作用持久
五、氨基甲酸酯类
地哌冬和卡比佐卡因
第三节 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 1884年用于临床外科手术
N O O O H O
副作用:成瘾性
致变态反应
组织刺激性 水溶液不稳定性
可卡因 Cocaine
可卡因的结构
羧酸甲 酯
CH3 N O O CH3
四氢吡咯 和六氢吡 啶的双杂 环
O H O
可卡因
苯甲酸酯
对可卡因的研究
N O O O H O
N
O OH OH H
O
+
OH
+
CH3OH
结构特点
构成酯的两部分
苯甲酸 氨基醇
O N O
HCl
������
H2 N
性状
������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随 后有麻痹感
������ mp. 154-157℃
������ ������ 易溶于水,略溶于乙醇,微溶于氯仿,几乎
不溶于乙醚 其2%水溶液pH=5.0-6.5,呈中性反应
局部麻醉药是指在用药局部能暂时地,完全和可逆性地 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的痛觉 和感觉消失,以便进行外科手术的药物。
作用于神经末梢及神经干。
理想局麻药的条件
• • • • 1.选择性的作用于神经组织,对邻近其他组织无不良作用 2.作用强,吸收快,作用时间长,毒性小 3.作用可恢复 4.可制成水溶液
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Ca++)
神经冲动
神经细胞膜的去极化作用 Ca++离开
局 部 麻 醉 药
Na+迅速和瞬间内流
产生动作电位 (传导发生)
本章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
思考题
R2 Y X (CH2)n N R4 R5
N
亲脂部分
氨基上的氢以烷基 取代,麻醉作用增强, 但毒性也增加
药物持续时间的次序如下:
O C H2 C O O H N O S
药物作用强度的次序:
O C S
>
C
O
>
O
C
>
O
C
O
>
C
O
>
C
H2 C
>
C
H N
R1 H R3 N
R2 Y X (CH2)n N R4 R5
侧链氨基的变化
——增长碳链,或在侧链上引入支链烃基
O O H2 N N
C 4 H9 C4H9
布他卡因
——比普鲁卡因作用强3倍,用于浸润麻醉和 表面麻醉
O O H2N
——麻醉作用强。
N
徒托卡因
O O H2N N
二甲卡因 (地美卡因)
——与徒托卡因作用相似。
电子等排体置换
——将羧酸酯基中的—O—以—S—、—NH—来代替脂溶性增大,显 效快
–前者80%可随尿排出,或形成结合物后排出
–后者30%随尿排出
������
其余可继续脱氨、脱羟和氧化后排出
芳伯氨易被氧化
芳伯氨氧化受pH、温度影响 光线、空气中氧、重金属离子加速分解,宜避光贮存 生产中常加入焦亚硫酸钠做保护剂
鉴别反应
������ Procaine显芳伯胺的反应
——在稀盐酸中与亚硝酸钠生成重氮盐
盐酸罗哌卡因
H N N O
HCl
H2 O
三、氨基酮类
结构特点
������ 以电子等排体-CH2-代替-O������ 成酮类化合物
盐酸达克罗宁 (DyclonineHydrochloride)
1-(4-丁氧苯基)-3-(1-哌啶基)-1-丙酮盐酸盐 ������ 1-(4-Butoxyphenyl)-3-(1-piperidinyl)-1-propanonehydrochloride
——加碱性β-萘酚试液,生成猩红色偶氮颜料
临床应用
——至今仍是临床上广泛使的局部麻醉药
Procaine无可卡因的不良反应,毒性低,无成瘾性 盐酸盐的水溶性大,可制成水针剂,具有良好的局
部麻醉作用。 用于浸润麻醉,硬膜麻醉,腰麻,阻滞麻醉和局部 封闭疗法。
——Procaine与可卡因相比较
麻醉作用强度相对较低,作用时间短 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水解
2.研究四氢吡咯和六氢吡咯环的必要性 合成的α-优卡因和β-优卡因都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3.除去羧酸甲酯基团可以消除成瘾性
O HN O O
O HN
O
O
α-优卡因
β-优卡因
从苯佐卡因Benzocaine到普鲁卡因Procaine
1890年发现对氨基苯甲酸乙 酯(苯佐卡因)具有局部麻醉 作用。 引入羟基则麻醉作用更强
3.传导麻醉 (conduction an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射到外 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 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 支配的区域麻醉。普鲁 卡因、利多卡因、布比 卡因
4.蛛网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al anaesthesia) 又称脊髓麻醉或腰麻 (spinal anesthesia)。常 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麻 醉范围广,易进入中枢,吸 收可扩张血管。 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主要 危险是呼吸麻痹和血压下降。 血压下降用麻黄碱预防。
各种普鲁卡因的衍生物
碳链
NH2 N O O
苯 环
氨基侧链
苯环上的变化
——在苯环上增加其他取代基,以增加酯基的空间位阻
R1 H R3 N R2 O C O (CH2)n N R4 R5
Cl
O O
N
氯普鲁卡因
H2N
——起效快,效能强,代谢快,副作用低
OH O O H2N
N
羟普鲁卡因
——作用强,作用时间长。用于浸润麻醉
水溶液加碱液,析出油状Procaine 放置后形成结晶(mp. 57-59℃)
O N O H2 N
HCl
pKa (HB+) 8.8
合成
H2 N
O N O
HCl
O OH H2N
皮肤刺激性 毒副作用 药典规定:检测含量
水解性
酸、碱和体内酯酶均能促使水解
酯基水解也是体内代谢主要部位
������ 水解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
O N S H2 N
硫卡因
——比普鲁卡因作用强,毒性大,用于浸润 麻醉和表面麻醉
O N N H H2 N
普鲁卡因胺
——水溶液比普鲁卡因稳定,局麻作用仅为 普鲁卡因的1/100,用于治疗心律不齐
二、酰胺类
基本结构
——酰胺键代替酯键 ——氨基和羰基的位置互换
������
使氮原子连接在芳环上,羰基为侧链一部分
一、局部麻醉药的发展过程
二、局部麻醉药的结构类型 三、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四、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五、课后思考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的发展
——优良局麻药普鲁卡因的发现过程(1884-1904)
古柯树叶
• 16世纪秘鲁人 咀嚼古柯树叶 止痛
• 1860年Niemann从古柯树叶中提取生物
碱晶体Cocaine 局麻部位在舌部
2.心血管系统 局麻药直接注射到血管内可引起心室颤动而死亡。
3.过敏反应 普鲁卡因可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皮试。
局部麻醉五种方法 1.表面麻醉(surface anesthesia) 将药物涂于粘膜 表面,使粘膜下神经 纤维麻醉。用于眼、 鼻、咽喉、气管、食 道、生殖器粘膜浅手 术的麻醉。丁卡因
2.浸润麻醉 (infiltration anesthesia) 将药物注射到皮 下或手术切口部位组 织,使局部的神经纤 维麻醉。普鲁卡因、 利多卡因
合成
结构特点
������ 酰胺键较酯键稳定
——使Lidocaine的酸或碱性溶液均不易水解 ——体内酶解的速度比较慢
������ 两个邻位均有甲基,具空间位阻
Lidocaine在体内大部分由肝脏代谢
其它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丙胺卡因
盐酸阿替卡因
C3H7 H N N H O CO2CH3
盐酸利多卡因 Lidocaine Hydrochloride
H N N O HCl H2O
•化学名称:N-(2,6-二甲苯基)-2-(二乙氨基)乙酰胺盐酸盐一水合 物 •2-(Diethylamino)-N-(2,6-dimethylphenyl)acetamide hydrochloride monohydra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