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常规检验中两种采血方法的临床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一项检查。

血常规的检查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造血功能异常、贫血、感染等。

而且还可以帮助在早期发现全身疾病,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血液常规的监测手段是静脉血和末梢血的采集。

有学者认为,不同的抽血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检查结果,因此,本文就血液检查中的不同采集方法的差别作一简单的说明。

一、血常规检测中不同采血方式(一)、静脉血采集此次采血主要是为了提取静脉血和各种检查。

主要用于本科进行血常规、免疫、生化等相关的血液样本的收集。

静脉血采集时,尽可能选择前臂内侧静脉、肘正中静脉及肘窝静脉;如果对儿童进行静脉采血,取血点主要是大隐静脉和颈外静脉。

行血液检验项目的患者,一般需要在抽血之前禁食八到十二个钟头,抽血前一天不能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不能喝酒,取静脉血样本要在早上起床1个钟头进行,采血的时候最好是早上7-9点,抽血当日不宜进行激烈的活动,对于门诊患者建议静坐15分钟后实施采血,通常坐位采血。

(二)、末梢血采集该方法的主要目标是指导病人接受和收集末端血液中的正常样本,保证样本中被测成份不受影响,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用于门诊检验科的各种检查,包括末梢血、血糖检查、儿科血常规检查等。

二、血常规检测中不同采血方式的差异(一)、静脉血采血在采静脉血过程中,可收集大量血液样本,采用真空抗凝技术,采用压力差法进行血液采血,可有效地避免外来因素的影响,因此能有效提高血样中的血液浓度。

静脉采血可以有效地缩短采血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溶血,而且采出的静脉血稳定性好,受限制少,能全面反映出患者的血液状况。

在对受检者进行静脉采血时,通常采用肘前静脉作为采集点,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并能客观地反映受检者的血液循环状况。

此外,血液分析仪需要大量的血液,给予患者静脉采血,可确保患者的血量充足,方便了血液分析仪器的测试,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测试结果的偏差,为临床诊断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结果。

方法100例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法进行采集,实验组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采集。

对比两组检测结果。

结果实验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T)的检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红细胞比容(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验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红细胞蛋白含量(MC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静脉采血与末梢血采血方法相比,结果存在差异性,而静脉采血检测结果与标准值比较差异小,静脉采血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临床上更值得推广。

关键词采血方法;末梢;静脉;血液常规检验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其检验指标主要为血液中的细胞成分,通过对血液中细胞成分的检查,观察其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为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1],所以合理有效地进行血常规检测对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

合理采血是保证血常规检测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当前临床上最常见的采血方法主要包括末梢采血、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法。

由于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操作相对简单且方便[2],所以临床上应用更广泛,本文拟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采血,以期观察其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为后期血常规检测的標准化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检验科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5.3±5.9)岁,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摘要】目的:通过了解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

方法:安排90例体检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将45例体检人员分为两组,一组45例,采用静脉采血方法;另外一组45例,采用末梢采血方法。

同时使用血液分析测定仪进行血常规测定,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

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WBC,HGB,MCH,MCHC. PLT均有明显差异,且末梢血个参数值均大于静脉血。

结论:临床应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差异性采血方法【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042-02引言目前对于观察,诊断,治疗多种疾病,在血液学方面的检验,分析以及结果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工作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就是关于血常规的检测。

而血常规检验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就是末梢血的采集和静脉血的采集。

而在实际临床的应用上采用末梢血采集进行血常规的检验的时间最长,应用的也最广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检验部门目前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而且对于怎么使用血细胞分析仪都做了仔细的研究和详细的报道。

所以现在大都是在提倡在血常规检验中使用静脉采血。

但是相对于静脉采血来说,由于长期使用上的习惯,以及末梢采血具有的方便性,末梢采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方式更能让临床科室以及被采血者接受。

本文通过研究静脉采血以及末梢采血的检测结果的差异,在两种采血方法上综合分析对其差异性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其重要性及实用性进行阐述。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接受本次采血检验的是在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内90例体检人员,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在23-59岁之间,平均年龄43.3岁。

按照采血的方法将这90例健康人员划分为两个组:一组为末梢采血组,一组为静脉采血组。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观察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观察
论文一致 , 说 明静 脉 采 血 检 查结 果 的稳 定 性 较 优 。
纳入 的研究对象为来我院进 行健康 体检的健康人群 , 并且 自愿加入
本次试验研究 , 与我方签订相关协议 。排 除标准为 , 具有全身系统疾病 、 慢性病及肝 肾不全人员 、 不愿参加本 次研究人员 。
1 - 3 采 血 及 检 测 方 法
取 方式在血 常规检测结果 中的差异 , 笔者选择来我院进行体检 的健康人
静脉血的 甲组均高 , 两种采血方法下的 自细胞等水平值差异具有 统计学 意义 。末梢血没有静脉血稳定 。
3 讨 论
血常规最为一种 比较基础的检查项 目, 检查结果对 于医师对于患者 疾病 的判断有很大帮助 。当前 血常规检测 的采血方法 主要为静脉采血
围2 1 ~4 9岁 ; 乙组 男性 2 0例 , 女性 l 5例 , 平均年龄 2 4~4 7岁。经统计 分析两种采血组人员在性别 、年龄等一般 资料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 不影响组间 比较。
1 . 2 纳 人 及 排 除 标 准
及 手指静 脉采血两组方法 。手指末梢采取患者 的疼 痛感 比较轻 , 但是末 梢血的来源多 为毛细血管 , 血量 较少 , 导致在采 血过程 中需要 对采血点 进行挤压 , 增 加了组织液混入 血液样本 的风 险, 从而破坏血小 板及稀 释 标本。 此外 , 末梢血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 不能完全反应 受采血人员 的全
陈 燕
( 大丰市第二人 民医院 , 江苏大丰 , 2 2 4 1 Nhomakorabea 0 )
【 摘
要】 目的: 探 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 验 中的差异性。方法 : 对来我 院进行体检 的健 康人群 7 o 例, 随机分为两组 , 甲组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采血方法,它们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有何不同呢?本文将从采血方法的步骤、适用人群、采血过程中的疼痛感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这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的不同点。

我们来看看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的步骤。

静脉采血是通过穿刺患者的静脉进行血液采集,通常是在患者的手臂或者手背部位进行采血。

采血过程需要一根细长的针头和一根管子,抽出足够的血液后拔出针头,然后用棉球按压采血点。

而末梢采血是通过刺破患者的指尖或者耳垂进行血液采集,通常使用一根专门设计的小针头进行刺破,然后用一根小管子接收血液。

在步骤上来看,静脉采血相对来说比末梢采血更为复杂,需要插入针头、找到静脉等操作,而末梢采血则相对简单。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种采血方法适用的人群。

一般来说,静脉采血适用于需要进行大量血液采集的情况,比如需要进行多项检测或者输血等情况。

而末梢采血适用于需要采集小量血液的情况,比如进行一般的血常规检查等。

可以根据不同的检查需求来选择适合的采血方法。

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采血方法在采血过程中的疼痛感。

一般来说,静脉采血会比末梢采血更为疼痛,因为需要插入针头到静脉中进行血液采集,而末梢采血只是刺破指尖或者耳垂进行采血,疼痛感相对轻一些。

所以对于一些对疼痛敏感的患者来说,末梢采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种采血方法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面的不同。

一般来说,静脉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更为纯净,因为是从静脉中采集的血液,而末梢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中可能会受到周围组织的干扰,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一些对检验结果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情况,比如进行特殊检查或者需要进行病原体培养等情况,静脉采血可能是更为适合的选择。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静脉采血相对更为复杂,但是得到的血液样本更为纯净,适用于需要大量血液采集和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情况;而末梢采血相对更为简单,疼痛感更轻,适用于一般的血常规检查等情况。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

血常规检测在医疗疹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医生来说,血常规是提高临床诊疗准确性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非常有必要。

在我国,血液采样方法有三类:静脉采血、动脉采血和末稍采血。

当中,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

本文将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液常规检测中的差异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指导。

"血常规"是一项最基本的血液检验,它能够协助医师确认早期病变,并且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病变、是否贫血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经过血常规检测后,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验,并由电脑自动生成检测报告。

相比其他采血方式,末梢采血的疼痛感更低,标本的采集更加方便,采血速度更快,更加安全可靠,患者接受度高,临床上应用广泛。

静脉采血更符合患者实际情况,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客观准确。

静脉采血是一种常用的血液采集方法,通常从体表浅静脉,如肘部和手背等处。

临床多采用EDTA-K2带负压的真空采血管,并配置一次性针头抽血检测。

在采血之前,让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检测人员向患者耐心解释,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譬如晕血、低血糖,应让患者平卧休息,必要时可注射葡萄糖。

抽血前应对抽血部位进行消毒,对一次性针头、采样管进行检查,以确保质量可靠,在有效期内使用。

病人坐在实验台前,伸出手臂放在台面上,用棉签蘸取爱尔碘,顺时针擦拭,等待爱尔碘挥发,然后用酒精棉签重复此过程。

对患者部位进行穿刺治疗时,应将针头斜行30°,以迅速刺入肌肤,而后以5°角穿刺静脉壁,进入静脉腔。

一旦出现回血,应立即将针头轻轻探入少许,以免针头滑出,但切勿过度深刺,以免形成血肿,并且应立即去除压脉带。

静脉血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样本,采集量为2毫升,做血常规检测时使用EDTA-K2抗凝管,将血液标本轻柔颠倒混匀,防止标本发生溶血或凝集现象。

研究发现,静脉采血能够显著提高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数量,而且能够反复检测,提高检测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因此静脉采血在血液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血液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运用对比

血液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运用对比
毕休息几分钟。
末梢采血检验法:在采血前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待皮肤干燥后便可进行穿刺,遵循规范操作来采集患者手指
末梢血。
( 三) 统计学方法
使用 Epidata3.0 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录入,然
后再将数据转化为 SPSS16.0 数据库,以“ ( n / % ) , χ2 ” 代表文
中相关计数资料,以“ t( x±s) ” 检验文中相关计量资料,对照
了广泛应用,但末梢采血方式受采血情况以及温度影响较
大,极易出现检验误差,从而增加了诊断误诊率。 为提高检
测结果准确性,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检验设备严格消毒,
避免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对疾病的诊治带来不利。
本次研究发现,末梢血 CV 值显著高于静脉采血,数据
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医疗技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
血采集一般选取肘静脉,末梢血则选择指尖和耳垂等部位,
由于末梢采血方式出血量相对较少,因此在临床医学上得到
( 二) 方法
在血液采集中应采取希森美康 XT-2000i 型全自动血液
分析仪来检测。
静脉采血检验法:选取患者肘部静脉处进行采血,如若
患者肘部静脉不明显,可采取内踝静脉或手背静脉,采血完

四、 讨论
例消化道疾病、 妇 产 科 20 例、 泌 尿 系 统 疾 病 18 例、 其 他 5
势,医学检验逐渐朝快速、准确、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静脉
均年龄(35.2±3.7) 岁,疾病种类包括:32 例呼吸系统疾病、45
例。 对 120 例患者采取不同采血方式,即:静脉采血检验法、
末梢采血检验法,比较不同检验方法的检测结果。

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

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

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目的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有无差异。

方法从医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中随机选取100 例受检人员,均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

利用SYSMEX XT-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两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有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

结果末梢血检测指标中的WBC、RBC、HCT、Hb 以及PLT 的结果高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且末梢血没有静脉血稳定。

结论应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

标签: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SYSMEX XT-800i血常规检验作为当前临床上最为基础的检验项目,其内容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多项指标的检验。

由于长期的采血习惯及末梢血采血的方便,患者愿意采用末梢血,但血细胞计数仪从设计上要求以检测静脉血为好;因此血常规检测使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随机从医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中选取100 例受检人员,其中男64 例,女36 例,年龄22~63 岁。

所有受检人员均进行静脉血、末梢血采集两种方法来检测血常规。

1.2. 材料用江苏康健医疗用品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抗凝管采集末梢血80μL;同时用BD公司生产的(抗凝剂为EDTA - K2)真空采血管抽取患者静脉血2ml,分别采集两份标本。

1.3 仪器及实验方法采用SYSMEX XT-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及质控物均为SYSMEX公司生产的原装配套试剂,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测试。

质控物批号43560805,其结果均在质控物定值范围内,再对分析标本进行检测。

所采集的样本均在采血后0.5-2.0小时内测试完毕。

1.4 观察指标通过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对100例受检人员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常规检验中两种采血方法的临床差异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01T15:01:20.7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作者:李虹
[导读] 相比末梢端采血,静脉采血检测方法较为准确,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省射洪县中医院四川遂宁 629200)
【摘要】目的:分析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按照采血的方法把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70例血常规检验的体检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末梢端采血、静脉采血,比较二者各采血结果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除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外,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含量均明显较高(P<0.05)。

结论:相比末梢端采血,静脉采血检测方法较为准确,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血液常规;采血;静脉采血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118-01
血常规检测作为临床经常使用的一类诊断方式,结合该检测能无误分析血液中各组份含量,指导临床疾病诊治,高效开展诊断工作。

现阶段血常规检验中用血一般为末梢血、静脉血[1]。

后者更易操作,准确呈现人体真实血液状况,显著缓解疼痛,这是临床血液采集首推方法。

因此血常规检验十分重要。

而新研究证实,采血方式的不同会对血常规血常规检验结果及临床诊断构成直接影响。

2016年4月—2017年6月接诊70例血常规检验的体检患者分别采取末梢端采血、择静脉采血,先将临床不同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2017年6月接诊70例血常规检验的体检患者,全部体检患者均未发现心血管、高血压等疾病。

根据采血的方法将全部血常规检验的体检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平均分别为35例。

对照组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14~58岁,平均年龄(39.7±12.9)岁;年龄层为31~57岁,集中在(46.98±1.78)。

观察组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7.6±14.0)岁;年龄层为30~58岁,集中在(39.00±2.78)。

两组性别及年龄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检验采用BC-66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试剂包括稀释剂、溶血素、清洗剂。

EDTA—K2抗凝管由美国BD公司提供。

选取美国产质控液。

检验对象前一天空腹,第二天早上8~9点进行血液采集。

1.2.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收集末梢血,采集40μL左右,血液采集完毕后,采集血液通过稀释液先稀释,摇匀充分混合,送至实验室检验,在2h内检测完毕。

1.2.2观察组方法观察组使用含有EDTA一k2抗凝剂的管子收集对象的静脉血,采集2mL左右,血液采集完毕,进行颠倒混匀处理,然后送至实验室,实施有关检验,在2h内检测完毕。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报告情况,分析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含量及白细胞计数等变化情况。

成年人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100~300)×109/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范围(110~150)g/L、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范围(120~160)g/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参考范围(320~360)g/L;成年人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4.0~10.0)×109/L,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4.0~5.5)×1012/L、成年女性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3.5~5.0)×1012/L[2]。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25.0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予以t检验,分析组间项是否存在差异,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含量相比,观察组血以上指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讨论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临床基本实验室检查,因为血液中含有的成分比较多,所以,严格按照标准检查血液中细胞形态与数量,尽早发现患者疾病,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无误,确保临床检验的可靠性,以此指导临床诊断[3]。

在血液检测中,静脉血常规检验明显优于末梢血血液检测,临床多采取静脉血检测,可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在检验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含量等的优势,更好的反应患者的情况,为此,由于采集部位相对特殊,采血的疼痛性较低,容易操作,患者的接受度较高,而采血中血液混合细胞内液,使得检验结果不发生错误,发生溶血的时间较早,静脉血检验比末梢血检验更为准确,同时,检验稳定性更好,所以这种采血方法适用临床的血常规检测。

因从中能够看出,检测血常规时间把控十分必要[4]。

所以,临床有必要关注血常规检验,而血常规检验具有诸多采血方式,部分研究认为,采血方式的差异行会不同程度上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含量均明显较高(P<0.05),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明显较低(P<0.05)。

证实,相比末梢血的检验,静脉血检验,更为准确,也更为稳定。

总之,与梢端采血比起来,静脉采血更为可靠、准确及稳定,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4):204-205.
[2]李靖萍.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715-3715.
[3]袁立彦.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3,34(18):3669-3670.
[4]刘晓燕.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06):142-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