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合集下载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⑵血液系统疾病: 再障、急性白血病、恶组、严重缺铁性贫血、 PNH、骨髓转移癌。
⑶物理、化学因素: 放射线、放射线核素、化学物品、化学药物
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类脂质沉积病
⑸SLE、过敏性休克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白细胞总数增加+核左移→再生性左移
常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6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分类(成人%)
中性杆状 中性分叶 嗜酸 嗜碱 淋巴 单核
1~5 50~70 0.5~5 0~1 20~40 3~8
(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
分裂池 (约4~5天)
骨髓
成熟池
贮备池
(约3~5天)
血液 (约10小时)
Ⅰ型(泡沫型)
增多见于: ⑴病毒感染(达10%以上), 细菌感染、螺旋体病、立克
体、原虫感染 ⑵药物过敏 ⑶输血、血液透析 ⑷免疫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组织→巨噬细胞 功能:诱导免疫反应:吞噬
和杀灭病原体、吞噬 红细胞和清除损伤组 织及死亡细胞、清理 炎症反应场所;抗肿 瘤活性;对白细胞生 成的调节。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儿童 某些感染:疟疾、黑热病、结核、亚细 血液病:急单、恶组、淋巴瘤、MDS、急性传 染病、急性感染恢复期 单核细胞减少: 无意义
染、麻疹、风疹、水痘 、传单、传淋、 病毒性肝炎…… ⑵急淋、慢淋、淋巴瘤 ⑶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⑷GVHD、GVHR 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治疗、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大学中医诊断学临床血液检查

大学中医诊断学临床血液检查
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血的抵抗力。
参考值: 开始溶血(最小抵抗力):4.2g/L-4.6g/L NaCl溶液 完全溶血(最大抵抗力):2.8g/L-3.4g/L NaCl溶液
临床意义:
➢ 脆性增高:开始溶血5.2g/L-6.8g/L NaCl溶液, 完全溶血0.38% NaCl溶液: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贫、遗 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血液学检查(II)
教学目标:
掌握:;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沉检测的临床意义 溶血性贫血的检测 贫血实验室检测的程序和诊断思路
熟悉: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
重点
溶血性贫血的筛检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沉检测的临床意义 铁代谢的检测及在贫血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难点
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程序和病因诊断思路
(五)其他
HbH包含体、HbS胶溶试验、红细胞镰变试 验、 HbC检测、异丙醇试验、热不稳定 试验。
5、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自身抗体和补体对红细胞的破坏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 (Coombs test)
抗人球蛋白抗体是完全抗体, 可与不完全抗体的Fc段结合, 导致红细胞凝集。
参考值:正常人直接及间接 Coombs test均 阴性。
贫血分类 正常细胞性贫血
MCV MCH MCHC
疾病
(fl) (pg) (g/L)
80- 26-32 正常 AA、急性失血性贫血、
100
溶血性贫血、白血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 正常 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80 <26 正常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 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 性疾病等继发贫血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查课件-PPT

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查课件-PPT

lymphocytosis
neutrophil
Neutrophil的核象变化 成熟池 maturation pool
MCV= 【 reference interval 】
【 type of Ret 】 生理功能 参与超敏反应。
每升blood中RBC比积
每升blood中RBC个数 Clinical significance
(二)、 reduced of RBC HGB
Anemia 指RBC、HGB、HCT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轻度anemia
•Anemia 分级
中度anemia 重度anemia
成年男性Hb值 91-120 g/L
成年女性Hb值 81-110 g/L 成年男性Hb值 61-90g/L 成年女性Hb值 61-80g/L 男性、女性Hb值 31-60g/L
The first section Parameters of RBC
(MCV,平均RBC容积)
造血功能开始恢复的较敏感指标
可吞噬和杀灭EB病M毒CV、•结指核杆每菌个、麻RB风C杆的菌平、均沙门体菌积、布,斯菌飞、疟升原(虫f和l)弓形体(1等L病=原体10。15fl)。
每升blood中Hb含量
男性、女性Hb值 低于30g/L
使血循环中EOS附着于小血管壁并向组织浸润,从而使循环血EOS减低。
(fl)
五、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
1. 红细胞起源及发育: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红系 祖细胞,在EPO作用下分化为原始、早幼、中幼、晚幼、网 织、成熟红细胞。该过程约需5天,一个原红可生成8—16 个成红。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

4.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
• 细胞体积大,直径 16-25μm
• 5叶以上 • 核染色质疏松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分多叶核
4.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
棒 状 小 体 auer bodies
• 白细胞胞质内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1-6μm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出现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会出现
1. 红细胞比容增高: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 积烧伤等)。脱水补液的依据。
2. 红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类型贫血。
注: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不同,比容减少与数目减少不一定成正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
• 概念: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 计算公式: MCV = HCT/RBC ×10^15 fl • [参考值]: 手工法: 80~92 fl
• 放射线 –X线、放射性核素、 γ射线
• 药物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
• 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生成减少 • 在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行血常规检查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 常见于门脉性肝硬化导致的脾大 •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
过多的白细胞;
• 肿大的脾脏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能灭活促进粒细 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 病毒 – 流感、风疹、巨细胞病毒
1.细菌及病毒毒素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 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 2.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2)血液系统疾病
• 再生障碍性贫血 –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 –分类时几乎均为淋巴细胞,因中性细胞严重减 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理化因素
–(3)失 血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第一章血液学基础知识1.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激素等物质,起着运输、养分供应以及体温调节等多种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负责运输氧气、参与免疫反应以及止血等重要功能。

1.2 血细胞的生成与发育血细胞的生成是发生在骨髓中的,通过造血干细胞经过不同分化阶段形成成熟的血细胞。

其中,红细胞的生成受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白细胞的生成则受到不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1.3 血液学相关常用指标血液学检验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

1.4 血液疾病的分类与诊断血液疾病可以分为贫血、白血病、血栓病等多种类型。

通过血液学检验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对血液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第二章血液学检验技术2.1 血液样本采集与保存正确的血液样本采集和保存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将样本保存于适当的温度和容器中,以避免样本的变质和污染。

2.2 血液凝固与抗凝技术血液凝固与抗凝是血液学检验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了解血液凝固机制和不同的抗凝剂的作用,能够确保血液样本在检验过程中的稳定性。

2.3 血常规检验技术血常规检验是血液学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对全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进行评估。

2.4 骨髓涂片检查技术骨髓涂片检查是对骨髓中各种细胞的形态和数量进行观察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骨髓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血液疾病进行准确定性诊断。

第三章常见血液疾病及其检验指标3.1 贫血的检验指标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导致机体缺氧的疾病。

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对贫血进行评估和诊断。

诊断学基础血液学检查PPT课件

诊断学基础血液学检查PPT课件

临床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常见于 传染病早期,如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 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后或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其临床意义甚小。
血 液 一 般 检 查
血 浆 (plasma)
血 液 有 形 成 分 红 细 胞 白 细 胞 粒 细 胞
单 核 细 胞 mono
血 小 板
淋 巴 细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 血液一般检查主要是指对外周血中细胞成分的数 量和形态的检查及与血细胞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用、最基 本的检查内容。 • 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常 规检测的项目增多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 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白细 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 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临床意义
• (2)嗜酸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细胞呈圆形, 直径为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 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 颗粒,折光性强。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 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 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临床意义
•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 变态反应性疾病 • 药物过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 敏、湿疹、剥脱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 %以上。
一、红细胞参数检查
•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 通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发现其 变化而借以诊断有关疾病。 •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见表。
•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见表。

诊断教学大纲

诊断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Laboratory diagnosi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3110051 课程总学时:20/1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2/3 学分:1.5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眼视光、法医、口腔、麻醉、影像、中医、预防医学、临医专升本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实验诊断学概论 2 2二临床血液学检测1:血液一般检测 5 2 3临床血液学检测2:血细胞形态特二5 2 3征及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三血栓与止血检测 2 2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1:尿5 2 3四液检测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2:脑四2 2脊液、浆膜腔积液检测六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2 2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及临床五、七2 2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八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5 2 3九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2 2总计32 20 12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实验诊断学是论述通过实验检测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它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研究都必须具备的一门独立学科。

通过对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学习和实际训练,使学生理解实验诊断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学会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及正确评价实验结果。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临床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诊断学》第7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推荐参考书《实验诊断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1版,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8月出版。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实验成绩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血液一般检查(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 3学时实验血细胞形态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 3学时实验尿液常规检查 3学时实验免疫学检测(乙肝两对半检测) 3学时实验二、教学内容纲要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下一页)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学习要求】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熟悉血细胞成分变化的生理及病理意义【内容精要】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1、红细胞的生成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继续增殖和分化成原始红、早幼红、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脱核而成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从骨髓→周血约需5天时间。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吸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3、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20天,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单核巨噬细胞内分解为Fe、珠蛋白、胆红素。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改变其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有意义。

检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应注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及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拨的差异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 12 /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 12 /L 血红蛋白>160g/L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大类: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②绝对性增多可分继发与原发A继发: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

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

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 女性血红蛋白<110g/L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分轻、中、重及极度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分两类①生理性减少:见于婴幼儿及妊娠妇女等②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如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等。

(三)红细胞形态学的改变①大小异常如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u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u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um,见于巨幼细胞贫血②形态异常: a.球形细胞:球形细胞直径小于6um球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遗传形细胞增多症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靶形细胞:形状似射击靶标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分又有部分色素,见于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及脾切除后等。

C.椭圆形细胞D.口形红细胞e.镰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棘细胞、裂细胞等③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常见于缺铁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高色素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嗜多色性常见于增生性贫血。

④结构异常•嗜硷性点彩、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骨髓纤维化、铅中毒等。

•Howell-Jolly:为紫红色圆形小体,此小体可能是幼红细胞在核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或是染色质的残留部分,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

•Cabot(卡波)环:在红细胞中出现一种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或可能是钫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铅中毒等。

⑤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成人外周血中出现属病理现象,见于增生性贫血、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数:成人(4-10)×10 9 /L,新生儿(15-20)×10 9 /L,6个月-2岁(11-12)×10 9 /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0-5—5% 嗜硷性分叶核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白细胞增多高于>10×10 9 /L 白细胞减少低于<4×10 9 /L增多或减少与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与相同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它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增多: a.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b.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c.急性溶血、失血、中毒d.恶性肿瘤e.其它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贫、痛风、严重缺氧以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 a.粒细胞白血病b.骨髓增殖性疾病,伤寒杆菌以及严重败血症等减少: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粒细胞减少症、非白血性白血病、恶组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物理、化学因素如x线及退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等。

其它: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白细胞数增高、杆状核增多按杆状核细胞增多分轻(6%)、中(10%)、重度左移(>25%)核左移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的估计有一定的价值。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核左移是由于叶酸缺乏及维生素 B 12 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①中毒性改变表现细胞大小不同,中毒性颗粒、空泡、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以上改变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它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

②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抗代谢药物治疗后③棒状小体(Auer小体):只出现于在白血病细胞中④球形包涵体(Doble小体)是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见于严重感染。

(二)嗜酸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

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程度与中性粒细胞相似。

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血液病(如慢粒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及某些恶性肿瘤、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

减少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及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伤寒。

(三)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增多见于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极为罕见。

(四)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它不是一种终末细胞具有与抗原起特异反应的能力,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因发育和成熟的途径不同,可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和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增加:生理性见于儿童期、婴儿病理性:见于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

②急性和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瘤。

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及移植排斥反应。

④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治疗及接触射线,免疫缺陷病及两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见于病毒感染,也可见于药物过敏、输血及血液透析后以及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后。

(五)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即粒-单核系祖细胞,在CFU-GM集落刺激因子影响下,经原单核、幼单核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单核细胞而进入血液,成熟单核细胞,在血液停留1-3天,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吞噬细胞。

增多:①生理性:见于儿童与婴儿②病理性:见于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或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对估计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意义。

正常范围的百分数0.5~1.5% 绝对值24-84×10 9 /L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简称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沉降的速率与红细胞数量、形状、大小、血浆粘滞度中成分等因素有关。

参考值魏氏法:成年男性0-15mm/l小时成年女性0-20mm/l小时临床意义生理性变化: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沉较慢,12岁以下的儿童血沉可略快,老年人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加而血沉增快。

病理性变化:血沉增快常见于:①炎性疾病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花③恶性肿瘤④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五、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一)血细胞比容测定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血细胞比容主要与血中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及血浆容量有关,用来帮助诊断分血并判断其程度,也可用作红细胞各项平均值的计算,有助于贫血形态学分类。

(二)红细胞平均值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参考值:手工法(82-92um)血细胞分检仪(80-100fl)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蛋(MCH)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参考值:手工法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27-34pg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积参考值320-360g/L(32%-36%)根据上述三项红细胞平均值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数可分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学习要求】一、掌握溶贫的分类二、掌握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依据三、掌握几个常用溶贫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并了解其实验原理【内容精要】一、基本概念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发生的一类贫血。

二、分类: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两大类1、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此类缺陷大多是遗传性的:包括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中珠蛋白肽链的合成数量或结构异常(例海洋性贫血),以及与红细胞代谢有关的酶缺陷(例G-6-PD缺陷症)等;也可有获得性的红细胞膜蛋白结构的缺陷(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