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查
临床血液学检验

当RDW轻度增高时, 血细胞分析仪RBC直方图3显示出 红细胞主群左移, 主要分布在50~100fL, 峰顶约在65fL 处, RDW轻度增高为16.8%。含义汇报提醒为“小细胞低 色素和不均一性”镜检血片时RBC体积显著减小, 大小差
异不显著。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1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1页
血液学检验发展
• 1、5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显微镜计数方法进行红、白细胞计数 及分类计数。因使用手工,费时费劲,且检验结果准确性、准确 性受到影响。
• 2、50年代早期,美国库尔特先生研制出血细胞分析仪,伴随科 学技术发展及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测量水平不停提升,测量参数 不停增加,同时还提供细胞分布直方图,对一些疾病诊疗与治疗 含有主要临床价值。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6页
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血小板直方图(图2-55)显 示出血小板分布于21~5fL范围, 主要集中于 2~10fL, MPV仅为6.4fL。含义汇报提醒为 “小血小板”。镜检是可见许多小血小板。
17%, 嗜酸性细胞1%、中性粒细胞46%。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3页
血小板参数和直方图临床应用
• 1、PLT和MPV正常 • 2、PLT降低,MPV随之增高,如血小板破坏增多 • 3、PLT增高,MPV正常,如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 4、MPV异常增高,如地中海贫血、慢性髓性白血病 • 5.MPV异常减低,如血小板增生不良
• 3.细胞体积直方图:共有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个体积分布 直方图;直方图X轴为细胞体积大小,Y轴表示细胞相对数量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页
血液学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 1、标本采集应尽可能在受检者平静、平稳状态下,采集 部位应无损伤、无输液等情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是一种基础性临床检验技术,它主要通过对血液成分和性质的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血液检验的意义、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结果解读等方面,详细介绍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一、血液检验的意义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以及白细胞分类、红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等形态学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血液病变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二、血液检验的项目血液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型鉴定和免疫血清学检查。
其中,血常规检查是最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它可以反映出血液成分和性质的变化。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检测血液凝固机制的异常,血型鉴定可以确定患者的血型,免疫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与免疫系统相关的指标。
三、血液检验的方法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需要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然后将血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形态学检查,包括白细胞分类、红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等。
2.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需要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然后将血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PT、APTT、FIB等指标。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凝血因子检测、纤溶酶原检测等。
3. 血型鉴定:血型鉴定需要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然后将血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ABO血型、Rh血型等指标。
4. 免疫血清学检查:免疫血清学检查需要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然后将血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血型抗体等指标。
四、血液检验的结果解读血液检验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
如果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表明患者有感染或炎症等疾病。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业务能力等级标准——临床血液学检验及临床体液学检验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业务能力等级标准——临床血液学检验及临床体液学检
验
一、近十年来血液细胞学、止血血栓、体液学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检验技术的最新进展。
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验的临床路径。
二、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实验室诊断依据;MDS的最X分型及诊断依据;各类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常见异常红细胞、异常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异常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的选择及应用。
三、临床血液学及体液学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及相关检验设备的校准、比对、评估方法。
四、血栓与止血机制的过筛检查及其临床应用;DIC实验方法及评价;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新生儿溶血病筛查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验的临床路径
五、一般血液学检验:常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直方图、散点图的解析;正常与异常血红蛋白的种类及检测方法;红细胞沉降率、网织红细胞等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六、尿液常规检验:尿液沉渣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临床意义及评价;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工作原理、试剂带的检测原理及影响因素。
七、体液及寄生虫、虫卵检查和鉴别:脑脊液、浆膜腔液、各类灌洗液的常见检查方法及临床价值;各种人体常见寄生虫虫体、虫卵的形态特征及鉴别。
《诊断学》第9版课件—临床血液学检测【114页】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1.参考值 0.7~1.5g/L(70~150mg/dl) 2.临床意义 (1)各种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均有减低,血管内溶血时减低显著; (2)肝脏病、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症等可减低或消失; (3)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可有结合珠蛋白增高。
根据MCV、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RDW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贫血类型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常见疾病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DS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NH、G6PD缺乏症等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红细胞形态改变
• 正常红细胞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 大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改变
• 靶形细胞
染色质小体
棘形细胞
• 锯齿形细胞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1.参考值 ➢ 成人(4~10)×109/L ➢ 新生儿(15~20)×109/L ➢ 6个月至2岁(11~12)×109/L 2.异常 ➢ 高于参考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 低于参考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血液学知识点一、血液学概述血液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血液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病理学变化,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液学检验技术是血液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获得有关血液成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重要信息。
二、血细胞计数与分类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计数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基本的项目之一,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血细胞的数量,可以判断血细胞的增减情况。
血细胞分类则是根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
三、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用的项目之一,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贫血程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用于判断贫血类型;白细胞计数可以辅助诊断感染和炎症等疾病;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异常。
四、血液凝固功能检查血液凝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五、血型与免疫检测血型与免疫检测主要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免疫球蛋白测定、自身抗体检测等项目。
ABO血型和Rh血型是判断输血安全和妊娠期间防止溶血反应的重要指标;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自身抗体检测可以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六、造血功能检查造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骨髓象、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项目。
骨髓象可以评估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对于骨髓异常和造血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生成的活跃程度;血红蛋白电泳可以判断血红蛋白异常和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
七、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针对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常见的标志物包括白细胞酯酶(WBC-esterase)、酸性磷酸酶(ACP)、髓过氧化物酶(MPO)等。
血液学检验(专科)

42
中性中幼粒(肾型)
43
中性晚幼粒
直径10-16μm,胞核占细胞的1/2以下,胞核 肾型,有凹陷,凹陷度小于假设圆形核的1/2。
44
45
中性杆状核
直径10-13μm,胞核如杆状、带状,胞核之凹 陷度大于假设圆核的1/2,染色质凝固块状。
46
47
中性分叶核
直径10-13μm,核呈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一 丝相连或完全断开, 中性粒细胞的核分为2-5叶
34
中性颗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分叶核
原始粒细胞
原粒I型:
1.细胞核圆居中或稍偏 2.染色质细致 3.核仁明显
淡紫红色细颗粒网状,均匀 平坦,无浓聚。 淡兰色小核仁3-5个,外 凸
4.胞浆中无颗粒
5.胞体圆形或椭圆行
淡蓝色,量少 。
直径12—20μm
35
36
原粒II型: 在I型基础上 胞浆有少数 细小颗粒 (无具体标准) 但无Golgi区
57
58
早幼红细胞
圆形,直径15---18μm 核圆形,略偏位,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消失或 不明显。 胞浆量增多,蓝色,核周明亮淡染区,无颗粒。 0.92-0.41%
59
60
中幼红细胞
胞体圆形,直径8—18μm 核圆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质凝聚小块直至碎 墨块状,核周边出现透亮的缝隙。 核、浆各占半,浆灰兰色,淡兰色,嗜多色性 (碱性核糖体与橙红色血红蛋白混合所致)。 7.41-1.91%
37
早幼粒
1.核有偏位, 2.Golgi区发育 (核附近有 淡染区), 3.染色质聚集, 颗粒增多 4.胞体较原始细胞大
胞浆稍多 5.核仁1-4个或消失 占1.57±0.6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通过血液检查可以获取许多有关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本文将介绍临床血液学的基本概念、血液检查项目及其意义,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临床血液学概述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有关疾病、功能障碍以及治疗等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对血细胞、血浆及其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对血液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
临床血液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能够通过血液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二、血液检查项目及其意义1. 血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它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通过血细胞计数可以获得患者血液细胞类型和数量的信息,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出血等问题。
2.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它携带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同时也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进行排出。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可以评估患者贫血的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 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碎片,起着止血和凝血的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出血病变或凝血功能异常。
4. 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获得血液中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其他炎症反应。
5.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常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代谢状况、器官功能以及某些疾病的发展情况。
三、临床应用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与鉴别诊断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判断炎症程度和感染程度;在血液肿瘤中,血液中的异常细胞计数和形态学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类型和严重程度。
临床血液学检验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临床血液学检验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对凝血酶灭活能力最强的蛋白质是( )(易)A、TMB、PLC、ATD、APCE、PS正确答案:C2.LMWH的监测应选用的试验为( ) (难)A、APTTB、PTC、BTD、抗因子Xa活性E、血小板聚集试验正确答案:D3.患者血浆PT延长,蝰蛇毒时间(RV— VT)正常,下列哪一项正确( )(中)A、因子V缺乏B、因子Ⅻ缺乏C、PF3缺乏D、因子X缺乏E、因子Ⅶ缺乏正确答案:E4.巨大血小板综合征主要的病理基础为( )(中)A、P-选择素缺陷B、GPIb-Ⅸ-V的缺陷C、血小板致密颗粒缺陷D、GPIIb/ⅢaE、血小板α颗粒成分增多正确答案:B5.vWF的主要作用是( )(中)A、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作用B、抑制血小板的收缩作用C、介导血小板的粘附作用D、下调FⅧ的合成E、调节血小板的释放作用正确答案:C6.下列免疫学标志物对诊断M6有价值的是( )(难)A、CD11B、CD14C、血型糖蛋白AD、抗血小板GPIIbE、CD42b正确答案:C7.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的作用是( )(易)A、阻止Ⅱa的形成B、稳定纤维蛋白C、与FⅫ接触,参与内源性凝血系统D、作为组织因子,参与外源性凝血系统E、为FⅨa正确答案:E8.即将分娩妇女,患肺炎。
体检:高热,血压83/42 mmHg,全身皮肤、黏膜严重出血,四肢及躯干皮肤呈现大片状瘀斑。
检验:血红蛋白80 g /L,白细胞4.0×109/L,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30×109/L;粪隐血(+++);PT 26s(参考值10s-13s),APTT 86 s(参考值23.3s-36.8 s),3P试验(-),血FDP 1:512(+),纤维蛋白原1.7 g/L,ELT 50 min;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占3%)。
最可能的出血原因为( )(中)A、ITP(急性型)B、DICC、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D、肝功能损害凝血障碍E、脾功能亢进正确答案:B9.在白血病的FAB分型中规定,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为( )(易)A、骨髓中原始细胞数≥30%B、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数≥30%C、骨髓中原始细胞数≥20%D、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数≥20%E、骨髓中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数≥30%正确答案:A10.在PAgT试验中ADP宜保存于( )(中)A、室温B、室温避光保存C、(O-4)℃冰箱D、37℃水浴箱E、-20~C保存正确答案:E11.我国霍奇金淋巴瘤中,以下列哪一型最为常见( )(易)A、淋巴细胞为主型B、淋巴细胞消减型C、混合细胞型D、原始淋巴细胞型E、结节硬化型正确答案:A12.在哪一阶段中性粒细胞的糖原无储存( )(中)A、晚幼粒细胞B、中幼粒细胞C、杆状核粒细胞D、分叶核粒细胞E、早幼粒细胞正确答案:E13.血清中溶菌酶主要来自( )(中)A、红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正确答案:D14.泡沫样细胞是指什么细胞( )(易)A、尼曼-匹克细胞B、R-S细胞C、戈谢细胞D、骨髓瘤细胞E、脂肪细胞正确答案:A15.患者血浆PT延长,提示下列哪一组凝血因子缺陷( )(中)A、I、Ⅱ、Ⅶ、V、XB、I、Ⅱ、V、ⅧC、Ⅺ、Ⅻ、XⅢD、Ⅷ、Ⅸ、ⅪE、V、Ⅶ、Ⅷ正确答案:A16.下列哪种疾病外周血片上不会出现幼稚细胞( )(易)A、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B、急性失血后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骨髓纤维化E、急性红白血病正确答案:C17.下列关于APTT和PT说法正确的是( )(中)A、APTT超过正常对照3B、PT超过正常对照10C、INR为PT结果报告方式之一D、PT试剂中所含的物质可激活因子XII,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E、APTT试剂中富含组织凝血活酶和Ca2+正确答案:C18.对粒细胞集落形成有特异性刺激的因子是( )(中)A、Meg-CSFB、BFU-EC、M-CSFD、Multi-CSFE、G-CSF正确答案:E19.TXB2减少常见于( )(中)A、肺梗死B、糖尿病C、心肌梗死D、脑血栓形成E、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正确答案:E20.患者女性,35岁,高热4日,皮肤多处片状瘀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临床意义】 RBC和 Hb增多
1.相对增多是指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2.绝对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RBC和Hb减少 1.生理性减少:生理性贫血(靑少年、孕妇、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各种类型贫血
嗜碱性粒细胞 1.病理性增多 (1)慢粒:嗜碱性粒细胞可>10% (2)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其他,如淋巴细胞瘤,脾切后和某些转移癌 2.减少意义不大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单核细胞 1.病理性增多 (1)某些感染:如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某些
【参考区间】 红细胞: 成年男性:(4.3~5.8)×1012/L 成年女性:(3.8~5.1)×1012/L 初生儿:(5.2~6.4)×1012/L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130-175)g/L 成年女性:(115-150)g/L 初生儿:(180-190)g/L 【危急值】 Hb<40g/L
感染的恢复期 (2)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 (3)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骨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 1)年龄 2)日间变化 3)妊娠与分娩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 5)肿瘤性增多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1)某些感染 2)某些血液病 3)慢性理、化损伤 4)自身免疫性疾病 5)脾功能亢进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二)血细胞比容测定
【临床意义】 血细胞比容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
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增多 血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
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MCV=Hct×103×1012/RBC(fL)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参考区间】 RDW-CV:11.5%~15.5%。 【临床意义】 用于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筛
选诊断和疗效观察 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MCV/RDW分类法)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标本采集与送检 1. 血常规 真空采血管(紫色头盖) 2.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细胞形态观察 新鲜全血 3. 网织红细胞计数 新鲜静脉或末梢全血。 4.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真空采血管(黑色头盖)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一、红细胞参数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贫血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Hb <90g/L 90~60g/L 60~30g/L <30g/L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二)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区间】 男性0.40~0.50L/L(40~50%) 女性0.37~0.48 L/L(37~48%) 新生儿0.47~0.67L/L(47~67%) 1~3岁0.35~0.47L/L(35~47%)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 MCH=Hb×1012/RBC(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MCHC=Hb/Hct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患 (2)某些传染病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二、白细胞参数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区间】 成人(3.5~9.5)×109/L 儿童(8~10)×109/L 婴儿(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危急值】
WBC<1×109/L;WBC>30×109/L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MCV MCH
MCHC 病 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
大细胞性贫血
增高 增高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减低 减低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减低 减低
正常
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如营养性巨 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正常
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等
减低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
诊断学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The second chapter Clinical Hematological Examination
张建军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目录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第四节 输血检查和临床用血
(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
【参考区间】
人群
MCV (fl)
成人 1~3岁 新生儿
82~100 79~104 86~120
MCH(pg) MCHC(g/L)
27~34 25~32 27~36
316~354 280~350 250~370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三)红细胞三种平均值
【临床意义】
贫血类型
细胞类型 中性粒细胞(N)
百分比(%) 绝对
嗜酸性粒细胞(E) 0.4~8.0
0.02~0.52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06
淋巴细胞(L)
20~50
1.1~3.2
单核细胞(M)
3.0~10
0.1~0.6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